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妈说育儿(妈妈说育儿)

时间:2022-10-17 阅读:14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咚妈说育儿,以及妈妈说育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疯传的“分房睡”年龄,你怎么看?

1

一大早收到闺蜜的微信求助:

决定在儿子5周岁生日后进行正式分房。可惜,孩子各种哭闹撒泼打滚就是不乐意,已经连续几天了,各种方法用尽,还是赖着跟我们一起睡……跪求各种小妙招哇!

闺蜜说:

很多专家说孩子5岁前还不能独立睡觉的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独立能力、心理健康。孩子已经5岁了,我必须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赶紧分房。

而网上关于孩子什么时候跟父母分房睡最合适,众说纷纭。

有的育儿专家建议学习国外的做法,孩子出生后就跟父母分房睡。有的建议孩子3岁前完成分房睡,还有的建议孩子6个月就考虑分房睡 ......

6个月、2岁、3岁、4岁、5岁……这些网上疯传的分房年龄,让多少妈妈着急忙慌的严格「遵守执行」。

随着孩子长大,分房是必然的。

可如果妈妈脑子里全是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又如何看到一个真实的孩子?如何满足孩子最本能的需要呢?

当你决定跟孩子分房睡的时候,你给足孩子需要的安全感了吗?你为孩子做好独立睡眠的准备了吗?孩子可以适应长时间没有你的陪伴吗?

其实,关于孩子什么时候应该跟父母分房睡,并不能一刀切。

如果分房真的要遵循一个原则的话,那就是:

尊重母婴亲密的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顺其自然。

一般来说,父母可以从孩子3岁后慢慢尝试跟孩子分房睡,到5~6岁前完成这个过程。

我们可以参考专家的建议,却不能一味地遵循那个冷冰冰的标准。

当孩子还没有准备好跟父母分房睡的时候,不要强迫他。

2

很多妈妈在网上分享过跟孩子分房睡的经历。

一位妈妈发帖说:

她是个极其热衷于国外各种育儿理念的妈妈,孩子一出生就分床睡,1岁的时候开始分房睡,即使孩子哭闹她也依然坚持。慢慢地,孩子开始习惯一个人睡,却也变得沉默,不爱说话。一次旅行的时候,这位妈妈原本打算跟孩子住在一起,却听到孩子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睡,妈妈从来也不喜欢和我在一起」。

那一刻,她后悔极了。

还有一个妈妈发帖说:

儿子差不多3岁了,听有经验的妈妈建议,就尝试着跟孩子分房睡。原本以为孩子很独立,分房睡应该很快适应,没想到竟然有说不出的难……

那晚两夫妻刚关灯躺下,隔壁房间儿子跑来咚咚咚地敲门,妈妈问你要干什么,孩子一会说他的小蚂蚁爬进妈妈房间,一会又说他的超人玩具在妈妈房间里……

爸爸生气的朝门外喊:

「你那点小心思唬谁呢?赶紧回去睡,要不然打你屁股!」

孩子回去了,夫妻俩一夜安睡。

第二天一早,打开房门,竟然看到儿子正蜷缩在爸妈的房间门口睡得正酣,原来他自己半夜从房间拖来了小席子、小枕头、小被子……

看着那一段段心酸的文字,想象着那些被父母一次次拒之门外、陷入无尽的害怕甚至绝望中的孩子,多么可怜,又是多么的让人心疼啊!

不要再狠心地把那个还没有准备好的孩子推出门外了!

面对那个哭闹着不要分床睡的孩子,有的育儿专家甚至还建议采用系统脱敏法、延迟满足的方式。

可正如心理学家李雪所说,行为主义训练法确实会有效,但其效应是建立在婴儿对母亲及时回应自己感到绝望的基础上。

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离开与自己一体的温暖子宫,如果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里体验到的都是绝望的滋味,那么他一辈子的生命底色都将孤独灰暗。

无论是3岁还是5岁,仿佛每一种育儿理念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培养好的睡眠习惯,促进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

可是,正如伊能静所说的,孩子迟早都会的事,为什么那么着急?

孩子不是流水线作业的产物,他们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3

马伊琍曾经在微博提及女儿爱马在得知同学自己单独睡觉后,愉快地提出自己也要跟妈妈分房睡,并很快习惯了。

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会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新的状况,而我们要做的,是静静地陪伴和等待,并做好放手让孩子独立的准备。

可是,当孩子真的准备好跟妈妈分开睡的时候,有很多妈妈又舍不得了。

马伊琍甚至还期待着将来有一天,女儿能亲昵地跟她说「妈妈,今晚我想跟你一起睡」。

儿童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提到一个「足够好的妈妈」的概念,他写道:

「足够好的妈妈……起初几乎完全能适应婴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难以适应,婴儿的能力不断增长,她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败。」

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倾尽全力在生命的最初满足孩子的全方位需求,也能坦然地接受孩子逐渐长大、逐渐从自己的生活中退出。

当孩子准备好与你分房睡的时候,亲爱的妈妈,不要犹豫,果断地放手!

