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育儿书籍(离婚治愈书籍)

时间:2023-01-26 阅读:15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离婚育儿书籍,以及离婚治愈书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因为我是女性》:养育孩子,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漩涡”?

人们常说,女人是家里的风水,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孩子能否成才,很大一部分原因要看家庭女主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女人性格温顺,知书达理,和孩子相处时能尊重孩子的想法,这种家庭关系都比较和谐。如果女人性格急躁,爱抱怨,爱斤斤计较,或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相信这样的家庭关系会非常紧张。

但 女人性格的形成,多半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因为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疗愈代际创伤》这本书中,侯玉珍老师 深度剖析了九种母亲类型,以及她们教育子女的方式 。

从中我们发现, 母亲对孩子的人格具有决定性影响。

如果人格不成熟或有问题的母亲,有的会和孩子共生而难以分离;有的会把孩子视作自我的一部分加以控制,把自己内在那些无法承受的东西投射给孩子;有的会在情绪崩溃时歇斯底里,甚至发泄情绪、殴打孩子;有的会严重忽视孩子,等等。这些养育方式都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可怕的灾难,使孩子成年以后也难以有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或者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如果把我们的内在人格比喻成一栋房子,那么,母亲给予我们的爱就是房子的地基。

高品质的养育能让孩子拥有 健康 而成熟的人格,就像房子有坚实的地基,可以抵御台风、抗地震;而低品质的养育会让孩子充满不安全感,可能导致孩子一生都觉得自己很糟糕。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就像一栋地基不牢固的房子,未来的很多情况,比如学业受挫、事业失败、与恋人分手等,都可能令房子倒塌,也就是说,这个人面对挫折时更容易崩溃。

在《我家那小子》中,陈学冬几乎每集都会哭,可以看出陈学冬是一个非常悲观,缺乏爱的人。

他的家庭,在他7岁时,父母离异,陈学冬就一直跟着大姨一起生活,大姨充当了母亲的角色,而大姨因为工作原因不得已要将陈学冬送去寄宿学校,在去学校的时候他哭着说,你们大人都不要我了。

除此之外,陈学冬还有过被亲戚轮流看管的经历,在这个亲戚家住几天,再换到另一个亲戚家住几天,轮流看管让他缺失了安全感,也害怕被人抛弃的感觉。

母亲离婚后,没有再婚,她害怕再遇到父亲那样的或更糟糕的人。

在这样缺乏爱和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下长大,陈学冬对婚姻很恐惧,害怕生孩子。

所以一个有过创伤的母亲,她的孩子也会经历创伤,这就是代际创伤 。

每个孩子人格的形成都会受母亲的影响,同时又会用形成的人格去影响自己的下一代。这样的关系会不断重复,构成一个“漩涡”。

那如何走出这个“漩涡” ?

1.首先要直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

剖析和母亲的关系,是看见自己、疗愈自己的重要方式。

在文中,彭玉珍老师指出直面失去的爱、找回自己的真实 情感 要经历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直面现实。我们可以觉察自己在与妈妈的关系里到底失去了什么。

第二个步骤是接纳。母爱的丧失如果已经发生,我们要有能力承认这一点。知道在和妈妈的关系里失去了什么后,我们就需要接纳这些丧失。

第三个步骤是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找回真实的 情感 ,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结。

在综艺《女儿的男朋友们》里,王子文给人的感觉是自信,独立。

在谈及自己的家庭时,她用平淡的语气,讲述童年创伤:父母离婚时,她才5岁,判给了妈妈。

记忆中,她从没见过爸妈在一起,更没有在他们身上得到过任何爱的启蒙。妈妈对小子文要求很严厉,从不赞美她,甚至她想买条裙子,都不同意。于是子文很渴望爸爸的爱,可爸爸只能一周见一次。

慢慢地,她发现自己不得不分外敏感、小心翼翼地去观察父母,投其所好才能得到关爱。

后在一次节目中他直言,“自己独立是没办法,因为没有人关心你”

小时候懵懵懂懂,不懂离异的家庭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觉得生日礼物可以收两份,压岁钱也可以拿两份时,她甚至暗自庆幸。

