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育儿观念(荷兰儿童教育)

时间:2023-01-18 阅读:20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荷兰育儿观念,以及荷兰儿童教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荷兰儿童是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儿童的?

看新闻上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显示,荷兰的儿童快乐指数世界第一。

然后我问一位嫁到荷兰的妈妈,荷兰的小朋友为什么特别快乐?

她说:“可能是每天都能吃到巧克力吧”

早餐吃巧克力

荷兰的小朋友早餐都有配上巧克力彩针,他们称之为hagelslag,能以这非常治愈式的早餐开始每一天,难怪当地小孩子能开心过日子。

Hageslag的神奇功效其实不单在食物本身,而在于它的家庭功能。每天早晨上班上学前,荷兰家庭的指定动作是,一家人一起在饭桌分享加入了巧克力彩针的面包或饼干,由此开启美好的一天。

这种对家庭共享早餐的执着,是联系孩子与父母的重要时间,也是其中一个确保家人间有时间沟通的不成文习惯,因此荷兰也是在家吃饭比例最高的国家。

这份对家庭的重视,也展现在当地的职场文化。荷兰一周平均工作29小时,为人父母的,每周最少请一天假去陪孩子,这种行为也不会影响到你的晋升,甚至公司鼓励爸爸们多找时间回去陪孩子。

骑单车上学,不用戴头盔

荷兰是名副其实的单车王国,人均拥有超过1辆,当地的孩子十有八九是骑单车上学。起初大家是坐父母骑的单车,渐渐小朋友成长便开始学单车。有些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已经学会,加上政府并不规定孩子必须要戴着头盔才能骑车,小朋友更以此为游戏。

于是骑单车上学、学骑单车上学,也就成了一项亲子活动。当地的孩子由小学开始,已经可以自行上学,不用父母特别接送。

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举动背后,代表着一个重要的育儿观念――放手。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能做到,所以荷兰儿童4岁就能在街上骑单车、5岁可独立上学;而在公园内,小孩子也不需要大人贴身保护,才进行爬高爬低的游乐场游戏。这份敢于放手的尊重,就是孩子进步及快乐的根源。

不在乎功课,在乎睡眠

更重要的是,荷兰父母不单不用孩子带头盔,更不用孩子厉害。当地不流行各种启蒙教育,也不爱比拼孩子是否聪明。只有自发组成的兴趣小组。孩子的睡眠时间及质量,才是父母看重的事;至于功课,也留在孩子10岁才开始的!

每天一起吃的早餐、每份小事上的信任、每次放手目送孩子前行,这些最基本的点滴,便是荷兰育儿观念的精髓。

荷兰很经典的育儿教育案例-儿童实验餐厅,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吃什么小厨师说了算

“让孩子们在他们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那么他们一定可以把工作做得非常好”。这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儿童实验餐厅”创办人———女厨师路德·安娜的坚定信念。自1983年儿童实验餐厅创办以来,先后有2000多孩子在这间餐厅里工作过。

人人独挡一面

说这家餐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真是名符其实,餐厅各部门的工作全部由孩子们承担起来。所有职位,像经理、厨师、采购员、收银员和服务员等,负责的都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独挡一面,自己收款,自己购物,自己烹饪,自己端盘子上菜,自己搞清洁卫生,把整个餐馆管理得井井有条,十分到位。

“实验餐厅”培训的一切教具设备,如桌、椅、凳、盘子等,都是适合小孩子使用的“小一号”。“实验餐厅”每周开放一天,每一次可以接待30位前来就餐的父母和客人。这一天下午3点不到,“小厨师”早已纷纷前来。待每个人坐定,先一起喝一杯热咖啡,然后自己讨论菜单,接下来分配工作。有的负责烹饪,有的负责铺设桌布、安排桌椅,操作程序有板有眼,一点也不马虎。他们都一身白衣白褂的打扮,还真像是“正宗”的大厨师呢。当然,餐厅里烹饪的菜肴还比较简单,但听他们介绍时的口气,却显得那么的不简单:“我们做的菜必须讲究营养的均衡,材料的鲜度。我们从不用罐头。”

