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专家谨,以及育儿指导专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玫瑾育儿有哪些书籍
幽微的人性、陪孩子度过青春期、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等。提及李玫瑾教授,相信很多家长都在网上或者朋友圈看过她的关于6岁之前孩子一定要管的视频,关于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念、做法,还有她关于人生哲学的演讲,很多家长听了,简直是醍醐灌顶,甚至有的育儿理念用到自己孩子身上,真的应验了。
1、《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
2、《陪孩子度过青春期》是父母对青少年最常见的抱怨就是粗鲁以及不尊重父母。教育青少年尊重我们的最好方式,是尊重他们,尊重我们和他们的关系。
3、《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主要内容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从优越、自卑、家庭、学校和青春期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孩子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言行的根本原因。
真正的养育过程,肯定是唠叨的,是有言语的,这叫做有亲情抚养。言语发育和社会性发展(愿不愿意和人交流、亲近)、认知等能力都会在有亲情抚养和无亲情抚养的背景下表现不同。
扩展资料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孩子也一样,未成年时期大体可以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12-18岁叫青春期,依恋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关键期,青春期需要一些社会的参与。一个人如果小的时候没有对善待过,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听尹建莉的家长和听李玫瑾的家长,培育的娃有何区别?
作为一朵育儿界的小花,兜妈这些天里看到的最热育儿界新闻,就是尹建莉老师和李玫瑾教授的“皇城PK”育儿专家谨了。
虽说兜妈平常关注的都是崔玉涛老师,毕竟人家长得萌哒哒嘛!
但是,兜妈对尹建莉老师和李玫瑾教授也都抱持着崇高学习的态度滴!
这次两位育儿大咖“掐架”,对育儿界影响颇大,毕竟大多数家长都听过两人的教育理论,这事儿一出,家长以后应该听谁的育儿专家谨?咋站队?可能会非常糊涂!
别急,我们慢慢来分析!
尹建莉VS李玫瑾育儿专家谨:“共工”与“祝融”的激情碰撞
尹建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从事一线语文教育工作十二年,创办“尹建莉父母学堂”,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销量破700万册。
尹建莉的教育主流观点: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
李玫瑾,中华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著有《幽微的人性》。
李玫瑾的教育主流观点:反推从家庭教育预防。
其实,尹建莉老师与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论,有3点区别,这3点就犹如“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势不两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尹建莉提倡爱和自由,李玫瑾提倡严管擅诱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这时候需要父母全身心的呵护。
这时候,分歧就来了!
李玫瑾教授认为:
①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要及时地满足其生理需要育儿专家谨;
②3~12岁的孩子需要规矩,家长应该坚定地对其说“不”;
③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家长应该耐心地把育儿专家谨他们当成朋友。
不难看出,李玫瑾教授的教育方式是主动的、强势的,强调家长的主观教养!
然而,尹建莉专家认为:
家长的出发点在于爱,孩子需要安全感,父母有责任无条件满足!
其实,尹建莉专家的教育观点偏向西方化,她主张“换位思考”,孩子出了问题,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的错误。
在这一点上,兜妈觉得尹建莉的教育有可行之处。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则案例:
孩子跟家长去饭店,闲的无聊就朝邻桌火锅“吐口水”,宝妈实力护短,只会说,“孩子还小,不要在意。”
这时候,我们不光看到了孩子没有礼数,更看到了宝妈的溺爱与监管不严。
按照尹建莉专家的说法,我们不能怪孩子,要学会“换位思考”,宝妈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什么样的角色?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言谈举止,正反映了父母的性格!
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我们看到了父母教育方法不对,要如何改正呢?
2.尹建莉主张“放养”,李玫瑾主张“干预”
尹建莉专家认为,家长应该对孩子“放养”,就是自然养育。
简而言之,孩子不喜欢吃饭,就可能是家长喂多了、管多了;孩子喜欢打游戏,就让他打,最后他就不想打了!
在黑柳彻子的小说《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校长小林老师就对小豆豆实施过这种方法。
小豆豆喜欢说话,入园的第一天,她就对小林校长说了四个钟头,直到最后无话可说,才离开办公室……
由此可见,自然养育的方法对孩子的确有效。
但是!我们不妨再用另一个案例进行反推。
看到这张动图,各位宝妈、奶爸会不会心有余悸?如果这时,我们再遵从尹建莉专家的自然养育手段,恐怕“死”都不知道如何“死”的!