可长大以后她才知道,爱的缺失,让她不知道怎么维护亲密关系,

恋爱中,她总是试图在爱情中寻找安全感,寻找无果后,她甚至在跟男友分手后,冒险生下一个孩子,选择做一个单身妈妈。

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俗话说,能说出来的难,都不是难。

现在的她,能直面面对童年的创伤,她知道“这个创伤,可能我会一辈子带着”,但现在的她,不错过孩子的每个成长过程。同时,也遇到的一个满眼都是她的男人,甚至在节目里半开玩笑说:我马上就要跟他结婚了……害羞而幸福的样子,让人羡慕。相信自信的她,会越来越幸福。

2.走出原生家庭影响“漩涡”,其次要找到真实的自己

从小我就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性格温和,与人交往时,都能和别人和的来,几乎没有过矛盾。

因为“乖”常常被别人忽视,内心常常以他人为中心,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长此以往,自己越来越没有想法,变成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慢慢的发现自己根本不快乐,生活中常常感到很累,明明不喜欢这个人,还要答应与他交往。明明不喜欢饭局应酬,还要强装自己很擅长。

后来经过反思,我不能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在30岁生日时,我写给自己一段话“而立之年,该为自己而活,我的人生该做减法,去掉那些无谓的事,找到我爱的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乖的孩子又有什么不好呢”

书上说,当我们不再因为害怕而给自己设置保护壳时,我们就可以在现实生活里活得真实。

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力量,在经历令人迷惘和崩溃的丧失之后,如果我们应对过足够的哀伤,转化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我们将重新找到方向,找回真实感。我们会变得轻松,就像痛快地哭过一场之后感到轻松一样。

3.走出原生家庭影响“漩涡”,与孩子共成长

当第一次做母亲时,自己非常焦虑,因为婆婆从我做月子期间,一直在表达“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指责我怎么老看手机,不看着宝宝。孩子哭了赶紧喂奶,孩子睡了,给按摩耳朵。

因为每天睡眠不足,还要照顾宝宝,我异常的烦躁,常常自我怀疑。

到第二胎我选择了去月子中心,当第一天住的时候,工作人员询问我的身体情况后帮我换洗衣服,并把孩子抱出去让我能睡个好觉。并告诉我,你是最重要的。

那一晚,房间很安静,我偷偷的哭了,因为第一次有人问我的感受。

是的,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我是最重要的。

妈妈每天开心,对事物充满希望,孩子也会积极乐观。妈妈如果每天焦虑,抱怨一切,总把自己放在一个受伤的位置,孩子也会自卑,充满内疚。

在《因为我是女性》这本书中,作者指出,大多数人想成为足够好的妈妈、成为理想的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也许你不是做得最好、最完美的那一位,但是你可以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自己,这本身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你是什么样子的,比你做了什么更重要 。

我们每天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方式。

所以在养育孩子中,一定不要太勉强自己,我们就算学习了所有的 育儿 书籍,也不会成为满分妈妈。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做的就是与孩子共成长,当孩子在婴儿期,我们多陪伴,多拥抱,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当孩子长大一些,需要我们尊重他时,能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支持他做的决定。

正如彭玉珍老师所说, 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是可以随孩子的成长状态而调整自己的。

所以我们做一位“60分妈妈”就好,给自己留有进步空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调整自己。

养育孩子是一生的课题。在《因为我是女性:如何疗愈代际创伤》这本书,不仅指出了我们可以通过 游戏 、信任、心智化等方式给母亲以养育的力量,让我们学习。

同时即便你还不是母亲,你也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与母亲的关系,通过反思,自愈走出原生家庭中的“漩涡”。

怀孕期间离婚了,应该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那么你是如何调整你的情绪的呢?

首先,我们应该摆脱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到现实中去认真地审视他面前的那个人。看看他做了什么,看看你能否接受他在经济上、情感上和精神上为你创造的生活。如果你真的不能接受它,觉得对方的性格有问题,那就果断地放手吧。

第二,我们必须带头恢复婚姻和爱情。如果你说你夹在父母和丈夫之间,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看看你是否过于依赖父母的意见而缺乏自己的意见。既然你们已经结婚了,而不是在父母之间,如果你们俩认为这是可能的话,没人能质疑,你们也不会因此而毁了你们的关系。即使他现在不能满足你父母的要求,他也会一直想着你的余生,不是吗?学会离开父母,独立地做决定和判断。

