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大师的情商是什么(高情商育儿)

时间:2022-10-30 阅读:14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育儿大师的情商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情商育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妈妈负能量,是孩子情商最毒的药

当妈以后,我总是时时刻刻勉励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要把负能量带给孩子。

作者 | 麦小麦

知乎上,看到一个扎心提问“有个爱抱怨的妈,是种怎样的体验?”

一个高赞回答,揭开了很多孩子的伤疤:

“只要妈妈一开口,就感觉生活里没了光。”

网友小A就是那个被妈妈夺走阳光的孩子,在妈妈整日的埋怨声中,压抑着长大。

别人父母吵架躲着孩子,小A的妈,不仅当着她的面吵,吵完还要一字一句地和她数落一遍她爸,再把怨气浇到她身上。

吃顿饭,妈妈都能为菜价贵,骂骂咧咧十几分钟,导致她每次吃,都觉得是自己不配。

用女孩的话说:

妈妈无尽的怨念和指责,像一把尖刀,一次次插进她心里,让她不断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

她甚至开始“遗传”妈妈的负能量,看问题也变得悲观。

严重时,还想过自杀。

心理学博士洪兰研究表明:

从人类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绪能量远远超过男性,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正如一句谚语说的:“如果常常流泪,就看不见星光。”

一个言语中全是否定的妈妈,自己头顶都没有星光,又如何能照亮孩子的人生路?

孩子变差

从妈妈成为“怨妇”开始

一期《超级 育儿 师》节目,内向的男孩萱萱让人印象深刻。

与大多活泼、好动的男孩不同,萱萱干什么都小心翼翼。

他不仅胆子小、话也少,行为和表现能力都低于同龄的孩子,这让妈妈很焦虑。

可 育儿 师仔细观察后,却发现孩子问题的根源出在妈妈身上。

原来,平常和儿子相处,妈妈就像一个“幽怨的妇人”,导致家庭氛围乌云密布。

就像 育儿 师说的:

妈妈以为孩子小,听不懂,殊不知孩子是天生的情绪接收器,对妈妈的情绪尤其敏感。

在妈妈长期怨天尤人的声音中,萱萱变得自卑又懦弱,让人十分心疼。

一个负能量满满的妈妈,无法让孩子感受到任何爱意。

因为感受不到爱,他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由此跌入负面情绪的囚笼中,要么向内封锁自我,要么向外用叛逆来找出路。

曾在节目中看过一位青春期的女孩,控诉自己的妈妈。

她说:“我的妈妈长了一张生气的脸,她的嘴巴里永远说不出快乐二字。”

女孩的妈妈,每天能从早到晚,从子女到朋友,从超市的鱼,到路边的狗,持续不间断地抱怨一遍,仿佛全世界都与她为敌。

女孩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加重,妈妈非但没有开导她,反而变本加厉地把她当成情绪的“垃圾场”。

这让她身心俱疲,倍感焦虑。

妈妈长久以来的负能量,成了阻碍亲子沟通的罪魁祸首。

她小时候原本乖巧懂事,可慢慢的她一和妈妈讲话,情绪就能被点燃,母女俩常吵得不可开交。

为了反抗,女孩甚至故意染头发、逃课、去网吧,和妈妈对着干。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的抱怨,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灰色地带。”

那些看问题消极的妈妈,自己看不见生活中的光亮,也让孩子的头顶笼罩着乌云。

感受不到温暖的孩子,常被困在“灰色地带”,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走弯路。

妈妈的情绪垃圾

是孩子情商最毒的药

高中有个室友,印象中几乎没人喜欢和她玩。

她每日忧心忡忡,看什么都负面消极,浑身像长满了刺一样。

同学新买了手表,大家都围着看,她却看不顺眼:“丑人才戴丑表。”

老师在班级读作文范本,她很不屑,“一看就是抄的。”

同学过生日请大家吃蛋糕,她非要破坏气氛,“怎么办?吃完又要长胖了。”

久而久之,大家一听到她讲话,就自动屏蔽,尽量不去招惹。

有次,她和妈妈打完电话大哭,我不忍心安慰了几句,才慢慢知道她的故事。

她说,从小妈妈就常和她诉苦,讲各种生活的不如意,一讲就是十几年,几乎每天得听一遍。

她曾劝妈妈不要总这样消极,没想到换来的是妈妈歇斯底里地指责,骂她是白眼狼,不懂体谅妈妈。

这么多年,她就是妈妈情绪的垃圾桶。

她说:“我讨厌我有个‘怨妇’妈妈,但更讨厌现在的自己,因为不知不觉中我变成了她。”

