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沈奕斐育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沈奕斐育儿观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城市鸡娃火了,农村留守男童却被拴床头,同是孩子却差距明显,为什么?
2021年,"鸡娃"火了。所谓"鸡娃",指的是父母通过打鸡血的方式教育孩子,体现的是当下父母的育儿焦虑和疯狂。虽然不少网友对这种教育方式嗤之以鼻,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帮助不少孩子实现了阶级的跨越。与之相反的是,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不仅接触不到这种教育方式,还得不到父母足够的陪伴和关心。
也有网友觉得,"鸡娃"的育儿方式更适合于中产阶级的父母,尤其是致力将孩子培养成优秀苗子的家庭。普通人不必感到忧心,可20年后,无论是被"鸡娃"的孩子,还是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都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智力的发展、彼此成长的差异,会进一步拉大阶层的差距。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曾分享过一个华池留守儿童的故事。一个18个月大的男童因为父母分居离异,只能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为了防止孩子因贪玩摔倒,祖父母只好将他拴在床头,而他的活动范围,只有一根绳子的半径,大小不过两平米。
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尤其是中国的贫困县,像位于贵州、重庆、湖南三地交界处的古丈。据悉,这里因多山,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导致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孩子也成为留守儿童,只能跟着老人一起生活。
为弥补这里的教育空白,2018年6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湖南古丈启动了"小山村早教计划",以0-3岁的农村儿童为服务对象,聘请当地的农村妇女担任育婴辅导员,为这些低龄的留守儿童提供科学指导和营养养育指导。
其中,35岁的罗治兰作为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在担任家访员的2年过程中,每周末就要家访11个孩子,目前已有8个孩子从她这里"毕业"。不过,在家访过程中,她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一些监护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耐心,动辄打骂孩子,甚至不懂得教育的重要性,拒绝家访,哪怕一次家访只有30块元的咨询费,他们也舍不得掏。
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般比较内向、不敢表达和交流。在学习上,他们更是落后于城市里的同龄人,再加上农村教育资源的有限,他们也无法接触到外面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
不过,像卢迈提到的那个1岁半的孩子,经过家访的干预,他的语言功能、表达能力都在进步,到3岁多的时候,智力水平已超同龄人。这证明家访的确有效,可许多乡村的孩子,又有多少人能得到这种干预,缩小和同龄人之间的差距呢?
2018年,民政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为了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在未来的竞争力,也出现了像"慧育中国"这样的项目,这种项目仅在中国贫困县启动。不过,中国的贫困县有822个,光0—6岁的农村儿童就有大约1600万,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就很难吸引人才,导致项目也只能搁浅。
再加上不少贫困地区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又是和老人一起生活,就会出现一定数量的儿童早期发育迟缓,甚至在电子产品的诱导下无心学习。2020年4月2日到4月11日,短短9天的时间,湖北利川一位9岁的留守儿童,就因为上网课打游戏花光了爷爷一万五千多的养老金。
反之,城里的孩子,特别是"鸡娃"家庭。孩子的父母通常会以超前培养为目标,突出孩子的特长,最后让孩子挤进名校。就拿被称为"中国教育的青藏高原"——北京市海淀区来说,这里的父母,为了让自家的孩子更加优秀,就不断地给孩子安排时间学习并做好规划:
1岁,要学会开口说话;3岁,要独立看懂英文绘本,会背上百首古诗;5岁,要进行奥数学习和思维训练等。总之,孩子的人生已被提前规划好,父母也会全程陪伴和监督。
父母教育的目标如此明确,也让很多网友感慨:"城里的孩子被家人伤害,被鸡娃的孩子学这学那,可农村的留守儿童呢?不仅没人疼,没人爱,还会将阶层的差距越拉越大。"
的确,被"鸡娃"的孩子更加优秀,他们在收获技能的同时,也快速地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在20年后获得高薪职位。而这些留守儿童中的大多数人,则容易被各种压力和变化吞噬。
可是,没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出生,父母能做的,就是增加对孩子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安全感。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如果通过早期的教育干预——类似家访人员上门教授监护人养育知识的方式——提升早期的智力水平,和同龄人相比,他们同样具有竞争力。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新鲜的血液。许多人都说阶层固化了,普通人就算努力一辈子,也很难过上满意的生活。但就像12年以来带领1800多名大山女孩考上大学的华坪女中校长张桂梅在家访中所说的那样:"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家访及时了解并妥善解决的。"
对于孩子的家访,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沈奕斐也曾提出"密切关注,谨慎出手,优势累积,快乐为首"的16字科学育儿方针。
要想加大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干预,家访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项目的扶持。还有,留守儿童的父母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责任。在互联网时代,也有很多的育儿理念被共享,如果能学习其中的方法,即便没有家访的干预,自己也能早点开始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成为能在未来竞争和选择的人。
妈妈们不会告诉我们的事 | 知书No.111
“如果带着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回到过去,你还会选择做母亲吗?”