最后,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理性地谈判。

这个男人没有嫁给你的父母,他没有义务做一个孝子。他得好好想想你的余生。如果你认为他给你的结婚钱少了,你可以私下和他讨论,因为你是个准妈妈,可能需要他很长一段时间的喂养,因为怀孕和生孩子的过程非常困难,你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和工作。当你结婚时,你需要他给你一笔钱,作为你的生活费和育儿费,所有这些都可以单独讨论。孕妇容易情绪波动,容易虚弱和抑郁。如果你谈论这件事,你不需要离婚,孩子会留下它。争吵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回到真实的你,完全独立。

人类有天性去把握任何熟悉的事物,离婚使我们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回到现实中,你必须面对一个人来支持一个家庭的处境,在婚姻中你可能已经失去了自己,现在,找到它回来。

准备模拟会议。

离婚后,你们可能仍然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或者在同一个事件中,不可避免的是,你们不会抬头相见。为了避免意外相遇所造成的尴尬和紧张,你可以尝试使用"大脑电影"技术,即在头脑中模拟会议的场景,以及你应该如何冷静地处理它。

保持乐观,冷静地面对它。

不管离婚对你有多大的伤害,你都不应该成为这个世界的敌人。其他人不欠你什么。只有你对别人好,别人会对你好。如果你有孩子,单身父母在学校的地位可能会让你难堪,但你不必想太多。有些人可能只是好奇,不想伤害你。

收藏|育儿书籍干货摘抄:《5岁熊孩子教我的事》

育儿书籍干货摘抄:《5岁熊孩子教我的事》" img_height="600" img_width="460" data-src="//imgq6.q578.com/ef/0720/a045d03862a3ac54.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1、我希望他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个不流于俗的人,一个不谙世事的人,一个跳出规则的人……当然,他也有不要成为这种人的权利。

2、我总以为,衡量你是否在意一个人,最显要的参数,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3、我从来不赞同“爱是没有原因的”这种屁话。建立在懂得之上的爱,有原因有来由的爱,比莫名其妙的爱持久多了。

4、懂得欣赏并珍视别人的牛 之处,就可以活在一个正循环的世界里。

6、许常德说:“一个拿爱当武器的妈妈,根本就是披着妈妈皮囊的杀手。”

7、为了孩子才不离婚,其实是不敢离,离不起。

8、爱首先是理解、接受和成全,不懂得这个前提的母爱,不过是自私的别名。

10、幽默的核心,就是破坏规则。

11、不一定是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美味食物,而是享受做饭吃饭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亲子相处的最美好时光。

12、千万别小看食物对人类的控制。我们的所谓乡愁,不就是想念故乡的食物嘛。其实,母爱是需要载体的。我们这代人想起自己的妈妈,是饭菜的香味是毛衣的温暖,而下一代人想起自己的妈妈,变成和妈妈去必胜客去面点王去小肥羊,充满了工业感和连锁味,没有个性、没有香气、没有体温。

13、作为家长,我觉得,与其反对孩子恋爱,还不如心机重一点,顺势而为,以此为把柄和诱饵,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改造”和“调遣”。

14、家长在 育儿 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自己小孩与别人小孩的“差异”。

15、家长是干什么的?就是孩子的贴身翻译,将所有枯燥艰涩的知识,都经过量身定做的解释,让它们跟孩子熟悉的东西相关。

16、全球最渊博的老头、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就说,“我一直鼓励年轻人读书,因为这是一条拓展记忆容量、极大地丰富个性的理想途径。那么到生命终点,你得以体会了无数种人生,这是项了不起的特权。”蔡康永则说,“他是依赖书的人种。坦白说,我觉得这就是高级人种。

17、亲子阅读能带给你所希望的孩子的一切。

18、没有必要把正常的父母之爱粉饰成崇高和伟大,更重要的是,没必要把自己对孩子的爱,过度表演给别人看;更不该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强加给别人。

19、冒着生命危险说点真话:你觉得自己孩子出类拔萃,别人可能觉得十分平庸;你觉得孩子的屎尿屁不脏,别人可能觉得恶心透了;你觉得自己孩子的事都是国家大事,别人可能觉得无关紧要。最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你的孩子,关别人屁事。他只是你的孩子,不是全人类的孩子。