4

内心充盈的孩子,已经可以对抗所有的不安和慌乱。但在果断放手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

◆ 陪孩子创建一方自己的天地

动手为孩子准备儿童房,跟孩子一起设计房间,小星星、奥特曼、美人鱼、爱莎公主……

在确定设计方案后,跟孩子一起选他喜欢的窗帘、壁纸、书桌……陪着孩子一起搭建一个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小天地。

看看这位爸爸和女儿一起打造的森林童话屋,孩子住在这样的房间里,是不是更舒服更开心呢?

◆ 安全仪式感:分房安全

《小王子》中,小王子问狐狸:仪式是什么?

狐狸说: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它使得某个日子区别于其他日子,某个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

当孩子决定独立睡觉的时候,给孩子来一场盛大的仪式,为孩子留一份美好的回忆。

◆ 为孩子营造一个安睡的环境

外甥在跟父母分开睡以后,依然会常常要求晚上跟妈妈一起睡,他跟妈妈说房间里有怪物,还会跟妈妈说晚上梦到有恐龙要吃他。

孩子梦到各种奇奇怪怪的画面很正常,可以试着通过跟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方式,让孩子安心。

绘本《吃掉黑暗的怪兽》讲了一个叫球球的小男孩很怕黑,总觉得床底下藏着怪兽。作者几米就在球球的床底下画了一个专吃黑暗的小怪兽,小怪兽总是很饿很饿,于是它不停地吃吃吃,把世界上所有的黑暗都吃光了。

地球上再也没有黑夜了,可球球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后来,怪兽听到地球上传来球球的哭声,将球球紧紧地拥在怀里。

在怪兽的怀抱里,球球躺在无尽的黑暗中,舒舒服服地睡着了。

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在孩子离开你之前,给他满满的爱和大大的拥抱,并快乐地享受那段美好的亲密时光。

在孩子决定离开后,果断地放手,让他自由的飞翔,去追寻自己的天空。

生下来就经常抱的宝宝和不怎么抱的宝宝长大了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我记得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很多妈妈都和我传授经验说孩子不能经常抱,不然抱着抱着他们习惯了就会老要你抱,特别宝宝哭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抱。

我信以为真,真的就不太抱儿子,哪怕宝宝哭得厉害,我都让他哭着睡着了,可我才这么做了一天,就觉得这个方法不妥,为什么孩子哭着想要你抱,你却不抱呢,觉得挺残忍的,所以我开始选择经常抱着宝宝。

后来无意中看到了华生的“哭声免疫法”,我才知道朋友所谓的宝宝哭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抱就是“哭声免疫法”,哭声免疫法的宗旨就是孩子哭得时候不要抱,等孩子不哭了妈妈才抱,让孩子知道只有不哭的时候,才能得到妈妈的怀抱。

而这个“哭声免疫法”竟然曾经风靡全美国,华生那个年代,许多美国父母用过这个方法治好真的变得不粘人,不总要大人抱着,但是长大之后弊端却显示出来了,很多孩子睡眠和心理上都有些问题,而提倡哭声免疫法的华生,他自己的孩子人格上都有问题。

我这才意识到,当时我选择放弃“哭声免疫法”是多么明智的选择,我觉得生下来就经常抱的宝宝和不怎么抱的宝宝有以下这些区别。

拥抱宝宝与父母建立感情的重要方式,如果父母经常拥抱宝宝,和宝宝互动,可以促进父母和宝宝之间的亲子关系。

并且当宝宝在父母怀中的时候,他们会感觉很放松,这是宝宝最佳的学习时间。

宝宝经常被抱着,他们是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每当他们哭泣的时候,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及时的回馈,所以他们内心安全感十足,不用担心父母不拥抱和爱惜自己。

一般来说宝宝被父母抱着就很少哭泣了,宝宝不经常哭泣对身体其实有些好处的,比如说很多宝宝哭多了会容易有脐疝之类的,不哭的宝宝不容易有脐疝。

有差别的,经常抱的宝宝,他形成了一种依赖性!我做月子期间,是我亲身经历的!那是宝宝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因为是新手妈妈,所以有些事情不太懂,宝宝一闹人,我就有点不知所措立马就把他抱起来,但是这个举动也让我以后的日子都过得很累!那时,婆婆不跟我们住一起,,老公上班,所以晚上,就我一个照顾宝宝!小家伙被抱的愣是睡觉放不到床上了,一放床上就哭闹不止。就这样,我几乎抱着他睡了整整一个多月!慢慢的大了,我也就没怎么惯着他了,有时候不管他,有时候就带他在户外活动的时间比较长,这样他就会累一些,入睡也快点,也渐渐的可以自己睡觉了。

因为妈妈的怀抱是温暖的,也是最有安全感,所以宝宝当然喜欢!对于,经常抱的宝宝与不经常抱的宝宝在长大以后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还是看大人的教育方法。当然,当宝宝可以稍微放手的时候,家长,还是不可以肆意妄为的惯着他,这样以后大了,那坏习惯可是难改了!与那些不经常被"抱着"的孩子你会发现有很大的区别!虽然我的宝宝在月子期间,我抱了整整一个月,但是他现在快两周岁了,一点也没有,娇气的毛病,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他都可以做!

总之抱于不抱的差别在于,什么时候不抱,什么时候抱!

