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谈育儿秘诀(曾国藩家训育儿篇)

时间:2022-09-29 阅读:22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曾国藩谈育儿秘诀,以及曾国藩家训育儿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曾家子孙皆成材 曾国藩教育子女有何秘诀

曾国藩虽然长年在外曾国藩谈育儿秘诀,对子女的教育却从未松懈。曾国藩谈育儿秘诀他就是通过书信,与自己的子女进行进一步思想上和学业上的沟通。

孩子们读书后,通过书信,将自己的学业反馈给曾国藩。曾国藩从中找出问题,指出不足,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

作家杨大侠指出,教育的核心是激发自我

因此,虽然父亲不在他们身边,但父亲的教诲却时时在他们心中。

所以我们去看曾国藩的后代,几乎都是各行各业有才干的人。

我从《曾国藩传》里学到的育儿经

曾国藩是一位奇人,他的一生颇值得研究。所以,《曾国藩传》自然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我深深以为,这本书适用于全家一起读。今日说说我从《曾国藩传》里学到的几个教育方法。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并非天赋异禀,反而甚至算得上天资愚钝。有一个江湖传说可以证实他的愚笨:有一晚,一个小偷潜入到他家梁上,想等正在读书的曾国藩熄灯入睡后好偷盗点东西。然而,正在努力背诵《岳阳楼记》的曾国藩,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却一遍又一遍地记不住。小偷等得太久,实在忍无可忍,从梁上跳下来说:真笨!我都可以背了。说完,便一字不落地背诵完,然后扬长而去。或许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他为中“秀才”就考了七次,却是实情。可见,他确实天资不好。然而,曾国藩从没觉得自己不行过。曾国藩一家也没有觉得他就不行了。曾国藩从考取秀才之后,似乎摸着了学习的窍门,一路考取举人,并进京做了官,开启了他那创造历史的传奇一生。

反观现在,在全民教育焦虑和教育内卷状态下,做父母的很容易就怀疑自己的孩子。甚至动辄就给孩子贴标签:“我家孩子不爱阅读”、“我家孩子作文不行”,如此之类。不可否认,优秀的孩子很多,读他们的简历就像在看神童是怎样诞生的。这给了我等凡人父母很大的压力。因而,定力不够的父母确实很容易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

我家大宝在同龄人中一直就算不上优秀的,比如她跑步不快,胆子不大,写字不好看,因为声音沙哑而使得较为突出的语言艺术也薄弱了下去……跟她玩得好的几个伙伴,几乎样样比她好,随便列举就是一大串,游泳、跳舞、唱歌、写字……无疑,她的自信心总是受到伤害。她不愿意和他们一起读书、写作业,一起跳绳和玩耍。我知道这孩子天生自尊又敏感。我从不拿她跟别的孩子作比较。只是一直鼓励她,努力发现她的优点,并且把优点放大说给她听。比如,我会说,你喜欢阅读,看了这么多书,看书时安静又认真。当着朋友们的面(她在场)我也这么说。

慢慢地,我感知到她的自信心开始像吹气球那样,慢慢饱满起来。相信她,鼓励她,除此之外也努力陪伴并帮助她弥补不足。这是我这些年做的事(从她幼儿园开始)。渐渐地,她觉得自己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所以,每当我们觉得孩子不行时就应想想: 连曾国藩那样的资质愚笨之人都能创造非凡的人生,你有什么资格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呢?

曾国藩刚成为京官时,发现在翰林院一堆风度翩翩的学者堆里,自己就是土包子一个,见识狭窄,陋习太多。于是,他开始思考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有着大儒本色。后来,他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更是明白,和王阳明这等圣贤人物比起来,自己的境界还差远了。于是,在而立之年,他就给自己立下了高远之志:要成为圣人。

自此之后,曾国藩的一生都在为之而努力。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自我挣扎和自我管理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活得丝毫也不痛快。但是,正是因为立了高远之志,他一步一步克服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好,并最终化不可能为可能,做出了惊天之事,成为令毛泽东和蒋介石同时欣赏的一个人。

看曾国藩的一生,他终究没能成为圣人,但委实成为了非同寻常的奇人。这就是立高远之志的影响。综观举世伟人,皆有此共同点。

如何立高远之志,当然先是要培养大格局。眼里不能只盯着分数,而是通过学习你要获得什么能力,培养什么品格,成为什么人,帮助什么人。如此,历史、地理、天文、名人传记之类的书籍自然不可少读。博览群书是其一,了解国内外时事是其二。所以很多人问,给孩子读什么书好。我每有不解:这实在是太浩瀚无边了,太多好书可读了。

