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结婚拎火龙,以及火龙和土龙可以结婚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自己结婚的火笼可以借给别结婚用吗?
自己结婚用的火龙,最好不要借给别人用了,因为自己结婚的东西都沾有喜庆的气氛,沾了喜气的最好不要给别人用了,这是自己的一种想法,那也看你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找个好一点的理由回绝掉他。
结婚礼蓝里放什么?
结婚结婚拎火龙的礼篮里可以放吉祥结婚拎火龙的水果,比如,火龙果、代表着红红火火,苹果代表着平平安安。
各地的结婚风俗习惯有什么不同
澧州的新婚嫁娶习俗
旧时的澧州,即澧水流域一带的男婚女嫁,讲究门当户对,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法度,遵循“一女不嫁二夫,有子守节抚子,无子终身孀居”的古训,有权有势者,三妻四妾。除媒妁说合之外,婚姻形式还有:指腹为婚、摇窝婚、抢亲、换亲、早婚、重婚、近亲婚姻。而人们对视为终身大事的男婚女嫁,却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并还兴起许多规矩或程序,增加了生活的喜庆乐趣。
一、定亲
男女婚嫁极重“明媒正娶”,男方一般在10岁左右时,其父母相中了某女,便请媒人说合,若女家同意,便接算命先生合“八字”,称为“合婚”。合婚主要看男女双方的八字生、旺、合、衬以及刑、冲、克、害的程度与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订吉日交换男女生辰八字,谓“换庚”。男方备礼,随媒人到女家,确立婚姻关系,叫“定亲”,即订婚。解放后,此俗演变为“看人家”,由女方本人及女方己亲3至5人不等一起到男方家相亲。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为数不多的彩礼,一般是几尺自制的土白布(即裹脚布,为女子裹脚用,此礼在解放时废止)。这时,男女双方一般不走动,因此,互不相识。但男方要主动向女方家赐节气、拜年,即农历的五月初五、八月十五、过大年,男方都要带上彩礼送往女方家,称为“过茶”。礼品主要有自酿白酒、猪肉、粉丝、红糖等。男方回家时,女方则回赠一些礼品,如女方自做的布鞋、绣花鞋垫(即掩底)、荷包、丝制甩缨裤腰带等。
二、报期
男女双方到十七、八岁达到婚龄时,男方开始请媒人向女方正式求婚,并把结婚佳期定好,请媒人送给女方,这叫“送日子”,也称为“报期”。报期一般定为农历8月,报期时男方备下的彩礼都颇为丰厚,如猪肉、鲤鱼、米酒等,一般每样16斤,流糖饼(用面粉制作,里面放糖烧烤而成)120个,一对副食包(每包12两至一斤,老式秤16两为一斤)等。女方家同意后,回赠鞋、袜、伞等,同时列出享受“小礼”人员名单,一般同辈人不享受小礼待遇,只有父辈、祖父辈才能享受,凡享受小礼的长辈在女方结婚生孩子后,必须参加“娃周”喜庆,送去贺礼。另外,男方还应为女方做新婚嫁衣。
三、过礼
临近婚期,男女双方都要做好婚庆酒宴准备,男方叫“接新姑娘”或娶亲,女方叫“嫁新姑娘”或嫁女。双方除邀请客人之外,男方要杀猪宰羊,备齐鸡、鸭、鹅、鱼等,还要做好新房(洞房)的准备,备一张新婚床,其余木制家具均由女方准备,即两口木箱子、两口大木柜,称两箱两柜或四箱四柜,还有盆、瓢、碗、碟、瓷器等;女方要准备床上用品,被子各两套或四套。凡在报期时女方向男方要的彩礼多,女方在出嫁时嫁妆也就相应多些。这时候,男女双方都要邀请亲戚朋友,大摆宴席,以示祝贺。
正式结婚的先一天,由男方把礼物,如女方嫁衣、整猪、整羊、大鲜鱼、流糖饼、红包等全部由媒人带新郎一同送到女方家,称为送“水礼”,也叫“过礼”。
四、陪十姊妹
女方接到男方送去的生活礼品后开始设宴整酒——“嫁新姑娘”。新姑娘在这一天要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即“开脸妈”为新娘“开脸”,也就是用细线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掉,因为开脸了才称为大人,没开脸的只能称为毛女。同时,插花抹粉、妆扮新娘。晚上要请同辈份的年龄差不多的,未婚的九个姑娘陪新姑娘,叫陪“十姊妹”。主要是陪吃、陪喝、陪唱。此时新娘开始哭嫁,哭嫁内容主要诉说难舍故土之情、父母的养育之恩、姊妹情谊等等,哭得越伤心、越动人就越说明新姑娘品行好、孝心好、懂事。陪十姊妹时还要燃放鞭炮。
