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日记养儿女(养孩子日记)

时间:2022-10-14 阅读:9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育儿日记养儿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养孩子日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西安一60岁爷爷为孙女写的“育儿日记”走红网络,其内容有多感人?

我看到60岁育儿日记养儿女的爷爷为孙女写的育儿日记的时候育儿日记养儿女,都已经被感动的痛哭流涕育儿日记养儿女了。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特别爱你的人陪伴和建立你的成长,这个见证人可以是你的爸爸妈妈,也可以是你的爷爷奶奶。有时候爷爷奶奶比父母更加细致,育儿日记养儿女他们会详细的记录你的成长,你的点点滴滴。事情是这样的,西安一60岁爷爷为孙女写的“育儿日记”走红网络,其内容有多感人育儿日记养儿女?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下方分享你的观点。

一,西安60岁爷爷记录孙女成长。

其实看到西安这位60岁的爷爷用笔详细的记录孙女成长的时候,我的鼻子就酸了,因为我的爷爷对我根本就不及人家的一半,感觉从小也没有受到爷爷奶奶太多的关心,而这位西安的爷爷年纪已经60多岁了,可是每天还坚持写的日记,这个日记不是别的日记,而是记录自己孙女成长的日记。

二,爷爷为孙女写的育儿日记,感动了所有人。

其实爷爷在育儿日记里面写的那种都是非常。比如说宝宝第1次喝奶粉的时间,宝宝第1次学会走路是什么时候?每天要给宝宝讲的睡前故事是什么内容,这些爷爷都记录的清清楚楚,就是为了让孙女长大的时候可以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网友们亲切的将爷爷记录孙女成长的日记称为“育儿”

三,爷爷对孙女的感情是无私的,也是甘于奉献。

什么是隔代亲的就是这样体现的,我认为爷爷对于自己孙女的情感是非常无私的,虽然用的是最简单的表达方式,但是却让我们感动的无法言说,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爷爷对于孙女的感情同样也是无私的甘于奉献的。

一位姥姥的带娃日记,感动年轻父母,说了什么呢?

01、

现在的新手父母大多都是职场人,生娃后不久就要各自返回职场打拼,娃就只好交给老人带,可是两代人之间的育儿观点不同真心累。

“奶奶带的孩子多半娇纵”,“育儿观念不同世纪难题该如何解决”,其实这样的困扰都隐藏着这样一个信息:

一定程度上我们在“嫌弃”父母的观念跟不上脚步,但现实又摆在面前,养娃这件事情依然需要父母伸出援手。

但凡事皆有例外。

我的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她的育儿观念、和科学带娃的积极态度,一点儿都不输我和我的妹妹,如今她一个五岁的外孙和一个两岁的外孙女,都成长得特别好。

妈妈一听说我请求她把自己带娃的心态和方法总结一下,连夜翻阅她的笔记(她和我爸给两个孩子分别建立了一本成长日记),找出这些年带娃的关键点和心得,洋洋洒洒写了很多。

外孙成长日记,字有点潦草,呵呵

02、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妈妈的文章吧,鼓掌哦:

我今年六十五岁了,是外孙和外甥女陪伴了我退休之后的生活,两个娃娃一天一个小模样,给我和他们姥爷带来了无限乐趣。

从我带外甥那天起,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比看自己孩子还要用心的,帮助女儿把孩子们带大。

这个带大的意思不是单纯的吃喝拉撒睡,重点要从教育,和好的习惯养成上下功夫,让女儿和女婿看到,孩子在我们手里成长的也很好,他们也能安安心心的干好工作。

最开始,我们下过不少功夫,因为深知,现在带孩子和过去带孩子,是不一样的。

以前的孩子讲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家长只要重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就行了。

现在,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要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或者取得一番成就,不仅取决于人的智商,还要讲究情商,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讲究逆商。

要想让孩子全面发展,首先要求我们带孩子的人,必须要自己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才能有能力去带好孩子、影响孩子。

