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亲子育儿李教授,以及李老师育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在生活中真的有效吗?
研究顺得的心得因一次公益讲座在十年后让我成‘育儿专家’,我从未以此内容发论文或著书,包括这次传播也不是我所知所为,真是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自怡’,无心插柳柳成荫。”确实有一定的操作性。具体到一个个独特的孩子的具体问题,还是需要家长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和建议,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否则,遇到专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更无所适从。
在学习了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内容后,我发现,她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针对3-5岁孩子想要通过哭闹达到某种目的的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虽然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对“孝子”这个词,会有一点点贬义在里面。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听父母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不怕,那么越打就会越让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听话了,但是其实心里不服气的,时间久了要么爆发,要么憋出病来。
3-5岁的孩子处于成长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观察身边的世界,当他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哭闹是最便捷的途径,也是对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爷爷奶奶在场,更是立马心软,“成全”孩子。如果长的不对称肯定有原因。哪边阳光多哪边长的壮。哪边水份土壤好哪边根系发达。至于没有按着人们的想的方向去长。那是因为自然界不是因为人类才存在的。人类的思想并非正确。
我非常认可李教授的观点,不能惯着孩子毫无道理的任性,要学会说“不”,不该做的事要段然拒绝,等孩子哭够闹够冷静下来以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理由,决不能一味地迁就、溺爱。
李玫瑾教授:毁掉孩子的不是游戏和懒惰,而是父母这3种教育方式
做为孩子最不希望成为的就是父母这一类人,因为在孩子心中,没有父母是完美的,很多父母,都曾经给孩子造成一些难弥补的伤害,尤其是在我们小时候,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孩子的教育,多是打骂为主,还经常会以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孩子,很多童年不幸福的孩子都暗暗下决心,长大后自己一定不要成为父母这类的人,没想到自己终究是成为亲子育儿李教授了最厌恶的这个自己。
李女士有个4岁的女儿,平时家里都比较宠溺,因此孩子的性格也比较骄纵,有时间的时候,李女士都会通过说教方式来教育女儿,没有时间的时候,李女士就忽略孩子的情绪,一个人去忙自己的事,这样开回几次,李女士发现明显是第二种方法教育孩子更有效。
因此,李女士便一直用冷暴力去教育女儿,每次都会有不错的效果,直到孩子上了小学,李女士才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错,因为女儿不再依赖自己,更倾向于让爸爸来接,也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总是问父母要一些玩具,衣服,孩子总是一副无欲无求的样子。
看起来有些不符合年龄的懂事,这也让李女士意识到,自己的冷暴力教育法,可能出现了问题,伤害到了孩子。
关于孩子的教育,李玫瑾教授也说过:毁掉孩子的不是 游戏 和懒惰,而是父母这3种不当的教育方式,其实不仅在李教授眼中,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也会感受到不当教育会对孩子产生的伤害。
一:父母通过打骂教育惩罚孩子
第一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教育,很多父母都认为说教没有用,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好效果,因此总是用打骂教育来惩罚孩子,但是父母的打骂教育,对孩子真的有效果吗亲子育儿李教授?其实不然,父母总是打骂孩子,孩子老实了一次两次,但是父母也会发现一个更可怕的事,就是不少孩子已经不怕再挨打了,有些个性比较强的孩子,甚至会直接挑衅父母,还有一类孩子,父母越打骂孩子越沉默,越内向,内心对父母的恨意越多。
即使父母有一天不使用这种打骂教育,孩子也会对父母的打骂有阴影,会对父母有成见。不仅亲子关系容易加剧,孩子的性格也会改变。
二:语言暴力打击孩子
还有一类父母,虽然不会打孩子,但是总是会时时刻刻用语言暴力打击孩子,每当孩子取得了一些成就,想向父母炫耀的时候,父母反而会用最讽刺的话打击孩子,考满分了吗亲子育儿李教授?就高兴成这样,这类父母说的话,对孩子来说,会是永远难痊愈的伤口,对于父母而言,自己的这些话,只是用来激励孩子,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孩子会认为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不爱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三:冷暴力去冷处理孩子
最后一种就是李女士使用的冷暴力教育方法,父母总是使用冷暴力去教育孩子,也会对孩子有影响,孩子不仅会因为父母的冷暴力产生自卑,甚至可能会变得内向,形成讨好型人格等等,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的教育上偷懒。
育儿 寄语:
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以上3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甚至可能会毁了孩子,让孩子一生自卑。
今日话题讨论: 在座的宝妈,你使用过以上3种教育方式教育过自己的孩子吗?欢迎屏幕下方留言讨论。
#父母必修课#
李玫瑾教授谈育儿
一位宝妈留言问:
“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我该怎么做?”
