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涛育儿分享的简单介绍

时间:2022-11-23 阅读:24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涛涛育儿分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孩子脾气暴躁是什么引起的?

宝宝的"暴脾气"是天生的吗?

看到这个问题,宝爸宝妈可能会想:那还用问么,看看孩子他妈(爸)就知道了。但事实或许和我们想的并不一样,想要搞清楚孩子"脾气大"的原因,首先要明白下面两点:

一方面,脾气大的孩子"杏仁核"更敏感。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情绪其实就是一种体验,是外界刺激打开了大脑中的"报警开关"杏仁核。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些脾气大的孩子,其实是杏仁核比较敏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点就着。虽然并不排除应激反应上的先天差别,但孩子的反应,更多还是所处环境和先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父母双方或父母一方脾气比较暴躁,那么在亲子相处时,可能会因为发脾气,惩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在人脑用进废退原则下,压力会导致杏仁核常常处于应激状态,变得更加敏感,孩子也就显得脾气火暴。

另一方面,孩子没有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

在工作室,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孩子,有的孩子生气时只是不停地哭。有的立刻躺在地上打滚,也有独自跑开的。有些孩子看起来很易怒,并非他真的比别人更加敏感,而只是没有掌握表达情绪的方式。

就像有一次我在公园碰到一对母子,儿子骑着溜溜车撞到了妈妈的腿。妈妈为了让儿子道歉,呜呜的假装哭起来。但是没想到,这个小男孩非但没有道歉,还准备扬起手打妈妈。这其实就是孩子不了解情绪,也不了解表达情绪的体现。

情商教育不是"止怒"而是学会表达

说到情商教育,一些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恰当的社交",比如能够体察别人的感受、掌握社交技巧。甚至有一位来借情商绘本的妈妈说:"希望孩子能学得有点眼力见儿。"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情商教育最基本的一点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压力之下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杏仁核,即便到了成年时期,也很难回到原来的状态。

这不但提醒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压力状态,别总是让他们紧张、害怕。而且让我们明白:让孩子停止愤怒的有效方法,绝不是训斥或者转移注意力。因为愤怒是一种情绪,并不会凭空消失,情绪教育的关键是教会孩子正确表达的方式。

给宝宝"灭火"分三步走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愤怒状态下的涛涛,就像一个燃烧的小火球。这时无论是息事宁人的安慰还是压制,都像是火上浇油。事实上,我家妹妹曾经也是这样一个"小火球",作为过来人就给分享一下,在这个当下该如何给孩子"灭火。"

第一步:隔绝"助燃剂"制造"燃烧"空间

在灭火时,我们会隔绝氧气,或者将燃烧限定在一个空间内。在孩子生气时,也是一样。先把他带离产生愤怒的空间,比如和小朋友争执的游乐场、感受到挫败的活动现场。(这点涛涛姥姥做得很对);接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你可以什么都不说的陪着孩子,让他的杏仁核也安静下来,理智接管大脑。

第二步:真诚有效的共情

当孩子停止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者损毁东西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共情"了。私信中或者工作室的父母课堂上,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都共情了,孩子还是不买账?这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并没有掌握共情的方法。比如,像涛涛这样,努力几次还是失败的孩子,该如何安慰呢?你或许会说:"宝贝,我理解你,你是不是感觉到很失败?"但这还不够。

想要做到有效而真诚的共情,建议大家回想一下上次自己身处和他一样境地的感受。比如努力了一个年度,却没有评上优秀员工。比如准备了四个月考试,最终失败等等。然后试着给孩子讲讲你的故事,以及你是怎么做的。

第三步:教孩子情绪复盘

最后,也是最重要一步,就是带着孩子一起做情绪复盘,在上一步里。我们和孩子分享了自己的"情绪经验",现在也可以一起来做情绪复盘。让孩子从叙述中梳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想想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由于叙述和分析需要调动大脑中负责理性的部分,孩子会变得平静下来。并且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下次用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在上面的方法中,诚然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她的情绪以及应对的方式。但是如果在父母自己都管理不好情绪,常常失控的情况下,上面所有的方式都是无效的。

作为成年人,自然有很多孩子感受不到的压力,但这并不是我们放弃"控制"的借口,因为只有当我们学会了控制和管理情绪,才能教他们做得更好。

凌晨妈妈来叨叨: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给你带来一点帮助(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学会高效又简单的沟通方法,做走进孩子心灵的父母