五、陪十弟兄
就在女方家里准备嫁“新姑娘”的同时,新郎家里要选九个年龄相当,同辈未婚的男子陪伴新郎,叫陪“十弟兄”。陪“十弟兄”时,主要以喝酒吃菜,唱歌为主。在“十弟兄”中要推选一位活动能力较强的主持人来主持,增加欢乐气氛。下厨的厨师在为他们准备的酒菜盘中展示雕花艺术,一般用生萝卜、黄瓜、辣椒、青菜等简单制作而成,意为收取小费。食客在喝酒时唯恐欢乐内容单调,由主持的带头吃有雕花的菜,也有的按花的摆放位置、朝向、近位者带头吃花。一般要好一点的菜才有花,由于婚期一般在冬季,所以晕菜上桌后容易受凉,要将凉菜换成热菜,也跟吃有花的菜一样,需得用钱买,由主持人、新郎、带头将赏钱丢在要换或要加补的菜盘中,其余食客均要给赏钱,多少不限,跑堂的人将要换或加的菜盘端给厨师,厨师将赏钱一大部分留给自己外,另一小部分赏给帮厨的人,这样皆大欢喜。陪“十弟兄”一般要进行到半夜左右(澧县梦溪一带的“陪十弟兄”则在新婚夫妻完婚当日,拜过天地之后进行,新娘一同参加。待此议程结束,新郎新娘才进入洞房,“闹房”开始)。
六、送亲
正婚日那天,女方送亲除上亲外,还有己亲。女方的发亲一般较迟,视路程远近而定。而男方在这一天则热闹非凡,安排有专门的人筛茶、敬烟,还有一名专门招待客人的“支客仕”,一名收情管钱的“管帐先生”,一班“座堂吹”(一般有两支唢呐,一面鼓,摆在新婚堂屋的街沿两角,见有客来吃酒,便吹打一番,因此称为“座堂吹”)。这时,新郎家所有房屋均应布置一新,门上贴喜联,洞房贴婚联、纸花,新房内除一张新人床外基本上再无他物,待女方嫁妆到后,立即摆放家具,以示热闹、气派。到男方家吃酒的百客开席较晚,一般都在新娘娶进新郎家门之后。吃酒者都要上人情,上情一般为大洋,有的上稻谷,有的上大米,现在则流行上现金。
七、接亲
接亲时,男方要组成接亲队,一般要50——60人。接亲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抬轿的20人左右,他们要分别抬一顶大轿、五顶小轿,大轿专门接新娘,五顶小轿分别抬送亲的媒人、两个上亲、两个舅哥。此日舅哥称为“书客”,因为这天他是最受尊重、可以直接在书房休息的人。大轿一般是由八个人抬,小轿由两个人抬。在抬轿队伍中还有专门的挑箱工、剃刀工(专门在前面为抬轿队伍扫清道路两边的树障);一部分是“点子”乐队,唢呐、锣鼓,称为“点子”,有的请一班“点子”,有的请两班“点子”,现改为乐队,有6——12人左右;另一部分是专门安排抬嫁妆的人,一般有10——20人左右。娶亲的人到了女家,女方家的厨师和帮忙的人都会关门,向新郎索要喜钱凑趣逗乐,然后方才开门备酒席,筵毕,新郎给女家长辈行四大礼,新娘戴凤冠霞披,这一切就序后,女家燃放鞭炮,鼓乐齐鸣,新娘上轿,送亲、迎亲队伍即一路吹吹打打、热热闹闹。
新娘上轿时,由新娘的兄长(舅哥)将其背上轿,新娘不能穿鞋,意为新娘不能将娘家的灰尘带到婆家。迎亲队伍快到男方家时,凡抬嫁妆的队伍要先进屋,以便迅速摆放家具,新娘随行的“嫁被”要被安排专门的“牵被”人(一般是贤惠又有儿有女的中年女子)迅速将新婚床铺好,洞房随之布置完毕。女方的嫁妆,包括嫁被在离开女方家时,都会为抬嫁妆、“牵被”的人,巧妙地放入“红包”,亦叫“封头”、“喜钱”。
八、成亲
新娘大轿到了男方家门前,要不断停顿,即所谓“碍轿”,意思是要新郎出来给新娘和上亲,特别是给新娘敬礼,要新郎亲自出门请亲,新郎即在媒人、亲友的拥簇下来给新娘行鞠躬礼,经过这样不断反复停顿、敬礼后,迎亲队伍才慢慢将新娘抬进男方的房屋,快进屋时,男方即燃放鞭炮,意为“接亲”。迎亲的大轿也可一直抬进男方堂屋,再由男方指派专门挽扶新娘的“引亲婆婆”将新娘挽引下轿,当即由礼仪先生司仪: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喝交杯茶,进入洞房。于是,“闹房”开始,所谓“闹房”,即在新房内找新郎、新娘嬉戏、讲笑话、作乐,这一般是同龄同辈人居多,但也有长辈或晚辈的。闹房时,不管客人怎样讲话,怎样开玩笑,即使有过份行为,新郎、新娘都不得生气,因为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规定:“新婚三天无大小”。可见闹房时的欢乐气氛之浓。
