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育儿专家新底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育儿原则和底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在育儿过程中,家长应该如何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底线或原则?
在育儿过程当中,家长应该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明白自己的底线或原则呢?我们都知道,我们为人处事都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原则,这样子才能够促进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无论是道德底线原则也好,法律底线原则也罢,其实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孩子年龄尚小,作为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明白自己的底线原则,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说家长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
很多家长都有着这样的一个困惑,那就是应该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明白自己的底线原则呢?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的教育难题,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我认为家长也不应该太过于操之过急,应该适当地教育和灌输道理和知识。
家长首先应该让孩子明白底线原则是什么?孩子年纪尚小或许不能够理解,家长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道理,比如说当有人要求你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的时候,家长应该立刻拒绝,并且表示自己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不会做不道德的事情的,这样子的一种拒绝其实就是表明了一个人有道德底线原则,孩子也可以通过家长的行为学习到如何坚定自己的底线原则。
这个社会会面临着很多的诱惑,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时刻坚定自己的底线原则,如果没有底线原则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混乱,无法正常的运转。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错误的行为的时候,应该及时地制止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能够走向正途,认识到底线原则的重要性。
诈尸式育儿,扎了妈妈们的心!
育儿鄙视链
最近有了新底线
继丧偶式育儿之后
又出现了诈尸式育儿
据说扎了不少中年老母亲的心!
首先,咱们先来看一下
什么是丧偶式育儿
丧偶式育儿,它是一种现象,指的是:有的爸爸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却唯独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了。
也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爸爸的参与感弱。
那什么是诈尸式育儿?
具体是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经常缺位,却又偶尔在某些看不惯的事情上指责孩子和妈妈。
但在不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这种武断的指责会给孩子和妈妈都带来更大伤害。
为方便大家理解
举个例子
许多妈妈估计感同身受
因此,不少当妈的都说
比起丧偶式育儿
更“恨”诈尸式育儿
“诈尸式育儿”特征
丧偶式育儿大多发生在孩子0~2岁时,这时候,爸爸一般都是“死”着的,虽然一个人累了些,但至少没人指手画脚。
伴随孩子的长大,有了交流后,“诈尸式”的育儿家长就出现了,大多数是爸爸自认为掌握了某些先进的育儿理念,插手到对孩子的教育里,与妈妈妈产生观念冲突,形成山有二虎,各不相容的场面,使得带娃之路更为艰难。
有网友总结了“诈尸式育儿”的几个特征:
① 没事各种瞎指挥,坐等验收育儿成果
平时你忙前忙后,吃喝拉撒全照顾。他一声不吭当个甩手掌柜,安心喝茶、手机躺。
可是冷不丁的不知道哪天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个孩子,就跟视察工作一样,不顾全局瞎指挥一通:
你看孩子牙都坏了,平时让他少吃点糖……孩子最近学习怎么样啊,现在这个阶段很重要的。这个点了,怎么还让他看电视?不睡觉怎么长身体?
话说得不痛不痒,但总有一句令你爆雷身亡,带娃已经很累了,半血飘摇的时候,还要被猪队友插上一刀。
② 说风凉话,站着说话不腰疼
孩子成绩下降了,你看你怎么辅导的孩子啊?
孩子天天上补习班,你这样会逼死他的。
孩子上了兴趣班,我觉得没必要学这么多,开心点不好吗?
孩子做错了事被批评,你吼什么吼啊,讲讲道理不行吗?
每天忙到焦头烂额,上厕所都要见缝插针时你看不见。现在三言两语、趾高气昂讲起了心理发育和性格培养,就是履行当爹的“权利”了?
孩子一生下来什么都会的?游泳、绘画、舞蹈、书法、击剑技能都是从娘胎里带出来、不用学习的?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教育方法用了多少遍不管用,吼两句就戳你脊梁骨了?
讲大道理谁不会啊!你能耐,你上啊!