从我妈妈那里我知道我是生下来不怎么获得抱抱的宝宝,并不是家人不爱我,而是那个大环境就是那样,那个年代家人都很忙,我妈生完我之后要做农活和料理家务,根本没有多少心思和精力花在 育儿 上。我妈经常说以前把我带到地理放在一边,她就去干活了。

1.没有安全感

我是个很没安全感的人,且不敢表露出来,表面上很坚强,从来不敢在父母面前表露出自己的 情感 。成年之后,一直认为一定要自己挣钱才有安全感,所以即使在家全职带孩子也要想办法做兼职。

2.缺乏自信

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之后,做什么都不想太出头,那时候认为这是低调,但其实是缺乏自信,做事情总是很被动,在职场上很吃亏。

3.容易上当受骗

生下来不经常得到抱抱,没有获得充足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往往比较缺爱,尤其是女孩子内心会比较渴望被爱,所以长大后别人给一点爱,就容易被感动,这样很容易上当受骗。

我大学的室友,她是家中的独生女,爸爸做点小生意,从她的口中得知,她妈妈在生下她后不用出去工作,可以给她充足的陪伴,是一个经常得到抱抱的孩子,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这些优势:

1.有充足的安全感

2.自信心更强

3.会冷静思考问题

4.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并会努力去争取

生下来就经常抱的宝宝和不怎么抱的宝宝会不会有区别,以上分析的只是个例,并不是绝对的,孩子的成长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六个月前经常得到抱的宝宝会更有安全感,这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家长在六个月前,不要吝啬自己的抱抱。

那差别太大了!经常抱着的轻者每天都得要抱着 ,不管做什么都要抱着做,好一点的只要抱着不管谁都可以。严重的就只要那么一个人抱 ,姿势都还得有讲究。我有个堂姐的女儿就是每天睡觉得在推车里,轻轻的推动是没用的,必须用摔得咚咚咚大力才行 ,这哪是睡觉啊分明是被摔晕的。

我家小孩从在月子里,家里人就不让抱,喂奶都是自己睡床上吃的 。吃饱了又接着睡就是了 。抱着睡的小孩就是睡着之后你都得抱着 。挨着床就醒。抱着睡对小孩的脊椎也不好。所以有些时候有些习惯都是大人给惯的。你不能按着孩子的习性来 ,大人得有自己的原则。

特别是新手爸妈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心怕掉。这样往往就会失去原则,给孩子也养成坏习惯

有人回答了那么多的研究成果,有人讲了那么多道理,但应用在实际 育儿 过程当中,遇到孩子哭,不抱的,又有几个妈妈。或许真的有,但我不是其中的一个。

对,我就是经常抱着宝宝,从出了月子就经常抱了,因为不抱她哭啊,抱起来就不哭了,也许这就是妈妈给宝宝带来的安全感吧。

我家宝宝从月嫂走了以后,就是我自己带,因为不会不懂宝宝为什么哭,所以只能抱着,白天抱着,晚上抱着,只有等到宝宝进入深睡眠,才能放在小床上。

现在宝宝4个半月,有一个现象特别明显,就是白天,无论她有多困,也要强睁着眼睛找我,看到我就会笑,到我怀里就会睡。

到了晚上,我更是无可替代的妈妈,只有我能哄睡,是吃完奶后,抱睡,然后再放下的节奏。

话说回白天,在宝宝不睡的时候,由公公婆婆照看,哄玩,如果我在旁边,小家伙玩一会就会看看我。看我还在,就继续的玩,像有了底气似的。

从她的表情里,我做母亲的,能感觉到那种无条件的信任与依赖。而这种信任与依赖,就是建立在母亲对宝宝各种需求的积极回应基础上的。

宝宝哭,就是宝宝有需求,而抱起宝宝,则是告诉宝宝,有妈妈在,什么都不是问题。

这样宝宝的需求可以被随时的看到,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很不错,长大后,人格健全,情绪稳定,有什么想法,更乐意积极表达,更乐意与外界建立关系。

而不被经常抱起的宝宝,即使是在哭闹时,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孩子也会很愤怒。别看孩子小,她也会对外界产生敌意与攻击。

这点我体味最深刻。记得有两次,我家小宝一个劲的哭闹,没有眼泪的那种,而且四处找张望,意思是: 那个女人为什么不来抱我 。

我也就是晚抱了几分钟,她到我怀里后,含着乳头还哼哼唧唧的,还咬过我两次乳头,从那以后我就意识到,有必要及时回应宝宝的需求,何况她才几个月大。

所以及时的回应宝宝的需求,是孩子获得终身的安全感和幸福的基础。而最好的回应,就是抱一抱我们的宝宝,告诉他们:有妈妈在,你只负责 健康 快乐的成长就行了。

你好,我是空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空妈觉得其实这两种孩子的差别,更明显地是表现在心理跟性格上的差别。

出生后经常被哄抱的孩子,一般来说性格都更加愿意与人亲近,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他们的安全感,也非常容易得到满足,性格基本会比较稳定。

而小时候不怎么被抱的孩子,成长后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难以跟人亲近。

因为在婴幼儿时期,就缺乏与人接触的肌体感,会让他们在张大之后也很难恰如其分地与他人相处,甚至是表达 情感 。所以这类孩子,往往都会存在内向孤僻,有时候严重的还会出现残暴的极端特性。

因为从小就缺乏安全感,以及感受不到家人的关爱,会让他们的性格变得特别容易暴躁,喜欢大吼大叫。

而且这种情况,一旦形成了,就很难去改变。

所以空妈在这里建议各位家长,一定要在孩子早年间的抚养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关爱与安抚,不要一直放任孩子哭闹,而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我是空妈—— 育儿 是个繁琐长远的事情,愿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变得越来越好 。

生下来经常抱的宝宝和不怎么抱的宝宝长大后有哪些区别?

