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优秀育儿故事案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育儿成功案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2位瑞典爸爸的育儿经:爸爸接手的育儿阶段,其实比较轻松
育儿辛苦吗优秀育儿故事案例?肯定是优秀育儿故事案例的。两位请亲职假瑞典爸爸的现身说法,为什么育儿再辛苦,他们还是愿意请亲职假陪伴小孩。
愈来愈多台湾爸爸参与育儿,甚至请育婴假在家照顾宝宝。没有全天候照顾过宝宝,可能不能体会,这是多么劳心又劳力的事。因此,当请育婴假的爸爸们表达:「终于知道照顾婴儿有多累人」、「照顾婴儿真是全世界最累的事」、「上班还比较轻松」时,妈妈们开始窃笑,内心感到安慰:「优秀育儿故事案例你终于知道我有多累!」
照顾宝宝虽然累,但能在宝宝哭累的时候,拿出胸膛当他唯一的依靠;在宝宝刚睡醒一睁眼时,成为第一个映入他眼帘的脸庞……是这些混杂了疲累和满足的情绪,成就了父母。
根据台湾2018年的统计数字,请育婴假的男性为18%。在瑞典,申请育儿亲职假(parental leave,8岁以前可请480天,其中90天是「父亲月」,且请领弹性)的父亲约占28%,且平均申请100多天。
《》记者2019年8月,随彭婉如基金会赴瑞典参访,街上不乏推著婴儿车的「拿铁爸爸」们。我们访问了两位请亲职假瑞典父亲的故事,一位是新手爸爸,一位是资深爸爸。他们的心得,或许能提供在职场的父母们,在决定是否请育婴假育儿时,更多想法。
维登是新手爸爸,他以渐进式请亲职假来熟悉育儿。他笑说没有人喜欢做家事,但他的确喜欢公平分配。彭婉如基金会提供
案例1:维登(Joachim Wedin),29岁,电脑科学家。儿子1岁
我想请亲职假育儿的原因是,我想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和他有亲近的关系,这是一生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想开始认识他、和他建立早期连结,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关系。
对我来说,看他慢慢长大、发展出能力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我很享受这段育儿期间, 这非常有挑战性,但是工作一样也很有挑战性, 是不同的挑战,这是很特别的一段时光。
在家和儿子共处时,我希望儿子可以发展一些能力,所以我都和他玩一些有教育性的、有趣的游戏。例如玩积木、带他出门走走、阅读等。我希望他玩得有趣开心,有时也会让他自己玩。我和另一半会和儿子一起做的事可能不太一样,是个人兴趣不同的原因。
一开始就要接手100%育儿,可能不太容易,所以我的伴侣先请8个月100%亲职假,目前我们两人各请50%亲职假育儿、工作50%,可以让我们分别逐渐适应全时育儿,和回到职场工作,之后我会打算请100%亲职假。
和另一半的家务分工是慢慢形成的,我一直都有参与家务工作,有孩子以前,每周日我们轮流打扫公寓。现在因为要照顾孩子,不太可能这样分配,但基本上还是会平均分配。 我不觉得有人喜欢做家事,但我的确喜欢「公平」。
蔡马蒂有一对儿女,他和太太都曾请亲职假在家照顾,5岁女儿偎在他怀里撒娇。苏岱仑摄
案例2:蔡马蒂(Mathias Thunell),42岁,小学老师,儿子10岁、女儿5岁
大儿子出生时,和太太一人请一半全时的亲职假,太太请前面7个月,自己请后面7个月。女儿出生前2个月,公司关门了,一开始还没找到工作,在家陪女儿几个月,后来因为刚找到新的工作,我不想立刻就请长假,所以等女儿3岁以后,我每周有1天亲职假在家,持续1年。
育儿生活刚开始,最挑战的应该是要独自熟悉、照顾宝宝日常作息。最快乐的,也是这些日常,每天和小孩一起的日常,在他们身边、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可以靠他们很近、闻闻他们小小的头,看他们会爬、会走第一步。
这些每个小孩都会历经的事,当发生在自己小孩身上时,例如长了第一颗牙什么的,你还是会觉得很神奇。
爸爸和妈妈育儿有何不同?通常妈妈会请第一段的亲职假,照顾新生儿阶段,妈妈通常比较疲惫,接着请假育儿的爸爸,接手的育儿工作其实比较简单。
我觉得妈妈在带小孩时,通常可以找到较强的社群支持,例如很容易在线上、脸书找到小团体,也容易在周遭找到一起育儿的妈妈。爸爸就比较难找到,其他也在家育儿的爸爸。我在家带大儿子的时候,刚好妹妹的男友也在家带小孩,所以我们比较有机会一起约著带小孩出去。
我绝对会鼓励爸爸们请亲职假,其实我们没有很多机会,能好好了解孩子, 你愈早熟悉他们、和他们建立关系,对往后的亲子关系愈有帮助。我看不出任何理由,不该运用这个专属于家长的机会,请亲职假带小孩。既然选择了当父母、生小孩,就会想要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
“牛郎带着娃会织女”,三个单亲爸爸育儿事例,比妈妈带娃还认真
七夕快到了,我找了本绘本,想给Tim做一下传统教育,讲完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后。Tim沉默良久,问到: “他们离婚了吗? ”
我心里一惊问:“你知道‘离婚’是什么意思吗?”
