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问题灵魂拷问(来自孩子的灵魂拷问)

时间:2022-09-21 阅读:12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问题灵魂拷问,以及来自孩子的灵魂拷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灵魂拷问小孩为什么要听话?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一个人就像一棵草一样,他是会自然去生长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累积,他会不断的有新的想法,如果说什么事情都是照父母的那套模式刻录下来,那未免显得太单调了

热播剧《人世间》里,哪些家庭育儿观引发观众诸多“灵魂拷问”呢?

《人世间》作为当下的热播电视剧,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一面。在家庭育儿观方面,凸显出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教育观,但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不变的,只是表现的形式有所不一样。比如在《人世间》电视剧中,周志刚对三个子女的教育就是非常成功的,虽然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但是三个儿女都成长为有追求的人。即便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周秉昆,也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谋求不同出路。

一、《人世间》里的周秉义是家里优秀的孩子

周秉义作为周家的长子,其实对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没有起到太多的担当,更多的是周秉昆这个老儿子在父母身边尽孝。但是周秉义也是最让周家父母脸上最有光的孩子。因为周秉义娶了省长的闺女,但是周志刚一家从不来不找郝冬梅的父亲郝省长办事,这也是作为父母的教育观念,那就是做好自己,不趋炎附势。

二、周蓉得到足够的宠爱才能够成长为自信和向往自由的女孩

周蓉的一生虽然经历过艰苦,但是她更多的时候是为自己而活。这是因为在年幼时代,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但是父母和兄长给予周蓉的宠爱是无限的,在这种爱的滋养下,周蓉才能够有自信、有魄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便当时条件再艰苦,周蓉能够守着冯化成这个诗人过着清苦的日子,说明周蓉是内心丰盈的人。

三、周秉昆是三个子女中文化程度最低的,但是却是父母最离不开的人

虽然按照冯化成在电视剧中的说法,对父母的孝道有“养口体”和“养心智”两种,但是对于年迈的父母来说,却是在跟前尽孝才是最实惠的。而周秉昆对于在父母跟前尽孝,不能像哥哥周秉义和弟弟周蓉那样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虽然有遗憾但是他也没有太多的怨恨,说明周家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2020-04-03

一、自我介绍,

【姓名】霖霖涵涵妈妈

【坐标】河北保定

【宝贝】哥哥妹妹都是两岁九个月

【行业、经验与资源】纪检系统公务员

双胞胎宝宝,一边上班,一边总结带娃儿经验。对于三岁以下的男女宝宝,都有实战经验可以跟大家交流。

二、灵魂拷问

(一)您在育儿方面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1.育儿知识不成体系,没有系统规划,都是走到哪儿,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

2.两代育儿,如何形成合力

3.自我成长、工作、育儿,平衡这些让自己很焦虑,时间管理做不好。

(二)您最想学的课程是什么?

1.对孩子幼年时期的整体规划方面

2.幼儿园入学准备(韩芳雪的课程学过了)

3.突破职场家长时间管理瓶颈

(三)学完课程您最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1.对孩子近几年的发展方向,有清晰认知和明确路径

2.平衡好自我成长、工作、育儿、家庭

三、自我探索

(一)推荐一部您非常喜欢的家庭教育方面的作品,说说您为什么喜欢它?

上期训练营看了《放牛班的春天》

让我体会到信任的力量。孩子在幼年时期对自我的评价,都是来自周围人,尤其是父母,多信任孩子,给予他们支持,才会让他们建立更加健康的自我意识。

(二)您每天会花多长时间与孩子进行学习方面的沟通?

两三个小时会陪他们

(三)您认为如果把【学习能力】向下拆分,可以拆分成哪些更细节的能力?其中您比较擅长哪一个?最不擅长哪一个?

《这样读书就够了》关于学习能力包括:1.追问与反思能力2.分析与整理能力3.内化与应用能力4.成长思维5.批判思维6.系统思维

比较擅长成长思维,其他都不擅长

四、行动方案

(一)您每天能抽出20分钟以上完成学习任务吗?

可以

(二)为了您能够学有所成,特邀请您在七天之内做一次分享,请您在4月4日—4月10日期间任选一天。

4.7 或者4.8

妈妈你不要去上班!通常家长会经历哪几个灵魂拷问?

