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阳妈育儿(晨晨妈育儿)

时间:2022-12-06 阅读:14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桐阳妈育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晨晨妈育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带孩子旅行的意义,不是路途的风景,而是父母的好状态和陪伴心

文/桐阳妈

以前上班的时候,只要放假,放假前几天大家就会说,去哪儿玩?等上班了,大家开始各种晒,有的七天能去几个国家,这种旅行,我只能呵呵,到此一游成为常态。

如果你没出去玩,大家开始评论你了,要钱干什么呢,不出去走走多好,你这样的生活多没意思。

是的,我的生活没意思,就是别人天天无聊的时候,我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我可以连续几天看书研究。

我现在自身的能力越来越高,自身的价值越来越高。越来越接近自由职业,越来越能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旅游确实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可是你的有心情欣赏这些风景,别说为了陪孩子旅游,自己都不在状态,陪伴质量也不高。

上次看到一篇是《儿童为什么要去旅行?》,另一篇是《儿童为什么不要去旅行?》。

我看的不是特别仔细,大概浏览了一下,观点各自有各自的道理。

我看评论有的赞成去旅行,有的不赞成去旅行,我想这两种观点无论是否正确不重要,支持那种观点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是否能够引起更多的家长思考,怎样让儿童能够更好地成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才是我关注的。

我最担心的我们大人没有做更多的思考,一个专家或者一个名人说了一个观点,父母就认为说的非常有道理,也按照观点去实行。

这样的成人带出的孩子,也容易缺乏思考,也容易跟风。我的文章也仅代表桐阳妈自己的观点。

儿童是否去旅行,到底是大人说了算,还是儿童说了算,两个作者无论哪种观点,我认为都是大人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儿童。

经常大家都会说尊重孩子,给孩子爱和自由,但是无形中就隐藏了这种尊重.。

可能有些人要问了,什么适合年龄的事情,那就需要大人倾听孩子,和孩子建立很好的亲子关系。一定会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和孩子所关注的事情。

然后再决定孩子是否去旅行。

针对我家俩宝贝,我也说说我的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适合所有孩子。

我大女儿年刚满6岁,二女儿2岁8个月。我没有带孩子去远足,我承认我懒,我嫌累。

在北京也仅去了几个地方,孩子无论去哪儿她们的关注点都是看什么地方有好玩的,什么地方有卖工艺品的。尤其很多卖东西的专门在孩子眼前晃悠。

比如,我们去森林公园,孩子进去就被游乐场吸引了,公园的风景忽略了。去动物园也是,去的时候,特别兴奋,要去看那些动物,同样被那些游戏场所所吸引。

上次有一些妈妈咨询,带孩子去香港玩,孩子因为要各种工艺品,那个地方的玩具又特别贵,最后孩子玩都不开心。回家好几天还惦记那些工艺品,对于孩子成长来说,这就是消耗没用的能量。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不远足,不代表孩子不接触大自然,应该说一个刚生下的婴儿,都喜欢户外的环境。喜欢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我家俩宝贝从做完月子,每天都要在小区玩。

当然像北京的严重雾霾天例外,对于孩子来说,什么地方的沙子和水都是一样的。

在家附近,那么温度气候比较适宜,孩子很容易适应环境。父母不是那么劳累,能够全然放松的陪伴孩子,和孩子有很好的沟通,能够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

农村的环境能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空气也比较新鲜。离家近生活也相对比较有规律。

如果是春夏季节,农村有花鸟鱼虫,有各种庄家的生长,能够看到燕子的垒窝,麻雀的嬉戏,动物的奔跑,即便北方的冬天,虽然很冷,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冬天的美。虽然一切似乎光秃秃的, 但是也会感觉到心旷神怡。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我观察过很多小孩,当然不代表全部,尤其一群孩子在那儿看毛毛虫,谁家拿出一个小兔子,孩子们不停的喂,玩和观察。

有时看到孩子们玩石头子,玩沙子,有些父母要带孩子出去玩,结果孩子在半路上被东西吸引了。被父母认为没啥好看,一再催促的。

我看到孩子们在下雨天的水里边不停的扔石头子,孩子们玩得正起劲的时候,被大人叫住了。衣服湿了,石头子有什么好玩的。

我还看到很多孩子就是一个小木棍,然后能玩出很多花样。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对任何事情发出惊叹和好奇的阶段。

大女儿,从2岁开始拼火车,拼了无数不一样的火车。虽然我家门口两条地铁,但是我很少带孩子做地铁,不想破坏孩子的好奇心。

拼小汽车,模式基本固定,基本是那个样子。这是因为小区里边停了太多的小汽车,所以她发挥不出想象力。

如果6岁之后的孩子,身体已经打好了基础,精神状态饱满,培养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对生活和自然是那么的热爱。

