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育儿说(育儿有话说)

时间:2022-11-06 阅读:13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名家育儿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育儿有话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学青育儿说:怎样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名家育儿说,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小养成名家育儿说的习惯会伴随人一生,在孩子成长初期培养他勤俭节约的品质,会使他受益终身,成为蕴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取之不尽的资本。

培养孩子的节俭品质是“穷”养男孩的重要内容之一。消费至上,享受第一,奢侈浪费,只知享乐的生活方式,会让孩子养成贪婪、攀比、从众、追求时髦、喜新厌旧等很多坏习惯。孩子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走上独自生活的道路,要想生活得好,勤劳节俭就必不可少。很多穷奢极欲的富人,很快就退到入不敷出、倾家荡产的境地;很多勤俭节约的富人,总是尽力计划自己的需求,延迟对奢侈品的购买,保持有序节制的生活习惯,他们手中的资本因而越滚越大。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孩子做个懂得节俭的人,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教育习惯,倡导合理消费,为孩子做好榜样。如果家长在生活中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家长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处处为孩子做好勤俭节约的典范。首先,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过分打扮,在服饰上不追求新奇时髦。其次,教育孩子不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第三,教育孩子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家里、他人、国家和集体的财物都要爱护。吃饭时不乱倒饭菜,注意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爱惜书本,不乱撕书本,也不乱削铅笔,爱护桌椅、门窗、教学仪器和体育设备等。家长要有计划地给孩子零用钱,少领孩子到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如寄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为弱势群体奉献一份爱心等。简言之,家长就是要以俭朴的美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注重自己一言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习国外勤俭教育的典型经验

外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勤俭节约方面,有一些经验值得中国家长学习。如在美国,家长们鼓励大中学生当义务工,到孤儿院、安老院等场所劳动服务,当义务工的记录越多越好,有利于他申请大学的奖学金。据国际儿童机构的统计,世界各国儿童中,以美国儿童干家务活最多,时间也最长,平均每天1.2小时以上。在韩国的学校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农民、珍惜粮食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农者天下之大本”的道理。在中国,大多数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但家长千万不要把他们当成小皇帝来溺爱,要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意识和品行,使他们在劳动中变得独立和自强。

三、给孩子讲勤俭持家的故事和道理

孩子们都爱听故事,因此,家长可为孩子讲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节俭故事,可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教育,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为孩子讲《周总理的睡衣》、《雷锋的童年》、《朱德的板凳》等故事,让孩子从中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是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如使用学习用品要节约,一张纸写错名家育儿说了字,擦掉还可以用;衣服、袜子破了个洞,补好了还可以接着穿;人离去灯要熄灭,水龙头要关好等等。

四、要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很多孩子在春节时都会收到一定数量的“压岁钱”,所以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可以从“压岁钱”开始,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用好“压岁钱”。如果“压岁钱”的数量过多,还是放在家长那里保管比较好,留一小部分给孩子自己来支配,购买平时所需的学习用品等,而不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家长将“压岁钱”全数收缴兼全权代管的做法并不可取。如果把孩子的压岁钱全部收缴,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无形中打击了他们自我理财的积极性。要让孩子参与到“压岁钱”的管理规划中,使其体验财富积累与合理花费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培育他们的理财意识。

总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已显得尤为必要。要使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就必须让他们从小树立“勤劳节俭光荣,懒惰奢侈可耻”的观念。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即使在人民生活富裕的今天,也要继承勤劳节俭的美德。希望勤俭节约的美德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传承,更希望我们的国家富裕强大!

把屎把尿是怎样一步步毁掉孩子的

 一直都知道把尿不好,但是为什么不好,我也一直说不清楚,相信很多新的爸爸妈妈都不清楚这个问题,今天看见一篇关于把尿的文章,我觉得挺好的,转过来给大家学习学习。

每次一聊到把尿这个话题就会有很分明的两个队伍出现了“坚决反对把尿派”还有“坚决拥护把尿派”。

相信大部分被把尿的宝宝家里一定有一个自认经验丰富的老人,他觉得你小时候、你爸小时候、她小时候都是这么带大的......哪儿能给孩子包着纸尿裤到处走!让亲戚朋友看见多丢人啊!所以很多老人甚至从你的娃一出生起就开始“嘘嘘”~还有随着把尿成功的欢呼声。

是否把尿完全取决于宝宝的父母,并非是宝宝的奶奶、婆婆。

目前“反把尿”派认为把尿的危害如下:

1、对娃的脊椎不好

2、对娃的括约肌不好,会让娃可能有尿不会自己尿,而一把没尿也会憋出尿。

3、对娃的心理不好,你想啊,本来玩的好好的,突然被拎起来小便啥的,还有那么多嘘嘘嗯嗯的伴奏,舒服不?害怕不?

