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千千万(孕育万千子孙的)

时间:2023-01-29 阅读:17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育儿千千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孕育万千子孙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认知才能改变心态,教育孩子除了学会方法还需要什么

很多家长反映育儿千千万,自己明明也看了不少育儿千千万的育儿书籍育儿千千万,学习了很多教育育儿千千万的好方法,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应用上总是出现各种问题,也就是常说育儿千千万的“道理都懂”但做起来却总是碰壁。

其实教育孩子和上学是一个道理,在课堂上老师讲的看似自己都会了,真到了做题的时候就暴露了各种缺点,记忆力好只能说明记住了知识,但能用学会的知识做题属于应用能力。

对于家长来说教育是一辈子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没有生来就完美的父母,每一位家长都带着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子去教育孩子,或许今天受到看到电视剧的影响,明天受到育儿课程的启发,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反而是在于孩子的不断磨合中逐渐探索出的独属于他们的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认知,以及对孩子的认知都在不断的变化,不能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只能说是一个逐渐理解孩子的过程,毕竟找到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教育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心态是最主要的导致行为的原因,面对同样一件事,比如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有的家长会非常着急,但有的家长则不会表现出来,正是因为认知不同,也就是说直接决定情绪和行为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情的认知。

因此唯有改变认知才能够真正的改变情绪,改变认知,如果家长认为孩子一定要考上好高中好大学才能够有光明的前途,否则就是失败的人生,那么他对孩子的关注力一定会在学习上。

如果父母能够改变认知,好学校虽然有差别,但只有让孩子能够发挥自己的实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朝着梦想前进,不一定只有考名校这一条路,自然对他们学习这件事的压力就不会太大。

那么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怎样思考能够转换心态呢?

在遇到不顺利的时候,第一时间可以想一想坏事变好事,从消极的事件中找出积极的一面,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挽回或者解决问题。看看自己是不是夸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或许事情其实很平常,没有自己想象的造成了很严重的结果,如果负面情绪依然很大,那就尝试接纳内心的挫败感和焦虑。

尤其是面对孩子犯错这件事,他们此刻需要的并不是来自家长的指责或者责骂,而是接纳,只有父母接纳了孩子的错误,他们才能认清楚事情的真相,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再鼓励一下孩子,让他们敢于面对错误,就会努力修正自己造成的结果。

家长可以这样想“现在出问题总比以后出问题好。”错误越早出现改正的几率就越大,早点出问题早点找到原因进行调整,不管是对于家长还是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尤其是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犯错就是他们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家长没有必要总是揪着问题不放,要把眼光放得远一些,在接纳当下的前提上,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唯有改变认知才能平息焦虑,教育孩子要有一种“顺应”的心态,要做孩子的助手,帮助他们查找问题,鼓励孩子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减压,而不是用指责或者强迫的方式增添压力,要让孩子振奋起来。

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意愿,总是非常固执的坚持一个目标,认为只有孩子达到了什么样的状态才会收获好的结果,那最后只能是鸡飞蛋打,家长认为的成功与孩子眼中的成功并非一致,甚至到最后可以能成为亲子矛盾的导火索。

过于偏执,家长只会陷入到焦虑和担心的泥潭中,连带着行为和认知也会发生扭曲,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而不自知,因为家长的压力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双方都经常互相发脾气,又能怎么让孩子朝着目标努力。

家长调整好了心态,对孩子是百利无一害的,只有心态平和才能够理性的分析问题和状况,更好的处理,很多压力都是由不合理的认知导致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真实情况有的时候并不是自己脑海中想象出来的样子。

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教子成才不能只靠强迫或者指责,即使动机再好,吼叫和责骂也会让事情朝着自己意愿相反的方向走,学会冷静维持平和的心态,把精力多放在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上,得到的效果将会是意想不到的好。

认知心态的改变会让很多事情发生连锁变化,家长在教育中同样需要成长,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只是孩子自己的,更多的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导致的。如果家长不能了解基本的成长规律和什么年纪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有可能只会按照自己的认知一意孤行。