学习营养知识

在谈起自己创办这间餐厅的想法时,安娜告诉人们说:“创办儿童餐馆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进一步懂得父母所付出的辛劳,长大后必须对父母和社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这间餐厅除了对有烹饪兴趣的儿童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厨房,解除一些父母所肩负的“监厨”责任以外,还开展食物营养知识启蒙教育,例如把食物分为谷类、肉类、乳制品和蔬菜水果4类。

顾客络绎不绝

由于餐馆别具一格,由孩子们经营,因此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慕名而来的顾客络绎不绝。每到营业时间,餐馆里人来人往,座无虚席,应接不暇。要想在这里就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提前3个月预订座位。而另一方面,也并不是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到儿童餐馆来上班,必须先经过挑选,然后再培训一段时间,合格后才能上岗,工作时间为4个星期。儿童们都愿意到这儿来服务,将其视为一件非常光荣自豪的事情。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_^

在荷兰生孩子是免费的吗?

在荷兰孩子的医疗保险跟随父母免费到18周岁。在这段时期内任何疾病都有保险支付,去看家庭医生极少开药,主张多喝水、休息,以自行体质康复增加抵抗力。

而在国内儿童上医院,挂号打点滴每次动辄几百上千的花费,让人感叹病不起。此外,荷兰孩子每年1-2次洗牙、检查牙齿纳入保险范畴,促使每个孩子都有一口健康的牙齿。

有报告指出,在荷兰养育一个孩子的费用约占家庭收入(包括度假金、育儿津贴以及托儿退税)的17%,养育两个孩子的话约占家庭收入的26%。部分低收入家庭还可以申请低收入卡(stadspas),这样的话孩子可以免费上部分兴趣班,游览部分博物馆、到游乐场玩的时候可以享受折扣,自然也就节省开支。这么算下来,相信你也会发现这个国家独特的优越性了,荷兰优质的福利体系和配套的制度设计,让想生孩子的女人无后顾之忧。身在荷兰的母亲真的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国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大盘点

这几年,国外育儿专家针对传统的育儿观念和做法做出了很多改革性的改变,事实证明这些育儿方法更加适合,所以这些新的育儿方法越来越受到80、90后的家长追捧。这也让我们很多国内育儿专家开始反思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正确,也慢慢接收并做出正确的改变,一起看看国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吧!

韩国流行“自然育儿法”

韩国父母开始重视自然育儿法,这种育儿法的重点在于将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戏等都回归于大自然,最大限度的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

(1)从小让孩子单独睡觉

不管孩子多大,韩国习惯让孩子单独睡。这样不但可以增强父母和孩子间的亲近感,还利于健康,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

(2)不于约束孩子玩泥巴沙子

不管孩子玩泥土、沙子或玩水,只要他们玩得愉快,就算弄脏了衣服也没关系。医生们也建议,适当的让孩子脏一点,不但对他们情绪有好处,而且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抵抗力。有利于他们与细菌、病毒作斗争,预防各种疾病。

(3)母乳喂养,并用布当尿布

喂母乳在韩国是很自然光荣的事。

用布制作尿布的父母慢慢增多。虽然用布制作尿布与喂母乳会有些麻烦,但是,这样对孩子很有好处。

(4)不随便让孩子吃药

孩子90%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就算不吃药,过段时间也会自然康复。这样还可以防止药物引起的其它不良反应。

(5)让孩子缓慢成长

家长们需要要等到孩子想学的时候才让他们开始学习,如果发现孩子对一些事很好奇的时候,可以鼓励他去做,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快的成长。

(6)鼓励孩子参加冒险活动

鼓励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冒险活动,可以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与勇敢精神。

(7)在大自然里陶冶情操

只有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最丰富、全面的教科书。大自然可以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慢慢学会了分析、比较各种事物,找出不同事物间的关系,从而启蒙他们的智慧。

