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专家李岩(北京儿童医院李岩)

时间:2022-10-10 阅读:16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育儿专家李岩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北京儿童医院李岩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北京儿童医院儿内科专家哪个好?

如果你只是看在感冒发烧之类的内科病,没必要挂专家号,普通号有一名叫李岩的大夫非常好,特别认真。

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爱上社交?

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孩子也不例外,有些社交技能不是孩子生下来就具备的,需要父母做一定程度的干预,但主要的场景下还是靠孩子自己去探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小朋友之间的相处方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大家小时候很少担心过融入不进其他小朋友的圈子,但如今,个别小朋友被孤立的现象越来越多。

有次姐姐和我讲起她家孩子出去玩的心酸历程。因为姐姐家孩子天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姐姐很想带他出门多参加小朋友们的活动,多认识一些小伙伴。在这个过程中姐姐就发现,每当她让孩子主动找组织融入时,总会被拒绝,这让姐姐很是苦恼。

我问她你是怎么教孩子社交时,她回答我:“当然是让他过去问小朋友能不能一起玩啊。”类似这种教科书式的打招呼后的回应,通常不像故事情节那么美好。

"教科书式"社交不管用?

当孩子聚成堆之后,有另外的小朋友想要主动加入时,大概率会被拒绝。妈妈们不少为此困扰,甚至还担心起了孩子未来社交会不会因此出现问题。

“我能不能和你们一起玩啊?”这句话一开始就没有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更多的是大人们将成人的思维方式硬套给了孩子。如果家长能用孩子的方式思考,就会发现,孩子的想法与大人是非常不同的,社交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在家长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初识的小朋友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一起玩游戏,很少有正式地说,我们一起玩吧。他们基本不会先介绍自己再与他人相识,反倒显得更随意一些。

曾经有关专家这么说过,让孩子去询问其他同龄者能否一起玩,其实是在给其他孩子拒绝的机会,有时其他孩子并非故意拒绝,可能他们也缺乏一定的社交技能,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

比起这种申请方式的入团,还有更好的办法吗?首先不要让孩子突然出现打断其他孩子正在玩耍的过程,可以换一个渐渐融入话题的方式。比如看到小朋友在聊关于哪部好玩的动画片,可以让孩子尝试着加入并发表一些自己有意思的想法。

例如在幼儿园看到别的小朋友正在玩积木或者布娃娃,这时就可以让孩子上前用询问式的口气问这个玩具怎么玩,或者分享自己觉得好玩的玩具。这种慢慢增加参与度的方式会让整个气氛更融洽。

我有一次在亲戚家特意观察两个陌生的小朋友,想看看他们是如何慢慢玩在一块的。我发现他们经常会因为发现了同一个有意思的玩具或活动而玩在一块。通常其中一个先发现某个小汽车飞起来很帅,另外一个就会说,确实很厉害啊,我们要不要一起玩?

如何帮孩子融入集体?

李岩老师曾经说过,想要融入一个集体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能做到遵从组织的某种规矩,二是能为这个集体做出自己的某种贡献。那么,爸妈具体应该如何下手呢?

第1, 留意细节

孩子通常都处于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的时期,他们想参与其他小朋友的理由,不是觉得他们的活动好玩,就是觉得他们玩的玩具好玩。

但在让孩子主动加入之前,可以先引导孩子了解那些小朋友都在玩些什么,谈论些什么内容,他们更感兴趣的会是什么,先帮助孩子了解这些,更有利于后来加入的环节。

第2, 表示认可

明白对方谈论话题和方向后,就是参与的第一个环节表示认同了。还记得上文提到的亲戚家的孩子吗?在参与话题后用类似“这个玩具好好看”或者“这个玩具看起来很好玩,我们一起玩吧”这样的语气去交流,让对方明白,你也认可他手里的东西,认为你也和他一样喜欢他,并且愿意向他请教。

有些小朋友喜欢一上来就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对对方说:“你不应该这样玩,这样玩是不对的。”立马就让别的小朋友觉得非常讨厌,随意地否定他人喜爱的事物,还觉得自己非常有理。

