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冬育儿观念(陈学冬家长)

时间:2022-09-20 阅读:11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陈学冬育儿观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陈学冬家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和老人育儿观念不和,该怎么办?

这是很多有了孩子的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陈学冬育儿观念,也是非常常见的问题。自己还有和自己闹别扭的时候,更何况是两代人之间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1、和老人分开住。

如果条件可以,允许的话,年轻夫妇可以单独生活并自己可以独自养育孩子的话,就尽量和老人分开来住,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和矛盾。

2、学习科学育儿方法,承担父母应尽之责。

如果不能和老人分开居住,必须要一起生活的话,那身为晚辈的年轻父母首先要明白老人和我们一样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各自在传达爱的方式上不同。老人们因为是过来人,而且把作为子女的我们培养长大了,有着自己的养育经验,对于这一点陈学冬育儿观念他们很有自信,在他们观念里面会认为我既然能够把自己的儿女养育成人,那孙辈们肯定也能如此养育。

同时,他们对于年轻的父母多少有些不放心,在他们眼里我们也始终是孩子,初为人父人母根本没有什么经验和方法,遇到问题很多时候不能处理好。如果是出于这样的原因,那么宝爸宝妈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的养育方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给老人们看我们能行而且可以做的更好。让自己掌握育儿的主动权,让老人们放心并甘于放手,这样也就能够化解矛盾。

3、尊重老人,进行非暴力沟通和表达。

当与老人在育儿方面出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要懂得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当着其他人的面特别是孩子对老人进行无礼的指责或强硬的否认态度,而是始终尊重老人,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认真听完老人的话。如果觉得不妥当的地方,在合适的时候私下里和老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比如可以用一些新闻事件或周围人的实例讲给老人听,让他们知道有些不好的教育方式导致的不良后果。如果是自己的公婆,作为儿媳不好说的话就可以让自己的老公进行转达等。

4、融洽关系,和睦相处。

都说家和往事兴,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彼此之间用心筑造的。当家人之间彼此能够睦相处,有一个好的关系,那么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不至于产生隔阂和矛盾。生活当中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当我们有一颗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心,并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少一些抱怨的时候,自然就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的。

老一辈有哪些错误的育儿观念?

1.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永远是父母心中的第一,父母也总喜欢为孩子做决定。当父母与孩子的观点有摩擦时,父母总是武断地否定孩子,肯定自己,深不知这样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父母应该要尊重自己的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用客观的态度来协商两者的矛盾,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敢于思考以及表达自己的想法。

2.激发孩子的兴趣特长

兴趣是孩子成长的导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果断地去批评孩子的一切,去随意扼杀孩子的兴趣,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正确引导孩子。

3.正确引导孩子

孩子会有犯错、失败的时刻,这个时候作为家长不要打击数落,而是要引导孩子如何知错能改,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鼓励肯定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回来了,自然可以变得更加优秀。这种锻炼机会对于孩子的进步是很有效果。

4.拒绝溺爱,自由成长

家长溺爱孩子是很多家庭教育问题。溺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我是最重要的”的想法,事实上,为了孩子可以变得更优秀,家长是绝对不可以溺爱孩子,否则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任性妄为。一旦孩子无理取闹,家长最好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付孩子。

5.尊重孩子,学会放手

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家长要学会去尊重孩子,只要孩子的选择正确、合理,或者不会造成损失损害。那么,何不放养孩子?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从小就做一个有主见的人,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3d97 提取码: 3d97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

前两天中秋节,我和老公去了朋友阿芳家。交谈中,阿芳向我抱怨。她说她家的鲍晓又生病了,从她上幼儿园到现在才不到一个月。说完,她充满无奈地摇摇头。

她家最小的儿子,在我印象中,婴儿期抵抗力特别差,两头生病三天。去年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一学期下来就生了四五次病,最后不得不退学。a方本来以为大一点的孩子抵抗力应该会好一些,可是开学才几天,孩子就感冒了,又咳嗽了。她去医院检查,说抵抗力低,很担心。

其实我仔细想了想,这应该和阿芳的妻子在婴儿期经常给孩子穿太多衣服有很大关系。老人心疼孙子,摸着孩子冰凉的手脚,赶紧去添衣服。凉风一吹,我就怕孩子着凉,就给孩子加衣服。冬天更糟糕。给孩子三层外三层内。能不能不包你的病?所以孩子的抵抗力要从小培养。俗话说“要孩子安全,就要饥寒交迫”。