九、拜茶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洗完脸后,由男方指定的长辈,有的是姑母,有的是舅娘,将新郎、新娘带领着介绍给客人们。介绍顺序为上亲、父母,其他亲友,新郎、新娘则按介绍顺序开始抬茶献茶(所谓抬茶,即用一个专为筛茶的搁盘,新郎新娘将搁盘抬着请茶),茶为红糖开水,称为新姑娘糖茶,有的称为新婚抬茶,新婚夫妻则称为“拜茶”,“拜茶”都应在客人围着四方桌落座后方才进行。但也有为老一辈送茶上房、送茶上床的。在“拜茶”的同时,对长辈一般要“献鞋”,凡所献之鞋都是新娘待嫁时亲手所做的布鞋(现一般是买的鞋,也有的取消了此俗),以示新娘乖巧、能干、懂礼行。献鞋时不献给上亲,只献男方长辈。凡喝抬茶者都要给茶钱,喝茶后将钱放在茶杯里,由新娘收着作为私房钱,茶钱给多少,数额不定,一般己亲、长辈会多给一些,其他客人表示一下就可以了。凡接到鞋的客人“茶情”最重。早饭后,所有客人离去,婚宴结束。上亲回家时一般人平一斤肉(称为“吊吊肉”),一对包(副食),作为回礼。
十、回门
新娘一般在新婚后10天回娘家(叫“回门”),也有的三天回门。现都改为第二天回门,回门后当天返回。新婚蜜月期一般为30天,30天满为“满房”,也意味着新婚蜜月期的结束。满房后新娘可回娘家住,叫“住娘屋”,一般住28天,到时新郎会去将新娘接回。(于乾松、谢成东)
在江西九江结婚有什么风俗
彩灯舞 彩灯舞结婚拎火龙,主要流行赣北语系各县,其中九江、瑞昌、武宁、永修等地广为盛行。古代结婚拎火龙的彩灯舞,大都表演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今天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或在长街广场,或在村头湾边,舞起各式各样的彩灯,以增添欢乐气氛。彩灯种类繁多、名称各异,其主要有结婚拎火龙:龙灯、狮灯、蚌灯、车力灯、茶箩灯、跑马灯、采莲灯等等。 九江“龙灯”又称“龙舞”,俗语“玩龙灯”。其形象各有特色,多用竹、木、布、纸等扎成,节数多则近百数,少则二、三十,但均为单数。躯体内能燃烛者称为“火龙”,不燃者称“布龙”、“沙龙”。“龙舞”套路甚多,常见为一手举红色绸珠,在两条“龙”之间戏其作舞。“龙”随红珠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使观者目不睱接。 九江各县“船灯”又称“采莲船”。它用竹篾扎成一小船,蒙以彩布或彩纸,用绿色绸布表示水纹遮住少女双脚。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撑篙(桨),艄婆撑舵,手摇大蒲扇;三人动作协调,模拟上滩下滩、顺风搁浅等行船动作,船中少女唱各种小调,并配以锣鼓,艄公艄婆不时插话帮腔,诙谐滑稽。 湖口渔鼓 湖口渔鼓,流行在湖口及鄱阳湖滨地区,它以丰富的鄱阳湖渔歌和民间小曲为基调,既能一曲单用、一曲多用、多曲联用;又能以唱为主、说唱结合。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持用河豚鱼皮蒙的竹制鼓筒。右手执一根精致小木棍,同时拍击鼓面和小跋,发出清脆、浑厚的“二响”声。其声似渔舟披风拍浪,旋律流畅,曲调婉转,有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 傩 舞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势: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 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这种古老传统傩舞之花,至今仍流行于德安、武宁、都昌等县的舞台、厅堂和村镇田头。 瑞昌船鼓 船鼓,旧称“龙船鼓”。原为滨湖水乡居民在端阳节龙舟竞渡时的演唱小曲,清代乾隆年间传入瑞昌。在逐步吸收当地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伴奏乐器除原来的小鼓、马锣之外,又增添了欢乐的唢呐,形成独具风采的瑞昌船鼓。船鼓的演唱形式原为一人站唱,后来发展成众人帮腔,演唱时在木橙上将装一只木刻的 “龙舟”,船头系一单面鼓和小马锣,敲敲击锣,以唱为主,兼插说白,唱词为驿偶句,有五、七、十字不等句。