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育儿教育(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

时间:2023-01-09 阅读:15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卢梭育儿教育,以及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卢梭的《爱弥儿》是怎样的一本书,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地位是怎样的

《爱弥儿》(Émile: ou De l'éducation),亦有译名作《爱弥尔: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自认为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卢梭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爱弥儿不是一本详细的育儿指南,不过在其中的确有一些教育子女特别的忠告。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第一部教育小说

读书|《爱弥儿》,一部仍不过时的教育学著作

《爱弥儿》出版于1762年卢梭育儿教育,作者是250年前的卢梭卢梭育儿教育,就是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的那个法国思想家卢梭。此书不仅对康德、裴斯泰洛齐、杜威等许多教育家有启发和影响,在儿童心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奇特的是,他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孩子,所以这是一本想象的教育者手记。更奇特的是,卢梭育儿教育我仍然感觉卢梭的教育理论没有过时,还能给人很多启发和教益。

爱弥儿是卢梭虚构的教育对象,人物设定是中人之资,能接受作者的教育,是作者的学生。

卢梭要求爱弥儿像野蛮人那样进行锻炼和实践。这种锻炼和实践是一种生产劳动,同时也是能够调动智力参与的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观察力、想象力。野蛮人要靠自己的生存技能活下来、总在亲身实践,他们在打猎获取食物的同时,既锻炼体力,也在锻炼智力。

卢梭要求爱弥儿在12岁以前学习农业,12岁至15岁学习手工业,并提出选择手工业的标准是:实用而有兴趣、符合学习者的性别和年龄特征、能发展智力和有益于健康。

卢梭认为儿童通过亲身实践这个渠道获取经验,虽然费功夫,但是理解消化得最好。相比读书获取间接经验,对于理性能力不足的孩子来说,亲身实践能非常好地融入到已有的认知模式中,更能打好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卢梭认为只要有可能,就要让孩子多体验,多实践,多动手。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认知天性》等书也都认为亲身实践能促进大脑相应区域神经通路的髓鞘化,从而提升智力。

因为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是卢梭说的理性能力还很不足,所以他反对用理性说教来教育孩子。

逻辑是:孩子本来就还没有理性能力,你却想用理性来教育他,他如何能够理解?就算他按照你的意思做卢梭育儿教育了,那也只能是一种服从,而不是理解、不是信服和自发的行动。等到小孩长大了,能力增强了,他最后总要反抗你的。

卢梭说,我们本来的目标是让孩子达到理性,我们却用孩子还没有的理性来跟他说教,这不就本末倒置了吗?孩子如果已经能够理解大人的说教,就没有必要教育了,因为他已经有你想要的理性了呀。

卢梭认为,虽然孩子理性能力不足,但十分善于模范,所以有效的教育是身教。不必向儿童讲理论或强使其接受道德原则,而是要结合具体事物,通过实践等非理性的方式来让他理解。

所谓非理性教育,是一种符合孩子自然天性的教育,就是说孩子在这个阶段应该是什么样子,就按照那个样子来教育。孩子该有孩子的样子,不要拔苗助长。

什么是不属于孩子的样子呢?

那种在大人的所谓理性教育下的“驯服”,那种表现出来的孩子不该有的小大人般的“理性”。

卢梭主张父母,尤其是母亲应该亲自带孩子。确实是,因为孩子的教育,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卢梭给出了他的理由,是对我原本的观点很好的补充。

理由一、卢梭认为,保姆或者爷爷奶奶的育儿水平没有父母高,文化水平也没有父母高。

理由二、卢梭认为,保姆的出发点一般总是为了让自己省事,让雇主表面满意。保姆总试图让孩子学乖,孩子最好是别动、别闹、这样他们就轻松了。他们不会考虑孩子的自然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的,这是他们增长体力和智力的方式。

爷爷奶奶没有教育的责任,他们的出发点一般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疼爱小辈的需求,同时也没有体力顺应孩子的天性。我经常看见有奶奶带孙子出来的,总是听到奶奶命令孙子不要跑,不要碰这,不要碰那,这里不许去,那里不许去,什么时间该干嘛,什么时间该走,总是在用命令不断地剥夺和打扰孩子玩的乐趣。这些都没有考虑孩子的长远利益。

卢梭认为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指我们天性的内在发展(有点像王阳明的心学)卢梭育儿教育;二是人的教育,指别人教给我们的;三是事物的教育,指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中获得良好经验。卢梭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的教育。

他认为应该把孩子带去农村,那里没有污染,没有过多的诱惑,相反,有形形色色的动植物,能让孩子更好地接触大自然获得第一手经验。孩子能知道自己吃的食物原来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长出来的,能看见夜晚满天的星斗,能观察到各种各样动物的谋生本领。卢梭认为这相当于让孩子翻阅“自然”这本无字天书,能够获取丰富的成长养料。

卢梭说,爱弥儿大了以后,还会带他去游学,最好是徒步去游学。因为这样能走走停停,沿路考察风土人情,能让人迅速地成熟。

我很赞同卢梭说的自然的教育,但是我也不会让孩子远离阅读。我一直认为,阅读是最廉价的、最快速的获取经验的方式。阅读后的反思、由阅读启发的行动,都是非常好的实践和成长。实践和阅读两者都要有。

卢梭说要让爱弥儿学他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卢梭会去引导,但绝不强迫他学习。书中讲了一个引导的例子。一次,卢梭想让爱弥儿学习天文知识,但在开始接触天文知识时,爱弥儿觉得这些东西没有用,不想学。卢梭就说好,那停下来,他不会像一些家长那样和孩子唠叨大道理,或者命令必须学之类的。

有一次,卢梭带着爱弥儿去树林探险,走着走着,他们迷路了,卢梭就抓住这次机会来引导爱弥儿产生学习兴趣。他说我们住的地方在树林的南边,我们上次学过,好像什么星星一直在北边,我们如果能够找到那颗星星,就能知道哪里是北边,北边的反方向就是南边。

受到启发的爱弥儿说,是不是我们找到方向后,一直朝着那个方向走就可以出去了?卢梭说,是的。

最后,他们凭借天文知识顺利地走出了森林。这让爱弥儿体会到了天文学的好处,他由衷地说,天文学还真是有用啊。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引导。

法国亨利.卢梭得作品有没有爱弥儿

法国亨利.卢梭的作品没有《爱弥儿》,原因是:

1、《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

2、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

3、亨利.卢梭出生于1844年5月21日,《爱弥儿》出版时,他还没有出生;

4、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卢梭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爱弥儿不是一本详细的育儿指南,不过在其中的确有一些教育子女特别的忠告。

关于卢梭育儿教育和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63399.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