所以,李玫瑾教授的“干预”手段,非常有用!
作为一名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注重要从小就干预孩子的不良倾向,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要及时干预,防止以后发展成更大的问题。
前文我们说过,尹建莉的教育方式偏向西方化,提倡爱与自由;
李玫瑾的教育方式偏向传统育儿观念,当然不是“棍棒文化”,而是强调教养的年龄段有明确界限。
简而言之,李玫瑾教授就是强调要趁早跟孩子“立规矩”,要让孩子对家长有敬畏之心。
曾经,我们看到过一则视频,10岁左右的男孩在短短几秒钟内连踹妈妈6脚,奶奶拦都拦不住。
这就是典型的孩子对父母没有敬畏心的表现。试问,这时候我们继续对孩子实施爱与自由的教育方针,不荒唐吗?
在亲子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中,演员蔡少芬就提过自己的育儿观点:
“我个人不赞成和孩子做朋友,你可以做她很好的聆听者,赞同她、安抚她。因为你必须让孩子懂得尊卑、长幼之分,将来她才会懂得尊重老人、尊重老师、尊重上司。”
且不谈家长要不要跟孩子做朋友,蔡少芬更想表达的就是培养孩子敬畏心,时刻保持谦卑之心。
3.尹建莉备受孩子喜爱,李玫瑾更受家长推崇
说起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尹建莉的育儿理念就是推崇爱与自由,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会更加受孩子喜欢;
而李玫瑾的育儿理念比较理性、严谨,并且时常给出各种各样的育儿建议,这种建议更具备实操化,而非鸡汤。
所以,家长听李玫瑾教授的讲座,能学到更多切实可行、改变孩子行为的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李玫瑾教授成为育儿大咖新领袖的原因之一。
当然,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法只是偏向于解决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至于问题的根源、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与改正,李玫瑾教授的讲座中并没有过多涉及,这也让尹建莉专家抓住了李玫瑾教授的把柄。
前些天,尹建莉专家发表原创文章《李玫瑾教授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引发了广大读者对两种育儿理念的讨论,兜妈不妨抓住其中一点,跟大家分享下。
延迟满足是避免贪婪,还是制造孩子的匮乏感?
在《李玫瑾教授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这篇文章中,尹建莉专家对李玫瑾教授的延迟满足理论提出质疑。
什么是延迟满足?
打个比方!
一位3岁的孩子看中一个玩具,第一次不要给他买,骗他说妈妈钱不够,加几次班才能把钱攒够,这样他就知道了妈妈工作养家辛苦。
这就是延迟满足。
然而,尹建莉专家觉得延迟满足就是制造孩子的匮乏感,制造心理上的叫花子。
那个,各位宝妈、奶爸,你们觉得延迟满足是避免贪婪,还是制造孩子的匮乏感呢?这个问题,不妨留给你们探讨吧!
不过兜妈觉得,如果经济条件就随便满足孩子的话,这难道不是一种溺爱的体现吗?
育儿理论千千万,适合孩子仅一种
虽说,我们把尹建莉专家与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念之争称为“皇城PK”,但直到现在,李玫瑾教授依然没有对尹建莉专家进行过回应,一直以来,都是尹建莉专家在对李玫瑾教授隔空喊话罢了。
说起来,这并不是尹建莉专家第一次质疑育儿界的大咖。
早在2017年,尹建莉就曾经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一条内容,手撕育儿类亲子节目《超级育儿师》,矛头直指育儿师兰海。
兰海是谁?现任上濒教育董事长,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三个硕士学位,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超级育儿师”,著作《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兰海的教育理念跟李玫瑾教授与尹建莉专家并不同,她主张最好的成长教育,就是看护人和孩子一起成长。
《魔鬼经济学》中有句话说得好,“近几十年,各式各样的育儿专家不断涌现,有关育儿的观念似乎瞬息万变,有时是不同专家之间莫衷一是,有时则是曝光率最高的几名专家突然异口同声地宣布旧观点是错的。”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案,自然是前者。
无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百家争鸣”,还是近代心理学的流派之争,都表明这种争辩对领域本身起着促进作用。
其实,不管是李玫瑾教授的“严管擅诱”,还是尹建莉专家的“爱与自由”,只要它适合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位网友曾留言道:“因材施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我女儿就说过,我把她教育成功了不等于我的方法适合所有人。”
所以,家长“吃瓜”的看点不是在于两位育儿大咖谁对谁错,而是通过这两种育儿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搜寻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那条教育道路。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这两天,如果你是一位学生家长,你一定被这个讲座视频刷屏了。
讲座的主人公叫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中分享案例。不少人也在央视《今日说法》《开讲啦》等节目中见过她。
这个视频走红后,李教授自己也有些惊讶,她在微博中说:“一直没把‘成长心理’作为专业或主业,自认的主业是犯罪心理研究与侦查心理分析。未想到,研究顺得的心得因一次公益讲座在十年后让我成‘ 育儿 专家’,我从未以此内容发论文或著书,包括这次传播也不是我所知所为,真是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自怡’,无心插柳柳成荫。”
很快,演讲视频的高清全集也被找了出来,完整视频有近两个小时,探讨的是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而在朋友圈中广为流转的版本,其实是其中对于 “孩子6岁前该管什么” 的解答。
十年前的视频为什么会突然火起来? 有家长说,因为触到了家长教育中的命门——如何对孩子说不,干货满满,值得一看;也有家长觉得,一刀切的方法不适合所有孩子。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讲座中的主要观点(摘选)——
1、孩子6岁之前管什么?
