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激将法育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激将法适合什么样的孩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育儿建议:使用“激将法”,不如让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
(本文约1814字激将法育儿,阅读全文约需3分钟)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激将法育儿的时候,总是会使用激将法,总是喜欢拿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认为只有运用这种激将的方式,才可以使孩子不断地进步,才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是这种激将法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都是没有自我认同感的。
苏苏(化名)就是在妈妈的激将法长大的孩子,虽然他现在事业有成,但是他却总认为自己在公司中是最不受喜欢,也是最无用的那一个,总觉得在公司里面,领导对自己的印象非常的不好。所以苏苏一直都是在紧张和焦虑的情况下去工作的,而在这种情绪下去工作的结果当然是总是出错。虽然苏苏的工作能力变得越来越差,但是领导并没有因此去责怪他,而是建议苏苏去看心理医生。
在心理咨询室里,苏苏向医生坦白了一切,原来苏苏一个人在那工作,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一次,而他之所以选择离开家庭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远离自己的母亲。
因为在母亲身边,苏苏总感觉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母亲对他使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激将法。不论苏苏一件事情是否做错,母亲总是会拿他身上的缺点去和其他孩子进行对比,这就使苏苏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价值。
虽然他现在离开了妈妈的身边,想要独立生活,可是这种噩梦却一直缠绕着苏苏。他不喜欢别人评价自己,而在工作的时候也非常担心出错,害怕同事嘲笑自己,即便是在休息的时候,他的耳边也仍旧会想起妈妈说的话:“和别人对比你差了好多,怎么可以安心的放松呢激将法育儿?”
虽然苏苏最后的诊断结果并没有到达焦虑症的程度,但是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原本的生活,而真正影响到他的则是父母所运用的激将法。
孩子在小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办法正确的看待自己,永远都是通过父母的眼睛来看待自己的。而许多家长之所以对孩子使用激将法的原因,只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做自己,但是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之下,反而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为这类家长的眼中看到的永远都是失败的孩子,孩子身上的一切都令父母感到不满意,就连孩子开心的瞬间,也被父母认为是孩子太过于骄傲自满,最后连孩子快乐的权利都被剥夺。
在父母极端的激将法教育之下,孩子只会感到越来越焦虑,他们会对这样的生活产生许多的厌恶,甚至使他们变得很敏感。
激将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错误地使用只会给孩子带来许多的影响。所以家长与其对孩子使用激将法,不如去建立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所谓的自我认同就是孩子认可自己的意思,他们知道自身的价值。但是自我认同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因为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他们连自我意识都没有,所以并不存在自我认同感。
心理学家也对此证明:儿童做出一个行为时,得到了他人,特别是父母的认可才会产生许多正面的行为,孩子的自我认同才会出现。
而对自己认可的孩子,往往会给人热情开朗的感觉,他们对自己很自信,在生活中也不会存在挫败感。
所以说,自我认同感对孩子是很重要的,一个清楚知道自身价值的人,在未来也会有着许多的好处。那么家长要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呢?
