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玲珑说育儿,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现今家庭教育下的部分儿童/少年为什么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弱?
个人的一个看法是,这才是真正的孩子应有的模样。
我看了不少研究儿童心理的书籍,也尝试对比过国外孩子和国内孩子的发展,当然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这里只挑出一部分关于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变弱的原因。
在日本、美国这些教育比较发达,重视孩子权利的国家,偏偏是儿童及青少年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我们国家近些年虽在这个比例上有上升,但仍远不及这些国家的。(我寻找这些数据的时候,已经是3、4年前了,现在可能有所变更)
这侧面印证了越是发达的国家,儿童的心理素质越差嘛?个人认为不是,而是越趋向正常。
在我们的小时候,更多的把目光放在生存上,即便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是到1991年才通过,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展更是无据可查。
这说明了,即便是从国家层面,也无暇顾及孩子们的状况,以生存发展为第一要务。这导致我们对儿童的认知是十分落后的。
尤其是我们过去,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甚至在古代把孩子当成成年人的工具,mini版的成人(这种情况在落后国家仍然存在,纪实电影《何以为家》里面就充分记录了这一点。)
这些种种,让我们对儿童产生了误解--仿佛他们天生就是那么强大的存在 。只是实际上是我们对儿童的忽视所导致的误解。
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好像穷人家的孩子很懂事,不单单是穷一方面因素,如果父母无法肩负起父母的责任,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也会显得很懂事--例如某家庭家暴,孩子会尝试去和家暴的一方对抗,去安慰被家暴的一方;例如父母身体原因无法劳作,孩子就会主动承担不应该是儿童承担劳动...
这些孩子总是让人心疼,这份心疼,其实就是我们深知“懂事”、“成熟”、“坚韧”不应该是一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与之年龄不匹配。
这些孩子强大吗?非常强大,但往往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最简单的就是压抑自己了--一个孩子看到家庭很穷,明明他很喜欢那个玩具、那双鞋,乃至想要上学,想和小伙伴去田野奔跑,但回头看看自己的家庭环境,看看父母受罪,他们就把这些需求全部压抑掉,并且会自责认为自己这种想法就是犯罪,就是错误。
到他成年以后,要么就是没有自我为他人而活,要么就是用尽方法来弥补自己被压抑的需求。
所以,反而是过去的孩子,因为被忽视,而需要逼迫自己早熟,相对而言表现得并不是一个孩子的模样。
而现在,各种条件都变好了,我们也开始正确去认知孩子,最起码亲子地位平等这一个概念,近年逐渐被普及了,在观念上、 社会 环境上以及国家政策、国家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对孩子的认知进步了。
只是还不够,我们只是处于发现孩子问题的阶段,但很多时候仍然对孩子束手无策。
我举个例子 ,把孩子比喻为农耕,我们认为农耕的时候没那么多麻烦事,没农药等等,但是我们忽略了收成比例(过去对孩子的认知);
再接着,我们发现了害虫,各种影响植物成长的病症,但我们仅仅是知道,只是束手无策(现在对孩子的认知);
不过我们是人类,是充满智慧的人类,在辅助植物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研发出新的农药,治理方式,培育方式。只是这些培育方式、农药,需要一片“农田”来试验,这个过程充满了无限可能:可能让植物更好成长,也可能让植物枯萎,还可能治好了植物的某个疾病但却引发了另一些我们所不认知的疾病...
不管我们用不用药,对植物认知几何,实际上如果没有我们的介入,他们仍然可以自然生长,他们的需求一样存在:需要合适的环境,阳光,水分,周边生态的平衡...