如果能够经常了解一些孩子的成长规律,就能把很多问题看作是正常的事情,而不是夸大或者过度担心,这样有助于调整心态。

育儿方法千千万,其中不乏非常好的理念和方式,但是应用在孩子身上就不能照本宣科,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才行,之所以家长没法执行好那些好的育儿方式,就是因为从自己来说就没法做到书上讲的那些方法,没有耐心,没有时间去做。

从根本上来说要改变认知调整心态,要有一颗平常心,过高的期望或者太严格的要求都是压力的来源,多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是教育者应该承担的主要责任。

育儿最重要的三件事

家庭教育是一场马拉松育儿千千万,决定育儿千千万我们胜负是我们最终到底跑育儿千千万了多远。

所以这个时候如何让自己不停下来,持续的跑下去就非常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就应该化繁为简少即是多。

育儿方法千千万,我们要教育的内容也纷繁复杂。

为了让一些新手父母不至于晕头转向,下面说说我认为育儿最重要的三件事。

1 用无条件的爱,去进行有原则的引导。

用不打不骂不凶不吼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当然这里的爱并不是溺爱,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满足育儿千千万他,而是说不管孩子怎样,我们都永远无条件的爱着他,只不过哪些东西该做不该做,基本的边界和规则要去引导。

2 呵护和培养好奇心

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去探索这个世界,孩子对哪个领域感兴趣就多带领他去探索那个领域的知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他知道的越多,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就会越强。

3 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小一定要重视亲子阅读,进而过渡到自主阅读培养,培养好孩子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

看了那么多育儿理论,反而不会当父母了,学会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都说生孩子是让自己再一次重温童年,把自己曾经喜欢的、没得到的,弥补在孩子身上,这的确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体现。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爱,父母们开始拼命学习,报名各种亲子互动课程,或者阅读书籍,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会感到迷茫,为什么专家说得都对, 用到孩子身上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看了那么多 育儿 理论,反而不会当父母了?其实有时停下来认真想一想,才能走出困局。

朋友和我吐槽,最近流行给孩子做忙碌盒子,就是家里各种孩子感兴趣的没连电的开关呀,纸巾盒、盖子呀,都粘在一个板子上,孩子会玩得不亦乐乎。可自己费了很大的力气搜集材料、制作,不到半小时全都被孩子扯了下来。

还有的父母发现,理论根本不能支撑实际问题,问题出现时自己依旧会手足无措。

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可能就是这句话让父母变得尤为焦虑。

以前的担忧是孩子学习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不努力就会被 社会 淘汰;现在担忧的是,如果不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无条件的爱,孩子就会出现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

的确, 即便是再完美的妈妈也会有焦虑 ,这种焦虑来源于学习更多的教养知识后对自己的怀疑,但一些断章取义的理论,也会混淆父母真正对孩子那份原始的爱。

父母并不是神,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成长的“孩子”。

换句话说,父母有自己要处理的问题,而孩子也有他们自己要面对的困难,将二者分清后就会明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并不是相互替代的。

仔细想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无非就是 拥有爱的能力,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父母或许总是把自己的焦虑先说在前面:“你再怎样就会如何……”这种沟通方式并不是没有用,但价值感真的寥寥无几,孩子需要积极正向、能促进他们思考的沟通。

80%的父母都说沟通真的很难,尤其是自己情绪上来的时候,根本控制不住。

那就说明,在沟通之前,没有进行刻意练习,还没有进行总结和归纳,更没有形成语言模式。

其实说到底, 育儿 理论千千万,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一定每个孩子都适合, 学会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把自己想说的准确地说出来,并让孩子理解到,事情将会简单很多。

作者是被誉为“沟通之父”的Thomas Gordon,有一套自己开发的父母效能训练(P.E.T.)培训课程,由于太多父母去学习,后来火爆到把这套方法写成了书籍《P.E.T.父母效能训练》。