1、鼓励和表扬才可以使孩子前进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被夸奖,特别喜欢被父母表扬。所以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才是可以使孩子前进的动力。当孩子无法完成一件事时,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鼓励,而当孩子圆满地完成了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表扬也是必需的。
2、减少对孩子的创伤
批评就像是一把无形的刀,在不经意之间就给孩子留下了许多的伤痕,这些创伤,对孩子未来的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家长培养孩子自我认同感的前提就是要减少对孩子的创伤,拒绝随意地去批评孩子。
3、爱要表达
现在许多父母都喜欢默默地去为孩子付出,甚至也有些家长觉得管教也是对孩子爱的表现。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去体会父母管教自己的苦心,他们更在乎父母的爱,是否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
所以家长一味对孩子的管教,只会使孩子产生误解,不愿意和父母亲近。这也就表示家长如果爱孩子的话,那么就一定要用言语来表达出来,这样才有助于孩子获得自我认同感。
激将法并不是绝对的教育方式,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我们可以运用其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但前提是要让孩子拥有自我认同感。
用“激将法”教育3岁孩子,好处没有坏处一堆,如何正确激励才好
文 凝妈
重庆程女士家的儿子豆豆马上3岁了激将法育儿,和其他小朋友能和睦相处激将法育儿,唯独和小表妹玩就不正常。孩子表示不讨厌小表妹,总是和小表妹抢东西,还打她。
程女士很是纳闷,分析原因发现,原来是豆豆爸爸喜欢用“激将法”教育孩子。比如豆豆不收拾玩具,爸爸就说把玩具送给小表妹。豆豆吃饭不乖,就说不给豆豆买玩具、给小表妹买玩具。豆豆把脸盘打翻了,就说把豆豆的新自行车送给妹妹。
结果,豆豆听到这样的话,就哭着说讨厌小表妹。
这个现象是不是很常见啊,激将法育儿我们为了纠正孩子的行为,就喜欢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改正行为。当时可能有效果,但是长期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还有很多不良影响。
《小舍得》中,南俪和夏君山总是说米桃各方面优秀,让欢欢向米桃学习。结果造成的后果是,欢欢嫉妒米桃,在学校里霸凌米桃,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3岁的豆豆和欢欢特别像,因为在他出现行为问题时,爸爸总是要把他的东西送给小表妹,小表妹对他构成了威胁,成了他的敌人,所以他特别讨厌小表妹。
另外,有专家调查研究发现,孩子的自激将法育儿我认知水平很低,主要是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如果父母用负面的语言激励孩子,会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让孩子产生挫败感,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比如,家长常常对孩子说反话,不夸赞孩子,而是说孩子“很笨”“不行”“做不到”等等,孩子可能会把这些负面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就是不行,从而将自己封闭到舒适圈内,逃避现实,无法面对挫折和挑战。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在教育孩子时,用一些和孩子行为不关联的事情激励孩子,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不能击中要害,自然也没有效果。孩子不收拾玩具、不好好吃饭,和表妹有什么关系呢。所以,表妹真是个垫背的,也是够冤的。
那不能用“激将法”教育孩子,该怎么教育孩子呢。实际上,对3岁的孩子来说,出现一些不符合大人要求的行为再正常不过,不能用大人的思维去对待他,而是要把他当作弱者,去教他、去帮他,让他逐步学习、改善各种行为。
第一,教会孩子做事的方法
孩子为啥不收拾玩具、不好好吃饭、打翻脸盆,不是他故意的,而是他不会。没有教他收拾玩具,有人帮他收拾玩具。没有教他自己吃饭,有人给他喂饭。没有教他扶住脸盆,有人给他洗脸。他的能力没到,这些就谈不上是错误。
所以,看到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第一时间不是指责、责骂、吓唬,而是给孩子示范,让孩子跟着学。就像小时候学走路、学说话一样,一点一点引导,直到孩子能够完全独立,才能放手。
不要和别的孩子比较,朋友家的孩子、同学家的孩子、邻居家的孩子,同样是3岁,可能已经掌握了这些技能,并不重要,也不代表自己的孩子比人家差。每个孩子都不一一样,花期不同,尊重孩子的自己的成长规律。
第二,给孩子树立一个偶像
这里树立偶像和上面的“激将法”完全不同,而是给孩子画一个大饼,让孩子心生向往,从而向好的行为发展。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这样被激励的,他的叔叔在纸上画了直角三角形,并写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告诉他,2000年前毕达哥拉斯就会证明了,难道激将法育儿你证明不出来。爱因斯坦怀着强烈的好胜心,冥思苦想,坚持三周证明出来。
看到这个案例,我们就会发现,给孩子的偶像是正面的,高大的,遥远的,孩子只有崇拜的份,没有嫉妒的份,激励着孩子向前。
拿吃饭这件小事来说吧,可以跟孩子说,吃饭就可以长得像大哥哥一样高,孩子内心的小崇拜立马激发起来,吃饭喷喷香。
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万能解决方案
还需要注意的是,激励孩子没有万能答案,不能套公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方案。
在其他孩子身上管用的方法,再好也不能照抄写。可以参考,然后进行改良,之后在孩子身上应用,发现有问题的时候要及时修正,直到适合自己孩子为止。
很多朋友说,一些 育儿 理论一点用都没有。不是没用,而是你不会用。 育儿 理论可以给家长启发思考,需要你自己去实践、行动,之后你才会领悟到其中的妙处。
我们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是却因为追求即时的效果,而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比如激将法,导致孩子出现其他问题。所以在教育孩子时,要多思考,用正向激励的方法,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家长还在“激将法”式育儿吗,孩子的心你不懂?
