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育儿知识(科普育儿小知识)

时间:2023-01-13 阅读:49 评论:0 作者:悠悠

今天给各位分享硬核科普育儿知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科普育儿小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赶快收藏 最适合孩子看的13部动画片大盘点

孩子在家,总得接触电视,与其粗暴地阻止,还不如找高品质硬核科普育儿知识的动画片给孩子看,又消磨时间,又有教育意义。

壮哥在家也看电视,在控制好时间的情况下,还挺乐在其中的。

三妹将壮哥看过的动画片和一些经典的动画作品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有时间带孩子看看吧,都非常不错的。

儿歌形式的动画片,制作精良,节奏丰富,特别适合孩子的 英语启蒙 。

有不同的主题硬核科普育儿知识

包括针对字母的ABC英语学习系列;

有各种儿歌的流行儿歌系列;

还有学习节奏、音律,顺便还能学英语的童谣系列。

专业的团队制作,卡通形象逼真可爱,特别适合孩子边模仿边学。

当然,巴塔木也有中文版的,家长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版本。

提到宝贝JOJO,耳边仿佛响起硬核科普育儿知识了那句硬核科普育儿知识:适龄启蒙,亲子共学。几乎每个孩子都看过宝贝JOJO,壮哥也非常喜欢。

同样的,以儿歌的形式,将主人公宝宝JOJO成长中的各种趣事表现出来。吸引宝宝注意,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帮助他养成好习惯。

动画片中有家长的参与,所以比较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以便配合孩子的模仿。

超级宝贝JOJO也有 中英文两个版本 ,家长可自己选择。

对,就是那个卖坚果的品牌三只松鼠,他们跨界推出硬核科普育儿知识了动画片。还真别说,动画质量还是不错的。

故事内容偏国风,讲述的是 松鼠特遣队满足孩子愿望的故事 。

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他们要合力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完成任务,满足孩子的愿望。

特遣队的目的地是中国的各个地方,每一集去一个不同的地方。

在情节中渗透各个地域的特色,让孩子了解到中国的特色建筑,风土人情,借此来介绍美丽中国。

唯美的国风动画片,以 中式手绘 的方式表现内容,画风清新,美轮美奂。

动画中的场景、人物、服饰等细节,都 根据 历史 文献反复考证 ,力求最大程度还原 历史 风俗。

制作团队对动画质量要求很高,细节处的小心思很动人,比如雨中蝴蝶都是剪纸形式。每一帧都非常漂亮,充满了浓浓的中国文化之美。

用这部动画片给孩子做 国学启蒙 再合适不过,还有配套的绘本,也很好看。

我们中华文化之美,需要从娃娃抓起做熏陶啊!

这部动画片几乎每个妈妈都知道,又名 《昆虫总动员》 ,讲述了一堆可爱昆虫的故事。

采用非常新颖的 3D动画+实景 拍摄模式,真实又有趣。

既然名叫微观小世界,那说的就是 各种小昆虫的趣事 。

有渴望飞奔的蜗牛,有调皮惹事贱萌贱萌的瓢虫……每种昆虫都充满了人性,感染力极强。

每集都很短, 5分钟左右 ,孩子看也能很好地控制时间。

这部动画片有点儿类似爆笑虫子,没有台词。

每一集都是主角小老鼠雷迪克在某个生活场景下的一些囧事,特别 搞笑 , 非常减压 ,而且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

3D的表现形式,让雷迪克的形象更加生动可爱,尤其是水汪汪的大眼睛,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动画片没有对白,内容全靠音乐、节奏和雷迪克丰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非常有趣,壮哥看了一年了都不烦。

经典儿童IP ,三妹之前推荐过 巴巴爸爸的绘本 ,改编的动画片也非常好看。

故事依然围绕着巴巴爸爸一家人展开,他们造型奇特,色彩丰富,还能变形,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动画片在单纯快乐的家庭气氛中,代入一些 精神鼓励和教育 ,是非常自然的动画表现,孩子接受起来也容易。