孩子同样如此,无论我们怎么看待孩子,他们的需求真实存在着,心理也真实存在着。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差,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强,而是现在的孩子,才是“孩子”的真正模样,弱小,需要庇护,充满无限可能。
以上仅仅是个人观点,没什么论证,翻阅一些书籍和个人一些体会所得,不喜勿喷。
家庭教育和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和问题。
可能是 社会 压力较大,很多父母都很焦虑,带着焦虑的情绪去教育孩子时,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 健康 状况,也容易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彼此亲子关系淡漠。使得孩子感觉无人理解和无人关心,在遇到压力和难题的时候,容易崩溃。
你好!我是如水玲珑。关于现今家庭教育下孩子心理承受力弱的问题,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家长为孩子遮风挡雨,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以至于削弱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常常听到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用来形容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恰如其分。因为爱与责任,绝大多数家长扮演起了那个负重前行的角色,为孩子减轻了压力和负担,让他们轻装向前;因为爱与责任,绝大多数家长甘愿挡在孩子身前,阻隔外界的风风雨雨。被保护中的孩子,生活在一片平静祥和的温室,在爱的滋养中成长,他们体会不到生活的苦楚、经济的压力,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外界风雨扑面而来时,他们多会出现难以面对的惊慌失措,这也是他们心理承受力弱的原因。因为,没有经历,缺乏对挫折、艰难、压力的体验。
其实,孩子心理承受力弱,是非常危险的。这容易造成孩子过于依赖、遇事习惯逃避,严重的很可能封闭自我,甚至走极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今的家庭教育更应该注重对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比如给他们一些挫折的体验,通过挫折教育,增强他们自身的安全感;再如对孩子主体意识的培养,更多地放手,为他们缔造一些独立自主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做自己的“主人”;又如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让孩子在家适当参与到一些家庭事务中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到集体事务中去,让他们感受作为家庭成员、班级成员的责任感……
总之,现今家庭教育下,要让孩子要在心理承受方面不那么弱,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要事事冠以爱的名义。家长不要大包大揽,一定要学会适度的“放手”,为孩子留下成长、自我强大的空间。
家长不懂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
0-6岁特别是0-3岁以内良好的陪伴不够,后期一直持续加压等等,是可能的原因。
适合现代文明的家庭教育须要尽快推广普及。
在你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现在的小孩有多么难
你小时候有想过有那么多大学,那么多作业,那么多课吗,在你小时候看星星看月亮,吃西瓜,现在的小孩要在星空下写作业,西瓜在旁,作业书本在中央,即使是在小的小孩也会有着不应该有的过多的学习资料。
你父母在你小时候顶多跟你说要考好会改变人生,而现在父母却时时刻刻逼着小孩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的未来会如何,甚至每一场小考试都会被延伸到未来,为什么要让小孩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惶恐与惧怕呢?
每一个小孩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你小时候被父母臭骂,顶多因为不及格,打架,逃课。现在小孩即使作业没好好完成,也会被臭骂一顿,什么都要和别人比,为什么他们要跟别人比,每一个小孩都有自己思想,有自己更厉害的地方啊。
你小时候父母一般管的较少,比较自由,现在小孩被管的多,可是管的多的背后是支配,如果父母强势的支配后是小孩的懦弱,那小孩又怎么有强大的心灵面对选择呢?
现在的小孩反而承受了比大人更累的压力
为什么大家反而觉得是小孩心理承受能力变差了而不是去思考为什么小孩不开心不快乐不像小孩了呢……?
相关数据表明,一直以来,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
青少年自杀的新闻频繁出现,引起自杀的原因有因为父母离异,双方再婚,孩子没有父母的照顾,缺乏家庭温暖而自杀的。
有因为父母一方家暴,受不了被虐打,又求助无门,只好选择自杀来逃离痛苦的。
甚至有些孩子因为老师或者家长的几句批评、责备,就冲动之下跳楼自杀的……
一名又一名鲜活的生命,就那么陨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众多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蒙上阴影?
于父母而言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温饱问题就是天天大的事情,学校而言也多是着重抓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心理 健康 方面就是秉持着“小孩子而已,能有什么烦恼?”的态度。
一方面是忽视,另一方面也因为父辈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心理辅导这项工作,就算真的觉察到孩子的情绪与性情太过异常,也都只是口头训斥两句,或者打一顿,没有引起重视,更排斥看心理医生。
久而久之,孩子心理的郁结无法排解,情绪无法释放,容易钻牛角尖,更偏激的会走上极端。当代的青少年有哪些普遍现状?
