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姐说育儿(文姐说育儿)

时间:2023-01-16 阅读:18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兰姐说育儿,以及文姐说育儿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022-03-27《知否》:盛明兰经典语录

《知否》:盛明兰经典语录

—关于人生:

1.我就想我们活这一辈子,总不能在这院子里打转吧。若是为了在男人面前争一口饭吃,把自己给逼成面目可憎的疯婆子,这一生多不划算。我将来攒更多的钱,游山玩水,日子自然过的畅快。

2.人活一辈子,总会遇到一些坎坷不平的事,总不能一瞧见坑洼就绕过去。

3.人生在世,但求安心,心若安,人世静好。若心中一腔怨愤,就算是艳阳高照,清风拂面,心里这割心得刀子也一刻都不会停歇。

4.永远别向后看

5.既入穷巷,就应该及时掉头才是,不可等一世消磨,悔之晚矣!

6.不要总说都是命,你不压在命头上,命就要压在你头上。

—关于婚姻:

1.与人相守,最终依靠的,还是那最低处。品性的最低处,淑兰姐姐嫁的孙秀才,品性最低是无耻;弘文哥哥的最低处,至多不过是那心软;与人相守几十年,终究还是要看看,最低处的那儿,能不能忍得下去。

2.这天下没有谁是谁的靠山,最好不要太指望人。指望越多,难免会有些失望,失望越多,就生怨怼,怨怼一生,仇恨就起,这日子就难过了。未来还有几十年要过,总是指望他,他也会有一天嫌担子重的。

3.人总是要往前看的,之前的所有都无法改变。不管爱或不爱的,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活这一辈子,就是为了好好过日子的,既然要好好过日子,那就往前看。

4.这世上,没有谁是谁的靠山,他是个好人,又顾惜着我,这就很好了。

5.我要嫁的郎君,若心里最要紧的不是我,那我宁肯一辈子不嫁,我也不吞这碗夹生饭。

6.对不是自己的东西起了指望,日后受苦的只有我自己

7.我不愿意骗自己,也不愿你自己骗自己。

8.婚姻之事,自己想通了最要紧。莫钻牛角尖,也莫委屈自己。

9.高门显贵也好,小门小户也好,都需得尽心经营,步步小心,最后才能和和睦睦的。

10.我总觉着,真心所爱,不是看他做了多少聪明事,而是看他,做了多少傻事。

——关于人性

1.“人心若是知足,又岂会得陇望蜀。”公孙白石总结的干脆利落,贪钱怎么会有尽头。

2.人活在这个世上,总有遂心的和不遂心的,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莫要强求,要惜福随缘,不能为求目的不择手段……

3.小人畏威不畏德,春风化雨不是对谁都有用。

4.若都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直,以德报德,方知人间终有善恶。

5.这世上人与人之间,往往是看谁比谁豁得出去。

6.板子不是打在自己身上是不知道疼的,只要不是死了自家人,也是可以慷他人之慨的,真扯到自己身上,是宽宥也没有了,慈悲也没有了。

7.谈不上优柔寡断,不过是值不值得罢了。

8.当初司马相如浪子回头,卓文君就举双手欢迎了吗?没有锤他一顿,跪两夜搓衣板啥的?太憋气了。

9.所谓扮猪吃老虎,谁是猪谁是虎还不一定呢。

10.识几个字容易,识一个人却难,好些赖汉都披着画皮呢。

——关于育儿:

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怎么能只顾当前眼下呢,三岁就要想十岁的事,十岁就要想十六岁的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依我看,读书无用这话,就是骗人的。如果读书无用,为什么天下男子,都要去科考,难道是闲得慌?我觉得这句话,不过是那些男人们,希望女子一辈子浑噩愚昧、乖巧听话、好摆布。

3.贤与不贤,易于伪装,难以分辨,可嫡庶长幼,便是一目了然,不必争执。庶子若是真贤德,便不会为了一己私欲,毁灭家族。反过来说,嫡子掌权,若是能够约束庶子,使其不敢犯上造次,也能永葆昌盛。大丈夫当忠君爱国,不如做个纯臣,何必无谓争执。

4.儿女众多的人家,父母要一碗水端平,才能家宅宁静,虽说姐妹时间要相互谦让,但也是今日这个让,明日那个让的,没得道理只叫一头让的,日子长了,父母姊妹免不了生出些嫌隙来。

5.一家子的兄弟姐妹,同气连枝,共荣共损。一人荣耀,全家荣耀,一人丢人,全家丢人!