4、容易引发痔疮和脱肛

5、对孩子不尊重。

把尿能达到训练孩子控制排便的目的吗?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尤其是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这还是比较成功的排尿训练。

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泼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1岁之后,孩子们开始有了一点控制便尿的能力,但是并不完善。这和老年人控制不好大小便是一个道理。很多家长苛求孩子,一旦孩子把尿时不尿,或者不把尿的时候自己尿了,就会责怪孩子,甚至用呵斥打骂的方法来要求孩子尿尿之前必须告诉家长。这样的家长,等老了之后,自己大小便控制不好的时候,要祈祷你的子女不要为此而呵斥你哦。

不把尿,孩子更早学会自主便尿。

实际咨询中发现,晚上穿纸尿裤睡觉的孩子,很多在2岁前后甚至更早就能够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而夜里把尿的孩子,2岁时多数还需要烦劳父母半夜起来把尿。

不把尿的孩子,更是普遍较早开始主动告知便尿,较早开始会使用尿盆,或蹲下尿尿。这是因为不把尿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是依据便意来排尿的,所以对便意的掌握比较好。而过多把尿的孩子,始终在根据便意排尿和根据把尿动作排尿之间被混淆,对便意的掌握很差。

用纸尿裤好不好?

纸尿裤最大的问题是不环保。因为其中的吸水成分是不能降解的。另外穿着纸尿裤总没有光屁股舒服。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问题了。传说中纸尿裤的很多问题,都是谬论,甚至可笑的谬论。妈妈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而且也推荐妈妈们至少在宝宝睡觉时给穿上纸尿裤,这样可以让宝宝睡得更好些,妈妈也休息的好些。

“尿布+纸尿裤”经济而舒适的选择

白天尿布+晚上和出门时纸尿裤,这是很多妈妈的选择。一来更经济,二来夏天宝宝更凉快,三来可以避免和反对使用纸尿裤的家人起太大的冲突。

宝宝讨厌尿布,怎么办?

很多宝宝七八个月开始会讨厌穿尿布。于是很多妈妈干脆白天只给孩子穿裤子,尿湿了就换一条干净的,一天七八条裤子足够了,晚上扔进洗衣机一起洗,一点也不劳累。如果怕宝宝不穿尿布尿了床铺和沙发,可以在宝宝坐着玩耍的时候,铺上大隔尿垫,或者干脆白天就用大号隔尿垫把沙发和床铺上。现在购买隔尿垫很方便,一平方米见方的,两面细绒的隔尿垫只要几十元钱而已。孕婴店买不到,可以到淘宝上买,样式图案都有很多选择。

真正有效的排尿训练

宝宝1岁半左右,很多妈妈发现给宝宝有时能在尿尿前提前告知了。这意味着妈妈可以开始做些简单基本的排尿训练了。(当然,如果继续给宝宝穿纸尿裤,等到2岁再开始训练也是完全可以的,且宝宝会学得更快。)

准备一个可爱的尿盆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个方便而可爱的尿盆会让宝宝更愿意在有尿的时候主动去找尿盆,或者告诉大人。还会让宝宝慢慢学会自己脱裤子提裤子,学会控制自己准确坐上尿盆的动作,和不尿到外面的技巧。这些能力的提高,还会增强宝宝的自信。(如果这时还在把尿,甚至因为宝宝不配合把尿或不提前告知尿尿而呵斥宝宝,宝宝能学会什么呢?)

