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李鸿章教育儿子全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鸿章家庭教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李鸿章40岁老来得子后,他是如何对待其养子的?
清朝同治二年(西历1863年)李鸿章教育儿子全集,此时的李鸿章李鸿章教育儿子全集,已经进入李鸿章教育儿子全集了不惑之年——四十岁。
从后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年李鸿章教育儿子全集,李鸿章的人生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高峰——此前因为李鸿章在和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军作战有功,得到了清朝的提拔和重用。并且,这个高峰,和李鸿章后来的成就比起来,还只是一个起点而已。
因此,此时的李鸿章,可以用春风得意、前程似锦来形容。并且,这一年,李鸿章可谓老来得子:李鸿章教育儿子全集他的一位小妾,给他生了一个亲儿子。
而此前,李鸿章有过一位继子。那么,李鸿章在有了亲儿子以后,会如何对待继子?
无后为大
2020年的今天,中国人在婚姻和繁衍方面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想法:不婚主义和丁克主义的思想开始蔓延。其实,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不婚主义和丁克主义都是大逆不道的想法。因为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简单理解:天底下最不孝顺的事情,就是没有自己的子嗣。
不过,没有子嗣这种情况,让古人深感无能为力。即便是皇帝,遇到这种情况也只能深感无奈。比如宋朝宋仁宗就是典型。宋仁宗在位数十年,但是始终没有皇子。
因此对于古人来说,没有后人属于不可抗力,但好在古人考虑到了补救问题:那就是过继制度。宋仁宗没有儿子,但是宋仁宗的侄儿甚多。因此,宋仁宗从自己的侄儿里,过继了一个儿子,这便是后来的宋英宗。
因此,李鸿章人到中年还没有儿子,并且还有了功名和家业,对于后人问题,李鸿章只能考虑收个继子来继承自己的一切了。毕竟,皇帝都没办法的事情,自己也无能为力。于是,李鸿章从自己的六弟李昭庆那里,过继了李昭庆的小儿子李经方。
锦上添花
说起世态炎凉,很多人会想起锦上添花这个词汇。其实命运也是如此。李鸿章在过继李经方为儿子前,一直为自己没有儿子而苦恼。哪料到当李鸿章收了李经方为继子也就三年以后,即同治二年的时候,李鸿章就有了亲儿子李经述。并且在多年后,又有了一个小儿子。倘若李鸿章再多等三年,没准就可以免去收继子这件事。
宰相气量
李鸿章算是大清国的一个体面人。因此,在有了亲儿子以后,不论自己内心深处对李经方如何态度,但是,在行为上,始终将李经方以亲生儿子的规格对待。并且积极支持、鼓励李经方读书,而李经方,也确实因为有李鸿章这样的养父,而比同龄人有了深远的见识。甚至这些见识是同龄人终其一生都未必能接触到的。
因为李鸿章身为洋务派的领袖,他深知这样的道理:那就是在同治朝廷统治下的大清国,如果只会科举那点东西,即便做了官,也做不出什么前景出来。毕竟大清国需要搞洋务的人才。而如果单独学洋务的学问,但不懂得科举的话,也是无法走仕途的。
因为,在大清国废黜科举制度之前,想要做官,科举基本上是唯一靠谱的道路。而对于大多数的清朝读书人来说,学习四书五经十分容易,但学习洋务却无从学起。因此,李经方作为李鸿章的继子,在学习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在李鸿章的积极支持下,李经方开始了两个体系的齐头并进学习:一方面李经方学习八股文章,为科举做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李经方则开始学习英文、俄文、法文等外文,为将来和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准备工作。在李鸿章的警醒培养之下,李经方在27岁的时候考上了举人,算是有了做官的资格。
在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对继子依旧如此培养,从这可以看出,李鸿章的气度,可谓宰相气量。
慈父良师
