杨澜谈育儿故事(杨澜教育子女)

时间:2022-11-06 阅读:15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杨澜谈育儿故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杨澜教育子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看杨澜怎样教孩子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明星育儿 正文

名人教子:看杨澜怎样教孩子

2010年10月29日 14:43 中国早教网 zaojiao001

 

你一定要有成长的意愿。成长和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不同:你创造它,你活出它。

——杨澜

杨澜觉得,一个智慧妈妈应该观察孩子的潜在能力和才华,她的任务是为孩子们打好基础,至于将来孩子做什么,妈妈是无法设计的。千万不要做一个抱怨妈妈,有些女人喜欢抱怨,怨社会不公,怨孩子不孝,怨男人不好……即使是爱也化作了无尽的唠叨,要知道这样一个抱怨妈妈,对孩子的杀伤力特别大!

杨澜说,自己心目中的“智慧妈妈”形象,首先要懂得科学地养育孩子,其次是让孩子有一个平衡的心态,要懂得与人沟通,还要自信、独立,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很重要,一个有爱、有关怀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1、不敷衍,不马虎,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件小事

杨澜至今记得儿子一岁多时的一个场景。那是儿子出生后,杨澜第一次比较长时间地出差,要离开儿子五天。那天回家时,杨澜发现儿子脸上的表情特别有层次,先是把脸转过去,憋了半天之后才委屈得哭出了声,最后把杨澜自己的眼泪也带出来了。

儿子当初这个无比丰富的表情,重重地定格在杨澜的心里,她意识到孩子幼小时期不能离开母亲;三岁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损失,以后会很难弥补。后来,她下定决心扔下所有工作,命令自己在家做了整整一年的“全职妈妈”。

对于当初自己的这个决定,杨澜至今感到分外欣慰,那一年太值了!

妈妈确实不是万能的,但至少可以做到这一条——面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马虎、不敷衍,这是杨澜给自己定的规矩。现在她每次出差,一定都会在出发前极其详细地告知两个孩子:会去多久,什么时间回家,上午还是下午,吃过晚饭还是深夜……

杨澜很忙,可谓一个空中飞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成为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还能在儿子八岁之前陪着他游历了十五个国家,真让人惊讶。如今的杨澜经常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飞来飞去,但为了多一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每次出差,她都会安排儿子到机场接送。回到家中,杨澜即使再累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专心致志地和他们说话,认真倾听他们说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世界。孩子们都很聪明,知道妈妈辛苦,是挤出时间来陪他们的。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杨澜会与他们玩拼图、讲故事,会和他们打闹,也会和他们一起看电影。前段时间看《别惹蚂蚁》,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起大叫,童趣带给杨澜很多的快乐。

2、不紧张、不苛求,让孩子在现实中成长

孩子长大了,该上学了,上什么样的学校呢?

在这些事情的关注上,杨澜和当下大多数父母很不一样。按条件,杨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贵族学校、特色学校,或更有利于学习外语的国际学校。可是,无论在上海还是北京,杨澜都坚持为孩子选择普通的公立学校。

儿子如今已上小学五年级,那么多年过去了,杨澜从来没有给他请过一次家教,也从不做任何校内功课的额外辅导,甚至不要求他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在班里拔尖。杨澜清晰地记得,唯一给孩子安排的补习班是学习中国书法。

杨澜有这样一个原则,无论孩子们今后去哪儿,做什么,他们是中国人这点是绝不能变的,所以必须要让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渗透进他们的血液里……

杨澜还做了权衡和比较,相对来说,中文比英文难学,假如孩子从小没有一个中文写作环境,就难以学好中文。因此,孩子小时候需要重点补充的课程不是奥数,不是英文,恰恰是如今许多父母忽视的中文。

杨澜选择让孩子上公立学校还有一个“私心”,就是想让孩子接触到最真实的生活,也生活在最接近社会现实的环境中,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才是真实可靠和有益的。

杨澜也希望孩子能多一点艺术熏陶,于是从小安排他们学习弹钢琴,没料到,同在一个家里,儿子和女儿的情况大相径庭:儿子学了不到一年就开始不耐烦,打了退堂鼓;尽管有哥哥的“坏榜样”,可女儿打一开始就迷上了钢琴,天天都会要求多弹多练,完全不用别人催促……杨澜意识到,真的不该将成年人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许多时候,不必在意孩子的选择是否和自己一致,太刻意的父母可能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适得其反。

3、培养孩子好品性,完整人格很重要

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宝宝的早教目标,而一些妈妈虽希望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却不懂如何着手。

