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脑科学育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脑科学育儿路线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隔代亲」是真的!脑科学研究发现:祖母对孙辈的宠爱是一种本能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
许多有幸在奶奶或外婆的宠爱和陪伴下长大的人都知道,她们的存在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孩子的成长添彩。
而现在,科学家们首次扫描了祖母在观看年幼孙辈照片时的大脑,为这种特殊的代际纽带提供了研究证据。
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探究了祖母的大脑功能。
研究发现,在看到年幼的孙子孙女的照片时,祖母们大脑中与 情绪同理心 相关的区域会被激活。
埃默里大学人类学教授 James Rilling 解释说:「这表明, 祖母在与孙子孙女互动时,很容易体会到孩子们在情绪上的感受。 」
如果孩子在微笑,祖母就能感受到孩子的喜悦;如果孩子在哭,祖母也会感受到孩子的痛苦。
而另一方面,当祖母看到自己已经成年的孩子照片时,大脑中与 认知同理心 相关的区域表现出更强的激活。
这表明, 祖母可能试图从认知上理解成年孩子的想法、感受以及背后的原因,相比之下,会比较少地从 情感 方面去共情。
研究人员认为,年幼的孩子可能已经发展出不仅能影响母亲的大脑,还能影响祖母大脑的特征。而孩子成年后已经没有了这些可爱的「特质」,所以无法再勾起祖母同样的情绪反应。
埃默里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生 Minwoo Lee 作为被试者参与了这项研究,他与两位祖母相处了很长时间。「我对与祖母在一起的时光记忆犹新。我的祖母总是对我很温和,很喜欢我。但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祖辈,尤其是祖母与孙辈的互动是人类经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神经科学领域之外。
「神经科学中的证据表明,大脑中存在一种父母照顾系统,」Rilling 表示,「我们想看看祖母是如何适应这种模式的。」
事实上,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其实是相互合作的养育者。这意味着,母亲在照顾子女时可以得到帮助,尽管帮助的来源在 社会 内部有所不同。
「我们经常认为,父亲是仅次于母亲的最重要的照顾者,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Rilling 说,「在某些情况下,祖母才是主要的 育儿 帮手。」
Rilling 主导的研究发现,与父亲观看孩子照片的结果相比,平均而言,祖母在观看孙辈照片时,与 情感 移情和动机相关的区域更加活跃。
「祖母假说」 认为, 人类女性之所以更长寿,是因为她们为后代和孙辈提供了进化上的好处。
支持这一假设的证据包括一项对坦桑尼亚传统哈扎族人的研究,该研究发现,祖母觅食改善了她们孙辈的营养状况。
另一项对传统社区的研究表明,祖母的存在缩短了女儿的分娩间隔,从而增加了孙子孙女的数量。
在现代 社会 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祖母的积极养育可能与孙辈在学业、事业、 社会 关系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有关。
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希望了解 健康 祖母的大脑,以及这与她们对家庭的积极影响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邀请 50 名祖母参与问卷调查,询问她们作为祖母的经历,具体包括很多细节,比如和孙辈在一起的时间,一起做的活动,对孙辈的感情深浅等等。
研究人员还对参与者进行了功能磁共振成像测试,分别测量她们在看到自己的孙辈、不认识的孩子、孙辈的父母和不认识的成年人的照片时的大脑功能。
结果显示, 与观看其他照片相比,在观看孙辈的照片时,大多数祖母的大脑中涉及 情感 移情和动机的区域表现出更多的激活。
此外,研究人员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发现,那些在观看孙辈照片时与认知同理心有关的区域激活更强烈的祖母表示,她们希望更多地参与照顾孙辈,帮助子女分担 育儿 工作。
Rilling 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大脑中似乎确实存在一个 育儿 照顾系统,祖母对孙子孙女的反应也符合这个系统。」
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亲自采访了所有参与者,去了解 祖母们的快乐和难题 。
许多祖母提出,会因抚养方式及引导价值观的问题上与孩子的父母发生分歧。但她们作为祖母,会尽量不去干涉父母的 育儿 理念。
而她们带孙子孙女的快乐在于,照顾孙辈时不用像抚养自己孩子时那样承受那么多的时间和经济压力。所以与做父母相比,她们更享受当祖母的经历。
脑科学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塑造孩子大脑,整合左右脑比开发更重要
为什么父母都急着给孩子报早教班、兴趣班,一点也不心疼钱?
为什么父母想带着孩子满世界 旅游 ,哪怕他长大了根本不记得?
为什么父母要带孩子参加各种重大活动、比赛和社交场合,让他长见识?