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可谓是绞尽脑汁。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采用激将法的方式逼着孩子去前进。
家长认为激将法比鼓励有用的多,批评和指责会让孩子更加地努力和上进,让孩子反思自己的错误,而鼓励只会让孩子沾沾自得,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更别提改正。
虽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这种只激将不鼓励的方法这给孩子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阴影。其实孩子比起批评更希望获得鼓励和赞扬。
他们听到父母对他的鼓励会觉得温暖,认为家长对他们还是有希望有寄托的,可是如果家长批评孩子,总是对孩子用激将法的方式把孩子和其他人拿来作比较,就会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甚至认为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
这个时候孩子为了获得爸爸妈妈的爱,就会更加迫切地希望自己做出一些成绩来,而往往事与愿违,成绩一落千丈,从而一蹶不振,甚至变得自卑,自闭,具有明显的厌世的倾向。
家长不是在激将,而是在逼孩子!
小编有一个朋友叫安安,安安的女儿静静今年已经十岁了。和静静一样大的小朋友都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可是静静却十分胆小,整天躲在房间里偷偷的哭,对一些新事物总是很抗拒和害怕,自卑自闭,前些日子还被医生诊断具有抑郁症的倾向。
其实小的时候静静是一个非常可爱外向的小朋友,见到人就会甜甜地打招呼,很受亲戚邻居的喜爱。但安安对静静的要求非常高。
每当孩子没达到自己的预期,比如考试成绩获得第二名的时候,安安就非常生气,一直用激将法的方式逼着孩子学习,对静静说:“你怎么这么笨,就是考不了第一名呢?我就不该生你!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比你可优秀多了。”
安安不仅对静静进行一些辱骂,甚至有的时候安安过于生气,还动手打孩子。刚开始静静还会反抗,或者对妈妈道歉,说下次不会再这样了。但久而久之静静也变得麻木起来,成绩也一落千丈。
最后安安发现,明明没有事情发生,静静也会躲在房间里偷偷的哭,安安问静静怎么回事,静静却不说话,安安更是生气,认为静静总是故意跟自己作对。
到最后静静已经完全不能和其他人正常交流,并且一看到安安就十分害怕,焦虑,具有厌学倾向,甚至具有厌世自杀的倾向。
安安这才觉得静静的心理出了问题,找到了心理医生帮忙治疗静静,可是心理医生却说静静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需要休学治疗。安安这才感到十分后悔,想要弥补静静,却为时已晚,只能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孩子学要的不是你“变味的”激励,而是你真心的鼓励!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一句话:“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除了赞美与鼓励,我找不出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办法。”我们爸妈都知道赞美的重要,但却少有人懂得鼓励有多重要,更别提懂得该如何鼓励孩子的方法了。
而在生活之中,我们为什么要多鼓励孩子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多鼓励孩子的重要性。
1. 是强大自信的催化剂
爸爸妈妈多多地真心鼓励孩子,是孩子拥有强大自信的催化剂。在孩子失败的时候不奚落孩子嘲笑孩子,而是真心鼓励孩子,教会孩子克服困难的方法和能力。
当下一次挑战来临的时候,孩子就会有强大的自信心去面对困难,挑战困难。可以说鼓励是成功的一剂良药,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
我们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爱。当孩子面对困难失去信心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去鼓励孩子继续打败困难,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扬起奋进的风帆,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并战胜困难和挫折。
除了口头鼓励,我们还可以给予孩子一些物质奖励,激励孩子完成挑战。要知道孩子成功的时候需要鼓励,让他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孩子失败的时候更应该受到鼓励。比如孩子这次考试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努力做出肯定,孩子对事情的认真的态度进行肯定等等。
2. 让孩子充满正能量
家长也可以用以身作则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让孩子从小懂得礼义廉耻,例如上公交车看到老人时,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率先起身给老人让座,为孩子树立一些良好的榜样。
也可以鼓励孩子给老人让座,让他体会到帮助人的快乐。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相信家长的以身作则一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心里也充满满满的正能量,造福社会。
3. 学的更加快乐