“想让孩子安全,就应该饥寒交迫。”这句话出自明朝医术万米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想让孩子安全健康,就不要暴饮暴食,不要给孩子穿太暖和的衣服。这句话似乎还有点道理。

首先说三分饥饿。中医认为,孩子是纯阳体质,新陈代谢旺盛,需要更多的营养。但是孩子比较小,消化功能不完善。如果吃得太多,会对孩子脾胃虚弱的消化道非常不利,使其过早增加胃肠功能负担,造成食物堆积、腹胀便秘等。长此以往,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会非常不利。

一般健康的孩子吃饱了就不想吃了,就不用逼着孩子多吃了。母乳喂养的宝宝也是按需喂养。有时候吃几口就睡着了,也很常见。新妈妈不用担心孩子吃不饱。饥饿的孩子会想找到食物。给宝宝添加辅食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少到多,由薄到厚,由薄到厚,由单一到多样化。另外,因为宝宝还小,不知道自己有多饿,有时候遇到喜欢的食物会毫无节制地吃。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要调整好,让宝宝能正常吃。

接下来说三分寒。孩子的肺很娇嫩,容易出现咳嗽、哮喘、发烧等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所以孩子不能感冒感冒。但是,当孩子穿得太多、太暖的时候,就会大汗淋漓,活动起来就会打开汗孔。一旦安静下来,他们湿漉漉的内裤和敞开的汗孔会让孩子非常容易感冒,着凉。

但是三分寒的程度不容易把握。这是否意味着孩子应该少穿衣服?万一他们感冒了呢?当然,事实并非如此。而是要根据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孩子的衣服,让孩子呆在七分钟温暖三分钟寒冷的环境中,锻炼他们御寒抗病的能力。

没有经验的新妈妈有时候会在宝宝摸手摸脚的时候多给宝宝穿衣服。其实这是不对的。正确的方法是触摸婴儿的背部或手掌。背部不冷,手心温热,不易出汗最好。穿多了,稍微动一下就好,后背会出汗,容易出汗感冒,这样不好。给你的孩子脱些衣服。

另外,即使孩子穿的不多,运动时还是会出汗。如果他们出汗,他们害怕吹感冒。父母应该在背上放汗巾。总之,为了宝宝的健康,爸爸妈妈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遵循“饥寒三分”的育儿经验。科学育儿永远不会错。最后,祝世界上所有的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

“晚上家长少带孩子出门”,为什么要少出来呢?

带娃真是一门学问,从开始入门时的一无所知,到熟读再到精通,需要花费一辈子的时间。带娃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玄学,有一些关于孩子的说法并不是迷信,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最常听见的就是老人经常嘴里念叨,“晚上不要带孩子出门,12岁的小孩子很有灵性,会看见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容易做噩梦”。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觉得这一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与现实不符,老一辈陈腐的育儿观念根本没用。

去年回家过年,初二回娘家,小姑子一家三口过来拜年,下午五点婆婆就把晚饭做好,催着小姑子吃完饭赶紧回去,“刚吃完午饭还没消化呢,又吃晚饭,晚饭吃的太早了,我们不着急回去”。婆婆笑着对小姑子说:“这不有孩子呢么,吃完饭趁着天没黑,带着孩子早点回去,天黑带孩子出门不好。”

1、睡前太兴奋,打乱休息

小孩处于长身体的阶段,白天活泼好动,运动一天,晚上需要充足的睡眠来补充体力与能量,如果晚上超过八点带孩子出去,在外边玩一会精神比较亢奋,难以入睡。是因为小孩不擅长自我调节,往往只能推迟入睡的时间,打乱了孩子正常的作息。出去玩很容易养成宝宝熬夜的习惯,不利于宝宝长身体。

