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梁启超教育儿子的书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的书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梁启超家书》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梁启超家书》(梁启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1234
书名:梁启超家书
作者:梁启超
豆瓣评分:9.2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5-3
页数:246
内容简介:
本书选摘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信中梁启超 “笔端饱含感情”,没有严厉的呵斥,也不做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喷薄而出的慈父之爱。这种爱完全是一位父亲情感的宣泄,赤裸奔放、情真意切。在孩子们面前,梁启超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位导师,还是一个知心朋友。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全面发展,同他们谈人生理想,国家大事,婚姻感情。他这种趣味式陪伴式的教育理念,对当下父母的家庭教育,仍有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戊戌变法”领袖,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是近现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
看了400多封梁启超家书,才知道现在中国父母的教育有多失败
作者:洞见Autumn
网上有人总结了当代教育的“三大症结”:
吃穿上有求必应,精神上视而不见;
学习上严加管理,心理上从不过问;
生活中包办一切,成长中养废孩子。
调侃之余,也有几分戳心,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父母:
总是怀揣着“富养”的想法,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要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可他们倾其所有,最后不仅没能把孩子富养好,反而把孩子养废了。
问题出在哪里?
关于这一点,没有人比“民国最牛老爸”梁启超先生更有发言权。
他一生培养了9个儿女,有3个成了院士,其余6人,也个个都是人杰。
我翻看了他写给孩子的400多封家书,才发现:
当今很多父母所理解的“富养”,99%都是错的。
01
众所周知,梁启超是个超级大忙人。
平日里他为了救国大业四处奔波,闲暇之余还要忙着著书立说。
可即便如此,他却从未缺席过孩子们的成长。
实在没空回家,也会写信跟孩子们交流学习、生活。
提起陪伴,现在很多父母常抱怨:“我也想陪孩子,无奈工作太忙啊。”
我们总说工作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殊不知陪伴才是最好的富养。
所有以忙为借口的现在,都会迎来一个后悔不迭的未来。
时刻陪着当然不现实,但下班陪孩子吃顿饭、睡前跟他谈谈心并不难。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给金山,给银山,不如花心思,花时间。
亲子间的疏远,是多少钱也弥补不了的遗憾。
02
梁启超在家书里常直白地称呼子女们“心肝宝贝”,跟他们大聊恋爱交友。
他从不会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向来风趣幽默,循循善诱。
但正如他在家书中写的:“爹爹常常宠爱你们,却绝不肯溺爱。”
梁思永小时候有次跟人打架,梁启超得知后狠狠批评了他一番。
让他反思了很久才许吃饭,之后还亲自带着他去给对方道歉。
老话常说:“惯子如杀子。”
教育的一大误区,就是拿溺爱当爱,拿放养当养。
你不管教好孩子, 社会 自会替你狠狠教育。
养育孩子,爱与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
把握满足孩子和管教孩子之间的度,是每个父母要学习的课题。
03
在教育孩子方面,梁启超一直遵循“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理念。
他在家书中曾多次告诫他们:
“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此外,他还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子女从小便读《论语》《孟子》,学习做人。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9个孩子们不仅才华斐然,人品也一直为人称道。
就像南怀瑾先生说的:
“不要以为拿什么大学文凭、有个博士学位就厉害了。
你要晓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
最好的富养,不是给孩子留下多少家产,而是教他如何做人。
门门功课一百分,不如学会善良和感恩。
教孩子学会明辨是非,他才不会轻易误入歧途。
帮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他的路才会越走越远。
04
梁启超家里有条规矩:
只要他在家,孩子们晚上都要围在一起,听他讲中西文化、政治 历史 。
他还鼓励孩子们多涉猎不同学科、出国留学,以此培养宽阔的视野。
但对子女的专业选择上,他却从不会独断专行,包办一切。
而是既尊重他们的想法,又不忘给出自己的建议。
这种开明,放到现在都是十分难得的。
看过一句话:“每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知道何时牵手和放手的父母。”
教育的一大误区,就是做孩子成长路上的“独裁者”。
所谓的富养,绝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带他看世界,但路他自己选。
事事有商量,孩子才能感觉到被尊重。
自己做选择,他才能学会独立,快速成长。
人生路漫漫,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当好引路人,然后让孩子自己上路。
05
因为儿子梁思成自幼身体不好,在海外求学时,身边又没人照应。
梁启超便常常去信叮嘱他要好好照顾身体,不可劳累过度。
在家书里,他还常常告诫子女们“少熬夜少劳累,多 游戏 多运动”。