有些家庭的孩子比较自私,不喜欢把自己的玩具和他人一同分享;有些小朋友喜欢一上来就指手画脚,教别人做事。这两种情况对孩子社交能力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阻碍。

第3, 为集体“办事”

这一步非常重要,有时也决定了孩子社交的质量。脑子里有许多自己想法的孩子,容易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刚刚融入进集体,就像好好展示自己一番,老是想自己指挥集体,告诉其他孩子该怎么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其实这样做只会让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孩子在融入之后,应当先为这个集体奉献一些自身的力量,推动群体活动的进程,让整个氛围更融洽。比如孩子和初识的小伙伴一同在沙滩上准备搭一个城堡,这时需要孩子参与搬运一些沙子,为这个集体堆沙的活动做点事。这种参与的行为不仅能让孩子更快地融入新集体,也能收获其中的快乐。

第4, 遵守群体规则

小小的群体总能出现大大的规矩,小朋友总能自己衍生出一套非同寻常的规则。但凡是个群体,都会有他们自己的规矩,你要是成了那个逾矩的人,大家都会觉得你是个另类,和他们不一样。

孩子的群体也是一样的,过分地在群体里遵从自己的行为只会让别人反感你的加入,自然而然地会慢慢疏远你,告诉你,我们不想和你玩。

凌晨妈妈来叨叨: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给你带来一点帮助。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女儿都25岁,特不懂事怎么好?

大家好,我是李岩。

在过去的 10 多年中,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从事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为幼儿园和家长提供以游戏为核心的养育支持。

在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常常会被家长们问到

李老师,孩子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总是吵着要买玩具,要买给他吗?

孩子被欺负,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我自己也有 3 个孩子,两个大的双胞胎男孩,和一个快 10 岁的小女儿。所以对于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产生的挫败感和焦虑感,我非常感同身受。

作为 3 个孩子的爸爸,也作为从业多年的儿童教育工作者,我想分享下我的亲身故事和育儿经验。

让孩子吃药

曾经是我最头疼的事

我女儿两岁半那年,在一次外出坐火车的旅途中,突然发起了 39.8 ℃ 的高烧。

我当时着急得不行,马上想给她吃退烧药。但不知怎么,女儿说什么也不肯吃。

为了让女儿吃药,我用尽了各种方法——

我提出奖励,只要吃药就给她买玩具,买各种好吃的;

我反过来威胁她,不吃药以后就再也不去迪士尼了;

最后没有办法,我甚至开始硬灌……

我提出奖励,只要吃药就给她买玩具,买各种好吃的。但女儿始终反抗得厉害,即便是灌进去也会马上吐出来,在夜班的火车上大声嚎哭。

最后这药也没吃成,徒留在火车上彻夜难眠的「老父亲」。

游戏

轻松地解决了我的难题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让孩子顺利吃药的方法——与孩子玩游戏。那具体是怎么玩的呢?

当女儿生病了又不肯吃药的时候,我就开始扮演「细菌大王」。我会一边张牙舞爪,一边说:「谁也别想打败我,哈哈哈!」

这时候妈妈悄悄跟女儿说,「喝了这瓶药就能打败细菌大王」。于是女儿就开始愿意喝药了。

喝了第一口,「细菌大王」就大喊:「哎呀不好,什么东西这么厉害,我的脖子被卡住啦!」

接着,「细菌大王」发现是女儿在喝药,用非常惊讶的语气说:「不会吧,3 岁的小朋友,不可能自己喝药的呀!」

女儿继续把药喝完,「细菌大王」胳膊断了、腿也软了,被药彻底打败了。

我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同样遇到孩子吃药难题的家长,他们尝试过以后,也都觉得效果非常好。

不光是孩子顺利地把药喝了,而且原本可能发生冲突的事,最终在笑声中被轻松解决了。

很多育儿难题

都可以通过游戏来解决

后来我还发现,不光是吃药难,很多育儿问题都可以通过游戏来解决。

上下滑动,看看这些育儿难题是否困扰你?