都是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
话说得没错,父母的直觉也都对,但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可以通过脑科学来解释,即 人的大脑是可塑造的,我们在生命中所经历的体验,能直接塑造我们的大脑。
哈佛医学博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畅销书《全脑教养法》中,描绘了大脑被塑造的过程。
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元,每一个都与其他上万个神经元相联结,当我们每经历一次新的体验,有一些神经元会活化,当神经元一起被激活,就能产生新的联结,这样,我们的大脑就被重新塑造了。
孩子的大多数体验都来自父母,所以,父母为孩子选择和提供的体验,可以直接塑造他们正在成长的大脑。 比如,同样是3个小时,有三种方式度过:
不同的体验,会带来大脑内部联结的不同。 长此以往,对大脑的塑造完全不同。
我们在帮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孩子开发他们的左右脑。比如数学、编程等对应左脑,音乐、美术、创意等对应右脑,表面上,孩子学会了知识和技能,其实,这些经历和体验也正在塑造和改变他的大脑。开发大脑,对他未来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不过有一点父母可能忽视了,就是大脑不仅要开发,更要整合。
先解释下左脑和右脑。大脑成像显示,这两个脑,不仅在解剖学可分离,在功能上非常不同。
我们上学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理性处理事务,用语言组织句子,都是在借助左脑。
我们发挥创意、欣赏艺术,与人沟通,微笑、哭泣、恐惧、害怕等各种情绪,都是右脑在起作用。
刚上幼儿园的3岁孩子为什么会崩溃大哭,会分离焦虑?
就是主导 情感 的右脑在起作用,宝宝还太小,不能像大人一样,用左脑思考,让自己平静下来,只能任由右脑的情绪崩溃泛滥。
为什么只有小孩会抢玩具,而大人不会?
为什么小孩很容易发脾气、违反纪律、不做作业?
都是他们的右脑情绪在作怪,情绪剧烈波动,而缺乏左脑理性的平衡。因为宝宝的左脑,从2岁开始才发育,6岁以前,都是右脑先行,而左脑居后,时间、逻辑、秩序、责任的概念都来自左脑,孩子们不会第一时间调用左脑。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帮孩子整合左右脑,孩子很容易陷入混乱、暴躁的情绪甚至攻击别人。
只有左右脑协调运作,像一个团队一样完美配合, 孩子才能平静下来,做事的效果更出色,情绪也更好。
先看一段5岁儿子和妈妈的对话:
通常来说,妈妈的回答方式有2种:
第一种:急于自我保护
第二种:用逻辑对抗
这两种听上去都很有效,但实际上,他负责逻辑的左脑已经完全不起作用,这只会让孩子更加抵触,情绪更加激烈。
要想让孩子平静下来,必须整合他的左右脑,可以分三步来完成。
尽管孩子的话听起来很傻,但 情感 是真实的,他伤心,愤怒,希望得到安抚。父母应该先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如“我知道你很难过”,然后使用非语言的信号,柔和的语气、关爱的面部表情,还有轻柔的身体触碰,让他知道,父母正在回应他的 情感 需求,他正在“被关心”,这正是他想要的。
安抚情绪后,帮他回忆刚才发生的场景,“刚才你很难过,能告诉我是为什么吗”?
当孩子愿意去回忆并且分享自己的经历,说明他正在被疗愈。因为这个复述的过程,孩子需要用左脑理顺细节,用语言表述,同时需要调用右脑重访情绪,左右脑终于开始组队工作了。
当孩子重新回忆了经历,他的情绪已经平复大半。这时,父母可以给出解决方案,并且进行逻辑上的引导,让孩子的左脑参与其中,这时讲道理、立规矩的效果是最棒的。
在《全脑教养法》这本书里,根据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提供了0-3岁和3-6岁不同的整合方式。
教孩子了解情绪,以及行为的后果(比如咬人会痛)。也要设立界限,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合适的。这一阶段的孩子,逻辑思维还很弱,但不能因为无法思考就让他突破底线,举止不敬、伤害他人和乱摔东西的行为都因为禁止。
孩子这时的语言不算丰富,大人可以帮助他复述经历,让他能够识别不同的感受,并逐渐学会用语言描述。
拥抱孩子,用关爱的语气、表情进行右脑联结,引导孩子回忆自己的经历,并鼓励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教给他解决的正确方式。
明白了左右脑整合的方法,下一篇,我将会告诉大家,如何帮助孩子整合上层大脑和下层大脑。欢迎关注“聪明 育儿 家”,跟北大妈妈一起用脑科学 育儿 。
脑科学家支招:培养持续聪明的孩子只需这2步,简单高效易实现
我家的两个孩子,一个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的12岁少年,另一位是什么都想问的4岁幼儿。在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借鉴一些科学的 育儿 方法,从儿童发展学、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孩子们的事情,从源头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动机,让我觉得高效且相对轻松。任何形式的爱都是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才能正常释放出来的,避免成为苦逼父母,善于学习和实践才是硬道理。
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天生聪明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可能会止步不前,或者说让他们惧怕前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父母说:“我家这孩子小学时的特聪明,老师经常表扬;不知道怎么回事,初中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成绩退步很多。"
那么,聪明的人有哪些特征,权威解释是这样的:天资较高,思维能力、记忆力等智能佳,懂得为人处世,品质高尚,知识渊博,令人敬佩。
以上的特征,除了"天资较高"比较与天分有关,其余主要靠后天形成。