很多人可能会说:“忍忍就过去了,千万别还手!”
当妈后,每次看到校园霸凌、孩子被打的新闻,都会一阵心痛。
可是一味的忍让,会换来“施暴者”的心疼、理解和退让吗?会解决问题吗?
不会的,一味无底线的忍让,只会纵容“施暴者”变本加厉,觉得你更好欺负。
61岁的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告诉家长:
“孩子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教授参加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时,有观众提问说: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过来跟你说‘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
你会不会跟他说‘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坚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李教授解释说:“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先让孩子自我反省;
这反而纵容了一些不良行为,最终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纵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李教授举了自己小孙女的一个例子:
小孙女刚去幼儿园一个月,就被一个小男孩抱起来扔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额头也磕得肿了起来。
李教授就告诉小孙女,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挣脱不掉,就揪住他的两只耳朵往两边拽,一拽他一疼就会放下你。
李教授给父母提了两个建议: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负别人,这是家教问题,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负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别人欺负,可以让孩子从小进行体育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负。
同时,也提醒各位家长,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种解决之道;
但也要分情况而定,更不能报复性伤害别人。
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多起个案进行详细调查。
李玫瑾教授关于常见育儿问题的科学建议,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01
再苦再难
也一定要亲自带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出生年,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自己抚养。
孩子一岁半之前一定要自己带,否则你就丧失了对他心理上的“控制力”。
比如说,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奶奶带,等到他上学的时候接回来;
那么这个孩子只要心里难过,他一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奶奶。
如果妈妈和奶奶发生冲突,那么这个孩子会从心底里恨他妈。
为什么孩子一岁半之前的抚养,至关重要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除了可以哭闹、吃奶和睡觉,一不能抬头,二不能翻身;
所以他至少有7、8个月,吃喝拉撒完全是依赖另外的人照顾,也就是抚养人。
也就是说,只要抚养人一出现,孩子就能吃了、能翻身了、他下身就舒服了,这意味着什么呢?
孩子所有的需要的满足,和由此带来的快乐,都和这个抚养人的出现息息相关。
日复一日,因为孩子从快乐体验,到他快乐过程当中的注视,以及他耳边听到的抚养人的声音;
那么,到半岁之后,孩子最开始出现的一个心理现象,就叫认人。
认人呢,我们都知道,孩子谁养的,他6个月到12个月之间,就开始挑人了。
这种认人的现象,我们叫情感,这个情感的出现,真的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也叫依恋。
依恋就是指孩子早期对某人的一种认准了以后接近他,与该人分离紧张不安,重逢时候的高兴轻松。
如果早年这个孩子,他所有的快乐和母亲的声音,和母亲的相貌结合在一起;
那么这个孩子往后,他不管怎样调皮,他心里还会有一个空间,留给他的母亲。
也就是说父母想要对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母亲,那靠什么控制呢?
不是靠吓唬、恐吓、训斥,真正能让孩子听你的,是你对他早年的抚养。
02
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说“不”
李玫瑾教授说——
6岁之前性格养成,如果有些问题没解决,后边家长就管不了了。
第一个,就是克制任性,6岁之前说“不”,非常重要。
比如说,一个3、4岁的孩子和家长闹,爸妈应该说,今天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
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但是等到他十三四岁了,家长突然跟他说——
“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听话了,好好学习,我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了。”
孩子还会和家长闹,但他有好几种途径了——离家出走,跳楼或者其他极端行为。
这么点大的孩子,他怎么会想到“死”呢?
因为在他的眼里,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他已经学会了用家长的“爱”,来威胁家长,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义。
所以,6岁之前说“不”,是给孩子一个最早的训练。
我们知道,孩子2岁之前,还不太会说话,觉得难受了、痛苦了都是靠哭来表达。
但3-5岁开始,孩子的哭声就有目的性了: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哭。
这个目的性一开始出现,家长就要抓住孩子的一件事对他训练,什么事呢?
