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民国女子怎么育儿,以及民国女子怎么育儿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民国时期妇女的受教育及婚姻情况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子的家庭角色被定位为“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所谓“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而《女诫》、《列女传》之类的书也将这一观念具体化、规范化、道德化。长期以来,在“男子治外,女子治内”的观念影响下,中上阶层的女性多“困守闺中不自由”,中下层女子虽不可避免地要参加户外劳作,或者从事家庭手工业,但多是作为男性的辅助力量,她们的基本生活空间,绝大部分还是困守闺中。
明朝中后期,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批判男女间的不平等。近代以来,男女平等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并且成为五四时期讨论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这‘男女平等’四字一时竟成为社会人士聚争的问题”。五四时期人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娜拉”,将男女平等放到个性解放的角度来论证,发出“女人是人”的呼声。五四以后,“女人是人”的呼声更加响亮:“要知男女同为人类,同是做一个人,各自有其各自存在的目的;男子不是为女子而存在,女子也不是为男子而存在。男子若要求女子做贤母良妻,就是不承认女子人格的独立。因为女子并不是为要做男子的妻或母而存在,实有其自己存在的目的——就是做一个人。”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探讨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和实现平等的途径。有人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归结为男女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也有人认为妇女解放的关键在于教育、法律等方面,而一些接受了唯物史观的学者则认为“女子在政治上、法律上、教育上、职业上和男子不平等”,真正的原因是“女子在经济上失了独立”。这种观念在五四时期的思想界是相当普遍的,例如1923年12月26日,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作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其中推测娜拉的出路只有两条:“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娜拉没有钱用以维生。“所以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茅盾将家庭服务与经济独立直接对立起来,认为正是有了家庭服务,妇女才没有经济独立,而经济不独立,便是妇女地位、人格低落的原因,是妇女被压制的原因,“所以妇女运动的第一句Motto(座右铭)便是经济独立”。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女人是人”的呼声在五四时期已经响起,并且得到了一部分人的响应,但是并未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得以普及,它在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更是遇到了强大的思想抵抗。在当时很多人的心目中,追求经济独立固然是妇女应有的权利,但是“贤妻良母”仍然是妇女不可推卸的天职。很多青年谈及未来妻子的选择标准时,都要求她们既有相当的职业,能独立谋生,又能操持家务。1927年《新女性》杂志曾根据“为妻为母与尽力社会及学问是否并行不悖”这个问题,以《现代女子的苦闷问题》为题,向社会各界征稿。编者表示:“究竟女子应该抛弃了为妻为母的责任而专心攻究学问,改造社会?还是不妨把学问和社会事业暂时置为缓图而注重良妻贤母的责任?或者另有一种调和这冲突的办法?这实在是目前最重大的问题。”在22篇征文中,多数人的意见是这两种情形可以并行不悖。1935年1月,《妇女旬刊》以“中国妇女应上哪儿跑”为主题,向全国知名之士,普遍寄发征求意见函。在40余位回函者中,包括郁达夫、陈小蜨、罗家伦、易家钺等多数人也同样倾向于“家庭与职业应该同时顾到”的折中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不仅男性对女性抱有这样的期望,不少女子也以此自期,这从黄寄萍访问当时妇女界的先进人物所编纂的《新女性讲话》可见其端倪。以张默君(中国同盟会会员,曾任上海神州女校校长、中国妇女协会副委员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中国妇女参政运动领袖之一)为例,她认为所谓贤妻良母,“诚为古今中外社会中不可缺少之主张”。正如有论者在1946年所指出的:“治理家政的一件事,至今还是普遍被人承认着是女子唯一的责任。因此,尽管你是如何的在交际场中和丈夫或朋友出双入对,然而等到回进家庭,你断不能抛弃自身应有的责任。尽管你在社会上干着什么事业,你一踏进家门,儿女牵衣,家事纷繁,又在你脑海中盘据(踞)着。的确,现阶段的妇女,无时无刻不在双重以上责任里过活。”成功地扮演家庭主妇与职业女性的双重角色,成为许多近代中国知识女性的最大愿望。
但是要想过上完美的“双重责任的生活”,中产阶级以上的妇女在佣人的帮助下,尚有几分实现的可能。而贫困的妇女家中没有佣仆,白天劳累了一天,晚上还要回家承担家务,难度很大。很多妇女不得不在职业与家庭生活之间作出痛苦的选择:“家庭妇女们究竟是就业好?还是在家育儿好?这确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时有不少女性或出于对职业的热爱,或出于对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失望,选择了过独身生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独身主义”的思潮。她们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数量相当可观,吕碧城、曾宝荪、张竹君、杨荫榆、林巧稚、冼玉清等人,为其中之佼佼者。但是,更多的女性则被迫选择退回家庭,做一个纯粹的家庭主妇。在1928年对燕京大学42位已婚男生的调查中,妻子受过教育的有35人,占总数的83.33%;但是婚后妻子在外就业的只有4人,专职“理家”的却有34人,占总数的80.95%,受教育的人数与理家的人数几乎相等。还有大批未婚女子,因为生活所迫,只好无奈地把“职业”和“结婚”对立起来,她们要想不失业,就只有不结婚,放弃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
尽管当时有人为了协调妇女职业与家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兼顾二者的方案,如家务社会化、家事职业化、废除家庭、儿童公育等。但是家庭的改革不能仅仅依靠家庭自身形式的变革,而应该把家庭发展放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中去考察,否则就会脱离社会现实。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这些主张根本没有全面实现的可能。妇女职业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以社会的完全解放和传统男外女内的家庭分工模式的彻底瓦解为前提。
古代到民国 女子嫁给不爱的丈夫 感情不好 为什么偏要给丈夫生儿育女呢?