因此,我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关注了很多关于教育和养育孩子的公众号,针对孩子的每一个年龄段,采纳一些我自己能做到的,边学边用。

外孙成长日记,字有点潦草,呵呵

第一、关于孩子的身体,我们要做到力所能及。

宝宝出生前几个月,给孩子按摩,抚触,练习抬头,按时对孩子说话,帮助和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按时给孩子放音乐,每次睡觉之前让孩子听故事等。

等孩子稍微大点,会坐了,每天孩子起床后,吃完早餐,我的第一件事是拿着绘本给宝宝讲故事,看图说话,把宝宝当成大人,对她唠叨。

过一会,就是反复的抱抱、亲亲、逗逗、笑笑,然后,和他一起玩玩具,就这样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天天做,两个孩子都是爱上了看书,听故事,同时还培养了专注力。

那时候,外孙在一岁多时,每天都有几个时间段,总是嚷嚷着“姥姥讲讲,姥姥讲讲”,我就耐心的给他讲,经常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听的津津有味。

同时,我们还让孩子天天使用点读笔玩着学。

就这样,他虽然不识字,但是他拿起这本书,就能说出书的名字,让大人都感觉惊讶,不知道他是根据什么记忆的。这说明,不知不觉间也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并给孩子很自然的打下了语文基础。

有一天,在出去玩的路上,等红绿灯的时间,他突然说:“外面有课大树,树上有只小鸟,啾啾啾”描绘得特别完整,他两岁时就会说好长的成语接龙。

两岁多的外甥女,有一天玩着玩着,就说:“我终于把这个小袋鼠关进笼子里了”,说的很完整。

他俩都说话比较早,外孙在两岁四个月和大人正常交流,外甥女两岁两个月和大人正常交流。

第二、关于孩子的情商和逆商,我们学习专家。

李玫瑾专家说: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和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会导致事业的发展。所以,姥姥,姥爷,或爷爷,奶奶作为抚养人,必须与孩子的父母,共同做好孩子性格的早期培养,这是关系到孩子的命运与未来的大事。”

情商,究竟该如何培养,我就根据我的理解,只要孩子性格开朗、善说会道、有交往能力,就是好的情商。

我在微信上也看到很多说法,说唱歌、听音乐能使孩子变得活泼开朗,和增强自信。

正好,我也爱好唱啊跳啊,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时常放着音乐,唱起来,和宝宝一起跳起来。

潜移默化中,外孙当时还不会坐,听到音乐就小屁骨一掂一掂的,尤其是外甥女,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只要听到音乐声音,两只小胳膊就舞动起来,现在,不管在哪里,只要听见音乐声,马上跳起来。

多唱、多跳,给孩子带来了快乐,陶冶了情操,现在五岁的外孙,很会交往小朋友,那怕是逛商场、外出旅游,遇见小朋友,马上就结交上好友了。

什么是逆商,我理解为抗挫折能力墙。对于孩子而言,就是让孩子能听得进去批评,及时改正,不会因为受批评而满地打滚。

有的孩子,受不了一点委屈,就连句逆耳的批评都受不了。

现在都是六个大人,带一个孩子,把孩子捧着长大的,不舍的给孩子灭脾气,长大了就会心里不健康,没有抗挫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也不会太好的。

我们通过学习阅读,看过一些事例,意识到孩子必须从小进行这方面教育。

例如外孙在接近三岁时,每次出去玩他都唧唧歪歪,必须买玩具,达不到要求,就找事,并且一路上,车上所有人都必须听他自己叽歪,别人相互说话,他就大声喊着不让说话。

有时候还会用手把我的脸一下子转过去朝他,意思是要以他为核心,都听他说话……等等不良脾气。

发现这些苗头后,我们采取了李玫瑾心理学家曾经讲过的方法:

六岁之前要说不,就不能依随他。他愿意哭,就守他眼前确保他安全,任凭他哭闹,过一会他就会好的。

那个阶段,就是这样做的,经过三四次训练,外孙脾气有所好转,也能听进道理去了。

外甥女前阶段也有脾气了,有不如意就立马躺下,边哭边用脚踢,发现她天天这样,要求大人干什么事,大人干的慢了她就发脾气,我们又采取了以上做法,等她不哭不闹了在讲道理,经过一周,她也有很大的转变,最起码会好好说话了。

