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育儿与绘本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育儿与绘本读后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亲子育儿:学会正确的绘本阅读方式
“绘本”成了近几年幼儿识字、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读绘本”成了热词,也成了众多家庭教育的灵魂。但是,对“绘本”的错误理解,以及一味地追求阅读量,却给孩子和家长套上了“枷锁”:快乐的情绪变成了机械阅读。这种误读会让图书离孩子越来越远。对此,专家提示:对于孩子来讲,“读绘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兴趣,而非阅读能力。
困惑
读了500本书 却发现是错的
几场考试下来,阅读题都丢了10分,这让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强蒙了,也让从小就给他读绘本的妈妈潘女士不知所措。明明是在绘本中泡大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潘女士开始反思。
“总担心小强的阅读量不够丰富,所以给他买了很多经典名著的绘本,可小强越来越没兴趣,甚至有些书连翻都不翻。我只好拿着绘本给他读,可他的注意力全在玩具上。”潘女士说,她跑遍了各大书店,仅绘本图书就买了500多本,没想到还是事与愿违。现在想想,把早期识字、提高阅读能力完全寄托在读绘本上,这个初衷是不是偏了。
“刚刚讲了什么故事,结果怎么样了……”潘女士还记得,每次阅读时识字,学读音,小强都很反感,听着听着人就跑了。
“我只好把儿子拎回来,命令他把绘本读完。这样的结果,让兴趣培养变成了机械地阅读任务。”潘女士说。
调查中发现,像潘女士遇到的情况,在家庭幼教中并不少见。家长逼得越紧,孩子越紧张,甚至对绘本阅读产生畏惧。久而久之,只要一提到绘本,孩子就产生抵触情绪。
在阅读绘本的快乐中,又学习了知识,这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可却演变为了满足家长实现教育方式的欲望,这让快乐的绘本渐渐变了味儿。
思考
用错方法会让孩子远离图书
“‘绘本风’刮来的时候,要研究下如何深度利用,绘本是平面的,而教育孩子必须是立体的。”国家二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葛楠说。
家长在追求绘本数量和作用时,俨然已经忘了绘本的最大作用是给孩子带来快乐。优秀的绘本总能通过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也许这本绘本中并没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只是透过孩子的视角看到一个有趣的事情。
“通过绘本要提高的是阅读兴趣,而非阅读能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我国的早期阅读教育一直存在要么偏左要么偏右走极端的现象,早期阅读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
早期阅读应多样化,题材和文体各异,从生活到科学,从环境到生命、教育、亲情、友谊,从儿歌、童谣到诗歌、故事等不同类型,绝不能局限于绘本。而且,绘本阅读只是早期阅读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在这个时期,如果用错了方法,当心孩子离书越来越远。
绘本到底怎样阅读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呢?
“保持天性、自信和快乐,才是读绘本的正确打开方式。”教育专家说。
样本 1
亲子阅读能让孩子有兴趣
“妈妈,再讲一个故事吧!”临睡前,豆豆抱着一本自己挑的绘本跑到妈妈跟前。3岁的她几乎每天都这样缠着妈妈。