就是他提这要求不合理,他要的这东西不能给他。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买了家里无数了他还要买。在商店开始闹起来,说我就要这小汽车。
家长说你家里那个跟这个差不多,不买了吧,孩子就开始哭闹,说不行,我就要,我不走。
遇到这种情况,就一定要对孩子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任孩子哭不要管。
第二步:
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来管,一个人管就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
记住四个“不要”
不要骂孩子,言传身教很重要,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对他都是噪音,你越说他越闹;
不要走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
所以,家长就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表明姿态——
“今天这事说不行就是不行,你哭吧,你闹吧”。
孩子当然会接着哭啊闹啊——
这时候就算孩子脑袋磕到床角上,你都不要管,他知道疼,肯定不会再磕了。
等孩子哭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你给点爱,拿热水给擦把脸,因为孩子哭到那程度,也很难受了,给他擦一把。
擦完以后孩子会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
这时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边一放,跟上一句话: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你看,你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你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他——
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你就闹吧。
这一次他就会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孩子越小管,越好管。
当然,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孩子不闹了以后,你要跟他说——
“以后有什么事儿,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也许会考虑你的要求。”
孩子可能会和你说,“我想要那辆小汽车”。
你就问他,“那这辆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呀?你能跟我说说吗?”
注意,这是鼓励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个原则,记住“三比一”——
就是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他一次,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他。
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
1、你明确说不行的事,他不闹了。
2、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有了这个基础,到了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处了。
03
让孩子管别人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很大——
一直到高中学习压力都很大,所以家长一般不给孩子增加任何负担。
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行,其他不用管。
所以有些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学,都不用为父母亲,去负责任何事情。
因此,孩子只要管好自己就行,那么管好自己,一旦他考上大学——
他就会觉得是凭自己的努力考上的,跟父母没关系,也就是自私。
所以孩子自私养成的原因,就是家里什么事都让他只管自己,别人不用管。
其实,应该让孩子管别人,比如孩子五岁左右,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
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事很简单,但非常有效。
孩子一般放学了,四五点他就开始饿了。
可是家长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所以很多老人心疼,觉得孩子饿了,先吃吧。
其实,晚吃这一个小时,孩子饿不坏,虽然饿下来确实挺难受的。
但是我们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
而孩子以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话,他的痛苦会更多。
让孩子去体会,因为人只有自己经历了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你自己经历了某些痛苦,当别人再有这样的事情,你马上就能体谅别人,孩子也一样。
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
而且我们是一个家,我们是一个整体,所以要有“别人”的意识。
让孩子“管别人”,是防止孩子自私的一种途径。
04
让孩子经历点挫折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对孩子进行挫折训练十分重要。
很多人忍受挫折的忍耐力特别弱——
其实这跟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培养出来的。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
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
如果体力训练做不到,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学习游泳。
学游泳也要趁早,七八岁甚至五六岁都行,送到游泳池,教练会说你们家长都出去吧,你们在这儿孩子学不了。
为什么呢?因为接下来,教练会拿着杆子把孩子都轰到泳池里,甚至是把孩子抱起来扔到泳池中。
孩子到水里使劲扑腾啊!其实,在教练的看护下,孩子都好好的。
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问孩子一个问题:“第一次下水,你什么感觉?”
孩子一定会说,“吓死我了,我喝了好几口水”……
家长继续问:“那后来怎么样了?好好的上来了对吧?!”
你就告诉孩子,以后长大了,一辈子都要记住这感受——
遇到挫折的时候,可能也觉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扑腾、肯努力,就一定没事。
以后他再遇到这个挫折,你就给他讲这个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这些训练,都要在孩子12岁之前做。
有家长说,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懂事,孩子那么小,你不要去管他。
不是的,如果孩子12岁之前你没管他,从14岁开始管,是根本管不了的。
李玫瑾教授说,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大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所以,希望上述的这些“育儿经”,能对家长和孩子有所帮助——
祝愿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长大。
如何让孩子克制任性,建议家长们学学李玫瑾的“狠心育儿经”
孩子自私任性无理取闹怎么办?
