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与奖励育儿方式(教育孩子的奖励与惩罚)

时间:2022-10-28 阅读:13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惩罚与奖励育儿方式,以及教育孩子的奖励与惩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惩罚方式有哪些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著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

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过三

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孩子调皮捣蛋了,不必说教,只要告诉他:“我们都不该打人。这是第一次!”,然后明确警告孩子重大的.后果是什么。当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时候,告诉他:“这是第三次!”,然后马上实施预先警告的那个处罚。

4、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

有的父母把奖励方法和画3个笑脸的方法结合起来了:他们先把一些奖励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来三个笑脸全都被画了叉,就拿走一个奖励品。目的是让孩子有一种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为使所有奖励品都完整无缺。总而言之,无论父母选择哪种奖励方法,都必须确保奖励的物品适宜孩子的年龄,而且能够足够吸引孩子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奖品的时候,不要忘记表扬他的好的行为。

5、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为会有奖励的含义,那么他也就会懂得自己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通常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钱的奖惩方法了。著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所以这种方法也很有效果。

6、追加一些家务活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6岁的小青就属于这一类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为,他的妈妈就会要求他:“过来,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让他负责拿簸箕,一起扫地。

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要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

7、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

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孩子犯错,有些父母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过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

无论父母使用哪种管教方式,都应该事先给孩子解释清楚。不要等到孩子一犯错,才开始管教,惩罚孩子。

奖励与惩罚是我们规范宝宝行为最常用的两种方式,怎么合理的奖罚?

在孩子还非常小的时候没有养成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尚未形成,这时候就需要父母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帮助孩子明确是非。奖励和惩罚是父母所使用的两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该如何使用,这是非常重要的,那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怎样合理地对孩子进行奖励和惩罚。

一、正增强的奖励方式

首先对孩子的奖励该如何合理地使用 ,当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或者帮孩子形成某种良好的品质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证增强的奖励方式。例如孩子可能不善于与人交流,比较胆小,如果孩子能够勇敢地与他人交流,那么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及时的鼓励赞扬,他们是非常勇敢的,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信心。还有一种常见的方式,叫代币管制,这是使用孩子所偏好的某一个物质来鼓励孩子养成一种正确的习惯,但是这种以物质为凭据的奖励方式是不可以持久的,在孩子养成习惯之后就要及时的摆脱这种物质的依赖。

二、负增强的惩罚方式

那么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的习惯,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品质的时候,那么就需要父母及时的给予一些惩罚,帮助他们改掉这个习惯。例如当孩子没有礼貌的时候,或者没有将垃圾扔进垃圾桶的习惯,那么父母就要在此时进行及时的惩罚,才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良之处,最好帮助孩子将这种不良行为与某种不好的感受联系起来,才能让其改变这种不良行为。

三、父母在奖罚的时候的注意事项

父母在给孩子奖励和惩罚的时候,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首先父母在给孩子奖励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进行赞扬 ,注意不可以过度,否则导致孩子会骄傲,那么在惩罚的时候也不可以过度,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培育优秀宝宝的7种惩罚方法

本文导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宝宝正确、健康的成长。但是,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才最有效、孩子最易接受呢?

如何惩罚孩子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这或许是很多父母都希望了解的内容。下面将介绍7种新鲜、有效的惩戒方法,助您培育优秀的宝宝。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

每次6岁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妈妈都会告诉她,如果她们两个有一个人哭闹耍赖,或者两人发生争执,就不能再一起玩了。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她的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娱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她的妈妈认为这是因为依依知道妈妈肯定会说到做到。

理论上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惩罚与奖励育儿方式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惩罚与奖励育儿方式他的责任。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

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比如说,你带儿子去超市买东西,他总是在货架的过道跑来跑去。此时错误的做法是,对他说:“下一次买东西你必须坐在购物车里了惩罚与奖励育儿方式!”,正确的做法是,马上就把他抱进购物车里,告诉他这一次就必须坐在里面了。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3岁的乐乐非常喜欢看书,他的妈妈说,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把故事书拿走,这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了。他妈妈的经验是:每天晚上睡觉时间一到,她就把乐乐喜欢看和想让妈妈讲的那几本书堆放在一起,告诉乐乐:“如果你按时刷完牙,洗漱完毕,按时上床,那你就可以看这些书。”如果乐乐一次不合作,他的妈妈就拿走一本书。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上床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