——关于处世:

1.天下当有对事不对人,若是要坏事,便要反其道而行之,对人不对事。

2.千万别在人前喊累,不然受累也不讨好。

3.跟明白人说明白话,跟不明白的人说什么都是废话。

4.莫要仗着几分聪明,把别人都当傻子了,须知聪明反被聪明误。

5.因为清醒,所以痛苦,因为明白,所以惨淡,希望尽头总有绝望,她不敢希望,不敢期待,众人皆醒我独醉,不过是戴着镣铐,踩着刀尖,傻笑着趟过去罢了。

人生之路何其漫长,只有守得住自己内心的安宁,方能一生顺遂!

愿你我都如明兰般通透明白,不被俗世扰,活得自在洒脱!

孩子好动期“下手”太重怎么办?不想伤痕累累,防范于未然要掌握

文/兰妈谈 育儿

前不久兰姐说育儿,一位眼睛缠着纱布的妈妈在网上火兰姐说育儿了,那句“兰姐说育儿我为兰姐说育儿你剖腹七层、你让兰姐说育儿我变成独眼,但是我对你的爱依然如旧”深深地刺痛了兰妈的心,作为一个二胎妈妈对孩子“魔爪”的威力可是亲身体会过。

姐姐小时候最喜欢的是揪头发,有的时候回味起来仿佛头发根都跟着生疼,二宝生性比大宝好动“魔爪”更是不留情面,前不久姐姐和妹妹一起玩玩具的时候,刚满3岁的妹妹也不知道是喝了哪门子风,拿起玩具就直接“狠狠”地砸在我的脑门上,当时脑袋嗡嗡作响了半天、直到第二天才慢慢缓过劲来。

被二宝狠狠扣一脑门事件后,兰妈还特意在圈内发了一条动态,结果引来了很多朋友们的纷纷讨论,比如以下这些比较“狠”的几条评论:

看完以上这些评论之后,是不是有很多人跟兰妈一样有些防备地看着自家的小宝贝,甚至还有些看着身边的大宝贝庆幸地说“感谢你的手下留情”,面对孩子们的“下手太重”可能很多家长甚是不解,实际上孩子们这些破坏力都是跟自身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是孩子成长里的一个好动敏感期。

在孩子成长里达到巅峰的好动期大概在两岁左右,甚至有些家长将这个阶段的宝宝称为可怕的两岁,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对家长“下手太重”,可能对家里面的其它物品也不会手下留情,特别爱搞破坏的孩子总是能做出很多家长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把抽纸抽得一张不剩、把纸巾撕成一小条一小条、无论拿到什么不是咬、就是摔或者直接拆个稀巴烂……

总而言之,好动期宝宝最擅长的就是搞破坏,就算是阻止了孩子得到的也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安静,他们那颗好奇的小心脏会不断地促使他们“下重手”,这个时候可能很多家长会焦急了,难道就仍由孩子们去“下重手,搞破坏”吗?不,孩子的好奇一方面、防范于未然又是另一方面了。

孩子好动期下手太重,不想伤痕累累、以下这些防范于未然家长们要记牢了:

1、不要阻止,给孩子合适的破坏物去探知

在孩子的敏感好动期里相信过来人的家长都知道,一个好动的孩子不是单靠阻止就可以安宁,甚至还反倒让宝宝的小宇宙爆发得更加难以控制,这是因为孩子们天生就有一股“你不让做、我偏要做”的不到南墙不回头气势,对于孩子的小小心灵来说好像不让做的事情就是好事,更何况一个正处认知里的孩子也需要去 探索 、了解新知识。

为了控制孩子爆发的小宇宙,家长们一定不要阻止孩子的敏感期好动,尤其是好奇心又遇上“下手太重”的时候,让孩子痛痛快快发泄、近距离去接触探究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在孩子好动期的时候给他们准备一些扔、踢的篮球、足球,让孩子在追逐里分散“下手重”的伤人现象。