这是很多家长都在头疼的问题,有些孩子经常对家长提出无理的要求, 一旦达不到他们的目的就会哭闹,家长拒绝的话,孩子甚至还会在私下里一意孤行 。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们似乎却也并没有什么良好的解决办法。
但李玫瑾教授给出了不一样的思路:李教授认为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在小的时候就没有做好 “克制任性” 的教育,而想要对孩子做好克制任性的教育,就要进行一次 “狠心”的训练 。
李教授认为面对这种问题,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 “不要被孩子的哭吓到,不要一哭就哄” 。孩子的哭在小的时候一般在三岁之前,是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向家长求助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个时候孩子如果开始哭,家长去哄是没问题的。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孩子对于各种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并且有了初步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如果真的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会向家长进行求助 。到了 大概3~5岁的年龄,孩子就已经学会使用“哭闹”作为一种手段了 。比如:孩子可能会为了想买某样玩具而向家长哭闹,如果家长不给他买,他就一直哭。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因为屈服于孩子的哭闹造成的影响,而答应了孩子的要求,那 孩子很可能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我越哭越容易获得” ,有了这种认知,孩子的任性和哭闹就会越加强烈。 家长的这种哄就会在客观上造成鼓励孩子去哭去任性,最后造成“越哄越哭”的负面效应 。
李教授也因此建议 在3~5岁对孩子进行一次“克制任性”的狠心训练 。这种克制任性的训练的 训练契机是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并以哭作为手段来威胁家长的时候 。家长在对孩子的训练时,可可以把握以下这 4个不要 的原则: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时,首先不要答应孩子的要求, 直接拒绝孩子 。如果孩子继续哭闹就把孩子带回家或者 带到一个安全的房间中,与孩子进行1对1的相处 。
对孩子进行克制任性的训练,其 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惩罚 。孩子虽然向家长提出了无理要求犯了错误,但这并不是家长可以打骂孩子的理由。如果家长对孩子使用家庭暴力,那很可能会让孩子因此而 生出逆反心理,在以后更加难以教育 。而且从感情上也会让孩子因此对家长产生不信任心态, 影响亲子间的关系,让孩子对家长疏离 。
家长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说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 孩子既然以哭作为手段,那就是证明孩子在内心知道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道理的 。以哭作为手段,就是为了达成这种没有道理的目的。而家长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讲道理说,“家里已经有了很多玩具了”,“这个玩具太贵了”之类的, 孩子其实是懂的,重复孩子已经懂的东西,对教育孩子并没有意义 ,反而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开始与我交流了,那我的目的就快达成了”,影响训练的结果。
孩子 哭闹任性是为了向家长提出要求 ,都是表演给家长看的,这个时候家长走开, 孩子虽然会停止哭泣,但原因却不是因为孩子克制了任性,而是因为孩子没了任性的目标,虽然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但却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帮助。
遵守以上4个不要的原则,家长就可以对孩子进行继续的训练了: 家长应该保持“狠心”,一直陪着孩子,等孩子哭的累了停下来了,再开始对孩子正式的教育 。首先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关心,比如拿一个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脸, 让孩子意识到家长还是爱自己的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以为家长回心转意,但家长依然要明确的拒绝孩子, 让孩子明白到任性是没有用的 ,
接下来家长则可以 鼓励孩子对自己提出正当的要求 ,比如说:“虽然你用哭闹的方式向我提要求,我不会给你买,但是你可以试图说服我,如果你可以做到的话,我就会答应你的要求”。然后 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用正常沟通的方式而不是任性的无理取闹与家长交流 。
这种交流 家长要及时的反馈 , 既不要每一次孩子说理由就给孩子买,也不要孩子的要求每一次都不被应允 , 李教授的建议频率是: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一次的比例 。让孩子明白, 如果我与家长进行了适当的有益的沟通,而不是任性的胡闹,那家长会对我的要求进行满足,这样下来孩子就会更喜欢合理的沟通而不是任性。
# 育儿 有方法#
孩子太叛逆?李玫瑾教授:不听话的孩子,都有“不会沟通”的父母
你的孩子有表达障碍的问题吗?
“我家孩子经常莫名其妙地哭起来,问她怎么了,也不回答,于是全家人围着她团团转,直到猜对了她想要做的事儿,并满足了她,孩子才停止哭……”
“我家孩子脾气太大,稍有一点不顺自己意愿,就开始嚎啕大哭,有时候还会撒泼打滚,真的是让人头疼。”
“孩子已经被爷爷奶奶惯坏了,想要什么都必须满足,否则就又哭又闹,有时候我说两句或者打两下,爷爷奶奶还拦着,说孩子大了就好了……”
近日,李玫瑾教授在一次的公开演讲中谈到: 孩子小时候不善于表达,经常会用哭闹来解决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具备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依然只会用哭闹来解决问题时,应该引起父母足够的重视,因为一旦养成了用哭闹来达到目的的习惯时,将给孩子未来的成长和教育带来极大影响。
李教授的这一论断立刻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沟通对于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孩子拒绝沟通的原因是什么呢?父母该如何引导、如何做,才能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模式呢?