现在除了之前的版本,又推出了新的系列,都非常好看。

同样是 改编自绘本的动画片 ,画风非常可爱,有旁白无对白。

比较适合2-4岁的低幼孩子做英语启蒙,但相对来说, 更适合稍微有点儿听力基础的孩子 。

主人公是可爱善良又有点儿小迷糊的小鼠波波,还有他的朋友松鼠乐乐、鳄鱼丁丁、小鸡奇奇,他们一起玩耍,内容温馨有趣。

动画的创意中蕴含了 对幼儿的教育理念 ,提供了一个可无限延伸的想象空间,非常 适合家长对孩子进行引导 ,培 养生 活和学习的能力。

这是一部来自韩国的 幼儿英语启蒙动画 ,零基础的英语小白也能看。

主角是一只叫DIDI的小狗,以它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画风简约、形象可爱、色彩艳丽,非常吸引孩子。

全套31集, 每集2-3分钟 ,每集都会有简单的英语短语、日常交际用语,还会反复出现,覆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场景,有语言,孩子好理解,2、3分钟的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视力。

芝麻街是老牌动画,几十年的 历史 了,非常经典,几乎所有 育儿 专家都推荐,魅力不减当年。

严格来说,它不是一部“动画”片,更像是一场木偶剧。

运用了木偶、动画、真人表演等一系列形式,让孩子从基础认知开始学习,逐渐向孩子渗透 颜色、阅读、算数、字母、数字 等基础知识。

相对来说,可能大点儿的孩子更容易接受。

壮哥最近开始看芝麻街,天天在家叨叨里面的台词,每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环境是什么样的。

芝麻街也分为 中文版 和 英文版 ,家长们可根据需要自己选择。

又一个超级经典的儿童IP,除了动画片,还有 动漫电影、舞台剧、周边、绘本 等等,爱车的小朋友更感兴趣。

动画片的主角,是一个叫托马斯的小火车,他和朋友们生活在一个被蓝色大海环绕的小岛上。所有的故事都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有一种田园般的纯粹。

虽然这些火车们各不相同,但都童心满满。淘气任性爱炫耀,喜欢冒险, 让孩子很有共鸣 。

故事也非常有教育性, 引导孩子的人际交往 ,不过这个适合稍微大一点点的小朋友,壮壮还看不太懂,所以不是特别感兴趣。

虽然这名字有点儿拗口,但是这确实是一部非常不错的 硬核科普动画 。

国内团队制作,将科普知识讲解得很到位。

每一集分为不同的主题,介绍不同的知识。白泽是动画片的主角,由他带着小朋友 探索 答案。

一集 5-8分钟 ,讲解一个主题,寓教于乐。

从基础开始学起,兼具童趣又能收益。

由 法国儿童哲学家和英国BBC合作制作 ,质量自然是没得说。

动画片共52集, 每集5分钟 ,以主人公雨果的一个抽象问题开始,最后结尾还留一个问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用简洁、易懂、有趣的方式诠释抽象概念,教给孩子 从辩证多元的角度认识世界 。

很多复杂的哲学问题,比如什么是妒忌?什么是爱?什么是大?动画片都通过简洁通俗的讲解,让问题变得简单可理解, 有趣又有教育意义 。

以上这些动画片,都比较适合2岁左右的孩子观看。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通过优秀的动画片的引导, 既能消磨时光,又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

不过家长们,可要限定好时长,保护孩子的眼睛哦!

科普。。。

硬核科普来啦!标准模型的创造

中科院高能所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作者杰拉德·特·胡夫特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所科研动态和综合新闻的发布;理论物理及其交叉学科的科学传播

作者:杰拉德·特·胡夫特

译者:彭博

作者简介:

杰拉德·特·胡夫特是荷兰理论物理学家,乌德勒支大学教授,他和其论文导师Martinus Veltman 因为“阐明了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而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译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在读博士,从事高能物理唯象研究,导师为杨金民研究员。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不仅仅是一个模型,它还是一个只用一些简洁的原理和方程就能囊括几乎所有已知的亚原子粒子和作用力的精致的理论。物理学家们在广泛的研究之中,汇聚了很多或大或小的成功才最终造就了这个模型。极其精细的实验和冗长的理论计算是实现这一成就的必要条件,这也使得人类的创造力达到了极限。