妈妈的话仿佛吞噬了她全身的每个细胞,让她觉得快乐是有罪的,只有自怨自艾才是正常的。

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

相比之下,负面情绪,往往传染性更强,潜移默化中,孩子很容易被同化。

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影响孩子未来的性格,决定孩子人生的温度。

一个悲观的妈妈,很难培养出乐观的孩子,甚至会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恐惧。

微博上,看过一个女孩悲伤的故事。

女孩的妈妈,自从离婚后,常在她面前大倒苦水,痛斥她爸“窝囊”、怨恨奶奶“心眼坏”,指责女孩是“拖油瓶”.....

妈妈的话听多了,悲观的情绪在女孩心中野蛮生长。

长此以往,导致她在人际交往中,敏感又多疑。

明明男友是夸赞她,她总能从中听出嘲讽;明明男友是关心她,她却觉得是背后有诈。

因为过于卑微,加上她总是忧心忡忡,相恋多年的男友,最后受不了离开了。

她痛苦地说:

教育专家指出,母亲的言行会影响孩子与人交往的方式,处理情绪和感情的方式,甚至是看待世界的方式。

妈妈一两句负面的话,看似无足轻重,但积累多了,会像一剂毒药慢慢侵蚀孩子的身心,让他们遇事的态度变得悲观,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变得极端。

当妈妈把情绪垃圾,肆无忌惮地扔给孩子,便给孩子制造出阴暗、压抑的氛围,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情商,让孩子人生的底色变得灰暗。

一个正能量的妈妈

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就有一个温暖、阳光的妈妈。

虽然彻子生长在一个生活困苦的年代,但她从没听到妈妈半句怨言。

即使是别人施舍的食物,妈妈依然会当成美味的糕点,心存感激地接受,高兴地带回家和孩子分享。

彻子因过于活泼好动、扰乱课堂秩序,被学校劝退,妈妈也从来没有指责抱怨过。

而是选择给彻子换了更适合的学校,鼓励彻子勇敢地表现自我。

妈妈对待生活的乐观与坚强,对彻子的鼓励和支持,一直浸润着彻子幼小的心灵,为彻子源源不断地输送勇气和力量。

最终,她从一个淘气的“问题”小孩,逆袭为人气作家、电台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妈妈温暖的滋养,指引她获得了精彩的人生。

想起过莫言在散文《母亲》里的这样一段描述:

纵使生活给了我们一颗酸柠檬,乐观的妈妈,也会把它切成柠檬片,加上蜂蜜水,倒给孩子喝。

一个乐观温和、快乐有爱的妈妈,才是孩子一生的贵人。

网上有个段子:“上帝给沙漠里的人半杯水,乐观的人会感激有了半杯水,消极的人却会抱怨只有半杯水。”

那些在沙漠中,依然感激上帝给了半杯水的妈妈,大多都拥有一种力量,那就是钝感力。

当发生不好的事情时,变得钝感,不去反复回想,尽快从情绪中走出,做一个主动选择遗忘的妈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曾听过一句话:

一个心态好的妈妈,是孩子成长最大的福气,更会让孩子把快乐的能量传递下去。

点个 赞吧 ,愿我们都能笑对风雨,用爱和阳光,为孩子的人生注满温暖和希望。

歪歪兔每个月有什么?

特别荣幸成为歪歪兔新产品的体验官,第一次收到好大一个盒子非常惊喜和惊艳,里面有一本关键期故事绘本,一本行为习惯绘本,一本动物百科绘本,一本趣味认知绘本,一本语言培养贴纸书,还有一个创意探索包,出了书还有匹配的音视频以及给家长听的音频课。最后还有一个宝宝的成长手账,能帮我记录下孩子美好的成长过程。所有绘本画的都非常精美,和别的绘本不一样的是都非常符合宝宝年龄阶段,让宝宝很快就喜欢上了里面的内容。

十几岁的男孩怎么管啊?