古代到民国女子嫁给不爱的丈夫感情不好也要给丈夫生儿育女是因为以前的婚姻都是包办婚姻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都是父母帮着选择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为人妇就得给人生孩子。
古代贤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核心提示: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育儿书民国女子怎么育儿,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也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然而,“虎妈”之道未必是最成功的范本,一位母亲的家教方式,也不应如美国媒体所言,成为“中国式教育”的典型代表。但,这场事关孩子成长与快乐的论争,却给了我们反观中国家教史,重温“中国母亲教子智慧”的契机。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许能从我国古代贤母的言传身教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孟母三迁[民国]顾城作(资料图) 重视家庭教育,这是中国历来的传统,翻检史册,故事无数,其中,尤以母亲教育子女成材的事迹最为生动深刻、流传久远。细品众多“贤母”的教子故事,对于今天的教育仍不失启迪。 宽严相济巧劝学 孟母“断织喻学”的举动,可以算是体现中国母亲智慧的典型例子。孟子小时无心向学,一次还没放学就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闻言,举起剪刀一把剪断了织好的布。“读书犹如织布,累丝成寸。民国女子怎么育儿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还能接得上吗?”孟子顿有所悟,从此手不释卷,刻苦攻读。 与孟母一样,东晋名将陶侃之母也曾借助纺织教儿爱惜光阴,用功读书。她让小陶侃观察织布时梭子飞快穿梭的情景,温言启发,循循善诱,从此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八个字印在了陶侃心里。此外,宋朝欧阳修母画荻教子识字、唐朝诗人元稹之母从不体罚子女的佳话,都为人们称颂。 著名作家茅盾八十寿辰时,写了一首《八十自述》诗,深情地回顾了童年时母亲的精心培育:“……大节贵不亏,小德许出入。课儿攻诗史,岁终勤考绩”,述说自己小时贪玩,母亲虽然生气,但也不忍心打骂,而是说服教育,循循善诱。邻人颇有微词,认为她对孩子太“姑息”。母亲一度也困惑,但她经过深思,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只要抓好大节教育,孩子偶尔贪玩点也没什么。”这与古人宽严相济、劝学有方的教子智慧一脉相承。 点评:“知识改变命运”,古今一理。古时的母亲们都十分重视促子学习,千方百计地教子读书。值得称道的是,这些母亲自有一种天然的睿智,在教子时不是举起棍棒,而多以巧妙的方式喻学,晓之以理,以情感化。 防微杜渐敦品行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由婶母一手抚养长大。顾炎武从小聪颖,常被夸赞,渐渐滋长了骄傲情绪。婶母觉察后,让他背诵并解释《卖柑者言》。这是一篇寓言杂文,用形象的比喻,揭露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达官贵人的腐朽本质。顾炎武解释得很清楚。“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婶母追问。顾炎武无言以对。“文章的讽刺对一般人不也很有教益吗?如果做学问刚有一点进步就骄傲起来,满足于一知半解,那不也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顾炎武闻言大窘,从此立志进德,勤于修身。 三国人孟宗十岁时,母亲送他到河南南阳求学,临行前,特意为儿子做了厚褥大被。南阳气温较高,用不着厚褥大被,邻人感到奇怪,便问为什么。孟宗母说:“我儿年幼无知,不懂得怎样和同伴们相处,不会帮助别人。我想,求学的同伴中难免有缺衣少被的,我是要他和那些家境贫穷的同伴同铺一条褥,同盖一条被。这样,可以‘听声相应,同气相求’,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用心良苦的话语里,闪现出朴素而高明的智慧。 再比如,孟母三迁,是防微杜渐,看到了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春秋时文伯母教子克己自励,春秋时江乙母、东汉范滂母教子刚直不阿,岳飞母刺字励子“精忠报国”等等,均体现了不俗眼界与高尚德行。 点评:与重学崇文相比,历代母亲更注重对孩子品性的培养。她们都把良好行为规范和优秀品质视为做人的根本,巧妙地输送到孩子心里。 行正品端身为范 《礼记》中说:“幼子常视勿诳。”意为小孩子常在父母身边,父母不要说谎。孟轲母正是这样严于律己,不打诳语。 有一次,小孟轲看到邻居家正在杀猪,便问母亲:“他们杀猪干什么?”孟母信口说:“杀猪给你吃肉呗!”刚说出口便觉失言,非常后悔:“孩子刚刚懂事我就欺骗他,这明明是在撒谎,真不该信口开河。”为了不给儿子造成言而无信的不良影响,孟母咬牙从拮据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从邻家买回猪肉,炖好给孟子吃,兑现了无意中的许诺。 此外,陶侃母甘受贫困,退鱼劝子为官清廉;唐朝郑果母周济穷困亲友,教子自励,秦末王陵母视死如归教子坚持正义,东汉赵苞母以死励子保卫国家,均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点评:严于律己,重视以身作则,是中国母亲们教育子女的一剂良方。在古代社会,妇女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最底层,形成了诸如吃苦耐劳、勤勉俭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慕名利等高尚情操。在中国母亲身上体现出的传统美德,一直是子女教育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
关于民国女子怎么育儿和民国女子怎么育儿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