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亲子育儿杨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杨杰教育专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父母能管住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接触最多的成长方式,就是模仿自己的父母。
父母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需要先成长和完善好自己。
经常听到身边不少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就那么难管呢?
上到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年,下到只有3岁的小人儿,家长管的越多,孩子越反抗;家长管得越紧,孩子越叛逆。
不禁让人困惑,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呢?
樊登老师说: “在管教孩子过程中,如果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么一定是方法错了。”
“要管好孩子,首先要先管好自己。”
看过这样一张图:地铁上,妈妈看书,孩子在一旁也拿起一本书看,另一个妈妈在玩手机,孩子也凑过去盯着手机看。
在教育的路上,父母若不能做好榜样,孩子很难不走歪路。
有研究发现,孩子是个全然的“感知器官”,孩子的眼睛像录音机,耳朵就像收音机。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照单全收。
然后从他们的视角,将真相粗暴地展现在父母面前。
所以,一个家庭最该被教育的,是父母。
父母管不好自己,所有的教育都是无用功。
一、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问题的折射
心理学家杨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一个上小学的男孩,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和同学打架,不写作业,性格孤僻......
老师三天两头就找家长,有一次老师更是反映:“孩子上课瞪着老师,眼神很可怕。”
妈妈崩溃了,她觉得孩子简直无药可救。
可杨杰在了解情况后发现:孩子的问题其实在妈妈身上。
妈妈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不是吼就是揍。
日复一日,孩子也变得暴躁。
妈妈抽他一下,他还妈妈两下。
母子俩常常斗争一晚上,孩子故意不写作业,困了就躺地上睡,而妈妈也跟孩子怄气,孩子一合眼就扎一下!
杨杰建议妈妈停止打孩子,妈妈感到很委屈:“我能用的方法都用了,是因为没招数了才打孩子。”
多少父母,自己病了,却逼着孩子吃药,父母自己不反思,却逼着孩子改变。
孩子的问题只是果,因在父母身上。
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当你发现孩子很难教育时,其实问题很早就有了。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的太多》一书中也指出: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问题密切关联。
可悲的是,父母的眼睛只盯在了孩子身上,对自己的错误却毫无察觉。
劲都往孩子身上使,只顾大刀阔斧地砍掉孩子的毛病,只管孩子,不管自己。
这样的“双标”教育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越管越头痛,孩子越来越叛逆。
二、好的教育都是往自己身上使劲
杨澜曾说:“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实、快乐、有责任感、有情绪管理能力,孩子会模仿你的。”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父母,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也不会差。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在这4个方面管理好自己,父母内心充实而丰盈了,才能反过来给孩子带去更好的人格影响。
1. 管好自己的言行,培养孩子的修养
曾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男孩随口说了一句粗话,身后的爸爸,上前就是一巴掌:“我靠,谁教你讲脏话的?”
如此不文明的方式,怎么可能教会孩子讲文明?
“忠孝礼仪,我怎么要求郭麒麟的,我就怎么对待我父亲和他人。”郭德纲说。
他在跟父亲打电话时,从来不敢坐着,对父亲永远恭恭敬敬;对长辈,也一直彬彬有礼。
因为他先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出了典范,再反过来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时,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
在娱乐圈,郭麒麟一直以礼貌待人著称。
郭麒麟和父亲坐在一起时,永远挺直腰杆,毕恭毕敬。父亲说话时,永远站在身后,认真聆听,回话时都是“您”开头。
对外,也是谦卑有礼,见到长辈,赶紧弯腰打招呼,嘘寒问暖身体如何?别人帮忙时,“谢谢,麻烦您了”常挂嘴边。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标杆”。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要先行。
2. 管好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的好性格
看过这样一个视频,二胎家庭里,姐姐无聊时会用手戳弟弟眼睛。
生气时会拿玩具狠狠地砸弟弟头。
姐弟起争执时,会对弟弟直接拳打脚踢。
姐姐还会没缘由的上手就打、推、抓,扇弟弟。
每每这时,妈妈都会很生气的拿出针来扎姐姐,用衣架打嘴巴。
从早到晚,家里到处充斥着妈妈的吼叫,姐姐的大哭大叫,弟弟的哭喊。
后来,育儿师问妈妈:“你小时候,妈妈也这样对你吗?”
