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育儿师棍棒(超级育儿师20150909)

时间:2022-10-19 阅读:19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超级育儿师棍棒,以及超级育儿师20150909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超级育儿师第二季每集观后感

这部电视剧现在很热,有好几个朋友强烈推荐我来看看,那么,我就来看看吧,从中学习、观察、反思育儿之道吧!先从最近的一期看起,然后,把观后感同时写下来,与大家讨论,前面的几期我也会找时间来看,然后,每一期写个观后感。

育儿师:兰海;

小朋友:三岁的男孩 丁丁

兰海在车上看丁丁视频的时候,很惊讶的瞪大了眼睛说了一句:居然在广场上乱跑,太危险了!

就这一句话,我感到此育儿师可能与李跃儿教育理念不是在一条线上 ,我的心理频道可能由此也转到了‘挑刺’频道上。《超级育儿师》20140110期---观后感

广场,是一个让人们放松,休闲的场所,孩子来到广阔的广场上,他的小心胸也会变的宽广了,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孩子不能跑呢?为什么要贴上‘乱’跑的标签呢?什么是乱跑?什么是不乱跑?不知这位育儿师是怎么定义的?

一个三岁的孩子如果在广场上安安静静的,或者按线走路,这样妈妈们会不会担心:我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合群?不活跃?内向?。。。。这样的标签会不会给孩子贴上呢?

这个时候,我想的是:

三岁的孩子在操场上如何表现才能不让大人们焦虑呢?

什么样的状态才是三岁孩子在操场上的正常状态呢?

广场上有没有危险的地方?肯定会有!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醒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活动,其实是妈妈们的功课,也应该是育儿师帮助妈妈们支招的范围,而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在广场上乱跑就是危险的,这个定义下的有些草率!同时也顺应了妈妈们担心的心理,而且会更加加深妈妈的焦虑和担忧!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简文写的她和书华二个人带着四岁的猪娃和卡鲁在法国的一个小细节:

带有界限讲规则的孩子出门玩,是一件轻松而享受的事情。

背景:慕尼黑火车站。慕尼黑是个大站,来自各地的列车、乘客都在这里中转,车流人流穿梭不息。它还是一个开放式的火车站,有很多鸽子从外面扑棱棱地飞进来。火车站内部正在装修,四处是围起来的工程材料和脚手架。而且,因为我们是从奥地利回到德国,旅行中新添了好多行李,都是没忍住宠孩子和宠自己的各种小纪念,光是在Hallstatt挑选的木头玩具就装了半个箱子。

这种情况下,我跟书华说:“我要去趟洗手间,拜托了。”然后转身走了。书华事后特郁闷地问我:“啊,那么多人,那么多车,那么多鸽子,那么多行李,还在装修,你就走得那么放心?”“放心啊,我没什么不放心的啊。”书华一下被噎住了,瞪着眼睛看着我。呵呵~我是真放心。不过,因为排队,所以我这一走,大概走了十几分钟。

书华把行李一放,指着地上的地砖缝,“这条线,那条线,呶,你们俩在圈子里玩,不能出圈。”

两个孩子“耶~”的一声,就跳进圈圈里。

“我们玩超级大滑冰吧?!”卡鲁跟猪娃商量。

“好啊。”

等我回来的时候,两个孩子正在圈子里不亦乐乎。书华在旁边守着一堆行李笑眯糊地看着他们。

没有孩子问,为什么是这条线而是另外一条线?为什么不能去追鸽子?为什么不能去看脚手架?为什么不能去商店?没有。他们只是跳进了圈圈,开始尽情地游戏,没浪费一点时间,没浪费一点精力。

上面蓝色字体内容摘自:简文写的;唤醒孩子心中的巨人

摘这段细节内容是给我们一个示范,书华老师在孩子们玩之前给划定了安全的范围,孩子们在这个范围内自由玩耍,一个人也轻松的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中看管着俩孩子,我们除了感慨还需要深挖一下:这俩四岁的孩子为什么这么有界限,这么‘听话’?是天生的?还是在这四年的成长过程中,在有界限的氛围中习得的?

3岁孩子哭闹不止妈妈暴跳如雷,如何控制情绪做一个不吼不叫的人

最近在电视节目《超级育儿师》里看到一对母子,儿子3岁蛮不讲理,经常歇斯底里地哭。母亲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大吼大叫,她们每天都在吼叫和哭闹中度过。

逛菜场时,儿子对各种菜充满好奇,妈妈不耐烦地说:“不许再烦我了!不许再问我了!”