传统曲目有《闹端阳》、《花朝调》、《拜新春》等。 瑞昌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瑞昌素有“剪纸之乡”的美誉。 瑞昌剪纸以简练优美、构图匀称、造型生动、剪法明快为特点。以剪刀为工具,阴、阳剪法俱用。题材多取民间传说、花卉鸟兽、戏剧人物等。一幅好的剪纸,既可作门窗、顶棚、筐箩、家俱的装饰;也可作枕套、鞋面、门帘、桌布的绣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武宁采茶戏 地处幕阜山区的武宁县,境内盛产茶叶。由于当地有采茶歌流行,渐渐形成了采茶小戏, 名为“三角班”,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武宁采茶戏就流传到湘、鄂、赣部分地区,后经许多艺人的创造、革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宁采茶戏;并以县城为中心,在修河上游称“上河派”,修河下游称“下河派”。前者受汉剧、湘剧、宁河戏等大型剧种影响,长于做功。后者受湖北黄梅、阳新采茶戏影响,侧重唱功。 武宁采茶戏现有大小型剧目150余种,多数为民间传说题材的文戏,其中也有少量的武戏。该戏的唱腔可分正腔、花腔、杂调三大类,它们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优美、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武宁锄山鼓 锄山鼓,又称“催工鼓”、“打鼓歌”。至今武宁县船滩、温汤、南岳、东林、里溪、扬州等乡甚为流行。它是民间独具地方风格的传统艺术,也是集体劳动中以歌助兴,击鼓作气,寓娱乐于劳动的一种活动。 锄山鼓多出现于集体挖茶山、锄油茶林、开荒垦地等劳动场地。几十人一字排开,由一人击鼓领歌;众人一面挥锄劳动,一边搭号相和,节奏快慢有致,旋律粗犷,格调高昂。 锄山鼓点一般分为三番:初番弛而慢,二番渐转快,三番急而捷。随着鼓点节拍的起落,歌调节奏的悠扬,但见很锄飞舞,阵阵“喔唿”之声铿锵作响。 星子西河戏 西河戏流行于赣北的星子、德安、九江一带,又名“弹腔戏”。因赣江下流分东、西两河、其西河流经星子境内,故又名“西河戏”,俗称“星子大戏”。 早在清代嘉庆年间,西河流域各县就活跃着一支专唱皮黄的弹腔戏班,到清代道光年末年,便在星子县成立了第一个“义和班”。从此形成了一种以星子为活动中心,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杂以青阳高腔和当地民间小调的弹腔剧种。 西河戏体裁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剧本结构冗长,内容崇高忠、义、廉、孝,台词念白多乡音俚语,服装道具也古色古香。现有传统剧目约150多种,许多乡村尚有业余剧团,逢年过节,她以特有的风韵,备受群众欢迎。 修水宁河戏 宁河戏是江西地方大型古老剧种之一,它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一 带。 宁河戏文武兼备,唱、念、做、打完整成套。传统剧目可查者约4000余种,多系整本,声腔以二凡和西皮为主,兼收徽调、昆曲和民歌小调。 浔阳纸扎 纸扎,渊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 浔阳纸扎习俗,明清时遍及城乡,每逢节日或喜庆之际,民间艺人则充分施展其技艺,扎制成高意诙谐的“老鼠攀葡萄灯”,喜得贵子的“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祝贺新婚的“鸳鸯灯”, 祈求丰收的“金鱼灯”,以及名种花草、鸟兽等。这些色泽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明快的各类纸扎品,均取竹、木、线、纸为主要材料。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为喜庆欢快的活动频添几份色彩,同时也为哀丧、祀祭场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婚礼习俗中的踩瓦片,预示着什麽?