杨澜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

杨澜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并不特别擅长的体育运动上,她和孩子一起滑冰,一起去体育场。杨澜和孩子们约定,一星期至少出两次大汗。

孩子们还要有慈善情怀。杨澜的工作有许多种,但只要是和慈善事业有关,她就会回家详细地向两个孩子“汇报”,告诉他们慈善的意义,每次孩子们也会为妈妈做的事情骄傲。

杨澜认为,表达能力的培养太重要了,几乎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她特别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带他们去朋友家时,她让孩子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即便是孩子生气时,她也千方百计鼓励他们说出来。

还有幽默感的培养,虽然做起来不太容易,但还是值得去努力。在家时,只要孩子们说了什么好玩幽默的话,杨澜总会不失时机地报以开心的大笑,同时给予回应和赞赏。她后来发现,和孩子一起看卡通书和卡通片是个好办法,能培养和强化幽默感,大家笑作一团时,语言自然而然会变得机敏和幽默。

在杨澜看来,作为一名母亲,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语文、数学这些知识老师可以教会,但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嫉妒、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都需要母亲去教他。身心的健康是起码的,也是最关键的。让孩子可以没有障碍地和别人交流,对任何事情都以开朗活泼的态度处理,这种性格的培养对他一生都很重要。

杨澜的儿子喜欢画画,画卡通什么的,课间的时候,小朋友们会排着队请他画画。杨澜跟儿子说:“能不能送妈妈几张?”现在,杨澜办公室里挂着的就是孩子的画,她认为这既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更是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鼓励。

一段时间里,杨澜的孩子从上海转学到北京,刚开始儿子很不开心,总抱怨说到了北京就见不到上海的老师和同学了。起初杨澜觉得告诉孩子交一些新朋友适应一下就好了,后来杨澜看了一本教妈妈如何在人生的不同情境里教育孩子的心理学书,其中有个小节讲的是搬家,书里说搬家在大人心目中不是件特别大的事,但是在小孩子小小的头脑中,却是件天大的事,因为他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别的同学都已经相互成了朋友,而他是个陌生人,他要面临很多的选择。书中说,做父母的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用新朋友圈来宽慰孩子,这会让他有一种背叛感、负罪感,他会觉得交了新朋友,就可以忘了老朋友。你一定要帮助他与老朋友保持联系。后来,杨澜就主动帮儿子搜集整理上海同学和老师的联系方式,还建议他隔段时间打电话问候老朋友,回到上海要和他们见面聚会。

孩子不听话揍一顿就好了?看看育儿大师怎么说

说到 育儿 ,是很复杂的一个课题,每个人的经验都不能直接拿来使用,因为没有任何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个性,就连双胞胎也是天差地别,作为父母,是放任他们生长还是看不顺眼就上手揍一顿呢?很多家长所谓的苦恼的根源大概是跟一个与自己年龄相差太大的婴幼儿无法达到正常的沟通,要知道沟通出现障碍,各种问题就纷至沓来。

自从娃出生之后,我就开始翻阅各种 育儿 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不得不说,在很多情况下,理论知识的确可以指导实践,起码我们能理解孩子各个生长阶段的发育特征,再与他们沟通的时候就多了几份从容。

今天分享的是我读过的感觉还不错的十本 育儿 类书籍,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下按照我的喜好排名:

《爱弥儿》是诞生于1762年的著作,出版时震惊了法国和西欧的很多国家,爱弥儿是一个孩子的名字,作为爱弥儿的家庭教师,卢梭表达了对孩子“自然生长”的教育理念,里面很多的观点到现在也依然被沿用,可以说是现代家庭教育鼻祖的论著。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遵循自然的,在当时的资产阶级 社会 甚至被封为“禁书”,而今天我们再去看这样的观点,有时候也会老脸一红,让孩子自然而然的长大的家长越来越少,“揠苗助长”的家长越来越多。

其实我个人更喜欢读有彩图绘本的那个版本,里面的插图质量都不错,更直观一些。感兴趣的可以去下载电子版。

《家庭教育》这本书是东南大学教育科的丛书,全书12章,从家庭教育原则,包括心理学、教导方法,到后面10章的具体操作都有,真正的0岁就可以适用的落地理论教材。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就是放到今天也完全不过时,对于很多没有教育学基础的家长也很实用,譬如孩子卫生习惯、喂养习惯以及很多心理问题的分析和指南,你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家的论述,而是爱孩子爱得深沉的家长的殷切关怀。