窝在妈妈怀里,豆豆专注地盯着绘本上的图画。豆豆妈随着绘本内容,一会儿指指小熊的衣服,一会儿模仿小熊说话的语气,带领豆豆走进故事中。
“豆豆1岁起,我就经常带她去首都图书馆参加婴幼儿故事会。如今,读绘本已成我们俩每晚睡前固定的亲子时光。”豆豆的妈妈说。
“要想让小朋友爱听故事,关键是教家长如何读。”首都图书馆少儿阅读活动中心副主任吴洪珺说,很多家长喜欢睡前给孩子听电子书,但电子书不能代替爸爸妈妈,孩子不光听故事,还要看画面,建立对书籍的亲切感,家长也可以参与孩子对故事的反应,加深亲子关系。
给婴幼儿读绘本,吴洪珺建议:绘本内容要贴近日常生活,文字少但有韵律,图案简单、颜色鲜艳,有趣味性,可以是纸板书、洞洞书、触摸书、推拉书、投影书等。
“照本宣科是很难触动孩子内心的,要学会看图说话。”吴洪珺说。不一定一字不落,可以看到什么讲什么,有自己的演绎,让孩子认图识图。语速放慢点,声调夸张些,抑扬顿挫,很容易就将孩子带进故事里了。中间每翻一页书,可以让孩子跟着重复一些拟声词,比如“小鸡,叽、叽、叽”,从而锻炼他的语言发展能力。
这样的方法对豆豆来说效果明显,豆豆妈说,现在,她比同龄人专注力更强,语言能力也发展很快,复述能力特别强,无意间认识了很多字。
样本 2
演绎绘本才是快乐的学习
“4岁以后,绘本就变成了一个‘鱼钩’,孩子在听绘本后的种种反馈往往是生活习惯的投射,读绘本是可以走进孩子内心的绝佳机会。”国际认证发展转化戏剧治疗执业师赵倩说。她创办的柚子蜜儿童趣书馆每周末都会开一场欢乐的故事会。
“给点面子!给点面子!给点面子!”在趣书馆一角,Vera老师夸张地抬高声音,假装拦在追打吵闹的孩子面前重复这四个字。神奇的是,孩子们渐渐安静了下来,虽然调皮的孩子嘴上依然回应着:“不给!”但他们开始坐下,仰着、趴着、躺着,窝在懒人沙发里,以最舒服的方式迎接这场故事会。
“小象生气了变成了红色,小蜗牛十分沮丧于是它变成了灰色……”今天,Vera老师声情并茂地讲着绘本《小保罗》,随着讲述,她扮演的机器人也登场了,抑扬顿挫的声音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走进了故事情节中。
简单粗暴的育儿指南-《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系列绘本
文丨蘇水囍,一个妙笔生草的二胎宝妈
女儿2岁半时
正在吃饭,女儿用两个碗把汤倒过来倒过去的,弄得满桌子都是水,袖子也湿了。爸爸喝了几次她还是我行我素。爸爸火了,把餐具米饭菜全部收走了!女儿一边抢一边大哭:“妈妈,妈妈,救命啊,救命啊,妈妈快来救我!大灰狼来了……大灰狼来了……”
“哪里有大灰狼?”
“他是大灰狼!”指着爸爸说。
“那个他?”
“他啊,就是他!”指着爸爸很用力很激动地说。
“他是谁?”
“他是大灰狼!”
“他怎么是大灰狼呢?他是最爱你的爸爸啊!”
当时我感到很惊愕,什么时候开始,女儿和爸爸的关系竟然如此戏剧化了。想当初,女儿睡着了都是把头靠着爸爸,把臭脚丫搭在妈妈身上的呀!
或许,是从我成为一个全职妈妈起吧?
自从成为全职妈妈,一天之中,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我在一起,吃喝拉撒睡玩都慢慢转移到我身上,变得越来越黏我,对爸爸的感情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淡了。于是,我得做点什么来改善他们的关系,新手妈妈唯有学习。在书店里快速浏览搜索亲子关系的书本, 《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绘本系列跳入眼中,嗯,书名是刚需,就它了。
这套书本是由两个作者合作完成的。故事作者是荷兰的阿拉德·丹姆,绘图是荷兰的亚里斯克·沃尔夫。
这套绘本一共有七本书组成,分别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聚会》,《做游戏》,《看世界》,《我长大了》,《搬家》,《当厨师》。适用于2-6岁的儿童。
绘图风格比较粗线条,或许正好符合孩子的视觉呢。每本绘本,包括封面在内大概10-14张纸。 这简直就是为各位阅读困难症(一读书就犯困)爸爸量身定做的呀!