英文版本刚一出版上架,销量就飙升到500万册,后来被广泛认可, 又被翻译成了33种语言。

Thomas Gordon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在人际沟通模型方面有着卓越贡献,还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APA)的终身成就奖。

这本书中Gordon提到了3种方法,都基于孩子行为的独立性。

他把孩子和父母的行为窗口划分为: 孩子面临问题区、无问题区和父母面临问题区 ,将亲子问题也划分在这3个区域内,就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孩子面临问题区要倾听

积极的沟通方式是能倾听孩子说的话,并说出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抱怨朋友不愿意和自己玩,自己也不想加入他的 游戏 。这时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倾听,然后说:“你在生他的气”,孩子可能会顺着话说下去,父母则积极回应。

这样沟通就是 和孩子站在一个战线 ,并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是不想自己一个人玩,却又找不到和朋友相处的方式,父母就可以让他自己说出问题在哪,该如何去做。

2、父母面临问题区要说出真感受

真感受就是要以“我开头”,比如孩子正在做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很多父母会立马训斥:“你下来,多危险,你太顽皮了”、“告诉你多少次了”。

实际上父母想表达的是:“吓我一跳”“这让我担心”,不妨直接说出来, 把感受说在前面,再说自己看到的行为,最后加上影响。

这样的方式不仅会释放父母的压力,建立积极的沟通方式,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

3、亲子沟通没有输的一方

书中有很多实操性的对话,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对应操练。

沟通中没有输的一方中,他提到了睡午觉的问题,协商后的结果是取消了午觉,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出备选的方案 ,然后找到最合适的执行。

《P.E.T.父母效能训练》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通过例子讲解,加上父母不断地刻意练习运用,就会有效果。

很多教养问题其实都是沟通不到位,当沟通到位了,一些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书籍##亲子教育#

听尹建莉的家长和听李玫瑾的家长,培育的娃有何区别?

作为一朵育儿界的小花,兜妈这些天里看到的最热育儿界新闻,就是尹建莉老师和李玫瑾教授的“皇城PK”了。

虽说兜妈平常关注的都是崔玉涛老师,毕竟人家长得萌哒哒嘛!

但是,兜妈对尹建莉老师和李玫瑾教授也都抱持着崇高学习的态度滴!

这次两位育儿大咖“掐架”,对育儿界影响颇大,毕竟大多数家长都听过两人的教育理论,这事儿一出,家长以后应该听谁的?咋站队?可能会非常糊涂!

别急,我们慢慢来分析!

尹建莉VS李玫瑾:“共工”与“祝融”的激情碰撞

尹建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从事一线语文教育工作十二年,创办“尹建莉父母学堂”,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销量破700万册。

尹建莉的教育主流观点: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

李玫瑾,中华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著有《幽微的人性》。

李玫瑾的教育主流观点:反推从家庭教育预防。

其实,尹建莉老师与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论,有3点区别,这3点就犹如“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势不两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尹建莉提倡爱和自由,李玫瑾提倡严管擅诱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这时候需要父母全身心的呵护。

这时候,分歧就来了!

李玫瑾教授认为:

①3岁前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要及时地满足其生理需要;

②3~12岁的孩子需要规矩,家长应该坚定地对其说“不”;

③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家长应该耐心地把他们当成朋友。

不难看出,李玫瑾教授的教育方式是主动的、强势的,强调家长的主观教养!

然而,尹建莉专家认为:

家长的出发点在于爱,孩子需要安全感,父母有责任无条件满足!

其实,尹建莉专家的教育观点偏向西方化,她主张“换位思考”,孩子出了问题,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的错误。

在这一点上,兜妈觉得尹建莉的教育有可行之处。

就像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则案例:

孩子跟家长去饭店,闲的无聊就朝邻桌火锅“吐口水”,宝妈实力护短,只会说,“孩子还小,不要在意。”

这时候,我们不光看到了孩子没有礼数,更看到了宝妈的溺爱与监管不严。

按照尹建莉专家的说法,我们不能怪孩子,要学会“换位思考”,宝妈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什么样的角色?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言谈举止,正反映了父母的性格!

