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先育心(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什么意思)

时间:2023-01-13 阅读:15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先育心,以及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什么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育苗先育根,育人先育心什么意思

育苗先育根,育人先育是养树必须培养好树的根,教育一个人要从思想、品德教育入手的意思。以种树培根为喻,告知人们要培育好一颗大树,从树根开始。要培养好一个人,从品德心性开始。树若要根深叶茂,必先删繁去杈。人若要实现志向,必先守住心性、立志专一、不分神过杂,如同种树,要砍去杂乱的枝杈一样。

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出自哪里

《道德经》。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青年只有立德,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出自春秋著名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其名“道”,是对宇宙本源的概括,属于智育;其名“德”,是对人们符合“道”要求的行为规范的高度概括,指人的自然本性,包括思想、道德、行为等,属于德育。

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心

“在家庭教育这条高速公路上,行驶着无数的无证驾驶者”。早上看到一位家人分享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引起共鸣。在我们大中国,学校教育没有教我们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基本都是有了家长这个身份才想到要去学习相关知识。其实教育引导孩子的过程,也就是家长不断学习的历程。我们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重新活得新生。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这是为人父母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拼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主动吸收教育新技能,这是我们家长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也希望孩子在健康快乐之余,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优秀之才。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期待呢?

育人先育己,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从我怀孕时起,我就开始各种焦虑,担心胎中宝宝的发育状况、担心自己未来不会照顾孩子、担心不能给它良好的教育等等。我将这些焦虑讲给我的亲戚朋友们听,他们说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心态,但是对我来说,这种焦虑不是他们说的那么正常,我觉得非常难受。于是自己去一些妈妈网了解其他孕妇是怎么的一个情况,他们如何克服这些焦虑的。连续一周浸泡在妈妈网上,总结一句话,我们以上所有焦虑都是来自我们的无知,只有知道了,焦虑才会减少。这下算是把我的困扰解开了,既然无知,那我就去学习,去了解呀,当我弄懂了,心中有数,那我的焦虑感也会随之降低。

在怀孕的10个月里,我关注了好多关于育儿的公众号、看了很多育儿书籍、也听了一些育儿的视频讲座。学习了孕期知识、新生儿的养育办法、孩子的身心发展等等,这些知识给我带来的帮助是非常深远的。

因为了解孩子各个关键期的现象,我可以很平和地对待孩子吃手、咬书、手抓饭菜等被很多家长禁止的行为,我只是确保她的手、书本干净即可。现在我的宝宝已经两岁三个月了,她的各项肢体动作发展得非常好,能够很熟练地用勺子吃饭、用叉子吃水果沙拉、也可以自己泡牛奶(她负责将奶粉送进奶瓶并且盖好盖子,我配好水以及把握奶粉的量)。针对每个关键期,我尽量让自己做到让其顺其自然,不要制止。

 因为我爱看书,宝宝也非常爱看书,还形成了睡前看书的习惯。每晚睡前,她一定是要我讲故事或者陪她看绘本的,有几次自己已经困得不行了,她还缠着要给她讲故事,我呢,除了泪奔还是要接受她的请求的。育儿这条路是快乐与痛苦齐头并进的。

“育儿先育心”。带着爱、接纳、包容去引导孩子。以前听一位专家分享了一个教育案例就让我们颇受感触和启发:“妈妈问儿子‘如果出去旅游没带水,只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儿子回答说‘两个都咬一口’,此时妈妈没有生气、也没有训斥,而是轻声地问儿子‘为什么呢?’,儿子说‘因为我要把最好吃的给您’”,此时,妈妈用她的爱、接纳、包容感受到了儿子内心的爱,也把我们带入了深刻的反思。当你聚集的是孩子的优点,你会发现孩子更多的优点;当你聚集的是孩子的缺点,你会看到孩子更多的缺点。聪明的家长可以通过给予孩子行为及能力的有效认可,鼓励孩子发挥优势、改正缺点并激发潜能。在日常教育中,尽量避免责备的语言、多点具体的夸奖、多些“假如我是你”的对位引导,多想想怎么样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多问问自己的做法对于孩子来说是增加正能量、还是带去负能量。其实,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家长的行为和习惯,都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榜样,“当复印件有问题时,不是改复印件,而是改原件”,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正确认识家长行为与孩子行为之间的关系,多点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你的想法会影响自己的感觉,也在影响孩子的人生,正确的想法非常重要,它能激励孩子内在的潜能,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关键在于父母好好学习。而学习贵在坚持,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有希望!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积累!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从小河开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

作为一位母亲,我一直希望自己是一位智慧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买了一堆育儿书看。小时候,在外人眼里小儿帅气、大方、得体、合群、有礼貌,只是偶尔任性,粘妈妈。随着年岁的增长,到了幼小衔接阶段,面对学习的压力,家里每天都弥漫着一股硝烟,家人对我的抱怨也越来越多,认为我教子无法,面对孩子一次次的挑战,我感到无比的失落、痛苦和不甘心。时常到正面管教的书籍中去寻找解决方法。三年前我与正面管教结缘,并且认识到正面管教是我想要的教育方法,可能因为自己历练不够,正面管教的很多理念都没有都到很好的践行。面对当前无法应对的育儿问题,我决定再次参加正面管教班的学习。在姚老师的专业带领及圈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三天的学习我收获颇多。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作为孩子生命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先完善自己,才能去教育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从而将家庭经营的更好。“如果孩子是天使,父母就是天使投资人”,做好这个“投资人”,是一步步攻克养育困难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深刻反思自己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的过程。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在人生的道路上共同寻找答案,完善自我,彼此的生命才会更加开阔,而这正是彼此为对方带来的礼物。