这些不好的脾气,趁早纠正也比较容易,如果发现问题不及时纠正,就会形成一种性格。

第三、关于孩子的乐趣,我们积极寻找同理心。

会有很多人认为我们老一代把时间和精力都搭在看孩子这件事情上,会觉得我们委屈,尤其是两个女儿和女婿,他们经常会往家里买这买那,仿佛在感恩和取悦我们。

可是我们觉得,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晚年同样被拓宽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说句孩子姥爷经常说的话:

我们不是在看孩子,是孩子来陪我们变老的。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再看孩子们带给我们的乐趣就变成了:六七十岁可以玩碰碰车、玩儿童乐园、玩拍立得、玩遥控车遥控飞机、放风筝、过家家……每一项,都是祢补的童年。这一点,真的得好好感谢这两个外孙。

每次玩完,我们都会在家认真地分享玩耍的心情、经验,引导孩子们把一天的经历复述出来。我们会用大人的口吻认真地讲小孩子能听懂的话,让孩子们体会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快乐。

现在,两个孩子去哪里玩,都会脱口而出,下次要带姥姥姥爷来,因为在他们心里,我们不但是照顾他们的大人,更是他们的玩伴儿、好朋友。

第四、关于孩子的安全,我们之间没有秘密。

现在,外孙已经上幼儿园了,每个周末都会回到我们家,把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当然,在和他分享故事的同时,我们也是有私心的,那就是我们想知道他在幼儿园过得如何,有没有受欺负、受伤害。

因为,经常在网络上看到新闻,幼儿园的老师没有耐心,或是同学们的家长缺乏同理心,会针对某个孩子。而有些孩子在受到大人的恐吓后,回家什么都不说。

我们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孩子的心里有一种观念已经生根,那就是他们和姥姥、姥爷之间没有秘密,外孙会回家讲他和哪个男孩子吵架,也会讲哪个小姑娘可爱……

我们都不会取笑他,尤其不会把他跟我们讲的事,转述给别人。有些内容,我们觉得需要告诉他的爸妈,会选择他不在场的时候认真转达,并不会当面让他尴尬。

和孩子在一起呆久了,你会发现,他们不喜欢亲人在外人面前提起他们的趣事,你们觉得有趣,他们会觉得被背叛了,时间久了,有事他们也不告诉我们了。

所以,尊重他们小小的心思,是我们相互信任、没有秘密的基础。

现在,我和孩子姥爷身体也越来越好,心情更是变得愉悦极了,虽然平日里诸多操心劳累,但是看着他们两个成长得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就格外有成就感。

真想向天再借五百年,让我们陪伴她们的时间久一些、再久一些。

好了,以上,是我作为姥姥的一点带娃小心得,各位爸爸妈妈们不要见笑,也请你们相信我们,有能力给你把娃带得棒——棒——棒,哈哈!

03、

我是饭饭,看完妈妈讲述的这一切,格外感动。

儿子前几天在幼儿园体能测试,表现很棒,听说还在院子里组织孩子们自导自演音乐剧《我选我自己》,小演员不够的时候,姥姥姥爷还被要求凑数一起演。

儿子才五岁,但已经表现出了超人的领导力、组织力和表达力,我特别开心,但是这一切都源于孩子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的无私付出,我很感恩,也愿天下所有爸妈,都能发自内心地感恩父母,毕竟,帮自己带孩子,是他们自觉自愿地付出。

这一代接一代爱的传承,必将使我们变得更好,过得更幸福,加油,感恩!

