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博士妈谈育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博士妈妈的育儿日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小朋友太粘人只要妈妈怎么办?
应该让小朋友逐渐的懂道理 在小孩子面前要有信誉 如果回来迟到了,给孩子一颗糖 如果回来早了,让孩子给妈妈一个亲亲
孩子在家里学会帮妈妈的忙,把认知和活动范围接触的人等扩宽 心中有事儿了,慢慢的内心成长就不会那么的没有安全感了 孩子粘大人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就在妈妈回来以后才觉得周围不空旷,不孤独,不害怕
给小孩子找玩具,找事做 比如橡皮泥之类的,让孩子玩 还有玩一些涂抹之类的颜料画作 哪怕画不好呢,随便玩儿,只有玩儿的时候呢,才是开心的 也是消磨时间的
让孩子学会唱歌 那以后唱给妈妈听 那也可以,妈妈回来以后呢 一句一句的和孩子一起唱 拍下视频可以给孩子的爸爸,爷爷奶奶,姥姥,老姥爷等长辈看 让长辈夸孩子在记歌词方面特别的努力 唱的特别好听 表现非常棒
其实就是增加孩子的自信,开朗 得到长辈的认可和鼓励 可以慢慢的增加妈妈离开孩子的时间 最开始几分钟和孩子约定好 回来以后呢,给孩子一朵小花 幼儿园一样 或者一颗糖
距离哪怕是妈妈在厨房,孩子在客厅 慢慢的可以带着孩子在小区里 接触小朋友 扩宽交际范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的努力,孩子就慢慢的成长了呀
说说读博士期间生娃是怎样一种体验?
或许是单身狗的缘故,硕士论文完成的相对轻松,鬼使神差下,决定报考导师的博士。考完博的第二天,还在昏睡中,师姐打来电话,给你介绍个对象如何。答曰,诺。只一次相亲,就成就了一段姻缘。本来已经做好了当一只女博士单身狗的心理准备,没想到被肉包子砸中,自然从善如流叼回家了。
既然有了对象,结婚生子自然提上议程。读博三年,怀孕需要十个月,坐月子最好的时间是春天四五月份,开题时间是五月份,预答辩的时间是十月份……
经过一系列精确地计算,留给我结婚的时间不多了,结完就要赶紧怀孕生娃了。在我的快马加鞭的催促下,我和老公迅速完成了见家长、提亲、定亲、结婚等一系列的流程。作为一个对流程优化略有涉猎的博士犬,这些步骤都经过了严谨的分析和论证,最终控制在了可接受的水平完成。
为了严格把握怀孕生娃的时间,我还做了一些功课,如最佳受孕时机、备孕准备等,提前调整身体状况,多运动,均衡饮食,不喝酒,还专门买了试纸进行排卵的测试。或许是年轻的缘故、或许是老天眷顾,竟然一击命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去参加了博士期间最后一次暑期学校的研讨交流。
博士生养孩子,孩子会被教育的更好吗?
不一定哦!有的博士家庭的孩子,智商反而比普通的孩子还要低。就像大学里,一些领导,处长,教授的孩子,智商反而比普通的孩子还要低。学校里,一些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的孩子,智商反而低。在考大学时就发现,有些朋友的父母在高位,但考大学,他们的分数远远低于录取分数。那时很多不起眼的普通家庭的孩子,考大学却有很多轻易的就达到录取分数线!仔细想来,所有人的基因都差不太多。关键是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形成新个体后所处环境不同。出生后的教养不同。
从生理角度讲,任何的能力,技能,都是在出生后通过条件反射的建立,通过学习形成的。父母有再大再强的能力,也只能通过教导,培训,训练,传给子女!如果父母太忙,没有时间,或不懂教育学,或孩子很早就亚健康,神级系统发育不好,就无法学会。当然就智商不如父母,不仅不如父母,甚至不如同龄的一般孩子。记得有一个,让我非常羡慕的女孩,长相,个头,父母地位,家庭条件,感觉十全十美了。可考大学时,分数却远远低于录取分数线。我唯一能想到的原因,就是她妈妈孕期,哺乳期会有什么不同。
育儿过程,最核心的是对自己的教育。通过对自己的反思,把认知中最重要的内容传递给孩子。我认为这一点比具体哪个大学更为重要。如果是教育学博士,可能教育好的概率会大些,如果是其它学科的博士和教育孩子的能力没事么相关性,就好像博士做饭不一定更好吃,穿衣不一定更得体,讲笑话不一定更逗乐,谈恋爱不一定更成功一样,根本是两回事。
教育学博士陈美龄,将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大学,育儿技巧在这
陈美龄博士妈谈育儿,曾经是和邓丽君齐名,与张国荣同台的歌星。现在是儿童心理学专家,也是斯坦福教育学博士。
她将三个儿子相继送入了斯坦福大学,并且获得了博士学位。
陈美玲曾经说过博士妈谈育儿:“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性格品行都是在12岁之前养成的。”所以在孩子上初中之前,家长要学会这些技巧,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开挂”的人生。
我把她的 育儿 技巧整理了四个“不要”和四个“要”,来给家长提供帮助。
育儿 的四个“不要”
1、不要把负面情绪带给孩子
陈美龄在看到朋友教育孩子时气急败坏的情形时,对她朋友说博士妈谈育儿:“妈妈的焦虑其实是会传染给孩子的。”
当孩子不写作业时,家长的情绪一般都是焦虑的。同时也会对孩子没有耐心,导致孩子更加厌烦学习,甚至厌恶学习。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孩子的性格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会变得焦虑,做事不耐烦。
2、不要拿孩子同别人比较
陈美龄坦言,她虽然有三个儿子,但是从来没说过博士妈谈育儿他们三个谁比谁好一点,都是各有各的长处。
