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印度育儿袋,以及印度 婴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设计改变世界案例:婴儿睡袋
有时,一门课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这就是发生在拉胡尔‧帕尼克(Rahul Panicker)、珍‧陈(Jane Chen)、莱纳斯‧梁(Linus Liang)以及后来的纳迦南德•穆尔蒂(Naganand Murty)身上的事情。这件事发生在他们运用设计思维方法完成了从空白页到洞察力再到行动力的过渡时。他们把一份常规的课堂作业做成了一件现实生活中的产品:婴儿睡袋(Embrace InfantWarmer)47。这是一种易于使用的医疗器械,比传统的婴儿保温箱便宜99%,有望拯救数百万发展中国家新生儿的生命。
这门课程的名称是“极端经济适用型产品的设计”(Design for Extreme Affordability),在设计学院,几乎人人只把它叫作“极端”(Extreme)——此词相当准确地描述了课程节奏与课堂体验。该课程由斯坦福商学院教授吉姆•帕特尔和一个教职人员团队执教,“极端”是一个多学科的大熔炉,来自斯坦福各系的学生在这里为繁杂的现实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他们的项目是研究和设计一种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婴儿保温箱。团队成员对早产并发症知之甚少,更别提为别的国家设计医疗产品了,其成员包括电气工程师、计算机专家、工商管理硕士生,他们都不是公共医疗专家。
他们迈出的第一步是从外部寻找灵感。他们别出心裁,把开会地点选在校内咖啡厅(CoHo)外的树上。4个学生高踞其上,在网上搜索了全球婴儿死亡率问题。他们搜到的统计数据令人震惊: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出生48,其中约100万例死亡,多数死于出生24小时之内。可预防的最主要死因是什么?是低体温症这些婴儿太小了,没有足以维持体温的脂肪,”团队中的工商管理硕士珍•陈说,“实际上,室温给他们的感觉就像冰水。”49低体重儿约有一半出生在印度,在那里,医院的保温箱能在婴儿降生之初的关键日子里提供恒定的维持生命的热度,但每个传统保温箱的成本可达两万美元。
一个清晰的解决方案出现了:团队可以通过剔除某些部件和采用便宜的材料,系统地降低现有保温箱设计的成本。研究完成了,对吗?然而,以人为本设计的主要原则还需要你“体会终端用户的感受”,略过这个基本步骤的创新,还不是真正的创新之选。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更深入地了解保温箱尚未满足的需求,团队中的计算机专家莱纳斯•梁得到资助前往尼泊尔。在那里的所见所闻挑战了他原先的设计,激发了他的创意灵感,最终找到了一个创新性解决方案。
莱纳斯访问尼泊尔一家现代的城市医院时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捐赠给医院的保温箱很多都闲置着。他不解地问,既然本地区的早产儿需要保温箱来救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闲置着?一位医生的解释简单而悲哀:医院的很多保温箱未被使用,是因为需要保温箱的婴儿往往出生在30里外的乡村,无论保温箱多么便宜、设计得多么好,生死线上的挣扎都发生在母亲的家中,而非医院;即使新生儿妈妈感觉良好,可以远行,并且在去医院的路上有家人帮她与婴儿始终保持肌肤接触,她仍然不愿意送去治疗;而且家人要返回村庄,这就意味着早产儿在保温箱中刚待了五六天就被带回家,而他们可能应该在保温箱里待足几个星期。
莱纳斯意识到,保温箱的成本仅是错综复杂的人类需求所提出的设计挑战之一。
