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风俗有哪些(育儿风俗有哪些简单的)

时间:2022-10-06 阅读:19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育儿风俗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育儿风俗有哪些简单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

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

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还是全世界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们的民族文化很丰富,那么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呢?

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1

1、报喜

旧时通讯不便,交通也不够发达,当宝宝出生后,婆家人会专门派人向娘家告知,这就是报喜的来历,去报喜会带去礼品拜祭娘家先祖,也会带给媒人一份喜酒,娘家收到报喜及礼品后,会回赠坐月子的补品。

而今等不及宝宝出生,娘家人怕是已经守在产房门口,报喜自然是没有那么讲究了,产妇及家人也会通过网络向身边挂念自己的亲友报平安。

2、三朝做胆

古代的宝宝出生后不会每天洗澡,出生后会用安全的油脂涂抹宝宝全身,并且裹起来防止皮肤问题,直到三天后,由祖父母为宝宝行沐浴礼

在澡盆中放三块大小适中的石头,太小会“胆小如鼠”,太大又怕“胆大包天”,还要放进代表富贵的桂花叶,代表福气的龙眼叶,代表吉祥的橘子叶,洗澡过程中会轻轻拍宝宝的胸前,表示让宝宝胆大一些,试图以此抗衡宝宝的惊跳反射。

而今天天洗澡,最多隔一天洗一次澡,也知道惊跳反射并不是因为孩子胆小,不会油裹全身,更不会把洗澡水调的跟锅底一样。这个习俗也几乎淡化了。

3、剃胎发

满月时父母帮宝宝剃下胎毛,做成胎毛笔,寓意未来参加科举高中状元,也有人将脐带和胎毛一起做成印章,取义头发(“发”),脐带(“财”)。另有说法是宝宝出生24天理胎发,寓意长大效法二十四孝,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而今剃胎毛越来越流行,做出胎毛笔或者印章大有人在,不过批量生产真的不太保证拿到手的笔来自自家宝宝的头发,倒是越来越不提倡给宝宝剃光头,担心伤害毛囊。

4、满月

由于古时候婴儿夭折情况严重,能到满月就是一个重要的跨越,时至今日,新生儿和婴儿的分界仍然是满月。满月礼既是对宝宝未来的祈福,也是对之前神明的庇佑给予还愿。

满月时根据各地风俗,去拜送子观音,注生娘娘,三奶夫人,妈祖等传统神明,并且给亲友送一份油饭或豆饭。娘家人会送长命锁,寓意宝宝长命百岁。

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主家会给亲友街坊送红皮鸡蛋作为“诞生”的礼物。

而今的习惯多是摆酒席,大家欢聚一堂,为添丁的喜悦而庆祝。

5、收涎

宝宝4-6个月的口水多,古代会有收涎礼,准备6-8-12个小饼干和一个寿桃,让宝宝坐在寿桃上,将小饼干穿成串挂在宝宝脖子上,垂在胸前,每个长辈将宝宝胸前的饼干掰下一小块,帮助宝宝擦口水,边擦边说吉祥话“收涎收干干,祝你不再流口水”“收涎收沥沥,祝你早些叫妈妈”等等。

而今都知道,流口水是要长牙了,收涎是收不住的.,所以风俗也淡化了,只有少部分妈妈会给宝宝定制带有宝宝姓名生日的收涎饼干,进行“仪式”。

6、抓周

古代抓周既是吉祥的传统,也是为宝宝的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做一个“测评”,如果一岁的宝宝还不能爬到吉祥物旁边,或者不会抓,那就一定是出现了问题。不过当时也没什么解决办法。

抓周的早晨,长辈会给宝宝手上放葱(聪明),蒜(精打细算),苹果(平安),然后摆好尺子,算盘,食物等代表士农工商的职业象征,看宝宝的第一直觉去摸哪一样。来预测宝宝的未来发展。

现在的抓周同样是吉祥物或象征物,但是不再纠结于宝宝抓了什么,毕竟行行出状元,未来孩子开心才是最重要。

你身边有什么风俗可以与大家分享吗?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人人有责,希望各位转发,让更多人知道。