15岁的涛涛下课回家了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只有吃饭了才出来,吃完饭又立马回卧室。妈妈很难过地说:“自从孩子上了初中,就越来越不愿意和我说话。根本不知道他一天到晚在想些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而父母越是着急想关心孩子,却越被无情地拒绝于千里之外。

12岁的侄女和她妈妈顶嘴:“妈妈你天天就知道说我。可是,你不知道你的想法在我看来才是愚蠢至极。”原因就是妈妈要她去努力争取班干部,而她并不想。她私下偷偷告诉我:“班干部总是要去跟老师打小报告。我最讨厌这种人了。”身为母亲的姐姐也很委屈:“当班干部的事情,我只提了两次,她怎么就那么大的脾气。”侄女小小年纪,已经在挑战大人的价值观和管束 。

身边很多年轻的妈妈们,她们不想成为父辈们 那种 权威霸道的父母,一头扎进 育儿 的学海里,看各种 育儿 专家的知识经验。可是市面上林林种种的 育儿 理念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

每个家庭千差万别,问题处理起来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孩子如果惹祸,父母往往第一个被拿来指责。可是很多时候,父母们也很无助。他们也想管束好自己的孩子,可是偏偏孩子不听话。

父母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有没有人可以教教这些无助的父母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好父母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于1962年发明了这样一种课程,叫做“父母效能训练”,简称P.E.T.。这项课程旨在向父母传授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解决家庭冲突。帮助父母养育更加有责任感、更加自律、更富创造力的孩子。不论你的孩子是婴儿,还是青少年,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对应的方法。课程一经推出,就风靡了整个美国。戈登博士把课程编写成书,被翻成33种语言,被全球50度个国家传播和推广,经久不衰。现在还是美国家庭的教育宝典。

这本书是 育儿 界的鼻祖。并且,它实行起来特别简单。戈登博士说,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就是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双方都能表达自己的真实 情感 和想法,从而增进感情。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最普遍的一点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不到对等。孩子虽然表达了,但是父母听不见孩子话里的需求。或者,会习惯性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最典型的对话:

这里的妈妈一来否认了孩子的感受,二来强加了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在吃饭这样的小事上,父母有自己想法,并且把想法强加给孩子。在学校、工作、婚姻等大事上,父母就更加有自己的主张了。在父母看来,孩子们小,不懂事,没有经验,所以觉得孩子的想法不算数,他们的想法才算数。这是最典型的一种无效沟通。而有效沟通的对话应该是怎样的呢?

面对这样的妈妈,孩子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而不是变得越来越沉默。这里可能有妈妈要跳出反驳,孩子是小机灵鬼,他们确实会因为想出去玩而不好好吃饭。是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但假如孩子面对的是一个TA愿意沟通的妈妈,TA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妈妈,我不想吃饭了。我想先出去玩。嘟嘟买了一个新玩具,看起来非常酷!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而不是故意隐瞒自己的意图。这就是《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里提出的有效沟通。

已经习惯权威思维的父母,想要转变态度并不容易。很多情况下,父母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越界了。这里戈登博归纳总结了12个常见的沟通障碍模式,供大家检视。

在戈登老师的课堂上,90%的父母所做的互动都归属于这个范畴。只有极少数的采取了另外的沟通模式。身为一名家长,说教、给出建议都是自然的行为,表示赞同或不赞同也是一种极为正常的反应。同情、安慰,被视为做父母的职责,而质问、审讯、惩戒、威胁则是常常被用来管束孩子的手段。当初我看见这些类别的时候,也很纳闷,除了这些方法,难道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跟孩子沟通吗?

一、本书从听和说两个方面,给出了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1、当孩子拥有问题时,采取积极倾听的态度。

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令他们感到失望、沮丧、痛苦或受伤,有些问题与别人有关,有些问题存在于孩子自己本身。比如,孩子的朋友不理他了;孩子不知道怎么选大学;孩子为自己的身材烦恼……当孩子表现有烦恼时,父母采取积极倾听的方法,最能帮得上孩子。做到积极倾听,首先是要认同孩子的感受。然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管住自己的嘴巴,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对方。相信孩子,可以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连安慰这种事情,也是需要忍住、慎重的。比如孩子无意烫了一下小手指。

孩子大哭:“妈妈,我手被烫到了!好痛好痛。”