回家时,孩子累了,要妈妈抱,妈妈丝毫不在意孩子的情绪,只会不停地吼:“我拎着东西怎么抱你?”

在家里,孩子玩小汽车,发出嘟嘟的声音,妈妈暴跳如雷道:“你不许发出声音!我最讨厌吵了!”

这位妈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如此烦人?为了让妈妈感受孩子每天身处的环境,节目组把这位妈妈的话剪辑下来,让她听一听自己平时都是怎么说话的。

当刺耳的吼叫声不断涌出时,那位妈妈的情绪逐渐崩溃,最后,她浑身颤抖地捂住耳朵,蹲在地上失声痛哭。

很多父母喜欢大吼大叫,特别是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可谓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有因为吼孩子住院的,有因为骂孩子回奶的,还有捶桌子捶到手骨折的。

为什么父母喜欢吼孩子?主要原因有哪些?

1,原生家庭的原因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性格塑造和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是通过观察,模仿父母来了解世界,如果父母喜欢喜欢朝我们大喊大叫,成年后,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有一句话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迁怒孩子,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讲的是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的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刚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踢猫效应是指对比自己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很多家庭都有踢猫效应,父母在外面或者公司受了气,回家看到孩子吵闹,或者不会写作业,就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因为骂孩子很安全,他们没有能力反抗,于是孩子就成了父母发泄负面情绪的出气筒。

3,错误的激励方式

很多父母从小在棍棒教育和打击教育下长大,自己没有被温柔相待过,自然就不懂得要用耐心和爱心,温柔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更别说鼓励了。他们总是以爱之名伤害孩子,毫不留情地打或者骂一顿孩子后,告诉他,我这是为了你好,爱你才打你骂你。

在《少年说》里,一个小女孩抱怨妈妈老是打击她,让她没有自信。妈妈却说,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觉得你的性格里头,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经常被父母吼的孩子,会怎样?

德国有一本著名的情绪绘本《大嗓门妈妈》,很形象地描述了孩子在妈妈大吼大叫下受到的伤害。

绘本里小企鹅虽然缝好了,但是留在孩子心里的伤痕却不能愈合。美国麦克莱恩医院精神病学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用10多年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发现父母的言语攻击会对孩子产生长期伤害。如果父母经常用言语辱骂孩子,向孩子吼叫,哪怕事后的再温柔的安抚,都不会消除负面影响,并且对孩子产生的伤害无法逆转。

2011年,Teicher和其团队 扫描了21个18-25岁成年人的大脑,他们曾经都遭受过严重的言语暴力,他发现父母的言语暴力会增加左侧颞上回的灰质体积,增值达到14%(颞上回区域和言语智商有关)。

父母言语暴力越多,这个区域的增加体积越大。而正常人这个区域的体积和血流量会逐渐减少。父母的言语暴力包括对孩子长期的大吼大叫、侮辱、威胁、贬低、取笑,斥责等。

通过这些研究,Teicher 指出言语暴力会改变儿童大脑对感觉信号的处理回路,改变这些相关脑区的生理结构。

既然父母的言语暴力会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严重的伤害 ,那我们要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到不吼不叫呢? 心理学家卡伦.莱维奇和安德鲁.夏特的建议是提升情绪复原力。

那什么是复原力呢?

心理学家卡伦.莱维奇和安德鲁.夏特在《复原力的因素》里说,复原力指的是能够从挫折中恢复原状,从失败中学习经验,从挑战中获得动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压力和困难的能力。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复原力能帮助我们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走出困境。

首先,宣泄情绪,走出内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妈妈是超人》里,贾静雯的女儿bubu和小伙伴meiya去便利店做义工,约定好轮流帮客人结账,但meiya觉得好玩,就一直拿着不肯放,于是两人发生争夺,导致不能收银,这时meiya的妈妈走过来,把meiya抱到小角落,批评了一顿,在meiya被批评时,bubu站在一旁非常内疚,她觉得是自己害得meiya被骂。

小朋友间的小打小闹造成的内疚,很快就会消失。但成人常常会因为自己的过失,陷在内疚里走不出来。比如,孩子没有做好作业,结果一下情绪失控,就把孩子打了一顿。打了后,很多人就自责,为什么自己下手那么狠,不应该打孩子的,不就没写完作业嘛。于是内疚一直在心里徘徊,积累。等下一次孩子有什么问题让我们愤怒的时候,以前积累的内疚感,就会顺势而出,对孩子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所以,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要找合适的渠道去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压力。不要让内疚感一直藏在自己心里,当问题发生时,积极地去寻找产生的原因,并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成长型思维,懂得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更懂得言传身教,他们会用言语鼓励肯定孩子的努力,当孩子面对挫折时,会教孩子怎样去战胜挫折,而不是大吼大叫地批评,责骂。