先生当年最重视的 健康 与运动,却常常为现在的很多父母所忽视。
在“一切以学习为中心”的导向下,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成了“塑料人”:
只知埋头苦读,却鲜少锻炼身体。
打开新闻看看,那些赢在起跑线,却输在体质线上的孩子并不少见。
倘若没了 健康 ,再好的成绩、再大的付出都是徒劳。
帮孩子辅导作业、关心衣食住行,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带他走出家门,迈开双脚,富养身体,也同样重要。
健康 的体魄,良好的习惯,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06
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留学时,没法适应那里的教学模式,成绩一度很差。
梁启超得知后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写信安慰道: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
在父亲的鼓励下,梁思庄很快便调整好了状态,学习也逐渐步入了正轨。
平常的书信往来里,梁启超也从不掩饰对孩子们的夸奖。
所谓的“打击式教育”,是当今最毒的教育鸡汤。
好孩子从来不是骂出来,一味地打击,只会让他越挫越自卑。
父母的欣赏,才是他成长路上的最强助推剂。
所谓的富养,不仅是不吝啬金钱的付出,还包括大方为他鼓掌。
孩子做的不够好时,把到嘴边的批评换成“没事,下次还有机会。”
孩子取得进步时,把嘴角的微笑换成说一句“宝贝,你可真棒。”
你的孩子也可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只要你学会在他身后鼓掌。
07
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特别注重“逆商”的培养。
他在家书中写道:“爹爹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
还以曾自己为榜样教育孩子:
“我总是一边失败一边做,在成功里感觉趣味,在失败里也感觉趣味。”
这种教育理念,放到现在依然不过时。
养育孩子,要提供物质保障,更要有心理营养。
生活总是难免风雨交加,父母不可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
就像冯唐在《致女儿书》中写的:
“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人生几多坎坷,我们最该富养的,是孩子的心。
一颗风吹不破、雨打不碎的“金刚心”,胜过所有丰厚的物质条件。
08
梁启超曾在家书中写道:“我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兄弟的模范。”
先生一生奔波不停、笔耕不辍,政治、文学建树不计其数。
大是大非前,始终坚守内心的原则,待人处世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有这样的父亲做楷模,孩子们自然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其令人艳羡的家教成果背后,藏着一个戳心的教育真相: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你要是下了班就躺沙发上玩手机,就不能怪孩子沉迷 游戏 。
你若是半年也读不完一本书,又哪能指责孩子不爱阅读?
郑渊洁老师总结自己的 育儿 经验时,曾感慨道:
“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成功的父母不是愿意为孩子花多少钱,而是先做好自己,再影响孩子。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想富养孩子,先要求自己。
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会改变他们一生的轨迹。
政治家梁启超也好,文学家梁启超也罢。
在这一切之外,最根本的是作为父亲的梁启超。
孩子人生的每一步注脚,都是由父母亲笔书写的。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为人父母一生的事业。
很认同董卿的一句话:
“当一个妈妈,当她觉得没办法给孩子特别富裕的生活的时候。
她努力地给他一个富足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妈妈,是有远见的妈妈。”
真正的富养,不是物质的输送,而是精神的灌溉。
最顶级的富养,是和孩子共同成长,一起增值。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不断学习,不断精进。
活出最好的自己,托举出不凡的孩子。
与父母们共勉。
梁启超写给女儿的家书是什么?
梁启超写给女儿梁启超教育儿子的书信的家书是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梁启超教育儿子的书信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梁启超家书的教育观念
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去欧洲度蜜月。他们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温馨,他们每去一个地方,都是有目的考察。欧洲的经典建筑,让他们体会到梁启超教育儿子的书信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空间的穿越,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这种结婚旅行,比当下单纯为梁启超教育儿子的书信了新奇和时尚的观光旅游更有意义。
梁启超书信里指导他们写游记。每个家长都有很多自己悟到的人生经验传给孩子,梁启超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说,做官容易让自己的人格受损,容易让人养成懒惰和巧滑,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领域。梁启超应该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官吧。
梁启超教育孩子,尽职尽责就是第一等人物,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干大事、创大业,其实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
经典名人家训家规故事是什么?
