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唐朝教育儿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朝的教育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古代父母怎么正确教育孩子
重视家庭教育,这是中国历来的传统,翻检史册,故事无数,其中,尤以母亲教育子女成材的事迹最为生动深刻、流传久远。那么古代父母怎么正确教育孩子?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古代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代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1、对众不责
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
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
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
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
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
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
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古代父母教育孩子妙招
立身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选自三国·诸葛亮《诸葛亮集》
立志之始,在脱习气。习气熏人,不醪而醉。……以之读书,得古人意。以之立身,踞豪杰地。以之事亲,所养惟志。以之交友,所合惟义。惟其超越,是以和易。
----选自明·王夫之《王夫之集》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少欲知足,为立涯限。
----选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少年须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从地茁出,天气浑含,只滋根土,美闷春融,绝无雕节,自会发生盛大。
----选自明·彭士望《耻躬堂文集》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唐·杜甫《又示宗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选自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治家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天下甚大,天下人甚多,富似我者,贫似我者,弱似我者,千千万万。尚然弱者不可妒忌强者,强者不可欺凌弱者,何况自己骨肉。有贫弱者,当生怜念,扶助安生;有福强者,当生欢喜心,吾家幸有此人撑持门户。譬如一人左眼生翳,右眼光明,右眼岂欺左眼,以皮屑投其中乎?又如一人右手便利,左手风痹,左手岂妒忌右手,愿其同瘫痪乎?
----选自明·王夫之《姜斋文集》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选自宋·司马光《家范》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人不通今古,牛马如襟裾。
----选自清·周希陶《增广贤文》
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
----选自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子孙以忠信谨慎为先,切戒狷薄。不可顾目前之利而妄他日之害,不可用一时之势而贻数世之忧。
----选自清·张履祥《张园先生全集》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选自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扫,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用。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
----选自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敬业篇
我死,官属即送汝财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孙,以廉洁著,可以自成。
----选自《汉书·欧阳地余》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选自宋·包拯《包拯集》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选自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谨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选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古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宽严相济巧劝学
孟母“断织喻学”的举动,可以算是体现中国母亲智慧的典型例子。孟子小时无心向学,一次还没放学就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闻言,举起剪刀一把剪断了织好的布。“读书犹如织布,累丝成寸。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还能接得上吗?”孟子顿有所悟,从此手不释卷,刻苦攻读。
与孟母一样,东晋名将陶侃之母也曾借助纺织教儿爱惜光阴,用功读书。她让小陶侃观察织布时梭子飞快穿梭的情景,温言启发,循循善诱,从此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八个字印在了陶侃心里。此外,宋朝欧阳修母画荻教子识字、唐朝诗人元稹之母从不体罚子女的佳话,都为人们称颂。
著名作家茅盾八十寿辰时,写了一首《八十自述》诗,深情地回顾了童年时母亲的精心培育:“……大节贵不亏,小德许出入。课儿攻诗史,岁终勤考绩”,述说自己小时贪玩,母亲虽然生气,但也不忍心打骂,而是说服教育,循循善诱。邻人颇有微词,认为她对孩子太“姑息”。母亲一度也困惑,但她经过深思,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只要抓好大节教育,孩子偶尔贪玩点也没什么。”这与古人宽严相济、劝学有方的教子智慧一脉相承。
点评:“知识改变命运”,古今一理。古时的母亲们都十分重视促子学习,千方百计地教子读书。值得称道的是,这些母亲自有一种天然的睿智,在教子时不是举起棍棒,而多以巧妙的方式喻学,晓之以理,以情感化。
防微杜渐敦品行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由婶母一手抚养长大。顾炎武从小聪颖,常被夸赞,渐渐滋长了骄傲情绪。婶母觉察后,让他背诵并解释《卖柑者言》。这是一篇寓言杂文,用形象的比喻,揭露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达官贵人的腐朽本质。顾炎武解释得很清楚。“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婶母追问。顾炎武无言以对。“文章的讽刺对一般人不也很有教益吗?如果做学问刚有一点进步就骄傲起来,满足于一知半解,那不也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顾炎武闻言大窘,从此立志进德,勤于修身。
三国人孟宗十岁时,母亲送他到河南南阳求学,临行前,特意为儿子做了厚褥大被。南阳气温较高,用不着厚褥大被,邻人感到奇怪,便问为什么。孟宗母说:“我儿年幼无知,不懂得怎样和同伴们相处,不会帮助别人。我想,求学的同伴中难免有缺衣少被的,我是要他和那些家境贫穷的同伴同铺一条褥,同盖一条被。这样,可以‘听声相应,同气相求’,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用心良苦的话语里,闪现出朴素而高明的智慧。
再比如,孟母三迁,是防微杜渐,看到了环境对人品性的影响;春秋时文伯母教子克己自励,春秋时江乙母、东汉范滂母教子刚直不阿,岳飞母刺字励子“精忠报国”等等,均体现了不俗眼界与高尚德行。
点评:与重学崇文相比,历代母亲更注重对孩子品性的培养。她们都把良好行为规范和优秀品质视为做人的根本,巧妙地输送到孩子心里。
猜你喜欢:
1. 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2. 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3. 古代教育孩子的事例
4. 古代教育孩子的名言警句
5. 历史上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例子
古代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教育子女三从四德的书有哪些呢?