上面的这些问题,相信每位家长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但大部分家长都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既解决问题,又不伤害到孩子。

用「叫身体起床」的游戏,可以让赖床的孩子开开心心地早起;

用「爸爸上幼儿园」的角色置换游戏,让孩子不哭不闹顺利入园……

通过游戏育儿法,我们可以在孩子产生负面情绪的第一时间,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安慰,最后在欢乐中解决问题。

带着解决家长的这些典型焦虑与困惑想法,我和我的团队,决定推出课程《游戏育儿法:让孩子笑着听话》。

这套课程针对 100 多个高频育儿场景,为家长提供大量丰富有趣的 「游戏式」解决法。

7 月 6 日~7 月 26 日

天天游戏力课程 104 节

+

《天天游戏力》图画书及父母手册 共 19 本

原价 409 元,现在仅需 199 元

104 个育儿难题答案,平均一个不到 2 元

更有画册免费赠送!

100 个游戏解决方案

轻松化解育儿烦恼

课程提供超过 100 个游戏解决方案,教家长如何学会用游戏与孩子沟通,从而轻松巧妙化解亲子冲突,真正做到让孩子笑着听话。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课程不仅关注当下的应对方法,让你知道「怎么办」,还会告诉你「为什么」。

帮助你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成长需求,为孩子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培养出灵活、坚韧、独立、自信的孩子。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04 节音频课

覆盖 7 大育儿难题

课程一共有104 节音频(包含文稿),包含了孩子2~8岁期间,不听话 、发脾气、立规矩、好习惯、胆小退缩、分离焦虑、社交力这7 大类最让家长头疼的育儿问题。

这些话题分布在 100 种日常养育场景中,比如起床、吃饭,打人、乱发脾气,写作业、说脏话等。

针对每个问题,我们都结合了真实的案例,提供了具体实操的方案,家长听完就会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当下的状态,挑选目前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先开始学习,同时与孩子一起游戏、实践。

越玩越亲密

让家长成为孩子一生的挚友

通过玩游戏解决问题,可以让孩子感受家长的关爱,从而提升亲子关系,让家长成为孩子心中最信赖、最亲密的朋友。

家长和孩子玩「机器人」游戏

家长和孩子玩「打地鼠」游戏

内容专业有效

值得家长信赖

科学家们早已达成共识:游戏对孩子心理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有大量相关研究,也有很多理论书籍探讨游戏对于成长的作用。

许多家庭教育工作者,比如《倾听孩子》的作者惠芙乐女士、《游戏力》 的作者科恩博士等,为游戏在家庭中的实践作了很多工作。

李岩老师是首个将「游戏育儿」概念引入中国的人,有着超过 10 年的儿童情绪研究和实践经验。

他所设计的课程正是基于国际最新的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为每一个问题都提供了符合孩子心理状态的解决方案。

他创作的育儿图书《天天游戏力》广受家长认可和喜爱,有很高的好评率。

图片来源:老师提供

这套书本涵盖 18 个真实生活场景,讲述 18 个欢乐游戏故事,原本矛盾一触即发,现在却充满欢声笑语。

在本次课程活动中,这套原价 210 元的《天天游戏力》合集与父母手册共计 19 本书,更是免费送给大家,希望游戏力能够成为你我最好的育儿指南。

图片来源:老师提供

重磅福利 限时折扣

7 月 6 日~7 月 26 日

天天游戏力课程 104 节

+

《天天游戏力》图画书及父母手册 共 19 本

原价 409 元,现在仅需 199 元

104 个育儿难题答案,平均一个不到 2 元

更有画册免费赠送!

长按识别,立即订阅

# 订阅须知 #

课程购买后永久有效,可以反复回听。

在订阅和使用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您点击 App 中「我的」-「帮助与客服」进行查询或反馈。

点击【立即购买】按钮可直接订阅课程,订阅后不能转赠好友;点击【赠送好友】按钮,购买后可赠送任意微信好友,课程赠送后仅限好友使用。

能影响孩子一生的6句话,你知道几句?