③ 扯后腿,帮不了忙还拖后腿
孩子不喜欢吃青菜,为了让他合理膳食,营养搭配均衡,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搜集做法,你变着花样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可是辛苦几个小时,你满怀期待地端给孩子,他还是闭口不开,很容易赶鸭子上架,逼着他多少吃一点。
这时那个所谓的爹就又开始上纲上线了:
孩子不想吃,你干嘛强迫他?不要这么强硬好不啦,得学会让他慢慢接受,青菜我都不想吃,别说那么小的孩子了,balabala……
然后满脸心疼地对着孩子说:“不哭啊宝贝,不想吃就不吃。肯定是妈妈做的不好吃,对不对?一会爸爸给你买肉肉……”
④ 强行植入,没事刷一刷存在感
孩子平时闹得鸡飞狗跳,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他躲得远远的,既看不见也听不见,可一旦孩子玩得乐呵呵的、乖巧可爱的时候,这个“爸爸”就会凑过来,刷一波存在感。
捏一捏小脸,亲一亲小手,逗一逗小人儿,再上演一出父子情深、感动山河的陪玩大戏,画面相安无事,岁月静好,温馨有爱!
可结果呢?热度往往不会超过10分钟!
不是把孩子弄哭,就是耐心没了,扭头转脸又继续投入到自己的“伟大革命事业”中去了……
⑤ 他是亲爹,你是后妈
邻居家孩子的玩具被借过来玩一会,可是玩腻了之后,熊孩子就随手扔在地上摔坏了。
这种当然需要教育:“怎么可以这样呢,这是别人心爱的东西借给你用,你却这么不爱惜!要是我把你的玩具也弄坏,你会怎么样?”
而那个正在沙发上玩游戏玩的乐此不疲的爸爸,神兽般冲过来就乱叫:
一个破玩具,再赔给他一个就行了,有那么重要吗?至于这么大动干戈?!走,儿子!咱不理她!
说着抱起孩子到沙发上,两人腻歪去了,留下一脸茫然的老母亲站在那里完全像个“后妈”!
“诈尸式育儿”会造成父爱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可怕的“诈尸式育儿”不但与“丧偶式育儿”一样,会对孩子造成“父爱缺失”的影响。而且,它还容易造成夫妻争吵,影响家庭和谐。
父母教育理念的分歧如果不是私下里解决,而是以争吵的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更容易使孩子变得难以管教,出现逆反心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父母由于生理特征的不同,应当有着天然的分工:母亲在与孩子的亲密性上占优,而父亲则在培养孩子独立性上占优。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应以母亲的照顾和养育为主;但从孩子上学开始,父亲的养育和教导占比就应当逐渐增大;到中学时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超过母亲。
而调查却显示,在母亲不占优势的方面,比如开家长会、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安抚孩子等,也存在较多父亲缺位的现象。
而专家表示,父亲在教育中的“缺位”,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利,也加重了母亲的负担。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70%以上的罪犯,都来自缺少父教的家庭。父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孙云晓指出,父教缺失或导致两个极端结果:一是孩子变得懦弱,二是孩子变得暴躁、攻击性强。
夫妻关系是一切家庭关系的基础,在妻子怀孕期间,父亲就应当开始有身为父亲的意识。
“给予妻子关爱和支持,亲自照料妻子的生活;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在孩子出生后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意识上的改变很重要。
工作忙碌不是不陪伴孩子的借口。孙云晓指出,陪伴的质量比时间更加重要。
“一些爸爸回家就看电视、玩手机,表面上和孩子坐在一起,但缺乏沟通,这种陪伴是低水平的。”
你遇到过诈尸式育儿吗?
你是怎么处理的?
可以一起来探讨一下!
奏响宝宝成长三部曲的,是哪种全新的育儿观念呢?
与上一代人传统的育儿理念不同,如今的80、90后父母更关注宝宝的成长变化,尊重孩子的自我发展。
那么,如何积极的理解宝宝的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宝宝自身感受和需求,给予他们成长最有利的帮助和引导呢?这其中可是大有学问的~
从出生到3岁是孩子发育最快的阶段,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婴幼儿也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吃饱了睡,睡够了吃,什么还不懂。
其实他们蕴含着令人惊讶的“成长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等功能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与成长相关的规律性,父母要多观察宝宝,抓住宝宝的成长信号,为他提供适时工具,让宝宝运用自己潜在力量去不断地尝试和体验,充分感受世界,让宝宝为自己的成长“做主”!
