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育儿经验(美国人育儿)

时间:2022-10-18 阅读:20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欧美人育儿经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美国人育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全部靠谱吗?哪几条是有问题的?

我不是专业人士,以个人的育儿经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为方便,一条条来,当然首先得说,我很怀疑这是什么很专业的17条意见,顶多算是个人育儿心得,和“美国”更没有什么关系。育儿之道,人人有经,很难说那种方法放之四海皆准,如果把这十七条当宝贝照搬,绝对是不合适的,不过抛砖引玉集思广益,还是不错。我们的基本情况,小女现14个月,从出生起完全由我和妻子两人带,6个月后妈妈开始上班,白天交法国保姆看管。家里老人没有参与过。目前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性格开朗,独立性很强。 绝招一 如何让小宝宝不哭 我们基本同意这里面提到的方法,但是前提是作为父母,能够分析和理解导致宝宝哭闹的原因,一哭就抱,和一哭就不抱,都不合适,哭的时候完全不搭理,更加不合适。实际上最了解孩子的一般应该是父母,而不是长辈,所以怎么做,应该由父母来决定。多和宝宝交流,不要一味用抱去堵孩子的嘴,再小的孩子你也可以和他对话。至少我家小女,极少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她很清楚我们不会因为她哭闹就满足她的一切需求。我同意,一个快乐的宝宝不应该是一个用哭闹来索取的宝宝。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一个宝宝在没有哭闹的时候索求你的拥抱,那是100%需要满足的。 鼓励宝宝睡整覚,我们非常同意,但绝不应该针对对刚出生的宝宝,刚出生的宝宝是绝无可能一觉睡到天亮的,欧美的儿科医生也绝不会做这样的建议。一个月以内都是按需供应。宝宝成长以后,自然而然会具备睡整覚的能力,这个时候父母的做法就很重要了,时间点大致在4-6个月。我同意从这个时候开始,宝宝和所有人一样,夜里是用来睡觉而不是用来吃饭的,最起码作为父母应该做到不主动中断和干扰孩子的睡眠,这就涉及到夜奶和独睡的问题。小女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每天都是从晚7点睡到早7点,尤其是半夜十二点之后是绝不会醒来的,没有刻意训练,至于半夜醒来怎么办:看第三条。 一个能自行入睡,和半夜醒来能自我安慰的宝宝,才是一个幸福的宝宝。尤其对于宝宝的早期生活来说,入睡环境和苏醒环境是不是有差别,是很影响情绪的。在怀里睡着的宝宝醒来发现自己在床里,往往会哭。所以应该鼓励宝宝在床里入睡,作为父母,要采用更丰富的手段,而不单纯只是抱着哄着。开始睡整覚以后,如果半夜醒来,最好不要用奶去安慰,轻柔的对话和舒缓的音乐,都很好,固定的安睡玩具也很有用。能自我安慰的宝宝,真的是会在床里唱歌的,哪怕是半夜,也会自己唱着歌重新入睡,你说,哪种宝宝更幸福?不过,宝宝会经历很多特殊的阶段,比如肠绞痛等,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安抚还是非常重要的。 绝招四 趴着睡养美女 我不知道别的国家,在法国,40年前很鼓励趴着睡,现在则一般不建议,也不反对。孩子生病的时候是绝对不能趴着睡的,不是怕口鼻堵塞,而是怕胸腔受压呼吸窘迫。其他时间,孩子想怎么睡怎么睡,在不使用枕头和被子的前提下,小宝宝是不会把自己窒息的。不过为了变美女要求孩子趴着睡,就非常的不靠谱了,美不美,比不上自由的魅力... 绝招五 宝宝的抵抗力比你强十倍 做法大致同意。姑娘从小就比我们穿得少,回国探亲的时候被所有人指责给她穿得太少。但是实际上,她的适应性非常强,怕热不怕冷,14个月从来没有严重感冒过。不过这不意味着她的抵抗力比我们强十倍,只意味着宝宝的御寒能力要超出我们的想象,过热对他们的伤害甚至要超过过冷。至于抵抗力,请看下条。 绝招六 拒绝抗生素! 拒绝本身不是一种合理的态度,就和滥用抗生素一样有害。我们个人的经验是,绝大多数小儿常见病是根本用不着动用抗生素的,一个谨慎的儿科医生也不会轻易让孩子去依赖抗生素。咳嗽发烧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有时是经历感冒增强抵抗力的过程,有时是一些非感染的正常反应比如长牙。我们一直有一种基本态度,如果你把宝宝当病人来养,动不动就干预治疗,时不时吃点补药,那么宝宝就真的会成为一个病人;适度的接触细菌(不要过度消毒),适度的依靠其自身抵御常见的疾病,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是有益无害的。另一方面,对于比较严重的症状(以医生的意见为参考,总体而言很少见),抗生素不应该被“拒绝”而是应该遵医嘱合理使用。 绝招七 天天洗澡,用清水,少用沐浴露 这是我们完全不理解的一条。新生儿的皮肤皮脂有所益处,这是我们在产院里面和从儿科医生那里得到的信息,所以,至少在头一个月,不要过于频繁的给宝宝洗澡,当然,不用沐浴露是正确的。