2、宝宝下手太重时,爸爸妈妈要互帮互助

宝宝下手“太重”看起来好像是无心的一种动作,但孩子下手打人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引导和孩子沟通,如果孩子小时候动手打人被视为无心、可爱的反击,那么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变本加厉、并完全不会意识到自身的错误,所以说在孩子下手太重打人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引导,这个时候有效、又不伤和气的引导就是爸爸妈妈之间要互助了。

比如孩子打妈妈的时候,爸爸及时搂着妈妈并告诉孩子“这是我老婆,你不能打”,这句话并不会让孩子感到委屈反而会新鲜甚至好笑,但是这份护短却有着不少的好处,一方面可以提高夫妻之间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孩子看到爸爸保护妈妈,潜意识里也会形成“保护妈妈”的意识,而这样的爱与爱所展现的也必定是幸福、安逸的美满之家。

3、多陪陪孩子、并且做到勤剪指甲防范

孩子敏感的好动期简单地说就是对外界认知的一种渴望,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学心特别强,如果爸爸妈妈多陪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学认知心,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对探究上的破坏力。

比如,孩子把抽纸抽得一张不剩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宝宝玩擦桌子的 游戏 :把孩子抽出来的纸巾分发出去一人擦一次桌子,比赛谁擦的桌子最干净、最后用的纸张数量最少就是赢家,这个 游戏 可以让孩子知道纸巾是干什么的,也可以训练孩子的动手包括手眼协调能力。

最后,为了防患于未然建议家长们要及时给孩子修剪指甲,避免孩子指甲太长、太锋利不小心划伤他人,另外在孩子好动敏感期的时候,还要注意将家里面可能被孩子“砸”的硬物品暂时收纳,在孩子能接触的地方尽可能地替换软和无害的抱枕装饰。

---------------------

一个人带娃,到底是累到虚脱、还是乐得清净?看看这位宝妈的自诉

文/兰妈谈 育儿

“你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还能挣钱,我们一大家子带一个孩子就手忙脚乱扯不开”,这句话已经不是听一个两个朋友在说了,一个人带孩子看起来会手忙脚乱忙不过来,实际上事实真相也有乐得清净的优势一面。

曾经也有人问过我“为什么一个人带孩子,还没有人家一大帮带孩子看起来难搞”,我告诉他的是“一个人带出的孩子更听话、省事一些”,这句话那个朋友到如今也没有理解,直到遇见了邻居的她,两个人的想法才完全一致也宛如碰到了人生的知己。

这位邻居叫王茜,出生于95年的她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大宝5岁、小宝2岁,大、小宝和兰妈家的两姐妹也都只相差一岁,前几天和她唠嗑的时候,王茜说“一个人带孩子每天是有忙不完的事情,但是心情至少是乐得清净的”,听完这句话后觉得甚是感同身受。

原来,一直都是由王茜一把手带大的孩子最近因为婆婆的到访,在习惯、包括性格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老人一到、孩子就鸡飞狗跳,有的时候说孩子几句就会让老人多疑,甚至还萌生“嫌弃了”一说法,这一点倒是让王茜有些捉摸不透、难平衡!

关于婆婆的到访,王茜也扪心自问过并未有嫌弃一说法,多的只是教育上的隔阂与意见不统一,这也是为什么带孩子是人越多照顾得就越乱,一个人带孩子反而是乐得清净一些。

总体来说,孩子们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人一多就越矫情、也越惯坏习惯越多,而一个人带娃到底是累到虚脱还是乐得清净,从以下几方面就可以体现得出:

1、习惯方面

关于习惯的养成方面,我们要知道习惯单一化的体现更容易被接纳,当一家人有四、五个习惯时,孩子在习惯的影响方面也会变得浑浊,甚至是不知所措,就拿孩子学走路这件事情来说,当爸爸说先抬左脚、妈妈说先抬右脚,而爷爷奶奶非要牵着孩子去学走路时,你会发现孩子在不一样的学走路引导里开始变得焦躁,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学走路了。