01

背景

两个物理学新理论的出现成为了20世纪初的标志性事件1。首先,Albert Einstein 具有非凡的洞见:尽管光以有限的速度传播,也可以修改力学定律使之仍然符合运动的相对性原理。他的理论创造被称作狭义相对论,并且因为他的成就, 历史 上第一次人们相信纯粹的逻辑推理可以变革我们的宇宙观。第二个理论源自于将James Maxwell关于电磁场连续统的定律和统计力学定律统一起来。Max Planck 首先找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理解热如何产生辐射的唯一方法就是假定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个理论就是著名的量子力学。

最初,大家认为量子力学只适用于原子和它们的电子发出的辐射。但是物理学家逐渐越来越清楚量子力学定律应该成为普遍适用的物理学规律。这个普适性要求和爱因斯坦的相对性理论的精神一脉相承。尤其是量子力学不仅要适用于电子还要适用于原子核中的粒子。

02

早期发展

1969年以前,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理论融合一直是个核心问题2,但是实验上已经做出了多得多的发现3。物质粒子已经被分成轻子和强子。当时已知的轻子是电子和缪子以及它们的两个中微子(假定中微子是无质量的)。包括质子和π介子在内的强子服从“奇异数”和“同位旋”这些量子数的守恒定律。强子可以被分为介子和重子,介子可以大致被描述为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的组合,而重子也可以简单认为是由三个夸克或者三个反夸克组成的。亚原子粒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对称性可以近似用“八正法”(图一)来描述。并且似乎所有强子都有无穷多个激发态,这些粒子激发态中的角动量受其质量(单位为GeV)的平方所限制(图二)。强子的这个特点似乎在告诉我们关于强相互作用一些重要的事但是理解它的最初尝试都包含了相当抽象的形式体系。

众所周知,亚原子粒子也有一些物理性质来自于弱力和电磁力。然而只有电磁力获得了足够多的认识并能做详细的计算从而得到实验的精确检验。理论物理学家们曾试图发展各种方法,不仅让电磁力而且让其他几种力也服从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尽管他们努力了将近半个世纪,但所有试图完善这个“量子场论”的尝试都不幸失败了。不仅如此,对于介子和重子间的强相互作用的描述也让他们陷入绝望。

图一、 八正法。(a)自旋为零的介子 (b)自旋为1/2的重子。这些粒子可以根据电荷数q和奇异数s分组形成八正图(八正图表明了介子和重子夸克组分间的味对称性)

图二、 强力本质的线索。所有强相互作用粒子和它们的激发态的角动量似乎都小于或约等于它们质量(单位为GeV)的平方。不同粒子类型似乎能够形成笔直而又平行的限制线。其中N 代表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

那时一些理论物理学家就此断定量子场论不应该成为描述粒子间相互作用动力学的可能方法。我们现在知道这种见解错误的。然而他们对于量子场论的不信任是可以理解的:在所有已知的量子场系统中都会出现高能发散,这使得这些系统不适合用来描述强相互作用。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把核子聚合在一起的强相互作用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些理论物理学家所犯的错误其实是他们认为这种“坏的”高能发散行为是所有量子场论中不可避免的、普遍的特征4。

因为这种对量子场论广泛的质疑,很少有理论物理学家敢去探究场论方法。他们本可以意识到当作用力很微弱时他们的疑虑可以被一扫而光。的确,弱力是第一个可以用新的规范理论表达的亚原子力2。这样的理论由杨振宁和Robert Mills在1954年提出(图三)5。他们受到了引力和电磁力都服从于局域规范不变性原理这一事实所启发。这一原理说的是在某一时空区域所做的对称性变换不受发生在另一时空区域事件的影响。这一美妙的理论创造刚开始进展缓慢,直到1964年Peter Higgs, François Englert 和 Robert Brout意识到真空结构可以被一个标量(自旋为0)粒子场描述后它的威力才开始显现。这个标量粒子就是著名的Higgs粒子。在引进Higgs粒子之后,Yang-Mills方程就能被用来精确地描述弱力了。Yang-Mills 场的场量子传递这个力并且它可以通过“Brout-Englert-Higgs 机制”来获得质量。能够精确地描述这一切如何发生的合理并且现实的模型由Abdus Salam, Sheldon Glashow 和 Steven Weinberg 在1960年代提出。

