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霖霖妈育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霖霖的爸爸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孩子的智商分先天和后天,哪些关键期是爸妈不能错过的?
有了孩子后,父母们更忙碌了,除了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还要为其以后的人生做规划(虽然很多孩子并不需要),想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1岁多早教班就已经报好了。霖霖妈也给霖霖报了早教班,她觉得,孩子的智商分先天后天,虽然爸妈只是普通人,但抓住三个关键期,一样可以养出聪明娃!
什么是智商?
我们常说的智商,其实是衡量智力高低的一种指标,它是由各种测试,最后得出的结果。法国人比奈曾编制过最早的智力测验,能够测量和观察到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判断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
但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到,智商是我们解决难题,或生产创造所需要的能力。它并不能被统一测定出来,它是多种能力的组合体。大致被分为7种类型,其中包括: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音乐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也有专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流体智力,一种是晶体智力。其中的流体智力受到先天遗传的因素影响大,主要是指知觉、记忆、运算速度等,它们的后天发展空间有限;而晶体智力是我们在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认知能力。它包括我们的生存技能、语言能力、联想力等,会随着我们的探索和发现,逐步提升,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因此,智商并不是单一的,包括方方面面,大都是我们在后天可以通过训练增强的。
抓住三个关键期,养出聪明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曾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跟踪研究,一直到他们成年。最后他把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写成书并发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
按照书中的结论来看,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4岁前孩子的智力水平已经占其一生的50%,到8岁已经达到80%。接着有人提出:2~3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而弹钢琴必须从3岁起,这些关键期所对应的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
a.语言敏感期(0~6岁)
孩子处在语言敏感期,也是其开始牙牙学语的时期,她可以很容易的学会说母语(所处环境的语言)。法国人种学家维拉尔,曾收养过一个被圭亚鸠部落遗弃的2岁的小女孩。等小女孩22岁时,她除了肤色以外和周围的法国人没有任何区别,而且还会说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后来又成为里昂大学的一名教师、如果在2岁时,小女孩没有领养,他也许只能和那些圭亚鸠部落的人们一样,以蜂蜜为食,只会说一些简单的声音符号。
幼儿期的孩子,具有大自然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在这个时期可以学会其所在环境的语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在2岁以上还不会开口说话,就要带他去医院做检查,查看是否有先天性障碍。
b.阅读敏感期(4.5~5.5岁)
当孩子的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逐步发展,其阅读能力也会逐渐产生。爸爸妈妈们可以给宝宝布置一个舒适的环境,帮他选择合适的书籍,并且陪伴孩子,逐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这个阶段的书籍建议选择“字少、画多”的绘本,符合此阶段孩子的心智发展,且能对语言能力、想象力等进行刺激,而不建议看满满都是文字的成人或中小学生书籍。
c.文化敏感期(3岁左右)
孩子在3岁左右,对文化学习开始产生兴趣,并且表现出想探究的强烈需求,看到什么都想拿来学习下。孩子处在文化敏感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他喜欢重复听同一本绘本,哪怕已经听过几十遍、几百遍了,但仍然兴致勃勃。
大宝曾有段时间,总是让我读同一本绘本,他自己也有偏爱的几个系列的绘本。即使每天翻看,仍然像第一次看到那样感兴趣。
蒙台梭利对此的解释是儿童会毫无理由地“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直到最后。直到这种重复突然爆发,某种机能为止”。
反复不仅是他们的兴趣使然,而且孩子们也因此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五个心理学故事告诉我们:给孩子立规矩,没有惩罚,就没有进步
许多家长表示,他们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但在实践中总是徒劳无功,勉强立起来的规矩总是被孩子轻易废除,不知何故。
以下五个案例,分别对应五个心理学效应或定律,也是立规矩失败的五个症结。
“登楼梯效应”告诉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