20、要记得,倚小卖小,比倚老卖老,更惹人厌。

21、不要觉得小孩子懂什么——从婴儿开始,他们就在研究大人的底线。

22、不跟小孩子计较,是不尊重小孩的表现。正因为我尊重他们,才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评价。

23、道德的本质,就是心中有他人。尊重别人,给别人以尊严,这就是你自己的尊严。这个话,说起来很绕,但是,四五岁的孩子即使听不懂,也可以跟他讲,慢慢地,让这样的句子进人他的大脑皮质,进入他的记忆库,他一定会慢慢懂得、慢慢理解的。

24、很多时候,我们有多少尊严,并不是因为受到多大尊重,而是我们有多么尊重别人。

25、一个在物质上长期穷养的孩子,什么十年都没见过,是很难大气的。

26、每个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我的建议是,父母是什么花费水准,孩子也不要差太多,刻意的富养或者穷养,都会造成恶果。刻意富养的,小孩会贪婪;刻意穷养的,小孩会怨恨。在家长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去体验一下高端消费,同时和孩子一起,享受平价消费,从中找到乐趣。培养孩子在消费上的弹性高级有高级的妙处,平价有平价的快乐,就像美剧《破产女孩》中说,看电视的时候吃薯片这种穷人食物,简直就是极致享受好吗?

27、每个大人,都像被装上了快进键,同时潜意识里觉得快进键是个好玩意儿,恨不得给自己孩子也立即装上一个。

28、我想给孩子,也给自己慢条斯理的权利,这个快时代:快人类已经超载,我们就做慢人类吧。

29、不要低估小孩的感受力和智商。同为人类,他们喜欢得到的表扬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具体的、细节化的:就事论事的表扬。

30、中国家长的问题就是,对小孩的设计感太强,就爱霸占孩子的选择权。

31、父母和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你的梦想和小孩无关,让孩子去实现父母的梦想,并不怎么美好,简直就是自私。

32、有人说,小孩子不需要背负成人世界的崇高高和美好。这我同意,但是,童真一定等于全然的蒙昧无知吗?让孩子在形成又对世界最初的理解时,引导他不仅仅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知道一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并不会消解童真。相反,知道世界存在着恶,却选择相信和坚持善,那才是更有价值的童真吧?

33、父母是离子女最近的人,所以父母的否定和伤害永远是精准且致命的。

34、其实审美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那些所谓的美人 也不过刚好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有时候,你坚信自己漂亮,你敢于展现自己的优点,这种自信的气场会感染别人,你的容貌指数自然会大大提升。无论如何 都比陷入自卑的死循环里好。

35、小孩不是易碎品,我们要试着撕下他们身上那张“小心轻放”的标签。

36、母乳对宝宝来说很好,但是饮食毕竟不是全部,妈妈的情绪、妈妈的陪伴、母子之间的 情感 交流更重要。

37、如果你害怕被别人超过,那是因为你还不够牛 。

38、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见钱眼开的势利鬼,付费让孩子做家务,是个很好的选择。

39、金钱确实需要劳动换来,但我劳动不是只为了钱,还有更多东西,比如兴趣、爱好、成就感、价值感,等等,这些比钱可重要多了。

40、请每位家长都不要忘记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小时候对父母有什么不满,又有什么期待......花时间好好整理一下这些问题,好好反思一下原因好好想一想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如果没有梳理和反思的过程,我们可能比父母当年更糟。心理学有个术语,就叫“向攻击者认同”。

41、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是什么?就是家长本人。

42、20年后,我想问的问题,跟现在一样:

儿子,你快乐吗?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的书籍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的书籍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的书籍,让孩子明白这件事的意义所在,孩子的压力可能来源于父母的高要求,不要急于求成,所有父母应重视起对孩子的教育。为大家分享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的书籍。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的书籍1

1、《小獾的两个家》(3到6岁)

(法)纪蒂·威尔等文,(法)安娜·威尔斯多夫等图 周国强译

《小獾的两个家》是《我爱阅读丛书:蓝色系列第一辑》中的一本,用孩子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爸爸妈妈不再相爱要分开的故事。不过,獾爸爸和獾妈妈向小獾解释说:我们不愿意住在一起了,我们总是吵架,你也不快乐,我们决定分开住,但是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2、《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3到9岁)