2、如何训练孩子?
3、如何克制诱惑、学会忍受?从遏制食欲开始
4、如何让孩子学会忍受?让孩子不自私
5、如何让孩子经历挫折?让孩子“吃苦”
老师、家长 对这个疯传的视频怎么看?
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书记张敏
李玫瑾教授的这个视频,为何在十年之后突然点爆网络?除了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惊人的传播力之外,更多的是,当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视,当然也更为焦虑。
对于经历亲子关系恶化和 社会 高速发展中的种种怪象的家长来说,迷茫焦虑已成常态,因此他们对专家如救命稻草一般的渴望。
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观点和做法,确实有一定的操作性。具体到一个个独特的孩子的具体问题,还是需要家长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和建议,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否则,遇到专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更无所适从。
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讲座有别于其他的,是她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可以给家长带来不同的视角。
杭州市凤凰小学校长缪华良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先严后宽。小时候不做规矩,长大就更难,到了十三四岁时再适当放宽。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种必要的策略。往往是简单粗暴、过度宽容,甚至用溺爱来替代正向的引导。我的妈妈没有上过学,但在教育我们家两兄弟上,也一直主张用先严后宽、以身作则的办法。李教授有实操的办法,比如怎么等大人吃饭,用分橘子的方式给孩子做榜样,树立家庭的观念,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家长们说:更应该给家里的老人看看
4岁男生家长谢妈妈:
12岁女生家长胡妈妈:
看到这个问题,我去查找了李玫瑾教授这四个“不”的出处,避免断章取义。
在学习了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内容后,我发现,她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针对3-5岁孩子想要通过哭闹达到某种目的的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
除此以外,在孩子情绪平复后,还要通过沟通,为孩子“留一条路”,鼓励TA在下次有需求时,用语言而非哭闹表达出来,如果TA的解释被父母认可接受,就可以满足。
也就是说,李玫瑾教授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如何应对3-5岁孩子以哭闹达成目的的行为,以及情绪处理之后如何与孩子做进一步沟通,帮助TA了解到未来可以怎么做。
一种 育儿 方式是否有效,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我认为,有几条原则可以参考,一是这种方式是否遵从孩子成长的科学规律,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如果方式与成长规律相违背,即使短时间内有效,也有可能在未来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使用的时候是否用对了情境,比如,孩子哭闹如果只是在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那么,采取“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有可能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不能接受我的情绪”,进一步认为“表达情绪是不对的,我是不好的”,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三是是否能坚持使用,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用正确的方式,坚持使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发挥效果,促进孩子的 健康 成长。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学教授。
我认为她说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 育儿 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这个说法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爱护、理解、陪伴基础上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与父母的亲近、信任、友爱,并通过这种积极的关系,建立他对世界的认知,建立他的安全感。
做到了这些,对孩子来说就是非常有效。
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对小孩子有用,对成年人也是有用的。
想想看,一个成年人对另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尊重、没有信任,只是打只是骂离得远远的,关系会好吗?会亲近吗?明显的不会。
那么小孩子,他的心智不成熟,她的感情不丰富,他的力量很有限,那么他对大人的期待更多,就完全依赖于大人。
所以,我们要按照李教授的说法去做,多亲近,多陪伴,尽量的给孩子营造安全的 健康 的合适的心境,帮助他成长。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先不说这种 育儿 方式是否有效,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如果我们又打又骂又说教又走开会出现什么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
1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上来一顿打的话,不但给孩子身体上造成伤害,而且孩子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孩子怕了,他可能在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做事方面就会畏手畏脚,没有自信,因为他不敢犯错。虽然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对“孝子”这个词,会有一点点贬义在里面。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听父母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不怕,那么越打就会越让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听话了,但是其实心里不服气的,时间久了要么爆发,要么憋出病来。
