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育儿感统失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婴幼儿感统失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造成儿童感统失调的原因有哪方面,家长该怎么帮孩子改善这方面问题?
美国权威育儿杂志《parents》,给出的感统失调孩子的表现是这样的:
非常难以忍受下列情况:手脏,噪音,剪指甲,理发,意想不到的拥抱,赤脚走路
被触碰了没反应,喜欢久坐不动的活动,对冷,热,饿等感觉感受不到
总是用力过度或者用力不足,譬如握笔,会握得太用力或者握不住
总是很被动很安静,当你叫他,他总是响应得非常慢
过于谨慎,不肯尝试新事物,不肯接近人群,让他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外一个活动的时候(譬如结束打秋千,去吃零食)会非常愤怒
非常喜欢旋转和摇晃,玩耍的时候不顾危险,喜欢不停的乱动
经常发生事故,学习一些身体技能的时候非常困难,譬如学骑自行车或者接球
注意,这些表现只是所谓的“red flag”,意思就是需要引起警惕,需要再观察,但是不一定有这些表现就是感统失调。
当然,我看了很多篇文章,不同的文章,会给出一些不同的表现,但是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有这样表现的孩子不是很常见。
但是国内的文章给出的判断依据完全不是这个风格,他不做一些感统失调独有特点的描述,而会把症状说的尽量的泛化,试问“好动、话多、口吃、注意力不集中、孤僻、害羞、固执、挑食、咬手指、笨拙、缺乏自信、爱挑衅打架、发脾气、爱捉弄人”这些特点,会有孩子完全没有吗?总会沾上几个,这里很多的问题都是孩子成长中非常常见的,但是这样描述感统失调,会导致家长焦虑症发作,疑神疑鬼,到最后就忍不住要折腾折腾,花银子买心安。花完银子,孩子长大了,阶段性的问题也好了,家长长嘘一口气,哎,幸好我发现得早。
把概念炒热,把症状泛化,搞得好像人人都有病,然后再推荐各种疗法,这个套路,你不觉得很熟悉吗?是呀,中国人全民缺钙嘛!养活好大一个产业呢!
事实上,感统失调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一样,是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群体,而不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说白了,这些孩子的脑回路和正常人不太一样,是他们的大脑出现了一些异常。至于为什么出现这些异常,很遗憾,和自闭症和多动症一样,至今无解,学术上没人敢有定论。
感统的理论只发展了四十多年,相关的实验和研究还非常不足,唯一敢负责任说的是,有一些人群是“高风险”:
自闭症谱系儿童
在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被过度管制或者极度缺乏刺激的儿童
因为早产而被用饲管长期喂养过的儿童
有发育延迟或者神经系统疾病(如唐氏,或者多动症)的儿童
母亲在怀孕时吸毒
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感统失调
在发育过程中没有接受足够的五种感官刺激
曾经住院很久,尤其在一岁以前
在有毒的环境下暴露过,譬如铅中毒
有食物过敏
有心理健康问题
天才
这是根据数据统计出来的,并不是真的发现了因果关系,只能说是有可能的原因。
注意,这里面并没有剖腹产什么事儿!
具现在案例样本的猜测,基因占的原因可能更大一些,因为发现很多感统失调的儿童,父母本身就有感统失调。但是大多数的感统失调儿童,其实是不知道原因的。
先天的事情不能控制,后天的影响其实很小,只要你在娃小的时候,你没把他关在笼子里长时间不理他,也没捆着他不让他动不让他爬,只是不小心走了几天学步车,是不会感统失调的。当然,学步车确实不应该用。但是它导致的是走路习惯姿势的一些问题,和感统失调不挨着。
当然,如果你觉得孩子的一些行为确实让你感到不可忍受影响正常生活,相信你的直觉,也不要讳疾忌医,还是要及时的去找专业机构诊断。
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去为了预防什么感统失调去做什么训练。只要你直觉上觉得蛮正常的孩子,也没有必要看着中文网站上那些感统失调的特点去对号入座,孩子还小嘛,总是会有些调皮的,或者有些笨笨的,顺其自然的养着就好了
和孩子多亲近多拥抱,多带孩子接触各种事物,多和孩子做游戏,陪伴孩子,做好这些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健康成长,无须那些刻意的“训练”。
宝宝感统失调,会有哪些表现呢?