Tim说:“我们班陈轩月的爸爸和妈妈就分开了,他是和爸爸一起生活的。牛郎叔叔的孩子,也是和爸爸一起生活的。不是吗?”
我居然被3岁的毛孩子问愣了?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已经和之前不同,他们的内心细腻,观察力敏锐,常常看到成人看不到的角度。
七夕是传统的情人节,我们总会在这样的日子里,联想到久别重逢的浪漫爱情。然而,这次透过孩子的眼光,牛郎织女的故事,或许能引发我们对一群‘特殊爸爸’的关注, “牛郎带着娃会织女” ,他们的 育儿 之路,又有怎样的坎坷和经历呢?
比起单亲妈妈, 单亲爸爸很少被人提起,但他们的 育儿 经历,同样值得被了解,他们的 育儿 困境,也理应得到帮助。 今天,我们就借机来聊聊,单身爸爸的话题吧!
三个单亲爸爸 育儿 事例,比妈妈带娃还认真
据一份来自国外网站的调查显示,截止2019年底,欧美国家单亲爸爸的数量比过去10年增长了8倍还多。
说到单亲爸爸,我们总会想到一团混乱的带娃现场。尤其是女孩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当然还有经常出现在故事里的“后妈”。
但事实上, 单亲爸爸群体每年都在增长,他们当中不乏带娃好手。 下面我们就通过中外三个单亲爸爸的带娃神操作,来了解一下!
案例一:母亲节,爸爸为你穿上裙子
巴西的Daniel Correa是一位单亲爸爸,2016年他的妻子因为红斑狼疮去世。他暗下决心,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父亲,即便女儿没有妈妈,也要让女儿感受到母爱。因此他每一天都用心陪伴女儿。女儿四岁时的母亲节,幼儿园组织了一场“妈妈舞会”,失去妈妈的小姑娘回家之后,非常伤心。
于是这位爸爸豁出去了,穿上花裙子,带上金色假发,把胡子涂成粉红色,还化了妆。假扮成“妈妈”跟女儿一起去参加了学校的“妈妈舞会”。 让女儿不必因为没有妈妈出席而觉得失望。身体力行的诠释了什么叫“又当爹又当妈”。
案例二:原来你如此重要
直到女儿2岁那年,因为疏忽烫伤了手臂,他才真的心疼起来,那个叫“父亲”的开关,突然被打开。他责备自己: “为什么那么疏忽?为什么要在外面浪?不看好她!” 于是他推掉所有工作,在家陪了孩子一年,又把工作状态调整成自由职业,只为每天都能陪在孩子身边。
比起妈妈十月怀胎生下宝宝,爸爸的爱或许有时候比较慢热,但是正如脏爹所说: “你原来觉得没那么重要的人,实际上非常重要。”
案例三:为女儿开美发学校的爸爸
美国爸爸Philippe在女儿一岁时和妻子离婚,成了一名单身爸爸。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承担过照顾孩子的重担,他必须从零开始学着照顾女儿。对于爸爸来说,最难的是给女儿扎小辫。
为了让爱美的女儿满意,他学了所有的教程,甚至还给其他单亲爸爸开了“美发班”,教他们如何给女儿梳更漂亮的头发,和女儿建立亲密的父女关系。 所以,爸爸们不是没有实力,而是没有被生活逼迫到小宇宙爆发。
七夕聊爸爸深度 育儿
马上七夕了,很多人关注的是情侣、夫妻,而我因为Tim的一番话,更想为爸爸们,尤其是单亲爸爸发声。在带娃方面,他们做得真的很不错,而且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在 “深度 育儿 ”。
一方面,对孩子而言,爸爸的深度参与,能带来妈妈无法给予的一些特质。 我曾经好奇的问过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单亲爸爸带娃出现问题的概率大,还是单亲妈妈带娃出现问题的概率大?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朋友告诉我: “由单亲爸爸带的娃,也能 健康 成长啊!” 日常生活的照顾和安全感可以由奶奶代替, 而爸爸则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由、鼓励孩子更加上进,想想也不无道理。
另一方面,带孩子,也会让爸爸成为更好的自我。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三位爸爸一样,或许他们在拥有女儿,成为单亲父亲之前,或许对做家务一窍不通,或许对责任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但当真的成为了单身父亲,需要独自抚养孩子长大时,他们自己也在蜕变成长。谁能说,这不是 “生命的契机” 呢?