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我们看到了父母教育方法不对,要如何改正呢?

2.尹建莉主张“放养”,李玫瑾主张“干预”

尹建莉专家认为,家长应该对孩子“放养”,就是自然养育。

简而言之,孩子不喜欢吃饭,就可能是家长喂多了、管多了;孩子喜欢打游戏,就让他打,最后他就不想打了!

在黑柳彻子的小说《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校长小林老师就对小豆豆实施过这种方法。

小豆豆喜欢说话,入园的第一天,她就对小林校长说了四个钟头,直到最后无话可说,才离开办公室……

由此可见,自然养育的方法对孩子的确有效。

但是!我们不妨再用另一个案例进行反推。

看到这张动图,各位宝妈、奶爸会不会心有余悸?如果这时,我们再遵从尹建莉专家的自然养育手段,恐怕“死”都不知道如何“死”的!

所以,李玫瑾教授的“干预”手段,非常有用!

作为一名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注重要从小就干预孩子的不良倾向,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要及时干预,防止以后发展成更大的问题。

前文我们说过,尹建莉的教育方式偏向西方化,提倡爱与自由;

李玫瑾的教育方式偏向传统育儿观念,当然不是“棍棒文化”,而是强调教养的年龄段有明确界限。

简而言之,李玫瑾教授就是强调要趁早跟孩子“立规矩”,要让孩子对家长有敬畏之心。

曾经,我们看到过一则视频,10岁左右的男孩在短短几秒钟内连踹妈妈6脚,奶奶拦都拦不住。

这就是典型的孩子对父母没有敬畏心的表现。试问,这时候我们继续对孩子实施爱与自由的教育方针,不荒唐吗?

在亲子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中,演员蔡少芬就提过自己的育儿观点:

“我个人不赞成和孩子做朋友,你可以做她很好的聆听者,赞同她、安抚她。因为你必须让孩子懂得尊卑、长幼之分,将来她才会懂得尊重老人、尊重老师、尊重上司。”

且不谈家长要不要跟孩子做朋友,蔡少芬更想表达的就是培养孩子敬畏心,时刻保持谦卑之心。

3.尹建莉备受孩子喜爱,李玫瑾更受家长推崇

说起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尹建莉的育儿理念就是推崇爱与自由,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会更加受孩子喜欢;

而李玫瑾的育儿理念比较理性、严谨,并且时常给出各种各样的育儿建议,这种建议更具备实操化,而非鸡汤。

所以,家长听李玫瑾教授的讲座,能学到更多切实可行、改变孩子行为的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李玫瑾教授成为育儿大咖新领袖的原因之一。

当然,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法只是偏向于解决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至于问题的根源、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与改正,李玫瑾教授的讲座中并没有过多涉及,这也让尹建莉专家抓住了李玫瑾教授的把柄。

前些天,尹建莉专家发表原创文章《李玫瑾教授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引发了广大读者对两种育儿理念的讨论,兜妈不妨抓住其中一点,跟大家分享下。

延迟满足是避免贪婪,还是制造孩子的匮乏感?

在《李玫瑾教授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这篇文章中,尹建莉专家对李玫瑾教授的延迟满足理论提出质疑。

什么是延迟满足?

打个比方!

一位3岁的孩子看中一个玩具,第一次不要给他买,骗他说妈妈钱不够,加几次班才能把钱攒够,这样他就知道了妈妈工作养家辛苦。

这就是延迟满足。

然而,尹建莉专家觉得延迟满足就是制造孩子的匮乏感,制造心理上的叫花子。

那个,各位宝妈、奶爸,你们觉得延迟满足是避免贪婪,还是制造孩子的匮乏感呢?这个问题,不妨留给你们探讨吧!

不过兜妈觉得,如果经济条件就随便满足孩子的话,这难道不是一种溺爱的体现吗?