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2

1、产儿报喜

2、洗三

洗三,汉族生育习俗。在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3、送粥米

4、满月酒

满月酒,古代汉族人认为婴儿出生后存活一个月就是度过了一个难关。这个时候,家长为了庆祝孩子度过难关,祝愿新生儿健康成长,通常会举行满月礼仪式。

该仪式需要邀请亲朋好友参与见证,为孩子祈祷祝福。这就是“满月酒”的来源。现如今,人们为庆祝宝宝出生一个月而设立酒宴,这个仪式便称为“满月酒”。

5、接满月

接满月,按照民间传说,婴儿满月的时候,是一个坎,会有鬼神来小孩家吓孩子。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侵害,外婆或者姑姑要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住几天。

取得时候脸上抹点黑魔,回来的时候搽点白粉,寓意还越来越富态。有的地方外婆要送两个生鸡蛋让孩子在回家的路上了扔了,顺便帮着外婆家把灾难带走。

孩子出生后有哪些风俗3

习俗一:满月“剃毛头”

宝宝满月最普遍的习俗之一就是剃胎毛,俗称“剃毛头”,这可是宝宝人生第一次正式的理发哦~宝宝由奶奶抱在怀里,剃头的师傅也要专门请慈眉善目的老师傅,而这第一刀胎毛要与事先准备好的一小撮狗毛、猫毛混一起,用红线绕成团团,挂在婴儿床的帐钩上,俗称为“可壮娃娃的胆”。

也有的妈妈将宝宝的胎毛揉成团,直接装入小布包,缝在宝宝的背心里,寓意辟邪尽孝。

习俗二:满月“打胎头”

剃完胎毛之后的`宝宝,还要“打胎头”,妈妈们可别误会,打胎头可不是拍打宝宝的额头,而是将剥去蛋壳的熟鸡蛋,在宝宝头顶转一圈,然后将这枚打头蛋给邻居家的众小孩分着吃,习俗认为这样宝宝就可以跟大家和睦相处啦~

习俗三:带宝宝过桥

剃发沐浴穿上新衣裳的满月宝宝,由妈妈或者姑姑抱着走一趟离家最近的桥,并且口中要念一些祝福宝宝吉祥的话语,这样宝宝长大后就不会胆小啦,但过程中,别忘记打伞,点香哦。

习俗四:满月酒

当然啦,最重要的习俗还是“满月酒宴”,这是宝宝出生后第一个大日子。满月早晨一般人家会吃“圆子”,寓意宝宝将来“中状元”;也有吃“喜面”的,寓意宝宝“长命百岁”。

这一天,宝宝还会收到各种精美的礼物,小衣裳、小手镯、玩具以及护理用品等等,亲友们会用这些礼物来表达对宝宝的一份关爱。

习俗五:小孩满月吃红蛋

小孩满月请酒,也叫吃满月蛋,属民间喜庆宴席之一,家里要接客,亲戚需赶情。这种喜酒与其它宴席不同的是,凡坐席吃酒的宾客东家都发四个煮熟染色的红鸡蛋,人们带回去做礼品。后来,也有的人家做满月将鸡蛋不煮熟,只将生鸡蛋染上红色就行了。

习俗六:送米酒

女儿生了外孙,母亲要酿米酒、备鸡蛋,第三天挑着米酒和鸡蛋去看女儿和外孙。小孩满一个月,家里人要忙着为孩子做满月,以示庆贺。娘家要给外孙买新衣、鞋帽、座椅、推车、摇篮等小儿用品,在小孩满月的那天送去,通常叫送祝米。

习俗七:出窝,也叫“挪窝”

小孩坐了满月,女儿要抱着孩子到娘家过门,外孙出生后第一次随母亲到外婆家过门俗语叫“出窝”。孩子回家时,外婆还要给外孙肩上搭花线,颈上挂银坠,以示祝愿外孙长命富贵。

生育习俗有哪些?

坐月子

妇女产后,叫“坐月子”。“月子里",产妇主要是休息调养和育婴。

产妇生产后三天内不能下床,孩子没满月前不得出门。坐月子期间,产妇一般不用劳作,怕落下“月子"病,多由婆家小姑子或妯娌们伺候“月子”。第三日,产妇要喝肘子骨做的“全汤”,以滋补身子和催奶。月子期间,忌食生冷辛辣等食物,否则会“回奶”、“叉奶”。

坐月子期间,禁忌很多。忌外人进入产妇居室。产妇生产后,家人大多在屋门口悬挂一红布条,以防外人冒然进入。据说,外人进入产妇屋子,会把孩子吓出“脐带疯”来,对产妇和进入者身体也不好。此俗有一定信仰因素,如产褥禁忌、产妇不洁等,同时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如保护产褥期妇女和新生儿身心健康等。