如果家长多多鼓励孩子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上获得更多的兴趣,从而可以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因为家长的表扬会让孩子感到期待,所以孩子为了收获家长的更多表扬就会比之前更加努力认真的学习。
通过这样的鼓励,父母能传达对孩子的信任,无论是能力上的信任,还是人格上的信任。这种被人信任的感觉是一种良性信息,对孩子会产生一种极大的上推力,使得孩子有力量来克服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决心将他们做到最好。
4. 让孩子懂得你的期望
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家长多多鼓励孩子,其实也是传达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关爱,让孩子能更加懂得父母对他的期望,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并没有放弃他。
如果家长对他只是冷漠的责备,则会让他完全感受不到亲情和爱,认为父母不再爱他,从而变得唯唯诺诺,甚至有可能变成“讨好型人格”,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经常被鼓励的孩子,总是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1. 阳光自信
经常被鼓励的孩子,会是阳光自信的。然而自信不是天生的,是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家长不断的鼓励中建立起来的,没有鼓励,孩子就无法建立充分的自信心。
当孩子每次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充分的给孩子一些建议,并且给予孩子勇气,鼓励孩子去尝试,即使孩子会在其中体验到失败,但家长的鼓励,也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是一个自信的人。
2.越挫越勇
孩子如果经常被家长鼓励,那么即使孩子在遇到事情时会失败,也不会因此而气馁,反而会让孩子越挫越勇。
因为孩子会认为家长会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并且即使失败,家长也一直支持孩子,会不停的鼓励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些建议,从而帮助孩子获得成功。
而就在孩子体验的过程中,随着家长的鼓励,孩子会越来越有自信心。
3.每天满满的正能量
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鼓励,会让孩子每天都有满满的正能量。被鼓励的孩子,每一天都会积极对待自己周边的事物,对一直持续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
而且孩子这种正能量的态度,同样也会感染到孩子周边的朋友们,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情绪。孩子也会因为自身的正能量而获得他人的关注,让自己更加绽放光彩。
4. 对生活更乐观
经常被鼓励的孩子,对待生活更加的乐观,即使面对挫折也能很快的调整好自己,不会自暴自弃。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自我鼓励,自我调整,他们会给自己打气,说自己是最棒的。
并且他们不会盲目乐观,而是会认真找出这次失败的原因,下次不会再犯。
而如果经常被批评,被比较的孩子,面对生活中的一点小挫折,他都会无限放大,认为自己就是像爸爸妈妈所说的那样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事实上,他的能力是完全可以被激发出来的,只要父母多多鼓励孩子,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家长千万不要再用激将法来育儿了!要知道激将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却是难以弥补的。孩子会变得胆小自卑,更有甚者会变得自闭厌世,一生悲观,不敢做出挑战,勇攀高峰。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多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变得阳光自信,对待生活更加乐观。
对孩子是“激励”还是“激将”?
前苏联作家高乐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爱孩子的方法、技巧有时让许多父母很茫然。因为父母们对家庭教育理念理解不同,造成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的。
对自己的孩子是使用激将法还是激励法,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最重要的。
“孩子,你懂事,语言表达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也不错,真是挺好的。如果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就更棒了!”
“课堂上,你能够认真听老师讲,也积极发言,但做起作业来,还不是特别的认真细心!马虎、粗心是学习中的大敌,一定要下定决心改正,这样你会学得更扎实,成绩也会稳步提升!”
“你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做作业速度快,朗读背诵能力也强,和同学老师也能融洽相处!但是,你也要努力把数学学好!”
以上这些都是激励孩子的话语!
再来看看下面这些话:
“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么简单的都不会?”
“这也算进步吗,跟别人比你啥也不是!”
“你看看隔壁家的小弟,学习多自觉啊!哪像你还要妈妈天天盯着!”
“如果这次再考不好,不要回来了!”