我非常推崇的儿童中国史、儿童世界史、少年读史记等等,便有意无意地摆在书架显眼的位置,孩子也会时不时地拿起来穿插进各类文学书籍的阅读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自然不行。当今,祖国繁荣昌盛,日益强大,抗疫、航空航天、港珠澳大桥……了解壮举,才能激荡出心中的豪迈,才能看得更高更远。看袁隆平,解决的是全人类的吃饭问题;看屠呦呦,帮助的是全人类……从自己有钱买好吃的,到帮助贫困人民买好吃的,这是不同的概念;从让自己的家庭变好到让祖国甚至全人类变好,这是不同的胸怀。

境界高远,志向才能高远。然而立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小小年纪一切尚且懵懂,却也正是埋下心灵的种子之时。

有了目标,才能为了目标而努力。学习,思考,锻炼,一切不过都是在路上。自此之后,爆发力才能激发出来。

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最终拥有选择的能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顺便也解决好他人的问题。我也希望早一天能听到孩子真正的志向。

曾国藩曾经是个烟筒不离手的烟鬼。三十岁之前,他尝试过两次戒烟,但是没有成功。关于戒烟到底有多难,世上有话这么说:连烟都戒得了的男人,很可怕。曾国藩也将之比喻:如同“失乳彷徨”,意为如婴儿断乳般一样痛苦。虽然难,比起他后来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等事迹,那就不足一提了。然而,正是这件小事开始改变了他,让他坚定地认为“无事不可变”。由此,他的自信心才开始真正建立起来。他相信,他能像戒烟一样,干出许多别人干不成的大事。

由此可见,树立自信心,切不可小觑小事的力量。且不说人生许多大事就是由小事一件一件积累而成的,单是说这一件小事激发出的信心,就足以演化成做大事的能力和力量。

转化到教育上,即为,无论我们想让孩子做成怎样的大事,首先也还是得让他看到小事的力量。

前面说过我家大宝在同龄人中一点也不优秀。竞选班干部时,只捞得个班级图书管理员。其实就是每天整理一下班级图书角,跟管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她很开心,因为她喜欢读书。为了让她更有信心和更有兴趣做好这件事,我跟她说,能做好图书管理员的都是了不起的人,比如有个大作家沈从文,曾是北京香山慈幼院图书管理员;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是国立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获得中国第一枚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莫言,曾是解放军某部图书管理员;还有个外国作家博尔赫斯,当了国家图书馆馆长,他还说过一句特别美的话: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最最厉害的,是我们的毛主席,曾经是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

孩子心安理得、甘之如饴地干起了班级图书管理员,每天分门别类、按材质、大小等整理书籍。回到家里,还会跟我分享最近班级流行什么读物,谁喜欢看漫画,谁喜欢看历史书,谁上课了还在看书,等等。我觉得她尝到了做图书管理员的乐趣,做得也很好,于是特别开心。偶尔,我们也会一起思考要不要贡献点什么书去图书角。

让孩子信心大增的还有一件小事,就是跳绳。上小学之前,我们几乎没有摸过绳子,所以在很多同龄人跳得很麻溜时,她还笨拙得像青蛙一样,甩一下蹦一下。为此,她也不敢在公众场合跳。面皮子薄,有点难为情,实属人之常情,我也这样(村上春树也这样嘛)。

我想了想,确实太多问题要解决了,但是不能急躁,不能乱阵脚,还是得沉下心来,先抓好一件事——那就从跳绳开刀吧。

首先上网找了一个视频,是一个孩子讲他怎样从不会跳到一分钟跳196个的。很显然,同龄人的讲解更有亲近感,同龄人的鼓励也更有力量。孩子似乎找到了一点信心,也明白了会有一个过程,于是拿起绳跟着练了起来。自此之后,我们一天也没再中断过。从80多个,到90多个,106个,118个,120个,135个,145个……昨天,已经能跳到160个了,打破了自己的记录。这期间,经历的挫败、沮丧、鼓励、奋起……不计其数。特别记得那一晚,她跳了135个后,兴奋得给还在加班的爸爸打电话。那种历尽艰辛后收获的喜悦,恐怕只有她自己能体会,也必将成为此生受益的财富。

