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之路和欢乐并行,以及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育儿观察真人秀《爸爸当家》热播中,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热播综艺爸爸当家中的葛沛豪火了,网友称:全职爸爸“天花板”。特别的起床仪式直接从房间抱走女儿,打开音乐,不需要说一句话。接着给女儿绑辫子、刷牙洗脸、涂面霜,动作温柔细致,比妈妈做的还好。小孩子吃饭时静静看着她吃了半个小时,全程陪伴,没有催促,这样的的耐心让人佩服!屏幕前的我惊呼:太惭愧了。同一件事情,大多数的父母一早起来根本做不到这么耐心。相反更多的是催促、匆忙,包括我自己。育儿先育己,也许我们不是最好的父母,但我们可以做更好的父母。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因为孩子没有吃午饭就要午睡,爸爸大喊大叫地给孩子喂奶,一会儿拍拍脸,一会儿打打脚心,希望孩子快点喝完奶粉。后来被4岁的女儿批评:“爸爸,你要是实在没耐心就我来喂,我有耐心。父母经常抱怨孩子太磨蹭,实在看不下去就会忍不住发脾气。可最终结果孩子动作也没有变快,反而更慢了。
孩子上幼儿园了,你还有喂饭吗?我想大部分父母都会回答:不喂的话他不肯吃啊。在爸爸当家中有这样一幕:葛沛豪的女儿小米闹脾气不愿吃饭,于是孩子的奶奶好心好气地开始喂饭。就在我们以为孩子终于可以乖乖吃饭的时候,小米又开始赌气了。一会这个不吃一会那个不要的。网友纷纷评论:“让小孩子吃饭太难了”、“仿佛看到了自己家的娃”。
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之后,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开始慢慢独立。试着引导孩子自己刷牙、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身为父母只需要默默观察,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把“帮忙”变成“观察”,效果要比所谓的“专家建议”好很多。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
爸爸当家中有一位外国爸爸的带娃方式让我印象深刻。这位外国爸爸用气球和番茄酱带孩子玩“擦屁股游戏”。让孩子坐在绑着两个气球的椅子上模拟屁股,然后一边自己示范,一边让孩子参与进来。这样有创意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乐意学习,更是让其他父母直呼:这方法太绝了吧!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作为爸爸的他秉持着“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孩子还太小,不知道怎么教,等他慢慢长大自然就会了。
其实不然,教孩子自理的目的不是要完成一项任务,对于孩子来说,一切意义都在于过程当中。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看过很多育儿书,可我发现,我想按书上来,孩子根本不按书上情节走。”其实,只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放手、多一点“套路”,按照孩子的节奏来,育儿之路自然也就顺畅很多。育儿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育儿育己,共同进步,成长的道路上谁也别想偷懒。愿天下的父母都收获一个“别人家的小孩”。
在育儿之路上,该如何发现并保护孩子的天赋?
育儿道路上,家长要想保护孩子天赋,需要尽可能少的扼杀孩子的奇思妙想,还要容忍孩子一些调皮捣蛋的做法。我们每一次的责骂,都可能是对孩子天赋的扼杀,使得孩子成为了一名乖宝宝,很多奇思妙想也被我们给掐灭。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耍,多数情况下,调皮的孩子会让家长头疼不已。应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家长们会采用严苛教育方式,迫使他们安静下来,朝着自己想看到的方向发展。
这样一个做法,孩子变得中规中矩,可很多方面所展现的天赋,也就被家长给破灭了。想要保护孩子的天赋,还需做到下面两点。
容忍孩子的错误
每一个孩子成长阶段,都会犯下数不清的错误,可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需要我们家长,用大声呵斥的方法,去处理孩子所犯下的错误。想要不扼杀孩子的天赋,就需要学会包容孩子的错误、恶作剧。
一些不违背道德、底线的错误,仅仅是孩子的恶趣味,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出现,我们不妨试着包容孩子,只让孩子知道,这样一个行为不妥即可。
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
作为一名成年人,自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这都源自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几十年来的生活经验。同样一件事情,放在孩子身上,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么做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我想许多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按照他们的心智,以及贪玩的内心,做出许多错误的事情,也在意料之中。
孩子的天赋,源自他们的童真和童心,如果孩子失去了童真,事事都朝着大人期望方向发展,也就失去了他们的天赋。想要让孩子拥有天赋,还需要解放孩子天性,让他们自由自在玩耍。
育儿之路,如何在鸡与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如果孩子不愿意学,试着培养孩子某方面的兴趣。还是不行的话,那让孩子无忧无虑的长大,做个“佛系父母”也不错。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网络用语---“鸡娃”,意思是给孩子打鸡血。现代社会很多父母都在不停的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直鼓励孩子不断向前,这样的行为就叫做“鸡娃”。不过,越来越多的老师和教育家抨击这种做法,认为这会泯灭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中产生厌学情绪。到时非但不能实现某方面的特长,反而会耽误学校的正常教学。
和“鸡娃”家长相对的,还有佛系父母。佛系父母,就是抱着一颗“平常”心教育孩子。在周围孩子疯狂报辅导班时,他们凭孩子兴趣报班:如果孩子要玩那就带孩子多玩一会儿,如果孩子要学习就让孩子去学习。至于要报哪个辅导班?全看孩子自己的兴趣。孩子不愿意上,那就什么辅导班都不报,周末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当然,并不是让孩子完全自主地支配时间,如果孩子沉迷游戏,家长一样要出手干涉。相对来说,佛系父母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和时间比“鸡娃”父母要多得多,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带娃方式在网络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很多网友说,在“鸡娃”和佛系直接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才是育儿的最好方式。我完全赞同这一点。如果过分“鸡娃”,会让儿童丧失这个年龄段应当享受的友情和快乐,在他们长大之后完全没有值得回忆的童年,这是非常可悲的。同样,如果佛系父母过于放纵自己的孩子,很可能会让孩子在小时候养成不良习惯,小时候养成的坏习惯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负面影响。只有在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让养孩子变得轻而易举,既让孩子有一个难忘的童年又能培养他们自己的个性。