前苏联作家高乐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爱孩子的方法、技巧有时让许多父母很茫然。因为父母们对家庭教育理念理解不同,造成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的。
就像日常父母们经常喜欢对孩子用的“激励”和“激将”一样,方法不同,结果也是天壤之别!
激将法:本指用刺激性的话使将领出战的一种方法。后泛指用刺激性的话或反话鼓动人去做某事的一种手段。激将法,就是利用别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以"刺激"的方式,激起不服输情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得到不同寻常的说服效果。
激将法是一种很有力的口才技巧,在使用时要看清楚对象、环境及条件,不能滥用。同时,运用时要掌握分寸,不能过急,亦不能过缓。过急,欲速则不达;过缓,对方无动于衷,无法激起对方的自尊心,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国演义》第七十回:"请将须行激将法,少年不若老年人。"
《西游记》第七六回:"三魔见老魔怪他,他又作个激将法。"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制造枪榴弹》:"我心里明白,小丁要打赌,是激我快点把枪榴弹制造成功。他使的是'激将法'。"
其实激将的目的是激起人的自尊心,使自己达到目的。
如果用不好,不但会适得其反,还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看看这些被父母用“激将”吃掉的孩子:
一位高三男生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极度沮丧,可就在这时,父亲说了一句:“考得这么差,怎么不去死啊!”
明明是一句气话,可在那种情景之下,小伙信以为真了,留下一封“让你失望了”的遗书就上吊自杀了。
泰国一家超市里,有一位父亲,见不得儿子终日沉迷游戏,他拿来一把上膛的手枪,放在儿子面前,怒不可遏地说:有种你就别活了!
就在父亲转身离开的一瞬间,儿子扣动了扳机,等父亲回过神来,孩子已经倒下了。
“有种你就别活了”这句话,成为压死孩子的一根稻草。
可是,类似这样的话,父母们或许都说过。比如:“你太丢人了”、“你是猪脑子吗,这个都不会”、“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有脸活着干吗”……
中国父母的“激将法”里包含两个内容:
一、“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比自己家的强。
二、我养了你简直是一种耻辱,你太让我丢脸了。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哪怕父母真的是在“激将”,在孩子看来,也纯粹是在羞辱。
羞辱多了,孩子渐渐失去了生而为人的价值,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死亡,从而一了百了。
北师大教授石中英说,“不管引发自杀者采取自杀行为的具体社会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杀者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很多父母总觉得,当孩子想做什么的时候,首先要否定他,如果孩子成功了,那是他们使用的“激将法”奏效了。如果孩子失败了,那是他们有远见。
父母永远是对的,在孩子的心中,自己永远是错的,就是个废物,甚至没有活着的必要。
“激将法”是一种反面激励的方法,使用的关键是要了解孩子的性格,要因人而异,把握好时机分寸。
实际生活中成功使用“激将法”的例子也很多。
如果忽略了孩子的性格特点盲目使用“激将法”,会使亲子关系受到很不好的影响,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严重的还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终生难以愈合的伤痕。
有个妈妈,一直信奉对孩子不打不骂的教育理念,但是,却是一个惯用激将法的妈妈。
考试成绩不理想:
你真的要笨死了,这样的题你也能做错?
你是猪吗?抄单词都能少抄一个字母。
想考第一名只有一个方法,班上只有你一个人!