前些天,我仔细的翻看自己的博客目录,我感觉有关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我的博文基本都涉及到了,从自己陪孩子备战高考的真实经历和体会,教育理念方面的感悟,到实例分析以及读后感等等,我在博文中偶尔也推荐了一些自己认可的书,唯感缺憾的是没有谈点自己的学习体会。

今天,我选择了“高中家长应该读的四类书”这个交流主题,就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同时,我也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能够给各位家长带来一些启发,以便有效的提高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有所成是我们每位家长的美好愿望,可是在现实中做个称职的家长并非易事。要做称职的家长必须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和在实践中积极的否定自己才能得以完成,根据我2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以下四类书家长是应该学习的。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做称职家长的根本点。

现在社会上流行“术”的东西多,而教人求“道”的东西少。道,道理、原则、规律、根本性的东西;术,方法、技术、方案、具体性的东西。在家庭教育方面我的理解是——教育理念就是所谓的“道”,而教育方式和方法就是“术”,我在我的第一篇博文中对我的博客名“民哲”所作的解释就有这一内涵。

20多年来,我看过的中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不下百本,总的感觉是,我国没有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一点和经济领域一样,这也应该是我们国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主要因素吧,也是这个原因,近几年,我几乎不看国内的这方面书籍,有的专家写的书一看书名就有问题。

有关家庭教育理念方面的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成为我的工具书的不是很多,现向大家推荐四本。

1。《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作者海姆·G·吉若特),《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作者是吉诺特的两个学生)。这两本书对我确立新的教育理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姆·G·吉若特是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心理学教授,艾德尔菲大学博士后指导教授。他将其短暂的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给我的感悟可用6句话来概括:家长和孩子需要彼此尊重;爱是需要技巧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非行为;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学会真正的倾听。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是作者对其老师海姆·G·吉若特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书中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就好像邻居一位称职的母亲向你讲述她的育子心得,让你感觉特别的亲切和朴实,可操作性非常强。这本书也奠定了我写博文的基调——注重实例分析和在对话中扑捉有价值的信息等等。

2。《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作者平井信义),这本书是我十几年前买的,我忘了哪年借给我的哪位朋友了,不过它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就是对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归类——对孩子过度关注(溺爱)和过分干涉。

3。《EQ之门》(作者美国劳伦斯·沙皮罗),这本书我看过几遍,总的感受是家长老是盯着孩子的学习,过分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极其愚蠢的行为,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快乐,还容易使他们出现“营养不良”。读完这本书,你会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商状况,知道怎样去帮助他们提高情商。

在家庭中着重培养孩子情商的某一部分能力,便会产生滚雪球式的效果,你一旦开始了,事情就会越变越好。对于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

二、家长的思想有多高,孩子才能走多远。

有人说,“思想有多高,才能走多远。”我认为这句话很经典。我给其引申一下就是“家长的思想有多高,孩子就能走多远。”教育孩子重在引导他们,而不是包办代替成为他们的拐棍。换句话说,就是要给孩子渔而不是鱼。引导即向导,要走在孩子的前面才能称其为引导,然后,随着他们能力的提高再实现对家长的超越,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感悟。能让我们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的书有很多,在此,我仅推荐四本,算是抛砖引玉吧。

1。《人生设计在童年》(作者高燕定)。读了这本书,我才真实的感受到美国的教育是多么的发达和东西方在教育上的差异,也才有意识的和自己的孩子探讨以及引导他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和设计。在此和大家谈我对此书的读后感我自感欠缺高度,我就把本书的简介摘于此,供大家分享吧!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详实的资料,讲述一个普通女孩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一步步达到理想目标的故事,辅以其它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在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有了科学、理想的人生规划,人们完全可以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的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必然的成功。通过充满温情、闪烁智慧、迭出新意的故事。作者诠释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

2。《人生设计线路图》(高燕定)。摘两个书评与大家共享。

“虽然我在新东方从事留学咨询,但在具体操作问题上,见到高先生也如同见到了亲人。为了自己儿子去美国读书的事情,我曾经像所有诚惶诚恐的家长一样,拔高先生请到家里,好酒好肉伺候,向他请教了很长时间。在我接触过的所有留学专家中,高燕定先生对美国大学状况和美国大学入学程序,是了解最深的专家。人们都知道我是“留学专家”,但人们不知道,高燕定先生是我这个专家背后的专家——我自己有任何回答不了的留学问题,总是虔诚地向他请教,并且每次都能得到最满意地回答。我仰仗的美国留学智囊,当然值得你毫无保留地信赖!”——徐小平