作者:Jeanie Franz Ransom

小女孩从父母那里听到离婚的字眼后,经历了一系列负面的情绪,作者将孩子的情感以生动的动物形象宣泄出来,一会儿是鳄鱼,一会儿是刺猬,读到这本书的孩子定会感同身受。

3、《妈妈的红沙发》(3-9岁适用)

作者:(美)威廉斯 文图,柯倩华 译

这是个以希望和勇气为主题的故事,家里发生了火灾,东西被烧光了,但是外婆说:“幸好我们还年轻,可以从头开始。”于是外婆、妈妈和孩子三代人开始了努力攒钱重建家园的过程。

邻居们送来了桌子、椅子和床,还有比萨、冰淇淋和好多好东西,这让她们很感激。可是,最令她们兴奋和骄傲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省吃俭用,她们终于攒够了钱再次买了一个漂亮的、舒服的红沙发!

故事中的家庭里只出现了妈妈、外婆和孩子,这是一个单亲家庭,但即使在单亲家庭里,爱、希望、勇气和幸福也始终都在。

4、《爸爸的围巾》

作者:阿万纪美子文,麦克·格雷涅茨图,蒲蒲兰译

《爸爸的围巾》讲述的是爸爸去世后的故事。爸爸的围巾是一条暖暖的绿色的围巾,妈妈将它给了“我”,说这条围巾很适合“我”。于是,“我”戴上了爸爸的绿围巾。上学路上遇到了一条大黑狗,“我”紧握围巾没有被吓哭;和同学们玩捉迷藏,“我”跑得比以往快了很多;“我”不怕同学的欺负,而且学会了照顾妈妈……可是,大风刮走了爸爸的绿围巾。原来,爸爸的绿围巾会魔法,变成了春天的绿树绿草。“我”看着满眼的春天绿色不再哭了。

5、《我的爸爸叫焦尼》(3-9岁)

作者:(瑞典)波·R·汉伯格文,(瑞典)爱娃·艾瑞克松 图,彭懿 译

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不能经常见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他告诉热狗店的阿姨、电影院的伯伯、比萨店的邻居,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站的就是他爸爸。他为爸爸自豪,当电车走远,他期待着下一次和爸爸见面的时间。英文原版书单

1、《两个家》Two homes(3-5岁适用)

这本书的故事温暖温情,会帮助孩子驱逐害怕失去父母的心灵恐惧。

2、《夏天的日子》The Days of Summer(5-8岁适用)

这本书非常巧妙地没有选择父母离婚这个角度,而是讲述两个小姐妹如何适应祖父辈的婚姻变化,作者认为,如果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深深的爱,孩子是有很强的自我愈合能力的。

3、《恐龙离婚记》Dinosaurs Divorce(4-8岁适用)

这本书就孩子们关心的单亲家庭可能面临的问题,一一作出了令孩子满意的解答。(该书台湾已出版)

4、《蔻蔻熊,这不是你的错》Its Not Your Fault, Koko Bear(3-7岁适用)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和家长的绘本:还在上幼儿园的蔻蔻熊不得不面对爸爸妈妈要离婚的消息。熊妈妈和熊爸爸非常认真地倾听蔻蔻熊的各种顾虑并给了她很多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尽一切机会告诉蔻蔻熊这绝对不是她的错。

5、《潜鸟夏日》Loon Summer(5-9岁适用)

女孩若霓跟爸爸度过了第一个没有妈妈的夏天,女孩问爸爸,你说过潜鸟们会永远在一起,可是为什么你和妈妈不在一起了呢?爸爸回答:有时候情况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部分是不会变的,爸爸妈妈永远都爱你。

6、《再见爸爸》Good- bye,Daddy!(4-8岁适用)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因为离婚而指责任何一方,而是详细解释了大多数孩子在父母离婚期间以及离婚后的各种问题,画面非常优美。

7、《熊妈妈和熊爸爸离婚了》Mama and Daddy Bears Divorce(4-8岁适用)

蒂娜的父母离婚了,开始蒂娜感到非常难过和害怕,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她意识到虽然父母不再生活在一起,她依然被父母的爱包围着。

8、《是巧克力布丁吗?》Was it the Chocolate Pudding?(4-8岁适用)

这本书由美国心理学家协会出版,备受婚姻关系律师推荐。大部分8岁以下的孩子通常都会将父母离异归咎于是自己的错误,这本书则让孩子们感到释然。

9、《离婚快车》The DivorceExpress(适用于青少年)