妈妈每天对新生儿进行抚触育儿感统失调,能够安抚宝宝情绪促进感统协调发展,帮助宝宝大脑发育。
近些年由于各种各样育儿感统失调的原因,刨妇产出生育儿感统失调的宝宝明显增加,“感统失调”这个词也因此进入育儿感统失调了大众的视野。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感统失调”。感统统合,是大脑的一种功能,一旦感觉统合失调,那么大脑功能也会失调,表现出各种学习能力障碍。
感统失调并不是某种疾病,只是大脑在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刺激后,不能够很好的与身体各部分相协调。
“感统失调”的相关表现
感统失调也分为多种情况,根据不同功能的失调,在幼儿身上表现出的症状是不同的。常见的有前庭平衡功能失常、本体感觉功能失调、触觉功能失调这几种情况。
①触觉功能问题: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睡眠过程中经常伴有惊厥等现象,情绪不稳定,易哭闹。稍大一点不喜欢身体接触,讨厌肢体接触,爱和同伴发生冲突。
不爱理发、洗澡、刷牙、不喜欢参与沙土、泥塑等游戏内容。却偏爱某些事物,如特定材质的床品或玩偶,要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才肯入睡。
生活中经常乱丢东西,组织性较差,不喜欢整理有序的环境。喜欢无目的乱动,自言自语,且惩罚无效。
③本体感觉功能问题:类孩子往往没有时间意识做事情缺乏顺序性。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不足,易产生挫败感,因此往往显得不合群。
像翻跟头这样的大动作,这类孩子往往做起来较为困难。像写字玩插塑玩具这种精细运动,往往过分用力,依赖成人帮助。在陌生的地方方向感较差容易走失。
造成新生儿“感统失调”的原因
1、先天生理
刨妇产的过程中,婴儿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易造成触觉失调。孕期胎位不正,易引起新生儿平衡觉失调。妊娠3个月时,胎儿的神经系统基本形成,妊娠期乱用药物也会对胎儿的感知觉造成伤害。
2、后天环境
对新生儿的过度保护,让宝贝在婴幼儿期时没有完成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生理系统对外界事物的刺激接受的不全面。人为的导致了孩子的“感统失调”。
比如过早的给宝宝使用学步车,此时孩子前庭平衡和头部的支撑力都不足,学步只会起到负面作用,违背了婴幼儿生理发展的顺序性。
婴儿没学会爬就学习走路,会直接产生前庭平衡失调。
父母工作较忙疏于陪伴,会使得幼儿右脑刺激不足。成人对幼儿要求过于严格,如不准孩子玩沙土,不准孩子光脚在地上爬行。
限制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与时间,使得幼儿触觉刺激缺乏。父母在教养过程中,没有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往往无意间成为了伤害孩子的罪魁祸首。
“感统失调”的预防与解决办法
新生儿出生前半年至出生后一年时脑细胞数目增长的重要阶段。婴幼儿一岁时脑细胞的数目不再增加。但是细胞突起却由变长、由少到多。
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希望各位奶爸奶妈能够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率,把我儿童成长的关键期,较早的帮孩子解决感统问题。
1、 预防
科学备孕,禁止乱用药物。遵循医嘱,按时产检。在可以顺产的前提下不要随便剖腹产,这样不益于母婴健康。
建议各位准爸爸准妈妈提前温习科学育儿知识,为促宝贝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宝贝提供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每周要有固定时间作为亲子陪伴时间。不要让工作影响了我们的亲子交流。
2、 解决办法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给予人间的小天使,我们温柔以待。就算宝宝出生后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也不要焦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育儿观的科学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比问题多。
0-3岁是幼儿感觉统合的形成期,3-6岁是幼儿“感统失调”恢复训练的最佳时期。
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是完全可以纠正感统失调的问题的。
亲子爬行
对于三岁以前的宝贝是再合适不过的训练了。爸爸可以尝试带着宝宝在障碍物中爬行,翻越“高山”克服困难,技能锻炼宝宝的协调能力还能够促进亲子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吹泡泡游戏,能够帮助宝宝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在游戏过程中还能让孩子和家长收获到极大的愉悦体验。多多陪伴我们的宝贝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新生儿抚触
针对触觉失调的宝贝是最直接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市面上有很多的新生儿按摩室,如果您没有时间带宝贝去或者对对方的卫生水平心存疑虑,在家自此对宝贝进行抚触也是可以的。