市面上卖的尿盆有很多种,有跨坐的,靠背式的。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爱好来选择。一种不喜欢就换一种试试。很多妈妈发现,领宝宝到卫生间,让宝宝学习蹲下尿尿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国外很多父亲在帮两三岁的男孩子学习尿尿时,会带宝宝到尿盆或者小马桶旁边,或者在马桶旁摆个脚凳,丢一个麦圈到水里,让男孩子瞄准麦圈“开火”。这样积极引导的创意,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排尿训练时的好思路。

还有一个广泛适用的办法,就是大人上厕所的时候让孩子进来“观摩”。小孩子都是从模仿中学习的,尤其喜欢模仿大人的做法,做起来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感觉。告诉宝宝,“妈妈想尿尿了,要去厕所,坐在马桶上,然后嘘嘘,然后起来提裤子,然后冲水。”很多宝宝会仅仅因为喜欢冲水而喜欢使用马桶的。

保护小屁屁

小屁屁的困扰,一是尿液的浸泡,二是外伤。

无论使用尿布,还是纸尿裤,都要注意勤换,勤洗屁屁,必要的时候用护臀霜或者香油保护臀部皮肤。要给小屁屁留出晒太阳和通风的时间。

如果不穿尿布或者纸尿裤,请尽量给孩子们穿闭裆裤,而不是开裆裤,无论男女。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屁屁不被脏东西和细菌沾染,也可以让男孩子的小鸡鸡减少磨伤刮伤的可能。有的妈妈抱怨穿闭裆裤会经常尿湿裤子。实际上不就是多洗几条裤子吗?就准备个五六七八条呗。晚上过一次水,洗去大部分尿液后扔进洗衣机,何其方便。

以下是名家观点:

@我们最爱的西尔斯爷爷(摘自西尔斯育儿经)——晚训练要比早训练好。

今天的父母不必再因为要早早的训练孩子上厕所倍感压力了,那些把上厕所训练视为好父母标志的时代过去了。在那些日子里,孩子越早一日吃三餐,越早断奶,越早独自上厕所,越早独立妈妈就越“称职”。这也难怪,以前的尿布都是手洗、晾干。父母当然希望宝宝尽快学会上厕所。

大部分宝宝18~24个月时,控制排泄的肌肉才成熟。还有一个支持晚训练的理由:较晚接受训练的宝宝比早早接受训练的宝宝学得快。

@崔玉涛——纸尿布(尿不湿、纸尿裤)影响孩子生殖器发育是不科学的说法。

很多国家已用几十年也未发现类似问题。倒是传统的“把尿”或“把便”方式,容易造成婴儿脱肛现象,造成痔疮的前提。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孩子带纸尿裤并不是为了使大人省事,关键是不要给孩子造成不良刺激。待孩子2岁后会感到排尿或排便至尿裤内不舒服时,家长就要因势利导带孩子到坐便器的地方,使孩子形成排便与坐便器的关系,很快就会建立正常的排便习惯。懒惰的家长为了省事,就会使孩子过度依赖纸尿裤。

使用纸尿裤与训练孩子排便没有任何冲突,训练排便并不意味着把孩子排便。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

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

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

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

能够接受这些前提的孩子应该不早于1岁。一般1岁半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妈咪Jane育儿妙方——我反对给宝宝强行把尿。

宝宝,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新生宝宝,还没有控制自己大小便的能力,妈妈即使给宝宝把尿,他也不明白到底在干什么,宝宝有时条件反射把尿时尿出来,有时是因为撒尿排便本来就频繁,不是宝宝真的能控制拉屎拉尿了。

其次,我反对给宝宝强行把尿。

在把尿把不出来,宝宝已经身子扭动甚至苦恼的情况下,有些妈妈还是坚持不懈地把尿进行到底,全然不顾宝宝的感受。我坚决反对这样简单粗暴、不尊重宝宝的行为。强迫宝宝、不尊重宝宝很容易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强迫吃饭也是一大问题,父母及老人一旦养成这种亲子模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会越来越难处理。

而相反,如果父母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在18个月-2岁之间,孩子心智发育成熟、表达能力尚好时,再用一种更良好的互动沟通方式来训练上厕所,则会事半功倍,孩子的感受也更快乐。

有的妈妈给宝宝传开裆裤,这是更不可取的...

有的会说纸尿裤很热、还容易造成红屁屁。其实选择好的品牌纸尿裤是很柔软舒适的,夏天不管宝宝是否穿纸尿裤都不应该让他在极度炎热的环境下生活,将室温保持25度左右,适当的使用空调是很好的。

另外纸尿裤宝宝需要妈妈精心护理好,勤换、涂抹护臀霜等待都可以有效的杜绝红屁屁发生,是否把尿完全取决于宝宝的父母,并非是宝宝的奶奶、婆婆。

当你觉得任何人对你宝宝所做的并非正确的、科学的、甚至有可能会伤害到他时,你便应该提出拒绝的要求。

外国妈妈反对为宝宝把屎把尿

日本的妈妈:

