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妈育儿说(钧妈育儿团队)

时间:2023-01-25 阅读:14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筱妈育儿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钧妈育儿团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如果我没有当妈妈,现在的我会怎样呢?

作者\金雅缘 译者\郑筱颖

偶尔,我会在心里想像。假如我不是妈妈,我就可以假日睡到自然醒,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吃东西只要管自己有没有吃饱就好,不用忙着上演喂食秀,搞得吃饭跟打仗一样。不必在黑白色调简约风设计的家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育儿用品。

把手伸进外套口袋时,也不会摸到儿童维他命锭和碎掉的饼干。也不必为了配合孩子放寒暑假,在旺季时出门旅行面临人挤人的窘境。下班回家应该是悠哉地坐在沙发上喝啤酒放空,不需要匆匆忙忙赶回家接小孩。做任何决定前,也不用老是顾虑孩子,一颗心总是系著孩子。

如果没有当妈妈,我的生活可能就跟还没生小孩之前一样,爱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生活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牵绊,过著平凡安逸的人生。

然而, 如果没有当妈妈,我可能就不会有机会认识「真正的自己」。 常听人家说当人生走在到悬崖边上时,会爆发出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潜能。 对我来说,当了妈就像是「走在人生的悬崖边上」,每一步路都走得战战兢兢。

有了孩子之后,自己仿佛变得好渺小,开不开心变得不再重要,就连生病去医院看医生,护士不是直接叫我的名字,而是叫我「小洁妈妈」, 当了妈之后有时侯会觉得离自己越来越远,远到似乎快看不见自己。

很多妈妈都对此感同身受,在妈妈论坛网站里,经常可以看到妈妈们会写下「当了妈之后我好像失去了自己」这类的心情。虽然很努力想当一个好妈妈,但常常觉得自己似乎被「榨干」了(Burn-Out),而我也是一样。

还没仔细思考好自己的人生到底应该要怎么活,就莫名其妙当了妈妈。也因为多了妈妈这个身分,认为自己有责任必须要更努力才行。每当遇到瓶颈时,总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但事实并非如此,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是在于努力没有方向。

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人生真正的目标,朝着目标努力,而不是汲汲营营于每天的生活。如果不希望人生跌入悬崖的谷底,并不是踩在悬崖边上努力,而是要先转身离开悬崖。

推荐阅读:产后塑身衣实穿分享瘦,夏天比基尼再现!!!

终究是「我」的人生

精神分析学家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认为一个人会经历两种阶段的成年期。

第一阶段的成年期是从结束青春期后的十二岁到四十岁这个阶段,这个时期会把自己定位成是谁的儿子女儿、谁的爸爸妈妈、哪间公司哪个部门的主管。 幼儿时期是沿袭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长大后,则会依照认同的社会价值观行事。

霍利斯认为当这个时期内心深层的「自我感」(Sense of self)不够强大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自我价值依附在他人身上,透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自我感。换句话说,第一阶段成年期的「我」并非「真我」,而是「假我」,「假我」是一连串选择下的产物。

然而,如果某天在心里问自己:「拿掉这些外在的角色和身分后,我到底是谁?」会发现一直以来所认识的自己,其实都只是假我而已,内心会感到一片空虚。

霍利斯所谓的 第二阶段成年期,其实指的就是「中间转捩点」(Middle Passage)的开始。 进入第二阶段的成年期,是重新找回自我定位和蜕变成长的机会,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面临人生的中间转捩点时,会重新去思考人生的意义。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因此,对我而言, 成为母亲就是我人生的「中间转捩点」。 在第一阶段的成年期时,我遵循着社会上所谓的「好女儿」、「好学生」、「好员工」这条路走,但生完小孩当了妈之后,当我也想成为一位「好妈妈」时,却发现这个角色跟其他角色之间产生了冲突。

我无法同时是一个好员工又是一个好妈妈,光是因为一面带孩子一面上班,就会被别人说是「自私的母亲」,饱受旁人的指指点点。只有卸下员工的身分,决定全心全意当一个「好妈妈」,别人才会拍手鼓掌叫好。但在当了妈之后,我无法再像从前一样认同别人说好就是好。

关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决定不再询问别人的意见。虽然还是会想要寻求他人的建议,但只会把建议当成是参考而已,不一定会「听话照做」,重新好好检视自己,从自己的内在找寻答案。