“博士妈谈育儿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别人家的孩子这次考试又考了第一”“你要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 一些家长经常把类似的话挂在嘴边,最优秀的永远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家长把这当做鼓励孩子的话,其实这是让孩子自卑的根源。
3、不要限定孩子每天必须做的事
在一次采访中,有人问陈美龄:“你的三个孩子能真么优秀,他们每天都时间表你是安排的?”陈美龄回答说:“我从来不安排他们每天该做什么事。”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年龄太小,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于是提前帮孩子安排好每天的日程安排。孩子就像被设定好了程序一样,只能按照家长的计划来完成,没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会形成依赖感,做事会缺乏独立性。
4、不要只要求孩子的成绩
很多人认为,陈美龄的三个儿子之所以能考上名牌大学,其中的很大的原因就是他要求孩子的成绩必须优秀。其实不然,在她看来,“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梦。”
在当今 社会 中,许多父母判断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认为,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导致忘记了学习的初衷,只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家长而学习。
试问,以上的四个“不要”,有多少家长正在用“要”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呢?
育儿 的四个“要”
1、要让孩子边玩边学
学习的确是一件枯燥的事儿,但陈美龄的三个儿子却都认为“读书是最好玩的事儿。”
在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都是埋头苦读学出来的。但是在陈美龄看来,孩子应该释放天性,在玩中学习。例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去雨中玩耍,并向孩子提问:“雨是从哪里来的?”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会自己寻找答案。家长要倾听孩子找到的答案,并进行指点。
2、要培养孩子把自我肯定放在第一位
在陈美龄看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培养孩子“自我认同的内心。
有自我认同心的孩子一般都是自信的孩子,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要尽可能的寻找可以帮助孩子实现自我的机会。假如孩子有跳舞天赋,就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班级里的文艺活动,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更容易找到自信。
3、要培养一个有原则的孩子
“想要教出优秀的孩子,一定要让孩子理解原则的重要性。”
在孩子简单的世界里,原则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深奥了。不过家长可以从小事培养孩子的原则意识。为孩子犯错误的次数制定一个标准,同样的错误最多允许孩子犯两次,当孩子犯第三次,就是原则问题了,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4、要及时回答孩子的问题
陈美龄说:“教育是给孩子们一点工具让他们去寻求梦想”
有时候,父母就要成为孩子的“工具书”,随时解答孩子的问题,这样才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家长在给孩子解释问题时,要做到有耐心。如果有自己不会的问题,不能敷衍过去,要陪孩子一起寻找答案,陪孩子一起进步。
相信很多人心中都存在着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何陈美龄放弃了当年 娱乐 圈的事业了呢?其实,她也是受到了她父亲的影响。
有一次,她的父亲看到她工作情况后说:“明星、金钱就像是流水,人家可以把它抢走。但是,进了脑袋的知识是没有人可以抢走的,你可以用这些知识过一生,还可以帮助自己,甚至帮助人家。”
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当时正处于事业高峰期的陈美龄,从此,也相信了知识不但能改变命运,还能丰富自己。
她教育孩子也像他父亲教育她一样,遵循自己的本心。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家长要明白,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同样,每个孩子也都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育儿 有方法#
终身教育博士的育儿血泪史-《妈妈的悔过书》值得收藏
作者是位韩国人博士妈谈育儿,名叫李柳南,她是一位儿女双全的妈妈,本人毕业于教育专业的高才生,终身教育博士,首尔一所知名小学的校长,她包揽各种教学比赛的第一名,只要带班必定成绩第一,成为家长们追捧的明星老师,她出版的《55个给孩子的学校生活成功策略》成为畅销书、家长们必备的葵花宝典。
高三的儿子是学生会会长,成绩名列前茅,名高校的后备队员博士妈谈育儿;高二的女儿也是名校中学生。
这样的个人成就和实战育儿方法,是不是很多人都会推崇和效仿?