01承载太多期望,压力大
随着日益增多的课外补习班、兴趣补习班,面对快节奏的学习竞争和 社会 竞争,他们自身没有缓解、排压的正确方法,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可以疏导心理的压力。
再有,家长老师也没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压力,给不了他们有效的帮助。
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平时要多加观察孩子的状态,适当减轻孩子的压力,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和梦想加注到孩子身上。
02长期骄纵溺爱,难以抗压
由于现在大多家庭经济条件都相对提高,家里对孩子的娇纵宠爱也越来越严重。
独生子女就更不用说了,是家里的宝贝,从小在父母家人的呵护下长大,顺风顺水。
一旦接触到学校里、 社会 上的一些挫折和失败,心理落差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做出偏激的行为。
同样都是带孩子,有的孩子既优秀又善良,有的孩子既恶劣又腹黑。其实只受10%的基因影响,其他90%的影响都来源于父母的教育。
03被一些错误的言论误导
随着网络这把双刃剑的切入,现阶段的青少年接触面宽泛了许多,特别是一些影视剧、网络 游戏 及新闻报道中的一些负面消息容易给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错误的引导。
而且他们缺乏对生命的认识,对事情的好恶判断也产生偏差,暴力、自杀在一些青少年看来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所以才有了轻视生命的观念。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就要求家长自己首先要树立良好的三观,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加注意,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错误观念进行引导矫正。
说在最后: 有时候看似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其实往往不是稻草本身,而是事先积累的无数包袱。一旦越过了临界点,所有的负面情绪就会喷涌而出,占据理智并做出极端的选择。
所以请家长多给孩子一些成长空间,不要让孩子被逼着走上我们无法挽回的路。
科学合理教养,轻松有效 育儿 。我们是轻听树下,致力于解决一切 育儿 疑难杂症!和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家长!
孩子是新时代的孩子,家长却是旧时代的家长
你好,我是“深圳是为学教育”的为为老师,专注中小学一对一个性化教育。对于你这个问题,我觉得:
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心理受挫时,家长没有适时地予以引导,以为给孩子安逸的生活就能让孩子 健康 地成长。殊不知,心灵上的满足比物质上的满足更为重要。
我们是为学教育,专业的个性化学科成长辅导,科学提分,轻松 育儿 ,让我们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
玲珑的母亲还活着吗
玲珑妈妈的身份一直是个谜,如果玲珑真的有神族血统的话,那她的妈妈应该也是神族。玲珑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在寻找妈妈的下落,她不相信母亲已经死了。实际上,玲珑妈妈的确有可能还没死,她凭空消失或许是因为某种不可抗因素,例如她违背了神族的规定。就目前的剧情发展来看,玲珑大概率是神主,那她妈妈肯定没那么容易死,相信后续的故事还有变数存在。
1、玲珑妈妈身份
在播出的第一集中,就有很多关于玲珑身世的疑点。玲珑妈妈的身份疑点重重,火屠辛始终认为玲珑妈妈去世,毕竟当时环境恶劣,玲珑妈妈进去后再也没有出来过,按照正常人的思维,玲珑妈妈是个弱女子,肯定扛不住地宫烈火,这些年来火屠辛从未提过这件事,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不过玲珑还是想知道妈妈的下落,她认为妈妈并没有离开,其实通过剧中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玲珑的妈妈应该有一个特殊的身份。
当玲珑的妈妈离开的时候,给玲珑留下了一块晶石,这块石头可以压制玲珑体内的一些力量,不会让玲珑失控,也可能是因为这颗晶石,因此玲珑的妈妈选择把机会留给孩子,自己去地宫藏起来,毕竟她要是带着这样一张脸出门,肯定会被当成外星人,然而在看到玲珑变身后,元一认定玲珑就是神主,因为元一从未见过神主,他只是好奇玲珑的实力,这也是元一的猜测。
玲珑的妈妈或许是地宫的守护者,她因为认识火屠辛而选择离开,但为了保护孩子只能主动回去。玲珑妈妈只是被迫留在地宫赎罪,像这样的守护者还有很多,它们都有晶石护体,晶石也是火屠辛的先祖留下的,后续元一也会解开谜题,因为元氏家族才是原罪。
2、玲珑才是神主
当初玲珑爸爸火屠辛遇到玲珑妈妈的时候,玲珑妈妈说迷路了,然后火屠辛还把她带到了寨子里,还与她结婚,还生下了玲珑,在生玲珑的那天,还有人说看到了怪物,火屠辛回到家的时候,只是看到玲珑的妈妈抱着出生的玲珑,并没有看到怪物啊。
玲珑在考试的时候,也是通过了考试,可是长老不让她去焰熄墙,结果导致了玲珑变身成为了一个怪物,这个怪物的形状就如奥特曼一样。但是玲珑是不知道的,怪物还想伤人,最后元一出现了,在元一的眼里,玲珑就是神主,究竟为什么说玲珑是神主呢?