十几岁的男孩子要靠引导,家长和孩子要进行沟通,要作为朋友一样的交流,说出内心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一起学习一起娱乐,这样孩子的情商也会提高。

育儿大师如何正确的表扬和鼓励孩子

所谓育儿大师的情商是什么的育儿大师也都是一点一点学来育儿大师的情商是什么育儿大师的情商是什么,一点一点实践来的

所有人现在都知道表扬的作用,这导致不论是教师也好,还是家长也好,无论什么情景下都把表扬当成了一种最主要的武器,但是却导致了很多的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有:孩子会慢慢认识到被表扬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做什么事都会获得表扬,物以希为贵,如果经常性的表扬,孩子也就不会那么珍惜表扬了;还有就是,孩子长期在表扬的氛围中生活,习惯了处处被肯定,抗挫折能力就会越来越差,而生活注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此外,还有的孩子会产生只有表扬才做事,不表扬就不做事或坐坏事的不良习惯。

表扬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外部强化,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孩子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探索能力的提高,因此,真的不能滥用,滥用的结果会导致另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破坏了儿童的内部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表扬才是科学的呢,概括说来,表扬应该是讲条件的,比如在孩子取得胜利或成功时进行表扬,同时应该根据孩子取得成功的大小而有所差别。其次,不要事事都表扬,都应该抓住孩子的一些标志性的进行进行表扬和夸奖,如孩子第一次写出了自己的名字,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第一次刷牙,第一次考了一个好的成绩等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表扬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

其实,想比表扬,鼓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更加长效的积极影响,鼓励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勇气和积极性去探索这个世界,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变得越来越优秀,这种推动力就由外在的变成了内在的动力。

另外不仅儿童心理教育很讲究方法,早教识字教育也很讲究方法,人们对于画面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相比起枯燥的文字,需要一行一行进行练习,比如【猫,小,帅学汉字】是一款采用图片演化成字体的软件,让孩子在好奇快乐中学习汉字,我家闺女从三岁开始接触汉字,现在用了一年认字300多个,是一款免费的好软件。

【猫,小帅,识汉字】中的图片演化汉字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让孩子感知世界同时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方法 思维能力 对以后繁重学习任务有重大帮助。

《培养情商高的孩子》约翰·戈特曼

约翰·戈特曼,是与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大师,“美国心理治疗师眼中具有影响力的10位心理治疗大师”之一。他还被称为“婚姻教皇”,畅销书《幸福的婚姻》的作者。不止如此,约翰·戈特曼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长达20年。

作者发现,很多家长只是借助一些育儿理论来规范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却对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毫不理会。本书指出,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孩子情绪上的指导,这是过去30多年众多育儿理念中从来没有涉及的角度。这本书将会教给家长,如何培养一个懂得情绪管理的高情商孩子。

核心内容

培养孩子情商的方法,包括三部分:1. 孩子的情商跟什么有关;2. 培养高情商孩子中的几个误区;3. 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几个步骤。

一、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行为心理学家观察发现,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每20秒就需要一次家长的关注。社会科学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可以通过表情体态读懂父母的情感提示。如果父母可以敏锐地回应宝宝的提示,宝宝就会更早地学会情绪调节。父母与初生婴儿的互动,能够影响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这种影响关系着孩子一生的情绪健康。

“迷走神经”是一组发端于大脑的神经。它通过调节人的副交感神经,从而调节像呼吸、心率、消化系统这些不受人意识控制的身体情况,给身体踩刹车,使身体不至于运转太快而失控。迷走神经的张力越大,它调节情绪的能力也就越大。在孩子还处于婴儿时期,他们体会的情绪经验,对迷走神经张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直接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这就对父母同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要对孩子的情绪保持敏锐的感知,留心孩子的情绪波动。这也是培养高情商孩子的基础。

二、父母要正面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

【案例】

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在妈妈玛丽看来儿子的想法很可笑,孩子离开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有什么可难过的。她的方法是用饼干哄孩子,转移注意力,给他讲讲幼儿园的生活很有趣。

玛丽其实是一个“忽视型”的家长。忽视型家长的典型做法是,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关闭情绪通道,认为孩子的情绪是不理智的,认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漠视、忽视甚至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

这是不正确的教养方式。父母的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的、不恰当的、不被认可的。时间长了,他就会不相信自己的内心,导致他们的自尊感也很低。

“压抑型”的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有不良行为,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绪都是批评的态度,经常斥责打骂孩子,认为消极情绪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现,甚至觉得孩子不听话、哭闹是在给自己脸上抹黑。不认可孩子的情绪,同样会导致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怀疑自己的情绪。