更重要的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知道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时,他们会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逃避问题。他们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即使失败了,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知道过去失败,不代表永远会失败。

最后,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自信心

简单的来说,自我效能感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某一件事,当自我效能感越强,复原力就越强,自信心也越强。

自我效能感来源于过去成功的经历,如果一个人过去做事情,经常是成功的,他就会很自信,觉得只要我肯努力,那么我就能做成。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老鼠抢地盘的实验,他们让一强一弱两只老鼠在一个铁笼里,让他们抢夺地盘,不想也能知道,弱老鼠肯定打不过强老鼠,但是心理学家通过刺激弱老鼠的大脑,帮它打败了几次强老鼠后,它变得厉害无比。即使换了地方和对手,它一样也能打赢。

这个例子说明,增强自我效能感,能帮助我们提升自信心,当我们有信心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再设置合理的目标和期望。我们就可以慢慢地改变,控制自己的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不管孩子调皮还是犯错,我们都要好好说话,大吼大叫只会暂时震慑到孩子,但不利于长期教养,甚至会对孩子身心产生伤害。这些伤害虽用肉眼看不到,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为了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健康,停止大吼大叫,学会用复原力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吧。

听尹建莉的家长和听李玫瑾的家长,培育的娃有何区别?

作为一朵育儿界的小花,兜妈这些天里看到的最热育儿界新闻,就是尹建莉老师和李玫瑾教授的“皇城PK”了。

虽说兜妈平常关注的都是崔玉涛老师,毕竟人家长得萌哒哒嘛!

但是,兜妈对尹建莉老师和李玫瑾教授也都抱持着崇高学习的态度滴!

这次两位育儿大咖“掐架”,对育儿界影响颇大,毕竟大多数家长都听过两人的教育理论,这事儿一出,家长以后应该听谁的?咋站队?可能会非常糊涂!

别急,我们慢慢来分析!

尹建莉VS李玫瑾:“共工”与“祝融”的激情碰撞

尹建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从事一线语文教育工作十二年,创办“尹建莉父母学堂”,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销量破700万册。

尹建莉的教育主流观点: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

李玫瑾,中华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著有《幽微的人性》。

李玫瑾的教育主流观点:反推从家庭教育预防。

其实,尹建莉老师与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论,有3点区别,这3点就犹如“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势不两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尹建莉提倡爱和自由,李玫瑾提倡严管擅诱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这时候需要父母全身心的呵护。

这时候,分歧就来了!

李玫瑾教授认为:

①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要及时地满足其生理需要;

②3~12岁的孩子需要规矩,家长应该坚定地对其说“不”;

③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家长应该耐心地把他们当成朋友。

不难看出,李玫瑾教授的教育方式是主动的、强势的,强调家长的主观教养!

然而,尹建莉专家认为:

家长的出发点在于爱,孩子需要安全感,父母有责任无条件满足!

其实,尹建莉专家的教育观点偏向西方化,她主张“换位思考”,孩子出了问题,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的错误。

在这一点上,兜妈觉得尹建莉的教育有可行之处。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则案例:

孩子跟家长去饭店,闲的无聊就朝邻桌火锅“吐口水”,宝妈实力护短,只会说,“孩子还小,不要在意。”

这时候,我们不光看到了孩子没有礼数,更看到了宝妈的溺爱与监管不严。

按照尹建莉专家的说法,我们不能怪孩子,要学会“换位思考”,宝妈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什么样的角色?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言谈举止,正反映了父母的性格!

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我们看到了父母教育方法不对,要如何改正呢?

2.尹建莉主张“放养”,李玫瑾主张“干预”

尹建莉专家认为,家长应该对孩子“放养”,就是自然养育。

简而言之,孩子不喜欢吃饭,就可能是家长喂多了、管多了;孩子喜欢打游戏,就让他打,最后他就不想打了!

在黑柳彻子的小说《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校长小林老师就对小豆豆实施过这种方法。

小豆豆喜欢说话,入园的第一天,她就对小林校长说了四个钟头,直到最后无话可说,才离开办公室……

由此可见,自然养育的方法对孩子的确有效。

但是!我们不妨再用另一个案例进行反推。

看到这张动图,各位宝妈、奶爸会不会心有余悸?如果这时,我们再遵从尹建莉专家的自然养育手段,恐怕“死”都不知道如何“死”的!