对于李经方来说,有李鸿章这样的父亲,可以用三生有幸来形容。因为李鸿章不光在学业上给了李经方有效的指点,在人生路上,李鸿章也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哲学,传给了李经方。
李鸿章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曾经和东西方的列强有过来往。李鸿章在办理这些出洋事务的时候,时常带着李经方一起去。在和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李经方也积攒了太多的人生阅历——毕竟,搞外交算是天底下最难的学问,尤其是一个实力较弱国家的外交官,更需要有游刃有余的处世艺术,必然必定会出现人仰马翻的状态。
李经方跟着李鸿章出使东西洋各国,掌握了这一处事能力,这一能力,其实胜过无数的金银财宝。
李鸿章一生和左宗棠进行了常年的明争暗斗。李鸿章也深知官场的险恶,因此在职业规划方面,并不主张李经方担任地方官。因此,李经方虽然有了举人这样的功名,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经方都没有进入过真正的官场。而李经方也深知这是李鸿章的一番好意,担心自己在官场出事,因此,李经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官场的发展他耽误了,但是,经济收益不能耽误。
因此,李经方利用从洋人那里学来的近代商业技能,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做起了古玩和房地产生意,经过几年的经营,李经方的收益可谓盆满钵满。论实惠,一般的地方官未必有李经方富有。
庚子国变后,李鸿章去世。大清国此时也处于人才稀缺状态:老一代的洋务领袖只剩下张之洞健在,但此时张之洞也已经垂垂老矣。因此,清朝需要寻找新的人才来从事洋务活动——因此,清政府委任李经方担任清朝驻英国公使,负责处理大清国和英国的外交关系。
之后不久,慈禧太后主张预备立宪。李经方在这时候被慈禧太后调回国内,负责在邮政总局担任局长。
民国成立后,李经方被贬为庶民。对于中华民国,李经方采取不认同态度,但是,睿智的李经方也深知,大清朝的灭亡乃是当时的社会趋势。因此民国以后,李经方选择在家蛰居,直到民国二十三年(西历1934年),去世于日治下的大连。
李鸿章在有了自己的亲儿之后,是如何对待继子的?
李鸿章在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以后,对待自己的继子李经方依然很好,视如己出。并且着重的培养了他,让李经方成为自己的继承人。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重臣之一,同时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有一个养子名叫李经方,之所以会有养子,是因为李鸿章在40岁的时候,依然没有自己的儿子,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继承香火,他把自己弟弟的儿子过继到了自己的名下,成为了自己的长子。但是没有想到,收养李经方的第三年,李鸿章的夫人就给他生了一个儿子,紧接着他的小妾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让李鸿章非常的高兴,但是也让他有点为难了,因为他一开始的时候,打算把李经方作为自己的嫡长子,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的,这突然间来了两个亲生儿子,一时间让李鸿章拿不定主意了。
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都是更看重自己亲生儿子的,李鸿章有了亲生儿子,又是怎么对待继子的呢。原来李鸿章并没有特殊对待,虽然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对于李经方,他还是视如己出的,他一直悉心地培养李经方,李经方是一个很聪慧的孩子,李鸿章为了培养他,专门给他请了有名的老师,甚至还请了外国老师,在李鸿章的培养下,李经方比他的同龄人都要出色。
而且李经芳还精通好几个国家的语言,更让李鸿章非常的欢喜,在自己办公的时候,也都会带着李经方,在工作上提拔照顾李经方。等到李鸿章晚年的时候,李鸿章的外交工作都交给了李经芳来处理,李鸿章之所以着重的培养李经方,就是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工作的,而李经方也没有让李鸿章失望,每一次都能出色的完成工作。
李鸿章的母亲李氏受过怎样的教育,为何生的孩子非富即贵?