元一是宿川的君上,他做事情都会参考历法盘,他一直相信有神主保佑,可是他的大臣宣绯天却是不相信,神主或许只是传说,但是元一就是相信。当玲珑变身成奥特曼的时候,元一出现了,他认为玲珑就是神主,他真的找到了神主。
玲珑变身醒来之后,她也是回到了玲珑的样子,但是之前变身的事情都不记得了,而且全身发热,火屠辛还把玲珑妈妈留下来的项链给玲珑戴上,当年玲珑妈妈生下玲珑之后,非得要去焰熄墙,究竟为什么,玲珑妈妈仅说到了焰宫就知道了。
在去焰熄墙的路上,小玲珑掉下了火崖,玲珑妈妈告诉火屠辛她脖子上的项链是留给玲珑的,然后也跳下了火崖,等上来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个怪物,还抱上来了玲珑,这个时候彼生柱一道亮光直冲天际,就如现在的玲珑变身时候是一样的
神探狄仁杰前传中玲珑知道子虚是她儿子吗?
知道。
武则天时期,剑南、陇右、河东三道同时发生了恶性案件,死了七十八条人命,各地官府在勘查现场时,没有发现任何有力的线索,只在案发现场发现一幅用鲜血图画的滴血雄鹰。
经过一番探查,狄公终于揭穿了“无头将军”的秘密,查出了背后凶手,然而,他却不是元凶。紧接着甘南道六百里加急文书送到,言称前来议和的突厥使团刚一入境,就全部被杀死在戈壁之中,只有迎护使团的护卫队队长李元芳下落不明。
《神探狄仁杰2004》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
提取码: i5hq
父母的斥责,孩子一生的噩梦!别让孩子为自己的坏脾气买单
前天,我又忍不住斥责了女儿一顿。
邻居家的小男孩来家里,看到女儿的扭扭车要玩,我就让女儿把扭扭车给弟弟玩。结果,女儿不仅不给玩,还自己得瑟地玩起来了。瞬间,我心里就毛躁起来,怒火中烧,但还是低声和她说:“把扭扭车分享给弟弟玩一会。”谁知她不仅不听话,还瞅了我一眼。这下,我被她惹恼了,对着她就是怒吼。
“妈妈,平时都是怎么教你的,要学会分享。让弟弟玩一会,又不会少你的一块肉,怎么就听不懂话呢?”女儿被我的指责吓到了,扑到我怀里立马大哭起来。我听着她大哭,才恍然间意识到自己失态了。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指责孩子,明明在做妈妈那一刻起,就下决心要做一个合格妈妈,却总在斥责孩子。我到底是怎么了?
父母斥责孩子,是有意的吗?
其实,没有哪个父母会故意斥责孩子。可是,为什么大多时候,我们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指责?深究原因,发现不外乎是这两种:
1. 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们这代人中,有很多人就是被斥责长大的,而当我们有了孩子,就又用同样的方式对孩子。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曾经说过: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热锅上的家庭》书中有个16岁的大女儿厌学叛逆,经常逃学离家,甚至有自杀的倾向,和妈妈冲突不断,总是受到妈妈的指责。父母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女儿身上,为了解决问题,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在心理治疗师的层层抽丝剥茧地分析下,一步步认清现状,找出了问题背后的那些深层次的原因。
原来女孩的外婆,也是一个爱挑剔的妈妈,从来看不见孩子的成就,只会斥责孩子。这种养育模式令女孩的妈妈潜意识里无法忘却,被挑剔真正地伤害了她,受妈妈的影响,也会用这种方式对待女儿。
一代传一代,代代之间竟相似,这大概就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身上有了他们的痕迹,转而就将这种行为用在下一代人身上。
2. 自我情绪管理差
父母会尽自己所能地去安抚孩子和鼓励孩子,可多数父母还会时不时地有想要指责孩子的念头。难道是孩子的错吗?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父母有这种想法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
热播剧《以家人之名》凌霄的妈妈看到凌霄将妹妹的照片留下后,立马质问他什么时候捡回来的,还逼着他把照片给妈妈。仅仅因为凌霄留下妹妹的照片,妈妈就开始发疯般地质问,歇斯底里打凌霄:“该被核桃噎死的是我?你为什么给妹妹吃核桃啊!”