要找到这个平衡点,就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同时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不能让孩子随意活动。在孩子犯错时要及时纠错,引导孩子往正路上走。如果孩子没有某方面的兴趣就尝试培养,孩子实在不愿意就让孩子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后正常玩耍,不能逼迫孩子。
育儿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明显提高,社会各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孩子,是我们每一个父母都面临着的现实问题。但不管世界怎么变,不管机器人如何智能,人的情感、意识、心理活动和规律都是机器人都无法取代的。本文以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理论为基础,思考目前社会背景下关于孩子教育的几个问题。
一、古典(经典)精神分析
根据经典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观点,自我是调解者,通过调解,使人格内部各种力量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实现人格的整合和统一。但是,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和持久的,人格内部冲突不可避免。
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于是就产生了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一些为保护自我摆脱冲突、内疚或焦虑而出现的潜意识反应。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机制。
当孩子具备一定的语言和行为表达能力后,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自我防御机制理论判断、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可以更深入的地理解孩子的内心。当孩子采用非理性的自我防御机制后,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理性的防御机制缓解内心的焦虑。以下用两个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两个防御机制:否认及升华。
案例一:(第一人称描述)在Terrance5岁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来在玩一个蓝色的笔套。这个笔套我和他爸爸都没有帮他买过。我就问他这个笔套很好看,但是我从来没见过,Terrance说这个是**小朋友给的;接着我又问是他送给你的吗,他说是的。Terrance的神情告诉我,这个笔套可能不是小朋友送的。我说明天接他放学,问问看**小朋友,谢谢他送这个礼物。Terrance连忙说,妈妈我记错了,是地上捡的垃圾。这个时候Terrance启动了自我防御机制——否认,虽然只有5岁,但是他也会焦虑,他拿了幼儿园的笔套,没有经过老师的同意,他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对的,如果被父母发现或者被老师发现,不知道父母或者老师会不会责罚。这个案例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会遇到,如果家长觉得孩子会“撒谎”了,甚至给孩子贴上“撒谎”的标签,但是并没有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那么这个问题的性质就不一样了,焦虑的父母甚至心里会不断问自己“我的孩子会撒谎了,怎么办呢”。所以遇到这类问题,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观察,并且需要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案例二:很多家长在纠结在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培养。其实,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选择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能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可以成为“升华”的一种方式。比如失恋了,可以通过音乐进行自我疗愈,乐器、跳舞、唱歌等等,让孩子通过这种升华的自我防御机制,走出失恋的伤痛;比如工作遇到挫折了,可以通过绘画进行自我调整,在五彩斑斓的画笔调整工作中产生的压力、焦虑。
二、新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之一霍尼认为神经质性格,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人多怀疑、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霍妮认为,神经质性格的形成,乃是起因于在长期基本焦虑的心理压力下,个体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神经质需求。比如有些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经常通过一些攻击的行为,来引起父母、老师的关注。长期以往,会陷入早期形成的某种固定而僵化的人际模式中不能自拔。这种早期的“防御机制”会以破坏性的行为和思想模式来对待生活,形成攻击性格,个体与自己越来越疏远。当一个生命降临,不仅仅是喂饱、穿暖,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爱的高质量的滋养,需要高质量的陪伴。不是陪伴读书,而是走进他们的内心,陪伴他们的心灵一起成长。我们每个人爱的能力就像一杯水,一个不缺少爱和陪伴的孩子的杯子是满的、稳定的,任凭风吹雨打,不会支离破碎,而且当这个爱还有足够的能量溢出的时候,还能继续用爱灌溉周围的生物。但是一个缺少爱和陪伴的孩子,他们的杯子摇摇欲坠。
新精神分析另一代表人物弗洛姆坚信一个人只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知道自己有问题;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认知到这些原因是有办法克服的;为解决问题树立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改变现在的行为方式。从这四个条件,引发了我关于孩子教育中关于考试成绩不佳的沟通的思考。如果孩子考试成绩很差,班级倒数10名,数学甚至不及格,看到这样的成绩,父母通常会非常焦虑,甚至有些父母会打骂,最终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不妨可以试试4个条件:
第一步,陪伴孩子一起找出自己的问题。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问题。比如主观问题是自己态度问题,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完成作业,没有好好复习,或者是自己确实没有理解。客观问题是考试环境、老师的讲解能力等等。