《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
1、《女诫》为东汉女史学家班昭对其女儿进行“三从四德”等封建道德教育所作。全书分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共计7篇。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对女子实施柔顺之道的教材﹐影响深远。
2、《内训》是明成祖的徐皇后为教育宫中妇女﹐采辑“古圣先贤”关于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诲﹐於永乐二年(1404)所编著。
3、《女论语》为唐朝女学士宋若莘撰著。有12章﹕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柔和﹑守节。
4、《女范捷录》为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此书分有统论﹑後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11篇。
扩展资料:
新三从四德:
新的三从是指从世界、从爱、从己;新的四德是指,文德武德、言娴淑德、品学兼德、修身立德。
从世界:应从宏观角度看整个局势的发展。全球化下,各国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崛起,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香港虽为国际城市,与中国的关系不可分离。
从爱:应该用爱去化解家庭、工作、社交中的冲突。
从己:人贵有自知之明,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准确定位。
文德武德:社会竞争大,虽然不至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要见多识广、培养专长。
言娴淑德:凡事从他人角度着想,口出慧言,用女性的温柔言语打动人心。
品学兼德:善良的品格增加人缘,品位增添魅力;不断学习,追求进步,才能越来越美丽。
修身立德:发掘、善用女性细腻、温婉的特质,面对工作时表现自信、面对生活呈现优雅、面对家庭展现美德。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女四书
唐朝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网上的一部古装悬疑剧突然火了起来,网上对这剧的评价是好评如潮,许多网友表示这是看过最好的古装剧,这部剧就是《长安十二时辰》。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我们看到了长安城畅销的“胡饼”和“美酒”,还有混血乐器琵琶、唐朝与现在不同的饮茶方式,昆仑奴、胡商等他国人种尽聚长安,让我们看到了史书上记载的古时地球的中心,大唐都市长安。
在剧中也有一个配角让我们印象深刻,就是那个被张小敬在街上抢了马并后来和张小敬一起入狱的赶考书生岑参。在狱中岑参尽显文化功底,对于张小敬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即使是他国语言也能如实翻译,让我们看到了古时大翻译家的风采。那么疑惑就来了,唐时的人们是怎么学习的呢?或者说唐朝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
唐朝那个时候还是封建社会,社会上存在着阶级,最普遍的就是士农工商阶级,各个阶级所选择的学习方式大多是不同的,主要的参与学习的方式应该就是民间私塾和官府学校了。顾名思义民间私塾中的学生大多是平民子弟,而官府学校招生面对的就是达官显贵的子弟,或者如果是真的天才,估计也会招收,那我们就来说说民间私塾和官府学校
首先就是民间私学,我们都知道,春秋时孔子开私学,门下弟子三千,打破了官府士族对于知识的垄断。后来各种私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唐宋时期,官学强盛至极,科举制也日臻完善,高、中级私学的发展受到抑制,但层次较低的蒙学却获得发展。
唐朝在行政方面,以县为单位,在学校制度方面,县以下的乡镇学和市镇学,均属小学性质,划归私办,听任私人办理。当时的名师大儒,多聚徒讲学,传授经业。如以考定五经著名的颜师古、孔颖达,在未做官时,都是“以教授为业”。
然后就是官府设立的学习机构,官方学校也是分了类的,弘文馆和崇文馆是贵族学校,国子监是公侯学校。弘文馆学士为长官,负责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参议朝廷制度及礼仪。收学生38名,都是皇亲国戚、一品官、宰相和功臣的子弟,入学年龄为14-19岁。凡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监。 崇文馆本为皇太子读书之处。
而国子监,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三十人。入学年龄为十四岁至十九岁,律学则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
除了这民间私塾和官府学校以外,还有少部分书香门第或商人家庭,他们的子女就是在家里自己学习的,专门请老师到家为他们的子女进行一对一的教育,通过长久的学习后再报科考步入仕途。人尽皆知的诗仙李白就是如此,李白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勤奋学习,饱读诗书: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诸子散文,倒背如流。
杜甫的教育孩子的诗有哪些?
1、《江南逢李龟年》
唐朝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唐朝教育儿女,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唐朝教育儿女,落花时节又逢君。
2、《八阵图》
唐朝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蜀相 》
唐朝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客至》
唐朝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5、〈野望》
唐朝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关于唐朝教育儿女和唐朝的教育内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