没有史书明确的记载李鸿章的母亲李氏受过怎么样的教育,但根据李氏的经历可以大致猜测她应该是接受了一些教育的。至于李氏所生的孩子非富即贵,这里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跟李氏的品行有关,李氏是一个吃苦耐劳,以身作则的人,因为她的言传身教,所以她的儿子也都学会了她良好的品行,能吃苦耐劳;二是李氏的丈夫是朝廷官员,家境较好,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她的孩子都很有出息。
第一点:李氏受过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推测。李氏还是婴儿的时候因为出天花被亲生父母遗弃在路边,幸好李鸿章的爷爷路过将她救回家,并且治好了她的天花。李鸿章的爷爷对李氏很好,将李氏留在府中悉心照料,养育成人,后来还让李氏嫁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文安(李鸿章的父亲)。李鸿章的爷爷是位医生,是个文化人,他很喜爱李氏,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李鸿章的爷爷应该是教过李氏读书识字的,李氏应该是受过一些教育的。
第二点:李氏所生的孩子为何都非富即贵?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李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子女都养成了良好的品行。我们知道李氏是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孩子,他在李家也是寄人篱下,虽然李家对她很好,但终归不是自己的家,另外因为出天花,李氏的脸上留下麻点,按照现在的话就叫毁容了,鉴于这两点李氏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一直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从没有半句怨言。李氏也将这种品行传递给了他的几个子女,即使后来李鸿章的父亲做了大官,家境变得富裕了,李氏依然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这对她的孩子能够成才起到了巨大作用。
第二个原因就是李氏的丈夫李文安是朝廷官员,李家家境较好,能够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教育。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在娶了李氏之后,先后考上了秀才,举人,进士,当上了翰林院编修,家境是一天比一天好。李氏为李文安生下了8个子女,他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比如李鸿章6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读书识字,后来又拜李仿仙和河北名士徐子苓为师。又比如李鸿章的弟弟李鹤章很小就在乡里的私塾读书,后来又跟随父亲李文安到京城读书。正是因为李氏的子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后来这些孩子要么当官,要么经商,个个都很有出息。综合起来李氏的以身作则和良好的教育才让李氏的孩子非富即贵。
生子前养了继子,后连生2子,李鸿章是怎样对待继子的?
历史上,对于李鸿章这一人物的评价也是十分有争议的。李鸿章是清朝末年的重臣,也是那个在国家面对危难选择力挽狂澜之人。在清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李鸿章挺身而出,引领开展洋务运动,更是北洋水师的开创者。但清王朝作为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最终倒台也是必然的结果。而李鸿章也是这个时代的可怜人,有一颗爱国的心,最终却也无可奈何地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落得一世骂名。作为晚清名臣的李鸿章,在家庭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今天就抛开官场政治不谈,一起来了解一下李鸿章本身。
李鸿章这一生中一共有三个妻子。周氏是李鸿章的原配妻子,勤俭持家,任劳任怨,是李鸿章的贤内助,为了支持李鸿章事业的发展,一直跟随他来回奔波。但不幸的是,周氏中年得病,最终不治而终。周氏生前给李鸿章生下两个女儿,并无育子。古时人们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时的李鸿章已经四十多岁了,膝下还没有儿子,这让他十分着急。没有儿子,那么以后的家业谁来继承呢?为了延续香火,李鸿章就收养六弟李昭庆年仅7岁的儿子李经方。但没想到的是,在收养李经方之后,李鸿章的继室赵小莲和侧室莫氏竟然又接连为其生下两个儿子,这下李鸿章膝下就有三个儿子了。毕竟,李经方是李鸿章的继子,不是亲生的,那么在李鸿章有了亲生儿子后又会怎样对待继子呢?