育儿理论千千万,适合孩子仅一种

虽说,我们把尹建莉专家与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理念之争称为“皇城PK”,但直到现在,李玫瑾教授依然没有对尹建莉专家进行过回应,一直以来,都是尹建莉专家在对李玫瑾教授隔空喊话罢了。

说起来,这并不是尹建莉专家第一次质疑育儿界的大咖。

早在2017年,尹建莉就曾经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一条内容,手撕育儿类亲子节目《超级育儿师》,矛头直指育儿师兰海。

兰海是谁?现任上濒教育董事长,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三个硕士学位,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超级育儿师”,著作《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兰海的教育理念跟李玫瑾教授与尹建莉专家并不同,她主张最好的成长教育,就是看护人和孩子一起成长。

《魔鬼经济学》中有句话说得好,“近几十年,各式各样的育儿专家不断涌现,有关育儿的观念似乎瞬息万变,有时是不同专家之间莫衷一是,有时则是曝光率最高的几名专家突然异口同声地宣布旧观点是错的。”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案,自然是前者。

无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百家争鸣”,还是近代心理学的流派之争,都表明这种争辩对领域本身起着促进作用。

其实,不管是李玫瑾教授的“严管擅诱”,还是尹建莉专家的“爱与自由”,只要它适合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位网友曾留言道:“因材施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我女儿就说过,我把她教育成功了不等于我的方法适合所有人。”

所以,家长“吃瓜”的看点不是在于两位育儿大咖谁对谁错,而是通过这两种育儿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搜寻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那条教育道路。

适合家长看的 0-6 岁小孩子教育的经典书籍有哪些?

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习惯于去书中寻找答案,一路走来,读了不少育儿书。结合自己的育儿经历,感觉对我最有帮助的有这么4本:

1.《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书中提到,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比如说某一时期,孩子喜欢吃手是口腔敏感期,执着于把东西归位是秩序敏感期,痴迷画画是绘画的敏感期,等等。

父母要做的首先是理解和包容,充分尊重孩子敏感期的发展。其次,在不同的敏感期,给孩子提供支持帮助,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发展环境,让孩子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

2.《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反对专制惩罚的教育方式,也不赞同娇纵无底线的教育方式,提倡和善而坚定。这是一种有效而充满关爱、支持的养育方式,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作者认为: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有机会去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道的社会和人生技能时,才能培养出来。

针对孩子的问题行为,书中提出要分析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为了寻求关注,还是争夺权利,或者是进行报复,又或者是自暴自弃,弄明白这点后再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办法,陪伴孩子成长。

3.《如何哄孩子》

孩子不喜欢刷牙怎么办?孩子迟迟不上床睡觉很抓狂?怎样让孩子乖乖去上学?如何培养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意识?

《如何哄孩子》这本书告诉我们,孩子是需要哄着的。所谓哄并不是对他百依百顺,而是巧妙地运用智慧和方法,让孩子自然而然、心甘情愿地听父母的话。

作者还提出了哄孩子听话的各种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游戏化的互动方式,变抽象为具体的方法等。

4.《非暴力沟通亲子篇》

不管是语言暴力,还是行为暴力,对孩子来说都是不起作用的,还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让孩子跟父母对着干。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我们就能与孩子顺畅沟通,打造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

书中提到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引导孩子通过更好的方式满足自身的需要。

再比如父母要学着与孩子合作,一起解决问题。放弃管理和控制的方式,让孩子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研究方案、出谋划策。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不能沿袭老一辈的教育方式,也不能想当然地随意教育,而是要学习科学的养育方法,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才能让孩子成长为独立、成熟、高情商的人!

育儿书这样读才有用!