追根溯源,这类父母在童年学习调整情绪的时期,并没有得到外界的帮助,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怎样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要把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当作交流感受、增进亲密关系的机会,这就叫共情。

【案例】

一位妈妈回忆说,当四岁的女儿在挨骂后冲她反击,说“我不喜欢你说话的口气”时,她心里有多么惊喜,她对女儿的果敢感到骄傲。

高情商的父母,会跟孩子用同一视角看问题,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交流,平等地交流,让他们知道,父母是可以信任的盟友,会一直跟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由于父母们理解情绪,重视情绪的力量和价值,并相信自己能正确地表达情绪,他们也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出了榜样。父母的情绪表露是对孩子如何表达情绪最有效的诠释。

三、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

在孩子表达情绪时,帮他们为情绪贴标签是个好办法。对于一个缺乏人生经验的幼儿来说,他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区分什么是嫉妒、委屈、失落、孤独。情绪的表达是需要大人来教的,就像教他们认字一样。给情绪贴标签,也就是明确地告诉孩子,你正在体会到的情绪叫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

研究表明,给情绪贴标签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地从不愉快中平复下来。人类在表达情绪的时候需要调用左脑,左脑掌控的是语言和逻辑思维,所以当逻辑思维起作用时,孩子就会更集中注意力,容易恢复平静。

【案例】

一个看到弟弟收到生日礼物而自己没有收到礼物的4岁小男孩,很可能会大声地抗议“这不公平”。

这个时候,如果爸爸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回应给孩子,比如“你也希望能像弟弟那样收到礼物,这可能让你感到有些嫉妒”,孩子就会感到爸爸理解自己的感受,进而觉得爸爸说的是对的,这是弟弟的生日,自己却嫉妒弟弟,应该表现得大方一点。这样,孩子会更能听得进爸爸关于公平的逻辑推理,还知道了该用什么词表达这种强烈的嫉妒情绪。

简单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比质问孩子好得多。

四、给行为划定界限

【案例】

看到孩子伤心,戴安娜会上去抱抱孩子,跟他说想留在家里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她既不打骂孩子也不哄骗孩子,她会提议,跟孩子玩10分钟的游戏,然后孩子要答应她乖乖去托儿所。结果是,同样的事情第二天极有可能再次发生。

其实戴安娜就是典型的“放任型”的家长,他们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是却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帮助孩子划定行为界限。时间长了,孩子其实没有学会怎么调节情绪,很有可能陷入情感的无底洞中,难以解脱。这样做还有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会增加孩子对特权的要求,使亲子关系变得矛盾重重。

【案例】

孩子:我不想去幼儿园!

露西:你不想去?为什么呢?

孩子:因为我想和你待在家里。

露西:是这样啊,我明白你的感受。有好几次,我也想和你待在家里,一起玩,而不是赶着出门。但你知道吗?我对办公室的同事们承诺过,会在9点钟到,我不想违背自己的承诺。

孩子:这不公平。我就是不想去!

露西(抚摸孩子的头):我很抱歉,宝贝儿,但我们不能待在家里。我猜你一定感到很失望,是不是?

孩子:是的。

露西:还有点伤心?

孩子:嗯。

露西:我也感到有点伤心。(这时候露西一边抚摸孩子的头,让孩子哭了一会儿)我知道我们该怎么办了。想想明天,我们不需要去上班,不需要去幼儿园,我们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明天你想干什么呢?

孩子:吃冰激淋,看动画片。

露西:不错,那一定会很棒。还有别的吗?

孩子:我们能去公园看长颈鹿吗?

露西:我觉得可以。

孩子:凯尔能和我们一起吗?

露西:可能吧。我们得问问他妈妈。但是现在,我们出发吧,好吗?

孩子:好的。

露西的这种回应方式,是在研究中被证明最成功的亲子关系模式,她懂得为孩子的行为划界限。对幼儿来说,解决问题往往是从区分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开始的。如果孩子的行为方式伤害自己、伤害他人,那父母要对这种行为立刻叫停,让孩子重新选择更合适的行为表达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出问题的不是自己的情绪而是行为。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他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表达情绪的方式却是多样的,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完好无损。

金句:

1. 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而对情绪和愿望则全部包容。

2. 如果父亲能和孩子共享情绪,将释放孩子更大的潜能。

3. 为消极情绪关上发泄的大门,是很多家长在童年时期就学会的行为方式。

4. 当孩子和父母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结时,父母再通过这条感情联结教导孩子如何调整情绪、解决问题,好的效果就会显现。

5. 让我们和孩子在“同一条船上”。

家长的教养方式,决定孩子情商的高低,快来看看你属于什么类型?