本来孩子平时的成绩不错,作业也很认真。但一到考试就“懵圈”了,老师也很苦恼。
只要考的不好,妈妈的花样激将会把人包围的喘不过气来。本来以为这样的方法很奏效,其实孩子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心理压力更大,老怕考不好,根本无法专心致志的做题,正所谓“越怕什么越有什么”。
“激将法”的错误使用使孩子内心产生反感,他们对父母的行为不服气,不理解。不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的和谐,也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特的研究,“男孩易受斥责影响,女孩易受颂扬影响”,因而对男生适当“刺激”往往会产生好效应,面对女生则应多表扬少批评,而且大多数女孩害羞胆小,使用激将法也不宜在公共场合进行。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
黄磊老师在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的时候,说自己其实更愿意去和孩子沟通。如果讲的事情比较重要,就拿出郑重的态度来对待。不要用暴力对待孩子,冷暴力也不行。
如果觉得孩子成绩不够好,可以告诉他,这还不够。然后一起找方法,引导他去找到正确的路径。有效的沟通是消除代沟的捷径,多花些时间了解孩子,站在他的角度换位思考。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才是孩子最大的“内驱力”,也是最好的激励。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相信自己孩子很优秀的。不要羞于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大胆告诉孩子:“你很优秀。”认可他的好,然后再陪他一起去把没做好的部分补上。
爱用“激将法”的父母:如果孩子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错什么,父母都喜欢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家孩子的优点比较。这让孩子变的非常不自信。孩子虽然知道妈妈是太爱自己,太担心自己才这样做的,但就是不喜欢父母这样对待自己,每当父母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不好的时候,内心总渴望离这个家远远的。
父母“激将法”的教育方式虽然本意上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做的更好。但在这种极端的要求下反而适得其反,孩子在父母的眼中看到的只有失败的自己,好像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曾让父母满意,而快乐也被父母看成了是一种自满。
自我认同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但自我认同本身并非天生的。发展心理学证明,儿童做出一个行为,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认同和肯定才会导致正向的行为累积,直至评判体系形成,自我认同才有可能出现。所以,对孩子还是多激励为好。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报告时,把一只老母鸡放到了讲台上,说:“这只老母鸡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你们看我怎么喂它的?”说着一把抓住老母鸡的翅膀让鸡吃米,老母鸡头一歪,不吃。陶行知说:“看来还要加压!”又按住老母鸡的头,使劲让它吃,老母鸡昂着头,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就是不吃。
陶行知说:“看来这种方法行不通,要换个方法了。”他放开老母鸡,捋捋老母鸡的羽毛,摸摸它的头,老母鸡慢慢安静下来了,突然发现前面有米吃,冲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所以说利用正确方法,对待个性不同的孩子,才会取得成功。
“激将法”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会真正在家庭教育的路上发挥作用。
使用激将法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一、因人而异的原则。
要注意区分对象。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因人施法,对症下药,绝对不能滥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把握时机原则。
要看准时机,如果出言太早,时机不成熟,就会严重打击对方的信心,出言太迟,就又变成了“马后炮”,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拿捏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的原则。
在使用激将法时拿捏好分寸很重要,如果不痛不痒,那就是隔靴搔痒,如果言语过于尖刻,又会让对方产生反感。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外界环境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在限度内,给予刺激、压力的强度和“内驱力”成正比,就会“越激越奋发”,压力变动力;如果超过了限度,就会导致与期望相反的反应或“内驱力”的降低,即“越激越糟糕,压得瘫了腰”。
在使用激将法时无论父母用意何其善,对孩子施行时,手中的“风筝”要放得开,也要收得回,切不可操之过急,激怒了“雄狮”,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话语分量是否超出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自尊坚强的孩子在引导过程中可用激将法提出较高的要求;而自卑怯弱的孩子不宜采用此法,应以激励为主,即使偶尔“激将”,态度也要和善,“刺激”不宜过大;对那些漫不经心,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孩子,要严肃认真地“刺激”,以引起他的重视;对那些踏实认真的孩子多以诱导为主,如需用“激将法”也只宜在谈及相关问题时点到为止,含蓄委婉的使用。
希望父母们都能善用“激将”,多用激励,协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孩子的时候采取激将法有用吗?
有人说,教育孩子,36招样样都得过硬才是。有些家长善用调虎离山计,有些家长善用激将法,后者认为,此法不仅不用费吹灰之力,而且效果还是响当当。
但其实,若您常用激将法并深谙此道,往往会适得其反,最后还会伤害了孩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举个例子:
赵女士是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她,“只有不努力的孩子,没有笨孩子。”秉承着这条经验,她给孩子报了许多兴趣班、辅导班,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开小灶把成绩彻底的提升上来。
可前段时间,儿子突然跟她闹别扭不想去上辅导班了,这时他想用激将法将儿子一军,她说,“你不是不想去吗?那你就不去好了,我看看你到底有没有这个胆子。”
她原本只是想让孩子回过头来,但没想到,儿子叛逆的性子一上来居然真的就没有去!一连好几天了,儿子总是这个状态,赵女士看后也觉得很是沮丧。
36计,计计均为高招,为什么这些家长这么喜欢用激将法呢?又为什么总把激将法用在育儿上来呢?