妈妈几度哽咽,不愿再回忆,虽然不记得犯了什么错,但父母愤怒的表情和那一句句“你怎么不去死”,一直刻在了她脑海里。
很多时候,她也知道发脾气不好,可就是忍不住对孩子发怒。
暴力情绪就这样在亲子间代代相传。
父母管不好自己的情绪,孩子遇事也控制不住自己,只会复制父母发怒的样子。
胡适曾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父母遇事时只有先控制好自己的脾气,才能看见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引导孩子感知,管理自己的情绪。
如此,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中学会共情。
3. 管好自己的欲望,培养孩子的自律
前两天在朋友家,刚好碰见她母女俩互怼:
“看了多久的电视了,还不去写作业?”
“爸爸玩了一上午游戏了,你怎么不说他?”
说完,女儿一脸不情愿地拿出了作业本,眼睛却一直盯着电视。
“像什么话?哪有边写作业,边看电视的?”
“呵,就刚刚,是谁一边做饭,一边手机不离手的?”
朋友生气了,吼道:“我是你妈,小孩能和大人比吗?”
“你自己都管不好,凭什么管我?”女儿把笔一丢,站起来就进了房间,把门狠狠一甩。
白岩松说:“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我认为在中国的教育里面,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长。”
一个放纵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管好孩子?
浙江宁波,一位爸爸为了培养孩子对文言文的兴趣,每天连电视都不看了,下班就坐在书桌前,将父女俩最爱看的动画片《千与千寻》改写成文言文。
从小到大,只要孩子在学习,爸爸就会放下手头上的事,安静的坐在边上看书。
如今,女儿每天放学后就自觉完成作业,学习上的事从不需要父母督促。
而且在爸爸的感染下,女儿也爱上了文言文,六年级的她,甚至也学着父亲用文言文写日记。
父母“管好自己”,比管孩子100次都有效。
父母只有先管好自己想玩游戏的冲动,管好自己想玩手机的欲望,孩子才能在父母严于律己的熏陶下习得自律。
4. 管好自己的习惯,培养孩子的坚持
知乎有个问题:父母有哪些习惯影响了你一生?
一位网友回答:“十几年来,我的爸爸坚持每天6点半起床,看书充电。
而我的妈妈,只要有空闲,也会拿起书本认真阅读。
每天晚饭后,父母总是相约在楼下空地打打球,或是跑跑步,回家后总是乐此不疲地交流运动的好处。
多年以后,我才惊觉这些是父母“刻意为之”的教育。
曾经的我,早上起不来,一看书就发困,一运动就犯懒,可当我看到父母都还在坚持,就突然觉得早起也没有那么痛苦了,读书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运动也成了每天的习惯。”
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培养孩子坚持力很难,但父母自身不放弃,孩子便会在跟随父母的脚步中成长。
教诲是条漫长的路,唯有榜样是条捷径。
三、父母不放弃自我成长孩子不断努力成长
上海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就说:“与其每天都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试图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秒钟,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她是一位妈妈,更是一位教育者。
她一直致力于自我成长,女儿也学着母亲不断努力成长。
女儿初三毕业后,就独自前往英国求学,最后考上了牛津大学。
女儿感谢道:“我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给我的时间不多,却做足了榜样。”
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就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很多,孩子却不买账。
这是因为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很难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孩子也因此缺乏向上的动力。
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孩子最有可能的成长方式,就是复制现在的父母。
教育,就是先自教,而后教人。先自管,而后管子。
只有我们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引导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孩子窝里横、输不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最近,通过一件事情我发现很多孩子都存在两面性,比如在家里对长辈大吼大叫,但是出门去的时候,对外人总是唯唯诺诺,甚至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我亲戚家的孩子在我班上读书,这孩子平日里在学校看起来非常乖巧,为人也很谦逊。
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永远不会和别人发生争执的人,但是后来的一通电话却是让我对这个孩子有了很大的改观。
宝妈:“豆豆平日里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啊?有没有和别的同学吵架什么的。”
老师:“没有啊,他是一个很乖的女孩子啊,你们平时一定教育得很好。”
宝妈:“他很乖?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回到家就像个‘老佛爷’一样,不仅对他爷爷奶奶大吼大叫。
而且任性至极,我就是担心他在学校里也是这样子,才想说来问问他的具体情况。”
老师:“他在家里怎么和在学校里表现得完全不一样?”