有一些家庭里有两个孩子的爸爸吗啊,经常会经受这样的灵魂拷问,比如说“我和姐姐你更喜欢哪一个”这类的问题。大多数家长都会觉得这是小朋友幼稚的问题,但是孩子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合适的答复,他们还是会继续发问的。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认真地对待孩子每一次的提问,认真回答,让他们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对他们是十分关注的。

作为家长,遇到孩子的灵魂拷问,比如“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生弟弟妹妹?”“爸爸妈妈为什么会一起出去?”“爷爷奶奶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住?”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漫不经心。我们觉得孩子发出来的是所谓灵魂拷问,可是在小朋友的心目中,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就像题目中说的“妈妈你不要去上班”,我们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觉得,妈妈怎么一直要出门,为什么不能一直在家陪伴自己。那换句话说,家长也需要注意了,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够不够,是不是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感到委屈。才会导致他们发出这样的拷问。

2.不能用大人的角度去思考。我们要以孩子的出发点去思考,抛开我们世俗的想法,也不能敷衍。因为孩子有时候只是想要拥有家长全部的注意力,这种是无关善恶的,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按照成年人的例子来说,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也是希望对方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的,孩子也是一样的。所以作为父母需要时刻保持平等,制造一些温馨浪漫的亲子时光,让孩子知道家长是关注他的,在形成习惯之后,这些灵魂拷问也会越来越少的。

终身教育博士的育儿血泪史-《妈妈的悔过书》值得收藏

作者是位韩国人,名叫李柳南,她是一位儿女双全的妈妈,本人毕业于教育专业的高才生,终身教育博士,首尔一所知名小学的校长,她包揽各种教学比赛的第一名,只要带班必定成绩第一,成为家长们追捧的明星老师,她出版的《55个给孩子的学校生活成功策略》成为畅销书、家长们必备的葵花宝典。

高三的儿子是学生会会长,成绩名列前茅,名高校的后备队员;高二的女儿也是名校中学生。

这样的个人成就和实战育儿方法,是不是很多人都会推崇和效仿?

就如同电影剧情反转,这本《成功策略》出版的同时,高三儿子提出退学,高二女儿有样学样也提出休学。

长达一年半时间,两个孩子就在家里吃,睡,打游戏,看电视电影,慢慢发展到游戏成瘾、影片中毒。

期间,妈妈三次昏倒送往急诊室,三次被车撞,三次开车撞了其他人,还动了两次大手术。

两个孩子看到如此的妈妈却仍旧无动于衷。

极度痛不欲生时,妈妈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教练式辅导,这个课程彻底改变了妈妈,写下了这本书《妈妈的悔过书》!

除了心理学家武志红几次推荐了这本书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沃伦巴菲特和马云都说过类似的话:想要成功就避免失败,不要去看成功的案例,因为那有个体独特性,多看看那些失败的案例,找出那些共性,避免这些失败的共性,那就更容易走向成功。

这个道理,和我们小时候每个人都具备错题本一样的道理,对的题目总是做对的,而错的题目会一错再错,找出错误的原因,提高正确率,那么我们的分数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妈妈在这门“父母教练”课程中,彻底醒悟到之前的教育模式:

1,孩子是自己炫耀的工具,是成功教育的证明,是自己职业的最强说服力

妈妈当时的理念:孩子读书必须好,必须拿很多奖,必须是学生干部。

每次学校干部选举前,妈妈强迫孩子必须参加竞选,为他们修改补充,然后熟练背诵。

儿子多次竞选成功,得票分数之高成为传说,妈妈成为业界争相邀请的“选举战略家”。

2,军事化管理,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

家里充斥着指示,命令,确认,催促的语气,孩子们就是遵守纪律的士兵、听话的奴隶。

军事化管理模式期限一过,孩子开始逆反并积极反抗。

儿子从消极抵抗到强劲反抗,女儿从自残到崩溃。

随着子女的变化,妈妈从起初的痛骂,到逼迫到哀求,再到痛哭流涕到后来的惊恐,到子女出现自杀倾向,妈妈终于止步开始自我反省。

妈妈终于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父母,而是极度恐怖的管理者、监视者和统治者。

一直疏忽的两件事:从没有真心称赞过孩子;从来不曾好好看过孩子,和他们认真对话过

妈妈的自我反思自己的人生原点:

原生家庭和学习环境

父母的重男轻女,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尊重,所以拼命学习;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选择了不被人看重但有奖学金的教育学校,因为自卑而更渴望超越。

(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本非常出名的书《自卑与超越》,我们往往会选择两种方式来面对内心的自卑。一种是营造内心的优越感:比如我只要不去努力,就不会暴露自己的能力不足。一种是追求外在的优越感,比如我必须要比别人努力和成功,才可以掩盖自己的能力不足。这两种表现的原因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害怕自己能力不足带来的自卑感。同理,当我们害怕受到别人伤害时,既可能通过封闭自己来营造内心的优越感,也可能通过伤害和报复他人来追求外在的优越感。)