01.为什么这些家长喜欢用激将法呢?
在这些家长看来,使用激将法可以更好的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积极“上钩”.使用此法,一,不用自己费吹灰之力,二,效果还十分显著。何乐而不为呢?
但他们却忘记了一点,任何东西都需要一个度,过犹不及,倘若家长总是持续的使用激将法,并深谙此道,往往会使孩子对此极度厌烦甚至会将事情转向另一个极端,到时候,矛盾冲突就爆发了。
除了此法简单有效以外,这些家长之所以喜欢用此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生活当中他们都用过这类方法。习惯成自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也就习惯性的尝试用词法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那些在生活中习于用激将法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更会驾轻就熟的使用此法对孩子进行教育,但他们只会使用,却不知道使用守则是什么,更不知道节点和度又在哪里。
还有一些家长,他们之所以喜欢用激将法,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不至于引起纷争。在他们看来,除了打和骂以外,激将法是最不容易引起矛盾的了,可以在悄无声息间就能解决彼此的问题,还不会让孩子恼怒。这样的方法与自己而言,可以说是太简单不过了。
但其实,他们忘记了一点任何方法,都要讲究一个度,并不是说,激将法和不采用打骂的形式就不会产生风险,此法很有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到时候,效果会更加“惨不忍睹”。
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度,过由不及。倘若超过了这个度,就会适得其反,家长的激将法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到时候,家长、孩子、家庭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和迫害。
02.家长经常用激将法,会给孩子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呢?
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问题越来越糟糕。家长的初衷很简单,无非是希望通过激将法来舍孩子,早日回头进而达到一个完美的状态。
然而当家长过分使用激将法,又或者触及到孩子的底线时,往往会使孩子激发其逆反心理并和父母顶着干,父母越不让自己做什么,自己就越做什么,在这种自己心里的影响下,问题会越来越糟糕,事情就会越难收拾.
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去和别人交往。试想一下,当家长总是用激将法来刺激孩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孩子会不会有样学样,跟着家长学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因此在这种刺激心理的影响下,孩子会尝试着以父母的方式来去和别人交往,在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和朋友结交时,他也会想要通过激将法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而索取自己的利益。
但朋友并非家人,当孩子长此以往下去时,往往会使朋友逐渐离开他,到那个时候,他的激将法还会管用吗?
激将法会导致恶性竞争。家长经常使用激将法会让孩子有这样一种错误思想,那就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
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孩子会将竞争看为是天然的存在,他不管和谁交往,总会带着这种思想前行。
因此久而久之,合作也会变成恶性竞争。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杀戮,没有合作,在这种畸形心理的影响下,孩子又怎能更坦率、更自信的走完自己的路呢?
听到这里,可能有些家长要心生疑惑了,自己原先使用激将法本无二心,为的就是能更好的教育孩子,那既然激将法有这么多弊端,自己以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03.家长不用激将法,该用什么方法呢?
妥善的沟通。家长要相信,沟通是解决问题的良药,当孩子出现问题或者出现难解的解释,不要急于用什么方法降服孩子,家长首先要想的,就是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事情的本末。
只有将前因后果通通了解清楚,问题才有被解决的余地,相应的,这个渠道才能够一点点被拓展。
制度是一切的根本。为什么孩子会不听话?为什么事情不能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个制度没有建立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妥善制定一个合理且规范的制度让孩子遵循,比如:合理的奖惩制度,合理的赏罚制度等等。
通过制定制度让孩子明晰规则的重要性,相应的,它也会在一点一滴中逐渐规范自己的行为。倘若没有制度,只凭空口说白话效果,只是寥寥罢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式,家长的耐心、细心都是必不可少的。倘若一味急于求成,亦或者拔苗助长,效果终究是不能达成的。
只有投入持久的时间精力,把自己的心血投入于此并时不时的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效果才会被看得到。
其实,家长使用激将法的初衷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无非是希望通过此法来激励孩子更好的成长。但其实,促进孩子成长的方法有很多,只有找到最适
激将法育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激将法适合什么样的孩子、激将法育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