通过这件事情,我想她应该懂得了坚持的力量,也明白了所有困难都可以通过努力去克服。这一点,比跳绳本身宝贵一百倍。

曾国藩: 六字教育,铸造家族八代辉煌

1864年的七月份,随着江南一带酷暑天气的到来,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了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此时的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对大清王朝的“再造之恩”,使他跻身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曾国藩除了拥有平定太平天国的军功,以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政绩,他还是一名“教育专家”。在他的指导和影响下,曾氏家族延续了八代辉煌,后世子孙,皆为人中龙凤。

比如,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就是晚清历史上最著名的外交家,他不费一兵一卒就从俄国人手里夺回了大片中国的土地,是对近代中国有特殊贡献的人;他的次子曾纪鸿,是晚清著名的数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到一百位以后的学者。在他的孙子当中,长孙曾广钧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对诗歌和数学都颇有造诣;次孙曾广铨,当过驻朝鲜和德国的大使,以及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小孙子曾广植,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在曾孙这一辈儿,曾约农是著名的教育家,中国台湾东海大学校长;曾昭权是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教授;曾昭桓,则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此外,他的后代中,还有著名女考古学家、曾经当过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朴、著名画家曾厚熙,等等。

为什么曾家出了这么多人才?那么,曾国藩到底是如何教育他的子孙后代的呢?

其实啊,曾国藩有一个“教子六项”的教子秘诀,这个秘诀,一共由六个字构成,分别是:“勤、孝、俭、仁、恒、谦”,分别对应的含义是:勤奋、孝顺、节俭、仁义、有恒心,以及谦虚。

在这“教子六项”当中,“勤”字最为关键。曾国藩这样解释这个“勤”:“勤有五解,曰: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说白了,就是言行举止和所思所想,都要尽可能地勤奋。

曾国藩反对子孙后代买田、置屋、积钱,在他看来,“做官发财可耻”,把做官得来的金银财宝用来置办田产、房产,或者直接留给子孙,更是“可羞可恨”。他认为,子孙如果是贤才,那不用靠父辈遗产也能自立。子孙们如果是不肖子孙,那给他多留一分钱,他就会多造一份孽。因此曾国藩发誓“绝不留银钱与后人”。相反,他却认为“勤劳”才能致富之本。

为了给自己的子侄们做好表率,曾国藩在京城任官时,多次购买北方的大白菜、茄子等蔬菜的种子,带回家后自己栽种,并把自己的栽培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家中的其他成员。为了不让子侄们从小养成纨绔子弟的作风,曾国藩多次在家书中,要求其子侄们半耕半读,连拾柴、收粪这些事也“须一一为之”。他甚至还时时告诫子侄要戒骄戒躁,家里的男丁出门必须走路,不许坐轿或骑马;而家里的女丁,不论多大岁数,都要从事纺纱织布、养鱼养猪的繁重工作。即使他的夫人也得参加劳动,为全家作出表率。

正是在曾国藩的这番教导下,他的后代子孙们,大都不怕吃苦,在学业上也多有建树。而且,由于曾国藩不建议子孙后代置办家产,所以,这些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某个领域中的佼佼者。

再拿这个“谦”字来说,曾国藩认为:“古来成大事者,一共有三忌: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所以,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能骄傲自满、狂妄自大。

有一次,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乘船去金陵看望他,曾国藩提前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叮嘱他在这一路上,千万不要挂曾家的大帅旗;千万不要惊动地方长官。同治三年七月,长子曾纪泽赴长沙参加那一年的科举考试,曾国藩又告诫他,不许在考官面前摆架子、亮身份,也“不可送条子”,不可走考官的后门。

在曾国藩看来,利用自己家里的特权,过于招摇,容易滋生自满、自大的态度,这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归根结底,只有谦虚,才能让人更好地成长。

众所周知,曾国藩信奉的是儒家。有人评价说,如果按照儒家思想中的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标准来考察一个人,那么,从古至今,只有两个半的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明代的王阳明;另半个就是清末的曾国藩。

把曾国藩和孔子、王阳明相提并论,足以看出,曾国藩在儒学方面的造诣是比较深的,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所以,曾国藩的育儿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式”教育。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美德式”教育,已经落伍了、不适用了,但是,如果你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从古至今,对中国人来说,生活方式在变化,行为习惯在变化,想法和思想也在变化,但是,那些传统美德,实际上却并始终没有变化。比如,“勤、孝、俭、仁、恒、谦”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没有过时。

那么,我们要怎样运用曾国藩的“美德式”教育,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以“勤”和“俭”为突破口,培养孩子的自律、独立能力。

大家想一下:什么样子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更有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立足未来呢?他一定得首先是一个勤劳的孩子。因为只有勤劳、勤奋的孩子,才会在学习上刻苦用功,在事业上百折不挠地奋斗。“勤”字虽然简单,可是却代表着一种自律的力量,掌握了这种力量,孩子才能保持进步。