故事一: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故事二: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故事三:希拉里:有领导能力的小姑娘。
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4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当时,社区中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泪流满面地向母亲诉苦。
母亲告诉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一定要毫不畏惧地还击。小希拉里的确这样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孩子。
梁启超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梁桥超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
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启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为大家选择梁启超家书中的十句话,分享梁启超的教子经。
1、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1927年2月6日
感言:梁启超用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2、不要填鸭式的教育
“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感言: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他在书信中说的最多的是安慰、劝解的话,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的目标。
3、与子女做朋友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感言: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怕难于想象,从那些旧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和那无一例外的呆滞的眼神。而此时的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又与今日的家长拉开多大差距。
长子梁思成与林徽因
4、家长有趣味,孩子才能有趣味
“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进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极有价值的作品。”
——1928年5月24日,致梁思成、林徽因
感言: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去欧洲度蜜月。他们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温馨,他们每去一个地方,都是有目的考察。欧洲的经典建筑,让他们体会到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空间的穿越,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这种结婚旅行,比当下单纯为了新奇和时尚的观光旅游更有意义。梁启超书信里指导他们写游记。
次子梁思永
5、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
“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1925年7月10日 《致孩子们》
感言:梁启超说有两种孩子气,一种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气;另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童心童趣。
三子梁思忠
6、做学问的要诀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
——1927年8月29 致孩子们
感言:猛火熬和慢火炖,就是要我们处理好学习知识和消化知识的关系。
四子梁思达与夫人
7、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1916年10月11日 致梁思顺
感言:每个家长都有很多自己悟到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孩子,梁启超再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说,做官容易让自己的人格受损,容易让人养成懒惰和巧滑,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领域。梁启超应该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官吧。
长女梁思顺
8、尽责尽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1923年11月5日 《致梁思顺》
感言:梁启超教育孩子,尽职尽责就是第一等人物,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干大事、创大业,其实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会很快失败。
次女梁思庄
9、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顺》
感言:当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可见梁启超关注的是孩子的基础是否牢固,而所谓的成绩和分数,不过是表面的东西。
三女梁思懿
10、保持乐观
“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顺》
感言:梁启超认为,教给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这种通达、强健的人生观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梁启超劝少年们读书的话有哪些?
梁启超最为人所称道的是梁启超教育儿子的书信他的9个子女个个成材,满门精英,还出梁启超教育儿子的书信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3位院士。梁启超在育儿方面可谓多任务管理的佼佼者。
在梁启超的育儿观中,有很多到今天仍然非常有价值的思想和尝试。其最根本的精神,是中西方元素在育儿过程的融会贯通。梁启超非常重视子女的学校教育,宁可别的方面省一点,也绝不让孩子上差一点的学校。在他的家信当中,他常劝导儿女们不要为上学的经费计较。他的每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其中7人有留洋经历,绝大多数在美国名校取得学位。像大儿子梁思成,先就读于清华学校,后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硕士学位。二儿子梁思永,先就读于清华学校,后往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
但梁启超并不只以西学为荣,当他发现子女们国学功底不足时,便邀请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来做家庭教师,办起了国学班。课程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名家名作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还进行短文写作和书法临帖练习。
在学问上,梁启超引孩子们入门,但专业方向却由他们自己选择,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他本来建议女儿梁思庄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读生物学专业,认为这门专业在中国所学之人甚少,可以成为开路人,但梁思庄并不太感兴趣。梁启超得知后,马上去信,说梁启超教育儿子的书信:“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的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梁思庄后来按自己意愿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成为图书馆学专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在家庭生活中,梁启超也倡导民主开放的氛围。吃饭时,他总是等人到齐了才开始动筷。他在饭桌上高谈阔论,但子女们不必听他讲完,中间吃完了可以自行离开。即使过一会儿再回来吃些菜,都不会受到任何干涉,全家把吃饭看做是每天团聚交流感情的好时光。
梁启超给孩子们的信,坚持写了近二十年,哪怕中间因为便血住院,还被误割一肾,也没有停过。这些家书是他和孩子们情感联结的纽带,也是指导他们渡过一个个人生关口的锦囊。以至于在梁启超去世之后,他那十几二十岁的孩子,仍然能依着父亲的教诲,在各自的道路上,通向自己的目标。
梁启超教育儿子的书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的书信、梁启超教育儿子的书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