日本保育员在孩子2岁以后训练孩子如厕,在午睡前后让孩子坐尿盆。日本没有中国那种老痰盂,孩子尿盆可以坐着扶着玩。保育员认为强制孩子如厕会让孩子紧张,导致以后心理隐患。在日本,如果孩子尿在地板上(是席子,非常不好擦),妈妈也不责骂孩子,而是擦给孩子看,让宝宝知道这样会给妈妈增添许多麻烦。

妈妈让孩子在2岁或更大些开始快乐地如厕训练,90%的孩子在4-4.5岁完成。商家推出全套的训练品:一个漂亮的音乐便盆、20条传感尿片、卡通画册和对父母的指导小册子。

美国的妈妈:

美国儿科专家坚决反对强制训练孩子大小便,反对对尿床的孩子进行体罚和羞辱。他们认为5岁的孩子尿床是正常现象,批评会增强孩子压力而适得其反。另外,他们认为训练孩子大小便要保护孩子好奇爱学习的天性,用多种办法正面鼓励。比如尿湿的后可以过一会再换,告诉他干的比湿的舒服,让他们独立学习如厕冲水等,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

澳洲的妈妈:

妈妈认为自由大小便是婴儿成长阶段也只有这一阶段才拥有的一种人生快乐,实在不该剥夺。并且孩子被把着解便的姿式违反“自然”看上去很痛苦。

孩子总是大哭大闹地反抗。孩子两三岁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能通过语言和大人交流了,慢慢摘去尿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有的孩子五六岁仍尿床,大人不会看作严重的事,孩子也不会受到羞辱和责骂。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家都把,还不是没事?

请问:您尿频,尿急,尿灼,尿不尽么?是不是晚上睡觉老起夜?睡前不排尿不舒服?出门前不排尿不舒服?出门后经常想着厕所在哪儿?上学时候考试前总觉得想尿尿?如今还有便秘困扰,痔疮呢?没有!!??也许时候未到。如果以上症状你有二项,恭喜,你小时候被把过屎尿了。

中国十人九痔,许多男性为什么总有前列腺疾患么?那就是膀胱功能不稳定引起的,逼尿肌无法自主收缩,引起尿频,尿急,遗尿,简称:尿失禁!!!膀胱功能不稳定知道为什么嘛??婴儿期尿道括约肌受损。

《小七老师育儿说》读书笔记

*摘抄的原文,¥自己的感想

*亲子关系的构建,就是共同成长。

¥育儿的过程,也是家长们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自己必须具备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最难的点,从来不是教育孩子本身,而是父母自己要做出改变。

¥父母要以身作则,带头做好榜样。

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大人眼里的“爱抢别的小朋友的东西”,其实是孩子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觉得所有东西都是他的,在孩子眼里,他只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大人觉得孩子抢了别人的东西,教育后还不听,是不听管教,而孩子也觉得委屈:我拿回自己的东西有什么错?

视角不一样,行为也不一样。所以遇事要冷静,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先预设别人是坏人,做的是坏事。

*陪孩子玩适龄、有趣的游戏,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宝宝坐在垫子上玩时,我就坐在他身边看着他,防止他站不稳摔倒。有时候玩着玩着,他会回头看看我,确认我还在,就安心地回头继续玩。有时候会往我身上靠一下,或者张开双手跟我抱一下,有时候咬一下我下巴或者我的脸,再转头接着玩。

*如果妈妈要离开孩子一段时间(比如去上班),最好和孩子说明原因,并且在约定的时间及时回来。这样有利于妈妈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感,妈妈离开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有这个认知:妈妈只是离开我一段时间,等到某个时间妈妈就会回来了。千万不要偷偷摸摸地走,偷偷摸摸地回来,否则孩子反而更没有安全感。

¥别以为孩子小,其实孩子什么都懂。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无比珍贵,这种信任是孩子为人处世的底气,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愿意跟父母讲。很多孩子遇到事情后,怕父母责骂,不敢跟父母说,等到最后不得不说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来不及补救了。很多社会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孩子的自信来自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和好奇心的满足。你如果制止了他的探索,也就挫伤了他探索的信心。

¥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不仅不要阻止孩子探索,还要创造条件让他多体验,多探索。衣服脏了可以换,身上脏了可以洗,但是探索期不可逆,错过了没法补救。