“自从我得到《人生设计在童年》和《人生设计线路图》两本书后,就把它们放在枕边,常常翻阅,就像圣经一样。去年孩子(美国)大学毕业,一边工作实习,一边申请法学院,到目前为止美国排名前十的法学院中有5所已经录取了她,其中包括哈佛。是你的两本书和讲座开启了我的思想,我的孩子也从书中得到启发,将走上法学院的求学之路。——哈佛法学院学生家长牧晓

3。《你也能成功》(白宁)和《拆掉思维里的墙》(古典)。看了这两本书你将领略到我国的高等学府向世界名校学习和改革的轨迹,也会化解你和你的孩子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上的一些纠结谈到此,我想起了周国平先生对智育的一句话概括,他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这两本书的作者的成功经历就是对周先生这一概括的诠释。

除了这些书籍外,李开复、徐小平和俞敏洪等人的有关文章,也是家长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很好的精神食粮。

三、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不记得,从哪一年我开始接触和学习由家长撰写的育子经历的书籍,从德国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国内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到周虹老师培养聋哑女儿上大学的系列书籍,再到蔡笑晚老师的《我的职业是父亲》,直至《什么什么北大》、《什么什么清华》,类似的书越来越多,我反而看得越少,一方面精力和时间有限,一方面感觉有些书写得太完美,大有为了吸引眼球,甚至有误导人的嫌疑。

客观的说,这类书每本都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借鉴价值,但是,我认为不是多多益善,精选一两本精读一下足矣。

对于这类书,我今天只向大家推荐两本。

1。《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刘称莲)。对于这本书我想在座的各位家长有很多人读过,我接触这本书最先是在刘老师的博客中看的书的简介,然后再一个家长群里和刘老师的先生李岩老师偶遇,并和他们夫妻俩相约一起畅谈了一次,同时,得到他们赠予我的这本一看题目就想读的书。

读了此书我自感有很多的共鸣,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和真实,咋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如果你把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细节贯穿起来就会感到有些不平淡,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尊重和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携手进步、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坦诚地说,这本书我没有看过,但是有几位我很认可的家长和我提起过,我只是在网上看过几篇读后感,我相信这本书也是值得家长一读的工具书。

四、实例分析也许更有借鉴价值

第一类书能让我们修正和更新陈旧的教育理念,第二类书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和提高思想高度,第三类书又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版的样板,但是就是把这些书都看了,甚至有了很多感悟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确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说,有了好的教育理念距离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家长还需要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只是现在以实例分析为主的书少之又少,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一本书属于这一类——《预防孩子行为偏差的30个方法》(平井信义),除了此书也就是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博客了,比如:王金战、宋少卫和我的博客中的相关博文。

我以后的博文也会向实例分析倾斜,也许还会把我跟踪家庭的真实过程写成一本书。

总之,我认为,家长的学习和提高及改变是培养教育孩子之必须,其重要性往往比孩子报什么课外班要大得多,家长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不仅仅是为孩子的健康快乐的成长,使他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同时也能提升自己人生的品质,让自己的人生更丰满!

孩子没有朋友,我要怎么做才能激发孩子的社交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小朋友之间的相处方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大家小时候很少担心过融入不进其他小朋友的圈子,但如今,个别小朋友被孤立的现象越来越多。

有次姐姐和我讲起她家孩子出去玩的心酸历程。因为姐姐家孩子天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姐姐很想带他出门多参加小朋友们的活动,多认识一些小伙伴。在这个过程中姐姐就发现,每当她让孩子主动找组织融入时,总会被拒绝,这让姐姐很是苦恼。

我问她你是怎么教孩子社交时,她回答我:“当然是让他过去问小朋友能不能一起玩啊。”类似这种教科书式的打招呼后的回应,通常不像故事情节那么美好。

"教科书式"社交不管用?