养孩子如养花草,带出两个聪明灵动的孩子,她这样谈育儿

孩子要怎么养才「好」?这应该是每对父母都会思考的问题。放眼望去,不焦虑的父母实在太少了。物质条件越好,养育孩子反倒越成了难题。

好多年前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上,一位很聪明的男同学不无炫耀地提到自己刚刚用买房卖房再贷款买房的方式,拿下一套上千万的学区房,哪怕还贷压力超大。他的理由很简单:自己一路奋斗过来实在太难了,所以要让儿子进最好的小学,结交最优质的人脉,赢在起跑线上。那年他儿子不过三岁!

一位邻居,孩子刚进幼儿园,她已经在担忧外地户口的儿子未来要去哪里读初中在哪里高考。我说等你孩子长大了,估计政策都变了,想那么远干嘛。她直摇头“你不懂你不懂”。

这次“五一”,我见到了已有一双儿女的大学同学,她苦笑着说“你采访采访我吧,一个焦虑无助的妈妈。”

大学同学的大女儿正值青春期,爱喝饮料爱吃肉,除了身材发胖外,还驼着背。加上不久前做了阑尾手术,稍微走几步就累到需要坐下来。我们相处了两天,没看见她露过一个笑容,要么锁着眉头靠着椅背休息,要么斜躺在床上玩Pad看动漫。我看出同学非常无奈,又一再隐忍着不去发脾气。

如今,各种知识付费APP上点击量最高的内容除了 养生 就是 育儿 。一点进去,五花八门的 育儿 知识扑面而来,带着浓浓的焦灼气息,漩涡一般,能把脆弱的人吞没。

朋友no one恰好来京,她是一位全职妈妈,也对「修行」颇有领悟。正好她的一对儿女与我同学的孩子年纪相仿,我便向她请教 育儿 心得。

no one的女儿13岁,长得清秀高挑,更写得一手好文章,每次看她的随笔,都忍不住惊叹这孩子的灵气,又有文采又有深度,根本不像这个年龄的孩子会写出的文字。她马上要去参加鲁迅文学奖作文大赛,我相信她一定可以拿到一个好成绩。

她的儿子不到7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但一点都不惹人烦。他是我心中的小演员,非常有表演能力,活灵活现的。他几年前就开始现编现录自己的声音小说《屁股先生》《弟弟的日记》,打开喜马拉雅即兴开讲,一口气能连讲好多个故事。

女儿性格安静沉稳,儿子则活泼好动,但两个人都很热爱读书、看话剧。说实话,现在很少会看到一个孩子能安安静静地读书,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一个个都是 游戏 高手。但她这两个孩子,爱读书,又不是书呆子,非常开朗有趣。

我非常喜欢这两个孩子,邀请no one分享了她的 育儿 心得,和妈妈们共享。不过,这内容看上去是谈 育儿 ,本质上是关于如何做自己,其实适合每一个人。

问与答

涵:涵予大朋友

劳:劳韵怡(no one)

#谈孩子#

不会完全围着小孩转

涵: 你是怎么带小孩的?你的两个孩子都看上去又聪明又 健康 ,都是特别好的孩子。

劳: 我觉得教育孩子没有一个标准,不能说发生了一个事情,别人那样处理了,你这样做也有效。最后还是看你的心。 如果你把这世界看得很当真,把孩子看得很当真,那就只能这样。 任何人的经验都没办法copy,还是要回到自己。

像我儿子幼儿园的时候,他同学的父母就已经非常焦虑,你知道上海初中升学竞争非常激烈,很多父母在孩子读小学时已经非常焦虑,但我们都是就近入学,从来没有想过要择校。

我妈原来也说要不让我儿子进个私立学校,觉得他挺聪明的,而且我们那片小学对口的初中并不是特别好,但我们就觉得怎么方便怎么来,也不用为了孩子去选学区房。我们一直不是那种以小孩为本的。

涵: 就是不会把孩子放到最重。

(儿子此时接话:我不重要吗?)