回到帕洛阿尔托[50],团队讨论了如何针对调研结果进行设计。一方面,显然需要某种可以帮助农村地区母婴的产品;另一方面,正如电气工程师拉胡尔‧帕尼克所说的那样:“老兄,那可不容易。”50他们是应该继续解决技术挑战,为医院设计一种低成本的保温箱;还是应该解决人的需求,为偏远地区的母亲们设计一种解决方案?“对此我们各持己见,”拉胡尔说,“团队里有的人倾向于以偏远地区的母亲为出发点……有的人(包括我)希望能在课程结束前完成设计作品。”最后,他们咨询了课程的助教之一莎拉•斯坦•格林伯格(现为设计学院的行政总监),她建议道:“说到选择,你们知道我会说,去选择艰难的挑战。这才是‘极端经济适用型产品的设计’课题中‘极端’的含义。
于是,研发团队没有去设计用于医院的新一代保温箱,而是把 设计挑战重新界定 为:
对于“婴儿睡袋”设计团队而言,解决方案现在的切入点是父母,而非临床医师。他们把这个观点写在团队工作室的白板上,在20周课程的剩余时间里,它成了设计团队的导航灯,并继续照亮了他们以后的职业道路。
然后,设计团队着手把灵感转化为创新作品,他们经过四五轮粗略原型的快速制作周期之后,开发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解决方案——形如一个小小的睡袋,内含一个石蜡基育儿袋,在加热器上加热之后,最长可保温4小时。该睡袋可在医院之外的地方使用,让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婴儿都可以生活在温暖的、温度适宜的环境中。
他们的下一步工作:在乡村父母和利益相关者中测试原型。
设计团队把原型育儿袋带到印度,他们研究当地文化的细微差异,了解可能使母亲接受或拒绝这一器械的因素,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在硅谷可能永远无法发现的因素。比如,一天拉胡尔在马哈拉施特拉邦[51]的一个小镇给一群妈妈展示原型育儿袋当时的原型育儿袋有一个内置的温度计,类似鱼缸中的液晶温度计或给儿童测体温的探温贴条[52]。当拉胡尔告诉妈妈们要把保温育儿袋加热到37°C以便帮婴儿保持体温时,他得到了一个出人意料并令他不安的回答。一位乡村妈妈解释说,在她居住的社区,人们认为西医很有效,但常常用药过猛。“所以如果医生给她的宝宝开了一茶匙的药,”她告诉拉胡尔,“为安全起见,我只给他喂半勺。所以如果你让我加热到37°C,为了安全起见,我会只加热到大约30°C。”警铃在拉胡尔的脑中拉响了。
传统的工程师也许会将之归咎于使用不当造成的“用户错误”,而不加理会;但“婴儿睡袋”项目团队立即重新设计。现在,当“婴儿睡袋”达到正确温度时,指示器只变为“完成”,这样就没有了数值,父母们无须再去推测了。在这个例子中,根据真正的终端用户的试用体验来调整原型,得到的改进可能关乎生死。
课程结束时,学生们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下一步做什么?他们本可以收尾于一个工作原型,拉胡尔和莱纳斯已经开始在前途光明的科技初创公司工作了,珍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会在几个工作机会中做出选择;团队原成员之一51(最近当了父亲)决定不再全职投入项目工作。但团队不愿让这一项目就此夭折,于是他们开始向社会企业团体提出申请,筹款继续开展此项目。后来,他们成立了一家社会企业性质的公司,到印度将其解决方案投放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甘心放弃,”拉胡尔告诉我们,“既然知道我们真的可以带来改变,难道就因为我们得到了‘更好的机会’而走开吗?不,我不同意那样做,我想把自己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上。”
在两年时间里,设计团队行走于印度各地,与母亲、助产士、护士、医生和店主交谈。“婴儿睡袋所蕴含的全部道理是,必须走近终端用户,为他们做真正优质的设计,”珍说,“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太多东西,这对产品的成功至关重要。”52他们有无数的后勤困难需要克服;还必须不断根据用户的反馈重新设计。“我们毫无经验,”拉胡尔说,“完全不知道怎样把一种医疗器械投放市场;怎么才能在严谨细致地开发测试一种产品并保持水准的同时保持低成本?城市和乡村的人各自怎么看待医疗保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怎样才能送达那里?”