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过三

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孩子调皮捣蛋了,不必说教,只要告诉他:“我们都不该打人。这是第一次!”,然后明确警告孩子重大的后果是什么。当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时候,告诉他:“这是第三次!”,然后马上实施预先警告的那个处罚。

也有人尝试过对于3到6岁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张纸上画3个笑脸,然后把它贴在墙上显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够经常看见的地方。当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行为,就在一个笑脸上画个‘X’,并且在下面写明他的不良行为是什么。如果所有的笑脸上都画了叉,那么孩子就会失去他的一个最爱。一些父母尝试这种做法后,惊奇地发现在笑脸上画叉,对孩子来说效果太强大了。

4、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

宁宁的妈妈一直对3岁的宁宁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且每次都有成效。每天早上,宁宁的妈妈都会提醒宁宁,在家里玩最重要的规矩就是:一不能打小猫,二不能在沙发上乱蹦乱跳。如果宁宁一天都没有违反这个规矩,那么他就得到一个奖励:多看一个动画片,或者今天多讲一个故事。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如果父母使他有一种不能得到奖励的压力,他就能够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另外,也有的父母把奖励方法和画3个笑脸的方法结合起来了:他们先把一些奖励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来三个笑脸全都被画了叉,就拿走一个奖励品。目的是让孩子有一种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为使所有奖励品都完整无缺。总而言之,无论父母选择哪种奖励方法,都必须确保奖励的物品适宜孩子的年龄,而且能够足够吸引孩子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奖品的时候,不要忘记表扬他的好的行为。

5、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

如果孩子的年龄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为会有奖励的含义,那么他也就会懂得自己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通常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钱的奖惩方法了。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所以这种方法也很有效果。

父母可以张贴一张表格,说明各种不良行为的罚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收拾玩具罚金为一枚一角硬币,和同伴打架罚金为两枚一角硬币。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说脏话了,就让他上缴罚金,放在一个预先准备的罚金储存罐里。

6、追加一些家务活

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6岁的小青就属于这一类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为,他的妈妈就会要求他:“过来,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让他负责拿簸箕,一起扫地。

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要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例如事先准备好一列家务清单,罗列出3~4个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务活--扫地或者把玩具分类收拾好等等,那么孩子就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将会招致哪种后果。

7、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

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孩子犯错,有些父母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过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

有的人或许会产生疑问:这就是对孩子打人的惩罚?这明明没有任何惩罚呀?确实没有任何惩罚,因为父母用各种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终目的是给孩子的过激行为降降温,使他不要再有这些不好的行为了,所以,一些低调的缓和方式有时也可以试用,也许就足以达到你们期望的效果呢。

无论父母使用哪种管教方式,都应该事先给孩子解释清楚。不要等到孩子一犯错,才开始管教,惩罚孩子。如果没提前给孩子说清楚定的规矩是什么,哪些行为是将受到惩罚的,那么孩子就对不良行为没有任何认识和概念,也不知道大人对他行为的期望是什么。而父母呢,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就很有可能反应过激,从而使用较为严厉的惩罚方式对待孩子,不过,惩罚过于严厉,将很难坚持到底。

如果试图尝试一种新的管教方式,即便它一开始并不见效,也要坚持2个月看看效果。很多父母在尝试一种处罚方式的时候,如果使用几次,发现它对孩子并没有效果,就会改用其他的方式了。事实上,总是变换不同的方式,其结果是使孩子明白如果自己坚持反抗到底,父母最终会认输,放弃惩罚他了。

作为家长,你知道如何给予孩子奖励与惩罚?

在我们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难免会需要给孩子一些奖励和适当的惩罚,但是很多的家长对于奖惩的方式与度把控的不是很好,从而造成孩子的成长走了弯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呢?