图片

03

1970年代

1971年,我和Martinus Veltman 证明了这些理论(其中Yang-Mills 规范粒子质量源自于Higgs标量场)是可重整的,这让量子场论全面恢复生机4。重整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区分方程中的代数质量项、代数耦合项和真实粒子的物理质量、物理电荷的数学描述。这些代数参数值的选择关键取决于这个理论中所考虑的最小距离标度。所以如果我们坚持认为所有粒子都是点状的,那么最小的距离标度应该是0,从而这些代数参数就会是无穷大。这些无穷大的代数参数被用来消除这些方程不可避免的粒子间无穷大的自相互作用。但是需要非常小心地进行这些无穷大量之间相互消除的数学处理方法。许多理论物理学家不明白这些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于是他们就强烈怀疑“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垃圾”。

我们不仅在学习如何去构造实际上逻辑自洽的模型而且在学习用“重整化群”去研究这些理论在极短距离上的变化方式。1953年Ernst Stückelberg 和 André Petermann 提出了能够在不同距离标度下进行变换的数学方法。而Curtis Callan 和 Kurt Symanzik 把它同时应用到了凝聚态物理理论和基本粒子物理学之中并且定义了一个所有理论都可以计算出来的β函数。如果β函数是正的,耦合强度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反之则会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减小。曾经很多理论物理学家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他们认为所有的量子场论都具有正的β函数,而且这一度被证明是正确的。由于不同程度的理解错误,早期产生负的β函数的计算(包括我的计算)都被系统地忽略了,直到1973年David Politzer, David Gross和Frank Wilczek 发现Yang-Mills 理论的β函数一般是负的。因此,随着距离的缩短,粒子间相互作用就会变弱——这样的性质被叫做渐近自由——从而使得粒子可以被束缚在原子核中。在这以前Yang-Mills理论一直被认为只适用于电磁和弱相互作用,然而渐近自由的发现马上使得Yang-Mills理论成为描述强相互作用的主要候选者。

其实,实验观测已经指向了同样的方向。一个Yang-Mills结构不仅巧妙地符合之前建立的关于强相互作用的代数对称性(例如八正法)而且也和位于加州的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所做的实验观测结果保持一致。实验观测发现强相互作用似乎表现出标度行为,好像距离越小它的强度也越小(也就是著名的Bjorken标度)。在Yang-Mills场的渐近自由被发现之前,理论物理学家们已经断定没有量子场论适用于强力。

Yang-Mills场本质上是电磁场的推广,Maxwell 早在100年前就已经确定了这些公式。粒子携带了一个广义上的“电荷”,这些“电荷”不仅允许它们能被Yang-Mills场加速而且能在Yang-Mills场的作用下转变成其他种类的粒子。因此,在弱力的作用下电子能转变成中微子,质子能转变成中子,等等。强力被认为是作用于夸克上一种新型的场而夸克是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组成部分。除了常见的电荷,夸克也携带一种三重荷,由于容易让人联想到颜色的三原色故而将它们称为红、绿、蓝三个色荷。所以这种Yang-Mills理论也被叫作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 ),其中的希腊词语chromos表示颜色。

04

完善细节

图片

这是第一次所有已知粒子和它们间的作用力被放到同一个模型之中。这个模型描述了包括三种主要作用力(强、弱和电磁力)、一个Higgs场和几个物质场在内的三个互相关联的Yang-Mills系统。这些物质场是自旋1/2的Dirac场,主要由四个已知的轻子和三个已知的夸克组成。根据这个理论,Dirac粒子不能直接发生相互作用而只能通过交换Yang-Mills场的规范玻色子来进行。Yang-Mills场和物质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对于同一类粒子都一样,而Higgs场对于不同物质场的耦合系数都不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同粒子之间的区别才会发生。通过真空对称性的破缺,Higgs场也可以为Yang-Mills规范粒子赋予质量。但是Higgs场只被允许具有有限个相互作用系数,因此这个模型只有少数可调节参数:夸克、轻子的质量和一众混合参数。值得指出的是,当极其微弱的引力作用于粒子上时,只能用经典的广义相对论来处理。