*1岁半前的孩子都处在口欲期,喜欢用嘴巴去探索世界。如果孩子的口腔在这个阶段没有经历充分的体验,就有可能在日后的成长中出现对食物过于渴求的状态。

¥成年人贪吃有可能不是你的错,而是婴儿时的口欲期没有被满足。

*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一个曾经感受过刀刃锋利的孩子,如果有一天被绳子绊住,他就能想到用刀刃来割断绳子。

¥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创造体验机会。让他多摸,多看,多听,多咬,多爬。

*经常和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因为孩子如果一个人在陌生空间,发现大人总是能找到自己,他心里就会有踏实感

*家长自己要遵循合理的行为标准,做受人尊敬的人。父母在社会中不受人尊重,最损伤孩子的自信心。

*当孩子表现出黏人等分离焦虑行为时,不要责怪孩子,父母也不要自责。而应该拥抱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抱孩子之前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妈妈知道你喜欢妈妈,想跟妈妈一起玩,我们来抱一下吧。”

¥我觉得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的表达能力会提高,而且长大以后应该也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而能正确表达自己也是高情商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人就是太内敛了,羞于表达,也不擅长表达,嘴硬心软,在亲密关系中不顺,比如吵架时明明很想让对方留下来哄哄自己,说出口的却是“你走,我再也不想看见你。”对方真的走了,又埋怨对方不懂自己。别人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你不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还要怪别人猜不出来吗?

*孩子哭闹也好,逆反也罢,当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一起发生的时候,家长首先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再讨论孩子行为上的问题。例如:“宝宝,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啊?因为乐乐把你的飞机抢走了,你想让他还回来,对吗?生气可以,但是我们不能打人,我们可以拿这个小汽车去换。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打人。”

¥这种共情的回应句式,不仅适用于育儿,大人也适用啊。育儿工作做得好,父母的情商也会提升很多吧。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肯定的环境”,要让孩子沐浴在肯定与鼓励中,而不是指责和批评之中。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孩子也不会因为听到这种评价而“奋发图强”,对吗?

¥对于配偶也是这样。忌讳在另一半面前说:“你看隔壁老王如何如何”?男人要面子,这样说,会严重伤害男人的自尊心,激起男人逆反心。要么破罐子破摔,你不是觉得别人好吗,那你去找别人啊;要么憋着一口气,奋发图强,出人头地,然后换掉你。

*2岁多的孩子刚好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说话时偶尔混淆“你”“我”也是很正常的,家长无需刻意纠正,只是给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就好,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不利于孩子继续进行语言练习。

¥小宝对着爷爷无意识地叫“ba”“ba”时,我一开始会纠正他:“不是爸爸,是爷爷”。后来就不管了,随他叫吧,学说话的初始阶段鼓励他发声才是最重要的。

¥不想让孩子做什么事,就平静对待,不要反应过大,否则孩子会觉得很好玩。

比如宝宝吃奶时会咬,如果妈妈大叫或者轻轻打他,宝宝会觉得很有意思,认为妈妈是在和他玩,所以经常出现妈妈痛得龇牙咧嘴,宝宝却还对着你笑的情况。

小宝咬的时候会盯着我看,观察我的反应。如果我痛得大叫,“哎呦哎呦”,他反而会咯咯咯笑,接着再咬,如果我没有反应,他咬一下也就算了。

*表扬和鼓励需要有具体性,描述孩子的具体行为,例如当孩子帮忙拎东西时可以说:“你主动帮妈妈拎东西,妈妈没那么累了,谢谢你!”

让孩子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是被认可、受鼓励的,从而愿意多做些事。

¥这些夸人原则,对成人也同样适用。就细节进行夸奖,别人会觉得你夸得很真诚,很走心。比如,同事穿了一件新衣服,“你这件衣服好漂亮”效果就不如“这件衣服很衬你肤色,你穿着很好看”。

用对待孩子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父母配偶朋友,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人际关系肯定都不会差。

反过来说,一个情商高的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在孩子做家务的同时,家长要经常告诉他“你做的事情对全家人都有很大的帮助,你是我们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哦!”