观察某一种行为对孩子发育长期的影响是项科学且严谨的工作,所以不敢盲目的说那种行为更好,但是从短期对于孩子的发育来说,经常被抱起的孩子和经常不被抱的孩子区别还是挺大的。

抱与不抱我们只讨论小月龄宝宝,也就是半岁前的宝宝,因为有早就证明,孩子半岁后的会用哭声“威胁”父母,而且半岁后孩子活动的范围增加,更喜欢独立活动。

通过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得出结论, 灵长类动物的成长需要亲密的抚触和接触, 这一结论推翻了美国 社会 当时主流的 育儿 观念:孩子哭闹不要回应,要让孩子学会独立。

那么妈妈的怀抱能给宝宝带来什么呢?

经常被抱的孩子安全感更好

《善解童贞》这本书中,作者胡萍提到:父母对孩子生理需求的及时满足,有利于培养宝宝的安全感。这属于孩子的第一层安全感。

第一层安全感怎么来得?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好比一个火星文,心理更充满了恐怖和害怕,这个时候孩子会通过哭声来传递自己的需求,比如饿了,尿了,困了,当父母第一时间可以满足孩子的这些基本生理需求,孩子开始明白,我的需求可以被满足,我是安全的,这个世界是可靠的。

当这种物质需求被满足之后,孩子精神世界的第一级安全感才能够逐渐建立,孩子从母亲及时的回应中获得了接纳和被爱,这种交流主要是眼神和肢体的交流。

所以对于刚出生的宝宝妈妈的怀抱有着意义非凡的作用,孩子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都需要怀抱。

经常被抱的孩子大脑发育的速度更快

有的人说婴儿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更确切的说孩子生下来的大脑细胞容量是几乎相同的,后天的发育其实是快慢的问题,想要孩子更聪明,其实是让宝宝的大脑生长速度越快。

婴儿大脑发育有两个阶段,婴儿出生时大脑细胞约有100-180亿个,出生之后,宝宝的大脑发展进入了长质量的阶段,神经细胞连接的突触开始形成,这些突触在宝宝三个月大的时候到达顶峰。

这些突触在婴儿期有着快速的发展, 在3个月的时候突触是3岁孩子的十倍。想要孩子大脑快速发展就要不停地激活这些突触。 如何来激活,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不断的刺激。尤其是小月龄宝宝,躺在床上只能看到天花板,被抱起来可以接收到更多的风景,接受到更多信息,这种外部不断刺激,可以让宝宝大脑发育更快。

被抱起满足新生儿宝宝发育需求

在《北鼻的异想世界》中,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让出生只有一周的新生儿宝宝看了两种图案,而监测的仪器随时可以观测宝宝大脑的动态变化。

当看到机械玩具时,婴儿的大脑没有任何变化, 看人脸图案的时候,很明显孩子大脑的氧气含量快速增加,证明大脑中涌入了大量血液,宝宝很活跃。

如果说宝宝长大成人以后有什么明显的差别,我觉得除非有科学研究和长期的调研跟踪,否则很难说有多大的区别。

但是,在小时候,还是有所差别的。

宝宝刚生下来,需要充足的睡眠,还是尽量不要抱,让宝宝躺在床上自由睡眠。一是因为宝宝经常抱在怀里,身体受到束缚,尤其是颈椎,脊椎等,得不到舒展,不利于宝宝的发育。二是宝宝被经常抱,会形成依赖感,长期的话,就会经常要抱,不抱就会引起哭闹等。

以前的观念也会认为经常抱孩子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不利于独立,孩子会比较脆弱。所以,孩子哭闹的时候就不用管,等到他自己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但是现在新的理念认为,孩子如果哭了、饿了、闹了,需要大人抱的时候,大人就适时给予拥抱,尤其是妈妈,让孩子感觉到信任、踏实,最终停止哭泣。我比较赞成后面这种理念,一是自己做了妈妈之后,看见孩子大哭的时候有点心疼,二是认为孩子现在哭闹如果得不到满足,会影响他以后情绪的表达和 情感 的诉求,孩子也会缺乏安全感。三是觉得孩子想要抱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年,何不满足他?况且满足他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

所以,我觉得孩子小时候尽量少抱,以免影响孩子发育,但当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吝啬拥抱,同时各个阶段注意抱的方式,几个月的时候,要托着头,孩子还不能竖起头来,等到长大一些,就可以适当的竖抱以满足孩子对外界好奇、感觉新鲜的需求。

一己之见,需要对你有启发吧!