当作者有了孩子后就渴望子女能完成自己的心愿,进入名校或是美国常春藤大学就读。

她希望通过孩子的优秀来实现自己渴望超越的心情。

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父母的觉醒》《母亲进化论》的作者莎法丽-莎芭瑞分析道:

为何他们无法豁然接受孩子原来的样子,因为他们本身还未接受自己原来的样子,主要的挑战在于我们的孩子并没有成为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大多数父母从小就被灌输要追求卓越的成就,他们很难理解他们的动力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来自于他们的感觉不足,他们的恐惧以及缺乏感。只是他们从小被灌输要弥补一切的不足,他们从来没有机会从遭遇自己的平凡中走出来,然后他们开始跟孩子们沟通,跟那些自认平凡或者自觉不够好的孩子们沟通,这时他们忽然觉醒,这种缺憾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找到源头,我们就可以开始改变,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固化思维逐渐转化为成长型思维,这位妈妈开始变为学习型妈妈。

她参加各种课程,也参加沟通课程,一步步学习,这位妈妈接触到了全新的教育领域。

美国《华尔街日报》以“美国梦”为主题,对一千六百五十四人做了问卷调查。

其中有一题:“你觉得怎么样才算是成功呢?”

出现了以下答案:

第二名  拥有幸福的婚姻

第三名  拥有幸福的人际关系

第四名  尊重自己的朋友

第五名  处在自己所属领域的巅峰

第六名  拥有权力或是影响力

第七名  金钱

第八名  名声

那么第一名是什么呢?  就是“成为受到尊敬的父母”。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受到子女的尊敬?

“自我努力成长,再将拥有与他人分享”

我们家长到底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怎么样的人呢?

如果想把孩子教养成品行与能力兼优的人,那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让孩子有自己思考、选择和行动的能力,也就是把他们教养成拥有“自我主导学习能力”的孩子。

作者的这两个孩子休学原因,因为他们一直在他人主导或妈妈主导式的学习生活中。

孩子们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兴趣班或者在兴趣班的路上,就根本没有机会去培养自己思考、选择和行动的能力,习惯了只是依照父母或是老师的吩咐,走上父母和老师安排的道路,无法自己做出选择,被迫依赖他人,不断发生遗憾结果,最终浪费时间、金钱、精神还有人生。

如果孩子能自己想要去读书,用当下的话来说,这个孩子是来报父母恩的。

那如何赋予孩子动机呢?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汽车发动机,如何启动引擎呢?

1.自信从何而来? 称赞而来。

得到肯定、尊重、支持和称赞的孩子自信比较多,还是受到鄙视、嫌弃、指责、轻蔑的孩子自信比较多呢?

当然是前者,自信的形成,后天的影响比先天更大,做某件事时得到称赞,自然就想把它做得更好。

爱迪生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鸡窝里孵蛋,妈妈耳边轻声问:你怎么会有这么新奇的想法呢,以后一定会完成什么了不起的事呢!

孩子们会做的事情都类似,得到父母肯定孩子的行为,才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培养出做事的动机。

肯定、尊重、支持、称赞不仅是培养自信的核心要素,也是教练式辅导的重要技巧。

我们会花很多金钱和精力让孩子上培训班,却不愿意花点称赞的语言给孩子,实在是太可惜了。

2.不要说仇人的话语。

听着“仇人的话语”长大的孩子,总是会寻找到最佳时机来报仇的。

作者的两个孩子都是选择了妈妈那本傲娇之作推广后,用休学来报仇。

真正的称赞是转换视角。

这位妈妈看到自己两个孩子拒绝上学,她突然觉得自己的学生非常了不起,能每天都来学校,恰恰这一次转化让她重新获得生命力。

她感恩自己能和孩子在一个空间呼吸,感恩孩子们能与自己作伴,感恩每一天,源源不断的赞美之词喷涌而出。

当我们用这样的称赞来填满日常生活时,孩子潜在的能力也会被唤醒。

3.称赞训练

练习感谢所有看到的事物,称赞所有相遇的人。

以色列人一旦怀孕,就会告诉孩子,他是多么珍贵的存在,继承的是多么伟大的民族血脉。

而且以色列的教育重点在于,让孩子擅长的项目发挥得更好,这就是“生涯规划教育”。

找出孩子擅长的部分予以称赞,能极大的提升孩子的自信,也能弥补他的不足。

赋予动机的第二个因素就是目标

让孩子投入自己擅长的事。

了解孩子擅长什么,就是营造出能让孩子自主选择的环境,然后通过孩子选择的事物,仔细观察孩子对什么有兴趣。

陆仙人,从乡村走出的超模。他从小就是特别喜欢模特的表演,然后自己琢磨,把各种材料制作成衣服,以大山大水,农田,工厂为走秀背景,拍了很多视频,结果从抖音走红到海外,引起大量粉丝的关注,国际时装秀。

我们很多家长的目标就是把孩子推入学校,但是孩子的目标呢?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孩子好不容易进入大学后却被退学?