宝妈:“唉,我也不知道,我一直在为这件事情发愁呢!应该好好管教一下了。”
其实现在有很多的孩子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家里谁也不敢惹,在外面却连话都不敢说,甚至可能怂的连遇到熟人都要绕道而行,事事都要父母帮忙,回到家中反而还凶父母,对父母大吼大叫。
而这些行为在家长看来,这可能是胆小,可能只是任性,但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这样两面派的孩子如果不及时纠正过来,对他们日后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
就算以后他们在外界的评价一贯很好,但是若是别人了解到他对家人是这样没有礼貌的态度,由于这样巨大的落差,想必身边的人都会离他远去。
可是说到这里是不是孩子本身就自愿变成这幅“窝里横,出门怂”的样子呢?谁不想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呢?
相信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孩子会刻意去让父母难过伤心,毕竟“人之初,性本善”嘛。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孩子变成现在这样呢?可能和家庭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01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变成“窝里横,出门怂”的两面派呢?
1)由于父母的溺爱,没有原则才造就了现在的孩子
之前去拜访一位朋友的时候,听说他家孩子很喜欢玩玩具,他们家是双胞胎,两个儿子。
于是我就一人给他们买了一个不一样的玩具,本来是想着对谁都公平一些,就事先想好了哪个礼物是属于谁的,想着他们收到礼物肯定会很开心,结果事情却远远偏离了我理想的轨道。
我给哥哥买了一个赛车,给弟弟买的是一个变形金刚,结果他们两个打开礼物过后,弟弟发现哥哥是个赛车,马上就把变形金刚扔在地上,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我都觉得很奇怪,问他:“你为什么哭啊?不喜欢变形金刚吗?”
“为什么哥哥是赛车,可以遥控,我就是个变形金刚,我也要和哥哥一样的玩具。”
哥哥也算是比较懂事,提出了和弟弟交换,结果他并不领情,哭着要父母再给自己买一个新的。
“我现在就要,现在就要。”
如果是我看见自己的孩子这么无理取闹,我此时一定是狠狠教训了一番,现在不好好管教一下,长大了不得上天啊?