◆◇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第一种寓意:“踩瓦片”,寓意过去如碎瓦,开始新生活。
第二种寓意:大厅门槛前需置火盆及瓦片,请新娘脚跨过火炉,再踩破瓦片, 俗称过火与破煞。
◆◇古时婚礼习俗:
(一)议 婚
议婚相当于古代的“纳采”和“问名”。旧时,漳州的婚姻极重媒妁,“虽世契,非媒妁不相缔结”。媒人是议婚阶段的关键人物。
1.探家风
又称“摆家风”、“踏家风”。在正式求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设法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女方对此更加慎重,事先要请自家的亲戚上男家去探家风,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为人,并摸清其经济状况。
2.求 庚
男方备名帖礼物,让媒人到女家问婚。女方同意提亲就会收下礼品,并将待嫁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客家用白纸)上,一般写“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作为庚帖交媒人转给男方。
3.合 婚
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后置于神明、祖先案上卜卦,然后将女方的庚帖在供桌的香炉下放置三天。在此期间如人畜平安,无吵架、生病或摔破碗碟之类情事,就可以说是“三日圆”或“三日好”。三天后请算命先生“合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断两人是否适于结婚。旧时,女儿出生后,如果生辰不是十全十美,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伪造一个旺夫、旺家、财库十足的好“八字”,故俗谚云:“男命无假,女命无真”。合婚一事纯粹是自欺欺人。
若双方命理配合,男方就把自己的庚帖并备礼饼、红包送给女方。送庚帖者一般是男方的叔伯,挑着装礼饼和红包钱的红漆竹篮,到女家后从大门直上厅堂,将红篮摆到供桌上,告知女方祖宗有人向其待字的后代求婚。女方父母祭拜祖宗后拆帖,亦请算命先生合婚。
4.相 亲
合婚之后,双方各备礼品,先后由媒人陪长辈前往对方家中相亲。待字姑娘必须亲自接待男方的客人,奉茶敬客。
双方彼此满意即可定亲,由双方家长商定聘金、聘礼以及妆奁的厚薄,并大概确定完婚的日期。结婚日期喜欢定在龙年,不喜欢定在虎年。农历七月为鬼月,婚期也不会定在这个月。男女双方年龄加起来正好50岁则暂不成亲。客家人在农历三、六两个月份忌提亲、不嫁娶,有“田水白,不吉利”之说。
双方达成协议之后,由女方开出礼单。
(二)定 婚
定婚相当于古代的“纳吉”、“纳征”和“请期”,算作办喜事的开始。自此时起直到婚后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及其亲属不得参与丧事,以免“红白相克”,不利喜家。定婚包括以下礼俗:
1.定 亲
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礼品一般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荖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女家应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女方家长将男方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仪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回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等礼品。同时,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
2.行 聘
又称“提聘”或“送大定”。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扛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其中礼饼、扛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定,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此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有些地方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男方送礼时应开具聘帖,罗列礼物名数。如:婚书一对、聘金若干、金钗一支、鸡鸭各两只。应写上“婚书成通,聘金全封,金钗全副,德禽成双,家凫四翼”等字。彩礼送到时,女家鸣炮欢迎,以礼品奉敬祖先,并依礼接待来人。女方不能将礼物全部收下,要割下排骨和猪脚让男方客人带回,称为“压篮底”或“回程”。女方也可能回赠另外的礼物,如定亲新郎的衣服鞋袜、未来舅姑的鞋袜等。