前三个月孩子哭闹的时候可以多抱抱,给足宝宝安全感,以后才容易独立。有人说不抱的孩子乖乖的很好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小月龄宝宝向外界传达信息的方式就是哭,饿了会哭,拉了会哭,不舒服了会哭,如果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宝宝整天不哭不闹,不是这个宝宝有多乖多好带,而是她之前的的表达没被回应,所以她就不再表达,这样长大后很容易自卑自闭,见了生人就躲自家大人身后不善于表达。当然孩子不哭不闹的情况下不建议抱着,让她自己玩自己睡都没关系,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自己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也可以经常和宝宝做些互动小 游戏 。

生下来经常抱的宝宝和不怎么抱的宝宝长大后有哪些区别?

观察某一种行为对孩子发育长期的影响是项科学且严谨的工作,所以不敢盲目的说那种行为更好,但是从短期对于孩子的发育来说,经常被抱起的孩子和经常不被抱的孩子区别还是挺大的。

抱与不抱我们只讨论小月龄宝宝,也就是半岁前的宝宝,因为有早就证明,孩子半岁后的会用哭声“威胁”父母,而且半岁后孩子活动的范围增加,更喜欢独立活动。

宝宝凌晨翻身不慎落床,妈妈的反应让人称赞,父母如何防娃掉床?

广东茂名,一个宝宝凌晨翻身时不慎从床上跌落,睡在一旁的妈妈突然被惊醒,条件反射般一跃而起,赶紧下床把宝宝抱起来并给予安抚。

妈妈的反应让人称赞,纷纷引发网友热议:

“爱的召唤!”

“母子连心!”

“耳听八方,为母则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网友们太可爱了!没想到宝宝只是掉个床,却招来网友们这么五花八门的称赞,再次感慨咱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字文化。

也许有人很不理解,宝宝掉床妈妈这样的反应那不是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吗?怎么就又上升到母爱伟大这样的高度了呢?

我想,只有为人母后才能理解宝宝掉床背后的心酸。

宝宝之所以会掉床,折射出两个问题:一是宝宝睡觉肯定不“安分守己”;二是一个睡觉不“安分守己”的宝宝,旁边肯定有一个不可能“安分守己”地睡好觉的妈妈。

我相信,这位妈妈的反应也是我们万千妈妈的反应。

女人自从生娃当了妈后,都不晓得睡整晚觉是什么感觉了。一个晚上下来,不是频繁醒来给宝宝盖被子,就是担心宝宝会不会掉床,总之就是各种挂心,无法安心睡觉。

有宝妈说,这样的“熬夜”比高考熬夜复习都痛苦,因为高考熬夜至少自己能随时中断,可带娃的熬夜一旦开始,就由不得妈妈们了,长此以往的后果就是被打乱的睡眠很难做到说睡就睡,尤其当这个能睡觉的时间是突然间空出来的,更让人一点困意都没有。

妈妈白天带娃三餐不定时,晚上不是担心娃踢被子就是害怕娃掉床,根本就不能睡个好觉,简直是在锻炼妈妈的熬夜能力。

大家都知道,熬夜很伤身体,于是乎宝妈们的秀发因为熬夜而大把的脱落,人也憔悴不堪,黄脸婆估计就是这么熬出来的了。

基本每个宝宝多多少少都发生过掉床现象,对于宝宝掉床爸爸妈妈总是会特别担心就会过分紧张,毫不犹豫地就把宝宝从地上抱起了。

这种本能的做法是从作为父母的角度做出的,不难理解。但是,如果你不懂一些宝宝损伤情况的处理办法,过分焦急地破坏了现场数据,就有可能造成宝宝的二次伤害。

因为宝宝掉下床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较轻的是皮肤擦伤或者是软组织损伤等;重者可以是造成骨折、五官受伤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颅脑损伤。

可以说,上述这位妈妈在宝宝掉床后立即抱起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如果宝宝掉床后没有受伤只是受了惊吓的话,妈妈这样抱起确实是能安抚到宝宝。反之,宝宝若是受伤了,妈妈立即抱起就会给宝宝造成二次伤害。

那么,宝宝掉床了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 不要马上将宝宝抱起来,一定要先静观10秒钟。 观察宝宝身上有没有受伤部位,如果发现有流血的地方,要马上进行按压式的止血,并带宝宝到医院做及时的处理。

其次, 如果发现宝宝没有受伤,就鼓励宝宝自己活动一下, 观察有没有出现运动障碍,如果发现有这样的状况,一定要注意保护,以免搂抱宝宝时加重损伤。

经过观察后, 确定宝宝没有受伤或者运动障碍后,才可以抱起来哄,直到宝宝停止哭闹。 而且要一边哄一边再观察宝宝有没有出现其他异常,比如嗜睡、尖叫、吐奶、异常动作等。

如果出现或怀疑出现,应送医院检查。如果神志清楚、行为正常,24小时后仍然没有任何异样表现,就基本排除损伤了。

爸爸妈妈肯定都不想有类似的悲剧发生在自己宝宝身上,但是有些意外是防不胜防的,宝宝在爸爸妈妈不注意的两三秒内就会发生意外。或者在转身的瞬间,宝宝就会在身后“啪”一声掉地上。

所以爸爸妈妈都会想尽方法防止宝宝掉床。但是有的妈妈说,为了防止宝宝夜里掉床,她和宝爸一人把持床的一边,把宝宝围在床中间,可是他们睡着后,宝宝竟然会从他们腿脚之间的空隙“爬”到床尾,摔到地上。

如果家中有这样好动的宝宝,确实让爸爸妈妈头疼,尤其是宝宝会翻身会爬之后,就加大了掉床的风险,所以大人们无时不刻都得紧盯着。看来,想避免宝宝掉床,爸爸妈妈只能将防范工作做得更加细致!