第二步,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尤其是主观问题,需要和孩子一起探索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
第三步,让孩子相信这些原因是有办法克服的。
第四步,为解决这些梳理出来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制定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改变现在的行为方式。
三、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可以通过八条途径来完成,其中一条是“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高峰体验既是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也是通向自我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虽然所有人都可能产生高峰体验,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才能经历频率更高、强度更大、更充分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之所以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因为自我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迈向自我实现的每一步都有高峰体验出现。它似乎是一种奖赏,引导人达到更为完善的自我实现。心理健康者几乎都有高峰体验,且次数频繁。高峰体验中高涨的情绪和美妙的感觉能更好地愈合心灵创伤,使人振奋向上。基于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引发了我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高自我效能感的思考,就是不断创造高峰体验。以英语学习为例,英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工具。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发自内心认可英语它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工具,这样或许可以缓解英语成绩不好的父母的焦虑。当把英语当成一门工具后,父母要不断创造机会,比如可以和老外对话,去国外,让孩子自己用英语购买商品、问路、观看英文电影等等,让孩子觉得我学的这个工具是有用的,是可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当这种认知建立后,可以创造比赛、认证的机会,但是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比赛、认证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平台,父母要做的就是不断引导孩子,不断探索孩子的潜能,帮助孩子通过参加比赛拿奖、证书认证,让他们不断积累这种高峰体验,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这样,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孩子都会相信“I CAN DO IT”。
四、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代表任务约翰.多拉德认为学习的四个要素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多拉德认为:
“为达到学习,一个人必须
需要一些什么(wants something) (内驱力)
注意一些什么(notices something) (线索)
做一些什么(does something) (反应)
还要得到一些什么(gets something) (强化)
这个理论引发我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1.内驱力。引导孩子思考“我需要一些什么”。引导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内驱力。如果是一级内驱力,与生俱来对某一样东西感兴趣,比如音乐,那么父母需要好好保护这种内驱力,让这种内驱力一直保持;如果是二级内驱力,可以不断创造高峰体验,让孩子体验到二级内驱力所带来的内心的愉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建立线索。比如睡觉用餐时间概念的养成,家里可以配备一个孩子自己挑选的喜爱的闹钟,当闹钟在某个点想起,孩子就明白,用餐时间到了,或者睡觉时间到了,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反应。比如孩子考试考砸了,会主动去想办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请求父母或者老师的帮助,以降低考试考砸了的焦虑。
4.强化。比如当孩子答应今天只看6集动画片,但实际看了7集,并没有遵守承诺,父母可以通过相同的“不遵守承诺”的方式进行强化,比如周末答应带孩子去迪斯尼,可以告诉孩子,既然他/她不遵守约定,那么爸爸/妈妈也不遵守约定,周末的迪斯尼之行取消,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孩子想长时间看电视的内驱力。
以上是我关于人格心理学几个重要理论的思考。未来,当机器人有一天具备了人的大部分行为能力,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之后,有一点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人的情感。未来如何发展,变化莫测,组为家长的我们,人人都应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样无论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难,我们的孩子都可以做出良好的应对和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力合作,解决各类问题;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幼儿园要求写育儿故事,要怎么写?
狐狸捕食
一只狐狸外出捕食,它看见一只兔子,狐狸正准备扑上去的时候,又发现树上有一只猴子,狐狸想着“猴子比兔子大,我还是去抓猴子吧。”
狐狸追逐树上的猴子,突然狐狸又看见草地上吃草的小鹿,狐狸又想着“鹿肉比猴子的肉可是鲜美多了,我还是抓只小鹿来吃吧!”
狐狸正在草丛里潜伏着,等待着时机,这时候狐狸又发现一只小也牛犊走过来,狐狸想着“也牛犊的肉可比鹿肉结实有营养,还是捕食这只小牛犊吧!”
狐狸正准备下手的时候,又看见一头小老虎,狐狸饿得直发昏,想着“老虎肉自己这辈子还没有吃过呢!不如趁着四下无人咬死这只小老虎。”
狐狸扑向小老虎,这时候老虎妈妈看到,一巴掌就把狐狸打的老远,老虎妈妈一口咬死了狐狸,狐狸最终成为了老虎的食物。
故事点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量力而行,了解自己的能力,决不强弩,才是真智慧,才能无往而不胜!第二点就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坚定不移的脚踏实地去实现,不要因为看到新鲜的事物就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否则只能失败收场咯~
育儿之路和欢乐并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育儿之路和欢乐并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