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循证育儿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循证育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循证育儿是什么意思
是指根据科学的方式结和育儿的方式,使得育儿更科学。也指根据科学养育经验,淘汰生育道路上不合适的养育方式。循证就是指“基于证据的实践”。
“循证”医学在英文里叫“evidence-basedmedicine”,顾名思义就是基于证据的医学。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证据为依据。
“循证育儿”是医学界根据科学经验总结的临床案例以及解决方法给到养育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参考结构,对于生育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科学养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如何科学养育需要不断学习和求证,临床经验也只是较好的标准,最终办法还是要实际情况操作。
中国著名的育儿专家排行榜
一位老园长在谈到孩子上幼儿园的最佳年龄年龄的时候说:2岁半,孩子心理特点比三岁更适合上幼儿园。
1、太晚,孩子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恐惧
这个问题一直是家长揪心的所在。孩子自小都在家里,在自己所熟悉的几个大人中长大,对一个陌生环境自然会感到害怕紧张,所以哭闹是难免的。
这个说法一直是孩子抗拒进入幼儿园的一个比较正统官方的解释。
但是,更多的是反应出,这个孩子平常的生活过于孤僻,少和外界接触。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去公园和陌生的小朋友认识、玩耍,也经常参加一些小朋友间的聚会,在心理上不应该对幼儿园有那么大的抗拒力,毕竟,玩伴是这个年龄段最不可缺少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3周岁的孩子其实上幼儿园本来是不应该存在那么多问题的,但是最好的上幼儿园阶段错过了,让孩子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保护壳,想再打开就有点难了。
2岁半-3岁之间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是一个最好的年龄段。
2、学习自理最好的阶段
家长们有没有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最乖"的时期?
基本上在这个时候,你告诉孩子去做什么,他们都会很听话的赶紧去做,因此,2岁半-3岁之间进入幼儿园是学习自理最好的阶段。
孩子的模仿能力在这个阶段也是飞速提升。
私立幼儿园针对这个年龄段的班级人数一般在15-20人左右,配班老师是2-3人,显然,孩子在这个时候要开始学会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听话,模仿能力强,又有条件让孩子去做,这个时期进入幼儿园对于孩子自理能力的提升是事半功倍。
3、抗拒能力没有那么强
相对于3岁孩子懂得察言观色,2岁半的孩子其实更加"懵懂"一些,就不会在行为上产生那么大的抗拒。
而且大家要知道,2岁半进入幼儿园,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
一般,在第一周的前面2天,幼儿园只会让孩子在园内待上1-2个小时,让他们知道,在幼儿园玩耍一会之后,家长会来接他们回去,适应这种:只是待上一段时间就能回去的生活。
到了第三天,幼儿园会让孩子们留下来吃个午饭,看看大家自己吃饭能力如何,也让孩子们享受一下集体用餐的乐趣。
这样过了一周之后,孩子们就会很容易接受接下来待上一天的幼儿园生活了。
这和一到3周岁,就将孩子直接丢到幼儿园来得更平和些,也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公立老师也建议孩子在3周岁前提前半年或者3个月在私立幼儿园进行过度的原因。这段时间的孩子确实更容易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过早进入幼儿园容易生病?这可能是很多家长的疑问。
集体生活中本来就比较容易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而且,这是整个幼儿园阶段都会碰到的,并不是年龄越小的孩子才会越容易生病。
针对这个问题,家长不应该是推迟孩子入园的年龄,而应该是多让孩子运动,建立比较好的睡眠规律,这样才有助于提升抵抗力,应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
从生活自理能力角度来讲
上面上面这个时间我们只是从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这个角度来谈论幼儿入园的最佳年龄,但是从生理上来讲,两岁半的孩子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进入幼儿园参加集体生活的准备。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要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上厕所。能够在课堂上独立的安静的坐着,并且跟老师和小朋友有正向的有效的沟通。
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两岁半的孩子可能达不到生活自理方面进入幼儿园的要求。因而如果在生理在生活自理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匆匆忙忙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孩子心里可能会产生挫败感。
大部分事情他是没有能力和办法去独立完成的。时间久了会对幼儿园产生一种抗拒,进而对集体生活产生抗拒,严重了影响性格。
那么从生活自理能力这个角度出发,如果孩子能够全部达到上面的要求,应该是在四岁左右。
所以什么时候上幼儿园,在理论上从两岁半到四岁之间都是可以的,家长要找到一个孩子心理和生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平衡点,在合适的时候把孩子送入幼儿园。
太早或太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没有益处
历史名人的育儿经,你知道哪些?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很多历史名人都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讲究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留下了不少育儿名篇。
一、诸葛亮《诫子书》
这篇文章教导孩子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保持内心安宁平静来修身养性,做到勤俭节约来培养良好的品德。要想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必须清心寡欲,不被外物干扰。勤奋学习才能走增长才干,明确志向坚定信念才能达到目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段名言就出自此文。诸葛亮是东汉名臣,一生鞠躬尽瘁,而家无余财,亲自践行了“宁静致远”“俭以养德”的行为准则。
二、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在此文中列举了归生和伍举、管仲和鲍叔等名人事例,他们并非亲人尚且重情重义,何况骨肉至亲,以此教育儿子们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学习汉代的韩元长,活到八十多岁,仍和兄弟们一起生活;晋代的汇稚春,亲族和睦,累世同居,连续七代没有分家。
三、郑板桥《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郑板桥在外做官时,托付弟弟教育自己的儿子,写了这封家书。在信中,郑板桥叮嘱弟弟要培养孩子的仁厚之心,根除恶劣习性,要严格要求孩子,不能姑息纵容。另外,郑板桥还具有相当超前的平等观念,他要弟弟教育孩子,对仆人的子女也要一视同仁,不能轻贱,有了水果点心要平均分发给这些孩子,不可肆意欺辱他们。“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信中这最后一段话,是流传颇广的教子名言,明事理、做好人,比一切都重要。
循证育儿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什么是循证育儿、循证育儿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