早尊重宝宝自身的感受和需求时,我们也需要给予妈妈足够的支持和指引,那么提供适时的工具和方法,在家庭养育和玩耍体验的过程中,将宝宝的自身力量转变成现实的能力同样很重要。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育儿专家的认可:
认为需要不断进行科学探索,了解婴幼儿的成长规律,在养育过程中,跟随宝宝的发育特点,抓住宝宝自己传递的成长信号,开启成长力。
宝宝成长三部曲:发现成长信号——适时提供帮助——开启宝宝成长力。
寻找萌宝小英雄 五大成长力
由喂到吃、由吸到喝的“进食成长力”
“哭一哭,闹一闹,张口就要妈妈喂;想吃想睡会表达,主动吃奶在形成。”
红发玩具沙妈妈:
习惯了母乳喂养的小腊月,在混合喂养的时候总是容易呛奶、吐奶,并且开始抵触奶瓶
后来同为过来人的表姐向我推荐了一款适合初生婴儿防胀气小金瓶,有着“自动锁流”技术的新生柔护型奶嘴搭配防胀气功能的奶瓶,缓解了小腊月的呛奶和胀气,逐渐习惯了奶瓶喂养,现在她胃口也变大了,比以前更结实啦~
小编认为:
由于新生宝宝最初的吸吮只是靠舌尖本能的含合和挤压来完成喝奶,吞咽时很难自主控制流速和流量,所以会在转奶阶段抗拒奶瓶。
此外,过硬的奶嘴也会让宝宝感到不适,建议妈妈选择适合新生宝宝的超柔奶嘴、带有防胀气功能的奶瓶,同时特别要注意口腔卫生;
喂奶时,妈妈要以正确的姿势怀抱孩子,通过皮肤、体温、气息丝丝缕缕地向宝宝传递:“我爱你,我一直关注着你”的信号,让宝宝安心,平稳度过转奶期。
表情多多,嘤嘤学语的“交流成长力”
“表情多,动作多,情绪表达多样化;饿了哭,不快哭,需求、心情要分清。”
玫瑰双鱼妈妈:
我们家颢仔快1岁了,有点叛逆又喜欢调皮捣蛋,妈妈越忙他就越爱哭闹喊叫,真的是时时都在挑战我的耐力底线。
有一次托闺蜜帮忙照顾颢仔几天,接孩子的时候发现他不哭也不闹原来闺蜜用奶嘴缓和了宝宝的情绪,不再焦虑。
小编认为:
宝宝在的成长阶段,情绪表达逐渐增加,除了笑和快乐以外,还会通过哭闹、四肢动作、乱扔东西来表达不快,不适,疼痛等负面的情绪,以及缺乏的安全感。
妈妈们在了解了婴儿的情感表达之后,需要及时发现宝宝的情绪变化,并用适当的方式做出回应。比如借助安抚奶嘴等工具,用吮吸帮助宝宝转移情绪。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其说话、拥抱或轻拍来进行安抚,给予宝宝安全感和接纳的感受,进而引导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健康地表达出来。
东瞧西看,小手摸摸的“感知成长力”
“咬玩具,碰餐具,感官范围在扩展;左转转,右看看,不同人物细辨别。”
jocelyn27妈咪:
11个月的宝贝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最让妈妈头疼的就是吃饭问题:宝宝有了独立意识,喜欢自己吃饭,但每次吃饭场面都无比“惨烈”,要么是用手抓着食物吃,要么碰倒了碗食物洒一地……我在一旁收拾教育,感到心力交瘁,家里人也建议给宝宝强制“喂食”。
后来,尝试给宝宝用了宝爸淘来的宝宝碗引导宝宝好好吃饭,养成好的习惯。
小编认为:
这个阶段的宝宝,喜欢主动关注周围的人和物品,特别是用嘴巴和手去触摸身边的玩具、物品和食物。
同时,这个阶段的宝宝也喜欢尝试不同的味道,以满足味觉发育需求。
在这个阶段,家长们需要尽可能地为宝宝提供条件合适的家具和生活物品,引导宝宝自己接触事物,尝试一些简单的活动。
比如就餐的时候,妈妈不要阻止宝宝尝试用手乱抓食物往嘴里放。在他学会用勺子之前,用手抓着吃完全属于“文明行为”。
可以使用有特制吸盘的碗,防止宝宝在抓取食物时将碗不慎翻洒,帮助宝宝更好地了解和感知食物;还可以搭配感温的防烫两用勺,保护宝宝娇嫩口腔,同时方便研磨和喂食。
坐爬翻滚,蹒跚学步的“运动成长力”
“摆积木、学吃饭,一页一页翻书看;爱玩耍,善模仿,精细动作玩中练。”
乖多多妈咪:
活泼好动的许多多自从会爬会走,每一天就想着探索新的空间。宝宝的运动量增加了,就需要及时喝水补充水份,但常常因为贪玩,忘记喝水。看来要想让宝宝习惯多喝水,还是需要一个让他“心水”的好伙伴。
小编认为:
宝宝一岁以后,开始对玩耍和游戏表现出兴趣,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喜欢和妈妈一起玩耍,开始出现一些有意义的行为,比如会走向有好吃食品的桌子,将玩具放回书架等,虽然简单,但这是行为发育的重要标志。
建议妈妈们将杯子、玩具等颜色鲜艳的物体放在宝宝能够得到的地方,并且鼓励他去抓。
多给宝宝一些容易抓住的东西,比如碗勺、杯子、摇铃、塑料环等,让宝宝自己试着把玩。