英国把餐桌当成课堂

孩子在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就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吃东西了。英国父母则认为,这是一种“人格独立”的标志,这个时候应该要鼓励。孩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大多数是幼儿父母迁形成的,餐桌上对孩子迁就,不但会影响孩子的营养摄入量,还会让孩子养成任性的性格。

学习法国父母育儿

法国没有经常抱宝宝的习惯,在婴儿几个月大时,就会被安置在一个安全的婴儿区,让他们自主的在里面滚、爬、玩耍,当婴儿大一点就可以让他们在地毯上来回爬。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肌肉,还能培养独立的性格。

法国父母对待孩子很平等。就算是小宝宝在吵闹,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气说,你要安静一点。法国父母经常会蹲下来,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聊天,认真的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在从小就被尊重,这样会让他学会尊重别人。

如果不是很正式严肃的场合,法国父母都会带孩子一起参加。这样可以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人,认识不同的事物。

国外儿童教育的四个典范

(1)从小培养责任感

(2)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3)捕捉成才的敏感区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每个国家父母都有育儿鄙视链,我们排在第几位?

当今社会,鄙视链大行其道,从怀孕生娃、到喂养再到教育,简直是一条龙服务。

举些简单例子就知道,顺产的看不起剖腹产的,母乳亲喂的看不起奶粉瓶喂的,上高尔夫马术小众兴趣班的,看不起钢琴美术等普通兴趣班的......当然,如果以家庭为单位,二胎的看不起独生的,一个儿子的又瞧不上两个儿子的,真是芸芸众生相,尽在鄙视链里了。

不过这些鄙视链只是在国内,你知道在父母这个圈子里,国际上也有鄙视链吗?很不幸,如果按照不同国家的教养方式和孩子们的满意程度来衡量,像我们这种为子女殚精竭虑的中国父母,恰恰处在鄙视链的最末端。

鄙视链最高端:荷兰等北欧父母——宽容教养,孩子独立

荷兰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相处很和谐,他们完全是把孩子当成年人来平等对待。

荷兰父母不会特别在意孩子们的成绩,因此“隔壁家的孩子”这一幕不会在荷兰家庭上演。就算隔壁真的住着一个神童,周围人也不会因此去多瞧一眼。因为他们本身就崇尚个性化、多样化的生活。

在荷兰,10岁前的孩子从来不布置作业,也就意味着,小学五年级之前的孩子们,不会被作业和成绩所累。也因此,在2015年的某项调查中,荷兰小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最高,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但和孩子相处和谐,不代表荷兰父母对孩子没要求。荷兰父母最看重孩子的独立性。从小他们就鼓励孩子自己做事,之前曾在网上疯传的三岁孩子做家务视频,其实就来自荷兰家庭。

上了小学的孩子,会被要求自己准备午餐、收拾书包并且独立骑车去上学,他们平均每年要骑行2000公里。

对孩子不做苛责要求的荷兰父母, 收获的并不是碌碌无为的孩子。相反,这个国家产生了21位诺贝尔奖得主,发明了显微镜、远望镜、CD、蓝牙等影响世界的产品。

没有在孩子耳边耳提面命,也不用盯着隔壁家的孩子给自己徒增压力,孩子既有幸福感还能做出成就,荷兰父母简直就是人生赢家,也难怪会稳居鄙视链最顶端,傲视其它各国家长。

当然,能和荷兰并列站在鄙视链最顶端的,是同样奉行“我宽容,你独立”育儿政策的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父母。

鄙视链中间层:英美父母——中上层阶级更鸡血

在我们的想象中,欧美国家一向以宽松、开放的方式教育子女,其实不然。在英国,因为阶层固化严重,那些中上层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也为了不让下一代阶层滑落,对孩子实行的是权威型教养方式。他们会认真规划孩子的课外活动,努力发展孩子的特长,为申请进入高等大学做准备。

而在美国,密切监视、随时扶持的“直升机”式父母也越来越多。毕业于精英大学收入高、社会地位也高,这也导致父母们从孩子十来岁起就开始规划他们的“入名校”之路,甚至不乏在孩子幼儿园或者小学买昂贵学区房的家长。