身为孩子的我们很少能听到妈妈告诉我们“后悔”这一答案。或是怕孩子失望,或是我们身处的 社会 不允许这样的声音出现。但类似的问题被放在网上后,收到的却是接近一半的女性的“后悔”。
(《人物》在网上发起的“你是否后悔成为母亲”的调查结果)
以色列 社会 学家奥娜·多纳丝曾访谈了23个后悔成为母亲的人。她们的岁数从26岁到73岁不等,其中5人甚至已经做了祖母。在多纳斯的研究中,这些母亲们并不是后悔孩子的出生存在,也不是希望孩子从这世上消失,她们依然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看作有权生存的人。她们只是幻想除去自己的母亲身份,重新成为一个不是任何人母亲的女人。
妊娠、喂奶、教育……母亲的每一步似乎都围绕着孩子转悠。
孩子不到4岁的芭厘(多纳斯的受访者之一)便称:“一天二十四小时里,总会想到她,想到对她的责任,就像挥之不去的背景噪音。”
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在《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谈到自己第一次尝试从喂奶和哭声中解放自己,想要用奶瓶替代乳头喂养时,却发现自己因为那无时无刻不在的责任放不下心。当她将奶瓶放到孩子的嘴里时,孩子哭了起来,于是 “手不自觉地去摸衬衫的纽扣”。想要安抚孩子,甚至放弃自己的计划。即便上楼坐在床上,她也“含着泪,胃有些痛”,几分钟后便偷偷下楼去看了。
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开始,女性的身后便多了一条连接她与孩子的绳子。
卡斯克在孩子出生后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并将孩子暂时托给婆婆看管。即便她已经打算缩短外出时间、在演奏间隙回家,但在去往演奏厅的车上,她还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事,仿佛偷了东西”。一下车,她便扑向最近的电话亭,“仿佛那是个氧气罩”。
在婆婆的汇报电话里,她听到了孩子的哭泣。虽然知道孩子可能哭一会就停,但她还是只在音乐厅待了5分钟便仓促回家。
怀孕时,她做了很多想要保持自己独立的计划:参加派对和盛会,在德国森林里滑雪,躺着欣赏地中海的落日,坐在桌前沉思……可这一切都因为孩子的出生打乱了。
“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于是,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你都觉得很困难。一旦发现这一点,你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陷入矛盾之中、无法挽回,或是陷入某种神秘的圈套,你被困在其中,只能不停地做无用的挣扎。” (《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
成为母亲后,部分女性选择了家庭主妇这一角色,在这一选择中,她放弃了自己的公众价值,换取一系列私人意义。
但她们即便在家里“007”,也得不到普通人朝九晚五的尊重。她们被称为“包三餐还午睡的人”,而“妈虫”则是韩国 社会 对全职妈妈的蔑称。人们一句“你干的活不是工作”,便将她们全天候付出的辛劳全盘否定。
家庭主妇们做的“家务劳动”浸染了汗水和辛酸,但她们在“无偿”和“献身”的旗号下却收获不到应有的经济所得与精神所得。
上野千鹤子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中对此批判道:将“爱”和“母性”赋予象征性的价值,将其推向神坛,实际上是长久以来榨取女性劳动的意识形态机制。“爱”其实就是女性为了调动自己的能量,将丈夫的目的当作自己的目的的一种机制。“母性”是女性为了极力克制自我需求,通过引发自我献身和牺牲精神,将孩子的成长成为自己的幸福的一种机制。美国 社会 学家芬奇与格罗夫斯明确地指出,所谓的女性专有领域的“关怀” “照料”实际上是“以爱之名的劳动” 。