案例
委屈的霖霖
妈妈要求4岁的霖霖每天晚上睡觉前把玩具收拾好,按类别放到墙边的五个塑料筐里,积木类、娃娃类、拼图类、串珠类、球类,这样第二天找玩具的时候就方便了。
霖霖很乐意按妈妈说的做,但她总分不清类别,经常被妈妈批评,霖霖感觉很委屈,就故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分析
立规矩不可操之过急
1966年,美国 社会 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了一个名为“无压力的屈从——登楼梯技术”的现场实验。他们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她们家的院子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他们派人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她们的院子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弗里德曼和弗雷瑟得出结论: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难做到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愿意接受比较容易做到的要求,在做到了较易做到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难做到的要求。
这种现象,就像登楼梯时要一级一级地登,这样能更容易登上高处,所以他们将这个规律命名为“登楼梯效应”。
其实,“登楼梯效应”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循序渐进”“得寸进尺”“步步为营”等成语都可以视作登楼梯效应的别名。
策略
大目标,小步走
“登楼梯效应”告诉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
安安也是一个喜欢乱扔玩具的女孩,客厅、阳台、卧室、厨房、浴室都放有她的玩具,找不到就着急,大喊大叫,要求妈妈帮她找。妈妈教她如何收拾玩具,整理箱也买了四五个,上面贴上分类方法,就像小区里垃圾分类的宣传画那样,但是安安就是做不到。
学习“登楼梯效应”之后,妈妈照方抓药,开始实践。她不再要求安安收拾全部玩具,只说:“你只需要收拾放在厨房的玩具,其他的妈妈来收拾。”安安很少去厨房玩,散落的玩具很少,所以很快完成了任务,得意扬扬地接受了妈妈的表扬,开心地玩去了。
过了几天,妈妈对安安说:“今天你负责收拾厨房和客厅的玩具吧,剩下的交给妈妈。”安安没有拒绝,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不再需要提醒,每晚都会主动收拾厨房和客厅的玩具。
就这样,半年以后,在妈妈的引导下,安安能很轻松地收拾好全部的玩具。后来,她又接受了妈妈的建议,每次玩完玩具后,都把玩具放回原位,这样晚上就不用花时间收拾了。
“手表定律”告诫我们,给孩子立规矩,父母要建立统一战线
案例
见风使舵的奇奇
奇奇上幼儿园前,爸爸给他立下规矩: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早上6点半起床,周末也不例外。妈妈刚开始赞同这个规矩,并督促奇奇执行。
但是没过多久,规矩就执行不下去了,因为妈妈总是拖延:“再等5分钟!这一集(电视)马上就完,播广告的时候给你讲睡前故事。”“今天是周末,睡一次懒觉也没什么。”等等。
奇奇见风使舵,和睡觉、起床有关的事只缠着妈妈,拒绝爸爸介入,原来立好的规矩就这样成了一张废纸。
分析
规矩只能有一个标准
有这样一则寓言——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一个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石头上,被一只名叫“猛可”的猴子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它成了猴群中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打听确切的时间,猴群的作息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威望日隆,当上了猴王。
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寻找,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手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手表。但麻烦接踵而至:每块手表显示的时间不同,猛可不能确定哪块手表走得最准。猴子们发现,每当它们来问时间时,猛可总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猛可的威望陡降,猴群的作息规律也变得一塌糊涂。
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显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人们失去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奇奇见风使舵,说明他感觉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风,即父母的双重标准,他当然会选择那个对自己最有利的标准来执行。
策略
父母要建立统一战线
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如果父母中有一方唱反调,孩子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最后什么规矩也立不起来。只有当父母教育战线一致时,规矩才能有效地立起来。
“潘多拉效应”的启示:单纯禁止,其实是在引诱犯禁
案例
不听话的民民
军人出身的于先生给5岁的儿子民民立了许多规矩,但民民没有成为守规矩的孩子,他仿佛故意跟爸爸对着干,专门做爸爸明令禁止的事,即使受到惩罚也不退缩。
讽刺的是,爸爸没有限制他做的事,他反倒没兴趣去做。
于先生不解:“这孩子5岁就进入逆反期了?”
