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老古话育儿,以及古人谈育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老一辈的育儿谚语,妈妈们知道吗
要得小儿安,一身汗不干”,
“三翻七坐八爬”,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人看极小,马看蹄早;
小孩子,猫一天狗一天;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关于育儿的古代名言
一、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出自先秦《左传·隐公三年》。爱护子女,就应当用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们,不让他们接受邪恶的东西。此言教育子女要善于正面引导,不使不良的东西影响他们。
二、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出自宋·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岁月不饶人,白发上头,但读书的兴味一点没有改变,仍像少年时代一样。这是诗人自道白发读书之乐的心境,表现出诗人一生好书的书生本色。
三、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出自先秦《孟子·滕文公上》。则,那么。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而不接受教育,那么这种人活在世上就与禽兽差不多。此言意在强调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
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出自先秦《论语·阳货》。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也不想,要想有所成就,难啊!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话。
五、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出自汉·刘向《说苑·杂言》。从,听从。在鞭打之下长大的孩子,不会听从父亲的教导。
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出自宋·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览群书而汲取其精华,注重知识积累而谨慎表露。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满满的育儿知识,父母要早知
文/东妈 育儿 那些事
经常听老辈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就是说孩子长大了什么样,小时候就能看出来。记得儿时的一个小伙伴不管什么时候上学总是丢三落四,似乎没有一次把书本和铅笔都带全的时候。这个小伙伴经常被老师批评,因此也被老师取了绰号“小邋遢”。
如今的“小邋遢”也已经三十多岁,听同学们说,自从“小邋遢”毕业后至今都已经换过数不清的工作了,每次都是因为丢三落四被老板炒鱿鱼。
台湾师大的曾仕强教授说,孩子在三岁时就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生活习惯,而到了六岁时就已经有了基本的观念,而生活习惯和基本观念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这也就印证了我们老辈人常说的那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而很多的父母在孩子六岁之前很少教孩子怎么做人怎样生活,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一下教育。
1、用金钱来满足孩子的日常需求
如今的 社会 都只是信奉金钱至上的理念,很多的家长也是在不自觉或者很明确的来告诉孩子金钱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一些家长整天忙着上班或者外出打工,就会经常性的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去买想要的玩具,爱吃的零食,从来不去问孩子真正需要的想要的是什么。
现在几乎六岁之前的小朋友都已经会用钱去小卖部买东西,而且,知道钱很重要,可以买自己想要的很多的东西。
2、带孩子上各种的早教班和特长班
生活在一线以及很多的比较发达的城市,对于孩子的教育则信奉学习至上的理念,孩子在肚子里时进行胎教,出生后想方设法去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等孩子会走路会说话后就开始排队带孩子上一些五花八门的早教班和特长班,让孩子全面发展,好让孩子将来有更大的发展,更好的工作和事业。
3、用手机和电视代替陪伴
一家人下班吃过晚餐后,相信很多的家庭都会有相似的一幕,一家人有的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有的拿着手机打 游戏 或者购物,没有人聊天,各玩各的。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很多家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本该父母和孩子共同交流和玩耍的大好时光被手机和电视代替了。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讲到,六岁之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孩子在三岁之前是 情感 抚养的关键期,三到六岁则是孩子性格和人格形成的阶段。
1、生活没有规律,没有自律性
几乎很多的妈妈看到孩子乱扔了一地的玩具后,会悄悄的帮助孩子收拾整理好,还有的妈妈则是一边吼叫一边帮助孩子收拾好。这让孩子从小养成了没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长大后也就会生活没有规律,一边混乱,没有条理性。
2、性格自私,眼里没有父母
天下的父母都怀揣着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希望孩子小时候使劲去读书,学很多的本领,考很高的分数,上名牌大学,出国深造。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和身心的教育,当孩子长大后果然不负父母所望,出国深造,一年到头没有给父母主动打过一次电话,三五年都没有回过一次家,孩子不懂的孝道,自私到眼里根本没有父母。
3、金钱权利至上,看不起人
很多家长都会跟孩子讲,好好学习,长大后能够挣很多的钱,买跑车,买别墅,到国外 旅游 。不好好学习就只能扫大街,去捡垃圾,让人看不起。
这无形之中就会让孩子知道开跑车,住别墅的人值得尊敬,值得去学习,而相反一些不挣钱,扫大街的工作就是不好的榜样,不值得学习和尊重。让孩子从小在心里种下了金钱和权利至上,看不起人的观念。
为了让孩子成长的更好,把孩子培养的更优秀,父母当抓住孩子六岁之前的阶段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父母不妨尝试来从以下三方面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1、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知道物归原处的道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吃饭时不看电视,更不要把自己不爱吃的一些饭菜在吃饭时详细的告诉孩子,或者经常性告诉孩子这种食物不好吃,这样才能让孩子好好吃饭,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身体才会更加 健康 ,生活才会有规律。
2、用父母的陪伴代替手机和电视
曾仕强教授说,好的孩子往往不是父母手把手的教育出来的,而是父母陪伴出来的。因为只有父母温馨的陪伴,才会让孩子的心灵拥有力量,身心成长的更好。
下班回家后,假期和周末,父母要放下手机,关掉电视,陪孩子聊天,玩 游戏 ,带孩子多出去玩耍,散步也好,都会温暖到孩子的内心。在父母陪伴中长大的孩子才会懂得什么是爱,更懂得孝道和关爱。
3、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外国的很多的父母都会很自然很坦诚的告诉自己的孩子,还有他人自己从事的工作,自己老公从事何种工作。不会因为老公是一个修理工而不愿告诉同事和孩子的小伙伴,而是会很大方很自然告诉他人自己的老公是一个很棒的修理工,而且他很喜欢他的工作,所以他很快乐。
这就是一种很正的三观教育,不要给孩子灌输金钱至上,学习至上,分数至上的错误理念。有 健康 的身体,喜欢的工作,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三观教育。
老辈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确有道理。同时更包含了我们现在所缺少的和不知的 育儿 知识和 育儿 观念。三岁看大是让我们更加注重对孩子的生活基本习惯的教育,而七岁看大,是让我们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基本观念。
你是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的呢?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老古话育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人谈育儿、老古话育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