2、晚上温度低,容易生病

昼夜温差大,尤其是北方,昼夜温差能差出十来度。那天听到哈尔冰的同学说起她家宝宝的事:以后再也不晚上出门了,满月以后第一次回娘家,想着住几天再走。可是宝宝认家,晚上就是不睡觉,一直哭闹,没办法大晚上的有开车回家,室内温度高,带着宝宝从家里走到车库,宝宝就着凉了,回去以后就开始腹泻,拉了好几天,以前胖胖的小脸都瘦了一圈。真的是照顾孩子的事事小心,每个宝宝的体质不同,抵抗力的强弱也不同,身体弱的宝宝,稍微有点微风就受凉了,更别提晚上温度低,所以没有紧急情况,晚上不要带着宝宝出门。

3、孩子怕黑

晚上光线较弱,即使有路灯也比白天昏暗,而小孩又活泼好动,不会乖乖的让家长拉着手,乱跑就容易磕到碰到,发生危险的系数比白天大。而且晚上光线不好,物体会在光的照射下投下阴影,小孩胆子又比较小,很容易看不清楚,把其当成怪物,吓到孩子,给孩子留下阴影,没有安全感。

不管是先从哪一方面考虑,晚上都不应该带孩子外出,外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所以为了宝宝的健康,最好避免晚上带孩子出去。

你认为老一辈最糟糕的育儿建议是什么?

对孩子的吃穿特别上心,但是对孩子的心理几乎完全漠视。

但实际上,孩子的吃穿不那么精细反而能使孩子更健康,但孩子的心理却是需要极精细的呵护的。

因为孩子的内心,有着人类最初的、强大的生命力。

而老一辈的很多行为都在破坏孩子的这种生命力。

没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

我们要提防的不是老一辈具体的什么建议,而是他们每条建议、每个行为背后的,他们已经固化的思维。

01

我随便分享几个我在路人身上看到的例子:

等电梯的时候,有一个男孩在闹脾气,然后他的爷爷奶奶是怎么规劝他的呢?

“你看别人都会笑话你,这么大了还闹脾气。”

“你看你看,这么多人都在看你。”

——引导孩子去在乎别人的目光与评价。

下了雨,我路过一个水洼,一个小男孩穿着雨靴在水洼里蹦的不亦乐乎。

但是旁边他的奶奶还是姥姥就不停地说些刺耳的话:

“你就玩吧!等下衣服湿了我就打你!”

“我就在这看着你!看你湿不湿!”

——威胁恐吓,我真不知道,就算万一真的衣服湿了又能怎样,要说这么可怕的话?

上次我带着一岁的女儿下楼玩,看到两个小女孩在玩泥巴,女儿太小不能参与,我就带着女儿在旁边看。

然后旁边来了一个奶奶带着孙子,孙子快两岁的样子,想走过去玩。

奶奶一拉:“不要玩,粑粑。”

然后那小男孩就只站在旁边看。

——阻断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欲、手眼协调……

小区的游乐区里,一个2、3岁的小女孩想尿尿,她奶奶就脱了她的裤子让她就地拉。

小女孩哭着摇头不愿意,她奶奶就骂她,非逼她尿。

最后小女孩就是不肯,她奶奶就粗暴地给她穿上裤子,狠狠地打了一下女孩的屁股,骂骂咧咧地带着她回家尿去了。

——这个案例我觉得尤其可怕!我当时都震惊了,这是在干什么啊?

本来这部分就到此结束,但是有人总在评论里说“你行你上”之类的。那我就多说一点:

(之前没说因为我以为《正面管教》这本书父母已经人手一本了)

很多事情不是不要管,而是管的方式有问题。

案例一:公共场合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不要打扰别人,这是当然的。但是,我们应该让他真正明白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培养他的同理心,从而让他停止这种行为,但我们不能给他灌输“因为别人在笑话我所以我这件事是错的”这样的理念,否则,长久下去,孩子一定会失去追求自我的勇气。

你可以将他抱离人群,并陪着他冷静下来,然后和他沟通、商量。而这些道理,平常在讲绘本、生活点滴中就应该一点点地传递到他的心里。听他的疑惑,和他一起思考,让他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些社会规则。

案例二:这个案例我都不知道有啥可杠的,教育孩子就不能好好说话?非得用这种“我说了不听出问题了就是你活该”的语气?或者你就让他玩,真湿了衣服玩完了回家换衣服呗。衣服湿湿的孩子自己不知道难受吗?万一还是不行你就坚定而平和地带他回去换衣服,但是没什么可凶的啊。