女方收到彩礼后就要准备嫁妆。富家的嫁妆叫“全厅面”,包括女儿终身使用的物品,小至马桶、针线,大至田契、房契,甚至还有棺材和寿衣,称为“生死不求人”。旧时,富家嫁女还将“随嫁□(音干)”(媵婢)作为嫁妆。贫户嫁女只备“半厅面”:几套衣服、花粉、镜奁、剪、尺、被、帐及一些日常用品。嫁妆一般包括马桶,寓意早得贵子。另外还要准备一对“带路鸡”作陪嫁,带路鸡要选刚打鸣的公鸡和即将下蛋的母鸡。迎娶之日用红头绳或红绸缎一条,两端各捆一只鸡的脚,使公鸡母鸡并排而蹲,装进新饭篮里,由新娘伴(女傧相)提到新郎家。
3.送 日
男方择定吉日迎亲并经女方同意后,便书写红帖正式通知女方迎娶日期和落轿时应避属相冲克的人,然后依礼行事。因而有俗话说:“隔壁做亲情,礼数着照行。”
(1)添妆与添丁
行聘以后,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和喜糖。送日以后,女方的亲友要送红包或礼物到女家,谓之“添妆”;男方的亲友也要送红包或礼物,为男方“添丁”。贺喜的财礼必须在迎娶日前送到,否则不吉利,婚家不接受。
(2)裁制婚衣
送日之后,男女两家要择日祀神上香,然后裁制婚衣,称“开剪”。除礼服外,还要裁制新郎新娘的白色内衣内裤。婚后新娘要妥善收藏这套内衣内裤,直到她死时再换上这套内衣内裤入棺。有说此举含有重贞操的意思;亦有说陈元光入漳,倡导汉畲通婚,时畲族男子战死,畲族女子议定内着白衣以悼念死者。新娘的婚礼服为红袄红裙,配上绣花红鞋,衣服上要绣上“�”形以祈吉祥,俗称“打万字”。
(3)挽 面
新娘出嫁前要择日祀神上香,请专业的妇女为其“挽面”,就是用细线交叉绞掉新娘脸上的汗毛。俗称为“开面”,表示出阁成人。
(4)安 床
娶亲前男家要将洞房布置妥当,首先要择吉日安床挂帐。床铺必须顺着屋梁的方向放置,否则称为“担楹”,不吉。床安好后要请一两个属龙的(其次选属蛇的)男孩爬上新床翻滚嬉闹,象征新娘连生贵子,称“翻床”。
裁制婚衣、挽面和安床都不能让寡妇、属虎的妇女参与或观看。亲友送来的贺联、贺幛及其他贺礼应在大厅内陈列出来,其中新郎的舅父送来的贺幛应悬挂在厅堂正中。厅堂里要点上三撮香火和一对红烛。
迎娶前夕,女方家长会请人携带新卧具、镜奁、箱柜等物前往男家布置洞房。完婚前,新郎不可在新房单独过夜,必须有一两个平辈的男子伴睡,称为“暖房”。睡伴首选为属龙的,忌选属虎的。
(三)完 婚
依正统的家礼,婚礼中“亲迎”是六礼之一,受到极大的重视。但漳州在清代“乡俗间有不亲迎者”,历来不强调新郎亲自迎娶新妇,不少是请“好命人”(福分大的人)代为上门迎接新娘。而对迎娶的细节却十分讲究,一丝不苟。
1.出 阁
新娘出阁仪式繁复,而且各县(区)各不相同。清代,漳州嫁女要有“保姆翼以行”。各地都有专门主持这类仪式的妇女,称为“送嫁姆”。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1)上 头
新娘在迎娶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汤沐浴,换上婚衣。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来,边唱:“请出厅,做人好名声。”新娘出来后送嫁姆拉着新娘的手,让她端坐在大厅里的一面大筊□(音俩)(以篾编成,用于晾晒谷物的浅平大圆筐)内倒置的米斗上,一边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然后由长辈或“好命”的妇女为她梳头、簪髻、戴花,称为“上头”。有的仅在厅中的神位前由母亲(母亲不在则由其他女性长辈代替)插上首饰,表示已抚育成人。此礼为古代笄礼的孑遗。新娘还要戴上凤冠,有的地方头上要插茉草以祛邪,插石榴花心叶以示多结贵子,插早稻穗以表早得子。
新娘打扮完毕,全家团聚吃一顿告别酒宴。宴席固定是12道菜,称“十二碗圆”。食后新娘与亲友郑重告辞,然后退入内室。
(2)上 轿
男方迎亲队伍到后,经过傧相们再三催请,新娘随身带上一面制煞的小镜和一个装着象征“连生贵子,百子千孙”的莲子、花生、桂花、石榴、茉莉花心等吉祥物的袋子,走出厅堂向神明、祖宗神位及双亲行跪拜礼辞行。
父母为女儿覆上盖头,送嫁姆唱:“乌巾罩上头,新娘贤慧囝婿□(音搞,能干)。”家人将点燃的鞭炮抛上屋顶,并用米筛遮在新娘头顶上,使新娘不见天日,父母随即扶新娘上轿。