我有两个宝宝,大宝从小都比较乖巧,晚上睡觉也很安静,第一次掉床是在会翻身时不晓得怎么就从床上掉了下来,哭得很大声,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手足无措,就抱着大宝一起哭。

我一边哭一边检查了孩子身上并没有出现异常,安全起见还是带孩子去看了医生,医生说没事我心中高悬的石头才算是落了地,第一次庆幸当初买床时买的矮脚床。

后面二宝出生会翻身会爬之后,我就做好了各方面防掉床的保护措施,听到二宝从床上掉到地板上的防护地垫上“咚”的一声时,我也很淡定地面对,真的是带大宝带出了经验,带二宝就没那么大惊小怪了。

两个孩子都是我一个人亲自带大,十年下来真的是把“大宝照书养,二宝照猪养”演绎得淋漓尽致,不敢说 育儿 经验丰富,至少比新手爸妈强些。

下面这4种防孩子掉床保护措施经过我亲身验证,效果较好,分享给有需要的新手爸妈们。

(1)安装防护栏。 宝宝长大后,就不愿意在狭小的空间里玩耍,一般会在爸爸妈妈的床上或者客厅多一些,所以要给大人的床安装防护栏,还能防止晚上睡觉时宝宝从床上掉落。

但是在使用防护栏时,家长也不能百分百地放心,因为宝宝有可能会卡到缝隙里导致窒息。所以,家长在安装防护栏时,千万不要留有缝隙,然后用软物填充,宝宝会自己拽出来留下隐患。

这也是好多父母不愿安装防护栏的原因,价钱贵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

(2)安装防掉床蚊帐。 这个蚊帐很好用,宝宝睡在里面,妈妈会很放心,不仅防止宝宝被蚊子叮咬,还能防止宝宝从床上掉落受伤,因为宝宝会掉在蚊帐里,不会直接掉落地面受到伤害。

大宝小的时候,我就安装防掉床蚊帐,记得有一次半夜醒来发现大宝竟然“不翼而飞”了,后面才发现大宝又掉床了,直接掉在蚊帐里,还睡的香甜,大半夜的把我乐得不行。

如果爸爸妈妈不想安装防护栏的话,可以考虑安装个防掉床蚊帐,我认为这个真的是百分百安全,价钱也不贵。

(3)在地板上铺地垫。 不管是否安装防护栏和防掉床蚊帐,都不影响在地板上再铺个地垫,可以起到双重保护作用, 有垫子的缓冲,如果宝宝不小心掉下来也不会很疼, 也能尽可能地降低对宝宝造成的伤害。

我家二宝晚上睡觉特别不“安分守己”,冬天的时候没有蚊子所以没有安装防掉床蚊帐,但是我在床的周边都铺了地垫,有一次他也是翻身直接从床上掉落,“咚”的一声掉到地垫上,但是他不哭不闹,自己爬起来又上床睡觉去了。其实,二宝翻身时我就醒了,但是没来得及抓住他。

(4)改变床的摆放位置。 这应该也是大多数家庭的做法,就是把床的一侧靠墙摆放,大人睡在床的另一侧,床尾用被子堵住,这样也能起到防护作用。

但是,若是遇到好动的宝宝,还是有掉床风险的,所以可以安装防掉床蚊帐,也可以在地上铺上厚地垫,三重防护措施,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

总之,不管选择哪一种防护措施,家长都不能让孩子远离自己视线范围太久,以免发生意外。

谁家孩子在小时候没有掉过几次床呢?老一辈的人或许会认为我们年轻父母太过于矫情,养个孩子照顾得像个“瓷娃娃”一样,过去谁家不养三四个小孩,如果都这样精细,父母啥都别想干了。

今时不同往日,虽然孩子掉床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但掉床对孩子身体 健康 的威胁性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如果孩子不小心掉下床摔到脑袋的话,那很有可能会造成孩子颅内受伤,影响宝宝正常的大脑发育。

所以说,提前做好防护措施,防患于未然,养娃路上,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话题讨论:为了防止宝宝掉床,您家采取的是哪一种防护措施呢?

育儿知识3-6岁

不少家长对于孩子入园会有各种焦虑,担心孩子会哭、会不睡觉、不吃饭。很多家长迷惑,孩子到底在孩子园里“学”什么,什么才是合理的期望…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育儿知识3-6岁,期望对你培养你的宝宝成长有所帮助。

育儿知识3-6岁:3-6岁到底应该“教”什么

不少家长对于孩子入园会有各种焦虑,担心孩子会哭、会不睡觉、不吃饭。很多家长迷惑,孩子到底在孩子园里“学”什么,什么才是合理的期望…

1、何为健康的体态

3~4岁,应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4~5岁,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

5~6岁,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坐和行走姿势。

特别提醒

保证每天睡眠11~12小时;午睡应达到2小时左右,时间可以随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椅子的高度以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床不宜过软。

2、何为情绪的安定愉快?