最后,妈妈还抛下凌霄离婚出走了。失去妹妹的凌霄心里也很难过,可妈妈无法排除自己的愧疚和不快,就把怨气全部迁怒于凌霄。其实,这是因为大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太差,不懂得怎么整理自己的情绪。
所以,我们才会在自己受不了的时候发泄情绪,把孩子当出气筒,将负能量传给孩子。
被父母斥责,成为孩子一生的噩梦
电视剧《爱上你,治愈我》中有个叫王玲珑的女孩,她因为创业失败而情绪崩溃,并且有躁郁症的病症。在病房里,王玲珑对着自己的母亲大吼大叫,和所有人吼道:你们都有病,我没有病。而妈妈非但没有一丝的心疼和安慰,反而是斥责女儿“你别给我丢人现眼的,我怎么就生了你这样的女儿”。
在王玲珑的梦里都是妈妈对她的斥责声“王玲珑,你就是个废物,你就是个疯子,你看看你现在做的什么公司啊,你咎由自取,我让你作吧”。王玲珑冷静下来,和医生谈起了她的童年,听着都让人觉得痛苦。从小学开始,她就没有周末,不是在辅导班就是在兴趣班。考试只要不是100分,在她妈眼里就是不及格,95分以上的,所有错题抄50遍,95分以下的,抄100遍。
有一次她考了83分,虽然已经是全班第一名了,但是却遭到妈妈的指责和一顿毒打,还跪了三个小时的搓衣板,直到扛不住流鼻血了才起来。
第一次考试失败也就是考研失败后,选择了出国深造,但其实是为了躲避妈妈。可是,妈妈的斥责带给她的伤害,让她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快乐与安定,就连她创业风光的时候,妈妈都是在冷嘲热讽。直到玲珑创业失败后,她彻底地崩溃了。
玲珑的妈妈不爱她吗?答案肯定是爱的。只是这种爱太过自私又随性。长期被父母打压,孩子因为抑郁而进行自我攻击,出现了躁狂症。如果父母能够给他们足够的宽容和鼓励,或许孩子就会平和。可父母总在指责中提醒孩子要更努力,也一次次地伤害著孩子,摆布著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活成他们眼中的样子。
当孩子做的稍不如家长的意愿和期望,父母就会对他们无情地批判、严厉地训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孩子要处处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就引起怒火,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
父母的好脾气,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以家人之名》中的李海潮,在妻子去世后,带着女儿李尖尖既当爹又当妈,还多了两个“儿子“。可他对孩子们从来都是好脾气,总是“温和状态”。当女儿李尖尖要吃糖时,他不会严厉批评不能吃,而是蹲下来和女儿对话“你这小牙都被虫子吃光了”。
他愿意走进孩子的世界,用自己的爱来温暖著三个孩子,把他们个个都养得阳光开朗。能有如此好脾气的爸爸,真是孩子们三生才能修来的福气吧!
父母的好脾气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给了孩子强大的安全感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底色都是暖色调。 父母的脸色就可以给予孩子生命的底色 。
《女佣的故事》一书中写了兰德遇人不淑,遭遇渣男的冷暴力和家暴,离婚带着孩子,只能打零工,收入很不稳定。但兰德都不会把生活的不公发泄在女儿身上,反而会为女儿争取和爸爸的相处机会。兰德用自己的好脾气给了女儿正向的引导,让女儿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但依然拥有最乐观的心态,健康地成长。
父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脾气,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
好的脾气,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好的脾气,就是孩子人生最好的起跑线。
别让孩子为自己的坏脾气买单,与其严厉指责孩子,不如放下脾气,平复好自己的心情。
育儿先育己,为人父母要先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
“妈”系成语和“爸”系成语,家长看后感慨又气愤,这也太真实
伴随着网络化玲珑说育儿的发展,许多陈旧的成语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就算有些成语没有受到时代的宠爱,玲珑说育儿我们也可以通过更改词汇来帮助它们!