至于更大的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然还是必要的,如果条件允许,天天洗澡没有问题,但是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及早养成孩子刷牙的习惯,这个比用洗澡来提高“抵抗力”更重要。 绝招八 没有奶不够吃的妈妈,只有不想喂奶的妈妈 对于大多数的妈妈来说,自然规律赋予的能力,就是孩子的食量有多大,妈妈的奶就有多少,所以这点是同意的,至于你属不属于“大多数”,总得坚持尝试才会知道,新生儿头几天并不要求喝很多母乳,所以是非常理想的磨合期。夫人顺产,小女出生后一个小时就被要求尝试哺乳,初乳很少但是很珍贵,里面有对新生儿非常重要的天然抗原。之后连续三天,我们都是按照法国这边的方法,吃的是产院提供的营养配餐,我提供自制的酒酿鸡蛋,然后在护士的辅助下,妈妈和爸爸共同学习育儿,并且坚持母乳,很快就跟上了小宝宝的需求。我是觉得,只要爸爸们真正做到了为人父为人夫的职责,妈妈们大多都是不会落下月子病,奶量也一定会跟上的。所以,我想说的是,新晋妈妈一定要抵抗住所谓的“土专家”的意见,坚定的给宝宝喂初乳,坚定的给宝宝哺乳,不要轻易用替代品,头三天是磨合期,放弃的话很遗憾。 脱光了喝奶这个方法没有试过,我觉得不太靠谱的是,新生儿吃奶吃到睡着是正常现象,为什么一定要其“冷得清醒”呢?我们所得到的方法,是在此时轻轻的摸宝宝的脸颊,或者宝宝的手掌心,她就会很温和的醒来继续吸吮。对我们来说,百试不爽。题外话想说的是,当时小女刚出生的时候,就是血呼呼光溜溜直接放在妈妈胸口上的,护士现场清理,很神奇的是,第一,不用拍就哇的一声哭出来,第二,哭了几声就很安静,开始找奶吃...所以,对于初生儿来说,妈妈的体温比什么都强。 绝招十 母奶是最好的“抗生素” 母乳是好东西,同意。用母乳治眼疾这个方法是不是靠谱,求科普。 同意,方法大致相同,从来没有出过意外。 各人有个人的方法,小孩的习惯也不一样,不过嗝这个东西,是东西方的父母都拍的,按照我们当时定下的育儿养儿原则,凡是中西方较一致的,可以直接采用。 绝招十三 早点吃五谷杂粮 这点我们是比较同意的,不过“五谷杂粮”,应该是泛指各种类型的食品,而且决定什么时候小孩开始吃辅食,绝不是越早越好,有些信号需要观察,大致在4-6个月。我们也不同意孩子吃和“成人一样”的食物,性状可以一样,固态的成块的等等,但是口味一定要清淡,少盐少糖,所谓“食淡方知味”,这才是不挑食的“诀窍”。另外,事物品种可以丰富,不要局限于米粉和面条,要多多锻炼宝宝的牙齿,对于没有过敏风险的宝宝来说,确实是“什么都可以试试”,当然,“除了工业食品和零食”。小女是较早就开始接触需要咀嚼的食物,不要低估宝宝的能力,她真的适应得很好,一岁之前就能啃成条的黄瓜和胡萝卜,自己吃成根的香蕉,甚至吃小鹌鹑蛋的时候也知道先咬一半再咬另一半(否则不安全),松子都会嚼碎了再吞咽,关键是,从来不挑食。 绝招十四 别破坏宝宝的专注力 这点非常同意,宝宝天生是有探索和学习的欲望的,很多技能,并不是大人“教会”的,而是他们“自学”会的,比如趴爬坐走和一些手指精细动作,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提供好客观环境。这个过程就需要他们的专注能力,而这个能力,往往容易被一个过于热心的“抚养者”所抹杀掉。在我们家里,如果姑娘一个人在做什么事情,只要没有危险,我们是不会去干扰她的;她研究什么东西,可能笨手笨脚,但是我们也不会去性急“指导”她,尽可能让她自己去解决,她解决不了的,自然会来找我们帮忙,所以她一直都属于那种心思很缜密,很愿意花时间去解决“难题”,并且花大量时间“观察”的宝宝,独立性非常强。不过,我不认为“看电视”是培养专注力,缺乏互动和思考的活动,不值得鼓励。 绝招十五 慢慢走路,小声说话 没说的,绝对同意,这是一个基本素养问题,但是关键中的关键,是大人自己做到而不是要求孩子做到,孩子不过是父母的模仿者而已。 绝招十六 只要没有生命危险,鼓励宝宝试试看,摸摸看 其实这条对父母的要求很高,那种凡事保护过度的,反而是省心的父母,因为只需要“禁止”就好了,就和我们的档中央一样...小女爬的时候,我们需要排除地面上有没有不能吞咽的危险品但是不要太介意是不是有细菌,14个月了,她从没有坏过肚子;小女在家里逡巡的时候,我们需要排除有没有危险的药品和物品她触手可及但除此之外她所见即所得;插头都保护起来了但是炖锅有意让她轻轻的碰过,有点烫,她皱了皱眉头但是之后再也没有主动去碰过了;在沙滩上更有意思,我们放任她吃了一口沙,显然不美味,不用说她也不会继续尝试。这个世界,教是一部分,尝试却更重要,她自己找到的边界,比我们强迫给她的边界更有效。 绝招十七 也是最重要的一招,一天只能批评两次! 这条有些形式主义,不过基本理念是对的,建立规矩需要更细致的方法,单纯批评是不够的, 批评只是一种方法,我们只是用得太滥而已。我们所有教育的目的,是把一些基本规范,内化成为本能,而不是靠惩罚和打骂而养成依赖“他律”的恶习。总的来说,我不认为2岁以内的宝宝有什么好批评的,你不能去要求这个阶段的宝宝按时大小便,不能要求她吃饭喝水不杯盘狼藉,不能要求她有和成人一样的行为举止,这都是需要时间培养和“内化”的,需要时间给她模仿我们的行为的,如果作为成人的我们,自己都做得不好,那再多的批评都是徒劳无功。但是,多和宝宝心平气和但是语气坚定的交流,是应该的。小女4个月刚开始吃辅食的时候,喜欢抢我们的勺子,我们从法国保姆那里学会的方法就是,不厌其烦的对她说,吃饭的时候不能抢勺子,以后等你长大了你就可以自己用勺子吃饭,同时停止喂食直到她平静为之,她真的是可以明白和理解的,从4个月到现在,我们给她喂饭的时候,她再也没有抢过勺子。这个不是批评,而且又有什么好批评的呢?