分析
别小看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学将“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为“潘多拉效应”或“禁果效应”。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美女,她来到人间,身边带着宙斯给她的一个盒子。宙斯警告她,千万不要打开盒子。潘多拉生活得十分幸福,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住好奇,打开了那个盒子,于是病痛、战争、灾害等祸端降临人间,人类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给潘多拉盒子时,宙斯没有告诉她盒子里具体装着什么,只是简单地禁止,这无异于唤醒了潘多拉的好奇心。
众所周知,孩子是最富有好奇心的,所以于先生的禁止不仅不利于建立规矩,反而是在引诱民民破坏规矩。
策略
告诉孩子立规矩的缘由
心理学研究表明:探究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是人在长期生物进化中形成的具有生物意义的稳定需要。有些事,家长越是不让做,孩子越是忍不住想去做。
所以, 立规矩的时候,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立规矩的缘由,让孩子明白其中的对错,真正理解规矩。
四、“破窗理论”揭示真相:破例一次就会让规矩化为泡影
案例
得寸进尺的瑞瑞
家长给瑞瑞立有“每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的规矩,严格执行了两个月。有一天,瑞瑞央求妈妈多看一集,因为他那天生病,在家休息。妈妈答应破例一次。
但是,瑞瑞得寸进尺,此后频频要求破例,如果妈妈不答应,瑞瑞就哭闹:“上次可以,这次为什么不可以?”妈妈理亏,只好答应。不到一周时间,规矩就化为泡影了。
分析
破例即作废
1982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乔治•凯林通过实验得出“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修理,有人就会去破坏更多的窗户,甚至会闯入建筑物内纵火。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家长的任何破例都相当于打破了一扇窗户的玻璃,给孩子做出了极坏的示范,最终导致规矩作废。
策略
规矩是底线,不容商量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庭规矩必须拥有国家法律的地位,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规矩就形同虚设。更可怕的是,当孩子将规矩视同儿戏,长大后也不会对法律有所敬畏。
五、“热炉效应”提醒我们:缺少惩罚手段,规矩就不会被孩子严肃对待
案例
无法无天的阿坚
阿坚是个5岁男孩,幼儿园的“小霸王”、小区里的“闯祸精”。为了约束他,爸爸给他制订了多达30条的家法,白纸黑字地贴在客厅的墙上,时刻提醒他不要胡来。
阿坚知道爸爸拳头的厉害,轻易不敢破坏规矩,但真的不小心犯了错,他也有办法逃过惩罚。他的撒手锏是爷爷。
只要爸爸要惩罚他,他就马上给爷爷打电话,他知道,爸爸最怕爷爷。时间不长,贴在墙上的家法就被揭下来扔进了垃圾桶。
分析
“世不患无法,
而患无必行之法”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热炉效应”,意思是说,在一个组织中,规章制度只有像一个烧红的铁炉子,谁触碰都会被烫伤,这样的规章制度才会被尊重,才能有约束力。爸爸会立规矩,却不能实施惩罚,规矩当然形同虚设。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曾语重心长地说: “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的。”
古语说得好,“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惩罚能让孩子切身体会到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策略
立规矩不可或缺的四个原则
“热炉效应”形象地阐述了惩罚的四个原则,为家长立规矩和执行规矩提供了路线图:
首先是警示性:铁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烫手,一触碰就会灼伤人。
所以,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时刻警告孩子,以免孩子忘记或轻视惩罚的严厉性。
其次是一致性:只要你敢触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
家长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规矩是严肃的,只要违反,一定会被惩罚,认错、讨饶、搬救兵都没用。
再次是即时性:当你触到热炉,立即就被灼伤,不可能拖延。
家长惩罚犯错的孩子,必须孩子犯错或家长发现的第一时间进行,不要拖泥带水,以免孩子产生侥幸心理。
最后是公平性:不管谁触碰热炉,都会被灼伤。
家里的规矩不能只针对孩子,也要对家长有所约束,如果家长犯规,同样要接受惩罚。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
总之,家长既不能不给孩子立规矩,也不能忽视惩戒的必要性。没有惩罚,就没有进步。
END
作者:大鹏
编辑:陈彤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
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快手哪家童装质量好
霖霖妈童装。快手霖霖妈童装家童装质量好。快手是一款国民级短视频App。在快手,了解真实的世界,认识有趣的人,也可以记录真实而有趣的自己。
只要做好哪3步,就能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知道为什么哭?