根据女儿的年龄和兴趣点,爸爸先挑了本《做游戏》。
翻开书本,一个个简单而又有趣的游戏跃然纸上:吹羽毛,踩脚丫儿,嘚儿驾,一只蜜蜂飞过来,飞行课,宝贝你会这个吗,大象,爸爸你会这个吗,沙子是水草很烫,推小车。爸爸每读完一个游戏,女儿都嚷嚷着:“爸爸,爸爸,我也要玩!”惊喜的是,每做一个游戏,女儿都能迅速get到要点,玩就是孩子的天性啊。 一本绘本下来,爸爸累呼呼,女儿笑咯咯,两颗心也越靠越笼。
所有的小游戏都不用装备,不用设施,要的只是身体力行。或许你会说,哇,这个游戏我小时候也玩过,那个游戏我小时候也玩过。但是当我们成了父母,孩子独自玩的玩具一箱又一箱,你是否还记得这些原始而又参与感满满的小游戏?为什么我们长大了总是羡慕童年,那是因为我们记忆里的美好童年有比赛吹羽毛,踩脚丫,做小马,石头水上漂......但愿我们的孩子长大了,童年的记忆不仅仅是独自玩着乐高。
《我长大了》“爸爸,我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可以捉鱼了?” “没错,宝贝儿,爸爸今天就教你怎么捉鱼。”
去往抓鱼的路上,好奇的小熊遇到各种小状况,熊爸爸教会他如何去化解和避免。到了抓鱼的地方,小熊第一次捉鱼,摔倒在水里,熊爸爸:“宝贝儿,游过来,一头大熊要学会用爪子游泳。”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想做一件事,父母要做的是恰当得给予鼓励和引导。通过孩子的亲身经历,让孩子体会到成长需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行动前学会思考,冷静面对一切,还要学会分析,聆听,勇敢,辨别。
《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来,宝贝儿,该和爸爸去睡觉了。” “坏爸爸,我自己出去找朋友玩。”
在路上,小熊遇到各种小朋友,询问他们的爸爸是怎样的,回答各式各样,一路走下来,小熊明白了:我爸爸独一无二的,自己的爸爸才是世界上最疼自己的。
爸爸一般比较内敛,不会经常把爱挂在嘴边,爸爸通过这个绘本可以传递对孩子爱的信息,也让孩子明白到不要羡慕别人的爸爸。
《聚会》包含了小片段:猜猜我是谁,找礼物,扮演,一个走两个进,变大树,画画接力,刺猬,苹果赛,平衡,装扮大蛋糕。全程熊爸爸都是以引导的姿态让小熊与每一个小朋友互动,让整个聚会既充实又欢乐。
孩子不是天生的社交家,但是父母的恰当引导可以使得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体验友谊的快乐。
《看世界》好奇的小熊想了解所有的事情,无论走到哪儿,“那儿”都会变成“这儿”......软和硬、空和满、打雷和闪电、阳光和影子、开心和生气......跟爸爸一起都有了神奇发现。让孩子回归大自然,接触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搬家》因为雨水漫进洞里了,熊爸爸和小熊不得不搬家。在寻找新家的路上,熊爸爸鼓励小熊去探索,经历重重体验,终于找到了新家。
让孩子学会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当厨师》“爸爸,今天我来做饭吧!”熊爸爸和小熊一起做了各种好吃的东西。
让孩子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整套绘本,简单、有趣、生动、富有启发性。这不仅仅是一本亲子绘本,更是父母育儿的行动指南,因为它传递的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
教育孩子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即使是动动耳朵、眨眨眼都可以玩出亲子互动。
教育孩子要在游戏中学习,孩子在快乐的时候,最容易开放思维,接受新事物。
教育孩子是授之于渔而非授之于鱼。
教育孩子更加是:放手让孩子去探索,鼓励孩子去参与。
绘本里的熊爸爸聪明且睿智。其实妈妈也很适用这套书,可以学习一下男性思维,协助爸爸培养孩子果敢和独立。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老人疼爱孩子,会毫不犹豫包办;妈妈往往因为怕麻烦也会选择包办或者直接告诉孩子捷径。而爸爸的男性思维,则会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即使孩子撒娇完成不了,爸爸也只是提示方法。
如今女儿三岁半,在过去的一年里,这套书简直成了亲子宝典。睡前,是读物;外出,是行动指南。
看到爸爸可以在水上飞石头,佩服又自豪;
到公园里,在爸爸的带领下所有的运动器材都顺手拈来;
晚饭过后跟爸爸一起洗碗;周末跟爸爸一起踩单车;
做错事被爸爸教训得眼泪鼻涕一把抓,依然说:“爸爸,虽然你骂我,我还是爱你的,因为你想我变得更优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这套绘本的实践性是非常强的,绘本读完了,游戏和学习还在继续。
—END—
「绘本推荐」优秀育儿书籍推荐
作者介绍育儿与绘本:
路易斯·埃姆斯(1908-1996),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两代美国年轻父母。
弗兰西斯·伊尔克(1902-1981),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与路易斯·埃姆斯合著的作品很多都成为畅销书。
西德尼·贝克 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前所长,长期从事该研究所的医疗部门工作。
主要内容:
介绍了孩子从1岁到14岁会存在的一些变化。
1岁:孩子成长很快,但也很难沟通,因为育儿与绘本他还不会表达,他的不同行为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应对?