三岁的女儿上上七月份入幼儿园,一直以来表现良好,几乎不需要我费心。

然而近段时间,她突然反常起来,起初是在不能满足她的要求或者我提出她哪些方面做的不好时,她会毫不犹豫的一巴掌打过来,刚开始我并未在意,只是告诉她这样做不对,并强制性让她自己站在某处冷静。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或许时间还要长一点,她表现出更大的反抗来,不管我们说什么问她什么,她都回答,‘不,我偏不,我就不,我偏不告诉你,我就不去……’等等。反抗意识特别的强烈。

我跟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了下,老师说她在幼儿园表现都很正常,没有任何打人等等之类的迹象,但在我带她和同学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我发现她特别容易生气,虽然并不打人,但一言不合就嚷着,“我也不和你玩了,我永远都不是你的朋友了。”小朋友再跟她道歉找她玩,她都不肯原谅他们。

我不在的时候,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处理的,我在场的时候,她会突然跑过来打我,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发泄她心里的怒气。

每当我无意间表扬小朋友的时候,她就会很激动,强烈要求我不能夸奖别的孩子,只能说她好。

当我发现这些时候,我感到很震惊,好像就在一瞬间,女儿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我有些着急,再次同老师沟通,老师依旧说孩子表现一切正常,但我知道,她或许在学校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她心里肯定是遇到了什么事,不然她不会如此。

我试着同她沟通,比如当她做错时,比如当她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比如打妈妈这件事,效果并不好,她要么转移话题要么情绪激动,根本不能顺利进行。

这个时候,我知道不光是孩子出了问题,我们作为父母肯定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只是我们还不自知而已。

于是,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把我所有的育儿书简略过了一遍,其中几本我又仔细了看了一遍,找到许多类似的情况。

以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收益最多的是接受性语言的表达,如何听孩子才更愿意说?如何运用技巧锻炼平时与孩子说话时,能多说一些让孩子容易接受的话,刚开始虽然觉得有些刻意有些为难,但时间长了,这种锻炼会自然而然成为顺其自然。

1、用非语言方式表达接受:比如当孩子想告诉你什么事的时候,你可以蹲下看着她的眼或者把她拉到怀里,表示你愿意听她说。

2、用不干涉的方式表达接受:比如孩子在做某项活动,家长不表示干涉,那她就认为是被允许的。

3、用被动倾听来表示接受【如果你不知道说什么,那就保持沉默,用哦或者嗯来回答,但你的神情要是认真的,要让孩子感到你是在很认真的听,而不是敷衍】

4、以语言方式表示接受: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敲门砖,比如,给我讲讲,我想听听。那我们来聊一下吧。

5、问题的归属: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属于孩子的问题,还是属于家长的呢?如果是孩子问题,那就只做听众,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是家长的,那就找到自己的问题。

我再次去看这些技巧以及其中的事例,意识到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问题。

比如,一天,女儿回来,“妈妈,我不想和苗苗玩了。”

我:“为什么?你们今天闹矛盾了吗?”

女儿:她不听话,到处扔玩具。

我:那你可以告诉苗苗,玩具到处扔,下次玩的时候就找不到了。

女儿:我不想和她玩了。

我:你们不是好朋友吗?她那天还给你吃零食了。

女儿好像很生气:我不要她的零食了,妈妈,我不想和她玩了。

我听到她跟我说这些事的时候,并没有理解她当时的情绪,而是想法设法的想让她跟苗苗和好,还提醒她苗苗对她很好,她就应该跟苗苗玩。

结果女儿越来越生气。

这些是我原来就看过并做了标记的,因为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问题,比如一不如意就顺手打老人一下,经常见到,一直以来我以为我女儿是绝对不会出现这种问题的,却没想到不但出现了,还特别的强烈。

女儿第一次打我的时候,我专门去看了这一章,然后开始训练。

我抓住她的手,语气尽量平和,“你这样打妈妈,妈妈很疼,而且妈妈也会很生气,妈妈不希望你这样,你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你可以告诉妈妈,但是不能打妈妈。”

因为我抓住了她的手,她很着急,根本不听我在说什么,转而用还可以动的嘴来咬我,那时,我真是太震惊了。

直到最后她不能动弹哇哇大哭起来,我又带她去固定的地方冷静,结果可想而知,她哭的嗷嗷叫,死活也不可呆在那里,最后演变成了我们的权力之争。

再往后,我选择离开她,可她死死的抱着我的腿不让我动,还拼命使劲的打我,好像怒气更大了。

再往后,我直接用被子把我蒙起来,告诉她,“她一打我,我立马就会消失。”