父爱如山,但别像山一样杵在那里。

1

父亲节要到了陈学冬育儿观念,最近朋友圈有个视频很流行。视频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爹与妈的区别。

同样是吃东西,鸡爸爸闷头不响地吃,小鸡崽儿们试图围绕爸爸讨口吃的,爸爸置之不理,径自吃的欢。鸡宝宝们只好绕到妈妈身边,妈妈会把食物叼出来给它们吃。

视频内容引起了很多妈妈的共鸣,争相转发。我前两天看到一个妈妈发的视频,便调侃她发早了,还没到父亲节呢。她一脸坏笑地说:等着父亲节发给孩子爸爸看。

嘿嘿,与母亲节的一边倒歌颂母爱相比,父亲节的气氛里多了那么一点调侃的气息。

为啥呀?

因为妈妈们对爸爸们心里有怨气呗。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自己放松,活该干还得干,气该生还得生。能怎么样啊,反正左右也改变不了如山一样顽固的爸爸,只能自我调侃取乐,轻松一下了。

都说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深沉、沉默、坚强,伟岸。为了家人的幸福,他们用宽阔的肩膀撑起了生活的重担。生活的苦涩默默承受,却把最好的留给家人。

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

父爱如山,就是父亲就像山一样在家里杵着,一动不动。网上的调侃段子更多,不信你看。

哈哈,有没有笑倒?本来是祝福的日子,说这些似乎与节日气氛不太合拍。

好了,说也说了,笑也笑了。如山的父亲们,还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能够包容我们这些小“怨妇”们可爱的整蛊。节日嘛,开开心心,一笑而过。

2

说点正经的。

的确,与母爱的柔慈、细腻、温暖、包容相对应,父爱似乎用深沉、粗放、果敢、坚强、视野高远,胸襟宽广等来表述更贴切。

对于孩子而言,妈妈代表着家和温暖,是一个人的内部世界和心灵港湾;而爸爸则代表着外部和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人最终要走向和面对的人生丛林。这方面,经常打拼于外部世界的爸爸更有经验和能力。

因此, 对于孩子而言,父爱意味着更大更宽广的世界。

父爱,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陪伴、教导和人生方向性的指引等方面。因为社会分工的关系,目前家庭的职责还是“男主外、女主内”居多。虽然很多女人也有自己的事业,在外面打拼的竞争压力也不小于男性,但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还是以女性为主。

即便如此,在养育孩子方面,父亲的角色和职责也不能缺少或者淡化。对于孩子,尤其是男孩的身心健康成长,父亲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会对孩子的未来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破碎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大家都了解。可是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说,父亲在孩子养育过程种的缺席而导致女人的“丧偶式育儿”,对孩子来说,一样会有很大的心理伤害。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对”父爱如山"调侃的段子的原因。一部分是来自不满无处发泄的妈妈们,还有相当部分是来自缺少真正父爱关怀的孩子们。

3

生活中,有的爸爸真的做的非常好。

像“宠妻炫女狂魔”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掌管着5000亿美元的公司,每周工作50个小时以上。工作之外,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带女儿,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脸书里都是和女儿的日常。

前段时间因小扎给女儿读量子物理的书,还导致该书全球断货。

两个女儿出生后,夫妻两人给孩子们写了两封感人至深的信。在信里,他们不仅向孩子表达了的爱和喜悦,还有对于孩子的希望。最重要的是,因为自己孩子的到来,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扎克伯格捐出了持有99%的Facebook股票(市值450亿美元),成立了扎克伯格-陈基金,致力于改善全球儿童教育医疗问题,促进下一代儿童的平等。

这真的是“爱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典范。 因为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找到了人生更崇高的意义所在。有了努力改变世界的勇气,这才是给孩子最大格局的爱。

4

看到这里,肯定有些爸爸不高兴了。天下有几个扎克伯格,不就一个吗?跟我有什么关系?