2010年12月,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ABC News)的20/20栏目对“婴儿睡袋”作了专题报道53。节目拍摄了班加罗尔的一个名叫妮莎的5磅女婴。她是临床试验中第一个使用“婴儿睡袋”的孩子,而且可能是该器械挽救的第一条生命。节目中还有一段令人伤感的采访,受访者苏达莎失去了她全部的3个新生儿,他们每个都是低体重儿,因为太小,没有足以维持体温的脂肪。仔细检查了“婴儿睡袋”后,苏达莎说:“如果我有这个……就能救活我的宝宝了。”
电视节目播出以来,团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公司现已拥有90名员工;他们不断进行设计改良,改良范围包括产品本身、销售模式和公司结构等方方面面;他们已开始向政府部门出售产品,拓展了走向印度最贫困地区的渠道,但这种官方路径也带来了新的限制,需要进行新的设计改良。
“我们不太清楚把概念制成产品并进行临床试验需要多少时间和资金,更别提建立销售渠道所需的成本了。”54珍在最近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 Ha rvar d Business Review )网站的博客中写道。他们未曾预见的另一个挑战是,尽管他们深知这些父母们对产品有着迫切的需求,但他们仍不得不说服父母们改变传统的做法,使用新的“婴儿睡袋”。为了推广产品,他们给母亲们普及低体温症常识,并开展临床研究,以达到欧洲医疗器械的标准。
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母亲将会避免苏达莎的命运,但由于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坚持不懈,目前他们已帮助了3000多名婴儿。在印度开展的试点项目取得成功之后,他们又与另外9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展开合作,与通用医疗集团签署了一份全球销售合同,最近又发布了不必用电而是用热水加温的“婴儿睡袋”。
本文摘录自创新自信力第三章
急求令人感动的故事!!!!!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暴走母亲,减肥前后
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母爱齐天。颁奖词: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编辑本段母爱无疆
截止2009年11月的7个多月前,她被查出重度脂肪肝,割肝救子之门“砰”地一声被关上。医生说,要救孩子,你先试试减肥,才有可能减去脂肪肝。抱着一丝希望,从此,她奔走在江岸区谌家矶长长的堤坝上。 10月25日凌晨5点,江岸区谌家矶堤坝。这条为防洪而建的大坝,全长4.5公里,以先锋村为界,分为东坝和西坝。 堤坝下,村庄静谧。“吱呀”一声,先锋村内的一家铁门开了。一个瘦削的女人快速闪了出来,朝坝上走去。她的步子迈得不算大,但频率极快。她的上身挺得笔直,远远望去,似乎只有两条细腿在快速拨动,像被上了发条一样。 远处天兴洲大桥上的桥灯,形成了一条光带。借着微弱的光,她飞快地朝前赶。昏暗中,也有一些晨练的身影,但这些身影很快被那个瘦削的女人超越。“减肥那带劲,要那么漂亮干什么?”有人远远地朝女人喊话,喊话的人叫易宙梅,家住堤边,她告诉记者,虽然天没亮,但她一眼就能认出那个女人,因为坝上所有的人中,她走得最快、最急。因为自己做水果生意,每天要起早出门进水果,从年初到9月底,每天都能看到那女人暴走,一天都没有间断。 除了易宙梅,记者在村子里遇到的十几个人都知道女人在减肥,但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减肥。 春去秋来,风雨无阻,211天,每天暴走10公里。 终于,奇迹发生了,重度脂肪肝消失了。母亲陈玉蓉,再次叩响了割肝救子之门。
事件渊源
儿子病了18年我要给他一个肝 陈玉蓉