而家庭主妇长期离开职场,俯身于家务与养育孩子中,等到抬起头,才发现自己已被困在家庭里难以逃脱了。她们与市场脱了节,也丢掉了自己曾有的 社会 身份,只剩下“某某妈”这一称呼。
“我失去的,是我自己的独立人格,我已经从自己变成了某某某的妈妈,哪怕父母家人在喊我时,也会说,袋鼠妈妈我们宝宝饿了,那我自己呢?我原本的名字呢……我已经很久没听人叫过我的本名了。”网友“甜蜜的夹竹桃”说道。
即便是将孩子养育到可以不用全程监管了,家庭主妇进入职场,面临的也仍然是“陷阱”。
一方面,她们失去了原本应得的收入,同时还要承担无偿的以爱之名的劳动。
另一方面,工作中断后,即使能够再就业,作为少有傍身技能的家庭主妇,她们的薪金也不会太高。
而那些没有经历 育儿 期中断工作的女性们,一直继续勤勤恳恳地积累着业绩,在家庭主妇再就业时,她们已得到了应有的职位和收入。
即便没有中断多年,那些生育后立马返回原岗的女性,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甚至可以说,一旦女性开始备孕,那么这个岗位的晋升道路几乎就此关闭了。
当然很多人会以“母亲们需要带孩子,她们的生活重心会发生转移,这会影响工作”作为解释,但成为母亲后是否真的会影响工作?无人能肯定,但它却意外地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其实仅是“会影响工作”这一猜想,就已经说明了劳动市场对“母亲”的“判决”,而这种 “母职惩罚”甚至已经蔓延至未婚未孕女性的求职。
“这个岗位只招男生”“如果你想来我们公司,必须签一份协议,保证五年之内不许结婚生子”……
退一步讲,如果母亲真的因为要养育孩子,工作时间有所减少,这一看似正确的理由背后,也隐藏着“母职惩罚”。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职场妈妈平均每天用1.7个小时做家务,为所有职场群体中用时最多。
母亲被家庭、 社会 要求承担相较父亲更繁重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更多责任,却也同时被职场要求不少于甚至多于男性的努力,这种现象看似是“女性似乎得到了所期望的‘事业家庭双丰收’,但这不仅不是自我价值的双重实现,反而成了双重负担,甚至是三重负担——雇佣劳动、家务劳动和 育儿 (贝蒂娜•伯奇, 1982)”。
但我们却似乎在忽视这样的负担,反倒追捧起了“辣妈”这样的“新独立女性”。辣妈们不受生育所限,不仅外表性感魅力,更能搞定有关 育儿 、家庭和工作的一切。这一理想的状态也与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所说的“新自由女权主义”相似。桑德伯格“激励全球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实现事业与家庭生活的完美平衡”。
但全 社会 对“辣妈”的推崇却忽略了这种平衡给女性带来的更多压力。
社会 学家沈奕斐在《辣妈:个体化进程中母职与女权》中提到:“辣妈”的宣扬把双重负担的风险完全归结到女性自身身上,女权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彻底失语了。全能的、充满矛盾、为了预防小三而奋斗的辣妈离女权越来越远,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让女性的生活犹如走钢丝,左右为难。在这样一个个体化过程中,女权和母权的争斗似乎重回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宿命:女权再度被母权所取代。
毫无疑问, 社会 对于“辣妈”的追捧仍然是一种变相的“母职惩罚”,忽视风险的后一步便是允许在应有的生育福利上“缺斤少两”。2021年3月8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有43.9%的受访者表示公司并没有专门的产假,虽然产假为国家规定假期。
(智联招聘《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
那么,不该成为母亲吗?