红喜蛋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生孩子就是添喜,因此把女婿前往岳父母家通报称为“报喜”。报喜时常带红鸡蛋,如果是男孩,红蛋是双数,染红后还要在鸡蛋的一头用墨染一个黑点,表示“大喜”。如果是女孩,鸡蛋为单数。

红鸡蛋送到姥姥家,姥姥一眼就知道女儿已经生产了,并能看出是男孩还是女孩。古时,姥姥接到喜讯,还要烙一张饼让女婿或报喜的人带回去。报喜人在回去的路上碰到狗时,把饼扔给狗,这表示狗替孩子挡了灾,婴儿就不会夭折了。

婴儿出生后,近亲好友要为产妇及孩子送一些礼品,通常是红糖、小米、挂面、鸡蛋四色礼,也有送农家玩具的。婴儿的姥姥大多要送上一百个甚至几百个鸡蛋。

主人收下礼后,还要回敬煮熟的红鸡蛋。每收一份礼,便要让客人带走一份红鸡蛋。男孩带双数,女孩是单数。因生育过程中使用的这种礼仪蛋为红色,人们都习惯称它为“红喜蛋"。

洗三

孩子出生第三天,很多地方有“洗三"习俗。洗三时,由接生婆抱着婴儿洗澡,边洗边唱吉祥歌谣:“洗洗头,做下侯;洗洗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洗完澡后,用一根大葱往婴儿身上轻轻抽打两下,说道:

“一打聪明,二打伶俐。”再拿起先前准备好的秤砣照着婴儿比画两下,说“秤砣虽小压千斤",意思是孩子长大之后在社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再拿一面小镜子在婴儿屁股上照几下,说“拿宝镜,照照腚,白天拉屎夜里净。"至此,整个洗三仪式完成。

这一天,生孩子的主家一般还要备办酒席,一表庆贺,二来答谢接生婆和前来庆贺送礼的亲朋好友。

做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叫满月,通常男婴在出生后的第三十天,女婴则是在第二十九天。满月时所做的庆贺称做满月,有些人是选在第二十四天,取二十四孝之意,寓意小孩长大后会像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一样孝敬父母。

到婴儿满月时,要剃掉婴儿的头发,叫理胎发。剃头时,婴儿让他人抱住,父母不能在身边。有些地方把婴儿剃下的头发搓成团,用红绿花线拴起来,悬挂在堂屋高处。

这天产妇的娘家会派产妇的兄弟给外甥送头尾。所说头尾指的是婴儿从头到脚所穿的所有衣物,包括帽子、衣服、银牌或金锁、手镯、脚镯、鞋袜等。外婆和亲友陆续携带礼品或礼金来看望小孩,主人要大办宴席来招待。外婆或舅舅还要抱着孩子到大街是或邻居家里转一转。

河南等地盛行满月挪臊窝的习俗,即母亲带着婴儿回娘家。母亲抱着宝宝在回娘家的路上呼唤“宝宝别怕",目的是为孩子祈求幸福和吉祥。

有人把婴儿满月出门称作“游行”,叫法虽不准确,但借此表达希望孩子见世面、不怕生人、将来有出息的心愿还是很恰当的。挪臊窝对产妇而言,可以说以此摆脱了那个充满污秽的环境,恢复被中止的社交活动和联系。至于回娘家,显然与满月礼中娘家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一脉相通的。

百天

在诞生礼中,百日礼可能是最不注重仪式的,它仅是人们利用“百”

这个象征圆满的数字表达对新生儿的祝福。古人又以为百天是婴儿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婴儿如果能顺利活过百天,就意味着摆脱了一个困厄,他们利用“百”圆满、完全的象征意义祝福婴儿长命百岁,是祝福的一面。

于是婴儿出生百天,穿百家衣、戴百家锁、吃百家饭这些祝福他长命百岁的行为便大大普及开来。

百家衣讲究紫色,取其谐音“子”,有祈祝多子多福的含义;百家锁多用金银制成,讲究由百家凑钱制成,有些地方还要求百家之内必须要有谐音长、命、富、贵四姓;吃百家饭则有依靠众人养护孩子的意思。人多力量大,能给身体柔弱、魂魄不稳的婴儿制造更加宽松、舒服的生活空间。

抓周

婴儿过周岁生日,意味着在人生道路上平稳地度过了第一个春夏秋冬,为此要设宴庆贺,一则祝贺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来寄托大人们对孩子的美好期望。