这个模型的早期版本还有其他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弱Yang-Mills规范粒子(带电部分是W+、W-玻色子)中的中性粒子—Z玻色子—的明显缺失。这些“中性流相互作用”是在1973年CERN上关于电子和中微子至关重要的实验上探测到的(图4)。但是本应该发生奇异数改变的强子间相互作用却被实验观测排除了。Glashow, John Iliopoulos 和 Luciano Maiani在1969年提出了一个对于这个问题可能的补救方法。这个方法要求大幅度修改这个模型:一个名为粲夸克的第四个夸克需要被引入进来。

1974年一系列新粒子的发现标志着一场新的变革正在到来。而这是以在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位于纽约厄普顿的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上发现J/ψ 粒子而开始的。这些新粒子就包括让人难以捉摸的粲夸克,而且它们的性质充分证实了量子色动力学和渐近自由。

然后越来越多的细节被加进来了。一个名为KL的特殊介子的稀有衰变似乎暗示着CP对称性的破缺。关于这个现象最自然的的解释是还有另一对夸克(顶和底夸克)存在,这是因为只有至少六个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导致观测到的CP破缺。陶轻子和它的中微子被发现于1978年,而底和顶夸克分别于1977和1995年被证实存在。

因此,一个包含三代且每一代都由两个轻子和两个夸克组成的物理图像出现了。所有这些粒子都和三个Yang-Mills场、一个Higgs场当然还和引力场发生相互作用。1970年代,物理学家一般认为这个标准模型只是一块垫脚石。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似乎并不需要做什么修改就可以解释接下来一系列的实验发现。这个标准模型变成了一个“标准理论”——一个对于已知粒子和作用力的精确而又现实的描述。

但还有一个细节需要被加进来。标准模型最初设计时只包括严格无质量的中微子,但是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流却带来了一个反常6。1998年一个在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上至关重要的观测表明中微子可以混合,因而中微子必须有质量。把中微子质量项加入标准模型只是一个小小的修补,其实也不是不可接受,即使这确实给标准模型加入了更多的参数。早期版本具有20个可自由调节的基本参数,而现在这个数字增加到了至少26个。

05

超理论

图片

直到1980年代,量子场论被认为是描述所有已知粒子完美的模型框架。的确,如果我们要求理论只有有限个基本自由度或者说有限个自由调节参数,那么就要求所有力都是可重整化的。可是对于所有强力,需要满足更为严格的渐近自由条件。唯一能满足这些条件的理论就是让Dirac粒子和Yang-Mills场、Higgs场(如果需要的话)发生相互作用。这就是五十多年前的那个问题——怎样结合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现在的答案。

三个Yang-Mills场系统建立在对于Dirac粒子完全相同的广义规范原理上的这个事实启发了许多研究者继续寻找更普遍的共性而不是仅仅止步于此。我们能够找到大统一场论吗?这样的理论以前已经被理论物理学家们寻找过,著名的有Einstein 和 Werner Heisenberg。但是因为那时候Yang-Mills理论还未被创造,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现在我们似乎找到了做出更好工作的关键钥匙。

作为理论物理学家,我现在用最强烈的声音,呼吁我们从事实验科学的朋友在尽可能小的能量标度下去获得更多关于自然界最基本物质结构的信息吧!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能量的仪器——大型强子对撞机——将会迈出这一步。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参考文献

Reference

1. Pais, A. Niels Bohr’s Times, in Physics, Philosophy, and Polity (Clarendon, Oxford, 1991).

2. Crease,R. P. Mann, C. C. The Second Creation: Makers of the Revolu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Physics (Macmillan, New York, 1986).