2岁:孩子到了“可怕的2岁”,他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很好,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一不留神,你就会忽视……
3岁:孩子总是和你对着干,很多能力好像也倒退了,面对叛逆的他,该溺爱还是该严格管教呢?
4岁:喜欢一切新奇的事物,有着变幻莫测的想象力,做什么都“过度”育儿与绘本;运动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5岁:总是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并且有了很好的自我克制能力,因此,对父母来说也可以享受一段金色时光。
6岁:小小的矛盾体,集两个极端于一身,与母亲真正开始分离的起点。是家长最为享受的一段亲子时光。
7岁:退缩、内敛、沉静,对任何事情都过度敏感,个个都是“小担心”,追求完美主义,变得越来越讲道理,喜欢有自己的空间,好思索。
8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了。渴望自己的表现被大家肯定,希望自己被大家接受。
9岁:9岁的他独立意识更强,对自己要求也变得更高;做事更加执着,能够善始善终;时而表现得很成熟,时而表现得很善变,让人难以捉摸。
10-12岁:半大孩子,既想要成人的自由,又不想承担成人的责任。
13-14岁:渴望“独立”,是一段情绪起伏剧烈、精神压力大的时期。情绪可以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他们的行为。
推荐理由:
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
兰登书屋30年当家好书
内容全面,从日常生活到教养难题,关于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在书中可以找到育儿与绘本!
作者介绍:
张思莱,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儿科分会副组委兼秘书,卫生部启动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的国家级专家,擅长新生儿专业、儿童保健、儿童疾病治疗以及儿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她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儿科系,在婴幼儿早期教育及心理学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主要著作包括:《您 育儿 的方法正确吗》《从新手到 育儿 专家》《 育儿 路上答疑解惑》等。
主要内容:
对自己小外孙从1岁到4岁的成长过程的记录,将养育及早教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一一向读者娓娓道来,有理论根源,有经验总结,有难题解答,是一本真正适合中国家庭、实用、专业的 育儿 指南。
推荐理由:
通过对自己外孙1岁到4岁成长记录,融入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简单易读,容易记忆。
保育园工作17年,多部绘本畅销,童书作家亲授这些育儿方法
最近看了本好书,中川李枝子写的《当孩子遇见书》,我反复看了几遍,很喜欢书里透露出的那种恬静淡然,以及对孩子的温柔和爱,这是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值得所有父母、以及喜欢绘本的人读一读。
中川李枝子是日本童书作家,在日本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这本书中,她用细腻温情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当保育员期间,和孩子们相处的幸福时光,以及她如何跟绘本、书籍结缘,并用绘本来引导、滋养孩子们。这本书像潺潺的溪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爱和喜悦,让读书的人都感同身受。
我非常羡慕她,因为她生活得很幸福,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她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是知识分子,母亲是家庭主妇,父母关系和睦,都很喜欢看书。所以,在她小时候,家里就随处可以看到书,她耳濡目染,也喜欢上看书。她母亲虽然是家庭主妇,却在家里有绝对的权威,母亲生了五个孩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有空的时候就读书、写字。中川李枝子在书里说,
“踩着缝纫机、做着饭的母亲看上去一向很开心,既不用上学也不用上班,在家里却是地位最高的人。因此,我也很想早日成人,结婚成家。只要坐上主妇之位、掌握家庭主导权,万事便能随心所欲。读书的时间也不会再有任何不自由。……对那时的我来说,嫁人是一件意味着自由和独立的、有魅力的事。”
沐浴着爱长大的中川李枝子,后来的人生也比较顺遂和幸福,所以,她心态平和,温柔有爱,在绿保育园从事了17年的保育工作,对孩子们倾注了很多的爱。英语里面有句俗语说,Happiness breeds happiness。幸福就像兔子,会繁殖出更多的小兔子。我有理由相信,这样阳光正能量的她,能够教育出快乐幸福的孩子。