虽然已经提到这么多母亲可能面临的困境,但成为母亲,也能收获很多特有的体验:踏实感、快乐、发展新事业、与自己的母亲和解、变得更完整……
而在回答“你后悔成为母亲吗?”时,有网友说道:“从事儿出生到现在的21个月里,我问过自己不下20次,一直都没有答案。好像她带来的快乐和痛苦是两个维度的单位,无法比较,无从衡量,并且互不抵消。”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这个问题都没有确定的答案,而它的复杂与难以回答也证明着: 成为母亲从来就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 但我们身处的 社会 却总是在告诉女性,成为母亲是一个自然且本能的过程,人们也总是强调或者展露母亲身份所带来的喜悦。
我们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成为母亲,不只喜悦,困境也良多。它并非每个人一生必尽之事,只是一种个人选择。
撰文 | 歪树
参考资料:
“我是育儿专家,但我儿子到了9岁还在被我妈喂饭!”
OK妈说:
不知道咱们的读者中有多少是家里老人帮忙带娃的,是不是也有过相似的困扰,没有老人帮忙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己要工作;但老人帮忙了,又会嫌弃老人的教养方式。
最近看了复旦大学的网红教授沈奕斐有关此的演讲—— 如何破解我们既需要老人,但又嫌弃老人的状况, 我非常有收获。所以我想分享给大家!
而就大家最关心的“老人带娃养成了孩子不好的习惯、我们该怎么做”,她也有非常清晰的建议!
如果你看过最近大热综艺《再见爱人》,一定对她不陌生,在节目里侃侃而谈又金句频出的教授 沈奕斐,在大学长期从事中国家庭 社会 学领域的研究。
所以她的这次分享不单只是基于个体经验的总结, 更是基于 社会 学的研究,从大量家庭生活样本中得出更专业更系统化的“规律”。
在她看来,有老人参与 育儿 ,我们中国的女性可以大量参与到工作中去,去提升自我价值,这是我们比西方国家有优势的地方,千万不要去放弃这个优势。
我们真正要努力的方向是如何把这些 社会 资源、家庭资源,都变成有利于我们孩子的成长的大环境,而不是妈妈们一个人扛起 育儿 的大旗。
以下文字整理自沈奕斐演讲
有时候,我们要依赖于老人去照顾孩子,可是一想到隔代 育儿 ,你立马就想到这是不好的。
我们希望老人按照我们的方式去照顾孩子,而老人永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
当隔代 育儿 出现污名化时,合作 育儿 就被破坏了。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西方的观点和理论对大家的冲击,在西方的家庭结构中,是“ 一个挣钱的丈夫,外加一个全职太太 ”,他们和老人的关系是很松散的,这是为了方便劳动力的流动。
虽然在很多人性理论上,我们是要向西方学习的,但唯独 在家庭文化中间,中西方差异实在太大,绝对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
对上海80后的研究得出,我们在 育儿 上是很难离开老人的协助的。由于比如说“一个人挣钱养不活全家,你又不相信保姆”,“上下班时间和小朋友的接送时间冲突,又缺少完备的 育儿 机构”……在种种原因下,其实你会发现,有 91.5% 的80后家庭,在带娃方面,是必须要依靠老人来协助的。
所以,我们今天要改变的一个“合作 育儿 ”理念是—— 如何破解我们既需要老人,但是我们又嫌弃老人的状况。
因为当合作的机制能够发生正面作用时, 才能让做父母的稍微减轻一点压力 ,才能让我们有更好的一个发展空间。
所以,今天我就想讲一讲,这里面源头上和概念上的误区。
老人并不见得都是错的。
我就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有两个孩子,我们家老大是在上海一个很好的医院出生的,我婆婆以前是接生婆,对带娃方面特别有经验,她就要给我儿子 “捆蜡烛包” ,医院是不允许这么做的,因为小孩子出生之后要自由的成长。
我当然也不同意我婆婆这么做,我跟她说,不用捆蜡烛包的,医生都不同意捆蜡烛包。
我先生做得特别好,每次我和他妈妈吵架,他都坚定的站在我这一边,我婆婆就很受伤,她觉得捆蜡烛包的孩子特别好带。
我的老二是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妇产医院出生的,当时我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孩子出生以后,医生给了我一条被单,教我怎么捆。
我乍一看,就立刻回想起了婆婆的“蜡烛包”!
