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孔子的育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孔子的育儿之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孔子是如何教育自己儿子的,有谁知道
孔子是孔子的育儿我国孔子的育儿的大思想家,作为一名老师,孔子的育儿他无疑是受人敬重的,但同样,他也是一位父亲,这位父亲又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孔子的育儿?
《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直接教育自己孩子的事,但其中也间接写到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孔子的弟子趁着没有人的机会询问小师弟,试探老师是否教给自己儿子什么秘诀妙方了,结果小师弟的回答对他大有启发。而孔鲤的话也可以想象出少年的忠厚老实,多少有点天真,而孔子独立庭院深思的情形似乎也可以想见。另外,孔子对于儿子不溺爱不偏私的情形也可以想象出来,父子间亲近敬爱,父亲关心其学业,点到为止,并不严厉,也不批评。这对于当今儿女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性。这样,师生关系、父子关系都很恰当,充分体现孔子严肃慈祥的父亲形象与师长形象。
孔子和儿子并不住在一个屋,这是古代士大夫居住的习俗。因此儿子并不是总和父母在一起。因此孔子教导弟子才说:“入则孝,出则悌”。
孔鲤对父亲很敬畏,即使在家也严格按照礼的要求来办,看见父亲独立在庭院中,便小步快走要过去,既是礼的要求,也有对父亲敬畏的心情在内。而孔子在问话,孔鲤的回答,孔子的提示都很自然亲切,但也很严肃。两次都如此。
“君子远其子”,即君子要和儿子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能防止溺爱,对于儿子的成长大有益处。古代无论学问如何,一般都不亲自教自己的儿子,而是要另请老师。
教育子女应该注意保持一个尺度,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一、本人一定要正派,要努力,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要诚信,道德行为本身是最好的教师。
二、对于子女要关心爱护,为其成长尽可能提供温饱的物质生活条件。
三、时刻关注子女的变化,从小培养其自立的品格,培养其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品格。最起码是理解父母以及亲人。
四、为其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视其兴趣所在而提示指导。不要越俎代庖,包办一切,不要规定子女的人生方向。
五、尊重其兴趣,尊重其对于学业方向的选择。
六、保持一定距离,不能总批评或总表扬,一般不要总是说这说那,不能“碎嘴子”。儿女有问才提出参考意见。像孔子那样保持距离,亲切关怀,点到为止。
孔子的母亲是怎样教育培养孔
孔母是怎样教育培养幼小孔子的
恭敬俭朴,世代相传
自从孔母批评儿子在外赶马车、当吹鼓手、为人办丧事等鄙事后,孔子再也没有到外边干鄙事,挣外水补贴家用了。原本仅能维持生活的家庭,现在更是雪上加霜,生活更为艰难。孔子娘为了维持生活,起早贪黑,帮人家洗衣、补衣,晚上打草鞋,十分劳累,身体慢慢夸了下来。孔子除了白天外出卖草鞋,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圈、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和娘一起编草鞋。孔子虽年龄不大,干什么都比别人快,母亲的重担被孔子接去了许多,自然心中欢喜。
一天夜间,孔子坐在母亲身边编草鞋,流露出对艰苦生活失去信心,说:“这个苦日子要熬到那一天才有个尽头?”孔母听出这话的意思,忙说:“丘儿,好生活是靠自己干出来的,天上不会掉煎饼!”于是,她忽然想起什么,放下手上的草鞋,向房里走去,打开箱子,取出一个小木匣,从里面拿出用红绸包了几层,一个黄橙橙的铜鼎放在坐席上,呈现在眼前。
孔子也放下手上的草鞋,好奇的走过来,似乎觉得太突然了,他从来没有听娘说过鼎的事,更没有见到过,忙问:“这鼎是从那儿弄来的?”