通过亲子间的抚触,使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
能够有效地促进新生儿感觉器官的发展,增加亲子间的的感情,促进幼儿脑部发育。
“感统失调”虽然不是疾病,但是也是孩子身上绝对不可以忽视的行为问题。
我姐姐的孩子在三岁左右的时候曾经在我家里小住了一周,在这一周里我就发现我这个大外甥身上有着“感统失调”方面的诸多行为特征。
我处于爱孩子的出发点和姐姐做了一次深度交流,其实她也发现了外甥“平地摔跤”不协调等表现,也跟姐夫说过,只是姐夫可能碍于成年人的自尊心一直不愿意正视孩子的问题。
还好我们发现及时将外甥送去了专门的感统治疗机构,现在我的小外甥已经可以穿着冰刀在球场自由穿梭啦。
作为成年人,我们在面对宝宝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应有个积极的心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今早发现以免为宝贝造成终身遗憾。
感统失调如何训练
感觉统合失调训练
自90年代初兴起的感觉统合训练,是解决各类儿童行为问题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新方法。它使许多孩子的行为问题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改善,这种方法也很受家长们的欢迎,并悄然改变着许多家长的育儿观。但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目前,正规的感觉统合训练只是集中在相当有限的范围之内,不能满足大多数家长的需要。而且,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关键在于预防,越早训练效果越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里介绍几种由家长配合可直接在家里进行的游戏训练方法,既简单有效又能促进亲子关系,希望能给家长们一点帮助或启示。
前庭功能失调
问题主要表现: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听而不见、久转不晕,平衡能力差,虽看到了仍常碰撞桌椅、门墙。
游戏方法
◆充分爬行
要训练宝宝爬行,出生后28天内宝宝就具有爬行反射,每天让宝宝俯卧几秒钟,先锻炼颈部肌肉,使他慢慢能抬头,用手抵住他的双脚,宝宝可趁势向前爬,会爬后再充分爬行3个月以上,尽量不使用学步车。可以专门准备一块地毯铺在地上,让孩子在上面爬,既保证了安全又使孩子有足够大的活动区域。爬行不足的孩子走路容易摔跤、磕磕碰碰。
◆平衡游戏
婴儿期家长要多摇抱,也可以让宝宝多坐摇篮,强化孩子对自身重力感刺激的输入。大一点的孩子要让他们玩荡秋千、走平衡木等游戏。
◆飞机游戏
由家长仰面平躺,向上伸出胳臂,双手顶住孩子的前肩,并弯曲双腿用脚托住孩子的腹部,孩子则颈部抬高,双臂张开,双腿并拢伸平,做成飞机模样。这时,可做前后左右的摇动。
◆摇摆毛巾游戏
用毛巾将孩子包在其中,由父母各拉一头,左右或上下摇动,也可在摆动时指示孩子向固定目标投球。 触觉过分敏感
问题主要表现:偏食、挑食,不爱吃菜;吃手或咬指甲;情绪不稳定,爱发脾气;陌生环境胆小、怕黑、粘人或紧张、退缩,不敢表现;对小伤小痛特别敏感;不合群或不会和别人玩,爱惹人。 游戏方法
◆洗澡游戏
1.冷热水刺激: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感受不同的水温带来的刺激,可以主要由手来感受,家长也可先做示范,并观察孩子的表现。
2.梳头游戏:用梳子的尖端刺激孩子的头皮,并顺其势梳头,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对手指的精细运动和了解自身形象都有帮助。
3.麻布刷身游戏:用麻布以中等力度刷孩子的手臂、前胸、后背、足部,可以边讲故事或唱歌,保持轻松氛围,以免孩子紧张。也可用毛巾、海绵、软刷子等替代。
◆抓痒游戏
让孩子躺在床或沙发上,抓挠他的腋下、胸口,依孩子的反应来控制用力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如果连一些常需接触他人的部位也有强烈的反应,则需加强此游戏。
◆毛巾卷游戏
找一条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将孩子整个卷起来,再轻轻滚动或下压,也可用双手轻轻抱紧孩子身体的各部位,强化各部位的触觉感受。
◆沙土游戏
将淘洗干净的细沙放在大盆里,让孩子在里面玩耍,尤其要适当增加沙土与孩子身体的接触面。沙土可由纸、树叶、米、豆等代替,此种游戏更适合在沙滩上进行,鼓励孩子在沙土中建立自己理想中的世界。
◆垫上游戏
让孩子在地毯上双手抱头,向左右两个方向滚动,对运动企划、触觉、自我形象都有益。另外,还可练习前滚翻和后滚翻,对触觉、动作平衡、协调都有帮助。
◆小刺球游戏
用带突起的小刺球在孩子身上滚动或轻压,四肢和前胸可以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后背则由家长辅助进行。 本体感失调
问题主要表现:动作协调能力差,笨手笨脚,做事拖拉、磨蹭,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自信、消极退缩、不敢表现。 游戏方法
◆从小抓起,多多活动
要注意手指小肌肉的精细运动训练,可根据孩子年龄、能力等特点,自行设计抓、握、捏、扔等游戏,如摆积木、投球、捏橡皮泥等。尤其应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幼儿园之前要学会洗手、擦脸、剪纸以及自己擦屁股。之后要练习拿笔、拿筷子、系扣子、系鞋带等。
◆球类运动