孩子做得不好,超出约定的范围,就要受到小小的惩罚。借此提醒孩子要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一点,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观念: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处理的事情自己处理。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

每天都会有些小朋友跟老师说:老师,我的这个东西忘记带了,那个东西忘记带了。我妈妈看错了...其实小朋友出现这个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我”是学习小主人的意识,所有事情都依赖父母提醒完成。希望家长们多鼓励孩子自己做,自己动手,自己尝试,自己收拾。哪怕孩子第一、第二次没有完成好,那也是他(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这个是非常宝贵的!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和帮助他总结。

奖励与惩罚孩子可是有讲究的,下面一赋一涵家庭教育说说奖励与惩罚孩子的方法。

“奖惩措施要明确并严格执行”,在执行奖励与惩罚时,父母如何把握奖惩分寸:

奖励有奖励的技巧,笑脸、搂一搂、亲一亲、点个赞、竖起大拇指,都是奖励。这里有两个常见的错误的奖励做法,提出来让大家引以为戒。

不要滥夸奖

孩子学会了一个新词,就夸聪明;孩子学会了系鞋带,就说能干、好孩子、乖孩子、真听话、真孝顺……这些概括、总结、定义式的话一定要小心。

正确的夸奖是夸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带来的结果,例如夸孩子又会了一个新词、会系鞋带了、学会了一样新本领,或者夸他穿鞋不用大人帮忙,自立了,都可以。

不要害怕物质奖励

常有人担心孩子将来会变成物质主义者或只为了“东西”而学习或表现。

其实,当孩子对奖励的理解力只有“糖豆豆”和“小饼干”程度时,那些大道理是没有用的。

我们也要相信孩子会成长,他会在某一天要求“精神上”的奖励和“自我实现”。至于是否为了“东西”而学习,责任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若是当父母的将“东西”作为引诱孩子学习和表现的唯一或者最终法宝,那就不要责备孩子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的努力。

注意:

1、请家长尽量不要奖励钱,建议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如:看一场电影,看一场舞台剧,半小时看电视,玩 游戏 ;物质奖励如:吃一餐大餐,一个很想得到的玩具等。)

2、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参与制定。爸爸妈妈都要知悉,并且共同执行。

与奖励相对应,惩罚也是有方法、有分寸、有窍门的。

不能“贴标签”式地责备

要指出孩子的具体行为哪里不对,而不是指责孩子不听话、笨、懒、坏等等。

如果在批评错误行为的同时能够加上对孩子的动机、良好用心与愿望的肯定,孩子就能够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因此也容易接受你的批评,这样孩子的“自我”是没有问题的,是完整、未受伤害的,是这个“自我”的一些行为不当或不对。

这样的孩子将来能够有很好的自我接纳,同时也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不会“老虎屁股摸不得”似的对不同意见和批评过度敏感,更不会心里充满自卑、自责和羞耻感。

可以有条件地体罚孩子

常有家长问我:“是否可以体罚孩子?”我的答案是:“当然可以!”

只要事先告诉孩子,如果不能办到就可能得到体罚后果(若能得到他的同意或认可更好)。

刻意的沉默和冷静相比,这种震怒反倒更能让孩子体会出父母的苦心、父母的在乎、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和参与,反而有可能增进互相间的理解和同情。

不能羞辱孩子

惩罚孩子时,有一点是家长一定要注意和避免的:不能羞辱孩子!

羞辱的话会造成孩子永久的心灵创伤,会造成孩子人格上的缺陷。

这些话包括羞辱人格、评定品行以及判断孩子的人生和未来。

不能威胁抛弃孩子

惩罚孩子最不能做的,是威胁抛弃孩子。除了明确说“不要你了”“扔出去”“送回医院”或“送到孤儿院”等,充满暗示性的“你不像(或不是)我们家的人”“以后我不管你了”“你对得起我给你做的饭(或其他东西)吗”等也属于抛弃孩子的话。

孩子对父母,百分之百地依赖,百分之百地信任,他期待着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和无条件地宽容与原谅,更期待着父母给予正确的指示和教导。 当父母以抛弃相威胁时,孩子一开始会信以为真,即使后来看清了父母只是说说而已,他所受到的伤害仍是巨大的。

有效惩罚的关键点

对于惩罚到底是否有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认为从长远来说,惩罚的不利大于有利。有的认为,在危险情况下,如孩子玩火、玩电源插座等,是可以惩罚的。