叮当妈妈陪你自我成长,科学育儿。

情绪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情绪感知,倾听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行为。想要孩子的情商更高,离不开家长对孩子的情绪管理训练,以及为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要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的训练,首先家长自己得要克服一些障碍,比如家长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儿时父母对待自己情绪的处理方式,还需要掌握倾听孩子心声的技巧。

想要成为更好的父母,家长必须首先对自己进行审视。不同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想要培养孩子高情商,首先我们可以来联想一下自己和孩子的互动场景,以及回忆自己童年时期和父母的互动。在你成长的家庭中,

父母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对情绪的理念是什么?

父母能自然的对待伤心和愤怒的时刻吗?

当家庭成员难过害怕或者生气时,父母会花时间去聆听吗?

父母会借助这样的时刻给孩子支持、指引,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吗?

又或者父母是否认为愤怒是有害的?恐惧是懦弱的表现?而悲伤是在自我怜悯?

孩子的感受是否被忽视了?父母是不是认为孩子的情绪毫无意义,无足轻重,甚至是有害的呢?

是不是还有一些父母会觉得,当孩子在表达情绪时是在放纵自己呢?

很多家庭都有着复合的情绪理念,父母会针对不同的情绪做出不同的反应,并且对待不同的家庭成员,父母对待情绪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著名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大师约翰·戈特曼将家长对待孩子的情绪处理方式把家长分为4种类型。

忽视型家长

对孩子的情绪不够重视,认为他无足轻重;不与孩子共享情绪或者忽略孩子的情绪;希望孩子的消极情绪快速消失。这个类型家长典型的表现是,当孩子有了消极情绪时,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关闭情绪通道。甚至会取笑或忽视孩子的情绪,认为孩子的情绪是不理智的,因此不必当回事,对于孩子想要表达什么,丝毫没有兴趣听,缺少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这种类型的家长,有时候当孩子产生情绪变化时,会担心自己的情绪失控。认为消极情绪是有害的,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他们将以为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恰当的,不被认可的,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身存在着某种问题,所以才会有那种不好的感受,他们将不太擅长调整自己的情绪。

压抑型家长

压抑型家长身上具有很多忽视型家长的行为表现,只不过更加负面。会因为孩子表达情绪而评判、指责孩子;他们强调孩子要向好的情绪或行为标准看齐;不论孩子是否有不良行为,都会因孩子表达情绪而斥责、教训或惩罚孩子。他们认为消极情绪应该加以控制,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现,甚至会认为孩子通过消极情绪来操控大人,这种观念会引发权力的抗衡,他们关注孩子对大人权威的服从。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和忽略型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一样的,甚至更加严重。

放任型家长

放任型的家长完全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绪表达,当孩子感受到消极情绪时会给孩子安慰;但他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提供任何指导,不教孩子感知、标注和应对情绪,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不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类型的家长是好好先生,什么事都依着孩子,不划定界限,面对消极情绪时,觉得除了包容以外没有其他可以做的。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他们将不懂得如何调整情绪,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建立友谊与其他小朋友相处。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这个类型的家长把孩子的消极情绪当做增进亲密感的机会。当孩子伤心、生气或者害怕时,愿意花时间和他在一起,不会对孩子的情绪失去耐心,能够感知并重视孩子的情绪。他们尊重孩子的情绪,认为孩子的消极情绪,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孩子的平台。不会取笑或忽视孩子的消极情绪,不会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想,不会觉得自己需要解决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这个类型的家长能够利用情绪化的瞬间去做一些有助于孩子高情商培养的事情。比如:倾听孩子,共情,帮助孩子为他正在感受到的情绪贴上标签,指导孩子调整情绪,划定行为界限,教给孩子什么是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也会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他们将学会信任自己的感觉,调整情绪解决问题,他们有更强的自尊感,学习成绩很好,与他人相处融洽。

育儿大师的情商是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情商育儿、育儿大师的情商是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8234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