这位妈妈没有用“没事没事,不严重,涂点药就会好的。”来安慰孩子,也没有用:“别哭了,涂点药就好了。”来命令孩子。在孩子求助于父母之前,妈妈只是确认孩子的感受,等到孩子向自己求助了,才去帮孩子。

积极倾听,就是要充分给予孩子空间。在认可孩子的情绪下,留给孩子处理事情的机会。

2、当父母拥有问题时,父母采取“我-信息”的诉说方式。

当孩子的行为以某种具体的方式阻碍了父母享受生活,或是孩子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权力时,令父母无法接受时,父母便拥有了“问题”。比如在孩子乱丢玩具,会扰乱房间秩序;孩子不按约定回家,会让家长担心……每当遇到这些情况,父母喜欢用批评、谴责的态度会说一些“你”字开头的话,比如:

这就叫做“你——信息”模式的语言。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你”。不容易被孩子接受。父母说了不可以,孩子还小的时候,会屈服于父母的权威,但心里并不服气。当孩子越长越大,权威就会渐渐失效。到时候,孩子就会越来越失控。但是,如果把这个沟通模式转变为“我——信息”的模式,效果就会好很多。

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理由,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为什么让父母难以忍受。这里有一个小技巧,父母诉说“问题”的时候,可以套用一个公式:

当你想要开口评价孩子时,想想这条公式,改变一下说话策略。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孩子能明白父母的感受,并且自己也能父母理解时,他们很容易为父母做一些积极的改变。

二、使用“参与原则”,采取没有输家的解决方法。

在传统的沟通模式中,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不是你赢就是我输,很少出现共赢的局面。而《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中,使用“参与原则”,提倡让孩子也参与到决策中来,一起解决问题。

与被他人强加给自己的决策相比,一个人会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决策有更大的执行动力。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具有创造力。既消除了对权利的需求,也减少了双方的敌意,利于增加彼此之间的爱。

书中并不是对所有的具体问题,都给出解决方案。很多解决方案,更多的是父母与孩子在当下共同创造的。而且,孩子总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关于这些没有妨碍到别人的,只属于自己价值观范畴内的问题,父母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选择接受,因为这是孩子们身为一个人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权利和权威,也许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但往往控制不了孩子的思想。

在与孩子沟通的这个过程中,其实更应该调整的人,是父母本身。 改变可以改变的部分,接受无法改变的部分。 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就自己先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如果希望孩子勤奋,就自己先成为一个勤奋的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积极地用身体力行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跟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而不是说教。孩子终究是独立于父母的独立的个体,关于想成为一个怎样的大人,他们自己会去寻找答案。而一对善良、努力、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不会太差。

在生产前,查出胎儿是畸形,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

世上最难涛涛育儿分享的选择涛涛育儿分享,莫过于让一个准妈妈亲自决定腹中宝宝的去留涛涛育儿分享!可这种倒霉事,就让小李遇到了!小李大龄产妇,求子七年,终于在三十二岁生日这天查出怀孕,在她心里,这就是上帝送给涛涛育儿分享他的绝好礼物!一转眼到了预产期,可老天又跟她开启了玩笑,通过产前最后一次检查,医生发现胎儿存在发育异常的情况。现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怎么到了这会儿才检出孩子存在发育畸形的可能呢?这个问题小李不止问了一次!

医生的回答很简单“胎儿不是静止的,每次检查,他都成功的躲过了影像的扫描,这就和检查胎儿性别差不多,女翻男,男翻女的情况都是存在的。”小李已经不在乎医生怎么解释这个问题了,因为最难的选择在等着她,只有她有权利做决定,这个可能存在畸形的胎儿自己还敢不敢要!为此,她半夜在后台留言,希望得到一些指导,哪怕是安慰也好!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的孕妈也不少,其结果不过两种:

一、 孩子生出来是畸形

生下一个畸形的孩子,父母要面临,更多经济上的压力,心理上的压力不过,根据孩子畸形程度的不同,对父母关系的影响,家庭幸福程度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1、 轻度畸形

有些孩子出生后发育的畸形,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手术治疗加以纠正的。你这女孩子带给家庭的影响,无非是经济上的压力,随着手的大小花费各有不同。

2、 重度畸形

以脑瘫为例,这类孩子的诞生,相当于给一个妈妈的一生平添了负担!为孩子的疾病就跟随孩子一辈子的。往往一个家庭里还有此类疾病的孩子,家庭幸福指数都会降低,夫妻的融化感情也会受到影响!