就如同电影剧情反转,这本《成功策略》出版的同时,高三儿子提出退学,高二女儿有样学样也提出休学。
长达一年半时间,两个孩子就在家里吃,睡,打游戏,看电视电影,慢慢发展到游戏成瘾、影片中毒。
期间,妈妈三次昏倒送往急诊室,三次被车撞,三次开车撞了其博士妈谈育儿他人,还动了两次大手术。
两个孩子看到如此的妈妈却仍旧无动于衷。
极度痛不欲生时,妈妈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教练式辅导,这个课程彻底改变了妈妈,写下了这本书《妈妈的悔过书》!
除了心理学家武志红几次推荐了这本书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沃伦巴菲特和马云都说过类似的话:想要成功就避免失败,不要去看成功的案例,因为那有个体独特性,多看看那些失败的案例,找出那些共性,避免这些失败的共性,那就更容易走向成功。
这个道理,和博士妈谈育儿我们小时候每个人都具备错题本一样的道理,对的题目总是做对的,而错的题目会一错再错,找出错误的原因,提高正确率,那么我们的分数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妈妈在这门“父母教练”课程中,彻底醒悟到之前的教育模式:
1,孩子是自己炫耀的工具,是成功教育的证明,是自己职业的最强说服力
妈妈当时的理念:孩子读书必须好,必须拿很多奖,必须是学生干部。
每次学校干部选举前,妈妈强迫孩子必须参加竞选,为他们修改补充,然后熟练背诵。
儿子多次竞选成功,得票分数之高成为传说,妈妈成为业界争相邀请的“选举战略家”。
2,军事化管理,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
家里充斥着指示,命令,确认,催促的语气,孩子们就是遵守纪律的士兵、听话的奴隶。
军事化管理模式期限一过,孩子开始逆反并积极反抗。
儿子从消极抵抗到强劲反抗,女儿从自残到崩溃。
随着子女的变化,妈妈从起初的痛骂,到逼迫到哀求,再到痛哭流涕到后来的惊恐,到子女出现自杀倾向,妈妈终于止步开始自我反省。
妈妈终于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父母,而是极度恐怖的管理者、监视者和统治者。
一直疏忽的两件事:从没有真心称赞过孩子;从来不曾好好看过孩子,和他们认真对话过
妈妈的自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原点:
原生家庭和学习环境
父母的重男轻女,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尊重,所以拼命学习;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选择了不被人看重但有奖学金的教育学校,因为自卑而更渴望超越。
(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本非常出名的书《自卑与超越》,我们往往会选择两种方式来面对内心的自卑。一种是营造内心的优越感:比如我只要不去努力,就不会暴露自己的能力不足。一种是追求外在的优越感,比如我必须要比别人努力和成功,才可以掩盖自己的能力不足。这两种表现的原因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害怕自己能力不足带来的自卑感。同理,当我们害怕受到别人伤害时,既可能通过封闭自己来营造内心的优越感,也可能通过伤害和报复他人来追求外在的优越感。)
当作者有了孩子后就渴望子女能完成自己的心愿,进入名校或是美国常春藤大学就读。
她希望通过孩子的优秀来实现自己渴望超越的心情。
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父母的觉醒》《母亲进化论》的作者莎法丽-莎芭瑞分析道:
为何他们无法豁然接受孩子原来的样子,因为他们本身还未接受自己原来的样子,主要的挑战在于我们的孩子并没有成为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大多数父母从小就被灌输要追求卓越的成就,他们很难理解他们的动力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来自于他们的感觉不足,他们的恐惧以及缺乏感。只是他们从小被灌输要弥补一切的不足,他们从来没有机会从遭遇自己的平凡中走出来,然后他们开始跟孩子们沟通,跟那些自认平凡或者自觉不够好的孩子们沟通,这时他们忽然觉醒,这种缺憾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找到源头,我们就可以开始改变,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固化思维逐渐转化为成长型思维,这位妈妈开始变为学习型妈妈。
她参加各种课程,也参加沟通课程,一步步学习,这位妈妈接触到了全新的教育领域。
美国《华尔街日报》以“美国梦”为主题,对一千六百五十四人做了问卷调查。
其中有一题:“你觉得怎么样才算是成功呢?”