在这样的教育习惯影响下孩子也无法专心养成属于自己的良好习惯,而一个人带孩的单一化影响力就不同了,就拿开文所谈的朋友王茜来说,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的时候早一点起床,让孩子自己去洗漱整理,而奶奶加入之后有了“帮工”就有了依赖,于是睡懒觉就成为了生活的另一种习惯,所以每个人带孩子的方式都会间接性造成不同的习惯,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带出的孩子更省事。

2、态度方面

另外一点,不同的教育也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态度,一个人的时候是一种态度,多加一个人可不仅仅是加碗水吃饭那么简单,习惯和态度都会随之动摇、而教育理念也会产生隔阂,最重要的是好态度难养、坏态度只在一时之间就形成了,比如妈妈坚持让孩子自己吃饭,而奶奶心疼孙儿想要通过喂饭吃得更好一些,那么后者的喂饭就更合孩子心意,也更容易产生依赖性。

所以一个人带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更有利于孩子把一件事情做好、一个习惯保持好,教育孩子的态度也往往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态度,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举止不定,今天一个态度、明天又是另外一个态度,这样的转变多折又怎会让孩子形成专一的成长和学习态度呢?

3、忤逆方面

说起孩子的成长,就不得不提一下父母们都无法摆脱的忤逆期,在孩子的一路成长里,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和自己的父母发生不同争执,实际上每一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争执就是为了一个“理”字,也就是如今提倡的讲道理式教育,和孩子讲道理面对面沟通可以效果还不错,我们要知道教育里的沟通就是打开孩子心门的一把钥匙,一旦有第三个人发表不同的意见了,那么就很容易干扰到孩子的判断能力。

如果孩子无法判断谁是谁非、自然也就无法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最后都会化成无法理解的忤逆、争吵,当然两个人面对面的谈话也会一言不合就开始争吵,但家庭教育最忌讳的就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统一的教育理念才能教出更懂理的孩子,相信一个人带孩子的家长们都会感悟得到,关起房门跟孩子谈事情、说道理的时候孩子多多少少还能听些,一旦多了一个、两个人就开始飘忽多了少许叛逆和忤逆。

这就是一个人带孩子里的另一种副作用-管得太紧、孩子一有机会就想要自由!

4、矛盾方面

孩子是家庭的快乐、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矛盾源,没有孩子的时候可以逛街消费疏解心情,有了孩子后再糟糕的心情还会回家照顾好孩子、收拾好家务,在无所止的付出里就很容易出现很多抱怨和唠叨,父母之间还好说一些、基本上都是几天的冷战时间就罢了,若婆媳之间就是一个小矛盾积攒大矛盾的滚雪球,总有一天滚的足够大时会压迫到家里面每一个人。

别看孩子还小、实际上他们懂得可不少,一天我妈说、我奶奶说的有模有样模仿,本身事情不大、或许就因为从孩子的嘴巴里出来就形成了很大的事情,千万不要当孩子的面去说是非这是教育里的基本原则,经常说童言无忌,实际上孩子说得话还是戳中人们内心的真实所在,所以才会往往点燃很多矛盾源火。

总体来说,一个人带娃乐得清净主要还是在于少了很多矛盾体,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双面性的,不管孩子是妈妈一个人带,还是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照顾长大,能够统一教育战线、一家人坐在一起有事一起商量,这才是一个家庭的和谐之本,对孩子的习惯、态度包括忤逆矛盾方面都会随而淡之。

---------------------

二胎家庭,大宝是二宝的模仿对象,如何管理好大宝才是教育捷径

文/兰谈 育儿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到了 “妈妈,你不喜欢我吗”?二胎家庭:把老大照顾好老二自然跟着好 ”这个话题,这个话题也完美地诠释了独生子女家庭和二胎家庭的独特教育之道,并且还从中领悟到二胎家庭教育更需要把老大照顾好,因为老大是老二的模仿对象,我们把老大照顾好了老二自然也就好了。

(没有了解的朋友,请戳链接☞ “妈妈,你不喜欢我吗”?二胎家庭:把老大照顾好老二自然跟着好 )

没有二胎的大宝是家里面的独宠,而他们模仿的对象则是每日朝夕相处的家人,有了二胎之后,虽然家里面热闹又时常鸡飞狗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二宝的成长模仿就是在大宝的身后打酱油。

而大宝也是二宝成长里最擅长的模仿对象,所以有一个以身作则好榜样的老大就是老二成长里的教育捷径,但照顾好一个以身作则好榜样的老大也需要做好不偏不倚,不能一昧地偏向老大打乱家庭相处的平衡系统。

那么,一个以身作则好榜样的老大该如何正确得到爸爸妈妈的照顾呢?