二、 孕检畸形存在误差

不得不承认,孕期检查也是有误差的。有相当的经历者表示“我坚持生下孩子,结果发现他很健康”。

当然,如果我们的建议其实结果,都能让我们幸运成为这样的一宝妈,那也不失是一种惊喜!可结果到底如何,必须等到孩子出生才能有定论!取舍,按照经验,通常和准妈妈的性格和心理需求有关。

@小郭妈妈:我孕八个月查出孩子肛门发育异常,如需后期治疗起码得七八十万。全家人都劝我引产,我拒绝了,我坚持把孩子生下来,不就是七八十万吗?砸锅卖铁我认了,我的孩子,都怎么大了,不舍得,一万个不舍得!结果,孩子出生了,我们母女平安,孩子也很健康。

@涛涛妈妈:我得知孩子发育有问题的时候,毫不犹豫做了决定,不要,我要对孩子负责任,现在社会压力大,畸形的孩子降生,他的未来,我的未来都是一场灾难,我不幸可以,但我不能决定孩子的不幸,这对他不公平。

虽然家人责备我太武断,可我至今不后悔,从未后悔过,哪怕此生我失去生育能力,也不后悔!也觉得这才是我对孩子爱的表现!

通过漫画的形式,和你分享育儿知识。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转发一下吧。在育儿的路上,我们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顾孩子,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探讨育儿路上那些事吧。

3-6岁是育儿关键期,“小天使”是怎么变成“讨厌鬼”?

宝妈阿霞最近不太顺心,她发现三岁的儿子涛涛变涛涛育儿分享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做爸妈的贴心小宝贝,而是经常唱反调、闹脾气,有时只是想哄他吃个饭,都得闹得鸡犬不宁。初为人母的阿霞困惑极涛涛育儿分享了,以前那个乖巧可人的儿子哪去了涛涛育儿分享

阿霞的困扰,也许是许多宝妈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让家里的小开心果,变成了任性的捣蛋鬼?有一种说法叫“可怕的两岁”,好像到了这个年龄,孩子的性格就会发生一次突变,从人见人爱,变得难缠和讨厌。

但实际上,这真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大约从两岁开始,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对事情有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主见。而有的孩子就会表现为不配合父母,喜欢唱反调。阿霞家三岁的涛涛,很有可能就是这一类的娃。

3-6岁是一个育儿关键期,因为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独立认知,性格也正在发展形成。在这个阶段,面对孩子的淘气言行,父母越是着急上火,可能越会引发抵触情绪,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但如果一味的纵容忍让,可能也会让孩子从小没了规矩,变得胡作非为。合适的尺度该如何把握?起码,以下几种行为,家长一定要严厉制止。

1. 不达目的不罢休

许多家长对子女一直都是有求必应,不舍得对孩子说一个不字。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无可厚非,但也要把握好分寸。有的孩子从小就要星星有星星,一旦父母拒绝自己的要求,立即就能开启撒泼打滚的无赖模式,甚至是百般要挟。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父母都会无奈地选择退让,但其实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误导。他们会认为,耍无赖、胁迫他人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有效手段,而这种观念,显然对其日后的行为模式是有害的。

2. 在长辈面前恃宠而骄

家庭可以说是教育最初始和最重要的场合,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应该以相同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有的家庭,做父母的对孩子的一言一行要求颇高,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孙辈却是百般宠爱,一声重话都不愿说。

于是,有些孩子有爸妈在时老老实实,到了其他长辈跟前却恃宠而骄,全无尊重。这种隔代溺爱尤其需要重视,不尊重长辈的坏毛病,也要从小掰过来。

3. 说谎话推卸责任

年纪尚小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不懂表达,而无法传达完整的事实,但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来说,这种问题基本就不存在了。生活中,有些孩子会因为胆怯,想逃避责骂等原因而说谎,试图将责任转移。

家长一旦发现这种不诚实的行为,就要及时进行矫正和教育,让孩子知道失去诚信比犯错误更可怕。否则,孩子容易变得虚伪、说谎成性。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方式不仅要准确,还要及时。从专业角度上来说,每个孩子成长中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变化和表现,而优秀的父母,会做好应对准备,随时给孩子积极的引导和教育。

涛涛育儿分享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涛涛育儿分享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15477.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