涵: 哈哈哈,你好会接。

劳: 就不是完全围着小孩转。女儿小时候我还会参加一些妈妈们的聚会,等到了儿子出生后,就完全不需要妈妈聚会了,所以他小时候也没有小朋友玩儿。但他自己玩的很好,很开心,上幼儿园也一点都没有不适应。有时候父母说孩子需要玩伴,可能更多是妈妈自己心里焦虑,内心没有力量去支撑。

#谈新式教育#

不需要非怎样不可

涵: 你这些年一直接触修行,我看到很多走进身心灵领域的父母会选择把孩子送去一些新式教育,离开传统公立学校。这个现象还挺常见的,你的孩子好像一直在公立学校?

劳: 我也经历过那个过程。我怀着儿子的时候,很迷华德福教育。记得儿子一岁不到,我就带着他和我妈,一起去广州的长洲岛参加给女儿报的华德福夏令营。当年很狂热,就觉得现在的教育真的不好,只有“华德福”最好。

后来又迷上一个做传统文化的学堂,它做的也很大,我还在那里学了泡茶。

但是,有天读到一念行者的一本书《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后,被这本书彻底颠覆了认知。

再去参加那个传统文化学校举办的线下读书会,当我看到妈妈们都在愤怒地哭诉,说绝不能让小孩子重复自己当年的路,为了孩子怎么样都可以时,我突然感觉她们都好焦虑,似乎小时候受到了多大的委屈,对这个 社会 有很多不满,就感觉大家很疯狂。

后来我把《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这本书送给了这个学校的校长,他读没读也不知道,我后来就退出了那个群。

涵: 心理上那股非这样不可的劲儿没了是吧?

劳: 对。我认识很多这样的妈妈,其实她们心里不知道怎么面对未来,因为很多新式学校没有学籍,不能参加高考,很多家长都是不知所措的。

有一位妈妈,她的小孩上的是孙瑞雪的学校。孙瑞雪是很好的,她心里有那个力量和领悟,但不见得所有老师都能贯彻好,很多东西你学一些皮毛是学不到的。比如爱与尊重,很可能变成骄纵和惯养。

这个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不想上学,我说那就不上啊,去了学校老师肯定会说他的。她说老师根本不会说,因为她们贯彻的是爱的教育,不能批评。老师说你不想上学可以去玩儿,只要不影响到别人就好了。

包括我的一个朋友认为要给孩子爱与自由,所以孩子随意看电视打 游戏 ,但她又很焦虑,“怎么办,我已经让他看了一个多月了,他一点都没有刹车的意思”。这就是我刚刚说的,这不是单纯模仿行为的问题,而是心的问题。 如果你的心本来就很乱,不稳定,只是行为上去模仿,这行不通的。

涵: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看电视打 游戏 ,你会怎么做呢?

劳: 首先没有这个可能,我们家都没有电视,只用投影,家里没有看电视的氛围。如果大人一直在看电视玩手机,却不让小孩子玩手机,这个肯定不行。

我女儿小时候有一阵子很喜欢打 游戏 ,自己偷偷开机在电脑上玩,我都卸载了,她自己又把它装回来。我就给她限时,说只能玩半小时,我妈还说我纵容孩子。但我发现只要你不把它当做洪水猛兽,她的瘾过了就过了。但是你一直管着防着,把这个闸门堵住了,它迟早还是要爆发出来的。而且这件事还是靠自觉啊,你能看一辈子吗?所以还是尊重吧。

讲玄一点,她会想玩也不是自己想玩,有个能量是自发自动的,她也是顺着这个流在动。

我觉得很多新式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善和美的表达,只是后来有些就有点流于形式。教育更多是来自内心的力量,其实灵性追求和物质追求是一样的,可能还不如物质追求。 最简单就是不要去追求,它是怎样就怎样。

#谈与孩子沟通#

充分尊重,没有妈妈的包袱

涵: 如果孩子跟你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你会怎么回应?

劳 :我基本上不会拒绝孩子的需求,我很信任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会提无理要求的人。有些东西他们自己都会说这个太贵了,不要了。有时候他们要买书,但那些书可能太浅,我觉得不值得花时间读,但也尊重他们。

我觉得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父母,认为孩子就要听自己的。对我来说,是我在跟他们学习。尤其在他们小时候,你看他们身上的童真、天真,就能看到我们是怎么一点点失去了这份童真。你这样看的时候,就不会用过来人的心境去要求他们怎样怎样,也不容易感觉被冒犯,我们就像伙伴一样。

涵 :这个真好!