所以,李玫瑾教授的“干预”手段,非常有用!

作为一名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注重要从小就干预孩子的不良倾向,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要及时干预,防止以后发展成更大的问题。

前文我们说过,尹建莉的教育方式偏向西方化,提倡爱与自由;

李玫瑾的教育方式偏向传统育儿观念,当然不是“棍棒文化”,而是强调教养的年龄段有明确界限。

简而言之,李玫瑾教授就是强调要趁早跟孩子“立规矩”,要让孩子对家长有敬畏之心。

曾经,我们看到过一则视频,10岁左右的男孩在短短几秒钟内连踹妈妈6脚,奶奶拦都拦不住。

这就是典型的孩子对父母没有敬畏心的表现。试问,这时候我们继续对孩子实施爱与自由的教育方针,不荒唐吗?

在亲子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中,演员蔡少芬就提过自己的育儿观点:

“我个人不赞成和孩子做朋友,你可以做她很好的聆听者,赞同她、安抚她。因为你必须让孩子懂得尊卑、长幼之分,将来她才会懂得尊重老人、尊重老师、尊重上司。”

且不谈家长要不要跟孩子做朋友,蔡少芬更想表达的就是培养孩子敬畏心,时刻保持谦卑之心。

3.尹建莉备受孩子喜爱,李玫瑾更受家长推崇

说起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尹建莉的育儿理念就是推崇爱与自由,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会更加受孩子喜欢;

而李玫瑾的育儿理念比较理性、严谨,并且时常给出各种各样的育儿建议,这种建议更具备实操化,而非鸡汤。

所以,家长听李玫瑾教授的讲座,能学到更多切实可行、改变孩子行为的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李玫瑾教授成为育儿大咖新领袖的原因之一。

当然,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法只是偏向于解决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至于问题的根源、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与改正,李玫瑾教授的讲座中并没有过多涉及,这也让尹建莉专家抓住了李玫瑾教授的把柄。

前些天,尹建莉专家发表原创文章《李玫瑾教授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引发了广大读者对两种育儿理念的讨论,兜妈不妨抓住其中一点,跟大家分享下。

延迟满足是避免贪婪,还是制造孩子的匮乏感?

在《李玫瑾教授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这篇文章中,尹建莉专家对李玫瑾教授的延迟满足理论提出质疑。

什么是延迟满足?

打个比方!

一位3岁的孩子看中一个玩具,第一次不要给他买,骗他说妈妈钱不够,加几次班才能把钱攒够,这样他就知道了妈妈工作养家辛苦。

这就是延迟满足。

然而,尹建莉专家觉得延迟满足就是制造孩子的匮乏感,制造心理上的叫花子。

那个,各位宝妈、奶爸,你们觉得延迟满足是避免贪婪,还是制造孩子的匮乏感呢?这个问题,不妨留给你们探讨吧!

不过兜妈觉得,如果经济条件就随便满足孩子的话,这难道不是一种溺爱的体现吗?

育儿理论千千万,适合孩子仅一种

虽说,我们把尹建莉专家与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念之争称为“皇城PK”,但直到现在,李玫瑾教授依然没有对尹建莉专家进行过回应,一直以来,都是尹建莉专家在对李玫瑾教授隔空喊话罢了。

说起来,这并不是尹建莉专家第一次质疑育儿界的大咖。

早在2017年,尹建莉就曾经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一条内容,手撕育儿类亲子节目《超级育儿师》,矛头直指育儿师兰海。

兰海是谁?现任上濒教育董事长,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三个硕士学位,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超级育儿师”,著作《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兰海的教育理念跟李玫瑾教授与尹建莉专家并不同,她主张最好的成长教育,就是看护人和孩子一起成长。

《魔鬼经济学》中有句话说得好,“近几十年,各式各样的育儿专家不断涌现,有关育儿的观念似乎瞬息万变,有时是不同专家之间莫衷一是,有时则是曝光率最高的几名专家突然异口同声地宣布旧观点是错的。”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案,自然是前者。

无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百家争鸣”,还是近代心理学的流派之争,都表明这种争辩对领域本身起着促进作用。

其实,不管是李玫瑾教授的“严管擅诱”,还是尹建莉专家的“爱与自由”,只要它适合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位网友曾留言道:“因材施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我女儿就说过,我把她教育成功了不等于我的方法适合所有人。”

所以,家长“吃瓜”的看点不是在于两位育儿大咖谁对谁错,而是通过这两种育儿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搜寻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那条教育道路。

超级育儿师棍棒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超级育儿师20150909、超级育儿师棍棒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6604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