现在,我不再只是把自己划分成「员工」和「妈妈」两种角色,不再把自己一分为二,划分成职场上的我和家里身为母亲的我。无论是在职场也好,还是在家里也好,我是员工也是妈妈,我就是我,是全然「完整」的我。

人生,终究是属于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方向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唯有握紧方向盘,决定好自己要往哪里走,最终才能抵达我想要去的目的地。

推荐阅读:渴望瘦回产前身材?大力推荐这一招

有段时间里,会觉得当了妈之后的我仿佛失去了自己,心里感到委屈难过。但现在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反而很感谢自己能成为母亲,因为当了妈之后,才有机会让我重新找到真正的自己,变得更坚强茁壮。

当我还处在第一阶段成长期时,我一点也不好奇十年后的我会是什么样子,认为自己十年后的样子,大概就跟现在大我十岁的人差不多,我只要好好认真努力生活就好。但当进入第二阶段的成年期后,现在的我,虽然同样会对未知的未来感到担心害怕,但心里会开始描绘自己十年后的样子,并且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无限期待。

【采实文化】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妈妈不只是妈妈:成为妈妈仍要找到热爱的事、保持愉快的生活节奏,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90后父母育儿观”上热搜,娃撒泼耍赖父母淡定旁观,看谁能抗

定稿:筱沐

之前看到一个网友说90后现在年龄也已经步入3开头了, 同样身为90后的我忍不住一阵恐慌,没错,90后终究还是老了。

要说90后还真的是时代的一个表示和象征,当年的非主流们也是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有人说90后是在时代变迁的空隙中长大的。

别说这还真是,不管是过去的封建还是现在的开放我们都感受过了, 而就是这样的一代人也当起了父母,本来还真的不敢想我们当父母回事啥样的?

不过好在现实和我们想的还真的差不多。

最近都在被网上的90后父母 育儿 观刷屏了,因为最开始出现的视频是, 在大街上有一个小男孩正在地上趴着。

不知道的还以为出事了,走进了才发现是孩子在撒泼耍赖,而很多人很奇怪这孩子的父母呢?结果就是站在旁边像是路人一样围观的人就是孩子父母。

在过去孩子要是在地上撒泼耍赖,无非是两个结果,要么被暴打一顿然后你哭哭咧咧的被拉起来回家继续揍。

另一种就是顺着你的意思给你买你想要的东西或者是达到你的目的, 而还从未出现这样的现象,问了很多老人的想法他们认为那个时候太丢人了,只 能用暴力或者是顺从解决了。

而这个年轻父母却是选择干靠着,真的是赢了那句:“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不得不说这一招实在是高明。

而且还真的很有用,没过一会,地上的小男孩就自己爬起来然后乖乖的在跟着父母走了 ,这视频一出没想到很多90后父母也晒出了同款 育儿 观。

甚至还给出心得,这就是一场无声的战斗,谁抗到最后谁就赢了,没想到90后父母教育孩子还真的有一套。

Linglingh:“同款 育儿 观,根本不用理他,拿起手机拍个照我就走人,他自己就识趣的爬起来了。”

Digding:“我也是,就看谁能扛过谁了”

子涵:“由于在大马路上哭很影响别人走路,所以我给转移了一个地方,然后接着哭吧,我坐着看”。

只能说现在孩子们玩得都是90后们当年玩剩下的, 所以才会如此淡定,不过这还真的不是谁都能接受的教育方式。

首先家里的老人就无法接受,很多老人看到 孩子在地上打滚就会心疼的生怕孩子凉到之类的,或者是家里的另一半心软也就完了。

难怪很多人说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能学的来的,首先就是要有一致的 育儿 观。

不得不说别看90后在别的地方比较马虎, 但是在 育儿 上那还真的是每个决定都是正确的,而最正确的就是绝对不惯着孩子这一点。

因为现在很多熊孩子出现就是家长太宠溺的结果,那么为啥说这个 育儿 观是正确的、看到那些听话懂事的孩子,看看孩子们的反应就知道了。

那么90后 育儿 观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奖罚分明

这就是很正确的 育儿 观, 孩子做的好的做的对的要表扬,不吝啬夸赞,孩子做的不好的绝对不忽略,不顺从包庇。

要在第一时间让他们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错误的,这是很重要的,也是最正确的,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很正确的三观,不然孩子会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