我就问,医生为什么要捆包,他不是要自由的运动吗?
医生跟我讲说,你会游泳吗?如果你不会游泳,一脚把你踹到水里去,你是一动不动,还是手脚乱抓?
我心想,那肯定是手脚乱抓!
医生说,当孩子在子宫里,就是这么被紧紧捆绑住的,当他出生后换了环境,你看到的那些动作,不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惊恐的乱抓。 当我们用包裹裹起来的时候,一方面,我们模拟子宫的环境给到他足够的安全。另一方面,孩子在安全的环境可以得到充分的睡眠,他睡足了再吃奶,就吃得比较多,产妇也能很好得休息。 不然孩子一惊动就会乱抓,很容易就醒过来,妈妈就要把婴儿抱起来安抚。这样大人小孩都很辛苦。
他们做了大量的对照,捆绑住的孩子成长的好,妈妈也得到充分的休息。
所以这时候我才发现, 婆婆的观点不一定就是错的,虽然她没什么文化。
我后来就对中国的 育儿 文化有很多的反思, 现在的 育儿 太过于医疗化和科学主义, 让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做了毫无意义的事情。
老人带娃是有一些反面的个案,比如饭菜嚼一嚼再给孩子吃,但这种个案少之又少。在 育儿 方面这些老人,是有自己独到经验的,只是在西方科学 育儿 的影响下,我们就先入为主的给老人贴标签,认为“老人做的都是不对的”。
所以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后,我婆婆再来我家,我对她的做法就没有那么排斥了,同样的,我也相信我们家的老人,都是非常爱孩子的。这种信任相当重要。
世界上没有两头都能捞好处的事。
如果你把一项 育儿 任务交给家里的老人了,那这个事情就归他管了。权责一定要非常的明确。
比如说,虽然我是 育儿 专家,但我孩子的吃饭问题是交给我妈的。
我儿子一直到八九岁还被喂饭,既然交给了我妈,我就一句话都不说,就让她去喂饭。其实她也不是全程喂,就像我儿子跟我讲:外婆是这样的,我不管吃多少,外婆觉得最后塞两口才是我长胖的理由。
这最后两口有必要吗,当然没必要。
但既然交给老人了,你就不要干涉,因为你一干涉,就是去干涉他的权威性。
他一旦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性,他最后对孩子的管理,要么就是格外的严格,要么就是无限的宠溺。
这两种他只能选其一,对他对孩子的成长来讲,都是不好的。
实际上权责明确以后,交给他,交出抚养权,就是交出教育权。
你实在看不惯,你得想着把它拿回来,你自己承担责任 。这世界上没有那么轻松的事情,把活全给别人做,好处都自己拿。
没有的两头都能捞到好处的事情,这个世界就是很现实。
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影响力慢慢变大。
我在做研究时,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孩子小时候是爷爷奶奶照顾的,比如,可能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农村,可到了城市你就各种看不惯,你觉得爷爷穿着也很糟糕,卫生习惯也很糟糕,所以我们急急忙忙要去改变,就跑去告诉孩子“像这些过去的习惯都是不对的。”
但你回到本质上去想想,过去几年里,是不是爷爷奶奶才是孩子最爱的人?等到他到了大城市,到了爸爸妈妈身边时,你突然告诉我,我爱的那个人都是不对的。
孩子怎么感受法?孩子是不是本能会进行反抗,人的本能都是会维护我们爱的那些人。
这样的话,你跟孩子的关系,天然就对立了。
所以我跟很多的父母讲,你刚刚接手时, 先不要做正确与否的定论,而是先把亲子关系给搞好,你真正做的事情是如何让自己的影响力,超过老人。
很幸运的是,因为我们有血缘关系, 你会发现不管老人跟孩子多亲,我们如果能保证有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到最后还是跟我们亲的。
我们要慢慢给孩子树立起“ 原来妈妈是最懂我的,妈妈很有办法” 的形象, 这个时候你在这个“合作 育儿 ”的里面,你就有了最大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不是通过否定对方获得的。
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不要一个人扛起 育儿 的大旗。
有了正向的合作 育儿 模式后,我们就能最大限度的解放自己。
我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绝对不觉得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我回到家里,经常第一时间和孩子们讲:“妈妈有时候心情不好,要看看韩剧,看看帅哥!”