这个阶段需要到更远的自然界去体验,不再满足于想象。如果是正常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和父母都能够有很好的沟通,孩子会告诉父母喜欢什么,热爱什么。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需求去选择旅行,去什么地方旅行。

父母跟着孩子成长的脚步,能够和孩子一起去感知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炎热,秋天的凉爽,冬天的寒冷。

能够和孩子融入大自然,和大自然合作。能够和孩子有很好的交流,孩子的生活必然丰富多彩。

孩子需要到远方旅行时,我们提供经济,提供环境。

如果你是为了孩子去旅行,不妨听听孩子的心声。如果你为了自己去旅行,那不要和孩子说,我放假都出来陪你玩,给你花这么多钱,你还不听话,还到处看看。

无论你是否选择带孩子出去旅行,别忘了旅行的意义,不是不停的刷朋友圈,各种晒。孩子需要停下来,耽误你的行程安排,你是否要责怪孩子慢。父母累的要趴下了,可是孩子精神抖擞,你是否愿意陪伴孩子,聊聊天。

不带孩子旅游,我们能够有精力好好陪伴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贴心,也是不错的选择。

春节晚会相声《姥说》,两位姥姥的育儿方式,我为什么都不赞同?

文/桐阳妈

自从生娃之后,这几年没时间看春节晚会。昨天晚上看,爷爷说,现在春节没意思,没一个好看的。高颜值的帅哥美女,爷爷也没啥感觉。

仔细想想,并不是春晚的水平降低了,而是我们成长了,要求高,审美水平和格局提高了。

另外,现在信息特别发达,国内外各种节目我们都可以挑选,不像过去那会,只有春晚,才能够看到节目。不管什么样的晚会,大屏幕LED灯,背景闪烁,晚会都没有任何新鲜感。

晚会有一个节目《姥说》,两位演员吐槽姥姥的话,如果过去看这样的节目一定会乐呵呵,可能会认为搞笑。但是现在看这样的节目,总喜欢联系实际生活。

其中有一段是摔倒了,一位姥姥踩踢地面,一位姥姥打屁股。还加上了两位演员的持续动态表演。

把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的行为呈现在眼前。

先说孩子摔倒了,家长看到孩子哭了,通过踩地,打地,来逗孩子笑,告诉孩子,你看我已经把地打了,不哭了。这样的行为,在给孩子传递什么,你没有责任,都是地碰到你的,我们要惩罚地。

长期这样的结果,孩子遇到事情,遇到困难,特别容易怪罪别人。并且也容易缺乏爱心。

再看另外一种方式,孩子摔倒了,姥姥打孩子屁股。谁让你不小心的,怎么碰到地面上了。

这给孩子传递什么,传递孩子不够好,自己能力不足,走个路都不会走。长期这样,孩子就会非常自卑,总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

另一方面,孩子为了避免挨打,会采取保护措施,表现形式就是闷葫芦。

以后遇到问题,我不告诉你。这样孩子有了什么委屈,宁可自己忍受,也不会告家长。孩子除了能感受到父母给予的吃喝,其他的爱感受不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育儿方式,养育孩子没有对错,只有探讨那种方式对孩子成长更健康。

好的处理方式,孩子摔倒了,先处理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处理事情。

昨天上午,俩娃在客厅玩,二女儿转圈,不小心摔倒了。摔疼了,孩子哭了。

我走过去:摔到哪儿了,妈妈给吹吹。

孩子说:碰到头后边了。

吹了一下,她不哭了。

我说:为什么摔了?

她说:转圈了。

我问:以后还转吗?

孩子回答:不转了,会摔跤。

她又跑出去玩了。孩子姑姑说,哭一声就好了。

因为我看到孩子摔跤这个事实,孩子的感受是疼,我理解了孩子疼痛的感受。孩子被理解了,感受到妈妈的关心,内心踏实了,刚才摔跤的事情,就过去了。

经过六年多的实践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我保持情绪平和,不评价,不责怪,不抱怨,根据事实同理孩子的感受,然后让孩子意识到产生的结果,效果非常好。

比如,孩子吃饭不洗手,我不会命令孩子,而是看到没洗手这个事实。然后同理不想洗手的感受。最后让她意识到不洗手,会有细菌,会生病。

同时,我还会表达爱,不会因为你有什么行为,妈妈就不喜欢你,不爱你。

妈妈的饭菜给你留着,让孩子感受不到惩罚。但是不洗手,只能看,不能吃,什么时候,洗完手,就可以吃了。一般情况下,她们就会洗手。

不要求,不命令,不评价,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成长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发展,不取决于大人,不讨好父母。也不怪罪别人。只是每件事的发生就事论事,每次遇到问题,是一次挫折体验。

孩子姑父平时忙,来的比较少,过时过节来我们家。今天和我们一起过年。

孩子和姑父其实不太熟。但是姑父来了,俩娃都不怯场。大女儿非常平静的给姑父唱了好几首歌曲。孩子非常自然,也不在意自己唱的好不好。我从来没评价过孩子,她愿意唱歌就唱,不愿意不勉强。