别看美国在大搞特搞课外“素质教育”,实际上这也是他们在为孩子进入名校做的精心准备。毕竟跟我们的“高考定终身”不同,美国名校在选人上标准不一,更看重同行业权威人士推荐和孩子的社会实践以及特长。

鄙视链最低端:中日等亚洲国家,以中国最典型

鄙视链最低端的亚洲国家,父母焦虑,孩子苦兮兮。

因为奉行的是应试教育,考试成绩就成了选拔人才的不二标准,为此也催生了不少小镇做题家以及大大小小的课外辅导班。

站在父母的立场看,孩子将来出人头地的标准是“上的是好大学,找的是好工作”。想要前途光明,前提是考上好大学。如何考上好大学?先要考个好高中。而好高中的前提是重点初中......

以此类推下来,不少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物色重点幼儿园了。在香港的某些地区,甚至连怀孕日期也要精挑细选,因为一些名校会严格限制孩子的出生月份,以此为准入门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经济实力的父母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由老师领着刷题,家庭条件一般的则在家买来试卷让孩子疯狂刷题。邻国日本的题海战术甚至比我们还搞得轰轰烈烈。

上到作为鸡娃代表的北京海淀高知妈妈群,下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之称的毛坦厂中学,无一不奉行的是压缩孩子的休息娱乐,抢跑超跑,各种刷题......在这样的教育策略下,催生出的是越来越焦虑的家长群,和压力越来越大的学生群。考核标准注定只能掐尖,大家越学越深,越学越多,但能被选的还是尖上有限的一部分群体,整体教育自此进入了“内卷”局面。如此努力,具体成效会怎样?谁也说不准。

分享给家长的育儿理念

一、先用听的,再出主意

我们的孩子会经历很多,可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事事顺心。 我们不仅要帮孩子度过这段时间,而且要帮助他们消化,害怕、生气、失望、伤心这些情绪,对我们家长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更多的是要先听孩子说,了解他的真心感受,然后再结合孩子遇到的问题,充光军师,帮助分析,这样可以帮孩子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他的沟通能力,并加强自主性。

育儿、教育

二、每天和孩子们说,我爱你

家长们每天早上,或是晚上睡前,都和孩子说一下,我爱你,看似三个字,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家人感情的目的,并且可以再加上身体的表达,来一个爱的拥抱,家庭气氛融洽,让孩子子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成长。

育儿、教育

三、要合理的利用表扬和鼓励

针对孩子的做的好的地方要表扬,但不是直接的表扬结果,而重点是过程,如孩子吃饭可以自已,不是说他很棒,而是要说他是自已做的。不用妈妈喂了。

或是孩子吃饭要很久,时间很长,1个多小时,他进步一点,就夸他一下,这样反而起不到好做用,因为吃饭这样的事,是天生要就有的。还用来表扬,会事得其反。

如自已收拾玩具,吃饭,穿衣服,拿水壶等等 ,这样的都表扬,时间久了,孩子可能会把他当作资本,来要挟家长。

育儿、教育、收拾玩具

四、避免批评指责

太多的批评孩子,会让孩子的成长心里问题增加,并没有好处。特别是当妈妈已经说过了。爸爸下班回来听到了,再说一次,又或是爸爸妈妈同时说。这样都是不对的。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

遇到问题,应该先让孩子的情绪缓和下来,然后尽量是独立的以平合的口气与之交流。可以代入式的以故事的行式进行,然后问孩子对这样的情况的看法和对错,然后再加以说明改证。

育儿、教育

五、让孩子加入家务活动当中

当孩子可以自行动手以后,吃饭后,可以让他自已收拾自已的饭碗,或是帮助一些小的他能力范围内的工作,比如妈妈洗衣服,他可以一起加入。给一个小盆子,一起和妈妈洗他自已的小袜子等等 。

让他参与这些小的家务活动,并不是为了段练身体,而是通过参与,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并且这些的活动也会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提高孩子的活动中的协调性。

关于荷兰育儿观念和荷兰儿童教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6752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