1、在关爱上多上些心

有了二宝之后,大宝的心灵急缺关爱、心思也变得极为敏感一些,如果爸爸妈妈在大宝的关爱上多上些心,就可以有效避免“爸爸妈妈不爱我”、“弟弟妹妹抢走宠爱”的负面思想。尽管二宝来了,家里面更忙碌也更热闹一些,但仍然建议对大宝的心灵上多一些关爱滋补,二宝年纪较少所需的幸福感就是吃饱穿暖、有人理。

而大宝就不同了,除了吃饱穿暖、有人理之外,他们还需要倾听和理解,没有倾听理解的关爱,对于大宝来说就是偏心或看重弟弟妹妹,比如昨天文章里提到大宝和二宝同样都喜欢睡床里侧,而他们睡里侧的原因都是因为怕黑,不同的是二宝的怕黑完全是大宝感染的。

在这段怕黑的争宠里,如果我们不倾听大宝为什么怕黑,不给他们怕黑的心灵恐惧上添加关爱的光环,那么这段怕黑的成长将会影响他们成年人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这个怕黑影响还间接性地影响二宝的童年,所以把大宝怕黑的问题解决了,二宝心中怕黑的恐惧也自然在黑暗里升起光亮的旗帆。

2、在学习上多松些手

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大概是绝大多数父母的心愿,毕竟谁不想自己的儿女学习优秀、未来生活的精致呢?在二胎家里面,父母要做的反而是对大宝学习多松些手,倘若父母对大宝望子成龙心切、而二宝则因为年幼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话,大宝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悬差,甚至是出现较为严重的厌学心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对学习上多松些手并不是放弃不管,而是换一种参与的方式去勾起孩子的求学兴趣。比如大宝在画画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二宝一支笔,然后划个一亩三分地任其倒腾,当两个孩子都坐在一起学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年龄悬差已不再是亮点,最大的亮点是共同的求学心态。

3、在习惯上多“动些心”

大宝即是二宝的模仿榜样,那么大宝的关照自然少不了习惯的精致,如果大宝是一个懒散又没有上进心的大哥哥大姐姐,那么二宝的成长自然是近墨者黑多一些,想要二宝的成长近朱者赤影响力深耕,还需要从大宝的习惯上“动些心”,比如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每日刷牙洗脸的独立习惯,按时写作读书的自律习惯等等。

实际上,大宝就像是二宝的领队,把队长驯服了后边的小罗罗自然是好管教多了,兰妈的家的二宝就是一个妥妥的独立小萝莉,每天都跟在姐姐的屁股后边自己做事情,起初吃饭的时候是米粒满桌子飞,面对如狼烟一样的场景家长最好不要去破坏这种独立性成长,因为没有人一开始什么都会,只有经历了狼烟一场的场面,最后才会找回净土般的平静和安逸。

4、在自律上多“狠些心”

除了习惯需要“动些心”之外,家长还需要在大宝的自律上多“狠些心”,自律就如同学习上的指南针,它可以随时指引孩子不在迷雾中迷失方向。在大宝的自律关照上通常都需要“狠些心”,尤其是对贪玩的孩子来说,指望孩子自己的自律往往就是奢望,一个自律孩子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狠心”的爸爸妈妈,但这里所指的“狠心”不是整日打骂监督,而是当孩子面对某件事情想要放弃的时候,家长们不可因为孩子的一些眼泪或嘟嘴吧的撒娇而纵容打破规则。

就拿晨跑这件事情来说,或许对于家长们来说多睡半小时无关大碍,甚至有很多父母在晨跑时不忍心过早叫醒孩子,殊不知这样的“关爱”只会让孩子养成懒散的习惯。而晨跑又是锻炼自律最好的持久以恒,面对孩子的困难和苦楚如果坚持下来了,最终既是 健康 上的免疫力保障,又是做事情不惧怕困难的积极向上态度,而这里面的“狠些心”则更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牺牲自己的时间,多狠心操练自己的自律才能让孩子自律起来。

---------------------

好父母怎样成为好老师?