姑姑他们要走了,二女儿一直跟出去和姑父说再见。姑父看到她的可爱,一高兴,给孩子掏了200元红包。其实他们已经给过红包了。

孩子成长会经历很多事情,遇到一些事情,父母首先不要责怪孩子,也不要抱怨外在,而是积极的去面对事情,这样孩子就不会消耗生命,并且自我价值感高,也会自信满满,一个有内在自信的孩子,就会不怕困难,坦然接受失败,同时也会不断的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

有了自己的娃,才理解母亲的辛苦和不易

文/桐阳妈

01

昨晚桐阳妈育儿,两个孩子九点开始上床,没有睡觉,却在玩,桐阳妈育儿我告诉她们要睡觉。我开始做深呼吸练习,她们俩一会笑,一会闹,持续了半个小时,我内心已经很烦躁了,又提醒赶紧睡觉,不许出声。

我继续做深呼吸练习,不出1分钟,我桐阳妈育儿的话当耳旁风。她们又开始闹腾,那一刻,我真想大发雷霆,甚至想给她们两个巴掌,但是我慢慢地控制住了情绪,我知道孩子的当下就是玩。

此刻,我浑身疼痛,终于忍受不了,我告诉她们,桐阳妈育儿你们要玩,不用睡觉,一直玩下去,我和你爸爸到书房去睡觉,手里拿着被子,正要走。她们看我真的要走了,才安静下来。

我想到自己小时候,爸爸在外赚钱养家,抚养姐弟四个孩子的重担,落到妈妈一个人身上。她要喂羊养猪养鸡,还要忙农活。而儿时的我就是贪玩,不理解妈妈的辛苦和无助。

在秋忙的时候,我也会悄悄溜出去玩,等玩够了回来,妈妈会唠叨,家里这么忙,你还要出去,你也要帮帮妈妈。

等下次我又悄悄的溜出去玩。数次都是这样,终于有一天从未打过我的妈妈下了手,开始打了我。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挨打。自从妈妈打过我之后,我出于恐惧,再也没有出去玩了。

心理也对妈妈有很多怨恨,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出去玩,而我不能,生我就是为了让我干活,根本就不爱我。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要生弟弟妹妹,有时候越想越伤心。

当妈的有做不完的家务,做点事情,娃娃跟在后边,心情有时烦躁,有时无助,也需要孩子的理解和共情。

孩子对我们说一声,妈妈辛苦了,妈妈累了,妈妈生气了,妈妈我好爱你,妈妈我理解你。我们内心也会感受到温暖。

而孩子在妈妈疲惫不堪,情绪无处安放的时候,不但不理解,而是把父母的话语当成耳旁风。一再激怒妈妈的忍受能力,妈妈情绪终于爆发了,像个施虐者一样,开始怒吼责怪、甚至打骂孩子。

02

豆瓣曾经有个小组,父母皆祸害,很多人分享父母对孩子地伤害过程。

所以当我们站在受害方去看到父母的养育过程,那么就会有选择性的寻找伤害的证据,放大父母的伤害。

一位朋友,从小到大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她感受到的就是父母爱钱,父母让她听话,逼她优秀,不优秀,就不爱她。她多次想和父母和解,她也想回家好好陪伴父母。

比如元旦,她大老远回老家,想着母亲一定很高兴,和她在一起吃饭聊天,结果没想到妈妈白天依然出去卖东西。并且告诉她半夜起来,包了她最爱吃的饺子,中午自己煮一下吃。

她心理冰凉,我这么远,回来陪伴你,而你却认为钱比女儿重要,尤其辛苦一天也赚不了多少钱。

晚上,她告诉妈妈,我给你两个月的工资,不要出去了,享享福。妈妈却说,你们现在有钱了,万一有个啥事,需要钱,妈妈这儿还能救济一下。

那一刻,她鼻子酸了,看着妈妈脸上的皱纹,花白的头发,啥时候变老了,而自己从未觉察。

她早就独立成人,条件也不错,而妈妈还想着可以给予资助,妈妈一辈子都在以这种方式爱着她,这不是爱钱,这是妈妈深深的爱。

很多年,她认为妈妈,重男轻女,自己就是多余的,这一次她终于拉住妈妈粗糙的手,抱了抱妈妈。

她第一次感受到妈妈的肩膀如此厚实。妈妈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孩子是妈妈的心疼肉呀。

她想到生活中经历的种种苦难,有妈妈的爱包裹着,突然有一种勇气,有爱在,什么都不怕。

03

以前妈妈总是给我带很多东西回来,我不要,妈妈非要塞给我。我烦躁地回应,我在北京什么买不到,带这么多东西有啥用。

当我辞职做全职妈妈的时候,妈妈说,上了大学当家庭妇女,白供你了。妈妈的话,让我刺耳。

内心有个声音妈妈就是爱钱。辞职后,我理解妈妈,妈妈真的不是爱钱,而是想着女儿将来不上班了,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的改变,她担心着我,心疼着我。