外国妈妈单人能带一堆娃,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现在养育一个孩子,不仅经济成本高,人力成本也高。国内一般情况是,一个孩子由一家人照顾着、宠着,还要不断往里投钱。然而即便是如此,还是觉得养孩子累得不行,一家人忙不过来,很多甚至因育儿理念不同经常爆发家庭大战。

与这种常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时候看到电影电视里,国外的妈妈一个人拉扯好大一群孩子还轻松写意!好羡慕啊!回想起自己带一个娃就已经够手忙脚乱的了,到底是为什么啊!国外的妈妈们带娃的画风是这样的:一个人带一窝孩子毫无压力,出门常常推着好几个。

外国妈妈单人能带一堆娃的育儿方法有几点:

1、体格好

欧美女性大多比亚洲女性强壮,她们在成长过程中也非常注重锻炼,饮食高热量,因此养成了强健体魄,自然精神就比较充足。

2、不过度限制孩子

国外的妈妈不会过度限制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妈妈仅对有安全隐患的事情加以预防控制,让孩子自然地产生好奇感以及个人的兴趣点,并发酵成孩子的爱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妈妈的压力。

3、培养独立性

外国家庭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需要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校服,起来自己叠好自己的床铺,收拾好玩具。于是,两个孩子也好,三个孩子也罢,孩子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然而然就为妈妈节约了很多的时间。

4、经验的积累也很重要!