她依旧哭的哇哇叫,最后都会给我道歉,但我知道她是害怕看不到我才会道歉,下一次她依旧会打我。

这一次我再去读这一段,发现了我自己的问题,她打我,一、是她当时的坏情绪突然上来,她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第一反应就是要打,发泄出来。二、她知道打我是不对的,她很害怕,担心我会惩罚她,我会让她独自冷静甚至我会消失。三、在她意识里,打妈妈的都不是好孩子,她不是好孩子了,妈妈不喜欢坏孩子,她很伤心很生气,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最大,作者云香在我看来是没有多大名气的育儿专家,当时买这本书也是因为凑单,看到销售量不错就买回来了,却没想到是一本让我看了又看的书。

她并没有说多少教育的理念,只是如实写了孩子豆豆的日常生活,正是在这些日常生活里,她把各种育儿理念融汇其中,并根据孩子的性格,生活环境以及自己的条件来选择哪些是适合孩子的哪些是不适合的。

育儿书有千千万,育儿理念也有很多种,但没有哪一种敢说绝对适合所有孩子的,我们也只能在不断的摸索与尝试里选择对孩子有利的。

这一次我着重看的是对孩子的表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表扬的太多甚至过剩,经常听到有人说你真棒你真厉害,可是孩子未必知道她到底哪里做的好。

发自内心的给予具体而清晰的表扬,才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我仔细想了想,虽然我早就告诉自己不做无目的的表扬,但我平时还是说了很多你真棒你真厉害之类的话。

另外我突然想起来,女儿的幼儿园最近老是出了一种新的表扬和批评的方法。

女儿回来的时候,会说起这些,所以我们在家里也玩起这样的游戏来,结果女儿就特别讨厌我们说批评的字样,只要有谁一开头,她就嗷嗷大叫!

既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就开始整理对策,列了几条,然后发给亲子关系的老师看,希望得到某些建议。

老师的建议很中肯,说我写的基本很正确,只是在最后又加了一条:不与别的孩子做比较,任何时候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把她同别人比较,不当着孩子的面刻意去夸奖另一个孩子。

做完了这些,我觉得心里轻松了很多,然后和先生沟通,让他一一看过,并给他详细做了介绍,他表示很赞同我的看法,并让我监督他尽量不发火。

女儿又一次做错事,最直接的反应张口就来,“打你。”

说完之后手抬起来,但看我并没有生气,只是转头看别的地方去了,她马上小声的说了句,“不打你。”,好像还有点尴尬的把手放下去了。

那一刻,我高兴坏了,再往后,一次比一次好,她说打你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再也没动手打过我。

当她做错事的时候,我避免说她你这样是错的不对的,我只是说,这样做更好,你看看是不是。或者说,我觉得这样才是对的,你觉得呢?

在这些所有的举措进行之前,还有一项更至关重要的,那就是耐心和微笑。

我专门试探过,当她做错事的时候,我故意板着脸说,不对。

她马上就不高兴了,“你才不对。”

我马上收起怒容来,佯装想了想,笑笑,“你看看,这样对不对?”

她也会跟着缓和,然后接受我的建议。

很多妈妈曾经跟我说,那是对你女儿可以,对我家孩子就不行了,太皮太难管,那些育儿什么的都白搭,我可不敢跟着书上学。

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其实都很想告诉她,并不是要跟着书上学育儿,还是要从书中找到我们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才会更好一点。

而且不管什么办法,如果只是试一试,而不去坚持,相信也是看不到效果的。

育儿书,不但要看、要吸收精华、还要不断尝试,然后一直坚持!

我是轻舟,三岁宝宝的全职妈妈,网络写手

育儿,读书,写作,音乐,绘画,都可以聊聊哦

如果有古筝绘画的朋友们来指点我下,就很好了哈!

育儿千千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孕育万千子孙的、育儿千千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7297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