如果你去学习关于教育类的书籍,一定会知道斯宾塞,作为英国哲学先驱,作为一个亲自辅导抚养小侄子斯宾塞成为名校博士及植物学家的叔叔,他用普通人看得懂的语言和浅显的思想,为我们打开了一本直观的 育儿 笔记。

虽然年代久远,虽然国别有差,但是我在看这本“ 育儿 笔记”的时候,仿佛看到的就是我自己孩子的问题,譬如积极暗示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关于是否给孩子早教和如何教育的问题,看完之后都能获益良多。

孩子是否需要早期教育?我相信斯宾塞的保姆跟很多当下的家长想法是一样的,让他们玩,教育是老师的事,斯宾塞用一个故事告诉我我们,你对孩子的付出决定了你会收获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不要用解放天性来掩饰自己的偷懒,让孩子一夜之间变成你想成为的样子,无异于天方夜谭。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

知道这本书,是源于一个演讲的视频,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在TED的一段演讲,让人印象深刻。曾经在斯坦福做过10年新生教务长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见证了太多存在教育缺失的孩子,他们或许成绩优秀,但是生活能力低下,美国中产家庭培养的“精英”学生的特质,其实在当下大城市的学生中也不鲜见,如何让孩子既成年又成人,看完这本书会收获很大。

书里面提到的“18岁”清单,我觉得可以重点收藏一下。

海姆·G.吉诺特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爸爸,也是一位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所以身体和心理相结合的理论看起来更加客观,文中通过一个一个的实例故事,让我们对亲子关系有一种新的理解。

关于称赞

你会表扬你的孩子吗?你知道随意的表扬也会成为毒药吗?

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切记不要再说“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天才”这种话,而是换成“你看,你努力之后终于把积木完成了”,类似实质性的夸奖更能促进孩子内驱力的发掘。

这段话我建议家长读三遍,我们对家人往往都会失去耐性,这样就是各种吵架的来源,明明几个字就能完成的事情,非得加上不必要的牢骚和废话,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少说话可能表达的更清楚。

吴晓乐

这本书真的很虐心,因为是同名热播剧的小说,看过小说之后对剧中的故事体会的就更加深刻,各种单亲家庭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溺爱导致的问题让我们触目惊心,明明小时候那么可爱的孩子那么温柔的家长,为什么青春期就变得反目成仇了?或许看过之后,年轻的家长也会早早的做出预防吧。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这本书我的感觉是有点过誉了,当然好书肯定是好的,书里面非常多的实操性表格、表单,我们可以对照自己家的情况,做出选择。

郝景芳,王立铭, 童行 学院

这本书的作者有《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还有《上帝的手术刀》作者王立铭,杨澜作序,看这本书我是一气呵成,一口气看完的,全文非常通透又明确,没有拗口的各种词汇,很适合普通家长学习。

未来规划、 情感 表达、智力水平的认知等等,家长可以在书中找到科学化的解答,我觉得很有必要推荐给家长们,特别是学龄前宝宝的家长。

书中提到的这个“心智带宽”的名词我个人印象非常深刻,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是不是耐心过后就是暴躁、怒火、失望甚至动手揍一顿?

被情绪左右大脑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但凡有成就的大多有一颗冷静的大脑。

了解儿童大脑发育特点

全面解决“幼升小”困惑

人工智能下我们该怎么帮孩子养成科学思维

内心充盈、高情商的孩子怎么培养

薇妮斯蒂·马丁 著

这本书很有意思,算是 育儿 道路上开阔眼界的一本书,讲的是纽约上东区上流 社会 的 育儿 压力(跟我有啥关系呢),所以处于贫民的我们就用吃瓜的心去看有钱人是怎么费力教育孩子的吧,其实上东区的种种景况,在北上广也不少见的。

如果你看过《三十而已》或许对这本书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在想大概电视剧的编剧也看过这本书。

付小平

这本书说是给男孩家长看的,其实也未必,因为男孩子性格的女孩现在也特别特别多,书中利用男孩特殊的生理结构特点做出推导,也是在告诉家长,他们出现各种行为背后的秘密,顺应这种生理特点,然后再去想解决办法,整体来说还算是比较有指导意义的。

芮雪

说到叛逆期,在孩子出生之后,从满月的“满月闹”开始就有各种的叛逆期,特别常见的2岁叛逆期,这种叛逆期其实也是跟他们的身体发育相结合,譬如秩序感的建立就让他们强迫症一样的做很多事情,不顺心就开始闹脾气,3岁的孩子,大部分都要上幼儿园了,面对 社会 环境、家庭环境,让大人更为头疼。这本书就是为三岁孩子家长准备的教养指南。