妈妈就是以这样独特的方式爱着孩子。

她们有时候语言刻薄,不是因为她们想那样说,而是因为内心穷词,想不到合适的语言。

她们有时候打孩子巴掌,是因为内心无助,渴望被理解,被看见,而孩子幼小,并不能理解妈妈的苦衷,打一巴掌下去,心碎一次,后悔在心理。

她们有时候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她们的愿望很简单,她们希望孩子将来生活更好一点,更幸福一点。

她们有时候会重男亲女,因为曾经她们也是被忽略的孩子,她们甚至感受不到伤害,而是一种对观念的认同。

她们有时候会否定打击孩子,她们无非想通过激将法,在表达你要努力一些,你要勤奋一些,你要聪明一些。

她们有时候会催促孩子,她们无非就是在表达效率高一点,这样你才能拥有高效的人生,才能在残酷地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她们有时候会抱怨唠叨,无非就是在和我们诉说,妈妈内心也有个脆弱的孩子,渴望被看见、被倾听、被理解。

她们有时候会和别人比较,无非就是对未知的恐惧。别人强,我们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失去做人的尊严,因为社会环境更认同强者。

当这份深深的渴望未实现,我们内心深深的失落。失落的情绪无处安抚,开始了对父母的抱怨呐喊。

无非就是一次次在确认,妈妈一定能够看见我,能够懂我,能够爱着我,不会抛弃我。

只是我们迷茫了,困惑了,我们选择了黑夜,我们选择刮风下雨,但是我们忘记了生活中大部分是阳光明媚。

让我们勇敢的拨开迷茫,走向妈妈的怀抱,感受妈妈的脆弱、无助、包容、温暖、力量。

2019年,让我们在爱里,唤醒生命的力量,看见幸福之光。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就这么简单

文/桐阳妈

一个朋友辞职了,说孩子学习跟不上,现在报了课外辅导班,她也打算天天监管女儿,说数学口算,速度都跟不上。

这些年我不断的思考,小学数学到底该怎么学,数学只是用来解题、考试的吗?

直到我学心理学后,心理学很多人说很难,各种体验,各种疗愈。但是我看任何书,做任何体验,把所有的知识和体验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没觉得难,反而觉得对生活特别有帮助。

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换种书籍,换个老师,换种方法,换种体验。不管任何学派,任何方法目的都一样,尊重每个人的感受,去理解每个人,去陪伴每个人,存在即合理。

最终的目的就是唤醒人的内在动力,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更好的提升自己,看见自己的内在潜能,发挥出内在智慧。这同时也是学习的意义,也是成长的意义。

我学习这些用的就是数学思维,任何复杂的东西,把重点概要提炼出来,包括我的文章也是写的言简意赅。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孩子的数学学习,就是平时的思维能力。

以我和大女儿下跳棋为例。

在国庆期间,家里收拾东西,收拾出一盒跳棋。大女儿感兴趣,让我陪她玩。

刚开始下,爷爷在边上观摩,着急教孩子走那步,我说您不用教,目的不是输赢,而是锻炼她的思维能力。

孩子自己思考,领悟出来就是自己能力。

我只是告诉女儿规则怎么走。

下了1天,孩子学到门道了,不但下自己的棋,看到我那一步走的不合适,她会说,你看这个棋能走好几步,你的才走一步。

我顺便说一句,还是你的思考厉害,妈妈怎么想不到呢。孩子就会有成就感。下棋基本上她赢一盘,我赢一盘,这样就让孩子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要接受失败的挫折。

刚开始下的2天,我用我的棋子给她铺路,让她掌握规则,觉得很简单,这就是入门。对应数学的简单加减法。

下了2天,看她对规则应用已经很熟练了,我增加了点难度,不给她铺路,和她平等下,她觉得怎么没有以前走的那么顺利,以前能走好几步。

我说,下棋本来就是变化的,所以你要多思考。逐渐的想办法,怎么能够多走几步。

下了几天,她又掌握了,现在又给她增加了难度,我要挡住她的棋子,不能让她顺利前进。女儿着急了,妈妈,你不能挡我的路啊,我本来要走这个棋的。

我告诉她两个人下棋,你不能管对方怎么走,人家挡了你,你的想办法突围。你同时也可以挡妈妈的棋子。

你自己思考怎么下,我女儿开始动脑筋,她观摩我怎么考虑,然后知道她用自己的棋子铺路,还想办法堵住我。这就是数学思维的应用题,在规则下,怎么灵活应用,怎么去思考。

在下棋的过程中,我给女儿讲了突围,竞争,防守,对手,思考,失败,挫折,输赢,坦然接受等这些词,把语文词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把这种平时的思考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应用到孩子的数学学习中。学习数学也应用这两种能力,孩子就不惧怕,孩子就敢于尝试,失败了坦然接受。也学会了在规则下使用,怎么应用,不能脱离基本的规则。