¥及时,积极反馈,肯定孩子,满足孩子的成就感,价值感,让他保持做家务的动力,在做家务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学会解决问题。

*应更多地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夸孩子做事的努力过程。例如孩子在玩投篮游戏时没有投中,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毅力与耐心呢?我们可以夸孩子:“你刚才投的时候非常用力,我发现你的双脚都在蹬地,而且胳膊伸得很长,你特别努力地做动作。”要强调这些细节,而不只是停留在结果的层面上,说“没有投中不要紧,再来一次”之类的话。

*父母强调孩子做事的过程而非结果,也教给了孩子正确的努力方向。对于细节和过程的肯定,会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更加投入,而不是根据不好的结果来轻易地否定自己。

*好的教育是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断地完善,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仅仅是帮孩子弥补自己的不足。

¥有助于培养孩子多看到自己好的一面,扬长补短。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比起听话乖巧之外,对一个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对于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好奇心,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让孩子做家务时指令要简短、具体,一次就给一个指令,例如“把筷子放在桌子上”“宝宝,请帮忙捡起地上的纸”等。“请把桌子收拾好”这种过于笼统,孩子是听不懂的。

*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家长不要那么在意一次两次的结果,而应注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家长最大的收获。

¥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长期主义,不要太功利,只关注眼前的结果。

*父母一定要记得,不要以功利的目的来培养孩子,不要太刻意关注是否有即时效果产生。充分享受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享受亲子时光的美好,这样就会带来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记住这个理念,宗旨,就不会焦虑,在育儿问题上会更从容淡定。

*家长可以留意一下自己是否经常有意无意地打断孩子。例如孩子在玩积木时,一会儿妈妈问他喝不喝水,一会儿奶奶问他吃不吃水果等。孩子的探索过程总是被一次又一次地干扰,导致孩子没办法长时间专注地做完一件事情。

¥孩子渴了饿了自然会主动要求吃东西喝水,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能力,适度放手,不能什么都管得死死的。

*“动物园里有老虎”,“我在动物园里看到老虎,虽然我很害怕但是也觉得很开心”,为什么后者更容易被记住呢?

¥《实用性阅读指南》里提到过,人在情绪波动时,大脑会记得特别牢。因为人类大脑正中有块区域叫海马体,负责存储记忆,海马体旁边是扁桃体,负责处理情绪。人产生情绪变化时,会给予扁桃体一定的刺激,扁桃体一旦受到刺激,它的邻居海马体就会认为,这是个重要信息,从而将它做为记忆存储起来。

所以,轰轰烈烈的爱情会让人刻骨铭心。过山车般的情绪体验,大脑会记得特别牢。

反过来,为什么看书像没看一样?看完啥也记不住?因为看书时,没有调动情绪,心中毫无波澜,这个我也知道,那个我也知道。看完能记得住才怪了。

*在孩子放学后,家长可以询问:“今天心情怎么样?”“上课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吗?”“学到新知识之后,你觉得开心吗?”这样引导,很容易让孩子记住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学习到的知识,而且不会让孩子反感。

¥这也是利用情绪波动来增强记忆。

*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成为拥有大量知识但思维僵化的人,而希望他是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

¥知识量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但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个体特有的,没办法通过搜索得来。

*毕加索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一个人最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阶段,就是婴幼儿时期。

*对于很多人来说,做好一件事比做完一件事难多了,但做完一件事往往比做好一件事重要得多。

¥先完成,再完美。

*沟通的重点不在于大人说了什么,而在于孩子能不能听得懂。

¥道理都是相通的。文案不在于你写了多长,而在于顾客能记住多少。所以,要短而精,一条文案只表达一个主题。

育儿宣言短语

经典育儿名言

1、在育儿的道路上,家长和孩子一同成长!

2、家长养成合理的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3、幼儿的学习是全方位,并不局限于读写算和各种技艺。

4、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的。

5、没有一个朋友能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比得上疾病。

6、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7、慢慢陪孩子走,把我的时间浪费在孩子身上,这是最好的浪费!

8、知识的积累,就像银行的储蓄,是一点一滴日积月累而得来的。

9、学与勤、悟,让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10、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

11、陪伴的关键是心灵,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做孩子的监工!

12、当孩子情绪波动时,愚蠢的父母责备孩子,聪明的父母关爱孩子。

13、用心去爱,用爱去教,和孩子一起成长,享受每天的幸福和快乐。

14、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15、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会懂得尊重别人,这包括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内。

16、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17、养育孩子就像浇花一样,用心呵护,跟他建立起一种心灵相通的默契感。

18、在家庭教育中,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

19、只有出自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20、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2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2、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孩子的笑声和学习的声音,这个家庭是没有希望的。

23、你读过,你不一定掌握了知识,但当你用读过的知识做事时,你就掌握了世界。

24、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25、宽恕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

26、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27、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它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

关于名家育儿说和育儿有话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9233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