当好单亲爸爸“三建议”
在单亲家庭的 育儿 指导中,有很多都是针对单亲妈妈的,在 社会 上她们也是更加被公众同情的群体。但单亲爸爸在教育上,也同样面临很多问题,可供参考的指导却寥寥无几。在这里有三条建议,不仅适用于单亲爸爸,也同样适用所有带娃的爸爸。
要素一:及时表达感情
男性的 社会 角色,让爸爸的爱天生比较“沉默”,大部分爸爸都会将爱放在心里,表现出“严父”的形象,对于儿子来说更是如此。但孩子的成长需要感受到爱,尤其是失去妈妈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和爱。
Tips:多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即便不直接说“我爱你”,也要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爱。 充满安全感,他们才能敞开心扉,拥抱世界,不受妈妈缺席的影响。
要素二:对孩子多一点肯定
有位朋友对我们说,他妈妈去世很早,爷俩一起生活。爸爸对他要求很严,同时也以他为骄傲。他知道爸爸爱自己,可不知道为什么,总希望爸爸能夸夸自己。每次他考得好,得了奖想要让爸爸表扬时,爸爸总会说: “不要骄傲。” 这让他一度非常失落。
我想说的是,既然一个人带娃,你就得平衡对孩子的教导和鼓励。 当孩子取得成就时,不妨真心为他喝彩,让他了解到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是爸爸的骄傲。 这种欣赏和肯定,会在你们之间建立越来越紧密的联结。
要素三:学习处理家庭事务
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爸爸们通常认为自己不擅长家务。但如果独自承担 育儿 重任,像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玩和学习,洗衣做饭,也就成了最基本的能力。爸爸们不妨将之当成一项新的工作任务,或者兼职。 用男性思维,拆解这些家务工作,假以时日,未必比妈妈做的差哦!
一个人带娃的困难,我们这些妈妈们是最了解的,如果实在无法平衡工作和生活,不妨让孩子也分担一些。比如帮着 晾衣服,摆碗筷 ,这样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哦!
小辫子妈妈有话说:
世界上最理解我们这些妈妈辛苦的,反而是单亲爸爸们,这点在我写下这篇文章时感受更深。Tim提到的陈轩月爸爸,我们曾经在家长会后攀谈过几句。他是自由插画师,带4岁的小轩月独自生活。从小轩月的表现看,他是个相当成功的爸爸,我问他有什么秘诀,他告诉我 :“保持平常心,别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特殊。” 一句话,足矣。希望每位单亲爸爸,都能跟孩子用平常心生活,下一个七夕不再两个人过,身边也有佳人陪!
中国传统“八八”父亲节,你知道是哪天吗?德国爸爸的礼物最奇葩
准爸爸陪产生存指南:除了玩手机和挨骂,其实你还可以做更多
娃爹是"周末爸爸"吗?可以用这四招,让父爱"动"起来
古代贤母育子成功事例
孟母
她克勤克俭优秀育儿故事案例,含辛茹苦优秀育儿故事案例,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优秀育儿故事案例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2欧阳母 欧阳修的父亲当过地方官,为人正直、好客。他在世的时候,家中门庭若市,经济也宽裕。他去世后,家境逐步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岳母 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教子精忠报国 。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陶母 陶侃母亲湛氏(243-318年)古代饶州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人,是我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陶母以身垂范,育子成才的事迹,千古传颂.以下为其育儿二事。
李跃儿育儿经历:惊天大案惊醒梦中人,果断让13岁儿子休学一年!