但是他爸妈却急忙说:“好好,别哭了,爸爸马上给你买。”说完就立马出门买玩具去了,而这时,这孩子突然也不哭了,开开心心地玩起了变形金刚。
这孩子长大了甚至可以得“奥斯卡”了啊!虽然孩子的任性让人有些无语,但是我却明白,让孩子变成这副模样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其父母。
很多“窝里横”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明事理,没有原则,只会宠你孩子的父母。
朋友这对夫妻,面对孩子这般的无理要求,不仅没有一点责备的意思,反而还是一副“都是爸爸妈妈的错”的感觉,在我这个外人看来是这样,更别说孩子了。
这样做只会暂时平息孩子的哭闹,也许看似是在解决问题,实则却是在激发矛盾。
只要父母有了一次纵容,孩子就会看准这一点,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同样的情况,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撒泼”,父母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所以说,父母过分的溺爱,过分的放纵,才是造成孩子变成现在这样的根本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亲子咨询师杨杰教授说:“父母的一味妥协,不会让孩子学到别的,只会让孩子学会两样东西,一是发脾气,二是明白只要自己发脾气,父母就会答应自己的要求。”
孩子为什么会在家里这么放肆,其实就是父母的爱表达得太过明显,他们看到这一幕,就会想“原来父母这样爱自己”,于是,他们就会无理取闹,随意放肆。
毕竟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本质,那就是趋利避害,对自己越亲近的人,处在越安全的环境中,反而变得更容易吐露本性。
2)造成孩子“窝里怂”的原因,是父母的越俎代庖
什么叫父母越俎代庖呢?其实就是父母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替孩子做决定,总是事事包办,而忽略孩子本身的想法。
上次带班去游乐园春游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画面,游乐园里有一个跷跷板,一个小女孩看样子非常想玩。
但是跷跷板刚好已经有另外两个小朋友玩了,小女孩也懂得什么叫下来后到,本来已经打算放弃了,可是这个时候小女孩的爸爸却站出来,对那两个孩子说:
“你们可以让这个小妹妹玩一下吗,她比你们年纪小。”
其实在平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家长替孩子出头的场景,孩子胆小怕事,问题可能是出在父母身上。
父母不想着怎么帮助孩子试着跨出这一步,总想着怎么样才能帮助孩子从别处获得利益。
虽然孩子坐上了跷跷板,变得开心了,仿佛事情很完美地解决了,实则却是剥夺了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说:“真正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的人格。”
父母多次“伸出援手”,只会让孩子面对外界越来越“怂”,父母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与外界相处,让他们学习怎么解决困难,怎么照顾别人的情绪。
3)由于出门在外,没有安全感所造成的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主人公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他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
在他小的时候,其实自己也是一个在家里大哭大闹,要父母满足自己要求,出门在外就是一个爱哭鬼的孩子,而且他小时候特别喜欢撒娇,因为他知道这样父母就会满足自己。
但是就是因为这样,在家里得到了太多的爱,导致他一离开家就会全身不适应,没有安全感,甚至要妈妈陪着自己去上学,因为他要随时看得到妈妈,自己的心里才能安心,所以,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交到新朋友。
有些时候给孩子太多的爱不是好事情,当孩子在家里被无限的爱包围的时候,会让他们在离开这样的环境之后,变得不知所措,在他们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很容易感到害怕。
因此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去接触不一样的人,没有必要过于保护孩子,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必须要学会自己去面外面的世界,当他们在家里和外面达到平衡的时候,“窝里横,出门怂”的这种情况我相信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
02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想要解决问题,首先应该找到“病因”,以上,我已经讲述了孩子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原因,现在家长就需要根据其原因,做出相应的政策。
①家长可以首先在家里建立一个明确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孩子变成如今这幅模样,大部分都是因为父母的溺爱,没有底线造成的。
那么家长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举个例子,如果父母今天规定孩子只能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但是到了时间孩子还是死活不愿意关电视,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家长选择一味放纵孩子,面对孩子的哭闹和恳求,一次次心软,其实就意味着“孩子只能看半个小时电视”这句话是作废了的。
长期如此,家长说过的话都没有了威信,孩子还能乖乖听话才让人觉得奇怪。
所以,面对孩子想要延长看电视时间的这个请求,家长必须要严厉拒绝,拒绝一次不行,就拒绝两次三次,知道让孩子认为他们的撒娇,哭闹没有用为止。
只是指定规矩不行,必须还要严格遵守执行,这样孩子才会知道,“原来我这样做没有用,妈妈会生气。”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敦促。”
所以,还在无条件放任孩子的父母,应该坐下来仔细想想自己的教育孩子的行为方式,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在评判孩子不尊重长辈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想想是谁让他们变成了现在这样呢?