我们的孩子如果俱备了以上特征,就可以说他拥有了主宰自己人生的能力。
想要让孩子持续聪明,最重要的是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内在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平时对孩子使用正确的夸奖方式就可以实现;
我们都知道要多夸奖孩子,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但是,具体夸奖的方式,却是引导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固定型的,还是成长型的。前者的特征是认为智力及能力天生已注定,后天的努力并不会有太大帮助;而后者坚信不管在哪个方面,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改善。
在孩子有进步需要夸奖时,如果父母的台词只是直白且夸张的 ”宝贝真是太棒了!"、”太聪明了!“ 、”宝贝真有天赋!“, 那么就是在无形当中给孩子灌输固定型思维模式。
这样的夸奖方式,相当于一直在跟孩子强调:之所以这么优秀,都是因为你聪明或有天赋;会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他的天赋和聪明上,而忽略了后天的努力。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遇到困难时,下意识的反映是觉得难度超出了自己的聪明或天赋程度,从而更容易放弃。
要如何夸奖孩子,才能让他们更容易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 夸奖他们的努力,而不是聪明或天赋
孩子会被唐诗、会算数、会弹优美的曲子。
夸奖的时候把你的语言稍稍改一下:"宝宝真的很喜欢唐诗啊,天天朗读它们,终于背会了,真棒!“
”宝贝每天都练习弹钢琴,怪不得弹得这么好听呢。“
总之,要把夸奖强调在后天努力的部分,让孩子们意识到,优秀都是通过努力学习、持续练习出来的。
** 夸奖他们做事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平时检查孩子的数学作业,如果看到他做的答案正确,别急着立即夸奖。要询问清楚孩子的思考过程,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引导他换个角度思考,拓宽思维路径。
这时候再来夸奖他做题认真、仔细,可以让孩子不要过分在意分数,解题过程才是最关键的,由此可培养孩子发掘数学的兴趣。
** 夸奖他们的进步,而不是表现
有段时间大宝练习长笛非常懈怠,即使我们不懂音乐,也能听出其中必有问题。于是,爸爸从官网下载相关的曲目,陪着他一段一段地练习,哪里有问题,就记下来,再集中全力纠正。
每当解决一个问题时,父子俩击掌相庆。夸奖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们在乎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起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习惯,这才是关系到他日后生活的关键。
第二,有了好的思维模式,就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持续主动地吸收新知识
好奇心是进化安排好了的学习机制,它可以促使孩子保持学习的心态,利用一切机会获得新的信息。
维护孩子的好奇心,父母们注意做好三件事就可以:多鼓励、多观察、少讲话。
** 尽可能鼓励孩子去 探索
只要不是太危险,我们应该尽量鼓励孩子们去尝试,或者带领他们一起尝试。
在他蹲下来追踪一群蚂蚁的时候、在他观察一朵野花的时候,父母们要做的就是在一旁耐心等待。这个时候,有关这些生物的多种数据信息正在迅速进入他的大脑,他在学习这个世界的规律。
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如果有问题,请认真回答。如果遇到你也不懂的部分,就和孩子一起搜索并探究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越小的孩子好奇的东西大多是鲜活的、属于大自然的,而不是抽象的书面知识。
** 细致地观察孩子,帮助他找到兴趣,进行深度学习
真正的兴趣决不止步于表面的浅尝辄止,孩子在每个兴趣中有所收获(精神上/物质上),才会深入学习更高阶的内容。
父母们可以提供相应的环境、以及关联的学习素材。比如,孩子喜欢飞机,其实有很多素材来进行深入接触:书本资料中关于飞机的型号、图片和详细介绍;记录片或电影;航空博物管;平时乘坐飞机时留心观察周围的特征;航模玩具等等。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孩子把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整合,用不同的方式输出,比如画出飞机的内部结构图、搭建模拟机场......
** 孩子在 探索 的过程中,父母要少讲话,不要随口给出负面的评判
如果三毛没有理解她、支持她的父母,她也成为不了后来的三毛,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多新奇、率真的文字。
小时候的三毛家境还算不错,她喜欢捡石头、捡各种“废品”回她的房间里放着,父母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默默地帮她收集石头。
如果,当你的孩子从外面捡回一片裹着泥土的树叶,请别嫌它脏、或者喝令孩子把树叶扔掉,而是和他一起感受这份新奇:“哇,这是什么树叶呢?你觉得它有什么特别的?”
然后,你也许就能听到孩子对这片树叶的大段描述。这个过程中他是在整合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
除了聆听以外,父母们还可以说出一些他们疏漏了的信息,孩子们会感觉到,答案是多样的。他们的视角因此而更丰富。
我们要做聪明父母,不做强势父母。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维护他们的好奇心,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孩子将来一定比我们更聪明。
脑科学育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脑科学育儿路线图、脑科学育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