前段时间在动物园因为吵架下车受伤的妇女,就是不懂思维能力,不懂动物园的规则,下车就是脱离规则,被老虎咬。

大女儿现在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我会问怎么想出来的,用的什么方法。孩子会告诉我,这很简单。

我表示特别惊讶,你现在会算数,你去超市买东西都错不了。她特别有成就感,每天都会说,妈妈你再给出几道题。

她又经常给妹妹出题。妹妹太小了,压根不知道怎么算,姐姐说,没关系的,慢慢来。这就是我平时和大女儿的对话,她应用在妹妹身上。

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比如孩子玩弹珠游戏,我认为这也是靠运气。但是我会和孩子交流,今天打了多少次,下了多少珠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结果。

孩子告诉我,妈妈,我看到灯的距离,我调整手的力气,不过有时候力气没用对。我说有时候想的和实际会有偏差。

我们就是不断的在修正偏差,我女儿说修正是什么意思。我说,就是把想的和实际运行的一致。

就像你算数,想的和写的不一致就是马虎,马虎属于偏差,就不对,我们要算对,会做的,没写对,那就太吃亏了。

就这样不断的启发孩子,大女儿100以内的加法口算非常熟练,天天让我出三位数,出四位数。

我知道现在太小,也没必要学那么多,我说,你上小学看看书本怎么教的,看看老师怎么讲的,到时候学会教给妈妈。

昨天给俩娃吃葡萄,我问姐姐要几个,她说要15个,问妹妹要几个,妹妹说,要5个。我问姐姐,你俩一共要几个5。姐姐说,这还不简单吗,我要3个5,妹妹要1个5,一共4个5。我说4个5是多少个。孩子说20个。

这就是乘法口诀的启蒙,后来我又问2个10多少,孩子说20。

大女儿马上6周岁了,同龄孩子都在报各种兴趣班,都觉得要生小学了,担心孩子跟不上,我没给孩子报任何兴趣班,生活就是教育,就是很好的兴趣班,就看你是否愿意发现。

上次有个同行说,她有多少年的专业经验,然后否定我的文章,还在群里阻止别人看我的文章,说对大家没有任何帮助,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思维能力。

每个人都有分享自己观点的权利。每个人都有选择看什么样的文章,什么书籍的权利,学习知识,思考的权利,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结果在群里还阻碍父母们学习,不要把我的方法推广,群主还给我私信,以后不能在群里分享文章了。大家都很迷茫,因为迷茫才多元化思维,才更应该多学习,多思考。

最傻的事情就是同行互轻,不仅羞辱了自己的智商,还损坏了行业的名声。我有职业素养,绝对不会在群里和同行互厮,这样只能扰乱别人的思维。本来大家在一起学习,更加让别人迷茫。

其实举个反例就可以证明,老师是不是专门教学生呢,为何孩子差异那么大?

就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同,父母的学习能力不同,孩子的天赋不同,这才需要家长去了解自己的孩子,补偿学校教育的不足。

当妈妈抱怨爸爸不带娃—你考虑过对爸爸的信任有几分?

文/桐阳妈

咨询者遇到不少妈妈抱怨爸爸不带娃桐阳妈育儿,自己带娃有多辛苦,为了孩子没有了自我,牺牲了工作,变成黄脸婆,甚至为了母乳,导致乳房下垂,有着老公,似乎过着单亲妈妈的生活,甚至老公出轨。

理解这些妈妈非常的辛苦,非常的不容易,这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可是考虑过为啥爸爸们对于养育孩子选择逃离吗桐阳妈育儿

有些爸爸是为了事业,事业重于一切。但是,大部分爸爸要孩子,还是喜欢孩子,愿意参与养娃的,可是为什么妈妈们越来越累,爸爸们越来越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我生小女儿在医院住了5天才生,所以,住院期间天天就是观察各类父母和孩子。

在老婆临产,开始疼痛到生,大概需要8到12个小时,甚至更长,这个时候你能看到大部分夫妻非常恩爱,基本都是老公搀扶着老婆,给老婆端茶倒水的,甚至有些老公看着老婆疼成那样,不想让老婆受苦,要求剖腹产。

等老婆开始阵痛,开了2指,进入待产室。在外边焦急等待的老公,尤其有些10多个小时才生,恨不得替老婆生孩子。

当孩子从产房推出那一刻,成为爸爸,体验当爸爸的那种感觉。还没深层体验当爸爸到底是什么滋味,爸爸逐渐的变成局外人。奶奶出现了,姥姥出现了,月嫂出现了,没有人再信任爸爸这个角色了,爸爸唯一的存在变成跑腿的,买东西的,结账的。

作为妈妈,你对爸爸信任有几分?