②教会孩子正确发泄自己的情绪很重要
“窝里横”的孩子如果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第一反应就是大哭大闹,因为他们除了这个方法就想不到别的办法了。
其实有些时候,不是孩子的要求太过分父母不愿意满足,而是因为他们请求的方式太过于极端,谁听见绵延不绝的哭声,还能够保持镇静呢?
此时,父母如果能够教育孩子,让他们能够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态度,让他们能够学会换位思考,考虑一些别人的心情。
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让自己妥协,应该试着和孩子达成一个平等的共识,试着让他们把情绪冷静一下,之后再温柔地告诉他们自己的错到底在哪。
久而久之,我相信孩子会明白,大哭大闹不是他们的“杀手锏”,就算自己大哭大闹也没有办法达到目的。
③多让孩子接触一下外面的人或者事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孩子“出门怂”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长期窝在家里,社交能力不足所造成的。
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小区的娱乐设施玩,那里有很多同龄的小朋友,从小时候就开始培养宝宝社交的习惯,以后出门上学了也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避免以后看见外人就“怂”。
其实,孩子“窝里横,出门怂”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父母做到有底线有原则,不溺爱,多带孩子出门走走,就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
03写在最后:
孩子出现类似的问题,作为父母首先应该思考是否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因为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就成为了一个“坏孩子”,一定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用错了。
如果各位父母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就不要过于保护孩子,不要太过于溺爱孩子,给他们建立起规则,让他们多多和外界联系,这才是让他们健康成长最好的方法。
四岁女孩脾气暴躁,不耐烦,哪有好的育儿心理咨询的地方?
可以看出,你的女儿脾气大,关键的原因就是你们两口子脾气不好爱吵架造成的。其实,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描黑他就变黑,你给他描红他就变红。四岁的孩子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都很差。他们所拥有的就是模仿,看到别人干嘛他就干嘛。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更需要心灵上的沟通、理解与关爱。我觉得你们两口子为了孩子先改变一下自己,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气氛,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点安全感,让孩子多一点幸福少一点忧虑,对待孩子要有耐心,不要经常训斥小孩,耐心说教,循循善诱,把事情说在一个“理”字上。四岁的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你们能够做到,我相信孩子一定会好的。祝你们生活幸福,合家欢乐!
我想知道哪本育儿图书更值得一看,请专业的人给推荐一下啊,一定要实用,不要炒作的书哦,谢谢!
《0-3岁人生最佳开端》,鲍秀兰的《中国妈妈育儿圣经》魏珉的,都是协和的专家,很不错,我一直在看。
有哪些比较好的育儿书籍?
你好,现在市面上和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好几个节目都报道过的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很不错,作者:尹建莉
在网上搜索尹老师的博客都能找到,尹老师还推荐一些书
杨杰:《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让孩子心悦诚服》
小巫:《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接纳孩子》《和孩子划清界限》
李跃儿:《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爱与自由》
玛兹丽施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在全美国从1989到现在一直畅销的书。
相对来说,尹老师的书可能会有些应试教育,而小巫的和李跃儿她们的书,就是以尊重孩子为教育理念,应蒙台梭利,华德福,和皮亚杰几种教育理念而进行的,她们倡导尊重孩子自身天性发展,给孩子自由,但不失规矩,注重孩子身心灵的发育,也结合一些中国传统教育,是非常好的教育。
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是成功训育三岁以上孩子自律的法宝,我宝才一岁零十个月,但为了从小给他做好规矩,为将来训育他自律打下基础,所以在某些时候也运用了书中的一些方法,感觉非常不错,孩子虽小,在某些时候却真的很自律,也是挺难得的。
还有,在网上可以搜索尹建莉老师的博客,里面有些博文和留言,也可以看一看,留言里有许多育儿群,都是非常好的,如果愿意可以加入和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和心得。
育儿是个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家长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提升自己,在生活中,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有好的收获,最后,希望你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与理念,对孩子来说,是一生的幸福
关于亲子育儿杨杰和杨杰教育专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