“你先读读鼎上的铭文!”娘说。
孔子拿起鼎,对着火虫大的油灯光,慢慢地读着:“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须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口。其恭俭也,若此。”孔子读完后,疑惑地望着娘,似乎在等娘说什么。
“你明白铭文的意思吗?”娘问。
孔子想了想说:“这个意思是说,每逢接受任务、提升职位时,都是越来越恭敬。始而低头,再而曲背,三而弯腰,连走路也要小心翼翼地靠着墙边走,然而谁也不会侮慢我。我用这个鼎煮稠粥和粥,聊以充饥而已。恭敬俭朴,如此。”孔子解释完,忙问:“娘,这鼎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坐下来,让娘慢慢讲给你听。”于是,孔母讲出了孔子的宗族和家世。
宋国的始祖是微子启,微子启死后由弟弟微子仲继位。他是孔子的远祖,到孔子这一辈,共十五代。孔子第七代祖先正考父,以谦恭俭朴和熟悉古代文献见称。鼎上铭文就是他作的。相传«诗经»中的«商颂»也是他校订的。孔子的第六代先祖孔父嘉,是宋国的司马,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家臣怀抱其子奔鲁国避难。孔母再一只次讲到了孔子父亲在逼阳(春秋时代的小国)手托悬门的英雄壮举。孔子听得十分入神。
讲到最后,孔子娘把鼎按原样又用红绸一层一层包起,装进匣内。然后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递给了孔子,说道:“这是孔家的传家宝啊,今天,娘代表你父亲,将这个鼎传给你,要记住,不要辱没先人,要成大器,要做一个高贵的人。”
从此,孔子不仅懂得了自己的家族、家史,更像先辈们那样,艰苦创业,幸福是干出来的,要敢于创造,创新,他牢牢记住娘的话,刻苦学习,创办私学,四处奔走,劝说诸侯各国实行仁道等等,成为我国春秋末期儒学的创始人,中国文化的集成者,传承人。
孔子母亲的教子故事
历史上有孟轲之母教子的故事孔子的育儿,说的是“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成为天下母仪的的典范。圣人孔子母亲颜征在教子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这还要从孔子父母双方家庭背景说起。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商朝灭亡后,大哥微子在周朝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微仲继位,到孔子父亲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鲁国只是一名武士。
孔母家族先祖伯禽,是鲁国的始祖,周公旦的长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孙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后代在颜邑做邑首,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成为颜氏,孔子的母亲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孔父晚年再娶年轻女子颜征在,生孔子,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从司马迁记载的这一段话里,道出孔子的育儿了三个话题:颜氏女、野合和圩顶。
关于颜氏女,史料记载甚少,出现很晚的《孔子家语•本姓解》是这样说的:“孔子之先,宋之后也。……伯夏生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孔子的育儿?’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 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当时,孔子的父亲年纪约在六十多岁,而颜氏女不满二十岁,让她心动的原因,除孔子的育儿了孔父的“圣王后裔”、“武力绝伦”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门当户对”。
关于“野合”之事,后世广有争议。有说二人年龄相差悬殊,在当时不合礼仪,故有《史记》中记载之说孔子的育儿;有说在野外合欢,按此说法,孔子为私生子,但历来儒家都避讳此说,认为有失“圣人”体面,才有《孔子家语》粉饰之说;其实,对“野合”之事,倾向于他们两人未婚同居。
至于“圩顶”之说,更倾向孔子父母的共同愿望,有一个传宗接代、传承宗庙的儿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祷才怀了孕,父母给孔子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则暗示出人头地的意思。孔子约三岁时,叔梁纥病故,葬于防山,后颜氏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征在把她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丘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征在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丘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丘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按照当时的规矩,童子十岁就要外傅(跟别的老师去念书)。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被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因颜氏家族与鲁国国君是同宗关系,孔子仍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在学堂里受到贵族式教育。孔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在家得到了母亲的严传身教外,不仅得到了颜氏宗亲的支持,也得到鲁国姬氏大族的照顾。
孔子贵族的身份,不仅得到颜氏家族的承认,也得到当时鲁国国君鲁昭公的认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岁得子,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时,昭公兵败奔齐,孔子也亦奔齐避乱。
孔子与颜氏家族,因为母亲的缘故,也保持相当亲密的关系。孔子早期弟子中,颜路作为颜氏家族的一员,亲属关系不会走远,后来的仲由,也是娶颜家之女作为妻子。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选择在卫国,是因为卫灵公接受颜雠由的推荐,给孔子发出邀请,请孔子到卫国干事。仲由是颜雠由的妹夫,颜雠由是孔子母亲的同族人,彼此来往密切,消息灵通。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中,还有颜回、颜幸、颜祖、颜高、颜之仆、颜哙、颜何等。
正是有着这种母子情深的依存关系,才有了《礼记•檀弓》里故事的发生:孔子在其十七岁时,其母颜征在仙逝,孔子坚持父母合葬,因母耻于野合之事,未曾告诉父墓所在,孔子为了打听父墓所在,就想了个殡母于五父之衢的办法。按常礼,殡当在寝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殡母于外,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怪而问之,孔子便可借机打听父墓之所在。后来问于邹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亲葬于防,然后使父母得以合葬。
比起孟母教子的故事来,孔母教子的故事,虽然少了些典范的神韵,更多的是平淡,但是年轻守寡,择良定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圣人的身后,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关于育儿的古代名言
一、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出自先秦《左传·隐公三年》。爱护子女,就应当用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们,不让他们接受邪恶的东西。此言教育子女要善于正面引导,不使不良的东西影响他们。
二、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出自宋·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岁月不饶人,白发上头,但读书的兴味一点没有改变,仍像少年时代一样。这是诗人自道白发读书之乐的心境,表现出诗人一生好书的书生本色。
三、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出自先秦《孟子·滕文公上》。则,那么。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而不接受教育,那么这种人活在世上就与禽兽差不多。此言意在强调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
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出自先秦《论语·阳货》。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也不想,要想有所成就,难啊!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话。
五、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出自汉·刘向《说苑·杂言》。从,听从。在鞭打之下长大的孩子,不会听从父亲的教导。
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出自宋·苏轼《杂说·送张琥》。博览群书而汲取其精华,注重知识积累而谨慎表露。
孔子的育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孔子的育儿之道、孔子的育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