两个人结婚,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系统,先是夫妻关系,孩子后来加入这个家庭,可是孩子的到来,很多妈妈没有给爸爸参与带孩子的机会,不相信爸爸,相信月嫂,相信姥姥,相信奶奶。

在生大女儿的时候,我在家破水,老公和我去医院时候,家里的保姆,爷爷奶奶,还有我妈妈都持怀疑状态。

我选择信任老公,相信老公能够照顾我,能够胜任爸爸的角色。老公见证了孩子的出生,我的整个生产经历桐阳妈育儿他至今记忆很清晰,包括孩子出生的啼哭。

孩子从产房推出来,他承担了照顾孩子的任务,他刚开始对纸尿裤怎么换,怎么抱孩子,应该怎样喂奶,也不熟练,我选择信任。

同病房的住了一个安徽妈妈,她的孩子是早产儿,在医院住了4天,没见过孩子爸爸出现,只有她婆婆陪伴着她。

老公照顾我,她和婆婆俩人非常羡慕,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万里挑一。

我笑笑回答,养孩子就是夫妻共同面对的问题,别人都是辅助。在她婆婆出去的时候,抱怨她老公怎么不来,她老公不会照顾孩子。

我说,如果老公来,你把自己和孩子交给他,你会信任他吗?立马说,他啥也不会,来了更麻烦,还不如婆婆呢。那就不要抱怨老公不参与了。

生完大女儿,从医院回到家,南北风俗习惯和育儿观念不一致,我妈妈生育了4个孩子,自认为经验丰富,我公婆也要参与进来,大家争论不休。中间还有保姆,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月子期间,晚上都是老公和我在一起,虽然我们很累,但是一个男人的对孩子的参与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前几天,老公同事快生了,和老公诉说赶紧卸货,孩子生了就轻松了。老公回复,孩子生了,才是真正累的开始。

一个男人参与照顾娃,才能体验女人带孩子的辛苦。这份辛苦的收获,夫妻关系和谐了,孩子得到了充足的父爱。大女儿1岁半之后,才用我剪指甲,以前都让爸爸给剪,这就是一个孩子对爸爸的信任。

小区里,很多人并没有见过我老公带孩子在外边玩,有时候会同情我太累了。

自从辞职以来,小女儿从来没离开过我,没有一整天和爸爸在一起。上周四,我要陪姥姥看病,我没有焦虑孩子离开我行不行,选择信任爸爸。我安心的走了,等我看完病回来,孩子和爸爸在一起非常开心,并且嘴里不停的喊爸爸你好,周五几乎喊了一整天。这就是孩子和爸爸的天然链接。

妈妈从怀孕就和孩子在一起,比爸爸提前10个月已经接纳了这个小生命,孩子出生之后,爸爸才感知这个小生命,才会体验自己生命的延续。

如果爸爸一回家玩游戏,看电视,玩手机,你忙的焦头烂额,爸爸闲的无所事事,那你需要觉察反省一下,你对爸爸的信任有几分:

如果男人还不参与养娃,妈妈还觉得自己辛苦付出,抱怨委屈,找了一个这么不负责任的男人。推荐看看这段流传甚广的段子:欧洲杯用铁的事实证明,男人半夜是可以起来给孩子喂奶的,也是可以早起给你买早点、半夜陪你聊天的,如果他没有这么做,说明你混的连个球都不如!

孩子上幼儿园哭闹的18个可能原因及解决办法

文/桐阳妈

妈妈提问桐阳妈育儿:孩子已经上桐阳妈育儿了半年幼儿园桐阳妈育儿,仍然哭闹,还不愿意上幼儿园怎么办?

桐阳妈回复桐阳妈育儿

首先,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采取哭闹的方式,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说明孩子和父母的亲子关系比较好,孩子认为父母比老师好,在家比去幼儿园好。

我认为应该有很多小孩都不是特别喜欢上幼儿园,虽然幼儿园有小朋友可以在一起玩耍,但是同样有许多的规矩限制,孩子都不喜欢受限制,而在家一般比较自由,大人也常常围着孩子转,孩子受关注比较多。

那为什么大部分孩子都会每天按时上幼儿园呢?那是因为孩子把上幼儿园也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已。认为白天上幼儿园,晚上回家,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

我家大宝桐桐2岁开始上幼儿园,现在已经上了4年多了,除了生病以外,一直都上幼儿园,也很少说不愿意上幼儿园。她很喜欢幼儿园吗?也不是,主要是孩子知道,上幼儿园和父母上班一样,所以她经常周一刚开始上,就开始盼周二,我有时忙得忘记了今天是周几,就会问我女儿,她比我清楚,因为她也盼着快到周末。

孩子如果初次上幼儿园,有些哭闹很正常。有些孩子适应能力强,可能一周就适应了。

有些孩子适应能力差些,因为幼儿园是陌生环境,老师和同学也是陌生人,加上幼儿园的各种规则,可能需要一、两个月才能适应,如果连续上幼儿园超过3个月,还不愿意去,每次去都要哭闹。