那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守住自己或者父辈所积累起来的家业和财富呢?是节俭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财富来得快,但如果你要挥霍的话,财富去得也快。但是,当一个孩子知道节俭的时候,知道钱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能保住自己或者父辈刻苦勤奋所创造的基业。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勤劳”和“俭朴”能力。比如,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整理房间、收纳物品、打扫卫生。有条件的还可以多带孩子去体验一下如何亲手耕种,如何收获果实。这些年来,很多年轻父母正是在践行“勤俭养儿”,比如我们熟悉的郭晶晶和霍启刚夫妇,郭晶晶,是奥运会冠军,被誉为“跳水女皇”;霍启刚是霍英东的长孙,家族身价超过百亿。按一般人的看法,他们的孩子会被娇生惯养。,但他俩却奉行平民教育,带孩子做饭、洗车,假期还会到乡下的水稻田里插秧。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霍启刚,在中学就能以全A优异成绩考入牛津大学了。

其次是,我们还要注重孩子的“孝”和“仁”,培养孩子的品德。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中国古代反反复复强调的“孝道”,在今天还适用吗?孝道至今还不过时,是因为它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智慧,符合人伦,更符合人性。可以说,培养孩子的孝道,教会孩子如何孝顺,不仅是在让他成为一个对家庭有用的人,也是在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国家有用的人。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仁”,让孩子在社会上知道什么是仁义,这也会加强他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其他人的宽容。

父母在生活中不仅仅要强调这两个概念,还应该以身作则,用行动告诉孩子们,如何尊敬父母,如何用仁义来对待身边的朋友和陌生人。

2013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案件——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从自己实验室偷来药品,毒死了室友。林森浩从小成绩优异,一路保送名校,因此,有人为林森浩求情,林森浩本人事后也表示悔过,但一审、二审、终审都坚决地判了死刑。林森浩的悲剧,一是在于个性偏执,被他毒杀的室友,也是一位来自贫困家庭的优秀同学,只因日常琐事,就被林森浩无情毒杀;二是在于”知法犯法“,身为医学生,把本应用于救死扶伤的专业知识用在了邪道上,最终毁灭了两个家庭的幸福。一个缺乏道德观和同情心的人,能力越是高强,对社会和家庭的危害就可能更大。试想,如果林森浩的父母,在学业、成就以外,可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这场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

最后,要想保住孩子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还必须教会孩子“谦”和“恒”。

当孩子懂得如何谦虚的时候,即便他取得很高的成就,他也不会因此骄傲自大,从而得罪别人,或者从高处摔下来。当孩子懂得如何持之以恒的时候,即便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突然遇到了坎坷和不顺,他也能持之以恒,不轻易言弃。

总的来说,由于是“美德式”教育,着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精神和品性,所以,一方面,父母要时常告诫孩子,学会这些品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亲身行动,把这些美德注入到孩子的灵魂当中。

就拿曾国藩本人来说,他多次在给兄弟和子侄们的书信中强调,平时一定要多读书、多思考,“看、读、写、作,四者逐日不成缺一”。看,就是观察社会;读,就是读书;写,就是写心得;作,就是撰写文章。如果用现代人的表达来理解这几个字,那么“看”和“读”就是输入,“写”和“作”是思考的过程,就是输出。从输入到输出,曾国藩坚持了几十年,即便是在镇压太平军时期,他仍然要在晚上读书写作。1871年,曾国藩身体每况愈下,弥留之际,他仍然在坚持读书。他推崇一个“恒”字,他也用一生在践行这个“恒”字,给子孙后代言传身教。

所以,当孩子懂得了这些传统美德,把这些传统美德注入灵魂,并且愿意在实践中去坚持使用这些基本原则时,他们也会像曾国藩的子孙后代那样,即便不一定位高权重,但一定会在自己的领域成为精英和专家。

结合曾国藩教育子孙后代的经验,提出了“美德式”教育的概念。在当代社会,家长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私、不讲规矩、性格和情绪都不稳定。学完今天这节课,也许大家可以试着,尽可能地把“勤、孝、俭、仁、恒、谦”等美好的精神品质,注入到孩子的灵魂当中,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也许,这样孩子的身心会更加健康、健全。

曾国藩说过,“志患不立,成患不坚”。美德式教育,既能帮助孩子立志,也能帮助孩子持之以恒。

关于曾国藩谈育儿秘诀和曾国藩家训育儿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37985.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