3. Källén, G.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Addison-Wesley, Reading, Massachusetts, 1964).

4. Hoddeson, L., Brown, L. M., Riordan, M. Dresden, M. (eds) The Rise of the Standard Model:

a History of Particle Physics from 1964 to 1979 (Cambridge Univ. Press, Cambridge, 1997).

5. Yang, C. N. Mills, R. L. Conservation of isotopic spin and isotopic gauge variance.

Phys. Rev. 96, 191–195 (1954).

6. Bahcall, J. N. Neutrino Astrophysics (Cambridge Univ. Press, Cambridge, 1989).

7. Ross, G. G. Grand Unified Theories (Perseus, Reading, Massachusetts, 2003).

图片

阅读原文

大王乌贼测序用的什么技术平台

广袤的海洋除了带给人类丰富的渔业资源硬核科普育儿知识,还孕育了原始的恐惧。在深邃黑暗的深海中硬核科普育儿知识,谁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人类难以想象的庞然大物冰冷地注视着海面上航行的船只。自人类开启航海时代,海怪的传说就一直流传在水手中间。其中最经典的形象应该以章鱼为代表的巨型头足类动物,这些触手怪物不仅出现在中世纪的海图中,还成为现代与航海相关的奇幻作品的标配。

当其硬核科普育儿知识他海怪都因为科技的进步逐渐被人遗忘,头足类海怪却始终活跃在人类的想象力舞台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王鱿的发现。被称为大王乌贼的大王鱿因为被夸大的体型数据以及与抹香鲸的食物链关系而成为现代生物学深入人心的传说。

目前,远洋渔业的发展让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大王鱿个体。与体长几十米,可以抹香鲸搏杀的传说不同,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大王鱿个体身体长度只有2.25米,算上腕足,全身也只有13米左右。既没有反抗抹香鲸的能力,更不可能掀翻船只。但是这样的体型在头足类动物中已经是巨无霸了。而且与体型相比,更令人惊讶的是大王鱿的生长速度,它们在短短3年内就能从1.4毫米的卵成长为体型长达几米的大型动物。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科学家们也开始尝试对大王鱿的基因组进行测序。2013年,哥本哈根大学专家托马斯·吉尔伯特就曾利用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对大王鱿进行研究,确定世界各地发现的差异很大的大王鱿样本都属于同一各物种。而最近,托马斯·吉尔伯特带领的国际团队又有了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在《GigaScience》上公布了大王鱿的完整基因组序列,让人类对这种传说生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这次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用Illumina和PacBio测序技术对大王鱿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Illumina是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代表,采用桥式PCR、4色荧光可逆终止和激光扫描成像技术。PacBio则是第三代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将纳米孔和荧光可逆终止dNTP技术相结合。测序结果表明大王鱿基因组发的大小约为2.7 Gb,约为人类的90%。

研究人员还发现,大王鱿体型与其它头足类动物相比如此巨大似乎与重要的发育基因Hox和Wnt有关。这两种基因在大王鱿体内仅以单拷贝形式存在,这表明大王鱿发育的策略并不是基因组复制,但更深入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大王鱿与反射素与原钙粘蛋白相关的基因。

虽然这次研究得到的结论并不能回答关于大王鱿的大部分问题,但是有了基因组数据在手,人类对这种神秘的深海动物的研究将变得更容易。科学的进步让人们一步步看清曾经广为流传的海怪的真相,让它们就此退居于虚构的传说或者回归到现实中我们熟悉的动物。因为极少与人类接触,大王鱿得以在现代社会中成为新的传说,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最终想象力带来的虚幻形象会逐渐褪色,大王鱿将以真实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

参考资料来源硬核科普育儿知识:果壳网

3

8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过去十年最重大的科学发现

很硬核科普

作为现存最大的齿鲸,抹香鲸为何要跟大王乌贼过不去?

科学猎奇

311评论

研究揭示雀鳝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与生物地理学过程

潇湘晨报

看更多热点资讯

关于硬核科普育儿知识和科普育儿小知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6504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