在这本书中,中川李枝子分享了许多育儿观念,让人受益匪浅。接下来,我想挑选几点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跟大家分享下。
读《当孩子遇见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川李枝子老师脾气真好,耐心又包容,对孩子充满爱。把孩子送到这所保育园,父母应该可以很安心吧?她对孩子是真爱,孩子玩耍的时候,她在旁边认真观察,感觉孩子们真有趣。给孩子读绘本,她看着孩子的脸,心中都会涌起无限柔情。她甚至希望自己像哈默林的吹笛人一样,把孩子全部都带走。
她爱孩子,这种爱是建立在理解和平等的基础之上。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听话的时候,感觉他是天使,当孩子调皮捣蛋起来,真是像恶魔。很多时候,脾气再好的父母,也会忍不住发脾气。那些冲孩子发火的父母,并非不爱孩子,可能是不够理解孩子。
就拿我来说,嘟嘟吃饭的时候,喜欢把食物洒在地上,我跟她说,“不要把食物扔到地上哦。”她会继续扔,还狡黠地笑着说,“我是故意的。”你说气不气人?等她磨磨蹭蹭吃完饭,我还得拖地。所以,我有时候会很生气,甚至冲她发脾气。
中川李枝子则认为,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只是在认真地玩游戏,并不是故意跟大人作对。孩子和人吵架也属于玩游戏的一种,他在认真地玩讨厌人的游戏、发脾气的游戏。这个解释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真的非常贴心。
这个观点让我恍然大悟,后来,嘟嘟吃饭,故意把食物扔地上,我试着去理解她,认为她只是在玩游戏,而不是故意气我,我心里舒坦、平和多了,不再对她发脾气,甚至会顺着她跟她玩游戏,效果比我之前发脾气好得多。
中川李枝子不仅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还会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们相处。她曾说过,孩子们是她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她看来,是孩子们教她领略了绘本的魅力。
她从事保育工作的年代,面向幼儿的书籍并不多,绘本资源很少,她四处收集。当初给孩子们读《小黑人桑柏》的时候,她只是觉得这本书有老虎出没,非常有趣,但孩子们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要求老师反复读这个故事,还把故事情节改编成游戏,扮演里面的角色,模仿里面动物的叫声,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启发了中川李枝子,她以此为经验,创作了绘本《古利和古拉》,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她说,
“我能够得到‘作家’这个头衔,完全是‘老师’们的功劳,如果没有‘老师’们,我大概连儿童文学的‘儿’字都无法理解吧。”
很多父母以为自己是成人,懂得比孩子多,当孩子做出忤逆他们的事情,或者调皮捣蛋的时候,他们就忍不住发火,冲孩子撒气。他们为什么做不到温和育儿?归根结底,是他们不能把孩子当成和自己平等的个体,自以为是地对孩子发号施令。如果和孩子互换角度,事情可能是另外的样子。
所以,在育儿的过程中,想做到不吼不骂,温和地育儿,就要学会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以平等的姿态跟孩子交流相处。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别忙着发火,尝试着去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可能最后你会发现,错的人是你。
绿保育园秉承着“幼儿在玩耍中成长”的理念,而中川李枝子也深受影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她经常会观察孩子,发现孩子们有着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总能找到各种玩耍的方式和素材。她认为,
“幼儿的玩耍是成长的重要营养来源,因此质量是关键。我所期望的,是有创意的,头脑、身体、内心都用上的均衡全面的玩耍,也就是满足了幼儿教育四大要素——身体发育、社会性、智力发展、情绪性——的玩耍。”
所以,在保育工作中,她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最常见的就是玩扮演的游戏,孩子们喜欢扮演小动物,青蛙、老鼠、兔子、狐狸等等,一个接着一个,钻进手套里面。没有大大的手套,就用一张毯子代替,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蹦蹦跳跳,锻炼了身体,而大家挤在毯子里面,说说笑笑,既是愉快的体验,又能增进和其他小朋友的亲密感。这样高质量的玩耍,对小朋友来说至关重要。
我非常赞同“玩耍能给孩子提供能量”这个观点。回想起我们小时候,可以在大自然中撒开脚丫子玩耍,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游乐园,提供了很多玩耍的方式。而现在的孩子呢,平时学业负担太重,周末要辗转在各种培训、补习班中,很少有尽兴玩耍的时间。现在,经常看到各种校园新闻,男同学合伙欺负女同学,在对方眼睛里面塞纸片,两个同学发生争执,一个同学在另外的同学酸奶里面装洗衣液,导致同学中毒……等等,这样的新闻既让人愤慨,又让人忧心。