兰姐说育儿了孩子, 99.9%的父母都是很开心的事,但是做娃爸,娃妈,也是生命中的第一次,大多数都是从手忙脚乱到一天天熟练;从脾气好得可以逗娃开怀大笑、再到恨不得将娃痛打一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在上演各种故事,数不胜数,猛然回头,孩子已经长大兰姐说育儿了。

经常听身边的人叹息,别人家的孩子咋那么听话,成绩还那么好,你咋这么皮?别人家孩子知道买菜、煮饭、扫地,你咋就只知道吃?别人家孩子学习都很自觉,你还这么让人操心?有时候孩子就在父母的唠叨中,变成了自己最不能接受的现实。

为什么你费心培养的孩子却没能变成你期望中的样子?

其实教育孩子,还得从父母自身做起,每个父母都应该先思考如何做个好老师。

01 用爱陪伴孩子童年

好父母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朋友。古人言:“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3-7岁这个阶段,是孩子的童年时期,孩子在这时候都是一张白纸,这个时期爱的陪伴是至关重要的。童年时期,也是人生的起步之年,是人生最可塑的时期。这个阶段也是树立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挤出时间陪伴孩子。在女儿不足1岁时,就让她们多接触陌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弹琴、作画、泥塑,让她们自己在庭园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陪她们散步,在散步时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她对孩子的教育力求从实物开始,不断变化新花样,提高孩子的兴趣。从小就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

缺少陪伴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小启两夫妻是高学历人群,一个硕士,一个本科,但是为了生计,两人都将儿子交给了外婆抚养。从小学到初中孩子一直跟着外婆生活,外婆身体不好,有时候缺少管教意识,对孩子过于溺爱,结果孩子坏习惯很多:挑食、好吃懒做、逃学、玩 游戏 、跟一帮 社会 青年泡吧,最后在高中快读完的时候,因为追一女孩跟人打架,被人起诉劳教……

得知孩子的最后判决结果,小启夫妻俩追悔莫及,一夜之间小启头发白了大半。

美好的童年可以给人终生回忆,不幸的童年却让人终生难以弥补。爱的陪伴是孩子成长的关键,育林先育苗,苗育好了,孩子以后的路会走得更顺畅,这也是做一个好父母的关键,是教育的第一步。

02 当孩子犯错时,及时管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化 历史 ,古人教育孩子都讲究家规家训,每个家族、小家庭都有个规矩,违犯了就按规矩惩罚。

“岳母刺字”、“司马光教子”和“孟母三迁”堪称纠正孩子犯错的典范,虽跟兰姐说育儿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略有不同,但故事内容值得每个父母学习。

小李儿子今年10岁,一次聚会吃饭,儿子一会要吃这个一会要吃那个,还时不时从凳子上站起,指挥着旁人帮他夹菜,汤汁溅到满桌,菜差点摔到他人身上。看到同桌其他小朋友举止有礼,小李甚是惭愧,趁机教 育儿 子:“给你一次机会改正,下次这样,不再带外面吃饭了,另外约法三章,菜转到跟前才准夹菜,在请求他人帮忙前,学会客气礼貌。”回到家后,小李跟儿子详细说明了吃饭的礼仪礼节,并且以后全家人监督孩子养成好习惯,一次次及时纠正后,小李儿子开始变得礼貌懂事了。

坐车旅行,本是件很开心的事,但有些孩子偏在车上 “玩 游戏 ”“看电影”发出很大声音。“熊孩子”很多,兰姐说。有一次在驶往重庆的高铁上,后面一“熊孩子”不停的用脚踢她的靠椅,她当时差点有打娃的冲动,好在当时快下车了。她本来还想跟那孩子妈聊聊,最后想想还是算了。