在宝宝周岁的那一天,给宝宝梳洗干净,换上新衣服——新衣、新帽、新鞋袜,开始祭拜祖先,告诉祖先宝宝满一岁的喜讯,祈求宝宝能健康长大。然后挑一间比较宽敞的房子,中间并列摆两张方桌,上面铺上布或席子,将准备好的抓周物品——书、印章、笔墨、算盘、钱币、鸡腿、猪肉、糕点、尺、剪、葱、芹菜、蒜、稻草、刀剑等按半弧形摆在桌的一端,抱来宝宝坐在桌子中间,让宝宝任意抓,以最先抓取的东西来预测宝宝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

一般来讲,宝宝抓到书,象征着今后读书好,适合做学者、专家;抓到笔墨,将来会成为作家、画家;抓到印章,标志着有权势,能做大官;抓到算盘,要当商人、会计师,适合从商;抓到钱币,将来自然会非常富有;抓鸡腿,象征有福气,预示一生将不愁吃穿;抓糕点将来可以步步高升;抓尺子和剪刀,将来可以会裁会量;抓葱,表示聪明;抓蒜,善于计算;抓芹菜,代表勤劳;稻草,适合当农民……如今许多地方仍盛行这种风俗,但不是迷信,而是为了表示喜庆。

生子养女的风俗有哪些

中原一带最重添人进口。生子养女是一件大喜事,俗中有许多庆贺的礼节。据旧志云:“新乡县初生男女,三日报喜。抬礼盒,用米、面、鸡、酒之类。男用雄鸡,女用雌鸡。母家但受酒,余物各添少许。鸡之雄者,配以雌,雌者配以雄。仍令抬回。亦有牵羊者,须添配一羊。否则,折羊钱。越五日,母家备礼叩喜,男家择吉请酒,谓之‘吃面’。母家赠小儿以首饰、衣物之类,厚薄不等。亲友亦以鸡酒致贺。弥月后,母家来接女,谓之‘叫住满月’。”这一记载,基本上反映出了中原一带在庆贺新生婴儿之喜中的习俗和禁忌。各地也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和特色。林县一带,头胎婴儿,不论男女,报喜最隆重。建国前富裕人家抬食盒、酒坛,赶两只褐山羊,项系铜铃,一路叮当作响,为让众人知晓。建国后,一般农家,报喜时将“喜帖”放在一小木匣中,装入钱袋内,让一童子背着去报喜。生男孩用左肩背,生女孩用右肩背,“男左女右”,一路不准换肩,是男是女,一目了然。到姥姥家后,款待报喜者,要烙油饼、做鸡蛋面疙瘩汤等,忌讳给报喜者做面条饭,否则,据说婴儿会爱流鼻涕。上蔡一带报喜,俗称“吃喜酒”。男家又称“吃喜面条”,女家又称“送祝米”。生头胎婴儿后,男方的上辈要到女家报喜。报喜时,除送常礼外,生男孩要抱一只公鸡,谓之“大喜”,生女孩则抱一只母鸡,谓之“小喜”。双胞胎,抱两只鸡。女家见到鸡,不言而喻,就知道生的是男是女了。报喜时,双方商定“送祝米”的吉日。“送祝米”忌讳在中旬,因“十”与“死”谐音,故避之。“送祝米”抬礼盒,挑礼挑,忌讳用竹篮子。俗话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因而避忌之。礼物之中要配一只鸡。男孩配母鸡,女孩配公鸡,有祝婴儿成人婚配之寓意。男方招待女家吃饭,主食一般是蒜面条,俗称“吃喜面条”,即从此出。

据有关资料讲,云南彝族生了孩子后,姑爷也要到岳父岳母家报喜。除带酒食外,也要带一只鸡。不过与中原一带的习俗不同,生男孩不是抱公鸡,而是抱母鸡;生女孩不是抱母鸡而是抱公鸡。岳父、岳母看来抱来的是母鸡,就知生的是男孩,看到是公鸡,就知是女孩。岳父岳母收下鸡后,要换只鸡给姑爷。抱来母鸡,换只公鸡;抱来公鸡,换只母鸡。姑爷把换来的鸡抱回饲养,不准杀吃。这意思,抱走的鸡,只是报信用的,换回的鸡才是婴儿的“本命属性”,所以是杀不得的。从生子报喜送鸡的不同习俗中亦可见到风俗之异曲同工之妙了。