我想首先要找到孩子哭闹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办法。通过我这几年的观察,我总结了一下可能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仅供大家参考。

每天大人送孩子上幼儿园时表情痛苦,孩子哭、大人也跟着掉眼泪,结果大人把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会认为大人很在乎我的哭闹。我观察过很多孩子,在哭的时候,桐阳妈育儿他不会自己在那儿光哭,一般是边哭边看大人的反应,即便看起来哭的很凶的孩子,也会用余光观察大人。这个时候,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表现出和平时一样的态度,不要表现出对孩子哭闹的过多关注,这样持续几天,孩子会老老实实上幼儿园。

我想作为妈妈,肯定会担心孩子,大宝刚2岁上的幼儿园,我被小区里很多妈妈说是狠心妈妈。我内心其实是很担心孩子的,毕竟这么小,但是我表现的和平常一样,送到幼儿园她在哭,我和孩子说:宝贝,看看幼儿园今天做的啥饭啊?如果小朋友正在吃饭,看到有小米粥,我就说:今天是小米粥 啊,好几天都没吃了,好香啊!她虽然还在哭,但是眼睛已经注意到饭上了。看到小朋友吃面包,我就说:面包上还有葡萄干呢,今天来了几个小朋友,我们得赶紧进去,要不一会没饭了。成功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我就和她说再见,然后说下午爷爷来接你。就这样刚开始哭了2周,后来就再没有哭过。

比如孩子生病刚好,不太舒服,或者外边风比较大,如果我们夫妻俩都有时间送孩子,那就让孩子选择由谁送,她心里觉得自己能够选择,挺高兴。我会问孩子,今天是让爸爸送还是让妈妈送啊,如果选择爸爸,我会说再见,她会说“妈妈再说一个好”,然后我说好。原来基本是爷爷接,我们没法接,所以不让孩子选择谁接,就告诉孩子爷爷放学接你回家,但是可以让孩子选择是自己走着回家还是让爷爷推车接你。所以孩子无论做那种选择,她都得去幼儿园,没有机会选择不去。

孩子到幼儿园,就必须遵守幼儿园的规则,比如吃饭、上厕所都要排队,想玩的东西也不一定能够马上得到。很多孩子在家里拥有一切、随心所欲,很少受到限制,到了新的环境受到限制则不能适应。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通过一些讲故事的方式,或者在家里提前进行一些规则的练习。比如在家里上厕所的时候,爸爸、妈妈和宝宝你们轮流来,只有一个马桶,所以都要排队。再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玩同一个玩具,孩子在玩的时候,大人可以在边上等,孩子不玩了,大人也玩这个玩具,然后要认真的玩,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受到吸引,还要玩这个玩具,那你就告诉孩子,爸爸或者妈妈正在手里玩,你需要排队,等我不玩了,给你玩。顺便告诉孩子,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做什么事都要排队,幼儿园和家里一样都有规则。孩子逐步习惯了这些后,对集体生活就会逐渐适应。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往往一个孩子好几个大人,大人围着孩子转。在幼儿园也需要老师和小朋友去关注,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因为新的环境,老师可能关注多一些,等过段时间孩子适应之后,老师就不会过多的关注,毕竟那么多孩子,老师不可能对某一个孩子特殊照顾,那么孩子内心可能会有些失落。

这个时候还是通过故事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逐步适应减少被关注。

这种孩子往往表现为特别粘妈妈,妈妈在身边寸步不能离,孩子的情绪容易波动。

这种情况也是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视的,针对这种情况,平时家长尤其是妈妈要和宝宝多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需要,适当的去满足孩子,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比如夫妻吵架、婆媳吵架,不避开孩子,可能影响了孩子。还有父母工作不顺、情绪不稳定,孩子观察捕捉到父母的情绪变化,会认为自己哪儿不对,产生不安全感。孩子会通过哭闹,引起父母的关注,或者拒绝上幼儿园。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注意在孩子面前不要传递这种负面情绪,我们可以有情绪,但是最好避开孩子。当然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缓解孩子的焦虑是最好方式。

有些孩子不愿意和同伴交往,时间长了,就会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很开心,自己却融入不了环境。

针对这种情况,下班后或者周末让孩子多和小朋友玩,让孩子感受到一人玩,不如大家一起玩的快乐。

有些孩子比较胆小,上幼儿园了,不敢去表达,想上厕所不敢向老师说,吃饭也吃不饱,这样连最基本的需求都满足不了,会觉得在幼儿园身心都无法得到满足。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平时要和孩子多交流,多倾听孩子,鼓励孩子多表达、敢于表达。孩子表达允许说错话,不要批评孩子。