2020年12月一则新闻南昌航空大学勒令21名学生退学;南方医科大学11名博士被学校勒令退学

2020年以来,不少高校都对部分大学生作出 退学处理.

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最新回复里面就提到了大学生增压的问题,不能把不合格的毕业生流出社会,宁可退学千人,不能给他们轻轻松松就混个毕业证书。

作者也提到了孩子没有目标,又没有理由,念书还有啥用呢?

建立起目标,找到该去作的理由,才会有所行动。

如何做好父母这个角色呢?就像教练一样。

举个例子,郎平,她当年无论带哪个排球队,都能取得世界优异成绩。

在电影《夺冠》里,

剧中,郎平在车上给大家一份问答题,你爱排球吗?你是为谁打球?

。。。。。。

你品,你细细的品,这句话和“你爱学习吗?你是为谁学习?”是不是一样?

次日,一名队员明确告知郎平,我不爱排球,当场退出排球队。

朱婷的主攻手天赋是被郎平一眼发现的,并觉得她和年轻的自己非常相像。

面对这张布满灵魂拷问的问答题,朱婷和队友的一番话就如同现在学生们的写照:“我去篮球队,他们说我太单薄;我去皮划艇队,说我的脚太长,所以我就来了排球队,可打排球,又说我太软。”

恰如,现在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任由家长和老师来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

漳州排球基地的训练场上:

“为什么打球?”郎平一遍一遍地质问着朱婷。

起初朱婷无动于衷,直到郎平的语气越来越严厉。

“为我爸妈。”“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

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郎平满意,她依旧满脸严肃。

“成为你,你满意了吧?”朱婷愤然怒吼,现场一片愕然。

成为郎平,是许多女排队员的梦想,但是郎平却对朱婷说: “你永远成不了我。”

这并非郎平的自傲,这是真实的人生。

“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放开了打,豁出去打。 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

一个优秀的教练,不仅具备出色的专业技能,还有一双发现天赋的眼睛,更是一名哲学家。

她提出很多启发式的问题,让队员自己思考。

(朱婷不仅仅有年薪,还有很多赞助。朱婷作为一个成功的运动员,在收获冠军的同时也获得一些赞助,这些赞助的金额应该不会低于她在球队中的年薪,所以每年收入也在百万之上。)

教练式父母也经常需要问孩子这些问题,帮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

好的对话能让彼此成长,父母与老师找出帮助孩子的方法而努力,当孩子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变得更加成熟。

教练式父母要把焦点放在孩子想要做什么的敏感期,而不是父母认为的关键期。

教练式辅导的核心三要素:自己选择,支持性回馈,成就感

基本哲学一:给与选择

就是相信孩子具有各自不同的潜力,相信孩子同时也将选择权交予孩子,让他们自己选择,这么一来孩子就能培养出自信。

比如说:吃完饭去写作业吧,或者说:吃完饭去运动吧,

我们改成教练语言:吃完饭我们想做什么?

想吃什么,想做什么,想穿什么,想去哪里,想买什么,这所有的事物,应该从小开始给与孩子选择的机会。

基本哲学二:给予支持性的回馈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孩子吃完饭后想打游戏,通常父母会斥骂孩子,那么教练式父母怎么做呢?

你想打游戏啊?最近有什么游戏比较好玩呢?你为什么喜欢游戏呢?玩多久比较好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后,在从中延伸出对话的机会。

孩子说:妈妈,我玩一个小时就好。

妈妈回答:你想玩一个小时啊,可是妈妈想说你还有功课要做,还有习题要写,做得事情很多,如果玩一个小时的游戏,今天要做的事情没有做完,或是做得很晚,我担心你明天早上会爬不起来,你觉得呢?

