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洁育儿(黄静洁简介)

时间:2023-01-26 阅读:15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黄静洁育儿,以及黄静洁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黄静洁年龄

黄静洁年龄是57岁。黄静洁,妈咪Jane,身高167cm,年龄57岁,中西合璧育儿专家,著名音乐家,指挥家谭盾夫人。代表作品有父母的格局,学习的格局,蒙台梭利手工游戏。

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就有多精彩!别在育儿路上因循守旧

文|凝妈

经常听父母抱怨养孩子的苦恼,感同身受:

到底是孩子长大变“差”了,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导致不满?

比抱怨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答案。

看过《父母的格局》,蓦然发现很多问题的发生,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的 育儿 态度,或者说 育儿 格局,决定了孩子有怎样的人生。

《父母的格局》作者是黄静洁,她是中西合璧的亲子教育专家,是华东师范大学特聘“实践导师”,是冰心儿童图书大奖得主,她也是两个20岁左右孩子的妈妈。

《父母的格局》是黄静洁根据自己 育儿 20多年的实践经验,并融入前沿教育理论而写成的 育儿 书籍,帮助父母更新自己的 育儿 观。

这本书引入“格局”养育的新观念,让父母理解自己本不懂孩子,养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要学会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不断给自己赋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书刚读四分之一,就发现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果真是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就有多精彩! 别在 育儿 路上因循守旧了。

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都怎么选?是父母们四处打听,了解到一个好学校之后,尽自己最大能力把孩子送进这个学校。可孩子愿意吗?多数情况下,孩子只是被迫服从命令。

父母经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着让孩子感觉很不好的事情 。孩子就如果父母的附属品,随便父母处置,没有自己的人生。

而黄静洁的做法和大部分父母不同,她说到: 最优选择就是孩子天性的选择。

大儿子选小学、选高中、选大学都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虽然父母也有自己的决定,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决定。

择校时,带孩子去学校参观,让孩子感受学校的氛围,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去哪个学校上学。这样做的好处是:

李尖尖和齐明月就是对比鲜明的例子。

李尖尖喜欢画画、雕刻,爸爸支持她的业余爱好,对他的学习成绩不做过分要求。李尖尖一直保持着对自己喜好的巨大热情,一毕业就开了工作室,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拥有非常鲜活的人生,既成就了自己,也温暖和照亮了别人。

而齐明月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生都被父母安排,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很是压抑。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大部分冲突,都源于选择的不同 。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权利的人。

让孩子拥有选择权,尊重孩子,孩子就不会和父母对着干。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帮他?是全程参与还是让他自己解决,我们会感到很困惑。

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有矛盾,回家哭哭啼啼。我们马上去找老师,找家长,甚至私下找对方孩子替孩子出头,可能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问题可能解决了,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不到任何成长。

一方面,会被同学看不起,只会告状找大人,该被欺负还是欺负,甚至有恃无恐。孩子发现大人没有帮他解决实际问题,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埋在心里。

一方面,孩子的能力不会得到提升,遇到类似问题没有正确解决方法,长大也会是一个受气包。

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教授指出: 在看待一件事情的结果时,有时候即使是成功,也可能是无效的。

黄静洁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让孩子在错误里多待一会儿。

小儿子在寄宿夏令营遇到一个“不友好”的S同学,原因是S同学总是对他的作品指手画脚。从8月到12月共4个月的时间里,小儿子一直在跟妈妈抱怨。

黄静洁给小儿子提出两个建议:

小儿子选择了第二个建议,发现S同学确实才华出众,愿意跟他交朋友和合作。

孩子有困惑,父母不参与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

孩子的成长比错误更重要!

绘本《百足虫的100只鞋》也很好地阐述了这一道理。

百足虫崴了脚,妈妈没有大惊小怪,而是亲吻他受伤的脚,建议他去买鞋子、穿袜子。百足虫自己决定买100只鞋子、买系鞋带的鞋子。学会了穿袜子、穿鞋子,了解到自己有42只脚。

他发现鞋子买多了,系鞋带的鞋子对他来说太麻烦,最终自己想办法卖掉不需要的鞋子和袜子。

百足虫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新技能,还学会了承担责任。

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认为,如果缺少原有认知,而灌输给孩子一个新知识,即使死记硬背下来,也仍然不属于自己的认知。