这个减肥的女人名叫陈玉蓉,今年55岁,1996年从乡办企业下岗,目前在一家建材市场做会计。谈起她,村里人都夸,做事干练、热心快肠,对生病的儿子更是无微不至。但她儿子得的什么病,乡亲们也说不太清楚。 陈玉蓉的儿子叫叶海斌,今年31岁。13岁那年,海斌突然变得说话结巴、连走路都走不直了,他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肝脏无法排泄体内产生的铜,致使铜长期淤积,进而影响中枢神经、体内脏器,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陈玉蓉说,尽管知道儿子的病情凶多吉少,但真正让她感到死亡威胁的,是两次大吐血。 2005年8月5日深夜,已经睡着了的陈玉蓉迷迷糊糊听到儿子的呕吐声,当她打开灯,发现客厅里一大摊的血。后来医生告诉她,叶海斌的肝已经严重硬化,需要做移植手术,否则很难说还能活多久。但30多万元的异体移植费用,对这家人来说,是个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她选择了让儿子接受护肝保守治疗。 在陈玉蓉的精心照料下,叶海斌的病情得到很大改善。此后3年间,叶海斌结婚、生子,还找了份临时工,但病情的再次发作打破了这一家的宁静。 2008年12月14日夜里,在外出差的叶海斌再次吐血,被送到宜昌一家医院抢救。次日清晨,陈玉蓉坐早班车赶往宜昌,由于漫天大雾,高速公路被封,儿子生死未卜,母亲心急如焚。陈玉蓉默默祷告上天保住他的孩子,她愿意用自己的肝换取儿子的性命。 叶海斌抢救成功了,几天后被转到武汉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病情趋于稳定。陈玉蓉也决定履行对上天的承诺,把肝捐出一部分给儿子,并于2009年2月9日住进了器官移植病房。
医生说法
医生:你有重度脂肪肝割了肝可能会死 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打破了陈玉蓉捐肝救子的希望。 2008年12月31日,陈玉蓉的肝穿结果显示:重度脂肪肝,脂肪变肝细胞占50%-60%。这种情况,一般不适宜做肝捐赠。 考虑到叶海斌病情危急、陈玉蓉救子心切,武汉同济医院为其进行了一次大会诊,最终设计了一种“折衷”的手术方案。移植手术中,叶海斌保留部分肝脏,陈玉蓉捐1/3的肝脏给儿子。这样,陈玉蓉的肝脏能够为儿子代谢掉体内的铜,同时,陈玉蓉体内的肝脏也基本能维持自身的需要。手术原定于2009年2月19日进行。 就在手术前一天,陈玉蓉被主刀医生陈知水教授叫到办公室。陈教授告诉她,手术前常规检查中,叶海斌被查出丙肝。如果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叶海斌留在体内部分肝脏,会把丙肝病毒传染到即将移植过来的母亲的肝脏,再次导致肝硬化,最终浪费母亲的肝脏。 基于这个原因,叶海斌的肝脏必须全部切除,母亲就需要切1/2甚至更多的肝脏给儿子。可是,母亲患有重度脂肪肝,1/2的肝脏不足以支撑其自身的代谢。无奈,捐肝救子的手术被取消。
家人感动
老伴:她不让我捐肝坚持要走路减肥 陈玉蓉的丈夫叶国祥和儿媳也想给儿子捐肝,但陈玉蓉断然反对。 叶国祥是中国石化湖北石油公司的内退职工,2003年起就在油船上做杂工,每月将近3000元的收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陈玉蓉说,儿子出院后要吃药,小孙女要养育,丈夫的身体要垮了,这个家还怎么撑下去?媳妇也不能捐,她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 医生了解情况后,也建议叶国祥放弃,况且叶海斌的病情趋于稳定,还可以再等一段时间。如果陈玉蓉减肥,倒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脂肪肝。 减肥计划 2月18日,陈玉蓉从医院出院后,当天晚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由于医生叮嘱不能乱吃药,运动也不能太过剧烈,她选择了走路。 从陈玉蓉家旁的巷子里走上堤坝,左边不远处,就是标志着“2”的一个石礅,这也是谌家矶东坝的起点。陈玉蓉就从这里开始,走到堤坝的终点——一个标志着“4.5”的石礅,走一个来回,正好5公里。陈玉蓉早上走一次,晚上走一次,一天就是10公里。 每天早上,陈玉蓉5点不到就从家里出发。晚上,陈玉蓉一吃完晚饭就要出门,因为堤坝上没有夜灯,她不能回来得太晚。 7月的一天夜里,坝上出了车祸:经常散步的一位中年妇女被摩托车撞死了。此后好长一段时间,晚上再无人到坝上走路。唯独陈玉蓉还在坝上走,“什么鬼我都不怕,对于一个女人,还有什么比失去孩子更可怕!” 叶国祥夜夜在船上为妻子担心受怕。他说,有天妻子给自己打电话,说“走不回去了”,眼前一抹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后来在坝上坐了很久,才摸着黑勉强回到家。他常年出船在外,妻子从来报喜不报忧。“那天的情形肯定很严重,要不然她不会说。后来她又一直嘱咐我不能告诉儿子。” 即使不知道这件事,儿子对妈妈还是充满了愧疚。叶海斌说,妈妈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有时夹块肉送到嘴边,又塞回碗里去。陈玉蓉的大妹妹陈荣华说,姐姐只吃青菜,水煮的,没有油,根本难以下咽。 陈玉蓉的坚持 对自己的节食,陈玉蓉并不满意。她说自己有时太饿了,控制不住吃两块饼干,吃完了就会很自责。 每天10公里路,每餐半个拳头大的米饭团,常人难以想象需要怎样的毅力才能坚持。陈玉蓉说:“有时我也感觉看不到尽头,想放弃。但我坚信:只要我多走一步路、少吃一口饭,离救儿子的那天就会近一点。”