也有的认为,绝对不能惩罚孩子,因为这是负强化,孩子就算表面上抑制住了错误行为,但内心反而有更强烈的记忆和反弹。

这里必须提醒的是,如果是过度惩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人格而不是具体错误言行的羞耻感和负罪感,则是完全有害的。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视频,一个孩子在超市偷拿东西被告了家长,孩子的父亲勒令孩子跪在超市门口“反省”。很多人都在这段视频下留言,指责父亲的做法太过分了。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她小时候,有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她妈妈就把她绑在家门口的树上,胸前挂了张纸,上面写着“差生”,让过往的邻居看到,以达到“示众”的效果。

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惩罚孩子的情况确实比较少,但是,很多家长的惩罚造成孩子内心的惶然、恐惧和羞耻是一样的。会造成孩子 情感 和心理伤害的惩罚是绝对不能有的。

我们这里所认同的惩罚是指与错误行为相一致的、只针对该错误的惩罚。

及时

不要“等你爸回来”或者某一天突然想起再惩罚,一定要抓“现行”。

态度坚决

坚决不等于严厉,严厉会产生高焦虑,造成孩子不必要的惧怕和退缩。而坚决意味着毫无疑问,让孩子减少困惑。

要连贯、一致

不能高兴了就当没看见,不高兴了就劈头盖脸。

方式要温和、可被孩子接受

超过孩子理解和接受范围的方式不会有好效果,反而有副作用。

尽可能不使用体罚

绝对不允许用羞辱、抛弃等冷暴力。

向儿童解释惩罚他们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

由于这些方式都是建立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对于孩子的认知水平较低的孩子要少用惩罚,而要多采用正向强化的办法,去教导孩子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强调他们的错误。

孩子的奖励和惩罚无可避免,家长要重视方法与尺度,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尺度和方法都可以导致孩子的发展方向的偏移。

一切必须事先和孩子沟通好,让他明白规则,再根据孩子的表现来决定奖惩,不可以带着情绪,这样孩子才能服气。

奖励与惩罚是我们规范宝宝行为最常用的两种方式,如何合理的奖罚?

两者结合起来最好,不能一味地惩罚,否则孩子会失去信心,认为什么都做不好;也不能一味的鼓励,否则会涨养他的傲气,易骄傲自满。要奖罚有度,恰到好处,合理的奖惩也是一门学问啊!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离不开他人(特别是父母)对他的期望和称赞的,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特别是其他人面前说孩子的坏话,批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容易使孩子破罐破摔。

我们要知道称赞和奖励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使用恰当可以激励孩子的上进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奖励式教育好处多,但是我们要避免盲目的奖励和称赞,不要滥用物质性奖励,现在很多家长都愿意用金钱物质来奖励小孩,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这种奖励式教育是片面的,盲目的,应该以精神奖励、表扬称赞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我们应该明白,奖励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如果滥用,不但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将孩子引向歧途。

说到奖励式教育,我们就不得不说惩罚式教育,俗话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形象地说明了没有哪家的父母孩子能平心静气的讲道理的,往往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总是免不了一顿小打,或者小骂;那在这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惩罚式教育?惩罚式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孩子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孩子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如果教育只有表扬,没有批评,那是不健康的教育,孩子会在表扬中逐渐沾沾自喜,错误的认识自我,最终经受不起一丝挫折。所以,孩子的成长,即需要奖励式的鲜花和掌声,也要有惩罚式的疾风骤雨。这样子花朵才能更加的茁壮成长。

幼儿教育中的奖励与惩罚

幼儿教育中的奖励与惩罚。

在幼儿教育中惩罚与奖励育儿方式,经常利用奖励与惩罚的方法惩罚与奖励育儿方式,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

但是这种教育方法要运用的恰当。

奖励应该以荣誉奖励为主惩罚与奖励育儿方式,以物质奖励为辅这样可以增加幼儿的荣誉感。

对幼儿的惩罚不要进行体罚,对别人的奖励会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让惩罚与奖励育儿方式他们主动向好的方面发展。

关于惩罚与奖励育儿方式和教育孩子的奖励与惩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78543.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