以上就是我个人几年来觉得还不错的 育儿 类书籍,都是比较通俗好读的“有用”之书,欢迎大家交流 育儿 心得。

杨澜做人生加法作文

两个孩子的母亲——杨澜

作为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常常要面对家庭和事业之间的选择。每谈到家庭的时候,事业成功的杨澜也生出一些内疚。

她说自己经常在世界各地奔波,很少能在家陪伴丈夫、照顾家庭,心中难免有些遗憾。但两个可爱的孩子,她哪怕走到天涯海角,都在时刻想念着他们。而且每次谈起两个宝贝儿女的故事杨澜都会像所有妈妈一样,变得滔滔不绝,喜形于色。

儿子出生时咬了护士一口

杨澜说她儿子的性子急,接着说了一则趣事。生儿子的时候,杨澜正在努力挣扎,突然听到护士叫起来:“这小家伙咬了我一口!大概是嫌我动作太慢了。”杨澜一时哭笑不得。后来,她在一篇思念儿子的文章里写道———“一声清脆的啼哭后,他就这样哭天喊地、风风火火地来到人间。护士把他捧到我胸前,我有气无力地握了握他那捏得紧紧的小拳头,心里说:‘那个在我肚子里拳打脚踢的小东西原来就是你呀!’”

儿子5岁时,已经是一副小大人的样子。杨澜告诉记者,当年为主持申奥演唱会,她特地准备了一条蓝裙子和一条红裙子。儿子一看,马上指着蓝的说:“妈妈,你穿冷色的好看。”

“阳光文化”成立这以来,杨澜每天都得工作14个小时,孩子和工作根本没法兼顾。

儿子仍然名叫“吴所谓”

经常有朋友问孩子叫什么名字,杨澜夫妇总是笑着说:“无所谓啦(吴所谓)。”后来,“吴所谓”的名字真的不胫而走了。

因为杨澜和丈夫吴征都忙于事业,常年在外面奔忙,现在已经8岁的吴所谓和他4岁的妹妹,都是在杨澜的父母和公公婆婆抚养下长大的。有一次,杨澜回家看孩子。天真的儿子问她:“妈妈,你在干吗?你老是出差觉得有意思吗?”杨澜说:“有啊,妈妈做一期节目有几亿人观看。”“几亿人看就觉得有意思吗?”稚气的儿子追问。这句童言无忌的追问触动了杨澜的敏感神经。长期在外,她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人生名利如浮云,其实最值得珍惜的还是家庭和亲情。但这话儿子还不能理解,她亲了亲儿子说:“妈妈的工作就是讲故事,觉得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就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大家都快乐,你觉得没有意思吗?”

杨澜平时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但仍然尽一切可能都注意孩子的成长,杨澜说:首先每年放假,只要有机会,我们都会制造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去旅行,我们大一点的孩子已经走过15个国家。其次,是知识教育方面,很幸运,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教育界出身,还有一些业余爱好的培养什么的。再就是就是个性方面,比如说我儿子原来比较胆小,有时候会有同学欺负他,慢慢的老公就会告诉他,别人欺负你,你该怎么办?你警告他三次,说这样是不对的,如果三次还不听,你就打还他,有时候,人的尊严是靠打出来的。后来儿子身体力行了好几次,终于不再受同学欺负了。后来他外公说,你可别再教啦,再教下去,老师告状,他要打别人啦!这是爸爸的方式,孩子要有个平衡的教育,很重要的。

孩子钢琴学校的校长说,全校一百多个孩子的家长,杨澜的出勤率及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是排在前列的。有时候杨澜和老公对于孩子的某些观点是不一致的,杨澜是个完美主义者,比如说,一首钢琴曲,有一个音孩子没弹准,她就会责备孩子,老公就说,孩子他爸连五线谱都看不懂,他能弹出来就不错啦,能把一两个曲子弹得比较漂亮就已经可以了,已经比我强多了。

在家中都是杨澜是白脸,老公是红脸,老公都是鼓励,每次都跟孩子说,呵,你真是太棒了!杨澜是要求严一点,说你能弹得更好,为什么不专心啊。杨澜说:所以老公一回来就说我,干吗呀你,对孩子要求那么高,他们不爱练就不练呗,我说孩子总得有个良好的习惯啊,他说让他们自由点吧。结果,现在两个孩子总是说,爸爸是他们最好的哥们儿。

杨澜谈育儿故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杨澜教育子女、杨澜谈育儿故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92336.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