只有自己亲自实践、亲自感受,学到的东西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让孩子在错误中待一会儿,实现自我救赎,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我们总是担心孩子走弯路、走错路,所以会下意识的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敢让孩子自己去闯荡。但是这样无异于束缚孩子的手脚,既压抑孩子的个性,也让孩子变得无能。

《小欢喜》中的英子,妈妈非要让她在北京上大学,她却想报南大,压抑到跳河轻生。妈妈之所以让她在北京上大学,就是因为家人都在北京,方便照顾。不是从孩子的理想出发,而只是从个人担心角度出发。

孩子一旦听命于父母,他的未来也就没有了光泽,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父母而活。 父母若是离开,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很快枯竭。

孩子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人,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不喜欢父母过多干涉自己。而父母却抱怨孩子不知父母恩、不领情。

在孩子想独立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呢?黄静洁的做法是: 让孩子“野”出去。

大儿子14岁就独自离家,远赴他乡读寄宿高中,自己去体验和获得“存活”的胆量和本领。离家8年后,大儿子已经可以成为父亲很好的助手。

2020年,大儿子为了解决爸爸的困境,一个人担任制片兼导演,组织十人的摄制和后期制作团队,高效优质的完成了拍摄任务。这份工作不仅得到了爸爸和音乐制作方的高度评价,还让一起工作的队友获得了很长时间的伙食费。

要不是14岁时敢于放手,孩子可能会失去在逆境中突破自我的机会,爸爸也可能会失去一个好帮手。

自我独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会。

看过一本绘本《哼,就是要香肠》,也讲了这样一个孩子独立的故事。

蒂姆一家去野餐,结果忘了带香肠。蒂姆央求妈妈、哥哥、姐姐回家拿香肠,他们都表示拒绝。蒂姆决定自己回家拿,哥哥故意出难题让他顺便拿点点心。

家人虽然认为他做不到,但还是放手让他去做了。

他勇敢的上路,路上遇到农妇、警察、婶婶,得到了奶油、糖果、草莓。他顺利拿到了香肠,还做了点心,又返回和家人团聚。

最后他很珍惜的品尝自己拿来的香肠。

给孩子提供一些独立的机会,孩子更有动力,会给你不一样的回报。

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早教,但更多是在教孩子认字、学英语、画画,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挖掘孩子智力潜能,无可厚非。将来孩子参与 社会 竞争,也不能脱离成绩。

只是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孩子将来不一定有大出息。最怕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考试成绩很好,在工作中却很难发挥出来。

遇到很多研究生,考试成绩确实好,不管学业成绩,还是工作后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都能轻松过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得有些木讷,不走心、不过脑,教条死板,不能做出什么成绩。

很多人在单位成了花架子摆设,听起来名声很好,单位人才济济,但工作价值一点发挥不出来,对单位来说是有些鸡肋了。

黄静洁在书中提到: 一名好学生除了会读书之外,还必须拥有一连串优秀品质,只有把个人的读书能力和品格特质结合得很好的学生,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好学生。

孩子如果心存 社会 责任感,以改变世界为强烈目标,生命价值将变得与众不同。

真正有价值的孩子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还有自己的独特的软实力,别人无可替代。如果能支持孩子的与众不同,孩子就很可能会成为被 社会 需要的人。

曹源14岁上中科大,19岁攻读麻省理工博士,他从小与众不同,喜欢动手做实验,拆卸、安装一些电子元件,甚至在家里搭建了一个自己的实验室。

读博期间,曹源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大约1.1°的角度时,就会产生超导效应,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两篇论文。现在他已经回到国内发展,给我国的石墨烯超导领域研究到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

曹源的父母无疑是有格局的,当别的孩子埋头学习的时候,他们敢于让孩子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给孩子提供研究资源,允许孩子在家里做实验。最终巩固了孩子的软实力,让孩子成为一个能为 社会 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现在这个多元 社会 ,分数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父母要跳出去,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潜力,帮他找到自己的位置,提供条件提升软实力。

孩子本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是身体最近认知最远的两个不同个体。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用 “大格局育人,而不是小视角养儿”。

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选择、引导孩子修正错误、勇于让孩子独立、帮助孩子打造软实力,孩子的未来一定很精彩。

父母有格局,孩子的发展才会更好:发现教育中的“第三种力量”

当下这个时代黄静洁育儿,若是不会谈几句有关“格局”黄静洁育儿的名言,都显得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但若要问到,“格局”具体指的是什么,又很少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回答。