有时候,我在想,现在的孩子这么早熟,没有以往的那种童真,是不是因为他们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尽情玩耍,释放自己的天性呢?他们没有尽情地玩耍,去滋养心灵,培养对动物、同伴的爱,所以缺乏深度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当他们做出伤害人的事情时,自己却麻木不仁,因为他们的心灵是麻木的,没有感受能力。而大量的玩耍、游戏,才能够滋养孩子,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身心。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Lawrence J.Cohen)曾提出过“游戏力”的概念,英文是Playful Parenting,它指的是基于玩耍式游戏的养育方式,在《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中,他提到,
“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可以缓解父母的压力。游戏不仅能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帮助我们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亲情。如果孩子在游戏中玩得开心尽兴,那么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也往往会表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探索世界,又能帮助他们理解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还能帮助他们从生活的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
劳伦斯·科恩的专长是儿童游戏、游戏治疗以及亲子教养,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的Playful Parenting观点非常值得借鉴。所以,有时间的话,不妨多陪孩子们玩耍,让他们充分享受生活,体验生命的美好。这样,他们能成长为更幸福的人。
中川李枝子认为,养育孩子的重心在家庭,父母才能最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个观点非常戳中我,想为这个观点打call。在我看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观点:
首先,给孩子选择育儿园或教育机构时,要小心谨慎,负担起全部的责任。
前段时间有两个关于孩子教育的新闻窜上热搜:“量子波动读书”和“智能头环”,“量子波动读书”号称疯狂翻书,能在10分钟读10万字,动辄几万的学费,居然有家长相信。而“智能头环”这项黑科技,宣称戴在头上后,能够检测人的脑电波,督促孩子集中注意力,被人戏称为“紧箍咒”。
就是这样玄乎的培训班,居然有家长相信。为什么?抓住了现代父母的焦虑心理。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各种神乎其技的培训班应运而生,父母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成为学霸,于是只能狠命砸钱。
其实,父母稍微谨慎点,屏蔽掉商家的干扰,就能知道:父母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所谓的英才教育,就是父母根据孩子身心发育,以及兴趣特点等情况,探索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方法。如果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尽心,就不会轻易上当。
其次,父母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给孩子正向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的人,在生命的早期,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受父母的影响。如果想给孩子好的影响,自己就要树立好榜样。父母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结构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比如说父母喜欢音乐,家里也经常播放音乐,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比其他的孩子对音乐更着迷。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写作,家里随处都可以看书,孩子爱上阅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家庭是教育的主角”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父母自己要不断学习,要培养一些积极的爱好,才能给孩子好的教育和影响。如果你自己整天抱着手机,刷无聊的信息,或者深夜还在打游戏,却想让孩子喜欢读书,成绩优秀,最好是学霸,这不是痴心妄想吗?正人先正己,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最后,想要孩子成为阳光幸福的人,就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网上曾经风靡一句话,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爸爸爱妈妈。父母感情好,孩子就会感觉幸福。父母关系不好,那么孩子处境就会尴尬,日子会过得很艰难。所以,中川李枝子说,
