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孟母网教你育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孟母教育方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关于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我还知道买肉啖子和断机教子。
1、买肉啖子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2、断机教子
孟子少年时学习不用功,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启示
对于育儿,孟母不是高高在上,也是人,不是神。孟母也会随口一说,猪肉给你吃,这非常正常。但是她及时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外因,影响孩子一生的是言传身教,言行一致。
学会的育儿道理:不做完美的父母,但是做觉察反省的父母,不怕犯错,及时修正错误就是合格的父母。
读懂“孟母三迁”,你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育儿故事。但是,我们是否理解了这十二字真言背后的真正寓意呢?
“不学习母慈子孝,一学习鸡飞狗跳”。这个几乎会出现在每一个家庭中的狗血画面,证实了我们对这十二字真言的理解,仅仅只停留在了表面。
我们在“昔孟母,择邻处”方面,做得甚至比孟母更好。可我们的孩子却还是不能像孟子那样的热爱读书。
谈到学习这个问题,相信我们很多父母都会感到头痛、闹心、无助、迷茫。我们苦口婆心的给孩子讲了一堆的大道理,可孩子就像是自带了一个屏蔽器,听不进去半句。
“恨铁不成钢”让我们恨的牙根直痒痒。这种感觉,我们是否会觉得有些似曾相识呢?
在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有你们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那时我们还太小,不知道什么是有用。有用带给我们的,显然没有玩带给我们的快乐来得更直接。
随着我们踏出校门,步入社会。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老师口中的“有用”带给我们的实际收益。繁忙的工作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父母们的艰辛。
于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父母的复制品,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长大后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面对不爱学习的子女,我们也开启了父母那喋喋不休地教育模式,偶而会对孩子恶语相向,甚至有时还会对孩子大打出手。我们丝毫没有发觉自己的行为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这就是我们和“孟母”之间的差距。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三次搬迁,其实是想告诉我们“孟子贪玩”的事实和“孟母自省”的育子思想。
我们都知道在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孟母觉得墓地附近安静,希望儿子一边缅怀自己的父亲,一边用功读书。这样将来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于是,她带着年幼的儿子一起搬到了丈夫的墓地附近。但是,她却忽略了年幼的儿子还只是个未经世事的孩子。父亲的过世在小孟子心里,或许只是觉得父亲没有回家。
搬到墓地附近后,小孟子经常看到送葬的人。好奇的天性让他跟在送葬人群的身后,效仿他们哭哭啼啼地走来走去。
未经世事的孩子对一切未知事物感到好奇。我们无法把孩子从他们的童话世界中强行拉到我们的成人世界里。就像我们无法让他们在一夜之间就快速长大。
孟母没有指责走在送葬人群身后的儿子,觉得是自己选错了地方。于是,孟母又带儿子搬到了集市附近。小孟子又学起了集市中揽客的商人,在大街上大声地吆喝。
有时我们觉得的好,并不是孩子心中觉得的好 。
对于生活而言,谁不是一边尝试一边成长呢?可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时,我们就把教育中的挫败感,通过愤怒统统转移到了他们身上。这会让孩子更加叛逆和厌恶学习。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学习,逃课了,我们会怎样?我们会做到孟母那样,对孩子不责备、不数落、不打骂吗?
很显然,这就是我们和孟母之间的距离。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是不允许女子进入学堂的。孟母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单亲妈妈,在窘迫的生活环境下,却能把孩子培养成受众人敬仰的——“亚圣”。
而在学历方面、物质方面都略胜一筹的我们,却又为什么无法把孩子培养成才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母的育子心经,看看她是如何把孟子培养成才的。
父亲过世后,孟子和母亲的生活来源,只能依靠母亲日以继日的辛苦织布来勉强度日。
当小孟子看到集市上的生意人卖货时,他也想学会卖货技巧,把母亲辛辛苦苦织出来的布,卖上一个好价钱。
有时我们总觉得孩子顽皮,竟做些让我们生气的事儿。可我们却从未问过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林肯曾说过: 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 。
孟子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母亲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母亲让他产生了学习意识,并养成了读书习惯。
孟母没有责备在大街上吆喝的儿子,她再一次把家搬到了学堂旁。希望儿子会在“近朱者赤”中热爱上读书。但顽皮是小孩子的天性。玩和学习,如果让孩子选择,孩子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就选择前者。
当小孟子逃学回来时,孟母正在织布。她知道如果没有让儿子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做什么都只是徒劳。所以,她没有讲一句大道理,也没有打骂儿子一下。
她选择了当儿子的面把织布机的梭子弄断。对儿子说:“你学习,就像我织布一样。梭子断了,织了一半的布,无法再继续。半途而废,只能一事无成!”