出现了以下答案:
第二名 拥有幸福的婚姻
第三名 拥有幸福的人际关系
第四名 尊重自己的朋友
第五名 处在自己所属领域的巅峰
第六名 拥有权力或是影响力
第七名 金钱
第八名 名声
那么第一名是什么呢? 就是“成为受到尊敬的父母”。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受到子女的尊敬?
“自我努力成长,再将拥有与他人分享”
我们家长到底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怎么样的人呢?
如果想把孩子教养成品行与能力兼优的人,那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让孩子有自己思考、选择和行动的能力,也就是把他们教养成拥有“自我主导学习能力”的孩子。
作者的这两个孩子休学原因,因为他们一直在他人主导或妈妈主导式的学习生活中。
孩子们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兴趣班或者在兴趣班的路上,就根本没有机会去培养自己思考、选择和行动的能力,习惯了只是依照父母或是老师的吩咐,走上父母和老师安排的道路,无法自己做出选择,被迫依赖他人,不断发生遗憾结果,最终浪费时间、金钱、精神还有人生。
如果孩子能自己想要去读书,用当下的话来说,这个孩子是来报父母恩的。
那如何赋予孩子动机呢?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汽车发动机,如何启动引擎呢?
1.自信从何而来? 称赞而来。
得到肯定、尊重、支持和称赞的孩子自信比较多,还是受到鄙视、嫌弃、指责、轻蔑的孩子自信比较多呢?
当然是前者,自信的形成,后天的影响比先天更大,做某件事时得到称赞,自然就想把它做得更好。
爱迪生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鸡窝里孵蛋,妈妈耳边轻声问:你怎么会有这么新奇的想法呢,以后一定会完成什么了不起的事呢!
孩子们会做的事情都类似,得到父母肯定孩子的行为,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培养出做事的动机。
肯定、尊重、支持、称赞不仅是培养自信的核心要素,也是教练式辅导的重要技巧。
我们会花很多金钱和精力让孩子上培训班,却不愿意花点称赞的语言给孩子,实在是太可惜了。
2.不要说仇人的话语。
听着“仇人的话语”长大的孩子,总是会寻找到最佳时机来报仇的。
作者的两个孩子都是选择了妈妈那本傲娇之作推广后,用休学来报仇。
真正的称赞是转换视角。
这位妈妈看到自己两个孩子拒绝上学,她突然觉得自己的学生非常了不起,能每天都来学校,恰恰这一次转化让她重新获得生命力。
她感恩自己能和孩子在一个空间呼吸,感恩孩子们能与自己作伴,感恩每一天,源源不断的赞美之词喷涌而出。
当我们用这样的称赞来填满日常生活时,孩子潜在的能力也会被唤醒。
3.称赞训练
练习感谢所有看到的事物,称赞所有相遇的人。
以色列人一旦怀孕,就会告诉孩子,他是多么珍贵的存在,继承的是多么伟大的民族血脉。
而且以色列的教育重点在于,让孩子擅长的项目发挥得更好,这就是“生涯规划教育”。
找出孩子擅长的部分予以称赞,能极大的提升孩子的自信,也能弥补他的不足。
赋予动机的第二个因素就是目标
让孩子投入自己擅长的事。
了解孩子擅长什么,就是营造出能让孩子自主选择的环境,然后通过孩子选择的事物,仔细观察孩子对什么有兴趣。
陆仙人,从乡村走出的超模。他从小就是特别喜欢模特的表演,然后自己琢磨,把各种材料制作成衣服,以大山大水,农田,工厂为走秀背景,拍了很多视频,结果从抖音走红到海外,引起大量粉丝的关注,国际时装秀。
我们很多家长的目标就是把孩子推入学校,但是孩子的目标呢?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孩子好不容易进入大学后却被退学?
2020年12月一则新闻南昌航空大学勒令21名学生退学;南方医科大学11名博士被学校勒令退学
2020年以来,不少高校都对部分大学生作出 退学处理.
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最新回复里面就提到了大学生增压的问题,不能把不合格的毕业生流出社会,宁可退学千人,不能给他们轻轻松松就混个毕业证书。
作者也提到了孩子没有目标,又没有理由,念书还有啥用呢?
建立起目标,找到该去作的理由,才会有所行动。
如何做好父母这个角色呢?就像教练一样。
举个例子,郎平,她当年无论带哪个排球队,都能取得世界优异成绩。
在电影《夺冠》里,
剧中,郎平在车上给大家一份问答题,你爱排球吗?你是为谁打球?