咱们往下看~
壹
区分孩子哭闹是“发泄”还是“要挟”
我们先来看两个真实发生的场景:
有一位朋友在高铁站候车时,邻座是一位单独带娃的父亲,小男孩大概3岁左右,一开始很是乖巧,突然大哭起来,引得大家纷纷看过去,父亲一时摸不着头脑,慌忙安慰小男孩并关切地问道:“怎么了,你怎么哭了?跟爸爸说。”
孩子不说话,还是一直哭,搞得父亲十分窘迫,这位父亲又是哄又是抱,大约过了2分钟,父亲似乎想了起什么,问道:“是因为我喝了你的汽水吗?”
孩子带着哭腔说:“呜呜...是”。
父亲无奈地说:“那你就告诉爸爸,你不想让我喝你的汽水就行了,直接把你的不高兴说出来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哭呢?”
孩子依然很伤心的哭着。
这个小男孩的哭闹就是典型的拒绝沟通、情绪发泄,因为父亲喝光了他的汽水,孩子很难过,以此来发泄情绪,但是孩子不懂得事先说明,只懂得一味宣泄情绪。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孩子哭闹,并不是因为要发泄情绪,他们是用哭闹来“要挟”父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曾经有一次,Professor和朋友一同带着宝宝逛街,她的宝宝十分爱哭。
当妈妈拒绝给她买玩具时,宝宝哭;不给吃糖果时,宝宝哭;走路累了要抱抱时,宝宝哭……走到哪里,哭到哪里,简直是个“小哭人”。
朋友一脸生无可恋地对Professor说:“这孩子真是很会哭啊!拿她真没办法。”
实际上朋友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以哭闹作“要挟”达到目的的习惯,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有针对性 的 及时纠正孩子。
那么,如何让孩子停止哭闹,戒掉用哭闹发泄情绪甚至要挟大人的行为呢?
贰
先解决情绪问题,再以同理心交流
作家汪培珽曾说过:
“谁喜欢一边哭,还一边有人骂你呢?即使是孩子,如果不是没有办法,大概也不会选择如此,但当孩子哭的时候,家长说任何道理,都是对牛弹琴,因为这时候孩子的两只耳朵是关闭的。”
孩子只会关注当下的情绪“我不高兴了,我要哭”,小孩子的哭,就是那么的毫无道理。
面对这种情况,国外一位奶爸曾发布过这样一则视频。
视频中奶爸面对不停哭泣的女儿,自己也假装哭起来,哭得还很伤心。
哭完他竟然对女儿说,该你哭了,女儿疑惑地看着老爸继续哭起来。
不过一会儿后哭声就小了,这时奶爸再次哭起来,哭完依然对女儿说该你了。
三个回合后,女儿不仅停止了哭泣,还被老爸的表情逗笑了,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的伤心事儿,跟老爸开心地说起话来了。
这位老爸的做法,令人十分叹服,一来一回 的 “哭泣表演互动”,很快就打消了小孩子心里的难过,事后还拉进了父女的距离。
面对发泄情绪的孩子,父母要做的第一步一定不是说教,而是先疏解孩子的情绪,这样才能让孩子张开嘴巴,打开耳朵,学会主动与父母沟通。
一位资深 育儿 博主曾分享过自己的 育儿 心得:她谈起自己与儿子对话时,从来都是坐在沙发的同一边,就像和朋友在一起时那样,或者将谈话放在与孩子一起进行的 游戏 中,以孩童的同理心发出对话邀请,孩子则更愿意沟通,也更能接受自己的建议。
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用哭闹来要挟父母,但她和孩子的父亲约定“坚持3次不满足哭闹所求”,自那以后,孩子就明白了哭闹已经无用,聪明地选择了与父母积极对话沟通。
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停地观察着父母的行为,他们虽然小,但依然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智慧。
孩子愿意同父母对话沟通,仅仅是建立父母与孩子良好沟通模式的开端,想要未来走进孩子心里,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建立对彼此的信任感。
叁
多倾听交流,建立沟通的信任感
电影《传奇的诞生》中,迪科从小生长在贫民窟,父亲和母亲都从事着底层职业,因为家境贫寒,他想为巴西赢得世界杯的梦想受到了上流 社会 孩子们的嘲笑。
但热爱足球的迪科从未放弃过,用袜子、芒果做足球,做着艰苦卓绝的努力。
幸运的是,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迪科拥有一位曾是足球教练的父亲,还拥有看似反对实则默许他追寻梦想的母亲。
父母对迪科的影响很大,每当迪科产生自我怀疑、遇到打击时,父母总是默默支持他,无条件信任他,当他想放弃时,母亲对他说:
“这是我们一起做的决定,不管发生什么我和爸爸永远爱你。”