李鸿章认为正是李经方的到来,给他带来了好运,让其有了两个儿子。所以,在李鸿章心中继子李经方还是深受其喜爱的。并没有因为亲生儿子的到来就对李经方不理不睬,相反的是,李鸿章对继子李经方十分上心。不仅专门为李经方请了老师教他识字读书学习,还在官场上为李经方铺平道路,让李经方的为官之路走得十分顺畅。李经方也不负众望,在李鸿章的培养下,读书成绩优异,在第一次参加江南乡试后就考中了举人,成为了地方候补官员。这一消息令李鸿章十分欣慰,并有了让李经方继承自己的重任,以后能成为清朝的人才,为朝廷效力。也正出于此原因,李鸿章还请了外国的老师,来教李经方说外国语言。
李经方在李鸿章的精心培育下,各方面能力都非常突出,英语、法语、俄语等五国的语言他都已经慢慢学会了。为了让李经方多一些实践锻炼,李鸿章就让李经方留在了北洋大臣衙门,协助他处理外交事务。除此以外,在李鸿章去外国办理事务的时候都会让李经方跟随在自己身边,所以,李经方也去过不少国家,眼界也十分地开阔。但其实李鸿章把李经方领上外交的道路上是有自己的私心的。要知道,李鸿章是一个十分爱国的大臣,那时清政府岌岌可危,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所以,他把李经方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也是希望李经方能够成为对清政府有用的人才。但却没有给李经方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而是将自己的思想将李经方捆绑了起来。
这一点在马关议和时就能够完完全全地体现出来。当时李鸿章和李经方一同前往与日方议和。在议和会议上日方咄咄逼人,提出了很多不合理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形,李经方好几次都想站出来据理力争,但都被在一旁的李鸿章制止。面对这样的情形,李经方很生气也非常着急。因为李经方之前做过驻日公使,所以在他看来如何和他们周旋是需要一些技巧的,他心里有很多想法,但是却被李鸿章管制,想说也不能说,这样的心情一定也非常糟糕。最终,李经方的想法也没有被李鸿章采用,即使是对的。所以,这么看来,其实李鸿章对李经方的这种限制完全将其自身的才华给埋没了。
不过总得来说,李鸿章能够这么对待继子也是十分地宽厚了,即使有了亲生儿子,还是对李经方视如己出,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为其发展铺平道路,一心一意都在为李经方着想,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
从此也可以看出,李鸿章是一个好父亲。但是,他却对李经方管教的太过严格,思想控制得太过严重。从而,让李经方的个人能力与才华得不到充分发挥。我想,这可能是李鸿章对这个继子的期望太高了吧,在其身上花费了很多精力。他做的一切像全天下的父母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好,但也忽视了孩子的想法。我们也应该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李鸿章这个人,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在对待继子方面,李鸿章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
李鸿章因膝下无子养了个继子,后连生2子,是如何对待继子的?
李鸿章作为晚清中兴大臣,在清朝历史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后世评价贬多于褒。但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晚清中能人皆去世的情况下,也只有李鸿章能用了。但此人软骨头太多,不给清朝出谋如何应对洋人,却总代表清朝签订卖国条约。被后人所唾弃。
关于李鸿章的一些政事,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作以介绍。但李鸿章的一些私事却很少有人知道。李鸿章一生有四个老婆,不过虽然夫人不少,但李鸿章一直到四十岁竟然无子嗣。这在古代民间来说,一生可能就没有孩子了。按照民间传统,“无后为大”,李鸿章就收养了一个儿子,此儿子是他六弟李昭庆的小儿子李经方,示为嫡子,将来李鸿章的家业就由李经方继承了。但三年后,李鸿章与夫人赵氏生下儿子李经述,1876年,李鸿章与侧室莫氏又生下儿子李经迈。没想到收养了儿子后,李鸿章生育能力增强。但李鸿章有了亲生儿子,如何对待他的养子李经方呢?