奇迹发生
9月21日,微明晨曦中,陈玉蓉看到了一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这让她感到一 陈玉蓉
阵欣喜,莫名的高兴。 7个多月来,她的鞋子走破了四双,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而几条裤子的腰围紧了又紧。她觉得是时候去医院检验一下自己的成果了。这面红旗让她感觉是个好兆头。 体重显示:她已从68公斤减至60公斤;肝穿显示:脂肪变肝细胞所占小于1%。脂肪肝没有了!这个结果让陈知水教授大为震惊,当时为了安抚她,说只要努力,半年也许可以消除脂肪肝,没想到她真的做到了。“这简直是个奇迹!” 对此,武汉同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田德安也连声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肯定做不到!” 如果这次还不能捐,我会一直走下去 10月19日,在陈知水教授的建议下,陈玉蓉住进医院进行全面检查。24日晚,她做完了核磁共振检查后回了趟家。这是她的最后一项检查,她的老伴也从广水赶回来了。“住院的几天没怎么走路,我心里觉得有点不安,既然回来了,就还是走一走。”25日早晨,当陈玉蓉走完5公里路后,东方已泛起了红色的朝霞,远处天兴洲大桥上的灯仍亮着。 陈知水教授称,未来两天,全院将进行一次大会诊,评估陈玉蓉此次是否可以给儿子捐肝。陈玉蓉平静地告诉记者:如果这次还不能捐,我会一直走下去。 为了割肝救子,母亲连续7个多月日行十公里减肥,重度脂肪肝奇迹般地消失了。11月2日,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联合相关科室进行大会诊,一致通过“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捐肝申请。
移植手术
上午7:30陈玉蓉被推进手术室,由器官移植所所长陈孝平教授亲自主刀。进入手术室准备,9:00移植手术开始,在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相关科室的紧密配合下,手术历时3个多小时,11:15陈玉蓉的割肝手术完成。 “暴走妈妈”陈玉蓉的儿子叶海斌于2009年11月3日11:03送进手术室进行肝移植手术,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外科陈知水教授亲自主刀。[1]
编辑本段媒体评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信很多读者看到这里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孟郊的《游子吟》。诚然,母爱如水,除了接受和感动我们又能真正回报多少,而母爱最高尚最珍贵之处也正在于其不计回报的大爱无私性。正如奥利弗·温戴尔·荷马所言“青春会逝去;爱情会枯萎;友谊的绿叶也会凋零。而一个母亲内心的希望比它们都要长久。”母亲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长久的爱 ,它的源泉永远不会枯竭! 正是出于对母爱如此伟大和无私的感恩,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 ‘红的’(注:指高粱饼子)。”的确,母爱的伟大已超越了一切,名利如烟云,转头或成空,唯有伟大的母爱才是永恒。也许我们的母亲是最平凡的人,但却仍然是我们最应该尊重的人。 中国有句俗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形象的指出了我们社会应该给予老人的尊贵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有太多的老人不仅没有被当“宝”,反而成了其子女虐待甚至遗弃的对象。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不能保障不说,有时甚至还要遭受子女的打骂。频 暴走妈妈