这么说之后,让孩子自己调整时间。

教练式辅导不是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而是支持,肯定孩子说的话,协助他独立思考并做出准确的选择。

每个人做选择都有原因和理由,对于选择给与尊重后,再询问理由引导孩子重新思考一次,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基本哲学三:让孩子感受成功

对于孩子的选择,若能给与支持性的反馈,孩子就能感受到成就感。

如此一来便赋予了动机,也有益于孩子尝试学习其他的事。

作者学了教练式辅导,开始能够倾听孩子的话,结果听到了令人最痛心的事情,她的儿子说:妈妈我当时就是想活下来,只要去学校就觉得快要死了,所以才想休学,但是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我,听我说话。

作者听到这段话后,内心就如同被撕裂一般, 没想到人前让她骄傲万分的儿子竟然过的如此痛苦不堪。

儿子真正的内心是对音乐有着极大的兴趣,作者开始鼓励儿子,并为他的兴趣前后奔走,一起找老师。

孩子学得不亦乐乎,对妈妈说:我直到现在才有了活着的感觉。

然后还向妈妈鞠躬道谢(这是多么大的反转)

写在最后:父母给与孩子最好的资产,就是让他们看到父母幸福的模样。

我们家长与其两眼盯着孩子,不如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经营好夫妻关系。其他的,孩子自然就会看着学着,接着顺利的成长。

孩子们做回自己,他们就能感到自足,他们拥有通往完满自足最单纯的道路。

独生子女的灵魂拷问:如果可以重来,生一个还是两个?

当第一代独生子女也成家立业,为人父为人母后,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让他们在喘不过气来的同时,开始反思一个问题:究竟是生一个好,还是生两个好?

生一个,享受了父母全部的家与资源,也必将承担所有的责任与重担,很容易陷入“小家忙得鸡飞狗跳,父母生病顾不上陪不了”的无奈;

生两个,成长过程中有个伴儿,父母老了有可能有人分担,但资源的被分割、养老义务可能存在的互相推诿、以及养育费用的飙升,都成了纠结的难题。

有人说,父母在慢慢变老,而我还没有强大,我好害怕。想想现在的我,再想想以后我的孩子也可能变成现在的我,我更害怕了。

@小林

在一个N线小城市,3000+的月收入,稀里糊涂结了婚,生了子,现在你问我是生一个还是两个?我只想说,如果能够重来,就不结婚了吧!单身挺好的,把父母照顾好,努力攒钱,把自己的养老问题安排好就行了!生孩子这件事不单单是养活的问题,教育才是关键!一个尚且艰难,怎么可能再来一个,那是要命啊!我妈总说,感谢国家的独生子女政策,否则她更累!

@菲菲

如果可以重来,我肯定希望自己是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所有罪我都受尽了,非独生子女的好处我一个都没感受到,从小到大的苦真是一言难尽。也见过太多多子女家庭关系紧张、争夺财产、互相推卸对老人的责任……所以我觉得,所谓养老问题,根本就与是否独生子女无关,而与对孩子的素质教育、经济基础有关。

@安心

本人独生子女,也还是觉得独生子女好,充分享受父母的爱,充分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独生子女的父母也比多子女的父母更懂事一些,会更独立一些,因为他们也不想把压力都给一个孩子。不然,不是指望这个就是指望那个,事情都多两倍!

那些希望有兄弟姐妹的,多半都是希望,如果自己照顾不了父母了,有兄弟姐妹可以顶上,怎么那么天真呢?你怎么没想到,你的兄弟姐妹也指望你留在父母身边伺候陪伴呢?寄希望于别人身上,有多期望,就会有多失望!

@志军

昨晚和认识了15年的同学吃饭,席间讨论到二胎,内心更加坚定只生一个,只生养一个孩子,爱与责任都更纯粹。到了一定年龄,见多了大把生几个,几个都不养老的案例,早对养儿防老这事看穿了。养儿不能是养老,人生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希望我老的时候还是能和老伴相互扶持到老,可以选择养老院。

孩子的成长重点还是看教育,如果没有经济条件好好培养孩子,所谓的生几个,真的得慎重啊!当然,经济实力允许的,我还是赞成多生,只生一个孩子,毕竟风险太大了。

@清风

第一代独生子女,远嫁,真的是受够了独生子女的心酸。自己的小家要照顾,日常完全没办法陪伴父母。有段时间我妈摔了一跤,骨折了,我爸怕我担心,一直瞒着我,两个60多岁的老人独自上医院真的是艰难。我妈为此受了不少罪,我爸更不用说,家里医院两头跑,头发都白了好多!我发现实情时,我妈已经治了两个多月了!看着我爸我妈装出来的云淡风轻,我的眼泪直往下流。可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要上班,要管孩子,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他们!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我还有个弟弟或者妹妹,至少还多一个人可以给我爸我妈打打电话、关心关心。遇到事情,我也多个人分担、商量。

所以,将来生二胎,是肯定的。

关于育儿问题灵魂拷问和来自孩子的灵魂拷问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25593.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