“妈”系成语和“爸”系成语曝光,对比悬殊又真实,多数家长感同身受
1)原词玲珑说育儿:马到成功vs八面威风
新词义:“妈”到成功vs“爸面未逢”
新奇指数:
生活中,当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或者寻找玩具、衣服等物品未果时,他们只要大喊一声:
“ 妈妈! ”
妈妈就会降临世间的天使,帮助孩子解决一切的难题。
反观爸爸们,他们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下班后也专注于手机、电脑、 游戏 ,孩子想见一面都特别难,真是妥妥的“丧偶式” 育儿 !
2)原词: 心慌马乱 vs把持不定
新词义:心慌“妈”乱vs“爸”持不定
新奇指数:
由于爸爸在教育上的缺位,这也导致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会率先想到妈妈,直接导致妈妈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在孩子身上,日程表总是被孩子的意外打断。
此外,孩子天生就是淘气包,他们总喜欢把屋里乱七八糟,而妈妈们白天在公司上班,下班后又要忙着买菜、做饭、辅导功课、打扫卫生……自然会变成混乱状态!
而爸爸们呢,不仅不体谅妈妈,可能还会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让本就辛苦、慌乱的妈妈更加劳累,真是气人!
3)原词:人仰马翻vs跋扈自恣
新词义:人仰“妈”翻vs“爸”扈自恣
新奇指数:
当妈妈们心慌“马”乱后,肯定会累趴在床上,这时候自然人仰“妈”翻了!
这里面肯定有孩子的“功劳”,但是爸爸的不作为、“爸”扈自恣欺负妈妈,也是令人气愤, 过于真实 !
4)原词:汗马功劳vs拔苗助长
新词义:汗“妈”功劳vs“爸”苗助长
新奇指数: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教育,当孩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后,他们肯定要感谢妈妈的辛勤付出,背后肯定有妈妈的汗“马”功劳。
然而,爸爸很少教育孩子,他们的观念可能还停留在放养、棍棒等畸形的 育儿 方式,这就是“爸”苗助长,就算孩子表面上听话,背地里也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
直到最后,孩子的成长偏离了正确的道路,爸爸的教育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5)原词:非驴非马vs霸王别姬
新词义:非驴非“妈”vs“爸”王别姬
新奇指数:
然而,就算妈妈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悉心照料孩子没有差错,爸爸们依旧不满足。
他们对妈妈的要求非常苛刻,完全是非驴非“妈”,只要有一刻松懈,就会被爸爸们嚷嚷地不停。
长此下去,妈妈会对自己的婚姻产生怀疑,开始出现离婚的念头,而当她们付出行动后,爸爸们才会体会妈妈的辛苦。
人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学会珍惜,可是爸爸这时想珍惜也为时已晚,只能“爸”王别姬。
6)原词:倚马可待vs横七竖八
新词义:倚“妈”可待vs横七竖“爸”
新奇指数:
根据数据显示,近66%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后跟随妈妈生活。
为什么孩子更愿意跟随妈妈玲珑说育儿?因为倚“妈”可待,孩子只要跟在妈妈旁边,就完全不需要操心生活和作业问题,任何事情都可以等着妈妈来帮忙。
但是,孩子跟随爸爸后生活就会变得横七竖“爸”,生活没有条理。
小贴士
看完 “妈”系成语和“爸”系成语 后, 各位父母是不是已经哭笑不得了 ? 是不是感慨又气愤呢?
“妈”系成语与“爸”系成语有着鲜明的对比,这可能会令一些爸爸觉得不公平,毕竟并不是每个爸爸都是不负责任的局外人。
然而,我们上课的时候总是听到老师常说的一句话,“ 一条咸鱼搅的一锅腥 ”!
毋庸置疑,生活中爸爸当甩手掌柜的比例远远高于妈妈,如果你们希望让“爸”系成语跟“妈”系成语相辅相成,而不再是对比衬托,就从自己和身边人做起吧!
这样,我们才会有 “爸”面玲珑、“爸”面张罗、坚忍不“爸” 等成语啊!
育儿 小贴士
“丧偶式 育儿 ”的家庭,孩子的成长必定不会一帆风顺,他们可能会拥有一个不美好的童年。
各位宝妈、奶爸,如果你们希望孩子的成长顺利、幸福,就要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夫妻关系哦!
今日话题:关于“妈”系成语与“爸”系成语,你们还想到哪些好玩的?不妨分享一下哦!
关于玲珑说育儿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