繁出现的老年人自杀事件也进一步证明了孝道缺失已成为当代一个愈来愈突出的社会问题。 “子欲孝而亲不在”是很多人心中的遗憾。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操劳一生,却可能还没来得及享受一点天伦之乐就远离我们而去,而当我们有一天真正了解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和厚重之时,我们才为自己年轻的无知追悔莫及。尽孝需趁早,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也许只是过年过节的一次团圆,也许只是游子一个嘘寒问暖的电话,更也许只是一个关爱的眼神……[2]
你还不认识蜜袋鼯?萌翻了的小宠!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见到蜜袋鼯,都会将其视为鼠类,或者稍微了解过一些背景的朋友,会称之为“飞鼠”,没错,蜜袋鼯有着一副滑翔膜(就跟动作大片里常见的滑翔服同样原理),的确可以在夜间“飞行”。那么还是正式引荐一下我们的萌宠小蜜,让更多朋友了解它们。
蜜袋鼯,英文Sugar Glider,袋鼯属,是一种有袋类动物,来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早在20年前,美国人将小蜜作为宠物来相处,并逐渐受到大家的欢迎。近年来在美国繁殖和售卖的宠物蜜袋鼯,最初都是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所以原本生活在树林中的小蜜,现在只好被圈养在笼子里。
小蜜名字的由来(Sugar Glider),是因为它们酷爱甜食,比如花蜜、树蜜;还有就是它们可以像小飞鼠一样“穿梭”于空中。小蜜是夜行生物,所以它们白天睡觉,晚上才开始活跃。
生活在野外的小蜜,白天通常在树洞的巢穴里睡大觉,到了晚上才出去觅食。
蜜妈妈都有育儿袋用来装着小小蜜。经过15-17天的妊娠期,小小蜜降生并爬进蜜妈妈的育儿袋里,继续茁壮成长。小小蜜会在育儿袋里寻找蜜妈妈的乳头,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一般来说,小小蜜会在育儿袋里待上60-70天。
蜜爸爸在小小蜜的成长过程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小小蜜出袋以后,因为过于弱小,小小蜜还不能将其体温稳定在安全范围内,所以每当蜜妈妈必须离开巢穴时,蜜爸爸都会老老实实地待在巢穴里,用身体来为小小蜜保温。
因为小蜜是杂食性动物,在野外的小蜜吃很多种食物,比如树蜜、花蜜、花粉、树胶(合欢树)、蜥蜴、幼鸟、小型有脊椎动物、还有各种蛋。
小蜜喜欢舔食树蜜,并用牙齿将桉树(或其他树)的树皮刮掉,来获取更多的树蜜。像前面提到的,它们也会从花朵当中舔食花蜜和花粉。
小蜜是一种群居动物,在野外一般生活在由7只或更多只组成的群体当中。它们是领域意识很强的动物,并会用气味腺、唾液、尿液来标记领地。
公蜜的额头长有气味腺,看起来会有点儿像斑秃,另外,公蜜的胸口也有气味腺。小蜜群体中的老大(公蜜)会用前额摩擦对方下巴的方式,来标记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小蜜们靠气味来识别自己人,并攻击来自其他群落的小蜜,严重的甚至会将外来者杀死。
公蜜通常比母蜜的体型大一些。一只成年公蜜的体重大约是115-160克,而母蜜通常是95-135克。
成年小蜜的体长大概有12-18cm(从鼻子尖到尾巴根),尾巴的长度通常和身体一样。说到尾巴,在空中滑翔时,小蜜用尾巴来控制方向,有时候小蜜也用尾巴携带一些小东西回巢穴。
话说蜜袋鼯可以滑翔,还要归功于它们的滑翔膜,也叫翼膜。翼膜从小蜜的小手指一直延伸到第一根脚趾,滑翔时,翼膜伸展开,就如同一个降落伞。在野外觅食时,小蜜甚至可以在树间滑行40-50米的距离。
基因变种的原因,小蜜的颜色进化成几类,但是最常见的颜色是,背部银灰色,并且从头顶到后背有黑色条纹,胸部和腹部是奶油色(乳白色),和银黑色的尾巴。健康的小蜜有着柔软丝滑的毛发。
小蜜有40颗牙,值得一提的是,和啮齿类动物不同,小蜜的牙不会持续地生长。所以一定不要去拨动或锉掉小蜜的牙齿,因为那样会造成小蜜永久性地创伤,并导致小蜜进食障碍。
在野外,小蜜的寿命普遍在4-7年,但是圈养的小蜜就可以活得长很多,如果照顾的用心得当,小蜜的寿命甚至可以达到12-15年之久。
世界上除了袋鼠有育儿袋,还有什么动物有育儿袋??