当孩子聚成堆之后,有另外的小朋友想要主动加入时,大概率会被拒绝。妈妈们不少为此困扰,甚至还担心起了孩子未来社交会不会因此出现问题。

“我能不能和你们一起玩啊?”这句话一开始就没有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更多的是大人们将成人的思维方式硬套给了孩子。如果家长能用孩子的方式思考,就会发现,孩子的想法与大人是非常不同的,社交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家长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初识的小朋友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一起玩游戏,很少有正式地说,我们一起玩吧。他们基本不会先介绍自己在与他人相识,反倒显得更随意一些。

曾经有关专家这么说过,让孩子去询问其他同龄者能否一起玩,其实是在给其他孩子拒绝的机会,有时其他孩子并非故意拒绝,可能他们也缺乏一定的社交技能,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

比起这种申请方式的入团,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首先不要让孩子突然出现打断其他孩子正在玩耍的过程,可以换一个渐渐融入话题的方式。比如看到小朋友在聊关于哪部好玩的动画片,可以让孩子尝试着加入并发表一些自己有意思的想法。

例如在幼儿园看到别的小朋友正在玩积木或者布娃娃,这时就可以让孩子上前用询问式的口气问这个玩具怎么玩,或者分享自己觉得好玩的玩具。这种慢慢增加参与度的方式会让整个气氛更融洽。

我有一次在亲戚家特意观察两个陌生的小朋友,想看看他们是如何慢慢玩在一块的。我发现他们经常会因为发现了同一个有意思的玩具或活动而玩在一块。通常其中一个先发现某个小汽车飞起来很帅,另外一个就会说,确实很厉害啊,我们要不要一起玩?

如何帮孩子融入集体?

李岩老师曾经说过,想要融入一个集体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能做到遵从组织的某种规矩,二是能为这个集体做出自己的某种贡献。那么,爸妈具体应该如何下手呢?

第1, 留意细节

孩子通常都处于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的时期,他们想参与其他小朋友的理由,不是觉得他们的活动好玩,就是觉得他们玩的玩具好玩。

但在让孩子主动加入之前,可以先引导孩子了解那些小朋友都在玩些什么,谈论些什么内容,他们更感兴趣的会是什么,先帮助孩子了解这些,更有利于后来加入的环节。

第2, 表示认可

明白对方谈论话题和方向后,就是参与的第一个环节表示认同了。还记得上文提到的亲戚家的孩子吗?在参与话题后用类似“这个玩具好好看”或者“这个玩具看起来很好玩,我们一起玩吧”这样的语气去交流,让对方明白,你也认可他手里的东西,认为你也和他一样喜欢他,并且愿意向他请教。

有些小朋友喜欢一上来就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对对方说:“你不应该这样玩,这样玩是不对的。”立马就让别的小朋友觉得非常讨厌,随意地否定他人喜爱的事物,还觉得自己非常有理。

有些家庭的孩子比较自私,不喜欢把自己的玩具和他人一同分享;有些小朋友喜欢一上来就指手画脚,教别人做事。这两种情况对孩子社交能力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阻碍。

第3, 为集体“办事”

这一步非常重要,有时也决定了孩子社交的质量。脑子里有许多自己想法的孩子,容易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刚刚融入进集体,就像好好展示自己一番,老是想自己指挥集体,告诉其他孩子该怎么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其实这样做只会让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孩子在融入之后,应当先为这个集体奉献一些自身的力量,推动群体活动的进程,让整个氛围更融洽。比如孩子和初识的小伙伴一同在沙滩上准备搭一个城堡,这时需要孩子参与搬运一些沙子,为这个集体堆沙的活动做点事。这种参与的行为不仅能让孩子更快地融入新集体,也能收获其中的快乐。

第4, 遵守群体规则

小小的群体总能出现大大的规矩,小朋友总能自己衍生出一套非同寻常的规则。但凡是个群体,都会有他们自己的规矩,你要是成了那个逾矩的人,大家都会觉得你是个另类,和他们不一样。

孩子的群体也是一样的,过分地在群体里遵从自己的行为只会让别人反感你的加入,自然而然地会慢慢疏远你,告诉你,我们不想和你玩。

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孩子也不例外,有些社交技能不是孩子生下来就具备的,需要父母做一定程度的干预,但主要的场景下还是靠孩子自己去探索。你家孩子是否也常常在社交时碰壁呢?

凌晨妈妈来叨叨: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给你带来一点帮助。(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育儿专家李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北京儿童医院李岩、育儿专家李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749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