开封一带,生子报喜又尝以鸡蛋(鸡子)为象征物。头胎产婴之当天,就由女婿持鸡蛋到岳家报喜。如生男孩儿,煮鸡蛋六个或八个,必为双数,忌单。用红颜色染过之后,在鸡蛋的一端,再用墨或锅底炭涂一黑点,表示为“大喜”。如生女孩则煮鸡蛋五个或七个,必为单数,忌双,也用红颜色染了,不再涂黑点,表示为“小喜”。报喜后,岳母要烙面饼一张,令婿带回,沿途撕碎喂狗,直到抛尽为止。俗信,如此可保婴儿成人,免于夭折。因为代表其“本命”的那张面饼已经喂过狗了,所以婴儿可以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也不会再有什么灾难了。俗间有孩子小名称作“狗剩儿”的',也大体是属此意。

未满一个月的婴儿,河南沁阳一带俗称“胎毛鬼”,禁忌走门串户。等到满月时,女家要来接闺女住娘家,俗称“接腿”,或称“走满月”、“过满月”等。走前,须先给婴儿剃去胎发(参见本书前文“剃胎发”一节),给理发师封礼。离家门时,产妇头上扎红布条,插桃枝或柏枝。婴儿头顶红布。俱是怕秽气未退尽,恐有所冲犯,故以红布、桃枝、柏枝禳解之。走时,婴儿的姑姑要在婴儿的鼻梁上抹一道黑色记号,到外婆家后,由婴儿的姨母擦去。民间俗话云:“姑姑抹,姨姨擦,婴儿能活一百八。”又云:“姑抹姨擦,婴儿强似铁疙瘩。”在外婆家,至少要住十天,否则,恐婴儿将来不够十成人。多则住一个月必须返回。返回时,婴儿的姨姨还要在婴儿的鼻梁上抹一道白色记号,由婴儿的姑姑给擦去。民间俗话云:“黑来白走,婴儿能活九十九。”

开封一带,产妇满月后回娘家时,娘家要由产妇的亲兄弟迎接婴儿。产妇无兄弟时,才可由外祖母迎接。住满月返回婆家时,男家要由婴儿的祖父来迎接,祖母、伯母等禁忌迎接婴儿。俗说女性属阴,恐在婴儿初次出门时,迎之不吉,故忌避女性迎接。

总之,从婴儿出生到回外婆家小住,这一段时间内,姻亲双方家庭中都是很热闹、喜庆的。同时又要备加小心谨慎;以免造成什么失误和差错,使得那已经来临的喜事再生什么变故。其目的,都是祝愿婴儿健康、长寿,阖家幸福美满的,只不过,这些旧惯习俗中也难免含有迷信思想的困惑和封建礼教的侵扰。

中国育儿习俗,为什么要送宝宝长命锁?

旧时育儿风俗有哪些,不少人家在孩子出生以后,要给孩子佩戴一个锁片,俗称“长命锁”。

逢孩子满百日或周岁,在收到育儿风俗有哪些的贺礼中,也少不育儿风俗有哪些了这种锁片。这是长期流行于汉族地区的一种习俗,用来祈求、祝福孩子健康成长,八零后应该深有感触,百天照上都带着长命锁。

给孩子佩戴长命锁的习俗,是从古代系长命索风俗演化而来的。

长命索又称“长命缕”、“续命缕”等,始于汉代。

最初人们只是通常在端阳时将这种长命索系于手臂上,以祈求长命、消灾。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事物纪原》引《风土记》又说:“荆楚人端午日以五彩丝系臂,辟兵鬼气,一名长命缕,今百索是也。”

育儿风俗有哪些了后来,就开始出现了婴儿周岁时,将长命索挂于其颈的风俗了。《留青日札》:“小儿周岁,顶带五色彩丝绳,名曰百索。”这种百索通常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编织而成,这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

古人认为这种长命索可以辟邪驱瘟,挂在儿童脖子上,可以使儿童祛除百病、顺利成长。

再到后来,就由这种长命索进一步演化成长命锁,认为儿童挂了这种长命锁,就能“锁”住生命、健康成长。

这种长命锁除了做成锁状外,有的还作如意状,中间多凿刻“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吉语。

有的地方还流行给孩子带百家锁的习俗,称之为“化百家锁”,其方法如同僧侣化缘一样,由孩子的家长挨家挨户去索要铜钱,然后将这些从百家凑来的钱去给孩子打一个锁片。

总结:

命锁也被称为“寄名锁”。它是一种挂在儿童脖子上的装饰物,在明清时尤为流行。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帮小孩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小孩从出生不久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

你遇到过哪些育儿风俗呢?