有了父母的支持和信任,迪科获得了从逆境中振作起来的勇气,最终为巴西赢得了1958年的球赛,完成了从底层穷小子到万众瞩目的“球王”的人生逆袭。
正是因为父母发自内心的关注,让儿时的迪科愿意向父母吐露心事;也正是父母的聆听、安慰、鼓励和无条件信任,让迪科能够一直坚持梦想。
这种父母和子女互相信任、良好沟通的模式,是让这个家庭获得幸福的“奥秘”。
Professor点评:
“
从孩子来到父母身边的那一刻起,孩子就是父母身上最甜蜜的责任,而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就是要能够和孩子好好说话、良好沟通,这样才能尽早帮助孩子摒弃不可取的哭闹行为,与孩子建立信任。
李玫瑾谈育儿:时间思维的重要性
李玫瑾《心理抚养》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是“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惑人生 ”。在这篇文章中,李教授提到了两个概念:空间思维和时间思维。空间思维侧重于眼下,侧重于具体的事情;时间思维则突出全局和过程,是整个人生。就发展和发育来说,人生是从一个个具体事项开始的,无数个具体事项共同构成了人生。李教授通过回顾和反思两个罪犯的心理履历,解释了对孩子进行时间思维教育的重要性。
怎么理解时间思维?简单地说,人不能只顾当下爽,必须考虑到以后和将来。
李教授以20年为单位,对人生进行了分期。第一个20年,大约相当于学习和积累期,有了这个经历,一个人才能独立赚钱,经营人生。第二个20年,工作婚配生子等,这个可谓家庭、事业等各方面的爬坡期,忙忙碌碌进入第三个20年。不惑之年,人生进入新阶段,能否步入人生的高峰期?第二波冲锋和努力,然后迎来第四个20年。退休了,孙辈可能来了;身体也不大行了;有的人可能还要赡养高龄的父母。第五个20年,非常珍贵,但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这五个20年,基本上勾勒出了大部分人生的基本轨迹,也正是人的意义所在。具体到教育行为,就是N时间做N事,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做最重要的事情。书中选取的两个案例都是罪犯,因此答案都是否定的,即不应该如何,“人一辈子选择什么都不要选择犯罪”。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什么呢?那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时间思维,书中是这么说的: 小聪明是对事的,具有短视性,而大智慧是对人生的。如果想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事情上,而以整个人生来权衡,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非常好。
具体要怎么做呢?这个李教授没有说,大家可以去看书上讲的案例,然后自己感悟。我个人觉得,可以做这些工作:
一是切忌拔苗助长。 家长很难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少家长都是从自己设想的目标来要求孩子的。自己设想的目标,可能是符合孩子发育水平的,也可能是不符合的,家长应有反思能力,及时调整不恰当的要求和期待。家长要避免急功近利,尤其要避免把这种思维传递给孩子。
二是注重延迟满足。 事情的回报有两方面:当下的和未来的。时间思维就是要有未来思维。这种思维的培养,需要延迟满足的激励。这并不是说,忽视当下满足,而是说,要有意识激活延迟满足的效用。对于某一件事情(比如坐姿问题),家长可以提前讲明它的长远意义;也可以针对已经出现的成效而溯及过去,以具体场景直观表明事件的长远意义。
三是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过失的责任。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如何教孩子面对错误,是对家长的一大考验。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过错,就大吵大骂,反而不利于孩子认识到过错的关键,从而也就难以激发其责任意识。时间思维溯及整个人生,实质上仍是对不同阶段人的关系的考量。因此,注重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发掘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帮助其树立时间思维。
亲子育儿李教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老师育儿、亲子育儿李教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