全世界共有150余种有袋动物。大部分生长在澳大利亚。比较著名印度育儿袋的有:袋鼠印度育儿袋,考拉,袋狼等。
现生的有袋类动物均分布于大洋洲及南美洲的草原地带,不过在白垩纪晚期及第三纪早期的时候,可能遍布于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它们是哺乳类中一个古老的类群,随着高等哺乳动物—真兽类的兴起,在生存竞争上处于劣势,特别是成为食肉类动物的捕食对象,使其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大陆相继绝迹。而在此之前,大洋洲就已经与其印度育儿袋他大陆分离开来,形成一个“世外桃源”,孤立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不仅食肉类等高等哺乳动物未能侵入,而且气候环境等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使得有袋类动物能够幸运地生存至今,并且由于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了类似于高等哺乳动物的各种生态类群,如生活方式类似于狼、鼬等食肉类动物的袋狼、袋鼬印度育儿袋;生活方式类似于鹿、羊和羚羊等食草类动物的袋鼠;生活方式类似于旱獭、松鼠、野兔等啮齿类或兔类的袋熊、袋貂和袋兔等等。大洋洲也因此成为研究动物的适应辐射和进化趋同的重要地区,并被称为“活化石的博物馆”。
需要说明的是,动物学家描述的第一只有袋类动物并不是在大洋洲,而是在南美洲的巴西。除了大洋洲外,美洲也有少数地区发现有袋类动物,共有70多种。它们的起源又如何解释呢印度育儿袋?有人认为它们是由于一些偶然的机会,使体型较小的、过树栖生活的有袋类动物的祖先,借助于大树的树干或其他物体漂洋过海来到美洲,由于这里天敌也相对较少,因此得到生存和繁衍。不过,这种“漂移”学说是否正确还有待考证或完善。
现生的有袋目动物共有237种左右,分为负鼠科、袋鼬科、袋鼹科、袋狸科、新袋鼠科、袋貂科、袋熊科、袋鼠科等十多个科,其中新袋鼠科的分布局限于南美洲的部分地区,负鼠科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其余均分布于大洋洲。
在有袋类动物中,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爱的珍兽,它的形象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以致于几乎成了澳大利亚的同义词。关于它的英文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在18世纪,英国的一个航海家率领船队第一次来到大洋洲,当他们看到这种前腿短、后腿长的怪兽时,感到非常惊异,就问当地的土著居民怎样称呼这种动物,土人回答:“康格鲁”。于是,“康格鲁”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并沿用至今。可是人们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堪加鲁”在当地土语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袋鼠科是有袋类的典型动物,共约有52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新几内亚及附近若干岛屿,并被引入到新西兰,大多数种类陆栖,只有树袋鼠树栖。生活于森林灌丛地带的灰大袋鼠和生活于草原地带的赤大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科的代表种类,它们的身长约为1.5米,尾长约为1.2米,体重70—90公斤,相貌奇特,若人喜爱。它们的头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适应于跳跃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来搂取食物,后肢强大,趾有合并现象,一步可跳5米远,时速可达40—65公里。尾长大,为栖息时的支撑器官和跳跃时的平衡器。夜行性,白天隐藏在草窝中或浅洞中。喜欢集小群活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1—2仔,孕期约为33天。
自从欧洲人在1788年移民到澳大利亚,又引进了许多新的动物,很多种有袋类动物的原始生活状态被破坏了,受种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已有6种小型袋鼠灭绝。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的加剧,对今后有袋类的生存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目前有袋目中共有约17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7种被列入附录II。对现生的有袋类动物如果不严加保护,这个在兽类演化上十分独特,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类群,终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增加,而迅速地减少或灭绝。