看到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就在家呆几天,尤其家里有老人的情况下,很多老人舍不得让孩子哭,孩子一哭,行了,别去了,那孩子会认为我只要哭,就不用上幼儿园了。

针对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孩子生病或者确实有事,一定要让孩子坚持上幼儿园。

在旅游中孩子自由自在,再让孩子重新回到幼儿园,因为幼儿园毕竟有规则和限制,和旅游相比,孩子肯定会不适应。

针对这种情况,旅游或者长假完了,提前一两天让孩子生活规律,饮食规律,作息规律。

如果孩子生病,需要在家休息。孩子生病的时候,往往一家人都在照顾孩子,所以孩子生完病之后,都会比较娇气一些。但是幼儿园是集体环境,老师不可能像在家那样照顾孩子,这个时候需要大人和孩子好好沟通,多说一些幼儿园有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等等的好处,让孩子感觉在家呆着也没意思。

老师带孩子玩游戏、画画等,总觉得自己完成的不够好,如果喜欢和别的小朋友比的话,也会认为别的小朋友比自己完成的好,这样内心也会有挫折感。

我女儿也是非常追求完美的,这时要多与孩子交流,譬如我女儿画圆,必须画的特别圆,不圆心里就着急,这个时候我也画一个圆,还不如她的圆,孩子虽然还追求完美,但是看到妈妈也画不好,慢慢心里会接受自己的某些不完美。

我经常听到的大人说:你再不听话,我把你送幼儿园,让老师好好管你;你不听话,我就不接你,让你呆在幼儿园。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产生抗拒心理。

平时要给孩子积极的暗示,譬如说幼儿园来新朋友没有,你们都玩什么游戏了,幼儿园做的饭,在家里妈妈都不会做啊等等。

经常听大人哄孩子上幼儿园,说:就去一会,一会就接你;你去幼儿园,妈妈给你买好吃等等。结果孩子去幼儿园了,大人却没实现自己的诺言,答应下班后第一个接你,结果却做不到,那么孩子就会不相信大人。

针对这种情况,不要轻易许诺实现不了的事情。

家长经常问孩子:老师对你好不好?小朋友欺负你没?幼儿园的饭做的比家里好吃吗?在幼儿园想爸爸和妈妈了吗?等等,这种问题会引导孩子把幼儿园和家庭做对比,产生对立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大人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孩子之间交往难免磕磕碰碰,只要不是伤害很大,就不要过多关注。我女儿在幼儿园被小朋友给咬了,我还在上班的时候老师就给我打电话,说没看到哪个小朋友把孩子胳膊咬了,我说不严重就没事。回到家,我没有特意问孩子被咬的事情,表现的跟平时一样,被咬这件事情都没提。等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才看到红红的伤口,仔细观察看是否对孩子有大的影响。我们要和老师沟通,要注意保护孩子,尽量减少类似的事情发生。

家长过于担心孩子适应不了幼儿园的生活,担心孩子自理能力不够,与同伴交往受阻,性格软弱被小朋友欺负等等。

如果家里有人带孩子的,大部分孩子3周岁开始上幼儿园,这个年龄是比较科学的,一个正常的孩子,这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大人应该相信孩子能够适应幼儿园生活。《爸爸去哪儿?》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一集,林志颖把kimi单独留下,kimi当时是非常着急的,到处找爸爸,但是发现爸爸真的不在这儿了,他也没哭,很快适应并进入正常的节目环节,这就是典型的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我想任何孩子送幼儿园,家长肯定也事先考察过幼儿园的情况,不会对幼儿园一点也不了解吧,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受一些网络上曝光的幼儿园老师负面新闻的影响,总担心老师对自己的孩子能否照顾的好,孩子能否吃饱啊、是否及时给孩子换尿湿的裤子了、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受伤等等。

我觉得既然选择这家幼儿园了,那就应该选择相信老师,老师毕竟是专业的幼师毕业,应该比家里老人更了解怎样科学带孩子。如果老师对孩子有些疏忽,也应该理解,老师需要照顾那么多孩子,不可能强求面面俱到。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应该及时和老师沟通,而不是对老师怀疑,如果不认可老师,无形中会有一种对幼儿园的焦虑,孩子会观察家长的脸色和态度,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老师和孩子都能感觉到,老师与孩子相处起来也会产生隔阂。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首先和同班其它家长交流,看看别的家长对老师的反应,如果别的家长反映这个老师还可以,那就和老师多沟通,针对自己家孩子的特点,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果大家都反映这个老师确实有些问题,我觉得就可以调换老师或者转到别的班,如果认为这个老师非常不合适,那就应及时转园。

这种孩子毕竟少数,如果真有问题,我想家长会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幼儿园生活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站,家长一定要重视并鼓励,人是社会化的,孩子也愿意跟同龄人一起玩耍,这些快乐和收获是家庭无法提供的,希望每个孩子都得到完整的社会体验。

桐阳妈育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晨晨妈育儿、桐阳妈育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3509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