“熊孩子”固然让人不喜,但是无数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相似的“熊父母”,不及时纠正孩子的犯错行为。有些父母总以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了,懂事了,再教也不迟,殊不知,等到再想教育的时候,为时已晚。

“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一旦孩子犯错,父母要及时纠正,找出适当的教育方法,如此才能让孩子 健康 成长。

03 成长路上,给孩子多些鼓励,多些信任

一个身材矮小的女孩,喜欢上了乒乓球,所有人都认为她自身的条件不好。但是她的父亲坚持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这个女孩就是邓亚萍。

确定好接小伟来身边读书的那年,小伟爸对小伟说:“来兰姐说育儿我们身边读书吧,你那么聪明,肯定是最厉害的那个伢儿哦”。于是小伟满心向往的来到南方,到爸妈身边读书了。

小伟上学两周回来跟伟爸说:“爸爸,你真会骗人,这里的同学聪明的多了去了,有个同学不怎么看书,数学总是100分,我有时候还排在他后面。”伟爸说:“不会的,咱家小伟聪明得很呢,将来是要考北大和清华的嘛。”那时候小伟太小,不知道清华和北大在哪,估计孩童时候以为那就在家门口不远、可以去到的地方。

进入初中以后,伟妈跟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聊天,老师总说“你家孩子上自习喜欢找同学说“小”话,孩子成绩一般,中等吧兰姐说育儿!将来能考个高中就算可以。”伟妈对小伟说“老师说你喜欢主动跟同学沟通,好棒! 老师还说你有潜力,妈妈相信你,你是很厉害的。”

高中,伟妈跟班主任聊天,老师说:“孩子成绩还行吧,考个一本可以,努力一下,211可以上”。伟妈对小伟说:“好好学习,老师都说了,按你的成绩,再努力一下,985/211高校没有问题的”。

从初中老师眼中平淡无奇的孩子,高中老师眼中还行的孩子,小伟最后考上了一所985高校,接着本校读研,马上该硕士毕业了。

小伟懂事、孝顺,不仅学习上让人操心甚少,生活上也很自律。适逢节日都会电话或视频跟爸妈聊聊学习、工作,是个很贴心的孩子。

这些年,伟妈跟小伟说起这些,无数次感叹,母子俩在这成长路上的一起付出和努力!

网络上看到过无数个小时候很优秀,长大了却平淡无奇、一无是处的孩子。这些本身很优秀的孩子,却在父母一个个眼神、一次次语言暴力下失去了光芒……很多父母看到别人家优秀孩子的时候,总是数落自家孩子的种种不是,唠唠叨叨:“你就不能向XX学习?”父母“恨铁不成钢”,有时候的无心之言却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想教育好孩子最后却背道而驰。

适当的鼓励孩子,相信孩子,可以激发孩子的信心,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父母的及时鼓励,有时候就像播种,一旦生根发芽,将成为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心理学家乔伊斯·布拉泽斯说:“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被父母发自内心鼓励和信任的孩子,可以披荆斩棘,无畏远方;有时候甚至改变命运,创造奇迹。

04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曾子杀猪》教育为人父母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陶母封鱼》以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陶母的品德为例,教育陶侃不能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职守。陶侃在以后的工作中牢记母训,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后官至征西大将军、荆江两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等要职,成为东晋初期的重臣之一。

很多人经常问伟妈怎么样将小伟教育成材的,除了上述说的鼓励以外,更多的是言传身教,小伟高中班主任所说的一句话可以做一个总评,“你妈妈性格中的坚韧成就了你,出息了记得感谢你妈”。

刚来广东的那些年,伟妈坚持学习,从不间断,在小伟做作业的时候,伟妈都在看书学习。有时候小伟去睡觉的时候发现伟妈还在刷题。伟妈爱学习的习惯对小伟影响很大,每次妈妈看书学习的时候,小伟就自己看书。

好的父母是孩子的样板,最好的教育其实是做好自己,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其它教育。每一个父母在孩子呱呱落地之时,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何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群体讨论最多的话题。好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是孩子的引路人,职业有退休时间节点,做父母没有, 在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要学习成长。

愿我们身边每位父母都能用爱陪伴孩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好榜样,好老师。

关于兰姐说育儿和文姐说育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66516.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