“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幸福、想把他培养成良好的人,那就要创造阳光、开心、温暖的家庭。家庭,才是幼儿教育根本中的根本。”
我深以为然。不过,中川李枝子自己的原生家庭很幸福,父母恩爱和睦,和兄弟姐妹的关系也不错,她可能没意识到,现在有很多家庭并不和睦。因为种种原因,现在有很多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相对于吵吵闹闹、纷争不断的完整家庭,单亲但幸福的家庭氛围,或许对孩子更好。
无论如何,为人父母,都应该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即便夫妻感情破裂,也尽量不要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这句话广为流传,被很多人点赞。但其实另外一方面来讲,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需要时间来适应和学习。养育孩子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努力,但只要父母有心,愿意倾尽所能地对孩子付出,孩子还是能够感受得到的。
绘本带给孩子的重要性
绘本带给孩子育儿与绘本的重要性
孩子小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育儿与绘本,什么都不懂。这个时候就要我们教给他很多知识育儿与绘本,有一个很好的办法育儿与绘本,就是让孩子多看绘本。现在的绘本什么样子的内容都有育儿与绘本,可以让孩子从里面学到很多内容呢。每本绘本都有年龄段的,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买几种适合小宝宝看的绘本。有很多生活中的小常识问题,绘本上面都会讲的特别的明白。例如电源不可以用手去碰,这是很危险的。上面还有很仔细的图画,让孩子看到远离危险的重要性。这些育儿知识,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告诉他。
我们可以一边陪孩子看绘本的时候,一边告诉他这些东西。例如一把剪刀,跟他说剪刀是很危险的`物品。平时的时候不能去乱动,这样在孩子的印象当中,就有这个概念了。下次就不会去乱动,就能远离危险。
我还要跟孩子说一下,使用剪刀的方法。要怎么样才能够避免,这些危险物品带来的伤害。这些知识是一定要教给孩子的。经常会想不起来需要教给孩子什么东西,这个时候手里有一本绘本,就会根据书本上的内容来展开对孩子的学习。假如是一本水果蔬菜的绘本,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认识一下,这种蔬菜是什么样子的。还可以跟他讲一下,这个蔬菜的营养价值。
在这个时候我还会跟孩子讲一下,平时要吃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营养才会均衡。平时只要手里有了一本绘本,孩子就能安静地坐在那里学习。孩子也不会很吵闹,能体会到学习带给他的乐趣。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养成一个爱看书的好习惯。孩子不懂的问题,他也会很高兴的过来问我,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的知识。我们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也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陪伴。
0-6岁儿童绘本阅读指南
以上绘本年龄分类,为一般模糊分类。为宝宝选书时,请根据宝宝的实际阅读水平、阅读习惯和阅读爱好进行选择。带上宝宝一起选书,尊重宝宝的选择,会让宝宝更快乐、更满意,更能促进宝宝阅读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每天晚上固定半小时的亲子共读时间,与电脑、电视隔离,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而宝宝也会越来越聪明。
儿童绘本的发展史
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七十年,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
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二十一世纪,绘本图书更是出现了类似《多纳爱学习》 [2] 之类的电子绘本图书,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
关于育儿与绘本和育儿与绘本读后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