是的,全宇宙只有一个扎克伯格。但作为爸爸,他和普通人没有区别。一样也要给孩子喂奶换尿片,陪孩子玩玩具读书,带孩子出去玩。他没有因为自己贵为几千亿美元公司的CEO,而忘记自己作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应承担的责任。

他始终充满爱心地参与着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从中享受孩子成长的乐趣;他始终如一地宠爱和尊重自己的妻子,协助她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这些,也是一个普通的爸爸应该可以做到的。更何况,与扎克伯格相比,许多爸爸要轻松悠闲多了。

在我们身边,好的爸爸也不少。他们尊重体谅自己的妻子,在繁忙的工作之后,回家协助妻子一起带孩子,做家务,养与教哪样都做的很好。

有两个邻居,也是儿子同学的爸爸,他们两家各自有两个孩子。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爸爸带着两个宝贝在外面玩,或者接送上下学。

有次有个孩子报英语课,问我了解相关情况。我当时以为是孩子她妈,后来接通电话才知道是孩子他爸。我很诧异,因为在我们的家长群里,真正管孩子教育的几乎都是妈妈。

我与两家的妈妈都聊过。我问过其中一个妈妈,为什么你家的孩子总是老公带,而不见你的人影。她不好意思地说:我工作性质早出晚归,照顾两孩子的责任都是老公一人包揽了。

另一个妈妈,有次我们在路上偶遇。俩儿子都跟着爸爸在前面跑,她一个人在后面走。我调侃她说:你在你家像别人家的老公,不用带孩子啊。她有点小得意地说:“是,孩子爸爸带的多,对我很体谅。最近刚刚升了职,事业发展的不错,工作比较忙,事情多,时间少。” 话里话外都能体会到她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这两个爸爸也是普通人,他们没有位高权重多金,也需要赚钱养家。普通的日子,因为有爱、包容和体谅,家庭氛围好,和谐又美满。他们对家人所做的,和扎克伯格也没有什么分别,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于家庭和孩子的爱。

5

但是,这些对家庭和孩子负责任,有担当,尽心尽力做好父亲职责的人,现实中也不是很多。要不然,哪里有那么多的”丧偶式育儿“的怨妇们,充满心理伤害的孩子们,还有那些调侃父爱如山的段子。

还不是因为,作为一个父亲,只是作为一座山,在家里杵着,无所作为,一动不动,就像山一样。要么,就是满天飞,不见踪影,忙忙忙,成为家庭里的”稀有物种“。

多少爸爸,不知道孩子是怎么长大的?多少爸爸,被孩子当成了成长中的陌生人?多少爸爸,对孩子妈妈的付出视而不见,以工作累为由,逃避照顾孩子的责任。多少爸爸,用控制、暴力、冷漠对待妻子和孩子,让一家人生活在恐怖之中。

有的爸爸,在孩子还在哺乳期,妻子最累最辛苦的时期,不是去帮助妻子一起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而是选择出去找别的女人,释放自己的压抑。

有的爸爸,把孩子的养育责任全部给了妻子之后,还对妻子各种指指点点,对孩子各种教训不满,把自己当成大爷一样在家里颐指气使。

有的爸爸,忙的见不到踪影。家和孩子都顾不上,一回家就刷手机,哪里都不动。

…………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6

这一届爸爸到底怎么了?同样是爸爸,为啥,差距就这么大呢?

我觉得 最大的问题是: 观念。家庭和育儿观念,或者叫幸福观。

在西方,男主外女主内也是主流思想,但他们普遍更重视家庭和孩子,这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在我们国家,男人们为了事业工作牺牲孩子和家庭,大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在西方,让男人在加班赚钱和回家陪伴孩子之间选择的话,他们一定会回归家庭。

“ 相比于Facebook,我生活的乐趣和幸福来源于我的家庭陈学冬育儿观念!” ,扎克伯格曾在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演讲时如此说道。

中国的传统男人,则是以事业有成,财富,权利等外在荣耀作为成功的标配。如果家庭幸福,那是锦上添花。家庭不幸,却是很多成功人士的代价。尤其对于孩子,他们多半充满愧疚。

因为观念不同,而导致家庭教育里,父亲的角色定位和责任付出就不一样。

我们的家庭里,父亲的传统形象和教育观念是,像山一样深沉,不苟言笑,严肃,严格。不会随时表达感激,鼓励,赞赏,擅长批评指责教训。就算是孩子做的好,也得收敛低调。父亲的形象是高大,坚强,勇敢,无所畏惧。因为见多识广,特别权威,是家里的主心骨。