在我看来,“格局”就仿佛是一个人在下一盘棋,他能盛放棋子的地盘有多大,他了然于胸。同时,他还在不断地观察着棋局的变化,不沉迷其中,还能脱离开整个棋盘,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整个局面。

这个形象的说明,其实也并没有多么地有见地,只是我的一家之谈,但“格局”就是那种类似玄学的东西,你觉得适合你,那它就是你的。

但最近,我常常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很多困惑,我不能跳出自己的生活,不能审视自己的情绪,经常因为控制不住情绪,而使得陪伴孩子的过程,或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

再也不敢说“养孩子很简单”这种没脑子的话了,如果对孩子没有期待,不想负责,那养育孩子,仅仅是“养”的话,虽然简单了,但也确实太坑娃了。

有困惑的时候,就要多多学习。对于育儿的书籍,我广泛涉猎,这里,尤其有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便是黄静洁的《父母的格局》。

在《父母的格局》中,黄静洁这样谈到她对“父母的格局”的定义: 有高度的视野,有广度的胸怀,有厚度的理想,它代表了三个维度,即高度、广度和深远度。

“视野”便是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勇于攀登高峰,而孩子的脚踏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地方。

“胸怀”,也就是包容。当我们越能包容万物,我们的胸怀也便越豁达。这对于孩子的整个世界观、人生观,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理想,也就是抱负。一个孩子,只有他怀抱理想,才能没有怨言地发自内心地为自己付出。

这些,真的很有意义。

如果我的父母,当年没有走出大山,那我很可能要代替父母这辈,去做很辛苦的工作,才能给我的后代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幸运的是,他们走出来了。我也跟随着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我的想法更多了,我对万事万物的执拗少了,我对跟自己不一样的他人更包容了,我走过世界的很多角落,了解了那么多不同的迷人风情,看到五花八门的艺术,便更是真诚地爱着这个世界。

黄静洁,是著名的中西合璧的亲子教育专家,同时,她也是受聘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实践导师”。除了《父母的格局》这本书之外,她还创作有《学习的格局》。不仅如此,她还获得过冰心儿童图书奖。

她和享誉全球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伉俪情深,育有两个孩子,都非常优秀。

大概,父母的格局,意义就在于此。你不必费尽心思,孩子们自然而然,就会受到你的感染,一直向前。

《父母的格局:成就孩子的第三种力量》 这本书旨在探索父母的育儿观念以及亲子关系,同时,重点讲述了影响孩子的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生出想要让自己变好的欲望,而正是这种力量,才是让育儿事半功倍的关键。

黄静洁本身就很有文化底蕴,出国留学时期,认识了自己的先生谭盾。两个人一见钟情,这一牵手,如今已有两个儿子。儿子长大,可父母却还是那么的有自己的想法。从没有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而极力想着要控制一切。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黄静洁的很多理念都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我们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我们为人父母的,也只能相伴一程。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和整套有关生活的技能。

同时,在激励孩子成长时,充分地尊重孩子,给孩子犯错的空间,信任孩子,等待孩子自己的探索。

第三,在学习的问题上,我们要做的是引路人,而不是时时刻刻的家教机。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兼顾,这样的孩子,学习一定差不了。

最后,我们还要给孩子更多的闲暇时间,让他们通过“养闲”,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一个人,唯有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这一生才不枉活一场。

总之,在《父母的格局》中,黄静洁给了我们很多实用的育儿示范,虽然有一些因为地域的差异,信息上有点不符合国情,但从整个大面来说,《父母的格局》这本书,还是很优秀的。

发现教育中的第三种力量,这是黄静洁整本《父母的格局》中,我认为最核心的一个教育理念。

第一种力量,是亲情的力量。 它来自我们的原生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印象最为深刻了。

第二种力量,是知识的力量。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拥有完美的父母。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直到如今,我还依然感谢培养我的老师和学校。

第三种力量,则是帮助把亲情和友情,有效地转化为孩子的内驱动力的这么一种力量。 简单来说,也就是用生活中的细微点滴,触发孩子的自我驱动力。

一个人,唯有自己真的想,他才能实现自己定下的理想。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我们能做的,唯有坚持。

总之,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有格局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要求孩子去做的事情,家长一定也要做到。而且最好要用智慧,把这种外力转化为孩子自身的内在动能。

《父母的格局》,是一本非常优秀、实用的育儿手册。

成就孩子,就尽情地多多挖掘教育中的这第三种力量吧!

关于黄静洁育儿和黄静洁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7149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