在平常生活中,很多宝爸宝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莫名其妙就哭了,而且问孩子为什么哭,他又说不出来。
霖霖今年4岁多了,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小女孩,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园里算是比较好的了,但是有一天妈妈在厨房忙活着晚饭,霖霖独自一人在客厅里看电视,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就哭了起来,妈妈赶紧跑来询问:“霖霖,怎么了?是不小心磕到哪了么?”霖霖泪眼婆娑地说:“没有磕到”。
妈妈拿来纸巾替霖霖擦干眼泪,继续问霖霖:“那是发生了什么事呢?告诉妈妈。”霖霖无辜地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我很难受,所以就哭了”。之后,霖霖妈妈又换了好几种询问方式,霖霖仍然说不清楚,妈妈很是无奈。
最后,霖霖爸爸回来后,问霖霖今天看的动画片讲了什么,才猜测出原来霖霖跟动画片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了,动画片中的小女孩丢失了自己的小猫怎么也找不回来了,跟霖霖去年的情况非常相似,霖霖自己养了许久的小猫,也曾丢失,到现在仍然没有找回来。
跟霖霖有类似情况的孩子还有很多,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突然哭闹、发脾气呢?
一、孩子莫名发脾气、哭闹不止,可能是因为“情绪颗粒大”。
美国心理学教授巴瑞特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情绪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指的是一个人构建细致的情绪体验和识别并区分具体感受的能力。听起来非常高深莫测,但其实用简单的话来描述就是感受很模糊,不懂得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奇怪,莫名其妙就开始发脾气、哭闹,但其实孩子并不是奇怪,更不是莫名其妙,他们发脾气、哭闹其实是有原因的,由于“情绪颗粒大”,他们表达不出或者是不能准备表达出发脾气或者哭闹原因。
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莫名其妙发脾气、哭闹时,不应该责怪孩子,而是应该多一点耐心,细细询问孩子,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不同的情绪粒度水平,影响了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将所谓的“不同的情绪粒度水平”简单的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情绪粒度大,一种是情绪粒度小。
☞情绪粒度大的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较差。
巴瑞特教授认为,情绪粒度大的孩子一般情绪表达能力较差,他们对情绪的表达十分简单,他们也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情绪以及发生这样情绪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有的情绪粒度过大的孩子甚至只有两种笼统的情绪表达,就是“感觉非常好”和“感觉非常糟糕”。总而言之,情绪粒度大会给孩子情绪表达能力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情绪粒度小的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较好。
情绪粒度小的孩子通常会有较好的情绪表达能力,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并且还知道自己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绪。他们能用很多、很丰富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情绪,可以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情绪,甚至能做到让他人与自己感同身受。所以,情绪粒度小会给孩子情绪表达能力带来一些良好的影响。
三、父母做好这3步,教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①多教孩子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汇。
我们都知道关于情绪的词汇其实有很多,例如开心、兴奋、焦虑、难受等等,情绪词汇跟英语单词一般需要孩子去学习、去积累,所以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就是多教孩子一些这方面的词汇,并且经常运用这些情绪词汇,让孩子学会并懂得运用这些情绪词汇。
②让孩子多练习使用情绪词汇,并让孩子学会将情绪进行分类。
父母将情绪词汇教给了孩子,孩子还需要多练习如何去使用这些情绪词汇,做到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孩子在有各种各样情绪时才能使用这些情绪词汇去正确表达。除此之外,孩子还需要学会将情绪进行分类,例如将开心、兴奋、愉快等情绪放到一个类别,将忧愁、烦恼。伤心放到另一类别,这样有利于孩子更快、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③要将“钟摆效应”运用到孩子的情绪平衡中来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时,我们常常不只是有一种情绪,它有可能同时存在好几种情绪,甚至有可能出现几种完全对立的情绪,如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孩子有可能非常高兴,但是同时他也有可能会有所烦恼,因为这次成绩过好,他会害怕自己下次不能像这次一样好,这件事中孩子不仅出现了正情绪还出现了负情绪,所以父母在了解孩子情绪时,要让孩子更全面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将所有情绪都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父母疏导孩子不良的情绪。
霖霖妈育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霖霖的爸爸、霖霖妈育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