一些国外的妈妈们也是在不停的摸索与改善育儿的方式,当第一个宝宝出生后,她们很多时候也是崩溃的!当宝宝一个接一个诞生来到家庭,她们逐步地按照之前的经验,打理好家里的每一个宝宝。变得更加从容淡定,于是让带宝宝也成为风淡云轻的一件小事!

西方父母有哪些育儿理念值得借鉴?

西方父母的育儿观念有很多值得中国人借鉴。在西方父母的眼中,孩子到达一个成年的年纪之后,就会有一个自主的能力,家长就不会过多的干预,但在中国不会,家长一直抚养孩子到自己的生命终点。

在欧美国家,最为风靡和成熟的育儿理念叫做什么吗?

在欧美国家欧美人育儿经验,目前最为风靡和成熟的育儿理念是由心理学家、教育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心理治疗师简·尼尔森提出的"正面管教"理念。正面管教理论指出,父母和老师们应该坚持:和善与坚定并行,以互相合作为基础,在孩子自欧美人育儿经验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贯穿整个教养过程的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带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

在我们传统的育儿理念中,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孩子大多都通过对孩子严厉的控制和惩罚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或者过于溺爱骄纵孩子,以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爱。其实不管是严厉还是溺爱,都有些过于极端。家长过于严厉的话,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过度控制,有规矩但是没有自由,没有选择;家长过于骄纵孩子没有限制,有自由但是没规矩,无限制的选择。

实践证明,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生活技能,培养出责任感,才能具备个人感知力、行动力、自我价值认可、自省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对事件的整体把控能力,在之后独立面对人生时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诸多挑战与议题。

简·尼尔森创立了"正面管教协会",开设家长课程,分享自己"不骄纵不惩罚"与"和善与坚定"的育儿办法,数万家长从中获益。简·尼尔森在自己的著作《正面管教》当中告诉我们,该如何与孩子成为朋友,并非敌人。

对比欧洲家庭和亚洲家庭的育儿方式,二者有何不同?

对比欧洲家庭和亚洲家庭的育儿方式,二者有何不同欧美人育儿经验?外国孩子胆子比中国孩子要大,在中国父母眼里,孩子做任何事都是有危险的,孩子还没有尝试,就被禁止了。中国人在经历了漫长的计划生育,很多家庭仍然保留着“只生一个”的惯性,导致二胎政策开放后遇冷;而西方父母对生养孩子的观念是,要么不生,要么至少生两个,她们更重视孩子出生后是否有玩伴,她们认为孩子在和同伴的交流玩耍中成长更快。中国宝宝都太依赖父母,他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而外国宝宝是释放天性的玩耍,更喜欢交朋友,和同龄人打成一片。

西方父母很注重孩子运动技能的培养,孩子们在户外运动的时间比较多,在国外欧美人育儿经验你会经常看到小孩子们三五成群进行某项体育活动;而中国的妈妈,对孩子的学习更加焦虑,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闲暇时间各种补习班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有时在小区跑跑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中国的宝宝大都是娇生惯养,被父母谨慎呵护着长大,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说啥也不敢让三只狗围着孩子睡觉吧?

国外的宝宝从出生时就有自己的婴儿房,很多宝宝几个月大就开始自己睡觉了,这在中国妈妈看来,也许有点匪夷所思,那么小的宝宝怎么可以自己单独睡呢?不仅如此,中国的孩子到了八岁左右还跟父母一起睡的不在少数,中国的很多家长总是对孩子有点过度保护了,导致孩子的独立性不够好。国外的孩子,不仅独睡的年龄比较早,在帮父母分担家务、自己整理内务方面也做得更好,这得益于他们的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中国妈妈一般不敢让孩子独自待着,做啥都要抱着背着,生怕孩子磕着碰着,而外国宝宝则是被妈妈晾在一旁独自玩耍,所以不会紧缠着妈妈不放。

欧美人育儿经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美国人育儿、欧美人育儿经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6442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