3~4岁: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不高兴时能听从成人的哄劝,较快地平静下来。

4~5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需要不能满足时能够接受解释,不乱发脾气;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

5~6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消极情绪的原因,能努力化解;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较快地转换情绪和注意。

特别提醒

和孩子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孩子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

允许孩子表达自己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孩子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冷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

3、要达到什么样的适应能力?

3~4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

4~5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半小时左右,能较快适应人际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如换了新老师能较快适应;

5~6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连续活动不少于半小时,能较快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环境。如换了新的孩子园或班能较快适应。

特别提醒

每天为孩子安排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活动,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经常玩拉手转圈、秋千、转椅等游戏活动,促进其平衡器官机能的发展。

经常带孩子参加亲戚朋友聚会等,支持他与不同群体的小朋友游戏等,使孩子较快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4、要达到什么样的生活自理能力

3~4岁,在提醒下,饭前便后能洗手;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4~5岁,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方法正确;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钮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5~6岁,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特别提醒

不论孩子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

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5、应该具备什么样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4岁,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的名字、家庭地址、家长的名字或电话号码。

4~5岁,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能遵守安全规则;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

5~6岁,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运动时能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

特别提醒

帮助孩子了解周围环境中不安全的事物,如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等。

帮助孩子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紧急出口等。

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求救电话。

6、应该掌握哪些文明的语言习惯?

3~4岁,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说话自然,声音大小适中;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4~5岁,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

5~6岁,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如在别人悲伤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示安慰。

特别提醒

孩子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孩子,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

结合情景提醒孩子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如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等。

7、要达到什么样的人际交往能力?

3~4岁,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喜欢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4~5岁,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

5~6岁,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特别提醒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孩子与他人接触、交谈。

鼓励孩子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也欢迎他带同伴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育儿知识3-6岁:这样“治”调皮熊孩子!一治一个准!

很多父母估计都有这样的经历:吃饭了孩子还在看动画片,睡觉了孩子还不愿放下手中的玩具,让孩子洗澡永远的回答都是“等一下”,出门上学了还是磨磨蹭蹭,妈妈没抓狂孩子就不会听……

我告诉你,有趣的育儿可以替代厌烦的育儿,只是需要一点小技巧。

1、卡通人物“现形”

这个世界吸引孩子的事物很多,以至于孩子们总是玩不够,到了睡觉时间也迟迟不肯睡。我的儿子有一段时间非常崇拜“超人”,觉得“超人”非常了不起,不仅能打怪兽,还非常高大。

一次孩子又不想睡觉,我就说:“儿子,刚刚超人跟我说了,他说早睡的孩子才能长得跟他一样高、一样强壮,他还说认识你,他要我告诉你,你是个有非常守时的孩子,一到时间会自己上床睡觉!”

儿子瞪大了眼睛,“真的吗?”

“真的,你是个早睡早起的乖孩子!”

儿子丢下手里的玩具,然后爬上床自己盖上了被子,即使闭着眼睛,脸上仍旧带着笑容。

2、让孩子“帮忙”

不知道为什么,孩子的手即使变成“灰耙子”,仍旧不能阻碍他们向食物“进攻”,这是让大人们非常抓狂的事情。很多人的做法是拍打孩子抓食物的手,然后将孩子拖到水龙头前面,抓着鬼哭狼嚎孩子的手去洗。

有一次我突发奇想,能否让孩子“帮”我洗手,顺便让他的手也洗了呢?“儿子,你能帮我洗手吗?你洗得比较干净哦!”

没想到我这一诡计让孩子非常乐意,他从一刻前的撒泼小孩突然变成了一个责任感十足的“小大人”,牵起我的手就往洗手间走,还一边走一边唠叨:“肯定要我帮忙才行啦!”

在他帮我搓肥皂冲水时,我们还握握手,孩子的“灰耙子”被洗得干干净净。

3、“比赛”小游戏

大多数孩子对于刷牙,当大人刚买回小牙刷小牙膏时,孩子会尧有兴致地刷个不停,但没多久,孩子总是以各种借口拖延甚至不刷。我的孩子也是如此。

“儿子,我今晚刷牙一定比你快!谁赢了维尼熊就会跟谁睡!哎呀我今晚能抱着熊熊睡了……”

“不行!维尼熊跟我睡。我一定能赢你的!”前一秒还不肯放下手中玩具的孩子,咚咚咚地就跑进了洗手间,唯恐比妈妈落后了一点点。

然后我们抢着装水、赶着挤牙膏、忙着刷牙,我还故意总是落后孩子,当孩子先刷完时那种自豪感就像一只胜利的小公鸡,还兴奋地告诉我如何如何才能又快又干净。

4、讲有趣的故事

很多熊孩子都喜欢赖床,你强硬拉他们起来,他们会哭闹,甚至起来后又倒下呼呼大睡。有一天早上我突然心血来潮扮起了兔子妈妈,把熊孩子当成小兔子。

“哎呀哎呀,这只小兔子今天怎么还没去幼儿园呢?小兔子还在床上呼呼大睡吗?糟糕糟糕,大灰狼看见小兔子没去,它自己假扮成小兔子上学了。”我看了一眼孩子,他虽然还闭着眼睛在装睡,但明显已经屏住呼吸在听。