劳 :但也不是事事都顺着他们。比如前两天,我就要回上海,我女儿打电话问我说回去的第二天能不能带她和两个同学去迪士尼玩,她说同学已经买好票了。我说那你现在来通知我,我不是很被动吗?我就说不可以。她就说那好吧,还有一个同学的爸爸可以送她们去,再接她们回来。那我觉得这样更好。

可能有的妈妈会觉得自己是妈妈,应该付出,但我没有妈妈的包袱。我想第二天好好休息一下,所以我会拒绝。这完全不需要考虑的,顺着这个流走是最舒服的,不会有那么多的思前想后,也不会去检讨什么。

涵: 刚刚姐姐说妈妈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没有大人的架子,做错事会道歉,说其它同学的父母不会这样。

劳 :有次我们从五台山回来说好吃完饭她洗碗,但后来她不想洗了,我说你答应要洗的,她就很不情愿地去洗碗了。看出她有点不开心,我就过去说,“呀,不开心了啊?”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就对,但当下就那样去做了。

女儿是青春期,我也经历过。我那个时候更激烈,很多东西不会跟我妈讲,但我女儿有矛盾困惑都会来找我,我和女儿的关系比我和妈妈的关系好太多了。

涵: 说你的缺点是会威胁小孩,哈哈,会讲条件,而且威胁了还不知道自己在威胁。

劳: 是啊,会。比如不做完这个家务就不能去看电影,或者不给买书。那天我叫她把家里的书整理一下,书太多了没地方放了。她没做,我又说她,结果她说你是不是有洁癖,对整洁有执念。那我也没生气,不太当真,没有什么面子问题。

#谈疾病与 健康 #

真正对小孩好是不要过度操心

涵: 孩子的 健康 方面你是怎么做的?他们生病了你会怎么样?

劳: 我女儿小时候生病我不大去医院,那时候是我灵性 探索 的开始,所以坚信很多观念,比如不能吃这个不能做那个,喂奶都喂到三岁,坚信母乳喂养才正确。等到儿子的时候我就没那些坚持了,并不觉得一定要怎样。

儿子有阵子诊断出有过敏性鼻炎,一咳嗽很久都不好,我就带他去医院,但是发现医院也解决不了,我就自己花时间找一些中医的方法,自己帮他做。

孩子生病是最考验家长的,病是需要发出来的,要有一个过程,这时候就要沉得住气,要有这个定力,他咳就让他咳。我相信真正对小孩好是不要过度担心和操心,允许一切发生。生老病死是必然要经历的,不要把生病当成不正常的事。

#谈才艺培养#

像养花浇水一样,顺其自然

涵: 你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才华,女儿写东西好有灵气,儿子又很会编故事讲故事。你有怎么去培养过他们的才艺吗?

劳: 我挺懒的,他们小时候我唯一花时间做的就是给他们挑绘本,读书给他们听。所以他们都很爱读书。

很多朋友问我,你家小孩子怎么写作这么好,怎么让他们爱读书、提高写作能力啊?我想说你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又想让小孩子爱读书,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这都是从小到大养成的。

首先家长不能很功利,好像读书是为了什么。我完全没有想让孩子读书达到什么目的,也从来没觉得要把他们培养成怎样,就是顺着他们的特点来走。我和孩子爸爸对孩子的要求都不是很高,他们开心就好。

他们姐弟俩在喜马拉雅录了个音频节目《如果 历史 是一群喵》,他们学校的老师听到后觉得很不错,就说“你这妈妈做的好好,好会引导”。我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啊,都是他们自己捣鼓着玩的。