同时,妈妈们可以选择宝宝易于抓握的学饮杯、碗、勺等,让宝宝锻炼做一些简单而喜欢做的事,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意识。
争强好胜,自己动手的“生活成长力”
“养成睡眠好习惯,学习入厕会穿衣。刷牙洗脸勤清洁,小小绅士爱独立。”
恩和宝贝1069妈咪:
宝宝从小很喜欢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尤其是早出晚归的爸爸。
每当爸爸下班,宝宝总是跟在爸爸屁股后头,看爸爸做这做那。
自从孩子长出第一颗牙齿,注意力就转移到刷牙这件事上,甚至还会默默学习爸爸刷牙的动作。
随着孩子食量见长,牙齿也慢慢长齐了,本来是爸妈帮宝宝刷牙,现在也给宝宝买了属于他的第一把牙刷,宝宝非常高兴,每天爱不释手,从此每天和爸爸一起刷牙,看谁刷的牙更亮白,口气更清新。
小编认为:
这时候宝宝已经掌握一定的运动能力,生活能力和自我意识也相应提高。宝宝开始懂得什么是干净,什么是脏,知道不能把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
妈妈们可以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
宝宝乳牙萌出后,选择一款适合宝宝使用的牙刷,不仅能够保护宝宝的幼嫩牙龈,易于抓握的手柄设计、可爱的造型也会给宝宝带来更多刷牙的乐趣,提高宝宝自我生活能力,成长也就更快乐。
一定要带孩子去的6个地方,育儿专家:都去过的孩子更容易有出息
一定要带孩子去的6个地方, 育儿 专家:都去过的孩子容易有出息
孩子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何为成功的父母,无非是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教育贯穿着父母的一生,而教育也讲究方法技巧,成功的教育更能起到影响孩子一生的作用。如今的孩子都生活在大城市中,城市生活给大家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孩子的眼光变得局限,温室里的花朵无法经受风雨,而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总是将孩子"绑"在家中,让他们永远停留在自己的视线中,这样的孩子无法养成独立的性格,更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成长。对于幼儿来说成长不仅是身高体重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变化。
在动物世界中,老鹰为育儿专家新底线了让幼鹰学会飞翔,往往会衔起小鹰,将他从空中扔下。遇到危险的小鹰,为了能够存活下去往往会张开翅膀,自然而然地学会飞行,难道我们能说老鹰妈妈是为了伤害小鹰吗育儿专家新底线?想要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那么就要学会放手,舍得让孩子吃苦。
到了暑假的时候,家长们不要再带孩子去游乐场玩,一定要带孩子去这6个地方, 育儿 专家说,都去过的孩子容易有出息。让孩子看看家以外的世界,让孩子从实践中学会如何努力才能让生活过得更好。
1、父母的家乡
如今 社会 在不断城市化,很多人都生活在城市里面,早已忘记了自己家乡的模样儿。而你的孩子是否又知道父母小时候的故乡呢?中国人拥有故乡情结,所以不管父母现在定居在哪里,最好也要抽个时间带孩子去家乡看一看。对于孩子来说,回到父母家乡的过程,不仅是在了解家人的过去,同时也是在了解世界的发展。
2、福利院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缺乏感恩意识,家长们不妨多带孩子去福利院或者是敬老院这些地方,让孩子做一些善事。对于正在建立三观的孩子来说,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时还能让孩子学会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远远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加直观。
3、父母工作的地方
父母也可以在孩子懂事的时候,带他们去参观一下你自己工作的地方,因为对于父母来说,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面,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每次我们跟孩子分别的时候总会说"爸爸妈妈要去工作了",但孩子可能不太理解,当孩子进入父母工作的地方时,这有益于他们了解父母,对亲子关系也会有很大的益处。