球类运动对小肌肉、大肌肉协调以及反应速度、灵活性都很有帮助。3岁左右的孩子要训练他们拍皮球,要求他们左右手交替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训练他们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由简单的分解动作开始,坚持下去,对注意力、手眼协调以及将来学习能力很有好处。
◆多多表达
为孩子提供适宜的语言环境,多和孩子交谈、讲故事,鼓励孩子表达自身的需要和感受,逐渐学会准确描述身边的事物,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细小进步,进行表扬,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学做家务
适当地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培养意志力、责任心、自信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4岁左右的孩子有积极参与家务的要求,家长要抓住这个时机,不能因为觉得孩子小或做得不够好就剥夺了他们练习的有利时机,包办代替只会导致孩子笨拙、懒惰、意志力差、缺乏自信以及没有责任心。家长应耐心地教会孩子逐渐从事各种家务,并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长期承担某项任务。
总之,儿童早期要多抚摸、多摇抱,尽量母乳喂养,多和孩子说话,多逗笑,增加语言信息刺激,4岁之前不要限制孩子吮手、裹嘴、咬毛巾被,只要保持清洁,唇部运动有利于语言的发展。4岁之后,随着注意力开始逐渐指向外界,上述问题会自行缓解。要让孩子有机会哭,练习声带发音。这些无疑都对语言的发育有利。
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问题,参考上面的方法,自行制定一套重点明确、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然后进行训练。统合训练一般都要经过2-3个月的时间坚持去做,才会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当然,我们更希望感觉统合成为一种观念,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面,因为它会给喜爱它的人们带来成长和希望、健康和快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感统失调?如何进行感统训练?
11月23日育儿感统失调,新华社发文“ 课间、午休不许出教室,怕什么育儿感统失调?”。 文章主要讲述育儿感统失调了现在很多 中小学校 ,为了避免孩子摔着、碰着、伤着,于是规定 课间和午休,除了上厕所不许出教室。 这项规定育儿感统失调的出现,究其原因有三,一怕孩子在课间玩耍的时候出事,二怕家长“闹事”,三怕给自己找事。
孩子们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操场、走廊玩耍的时候,难免会追跑打闹。一不小心磕了碰了,有的家长就会不依不饶,找学校要求赔偿。常用的措辞是:“不管怎么说,在学校出的事,学校就得负责。”
一个学校几百上千人,如果课间都跑出去玩,老师确实也看管不过来,为了让孩子们不出事,家长们不闹事,老师们省事,所以便有了这个规定。
其实不光中小学,很多幼儿园也有这样的情况,害怕孩子们室外活动出意外,就采用减少 体育 活动和 游戏 的方法,让孩子们乖乖的坐在教室。
这种做法实在是因噎废食,学校定制课间和午间时间,本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放松休息的时间,让孩子们在高强度脑力活动的间隙,得到调剂,活动身体,看看远方,舒缓一下视力疲劳。
可是现在,学校因为眼前的“怕”,而忽略了孩子长远的身心发展,其实是更可怕的一件事。
特别是还处在学龄期的孩子们,正处于大脑和身体的快速发展阶段,每天呆呆地坐在教室,缺乏锻炼,特别容易出现 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大体分为6类: 视觉统合失调、听觉统合失调、触觉统合失调、平衡统合失调的孩子、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前庭平衡觉统合失调。
这类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丢三落四、在阅读学习的时候,经常出现跳行、写字出格、颠倒偏旁部首、书写出错。久而久之,就出现厌学、自卑、逃学旷课等问题行为。
而且经常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也不喜欢和别人说话。做事协调能力差、晕车,没方向感,即使在 游戏 中,他们也很难控制方向。
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口吃、语言发育迟缓、表达能力差,肢体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难以完成等等。
孩子也会因为这些情况,常常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的状态,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发展。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感统训练方法。
1、利用按摩球、波波池、平衡触觉板等,在室温合适的条件下,让孩子穿短裤T恤,赤脚在波波池开心的玩耍,或者用按摩球每天和孩子玩小脚躲猫猫的 游戏 。
触觉训练强化孩子皮肤和大小肌肉神经感应,辨识感觉层次,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敏感度。