视如已出
李鸿章生下亲儿子后,并未取消养子李经方的嫡子身份,而是宣布继续以李经方为嫡长子。毕竟是亲弟弟家孩子,自己即使有了亲儿子,过继过来就不能送回去了。因此李鸿章对待这个养子也如亲儿子一般,从小就对他重点培养,还请名师亲自为其授课,并聘请了英、法、俄三种语言老师来培养李经方。这种培养方式,即使放在现在也是高规格了。
在李鸿章的培养下,李经方精通五门语言,特别是英语,受到朱静山的特别教育,尤其精通。后来李鸿章的二儿子李经述长大后,也跟着李经方一起学习。不久李经方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举人,他放弃到外省候补的机会,跟着李鸿章工作,为李鸿章处理一些外交事宜。实践证明这也是一条快捷升迁之路,比普通举人等候补缺要强之百倍。
李鸿章作为晚清大臣,也是晚清的一名外交家,他带儿子李经方参与外交的事,很明显就是将来接他的班,继续为大清搞外交工作。在当时来说,清朝外交没人愿干,很多人都愿当个洋务官,但外交官却是与皇室最近的人,李鸿章当然看得清楚。
李鸿章对养子要求极严,既然确立李经方为长子地位,李鸿章当然要在儿子发展上想办法。
但李经方的一生始终活在李鸿章的世界里,虽然长大后经常为李鸿章出谋划策,但更多还是按照李鸿章的主意行事。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李鸿章的幕僚就劝李鸿章拥兵自立,夺取汉室江山。李经方也有这种想法,他多次与李鸿章秘密建议此事,因此,八国联军之后就有“李公子胆子比天大”的说法。
但对拥兵自立的想法,李鸿章没同意,李鸿章依然按自己的打法为清朝效力。对于李鸿章求稳的心态,李经方也没办法。之后李经方对清朝就失去了信心。
清朝再次启用李鸿章时,要求其进京与外国人谈判。此时李经方被李鸿章留在上海,与俄国专使谈判。李鸿章想借助俄国力量制约其他国家。李经方作为李鸿章代表,建议俄国使节贿赂李莲英,让慈禧返京。但李经方的建议遭到了沙俄的拒绝。此后李经方再无用武之地。
替父背祸
从李经方的一生来看,他始终听李鸿章的话,而自己空有一身才华没有用武之地。李鸿章把儿子带到外交路上,没给李经方的施展才华的机会。他用自己的思想捆住李经方。马关议和时,面对伊藤博文的咄咄逼人的架势,李经方想据理力争,但被李鸿章制止了。李经方很不情愿,他想干扰李鸿章的的思路,于是让随员把各自的建议写成纸条提供给李鸿章,这些建议都让李鸿章与日本谈时要运用策略,不要退让。但李鸿章最后一条未采用。
李经方曾在甲午之战前在日本做过三年公使,对日本情况了解,也与日方官员熟悉,他对于如何与日本周旋有自己的策略。但李鸿章根本没听他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在“割台”上画押。马关签约回来后,全国民众愤怒了,矛头直指李氏父子,此时“割台”事还未全部完成,台湾还需要画押,而李鸿章由于受伤无法前去,于是就落在李经方的头上。据资料记载,李鸿章也不想让儿子去,推说李经方有病,但朝廷不愿意,光绪帝下令“李鸿章不得推脱!”最终李经方画押割台,替父亲背了祸。
晚年凄凉
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经方当清官的生活就结束了。民国初年他在上海,后被儿子李国烋逼到大连。但在大连日租界他能保持晚节,拒不为日本服务。对溥仪的满洲国也不去朝拜。
李经方后期基本就是养老了,对天下出现的大事从不参与,张勋复辟时,很多清朝大臣去附合,李经方也不去凑热闹。1934年,李经方在大连逝世。
虽然李鸿章把养子李经方确立为嫡长子,还带儿子进入外交工作。李经方也因为李鸿章关系而成为朝廷命官,按理说,养父对自己也够意思了。但李经方始终没有施展抱负,一直充当的是李鸿章的助手。既没有像父辈上战场杀敌立功,也没有捞到一个肥缺。只是跟在父亲身后做令人骂的外交工作。因此李经方一生郁郁寡欢。
李鸿章教育儿子全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鸿章家庭教育、李鸿章教育儿子全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