正面管教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体验活动。在本次学习中,姚老师带我们做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我不仅了解到了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决定,而且还能体会孩子,家人的感受想法和决定。丛林活动触动到了我的内心。我深刻明白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句话的含义。孩子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是一块白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玉成色越来越好,有的则变成石头。其中的缘由与家庭教育的好坏不无关系。

  通过这个环节使我认识到不恰当的交流方式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为了更好地珍惜彼此,我需要即刻把正面管教的语言技巧及沟通方式,情绪管理运用到我的生活中去。

  三天的学习将开启我人生新的旅程,感谢姚老师的专业带领和同学们的真心陪伴。

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转载)

前几天在微信的共情微课堂里,和妈妈们讨论一个问题:“情绪有没有好坏之分?”90%的妈妈回答“有”。我们认为快乐、高兴、愉快、开心都是好情绪,悲伤、愤怒、恐惧、难过都是坏情绪,我们希望我们每天都快乐,希望我们能赶跑“坏”情绪。

可是,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像白天与黑夜、爱与恨、生与死,都是同时存在的。

弗洛伊德除了提出性本能之外,还提出了死亡本能。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就像花千骨诅咒白字画:“我以神的名义诅咒你,今生今世,永生永世,不老不死,不伤不灭!”对一个人最大的恨和诅咒,不是“你去死吧”,而是“你千万别死”!只生不死,多么孤独,多么可怕。

情绪也一样,悲伤、愤怒、恐惧都有它的意义。在原始社会,当人们面对大老虎的时候,正是由于恐惧,让人们产生了逃跑或者对抗的应激机制。如果没有恐惧,人类早已不复存在。

我们愿意接纳那些“好”情绪,不愿意接纳“坏”情绪。我们希望我们永远快乐,永远没有痛苦才好,当痛苦来临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的文化强调克制与奉献,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也缺少了情绪管理的教育。我们期望孩子健康、成功、独立、坚强、快乐,唯独缺少了希望孩子拥有成熟的情绪。于是,缺少情绪管理能力在一代一代人之间代际传递,极少人会意识到拥有成熟情绪的重要性,处理情绪往往采用发脾气或者冷暴力的方式,而且很少意识到这样有问题。

曾经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教育充斥着赤裸裸的暴力和冷漠;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父母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讲道理,人们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孩子应该懂事,我们耐着性子讲了那么多道理,孩子怎么就不听话呢?只是,年幼的孩子思维还没发展到能够建立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道理往往无用。

于是气急败坏的父母或者勃然大怒,或者把孩子关小黑屋,或者一次次把孩子推开。是的,我们大多数人就这样长大了,长大成为父母期望的“成功”、“坚强”、“独立”的样子,可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有一块冰冷的地方,有一个不被接纳的自己,有一个默默哭泣的小孩儿。

当孩子无法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能用哭来表示的时候,我们很少去帮助他们识别、表达并接纳他们的情绪。

当孩子由于害怕而哭泣的时候,我们要求孩子“不要哭”;当孩子欢快得停不下来,开始疯玩的时候,我们认为是“熊孩子瞎胡闹”;当孩子去探索世界,挫败无助得愤怒的时候,我们将其解读为“不听话”、“不懂事”,甚至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多么可怕,孩子那么爱父母,为了做一个不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他们慢慢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努力变成父母眼中的乖小孩儿。

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并不会消失,往往移情到了亲密关系里。即便进入婚姻、有了孩子,我们很多人依然是一个被压抑的孩子。在原生家庭里,我们需要最安全的父母来理解、接纳我们的情绪,可是他们却在焦虑于我们什么地方又做错了。

成年以后,我们将这种期望投射给了我们的爱人,我们渴望他们能够接纳、包容我们。于是人们往往把坏脾气留给了最亲的人。很多“莫名其妙”对家人发脾气的人,内心都是“如果你不能接纳我最坏的一面,就不配拥有我最好的一面”。绝大多数人不会找小三来考验自己的爱人,但是发脾气也是对对方的一种考验,考验对方能不能接受那个最脆弱的自己。

我们明明需要一个拥抱,却在细数对方不是。多少个“滚蛋”的背后,却藏着“别走,抱抱我。”

是的,懂比爱重要。如果对方能读懂你的内心,发脾气对双方的关系有意义。如果不懂,也许会将对方越推越远,或许对方也在期待着你理解和包容他。

更何况,一个人自己都不懂自己的情绪,又怎么期望对方能懂呢?

该怎么办呢?

共情吧,先和自己共情吧。回过头去看看自己那些莫名其妙、无法控制的情绪从哪里来。如果不能体察自己情绪的来源,无法接纳自己,无法原谅和拥抱那个内心的小孩儿。共情最终只是一种拗口的句式和无聊的说教。

成长从来都不是一件阳光明媚的事情。我们一路走来,都深藏着一些委屈、愤怒、悲伤、害怕、恐惧。而这些情绪被快乐所取代,快乐让我们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但同时也让我们没有机会去和那些委屈与悲伤和解。

成长就像天空飞过的鸟儿,凡经过必留下痕迹。我们想用遗忘来擦拭掉这些痕迹,又怎么可能呢?走着走着,就该回过头去看一看了,看看把自己遗忘在了哪里。然后蹲下来,去拥抱那个被压抑的孩子,那个“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的孩子,如果你愿意,陪着他一起哭。

这是共情,也是自愈。

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无论你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知识和技巧,只有理解和接纳自己,才谈得上去理解和接纳别人,才有能力去和你的孩子、家人共情。

我懂你伤悲,愿你自己也懂。

关于育儿先育心和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6515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