小孟子或许不懂得什么叫一事无成。但母亲的做法,让他知道了:第一,母亲确实很生气。第二,不学习的严重性,就相当于断了梭子的织布机,意味着断了母子二人的生活来源,而自己和妈妈也将会被饿肚子。不学习,那么自己以后也将会饿肚子。
从此以后,小孟子开始了用功读书,成为了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母正是遵循着“养不教,父之过”的信念,在教育儿子的道路上,一直做着换位思考,一直在用儿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正确教育、引导他。
小孩子,其实是很简单。他只在乎他所在意的东西。
如何从我们觉得,转变成让孩子觉得的真正的教育 ——这才是古人要带给我们的育子理念。
孟母教育孟子的故事,简要的说一说?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长了就厌烦了,经常逃学。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覆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苦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关于孟母教育孟子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01、孟母教子的第一个故事:孟母择邻。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母网教你育儿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看到了:“这不是孟母网教你育儿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母看到了又说:“这也不是孟母网教你育儿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母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
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育儿实际是安心之道。要想安心,要不和环境做斗争,要不和自己做斗争。所谓斗争就是管理情绪的结果。
孟母看到孩子学哭丧行为有没有焦虑?我想肯定有,并且当时是在为丈夫守节。
在过去判断一个女人重要品德是看守节的。所以在个人名声和孩子成长之间争斗,她选择了孩子。有了这个选择,才会做出搬迁行动。
育儿的过程是观察孩子的过程,从观察中才能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孟母看到孩子学习哭丧,也许会有焦虑,但是并没有选择和孩子较劲,你怎么能学习这些呢?
而是观察到孩子的行为背后,受到了哭丧的影响。采取的措施给孩子换个环境。
育儿是学习,实践,否定,再修正的过程。
第二次搬家,观察到孩子学习屠宰猪羊,认识到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这是认知的转变。
孤儿寡母,搬家是耗费精力和体力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一步到位,是因为在实践中,领悟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从孟母身上我明白:没有统一的育儿方法,只有不断的去实践,然后否定,再去修正。
所以育儿的过程就是观察,自我反省的过程。
我的两个女儿,性格完全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方法,需要因材施教。
02、孟母教子的第二个故事:买肉啖子。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对于育儿,孟母不是高高在上,也是人,不是神。孟母也会随口一说,猪肉给你吃,这非常正常。
但是她及时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外因,影响孩子一生的是言传身教,言行一致。
学会的育儿道理:不做完美的父母,但是做觉察反省的父母,不怕犯错,及时修正错误就是合格的父母。
我们若想让孩子爱学习,我们自己先爱学习,我们若想让孩子不吃零食,不看电视,我们自己先做到。
当我们自己没做到,我们却要求孩子,孩子怎么可能听我们呢?当我们自己控制不住情绪,却要孩子好好说话,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03、孟母教子的第三个故事:断机教子。
孟母给孩子创造了学习环境,言行一致。但是她明白,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依然在观察孟子的行为。
孟子少年时,学习也不用功。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孟母费了那么多精力选择邻居,自己也言行一致,付出这么多了,孩子还不用功,她肯定心中也非常恼火。
但是她没有选择责骂孩子,而是管理了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看到不好好学习的后果。孟子能够询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做,说明,她们平时关系还是比较好的。
04、孟母教子的第四个故事:孟子休妻。
孟子娶妻以后,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认为她太过倨傲。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进来。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孟子异常生气,认为妻子行为放荡,不守礼节,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
孟母知道以后对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才能进去,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是你先失礼节,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
听了母亲的话,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与妻子和好如初。
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上反省,自己做了哪些选择,让关系破坏。夫妻矛盾,亲子对抗,婆媳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05、孟母教子的第五个故事:劝子远行。
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儿子能够实现梦想,孟母完成了作为母亲的使命。带着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死无遗憾。
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其实就是源于这样一位陪伴孩子成长的母亲。
当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不再需要父母过多的操劳,我们必须接纳现实,放下控制,让孩子活出他生命状态,我们活出自己的人生意义。
孩子有忧愁的时候,我们能够排忧解难,当孩子有梦想的时候,我们不拖孩子的后退,让孩子展翅飞翔。
孟母育儿经是什么意思
孟母育儿经就是指:《孟母三迁》的秧歌剧,其是由山西省晋中市文广新局、太谷县委宣传部、太谷县文广新局、山西田森集团等在2012年编排的秧歌剧。
新版《孟母三迁》秧歌剧是由太谷县文化局与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合作改编,获得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5月8日在太古会演中心进行首演。
孟母三迁都是为了孟子的教育,所以很多网友都戏称《孟母三迁》的秧歌剧为孟母育儿经。
孟母断织教子 文言文翻译(初一)急急...
一、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二、原文:公元前150年左右 韩婴 选自《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扩展资料
一、启示
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二、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 。在孟母的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同时也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
孟母网教你育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孟母教育方式、孟母网教你育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