◆负 鼠
有袋动物是母亲将产下的幼 在自己育儿袋中养育的动物。大部分有袋动物生活在澳大利亚及邻近岛屿。但负鼠却很特别,它们虽然是有袋动物,却生活在南北美洲。
最著名的要数佛吉尼亚负鼠了。晚上,它们到地面上 来觅食,但如果感觉到有危险,就会迅速地爬上树去 ,动物十分在行。幼鼠能够用尾巴卷住树枝上倒呆着摇摆。
出生时,幼鼠会穿过母亲的体毛慢慢地爬到育儿袋中。母鼠的袋中有足够的乳头,可喂养13只幼鼠。
负鼠被狗或土狼追赶时,会发出嗥叫声或嘶叫声。但如果被抓住了,它就会装死,身体完全变得软瘫,这时,不少敌人便推动了吃它的兴趣,因为它们一般不爱吃已死的动物。
负鼠的后脚上长着一个与其他脚趾相对的脚趾。也就是说这只脚趾能折起来,贴近脚底,就像我们的手指能折进手掌一样。这样,它就能抓牢树枝了。
幼负鼠离开母亲的育儿袋后,会在母亲觅食时趴在它背上。母鼠可能会因背上了太多的孩子而行动不便。
◆ 袋狼(塔斯马尼亚虎)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Harris
英文名Thylacine,Tasmanian wolf
曾广泛分布于澳洲大陆及附近岛屿上。欧洲移民定居澳洲后,澳洲大陆上的袋狼就灭绝了,仅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上尚有分布。有人认为野生种群已经灭绝。
体形似狗,头似狼。肩高600毫米,体长750毫米,尾长530毫米。毛色土灰或黄棕色,背部生有14-18条黑色带状斑。毛发短密并十分坚硬。口裂很长。前足5趾,后足4趾。
栖息于开阔的林地和草原。夜间外出捕食,白天栖身于石砾中。多单独或以家族形式捕食袋鼠类、小型兽类和鸟类。因其口裂很大,捕食动物时常将猎物的头骨咬碎。夏季交配,每胎产3-4仔。幼仔在母兽育儿袋里哺育3个月后可独自活动,但仍呆在母兽身边约9个月之久。
【附】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老虎一样有着条纹。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这种动物有着其它种类动物的特征,却又有着特别的地方,它被人们叫做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还有塔斯马尼亚虎等等。
袋狼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深深的森林中去。这种肉食有袋类动物从头到尾全长一点五米至一点八米。肩高六十公分。肚子有着像袋鼠那样乘放小袋鼠的袋子。后背上有十二至二十条花纹。颚的骨像蛇一样分为两段张开,它们会喀哧一下咬碎猎狗的头。夜晚,它们单独行动,经常是以袋鼠、小袋鼠、或是不会飞的鸟类为猎取出目标。它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不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为止。它们往往是一口咬住猎物的头使猎物结束生命。
自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移民来到,袋狼的生存继而出现了危机。
大量的家畜--羊被狗伤害了。而人们误以为是袋狼所为,因为狗和袋狼都是吸羊的血。一八八八年,政府出赏金奖赏捕杀袋狼的人们,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共有二千二百六十八只袋狼被捕杀了。这也是记录袋狼数量的珍贵资料。
最后一只袋狼,是于一九三三年死亡的。
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岩石上发现了古代居民于一万年前绘成的壁画,从中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经生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奇妙的是,现在,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袋狼保护区。这样做是否表明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呢?总而言之,这么珍贵的动物--袋狼灭绝了。尽管与澳大利亚的古代居民一共生活了一万年以上。但是,随着新世界被人类一一发现,在一瞬间,袋狼终于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关于印度育儿袋和印度 婴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