。。。。。。
你品,你细细的品,这句话和“你爱学习吗?你是为谁学习?”是不是一样?
次日,一名队员明确告知郎平,我不爱排球,当场退出排球队。
朱婷的主攻手天赋是被郎平一眼发现的,并觉得她和年轻的自己非常相像。
面对这张布满灵魂拷问的问答题,朱婷和队友的一番话就如同现在学生们的写照:“我去篮球队,他们说我太单薄;我去皮划艇队,说我的脚太长,所以我就来了排球队,可打排球,又说我太软。”
恰如,现在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任由家长和老师来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
漳州排球基地的训练场上:
“为什么打球?”郎平一遍一遍地质问着朱婷。
起初朱婷无动于衷,直到郎平的语气越来越严厉。
“为我爸妈。”“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
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郎平满意,她依旧满脸严肃。
“成为你,你满意了吧?”朱婷愤然怒吼,现场一片愕然。
成为郎平,是许多女排队员的梦想,但是郎平却对朱婷说: “你永远成不了我。”
这并非郎平的自傲,这是真实的人生。
“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放开了打,豁出去打。 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
一个优秀的教练,不仅具备出色的专业技能,还有一双发现天赋的眼睛,更是一名哲学家。
她提出很多启发式的问题,让队员自己思考。
(朱婷不仅仅有年薪,还有很多赞助。朱婷作为一个成功的运动员,在收获冠军的同时也获得一些赞助,这些赞助的金额应该不会低于她在球队中的年薪,所以每年收入也在百万之上。)
教练式父母也经常需要问孩子这些问题,帮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
好的对话能让彼此成长,父母与老师找出帮助孩子的方法而努力,当孩子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变得更加成熟。
教练式父母要把焦点放在孩子想要做什么的敏感期,而不是父母认为的关键期。
教练式辅导的核心三要素:自己选择,支持性回馈,成就感
基本哲学一:给与选择
就是相信孩子具有各自不同的潜力,相信孩子同时也将选择权交予孩子,让他们自己选择,这么一来孩子就能培养出自信。
比如说:吃完饭去写作业吧,或者说:吃完饭去运动吧,
我们改成教练语言:吃完饭我们想做什么?
想吃什么,想做什么,想穿什么,想去哪里,想买什么,这所有的事物,应该从小开始给与孩子选择的机会。
基本哲学二:给予支持性的回馈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孩子吃完饭后想打游戏,通常父母会斥骂孩子,那么教练式父母怎么做呢?
你想打游戏啊?最近有什么游戏比较好玩呢?你为什么喜欢游戏呢?玩多久比较好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后,在从中延伸出对话的机会。
孩子说:妈妈,我玩一个小时就好。
妈妈回答:你想玩一个小时啊,可是妈妈想说你还有功课要做,还有习题要写,做得事情很多,如果玩一个小时的游戏,今天要做的事情没有做完,或是做得很晚,我担心你明天早上会爬不起来,你觉得呢?
这么说之后,让孩子自己调整时间。
教练式辅导不是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是支持,肯定孩子说的话,协助他独立思考并做出准确的选择。
每个人做选择都有原因和理由,对于选择给与尊重后,再询问理由引导孩子重新思考一次,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基本哲学三:让孩子感受成功
对于孩子的选择,若能给与支持性的反馈,孩子就能感受到成就感。
如此一来便赋予了动机,也有益于孩子尝试学习其他的事。
作者学了教练式辅导,开始能够倾听孩子的话,结果听到了令人最痛心的事情,她的儿子说:妈妈我当时就是想活下来,只要去学校就觉得快要死了,所以才想休学,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我,听我说话。
作者听到这段话后,内心就如同被撕裂一般, 没想到人前让她骄傲万分的儿子竟然过的如此痛苦不堪。
儿子真正的内心是对音乐有着极大的兴趣,作者开始鼓励儿子,并为他的兴趣前后奔走,一起找老师。
孩子学得不亦乐乎,对妈妈说:我直到现在才有了活着的感觉。
然后还向妈妈鞠躬道谢(这是多么大的反转)
写在最后:父母给与孩子最好的资产,就是让他们看到父母幸福的模样。
我们家长与其两眼盯着孩子,不如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经营好夫妻关系。其他的,孩子自然就会看着学着,接着顺利的成长。
孩子们做回自己,他们就能感到自足,他们拥有通往完满自足最单纯的道路。
博士妈谈育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博士妈妈的育儿日记、博士妈谈育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