我两个儿子都觉得妈妈心情好很重要。 看看妈妈脸色不大好,就自己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真的没有那么多事情非要妈妈盯着的。我从小就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是要陪伴的,但是否是越多的陪伴就是越好的?
我们研究发现,家长的陪伴绝大部分是起副作用的,你在旁边净是拖后腿,你为他花的钱,很可能是伤害他的。
陪伴孩子并不需要花那么多的时间。 如果你孩子上了小学,过了养育期,你一周加起来有八个小时陪伴,就已经足够了。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 ,尤其是如何利用身边老人资源。
它本来是个合作机制, 不要因为种种莫名其妙的想法,把一个合作机制,变成一个冲突机制,最后对女性来讲是极其不利的。
所以不要一边倒的和西方学习 育儿 模式,有老人参与 育儿 ,我们中国的女性可以大量参与到工作中去,去提升自我价值,这是我们比西方国家有优势的地方,千万不要去放弃这个优势。
我们真正要努力的方向是如何把这些 社会 资源、家庭资源,都变成有利于我们孩子的成长的大环境,而不是妈妈们一个人扛起 育儿 的大旗。
我也希望整个 社会 更多地认识到 育儿 ,而不是我们妈妈一个人的事情。
给老公准备好饭菜衣服再去生娃?这被骂上热搜,一点都不冤
这让无数网友差点以为自己看错!难道孕妇不是更需要照顾的人吗?明明应该反过来才对吧!
然而很遗憾,我们真没有看错。
并且该指南还包含更多 震碎三观 的条款:
建议怀孕初期的孕妇 按时完成家务 ,检查卫生纸等用品的储备量,以免家人感到不便;
孕妇应该通过“将小码衣服挂在显眼处”、“做家务”等方式来 控制自己的体重……
不负众望地,这份指南马上在韩国遭到了网络群体署名请愿抵制,在我国的微博也于 24 小时内被骂上热搜第一。
丈夫生活不能自理,还能当爹?
1
网友的愤怒其实不难理解。2021 年,一个东亚相对发达城市还能堂而皇之地发布这样一份“孕妇指南”,几乎就是当今 社会 对女性苛刻要求的生动体现。
源于相类似的文化,东亚三国的女性很容易对此感同身受。
就比如你我,从小到大就被教育 “你可以做得更好” :
女孩子站有站相坐有坐像,腿并好,说话别那么大声;
长大了去婆婆家,要表现勤快,帮着洗碗收拾;
结婚后,应当照顾好老公,家务要搞起来;
生娃了,就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从顺产到母乳喂养到孩子生病到辅导作业,任何问题都可能第一时间被“问责”……
还有不少声音,也在推动这种女性“完美”预期。
去年一则日本广告:一位母亲一边哄着刚满月的宝宝睡觉,一边看书备考,这时,丈夫走过来对妻子说:“不要太辛苦噢”,妻子笑答:“我觉得很充实很快乐”,旁白说道:“趁着产假考考证”!