但我也不是啥都不干,他们有什么想法出来的时候,我会说“很好啊,你要不要去喜马拉雅录下来或者写下来”。 我觉得都是顺势而为,就像养花浇水一样。

比如他们喜欢看音乐剧,我就带着她们去,而且不会专门看什么儿童剧,我们什么都看。最近看了《我的遗愿清单》《恋爱吧,契诃夫》,那天带他们看《哈姆雷特》,他们超喜欢。我们以为孩子看不懂,但并不是,他们有自己喜欢的角度。看完后,我还给他们买了莎士比亚剧作集。

我每年都会抽几天一个人出去走走,很可能那几天是他们要期末考了,我都完全不管的,他们还考得非常好。我老公老说我在家很闲,但是我平时又不能不在家,可能这就是无为而治。

涵: 现在很多家长会为孩子报好多兴趣班,也有家长坚持要培养孩子一门才艺,认为这样才好。但小孩子很难坚持把一门技艺学下去,家长又会很抓狂。

劳: 那天看马未都的《观复猫 I 暑期说》,嘉宾是方锦龙。他说了一段话很对,“有时候我们觉得小朋友学的东西很杂,学了一点就放弃了。这个没关系,其实这就是全面发展啊。”所以你不要觉得学一个东西一定要从一而终,就让他试,到了某个阶段他就会找到一个真正喜欢的东西。

就像儿子有次一整天录了好几本书的音频,你以为他会一直录吗?也不是啊,他现在就不录了。我不会说,“你怎么又不录了,要持续啊”。或者说“你怎么一直录啊,干点别的吧”。我觉得就让他做,把这股能量宣泄出来。

女儿之前学长笛,学了一阵子搁置了,我以为她不学了,结果有一天她说感觉有点可惜,想再学一下。但是她说自己吹长笛的前提是我要给她钢琴伴奏,那我们就合奏啊,还会录下来。过了一阵子她学习太辛苦,又不练了,我也随她,不会说你一定要坚持啊什么的。

这几天她又说喜欢钢琴,想练一下,问我能不能教她弹钢琴。我说可以啊。她说,你不是很讨厌钢琴吗?我说,是啊,但是你要是真心想学,我也可以教你。

我觉得学乐器就是这样,不要硬学,除非自愿。很多东西不需要太确定,完全可以顺着,顺其自然不会错的。

#谈矛盾冲突#

吵也ok,不吵也ok

涵: 很多父母都发愁怎么和孩子沟通,孩子长大了,各种叛逆,越来越不好沟通。

劳: 还是要回到自己。小孩子就是果,看父母种了什么因,都是日积月累大大小小的事导致的。不能现在说小孩是个问题,要怎样去解决,一切还是要回到自己。自己心不定的话,就会错位。

尤其孩子到了青春期,是他们越来越远离父母,跟同学更近的时候。 所以着重点不是怎么改变孩子,而是如何回到自己的内心。

我觉得还是充分尊重孩子吧。我什么事都会问他们的意见,“你觉得这个怎样,那个怎样”。我不会说我们今天就怎样怎样,不会帮他们做什么决定。他们姐弟俩发生矛盾,一般我都不插手,都让他们自己解决。

我觉得孩子肯定是爱父母的,但父母不见得是真的爱小孩的。尤其小孩一上了学,父母就变得很功利,更在意孩子的成绩,表现的好不好。

涵: 你会对孩子发脾气吗?

劳: 肯定会啊,怎么可能不发脾气。但我觉得吵架也是沟通的方式,也不是不好。我跟我老公也会吵架,冷暴力互不理睬才更不好吧。谁都想好好说话,但不是每个时刻都能如你心愿,那个当下要那样呈现,那也不必非憋着。顺着它就好,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吵也ok,不吵也ok。

我觉得事情怎么处理都没有一定之规的,比如这件事现在是这样处理,但下一次又发生了,我完全不知道我会怎么去做,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反应。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就顺着它就好。

END

作者介绍

张涵予

「Now归心之旅」公号主编

独立采访人

公号专栏《生活笔记》《归心专访集》

关于育儿日记养儿女和养孩子日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5853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