育儿风俗有哪些我们这里有个风俗习惯育儿风俗有哪些,若是女孩降生就给孩子挤奶头,挤的孩子嚎啕大哭,哭也的挤。这情况是在我侄女出生时见过。那时候是奶奶挤的。奶奶边挤边说,是为育儿风俗有哪些你而后做妈妈时候好我的妮妮。真是可怜的孩子来到世上就要承受无所谓的痛,我觉的这陋习该取缔育儿风俗有哪些了,但是有的家庭还在延续着。

宝宝百天有什么风俗

农村小孩过“百天”习俗

所谓过“百天”习俗其实指的就是,孩子出生满一百天时的一系列习俗活动。很多地方也会将过“百天”称为“百岁节”,也就是说小孩子落地之后一百天时,家长长辈就会认为孩子已经满百岁了,这种习俗的真实含义是希望孩子能够长命百岁。

孩子在过“百天”的时候家里都会举办一些习俗活动。比如,比较常见的就是生孩子的家庭,要邀请亲朋好友以及街坊四邻吃饭。同时,也要郑重其事的以下请帖的方式,去请小孩子的接生者吃鸡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寓意孩子人生“圆满”。

当然,也有一些生孩子的家庭会给接生婆吃面条。这样不仅可以寓意接生婆可以长寿,同时也借着接生婆吃面条的习俗,寓意小孩子身体健康、前程远大,以及将来可以长命百岁。因为孕妇都去医院生孩子所以,这种古老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消失,

1. 孩子过“百天”送礼习俗

前来道喜的人绝对不能空手而来,尤其是近亲更应该准备一些富有寓意的礼物。比较常见的是刻着“长命百岁”字样的“长命锁”;或者是带有麒麟图案的“百岁金锁”、银锁;以及一些比较贵重的金银手镯、脚镯等。

除了近亲之外其他客人也会送上礼物,鸡蛋、牛奶、白面、大米等,事实上这些礼物主要是为了给产妇补身子。当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送礼物时,不再向从前那样麻烦而是最终演化成了送“礼金”。虽然看起来缺少了一点人情味,但是却可以帮助生孩子的家庭度过难关。

2. 过“百天”习俗之穿“百家衣”

小孩子出生100天后没病没灾家里人都会非常高兴,除了会大摆宴席之外还要为孩子做“百家衣”。所谓“百家衣” 简单说就是用100户人家的碎布,为孩子制作一件非常有特色的民族服装。作为一种古老的育儿习俗,在我国很多地区都特别盛行。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农村地区,也有为孩子穿“百家衣”的习俗。实际上父母为孩子做“百家衣”的主要寓意,除了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天天快乐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具有民俗特色的想法,认为孩子穿“百家衣”就是托大家的福。

实际上如果从这个习俗的起源角度去分析,可以发现孩子“满百天”后穿“百家衣”。其主要寓意都是希望能够远离疾病,并且可以受到更多人的祝福。这样小孩子长大之后人生才会更加顺利,正所谓“穿百家衣有百家帮”。

如果从文化习俗方面去看“百家衣”, 实际上也有为孩子祈求长寿的寓意。在小孩子上出生一百天的时候,家长就要挨家挨户索要碎布。无论是好是赖都应该对给布的人家表达感谢,然后将这些碎布拼接在一起,就是变成了大家熟知的“百家衣”。

很多心灵手巧的妈妈还会在“百家衣”家,绣上花、鸟、鱼、虫、人物等。虽然“百家衣” 颜色、图案各异,但是在民间却认为还穿“百家衣”能长命百岁。作为一种既古而又蕴含人情味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也依然十分盛行。

3.过“百天”习俗之摆“百日宴”

“百日宴”就是在孩子出生一百天的时候,主人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吃饭,而是在孩子满百天的时候大家一起吃顿饭,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孩子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北京农村地区给小孩过百天的时候,就会在当太难大宴宾朋并美其名曰为“做事情”。

“百日宴”根据贫富不同场面也大相径庭,普通家庭一般都会在家中宴请客人。而比较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则会去大饭店,除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喝、庆祝之外。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小宝宝祈福迎祥,祈求他能够健康长寿、一生富贵平安。

育儿风俗有哪些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育儿风俗有哪些简单的、育儿风俗有哪些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4816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