初中生菲比不得不乘坐离婚快车往返于父母的新家之间,最初菲比非常痛恨她的新生活,但最终她成功地适应了这种变化。

10、《Dear Mr Henshaw》(8-12适用)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的书籍2

1、幼儿的感觉与意志

作者:孙国华/唐钺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9

《幼儿的感觉与意志》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作者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中的每一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研究,最后把这些观察和研究记录整理成书。

2、宝宝也是哲学家: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

出版:浙江人民 2014-9

这本书与汗牛充栋的“育儿宝典”最大的不同,就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视角,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欣赏童年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3、儿童与情绪

作者:哈里斯 Harris

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10

《儿童与情绪:心理认知的发展》主要讲述了,如果要去爱、帮助、说服和反对他人,我们必须要知晓他们的所想和所需,人类的互动依靠的是“一种心灵理论”。这一理论的重要部分就是理解情绪,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我们为何欢乐或不安,就不能真正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

4、儿童发展

作者:邱莉

出版:北京师范 2013-9

《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儿童发展》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对高素质师资的诉求,旨在提升新师资培养质量,培养未来的人民教育家,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儿童发展》在内容方面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学前儿童心理学

作者:李甦,李焱

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实践取向型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之一,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编写。《学前儿童心理学》适合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也适用于远程教育学员和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培训。

家长必看的儿童心理学书籍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一卷)人类发展的理论模型

作者:WilliamDamo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3

《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旨在提供一幅对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目前的知识状态进行全面的、准确的描绘图画,定位于“特定的学者”,具有“高级教程”的特点。各章作者均为儿童心理学领域世界范围内的某个方面公认的领衔专家,“真实地向读者奉献了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第一卷为“人类发展的理论模型”,论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哲学、概念与方法论,以及各种理论模型,例如动力系统理论、生物生态模型、现象学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各种研究取向,例如情境取向、文化取向、毕生发展取向等。相比第五版,本版较大的变化是增加了3章新的内容,即“现象学生态系统理论:多元群体的发展”、“积极的青年发展:理论、研究与应用”和“宗教与精神信仰的毕生发展”。这一变化显然与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系统发展理论”逐渐取得支配地位的现状相一致。

优秀的心理学书籍

《爱的艺术》

弗洛姆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作者简介

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 - 1980年,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分析的书籍3

全球10大最经典的心理学书籍

1、《梦的解析》:《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经典 着作,这本书主要就是通过对人们梦境的分析,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真正的想法。这本书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一般人也可以看得懂。

2、《幻想即现实》:《幻想即现实》的作者是国内知名的心理医生,专门研究精神分析的。这本书涵盖了他多年进行治疗的想法,这本书不仅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文字感染力比较强,读起来风趣幽默,十分有趣。

3、《为何家会伤人》:《为何家会伤人》通过各种心理案例反映了现在很多中国式家庭的相处方式,其中有很多因为家庭的缘故不知不觉给孩子灌输不好的思想,甚至给孩子带来伤害。

4、《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十分专业的书籍,这本书一直都是美国高校斯坦福大学的教材,在我国国内很多学校也都是把它作为教材来使用的

5、《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包含了很多人们对于心理学方面的问题,以及更多的解决方案。看过这本书的应该会被严谨有趣的文字所折服。

6、《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主要就是一个女性和一位老人的对话,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让读者了解更多的知识,甚至遇到未知的自己。

7、《爱的艺术》:《爱的艺术》出版于1956年,是一本经久不衰的作品至今依旧十分畅销,并且已经翻译成了三十多种文字影响了更多的人。

8、《乌合之众》:《乌合之众》主要从集体心态出发,让人们了解更多的集体行为背后的意义,这本书的文字入木三分,影响了很多人。

9、《自卑与超越》:《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个比较了不起的人,他在小时候因为佝偻病和肺炎的缘故有着隐隐的自卑,但是他并没有被这些打倒反而更好的超越自己,最后成为世界有名的精神分析师。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人生感悟,让读者了解更多。

10、《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的作者欧文亚隆本身就是世界顶级的心理大师,这本书就如名字所说的,专门为年轻的心理咨询师而写的,给予年轻一辈更多有用的知识。

离婚育儿书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离婚治愈书籍、离婚育儿书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71560.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