“小兔子最喜欢吃的甜甜圈被大灰狼吃了,你看,它一口又一口地把甜甜圈吞到肚子里面了。”甜甜圈是孩子最喜欢的食物。

“它还要代替小兔子溜滑梯、玩游戏……不好了,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把它当成小兔子了。怎么办呀,真正的小兔子要去揭穿它吗?”

孩子终于按捺不住骨碌爬起来了,“不行,小兔子一定要去揭穿它!”儿子非常有正义感,这样的故事正戳中他的要害。

5、让玩具当“坏人”

吃饭拖拉是很多孩子都有的坏毛病。家里的老人总是恐防孩子吃不饱长不大,每次吃饭都是威迫利诱,甚至跑着满街追着喂饭。当公婆因为有事回老家,我就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一天晚饭时,孩子像往常一样在看动画片,完全不理会我叫他吃饭。

我将一只玩具猪摆上了饭桌,“大笨猪要来吃掉你的所有东西了,再不来就会没有了哦。”

熊孩子瞟了一眼,看到玩具猪只是笑了一下,然后不以为然地继续看电视。因为平时老人威迫利诱得太多了,以至于孩子再也不相信。

我们再也没叫儿子吃饭,而是悄悄地吃完并且将剩饭剩菜倒掉了。

“哇,今天大笨猪吃得好多呀,已经吃完了,真不错!”当孩子回过神来,饭桌上只剩下这只玩具猪,哪里还有饭菜的踪影。

“我的饭呢?”熊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大笨猪吃光了,你想吃的话,明天吧!”孩子懊恼得说不出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越夸张越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但需要提醒的是,孩子们很聪明,几次后他们可能就会熟悉了你的招式,唯有创新着各种方法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值得高兴的是,当孩子们养成了某些良好的习惯后,他们就会一直做下去。但无论怎么样,也无论什么时候,爸妈最重要还是要保持着一份耐心对待孩子,只有耐心才能让育儿生活变得有趣并充满快乐。

育儿知识3-6岁:入学前,幼儿要学会的规则意识

分清左右;自身的左右;黑板上、书上的左右;

必须要认识的字:课表上的字、书的名字、家长的名字;

必须学会写学校的名字、自己的名字;

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父母的名字;家里的电话和父母的联系电话;

有一些规则意识。纪律是个大问题,是保证学习的前提。如:

入校:

1、按要求准时入校,不迟到、不早到,知道有事有病时要请假。

2、会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主动与别人打招呼。

3、主动地参加简单的劳动。(在家里家长要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劳动,锻炼劳动能力,学校要进行值日)

入厕:

1、会自理大小便,懂得将大小便解在池内,保持地面整洁。

2、便后马上离开,不在厕所打闹或聊天。

盥洗:

1、会按次序盥洗,人多时能够排队等待,不推不挤。

2、会将手上的水甩在池内,保持衣服、地面的整洁。

3、够将手洗净擦干。

4、懂得洗手后关紧水龙头,不浪费水。

教学活动:

1、学会准备上课需要的学具和物品。(要学会自己整理书包)。

2、听到指令能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准备上课。

3、上课时坐、立姿势正确,不乱动,不和别人说话。

4、上课回答问题或发言讲话时先举手。

5、清楚地记住并完成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不懂的会问。

6、在教师要求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做到不拖拉,不边做边玩。

7、学会认真独立地做事情,懂得追求良好的结果。

8、喜欢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讨论时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9、学会正确使用学具和物品,用过后能(jy135幼儿教育 )收拾整理好,不乱扔。

10、学会正确的握笔与书写姿势。

11、懂得爱惜自己的东西,不弄坏、不弄丢。

活动游戏:

1、游戏中学会与别人协商、合作,共同完成大家的事情,共同分享成果。

2、做事有信心,学会克服困难,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完,不半途而废。

3、学习主动与人谈话与交往,对别人的主动交往要做出积极的反应。

4、学会主动邀请别人一起游戏,会请求参与别人的游戏。

5、不乱拿同伴的东西,得到同意后可以借用并在用后归还。

6、同情关心伙伴,在别人需要时,乐意给予帮助。

7、学习用协商、讲理的方式解决同伴间的纠纷,不使用武力。

8、影响或伤害了别人会主动道歉,学习原谅别人的无意过失。

9、做错了事能接受批评,并愿意改正。

10、不在室内游戏,在室外游戏时不大声喊叫或追跑,不影响别人,不允许在走廊上追跑,特别是出教室时要慢慢走。

放学:

1、带好自己的衣物,主动向教师、同伴告别。

2、清楚地记住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能向家长重复。

咚妈说育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妈妈说育儿、咚妈说育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6362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