轿内多放有红圆子和冬瓜糖,新娘一路抛撒冬瓜糖,寓意此路可常来常往。
(3)离 家
新娘上轿后即从轿上扔出纸扇,谓之“放性地(脾气)”。父亲将一碗清水泼向轿后,这是古人嫁女戒勿“大归”(走回头路)的遗俗。
花轿起行,新娘应在轿中号啕大哭,谓之“哭好命”、“哭兴旺”。同时娘家立即紧闭大门或以米筛挡门,有的地方新娘的母亲还要坐在大门槛上,以免娘家的财运、地气被新娘带走,也寓意新娘免得走回头路。
2.迎 亲
旧时,迎亲要用花轿。20年代,漳州城区开辟马路,开始以马车迎亲;后来又改用黄包车、自行车、轿车迎亲。农村地区到50年代才逐渐废弃花轿,以乘客运汽车迎亲;70年代后流行骑自行车、坐拖拉机或汽车迎亲。
迎亲要择吉时出发,一般多安排在凌晨时分。上路前有关的人要吃一顿宴席,席上照例有12道菜,其中一盘全烧鲤鱼不得动箸,其余各盘大家都要吃到。
旧时,富家的迎亲队伍上路时由两个佣人执一对书写姓氏的红灯笼在队前引导,接着是八音乐队,一顶送嫁姆坐的油布轿、五顶给傧相和小叔坐的披红彩的竹帘轿、一顶给新郎坐的不挂竹帘略作装饰的官轿、一顶四人抬的装饰精致的花轿,最后是盛礼物、嫁妆的扛□(音匣,装礼品的大木箱)。匣的数目多的有12匣、24匣,最多的可达60匣,俗称“百二杠”(120人扛)。一般平民的迎亲队伍只有一两顶轿,乐队和扛匣的人数也少,由两个男孩用带根叶的甘蔗各挑一对红灯笼走在队前,队伍最后一个挑着布袋,内装便桶和子孙桶(产盆)。一些地方迎亲队伍由“拖青”的人走在最后。“拖青”的多为男孩,拖的是枝叶齐全的松枝或榕枝,有的是拖头尾齐全的鲜竹。
迎亲队伍到女方家门时燃放鞭炮。放过三阵炮后女家开大门请迎亲队伍进门。男家送上两扎礼炮,一书“两姓合婚”、一书“百子千孙”。女家收入“两姓合婚”的一扎,将“百子千孙”一扎回赠给男家。
接着,女家宴请迎亲队伍。男方陪新郎前去迎亲的“袍架”(傧相)在席间要设法偷窃两只酒盅,带回男家放在洞房里的新床下,俗谓可使新娘早生贵子。女家对男方傧相偷酒盅要佯作没发现。
吃过宴席,男方的傧相催请新娘上轿。新娘要找各种借口推托,经数次催促才出厅准备启程。新娘上轿后,迎亲队伍接过嫁妆,有时还加上女方准备带到婆家种植的带根的毛竹,返回男家。女方若有随嫁婢,也坐轿随新娘同去。客家习俗,女方要有人手执“火龙”(火把)送嫁随行,谓之“开路制煞”。
迎亲队伍一路上鼓吹(乐器)齐鸣,每经村巷、寺庙、桥梁都要鸣炮过路。到男家门口要将花轿停放在一面大筊□(音俩)内,等待吉时。良辰一到,新郎要猛踢一下花轿门,使新娘吓一跳,俗谓可使新郎以后不致惧内。送嫁姆随即打开轿门,小叔执红漆盘盛两颗红柑请新娘下轿,新娘回赠以红包。然后由“好命”(寿高多子孙、夫妻双全)的老妇女扶新娘出轿。送嫁姆唱:“新娘踏土,生囡好囡模;踏依在(稳),生囡胖狮狮。”同时有长辈用贴上八卦的米筛(现在多用雨伞)遮在新娘头顶上,另有人在地上铺红毯或新席或染红的麻袋,让新娘走进大门。
送嫁姆随新娘进大门,口中要唱好话,如过门槛唱:“过户橂(音定,门坎),有吃又有穿”等等。新娘进门的礼节在漳州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此刻要将炉膛里的火用水浇灭,而且不许新娘踩门槛,谓可避免新娘脾气大,驾凌于他人之上。万一新娘踩到门槛上去,就暗中将举在她头上方的米筛放低来压一压凤冠,使她受惊来破此招。有的地方则相反地要生起炭火炉或烧一把稻草,让新娘“跨火薰”,而且要新娘踩门槛。有的地方当新娘到家门时长辈要暂时避开,以免“相冲”。客家人当新娘入门时要宰杀一只鸡,在门前放几只碗让新娘跨过,称“拦门鸡”。
如果新娘的生辰八字中犯“破娘家”或“破婆家”,主持婚礼的人就会在大门口预先放一片完好的瓦片,新娘入门时踩破瓦片,旁边的人随即说:“都破了!都破了!”以此禳解八字中的缺陷。
3.成 亲
漳州完婚的仪式大致包括古代的拜堂和合卺。男方要请一个内行人来主持仪式,称为“管事”。
新娘进门后,管事手捧圆斗,边走边唱好话边撒斗里的谷粒,引导新娘走上厅堂。管事高声唱礼,新夫妇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交拜成礼。
拜堂后在送嫁姆引导下新郎以红缎牵新娘入洞房,双双坐在床沿上,同时厅堂鸣炮,开始大宴宾客。
新娘进洞房时,新郎的家人要把带路鸡放进床底下,然后撒米引诱,想方设法使公鸡先走出来,预兆新娘头胎生男孩。带路的母鸡在一两天内下蛋也被视为新娘早生早育的吉兆。送嫁姆在进洞房的前后都不停地唱好话,她教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红色或黑色绸盖帕,并指导新夫妇食用洞房里由12道菜组成的“新娘桌”。送嫁姆先将酒倒在一对以红线联系在一起的酒杯里,让新夫妇互递酒杯,同饮合卺酒。接着,送嫁姆要为新郎、新娘搛菜,每吃一道菜她就唱一句与这道菜有关的吉利话,12道菜寓意12个月,月月美满。“好命人”点燃洞房里的一对红烛。自是夜起,洞房里要连续13夜彻夜灯火不熄。