2父母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有时候父母急了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很多伤人的话,有时候自己并不觉得,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会记在心里的。这样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父母眼里居然这么差劲。
3说教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大道理,道理人人都会讲,但是有几个人会听进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很难吧,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孩子只会觉得心烦,脾气变得暴躁。
4孩子如果犯了错,父母不管不问就走开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错,或者没什么大错,那么他以后可能还会犯,错误会越来越大,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说,如果上述做法都不可取,那么李玫瑾教授的 育儿 方式还是可取的。听上去道理很简单,但是父母真正做到不容易,因为孩子犯了错,父母有时候很难平复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那么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到底该怎么有效实行这种方法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先冷静下来,不能心急,可以问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用很简单的话告诉孩子这样做哪里不对,应该怎样做。一定要让他知道错在哪了,重复的话不要说,说一遍就行了,然后再告诉孩子如果以后再犯同样错误,会得到怎样的惩罚就足够了。 惩罚一定要做到,因为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只是吓唬。 最后妈妈要一定要表达对孩子的原谅,信任和爱。
有些话可能说的有点严重,有些人会觉得自己都是这么被父母教育过来的,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有些影响已经存在,只是我们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这就是无法优秀的原因。
我很喜欢李玫瑾教授,很赞同她的很多观点。
打、骂、说教、走开,行得通吗?
孩子从你的“打、骂、说教、走开”这四种反应中,会学到什么?
是不是会学到如下几个技能?
(1)以暴制暴
——当他面对弱小时,他也学着你用武力解决问题;或者,当他长大了,会用武力反抗你。
(2)语言暴力
——你骂他,他骂比他弱小的同学。你骂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长大当爸妈了,再骂他们的孩子。原生家庭也有镜像神经元,教育模式也会有传承的部分。
(3)唠唠叨叨
(4)冷漠
——当孩子大了,你遇到问题了,孩子也走开?学着你的处理方式来面对问题?
当你发现,这四种方法给孩子带来的长期效果都是糟糕的,你还用吗?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
这四种方法,可能短期内有效。
“打、骂、说教、走开”,当你这样对待孩子时,孩子有可能会因为恐惧和害怕而不去做那件事,但一旦他长大了,有反抗的力量之时,你的“打、骂、说教、走开”,对他还会有效果吗?
一旦想明白这些,你就是时候学一学其他更有效更科学的 育儿 方法了!
比如李玫瑾教授建议的方法,比如正面管教。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 育儿 方式具有 很强的实操性 ,但任何问题都不能一刀切,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还需要父母看孩子当时的具体情境。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对于李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我们也了解到是针对3-5岁孩子而设计的。 3-5岁的孩子处于成长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观察身边的世界,当他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哭闹是最便捷的途径 ,也是对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爷爷奶奶在场,更是立马心软,“成全”孩子。
而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和心理学实验的“延迟满足”有相似之处,但更具有实操性,非常值得家长们借鉴。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面对孩子哭闹请求满足时候采用“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而是在他情绪平静后,鼓励孩子在下一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闹。
年龄3-5岁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孩子哭喊达到目标,这也是非常清晰的应用场景,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一点,对父母而言也是最困难的一点, 就是判断,孩子的哭喊是真心的需求,还是一种无理取闹,只是想通过哭喊来达到目的, 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
比如,在逛书店,4岁的儿子非常喜欢那套恐龙绘本,但是你觉得贵,而且最近刚刚买了不少新绘本还没看完而不想买,或者把书名抄下来到网上买,可以省下不少钱。
于是,孩子哭了,甚至耍上脾气坐到地上打滚不让走。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呢?妥协买下还是遵循“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原则呢?