而且还会很容易就深陷泥潭,所以我们是不能忽略的, 而90后父母留就很好的为孩子划分了界限,不混淆很理智。

绝不心软

不管孩子多大,责任这两字就要让他们知道有多重, 从小就撒泼耍赖,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并不知道后果是什么。

其实孩子在撒泼耍赖也是在进行心理战,就是这个招数好不好用 ,要是家长很快心软,那孩子就会觉得这个招数有用,以后只会变本加厉,根本改不过来。

而90后父母就很好做的一点就是绝对不心软,这场战役你赢了孩子就教育对了,不然之后有你后悔的时候。

“丧偶式”爸爸是家里负能量?就算妈妈很优秀,孩子也多半没出息

执笔:筱沐

定稿:筱沐

“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因为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或许与爸爸的关系最大。

可生活中,大部分爸爸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丧偶式爸爸”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不听话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天天妈最近很头疼,孩子不听话,老公也不帮忙,总是一句话,感觉马上能崩溃。

刚结婚的时候,老公和自己商量好,有了孩子要一起抚养,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可如今, 老公下班后却只会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好像家里所有的事都是自己的。

如今孩子已经5岁了,和爸爸一点都不亲,有时一天也说不上一句话, 这种亲子关系直接导致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性格越来越内向。

天天妈一边是工作的女强人,一边又要充当家庭主妇,身心越来越累,可就算经常跑医院,也没让老公清醒, 依然对孩子不管不顾,对这个家没有任何贡献。

不得不说,现实生活中类似天天爸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多,尤其是孩子们的爸爸,变得越来越没有家庭责任感,从不主动为孩子付出,“丧偶式爸爸”就这样诞生了。

不过,一个 健康 的家庭一定是爸爸慈爱,妈妈严厉的,就算调换角色也可以,怕就怕其中一人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忽视了对孩子的影响。

尽管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有责任心,但其中依然有部分爸爸对家庭并没有太关心,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对孩子也没有太多感情。

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想陪孩子,无论多忙,喜欢孩子的家长一定愿意挤出更多的时间,但对一些爸爸来说,却不会这样做。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被手机绑住,每天不玩手机就好像缺了什么一样。

手机能玩一整天,但如果让他看孩子,10分钟可能就没耐心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爸爸更愿意将精力放在手机上,也不愿陪孩子说话,这种成长环境肯定不利于孩子成长。

一般来说,在家庭中,爸爸的地位应该高于妈妈,孩子在爸爸保护妈妈的环境下长大,他们的心智会更健全。

可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却事与愿违,很多爸爸貌似更愿意用暴力解决问题。

孩子不听话,打;妈妈不听话,打;孩子调皮,打;妈妈不管孩子,也要打……好像爸爸的存在只有打孩子打妈妈一样。

这样的爸爸对孩子的成长毫无帮助,甚至还会给他们造成终身阴影,就算妈妈很优秀,孩子也很难有出息。

不难发现,在这种充满负能量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性格不健全,不是很极端,就是很胆小,他们同样很难获得幸福。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传统习俗就是男主外女主内,很多爸爸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妻子的事,与自己无关,但孩子很多性格的形成,与爸爸的关系最大。

一般来说,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与爸爸有关。

男性思维导致爸爸们做事不愿按部就班,他们更愿意鼓励孩子多尝试,尽可能的独立解决问题。

比如,在孩子摔倒哭了的时候,大部分妈妈的做法会迅速将孩子抱起,而爸爸会选择鼓励孩子,让他自己站起来。

两种 育儿 方式,妈妈让孩子知道,什么事都有妈妈,而爸爸则让孩子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成功。

而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小事,教育孩子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对孩子耳濡目染,慢慢的影响着他们的三观。

另外,孩子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与爸爸也有关系。

在一个家庭中,爸爸的责任感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崇高的感觉,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女孩会非常幸福,男孩也会很自信。

若孩子能经常与爸爸交往,他们会慢慢被爸爸身上的责任感和担当影响,做事风格越来越像爸爸,性格也会更健全。

反观,从小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他们失去的不只是童年,还有可能是一生的幸福。

总之,爸爸对孩子的影响,一点都不比妈妈少,为了孩子的 健康 成长,也为了孩子的性格更加健全,希望所有爸爸不要做家里的负能量。

在生活中,最好给孩子带去安全感和责任感,相信你的孩子会受用一生的。

今日话题:你家里有“负能量爆棚”的丧偶式爸爸吗?

关于筱妈育儿说和钧妈育儿团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70947.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