4、乡下
生活在城市的父母,不妨抽些时间带孩子去乡下体验一段时间,这样孩子可以体会到跟城市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体验不仅非常有趣,同时还很有意义,而且住在乡下也不需要花费太多金钱,既拥有新鲜的空气,同时又没有过分拥挤的人群,有利于孩子接触大自然,同时也增进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5、医院
很多父母觉得医院有很多细菌,所以很少会带孩子去,但父母可以给孩子戴个口罩,在保护孩子不接触细菌的情况下,让他们体验一下看病住院的痛苦。因为医院里面大部分都是患者,带孩子去医院其实也在告诫他们生命是多么可贵,疾病是多么可怕,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群,在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无助以及恐惧。父母可以结合相关视频让孩子体验人生的不易,人间的疾苦。
6、警察局
警察局里面有不少有关于青少年普法教育的知识,通过实际案例,通过普法讲座,再结合孩子参观监狱,旁听审讯。比起书本上接受的法制教育,这样做更加直观,让孩子知道一念之差造成的后果,筑起孩子们的法治意识,底线意识以及规则意识。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在生活中真的有效吗?
研究顺得的心得因一次公益讲座在十年后让我成‘育儿专家’,我从未以此内容发论文或著书,包括这次传播也不是我所知所为,真是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自怡’,无心插柳柳成荫。”确实有一定的操作性。具体到一个个独特的孩子的具体问题,还是需要家长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和建议,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否则,遇到专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更无所适从。
在学习了李玫瑾教授的视频内容后,我发现,她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针对3-5岁孩子想要通过哭闹达到某种目的的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虽然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对“孝子”这个词,会有一点点贬义在里面。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听父母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不怕,那么越打就会越让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听话了,但是其实心里不服气的,时间久了要么爆发,要么憋出病来。
3-5岁的孩子处于成长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观察身边的世界,当他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哭闹是最便捷的途径,也是对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爷爷奶奶在场,更是立马心软,“成全”孩子。如果长的不对称肯定有原因。哪边阳光多哪边长的壮。哪边水份土壤好哪边根系发达。至于没有按着人们的想的方向去长。那是因为自然界不是因为人类才存在的。人类的思想并非正确。
我非常认可李教授的观点,不能惯着孩子毫无道理的任性,要学会说“不”,不该做的事要段然拒绝,等孩子哭够闹够冷静下来以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理由,决不能一味地迁就、溺爱。
育儿专家新底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育儿原则和底线、育儿专家新底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