其实,父母的做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关键此时此刻,你准备如何和孩子沟通。 在公共场合哭喊,不太适宜,所以,“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个原则,但如何让孩子停止哭叫是最大的需求,毕竟这里不是在家。
接下来的处理, 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套绘本,来判断绘本在他心目中是真心非常重要还是一时看见心血来潮就要买, 如果真心很喜欢,可能是在同学那里听说的,久仰大名了,那能不能满足他买绘本的同时,给他提一个小要求,回家整理自己书架,把绘本归类,或者看完这套绘本后给自己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等等。
所以,在我看来, 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满足,但也不能因为年龄等等框架限定自己。最合适的办法是,判断当时的情境,做出最优的选择。
俺不知道李玫瑾教授是谁。反正俺从孩子小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孩子都很 健康 听话学习好。从小陪伴很重要。今天你陪他长大,明天他陪你到老。这就是幸福人生。今天你被利益所迷惑,明天孩子定是个糊涂虫。不能把今天的应有的幸福放弃去换取明天不一定的幸福,这是舍近求远的思想。本身就是错的思想。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自然的才是 健康 的。以前有人总拿小树苗不修理不会成才的例子做比喻。但是我发现自然生长的东西都不是傻子。自己都会尽力长到最好。如果长的不对称肯定有原因。哪边阳光多哪边长的壮。哪边水份土壤好哪边根系发达。至于没有按着人们的想的方向去长。那是因为自然界不是因为人类才存在的。人类的思想并非正确。
就如钱丢了可以挣,房倒了可以修,可孩子没有教育好,也许一辈子也没法弥补,一辈子的痛彻心扉。
但是,李教授的心理学告诉你,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懂一点教育,是每一个家庭一辈子的幸福,''惯孩子就是害孩子''这句话,可能流传了上千年了吧?可是到今天,我们还常常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悲剧在发生,比如某明星15岁的孩子居然犯了强奸罪的错,这能不是一辈子都痛彻心扉的事情吗?
任性的另一个名词叫做:作,作的结果会怎么样,友友们懂的。
所以也因为这一点,李玫瑾教授会那么的广受欢迎、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玫瑾教授的话语,可以用''雪中送炭,没齿难忘''来形容,因为她拯救的是孩子,预防的是痛彻心扉。
玫瑾教授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值得收藏的话:凡是不合常理的,都有来路!追根溯源的因果逻辑论证,体现着她的科学与严谨,
玫瑾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种预防孩子任性妄为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只有从小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了才不会胆大包天恣意妄为,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敬畏,不懂得顾及他人感受,试想,一个自私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孩子,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公司,怎么能开心 健康 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们爱孩子,也要有度,懂得什么叫做溺爱,溺爱,收获的是,十年二十年后悔青了肠子的后悔。
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具体方法是,在孩子第一次任性的时候,比如孩子哭闹着还要买小 汽车 ,这时就要把孩子抱到一个单独的安静的空间,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看着他哭,让他知道任性没用,不哭了,再跟他说,要可以,但必须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
更具体的操作与后面存在的道理,篇幅关系,咱有机会再聊好吗?
我认为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 育儿 方式是正确的、有效的。
孩子小的时候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因为哭了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到会走路时的抗议方式就是大哭大闹摔东西打滚儿,家长要是就此服软认输,满足了孩子的愿望,那这个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就会变得无法管教,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非常认可李教授的观点,不能惯着孩子毫无道理的任性,要学会说“不”,不该做的事要段然拒绝,等孩子哭够闹够冷静下来以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理由,决不能一味地迁就、溺爱。
孩子从小在我身边长大,奶奶姥姥也都在身边帮忙,这是大背景。这种方法我用过,在孩子二岁左右的时候,用过大概三四次。他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哭闹,我把长辈赶走,谁也不能近身,奶奶姥姥生气都没用。我就看着她哭,中间给她擦个脸,把她放好以防他摔倒,哭了四十多分钟,渐渐变成抽泣,给他水喝,以防他缺水。看他心情平稳就试着说道理,等你说的时候他继续闹,我就不啃声。等待下次机会。最终他心态平稳,但还在抽泣,我就把他抱起来放在怀里给他讲道理,语气坚定。让他看着我的眼睛,这时候他就会道歉了,我告诉他我接受道歉并且我非常爱他,并亲亲他。之后和他一起做 游戏 。现在我家孩子四岁。你告诉他一些事情他都不会再闹,只是有些东西是他特别喜欢的,我就买给他,但是前提是我会给他布置任务,完成任务才可以。我觉得这个办法特别有效。
育儿专家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育儿指导专家、育儿专家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