2、和孩子一起玩滚球 游戏 。爸爸妈妈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端,爸爸妈妈把一个小圆球从桌子上滚到孩子的身边,鼓励孩子把球接住,并推回给爸爸妈妈。
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把推球的距离慢慢拉大,或者给孩子示范用自己的右手把小球推给左手,左手接住之后,又推给右手。
这个训练小 游戏 可以提高孩子的手臂运动能力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3、育儿感统失调我们还可以通过平衡脚踏车、滑梯、过独木桥、跳袋鼠袋等训练方式来提高孩子的前庭平衡觉统合失调。
比如找一个长度到达孩子胸部的大袋子,让孩子钻进去,然后辅助孩子双手提起袋子,一步一步的往前跳,每跳一次,爸爸妈妈就帮助孩子喊口号“小袋鼠、跳一跳、跳!跳!”,当孩子完成跳跃距离之后,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喝一口他喜欢的果汁作为奖励!
在家里的时候也可以多和孩子一起进行弹跳训练,或者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和孩子坐在羊角球上,一蹦一跳的向前。既能增进孩子与父母的亲子感情,也能训练孩子的前庭平衡觉。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既要教会孩子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孩子的体能发展以及感统训练。特别是发育敏感期的孩子,如果家长和老师将 游戏 和运动视为风险,那孩子将失去更多成长的机会。
专注探讨儿童发育迟缓、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家庭康复训练,
倾听您的困与惑,解除您的 育儿 焦虑,
私信“大赛爸爸说”,
为您答疑解惑。
感统失调到底是什么?
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药力是无效的,必须通过训练才能纠正。
也就是说,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病症。
造成感统失调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两种:
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因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调;
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
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由于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使得儿童活动范围变小,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不全面;
父母太忙碌,辅导少而造成幼儿右脑感官刺激不足;
出生后,没让孩子经过爬行阶段就直接学习走路,产生了前庭平衡失调;
父母或保姆不准孩子玩土,玩沙,害怕弄脏,从而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过早地使用学步车,使幼儿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
父母的要求太高,管教太严,人为地造成孩子压力太大,儿童自由活动时间太少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等等 。
常见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有:
触觉问题
1.躲避接触 固执于某些物件要时刻抱着才有安全感,不爱玩身体接触的游戏,嫌弃某些质地的衣物
2.讨厌被触摸 讨厌理发、洗澡、刷牙,不喜欢绘画、沙土、泥工等手工作业
3.爱打架 爱发脾气动手打人,对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
前庭感觉功能问题
1.上课时东倒西歪,写字握笔姿势不当,端坐、阅读、写字时姿势不正确
2.阅读中容易出现跳行、漏行,头部运动时,眼睛在空间视物不稳定
3.晕车、晕船,大幅度运动中容易头晕
4.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难以辨别图象的细微差别
5.逃避或害怕运动,运动中主要用眼睛协调动作
本体感觉功能问题
1.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往往过分用劲
2.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
3.容易因为非智力因素引起学习不良,完成简单动作常常遭遇失败,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沮丧,依赖性强
4.学习系鞋带、扣钮扣等精细动作困难,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动作笨拙,不喜欢翻跟头,不善于玩积木5.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环境容易迷失方向
(来自西点育儿帮帮忙,希望对你有帮助)
育儿感统失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婴幼儿感统失调、育儿感统失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