这一切好像无形的“KPI”(绩效考核)悬在我们头上。让人不得不时刻拧紧发条,像旋转轮里的小老鼠一样,无法停止,又疲惫不堪。
女性非但没有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还被要求在职场中表现完美,相当于“KPI”翻翻——不仅要 带好孩子 ,要 称霸职场 ,还要时刻保持 身材完美、妆容精致。
我们当然不是说妈妈们不能在产假期间充实自己,有自己的追求。
可是每个人产后的状态和 育儿 负担不同,有的妈妈状态好一些,有家人或保姆分担 育儿 负担,所以她们有时间和精力充实自己,我们羡慕她们的幸运,也尊重她们的个人选择。
但不是每个妈妈都有这样的“幸运”。一句,“别人都行,怎么就你不行”是很多妈妈的噩梦。
这样的“毒鸡汤”将女性的困境归咎于她们自身的“努力”不够,而忽视了现实中更多的复杂因素。后果是放大焦虑,带来更深的不公。
2
更重要的是,就算女性努力去践行 社会 对她的完美预期,努力去完成丈夫、长辈乃至职场、舆论给她的KPI,她就能从中受益吗?
对此我们十分存疑。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女主角是个把“完美女性”的期待当作行为准则的人。
她从不让丈夫看见自己卸妆后的样子,不仅自身捯饬地一丝不苟,对家庭倾其所有,事业上也很有天赋。
但是当她惨遭丈夫背叛、抛弃,才发现曾经费心经营的“完美”人设,其实并不会兑现给自己美好的家庭、爱自己的老公。
那只是让别人习以为常的生活背景。
复旦 社会 学教授沈奕斐在一个演讲中提到了一个概念——“母职惩罚”: 越是伟大的母亲,越会受到 社会 的惩罚。
因为我们的大部分母职观念都在鼓励女性完成“超我”角色,放弃自我的舒适和期待,去满足他人的需求。但事实上,一个真实的人,根本撑不住“超我”的。
同时,“KPI”压制甚至惩罚了女性,男性也未必能从中受益。
因为他们也会面临另一种 “男子气概” 的束缚。
举个简单的例子,照顾家庭一般被认为是女性的职责。包括养育孩子,做家务。但事实上,今天的 社会 发展水平,对家庭成员的要求是变化的,多元的。
“年糕妈妈 育儿 百科”微信号曾发起过调查, 1000 多位妈妈中,有超过七成表示:在家里老公会一起做家务。
这是因为,今天家庭成员分工更多的依赖于现实因素。
妻子要顾孩子,丈夫擦地洗碗,是很自然就会发生的。有些女性更擅长工作赚钱,此时家庭中的角色必然需要男性补位。
可是在《男性妥协》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来自湖南的 47 岁包工头老蔺先要强调家里是妻子做家务,然后再解释说妻子加班时他会“帮忙”做饭。实际上,他的妻子在工厂上班,每周有五天要加班。也就是说,明明一周有 5 天都是他在做饭,却还嘴硬地说自己只是偶尔帮妻子的忙。
因为在传统观念里,参与家务的男性因为违背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意味着“男性气质的折损”。
同样的,男性做护士、秘书、老师等职业也会被认为不合适或不符合“男性气质”。
可见,正如对女性的压制甚至惩罚一样,高“KPI”理论和性别刻板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男性。
3
事实上,一些男性不仅做家务,更渴望家庭带来的柔软和温情。
我结婚四年,我老公干家务什么的特别擅长,晚上我哄孩子早早上床睡觉,他默默地洗一家老小的衣服、把所有家务都做了,每次洗完碗还要把厨房的墙和地都擦一遍,说不及时擦容易积油污。
还有这样的:
老公比我会带娃,也会操持家务,只要他在家,做饭带娃都是他的任务。孩子很亲他,因为爸爸会很有耐心陪玩 游戏 ,所以比我还亲,不过我一点也不嫉妒,和爸爸关系好的小孩很幸福啊!我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
我们想说的是,《男性妥协》中的家庭,是 社会 转型过程中千万家庭的缩影—— 社会 对女性在家庭中的要求有多高,男性对家庭、儿女施展柔情的机会就有多受限。
所以层层加码的“KPI”和性别刻板印象,早就应该被扔进上世纪的故纸堆。
是为女性减压,也是为男性松绑。
2021 年了,就让男人和女人都过得更自在自由一点,不好吗?
沈奕斐育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沈奕斐育儿观、沈奕斐育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