厅堂的宴席上由新郎舅父坐首席,新郎的父亲作为主人向来宾敬酒。酒过三巡,新郎新娘要出来敬酒,席终鸣炮送客,至门而止。有些地方新娘要一直呆在洞房里,仅由新郎和家长出面敬酒。在客家的婚宴上,由新娘的叔父或兄弟坐首席。
清代,漳州就有看新娘和闹洞房之俗。“于初婚之日,亲戚朋友拥挤而至,索见新妇,嘲谑新婿。”新婚宴席散后,新夫妇端坐床沿,男左女右,中间插坐一个男孩,送嫁姆和其他人以次就坐,一两个男孩上床翻腾跳跃嬉闹一番,象征新娘早生贵子。新娘要向众人分发糖果、花生、蜜饯等,众人边吃边念歌谣式的吉利话。为增加喜庆的热闹气氛,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与新娘逗乐戏谑,新娘必须端坐任亲友观看、笑闹,由送嫁姆来应付一切。闹洞房时参加者不必拘泥于自己的辈分和地位,故有俗谚:“闹洞房,无大细。”但闹洞房者不得站到门槛上,也不得将雨伞带入洞房。
闹洞房的人走后,小叔捧进甜汤圆,称“合房圆”,新娘要赏给红包,然后与新郎一起吃合房圆。有的地方合房圆要由新郎新娘亲自搓成。吃过合房圆,送嫁姆退出,新夫妇即可安歇。
一些地方,婚礼中“新娘桌”的陈设与祭死人的供桌类似,婚床上要铺的草席也属葬死人的用品,这些寓意两人要白头偕老,至死不渝。新郎新妇的亵衣以白布制成,婚后三日洗净珍藏,以备死时再贴身穿上,此俗也与贞操和互相忠诚的观念有关。
(四)婚 后
完婚之后,喜事并不算办完,此后4个月内不得参与他人的红白事活动。同时也忌家庭内的喜事“相冲”。一年之内家中不能有两个喜事,如儿女之中有两个嫁娶,或一个嫁娶一个生育;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设法再增加一个喜事,俗称“三打散”,就没有忌讳了。
清代,漳州旧俗,合卺后“越日父母持汤饼�房,三日而后庙见,见毕旋马,乃执妇事”。后来婚后的礼俗逐渐有所变化。
1.出 厅
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在鸡鸣时就要出洞房,盥洗修容,准备正式参与婆家的家庭生活。
新娘先要煎四果汤,或者以桂圆干或蜜金枣沏成甜茶,准备“拜茶”。待到全宅的上辈上堂,新妇便到厅堂祭祀祖先和神明,然后端甜茶敬奉尊长,并把自娘家带来的鞋子敬献给公婆,随后公婆引新娘与全家大小见面。拜茶即古代“庙见”之遗礼,长辈接受新妇拜奉甜茶时要在茶盘内压上红包。拜茶所得的红包钱照例尽归新娘私有。
拜茶后新娘由送嫁姆陪同下厨初掌炊事。新娘要下厨做第一次饭菜,显示自己的身手;此外还要喂猪、饲鸡、舂米,显示自己的勤快。后者有时只是象征性的,新娘只舂几下米,撒一把谷子,搅一下泔水缸。
新娘每做一件事或做一个动作,送嫁姆就要在旁边唱一句针对这种家务事的吉利话。如新娘搅泔水缸时要说:“搅潘(泔水)搅会浮,饲猪恰大牛(比牛还大)。”
2.探 房
迎娶的第三天,新娘的弟弟要坐轿到姐夫家探望,俗称“舅子探房”,是古代“餪女”的遗俗。
舅子带糖、饼、香粉、抹头发的茶籽油和一篮鲜花或纸制石榴花,径直走进新房,将礼物放在床上,并邀请姐姐回娘家作客。婆家应设宴隆重招待阿舅。
3.归 宁
完婚后过一定时间新娘要“回门”(回娘家),俗称“做客”。新婿有时应陪同前往,俗称“回礼”。送嫁姆也同时伴新娘回门,至此完成她的任务。
迎娶后的第四天(有的地方是第七天)新娘首次归宁,俗称“做头摆(次)客”,客家人则称“转朝”。依礼新婿要陪同并备香烛、礼炮、礼饼、猪脚等礼物。上路时如有小舅子同行,则舅爷轿在前,新夫妇在后。若步行则新郎要跟在新娘后面,俗称“趁(跟随)某(妻)吃”。
抵娘家时岳父母到门前欢迎,入门后新娘径入旧闺房和女眷们话家常,新郎则留在厅堂上接受甜茶的款待。岳父要引女婿与亲友相见。有的地方礼俗,新郎要以红包分赠岳家亲属。按例,中午岳父母要宴请姑爷,厅堂上新婿坐首席;新娘则在内室坐首席,其他女眷作陪。
宴席散后新夫妇休息片刻即应告辞回归。回程时要男轿在前,女轿在后。首次归宁的新夫妇不得在岳父母家过夜,如确因归途遥远需要留宿,也不得同床,否则对娘家大不利。
女儿做客返回婆家时,娘家要赠送布料、上插石榴花枝的甜糯米饭、一对连根带叶箍上红纸的甘蔗、一对或一窝脚上绑红布的雏鸡。雏鸡用小竹笼装,挂在轿(或车)前,俗称“带路鸡”。有的地方还赠一对猪崽,称“带路猪”。有的地方娘家要派小舅子捧一瓶花生油伴送新娘回婆家;花生油是添灯的油,寓意尽快添丁。
按旧俗,新娘婚后12天和婚后一个月还各应归宁一次,来回都要携带礼品。但夫婿就不一定再陪同,而且新妇可以在娘家留宿几天。以后新妇回娘家就习以为常,无须遵守特别的礼仪。
结婚拎火龙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火龙和土龙可以结婚吗、结婚拎火龙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