男人赚钱养家,女人工作不工作,养育孩子都是妈妈的事。奶爸似乎在男人之间是个贬义词。男人要是表现得敏感,情绪化,柔软,就会被人笑称为“娘炮”。太顾家的男人,也会让人觉得没出息。

因此,尽管爸爸们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观念和方法,几乎是空白的,落后的。有的就是直接照搬父辈教育他们的方法。

作为爸爸的个人呢,大多没有意识到做父母也是要学习和不断改善的,也很少在经营家庭幸福和教育孩子方面 反思和成长自己 , 固守传统观念里的不当理念,一切想当然 。

因此,我们就看到了被忽略漠视的妈妈们,被粗暴对待的孩子们。就有了今天这么多的“丧偶式育儿”,还有心理伤害严重的孩子们。

当幸福不以家庭和孩子为出发点和归宿,父亲只是作为一个形象、一个称呼存在,妻子和孩子都很难感到幸福。作为父亲本人,他也会生活的不开心。当有一天他老了弱了病了的时候,才可能发现,原来自己一生中最应珍视的东西是什么。

但凡真正见过世面又有文化的人,包容性都会比较好,教育理念也更开明。比如我国近代教育大家梁启超,即使在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很强的那个时代,依然将九个孩子,各个培养成才。他与每个孩子的关系都很好,也彼此尊重。

差别在哪里呢?其实就是作为父亲本人,所信奉和坚持践行的家庭和教育观念不同。

这就更加凸显了观念的重要性。 不是爸爸们做不好,是他们不觉得现在做的有什么错,这才是问题之所在。

7

所以,做一个让孩子敬爱的好父亲也没有那么难。

端正对家庭和孩子教育的观念。认清只有家庭幸福和谐,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才是生活的最高目标和福祉。

我们出去打拼闯世界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给家人和自己一份更好的生活吗?如果为了事业打拼而以牺牲家庭的美满和孩子的成长为代价,让妻子痛苦,孩子不幸,家庭冰冷,赚再多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观念转变过来了,就要学习去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别说你无师自通,充其量你也就是从你爸爸那里得来一点经验,而且还可能是不太对的。

要知道, 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爸爸爱妈妈。

当爸爸和妈妈一起经历带孩子的过程,他才会知道妈妈的辛苦与不容易,懂得体谅和爱惜自己的妻子。

当爸爸和妈妈一起沉浸在养育孩子的屎尿屁之中疲惫不堪时,他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抱怨妻子没时间照顾他的感受,从而出去找安慰呢?

爸爸爱妈妈,家庭气氛就会好。妈妈即使疲惫,但心里也是轻松的,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更加用心。相应的,孩子也会有一个更加快乐健康的童年。

因为自私冷漠或者各种理由而逃避照顾孩子的责任,也就失去了陪伴孩子所带来的乐趣,错失了一个见证生命成长的机会,而最终也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和亲密。

学会怎样去爱,表达爱 。无论是对妈妈还是对孩子。这决定了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当感受到爱与欣喜。多赞赏,鼓励,支持和包容,用正面的语言、正面的能量去激励孩子去探索和发现。

懂得真正的尊重家人,尤其是孩子。把他当成一个有独立意志的生命来尊重,平等对待他,这样孩子的生命能量才能自由伸展。

看看扎克伯格这种男神是怎么修炼出来的。

虽然这可能不是养育孩子的全部,但在这种抱持性、有爱又有尊重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99%的可能,会成为一个好老公,好爸爸。

其实,很多爸爸不是不爱妈妈,也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他们不懂怎么去表达爱。常常是以爱之名,成了伤害之实。

如果真的不懂,一定会受挫。那么就去学习吧,去看看那些做的好的爸爸是怎么做的。比如扎克伯格的日常,看看超级富豪是怎么对待老婆和孩子的。

只要有好的观念,有心,真正在乎家人和自己的幸福,方法就一定会有,改变就一定会来。

因为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而幸福,是家人之间共同的付出,相互的扶持,彼此的成全。

我们也相信,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成长多么缓慢,那些如山的男人都会离一个好爸爸,好丈夫越来越近。

最后,让我们还是以感恩的心,对一直为家庭辛苦付出的父亲们送上祝福。

祝父亲们节日快乐!

关于陈学冬育儿观念和陈学冬家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25017.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