作为芭学园的创始人,李跃儿老师的育儿经历,着实让我倍感惊讶。
如果,此刻的你觉得自己孩子问题一大堆,那是因为你的样本案例太少。
看过李跃儿老师曾经走过的弯路,你会发现,育儿路漫漫,只要你学习和不断摸索,曙光就在前方。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李跃儿记录了她和先生曾经对孩子的种种折磨,以及后面的“拯救”之路。
其中错误的做法的确让人有点胆战心惊,但改变后的决心和方法更值得我们借鉴。
李跃儿说,对儿子而言,她曾经是位糟糕的母亲,她把所有老师、父母能犯的错误都犯了。
她兢兢业业地爱孩子,但从孩子眼里发出的,不是受到爱的光芒,而是摧残过的黑暗。
因为不懂儿童的世界,不懂教育,她和学校的老师一起对孩子实行折磨。
孩子在幼儿园时,经常被老师告状,比如午睡起来不穿衣服等,她觉得丢人,就冲孩子大喊大叫:“你为什么不穿衣服,为什么?”孩子被吓坏了,瑟瑟发抖,两只眼睛瞪着她……
还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说孩子上课不看黑板,怎么说也不听,让她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脑子是不是有问题。那时她绝望得不得了,回到家就抓住孩子的胳膊边摇边喊:”为什么上课不看黑板!”并打孩子一顿……
事实是那个老师不懂儿童的成长规律,给孩子糖放桌上不让吃,孩子因为看黑板就得背靠桌子,他不想糖被其他同学拿了,所以死盯着糖不看黑板……
但李跃儿当时完全不看这些,只会对孩子动手,一顿吼叫。
孩子上小学以后,老师告状更厉害,有次因为学习不好,她和先生被叫到学校去训斥。
回来后她生气地说不要这个孩子了。夫妻俩一起把儿子赶出家门。她至今还记得当时儿子两手死死拉着门把,那种绝望的眼神。她和先生一个人拉着孩子,另外一个把他的手往外抠,直到把他推到门外为止……
她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在旁边盯着,越盯毛病越多;书包杂乱无章,没有一个本子是好的;考试成绩老是全班倒数第一。
她接孩子时,班上同学经常说:阿姨,你家徐冰可又被老师打了,或者,我没打你家徐冰可,最好的是,今天老师没有骂徐冰可……
有一次,她彻底失去了控制就喊道:"干脆用钢筋把你我都捅死了,我们都不要活了"……
后面,看到孩子的学习状态实在太差,就把孩子送到了熟人开的小饭馆去打工,那年孩子才8岁。但孩子依然没有想着要学习,于是又把孩子领到捡垃圾的人住的破屋子里,说以后他就住在这里,捡垃圾。她希望儿子知难而退,然而乖顺的儿子却问“能否带上自己的被子,因为他们的被子太脏了”……
李跃儿说,她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是爱儿子的,但她的柔情却用一种钢铁一样的形式显示出来。她以为这样能把儿子教育得很优秀,却没想到把儿子折磨成小木头人……
李跃儿说,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她先生的做法更过分。
动辄打骂不说,而且他的打骂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折磨。
比如让儿子解开裤子把屁股露出来,他再用苍蝇拍打,打得又红又肿。所以他儿子对他一点感情也没有,离家多少天都不想他,两个人像仇人似的。
转机发生在他先生调查的一个轰动全国的大案。
1999年4月20日,银川宁夏,几个罪犯想抢劫运钞车,因无武器,故打110谎称报警,把4位民警引来后炸死,其中一个没死,也被连捅22刀。
其实主犯杨杰从小非常优秀,有天赋爱唱歌,爱写诗,会拉小提琴。然而,最终他和他的大弟都成了杀人狂魔,两人被判处死刑,小弟杨辉和他的父亲因包庇罪也被判刑。
为什么三个孩子变成这个样子?
答案是: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然而,他的父亲并不觉得他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他说他花了很多心血教育孩子,可惜全部都用错误的方法。比如:
孩子不听话,他就会把半盆洗脚水连同脚盆一起扣在孩子头上;
觉得游泳太危险,孩子不听话一定要去,他就跟在后面,然后扑上去把孩子的头摁在水里使劲淹他;
上学,孩子挨打是家常便饭,字写不好,分数不高,通通都挨打;
甚至,擀面皮把两张皮放在一起干擀,也挨打……
被赶出家门的时候,面对盛夏天空中的星星,小弟杨辉都不敢看,他说那是被冻住的星星……
孩子们说小时候爸爸不在家就快乐得跟过年一样,一听见“爸回来了”,就像听见“狼来了”似的……
而他们的母亲,在丈夫凶爆的教育方式下,让她的爱变了形,就像身处危境中的母鸡一样,一边护着小鸡,一边盯着天上的老鹰,时时提心吊胆,准备最后一搏。
最后把母爱变成了溺爱、愚昧的爱,是非不分,听任放纵。 比如杨杰好吃懒做,贪图享受,6岁还在吃奶等行为,都是妈妈惯出来的。
孩子们在慈母和凶父的夹缝中残喘着,在火与冰的对峙中蜕变……
这个惊天大案惊醒了李跃儿夫妇,让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他们从孩子3岁开始,10年间一直在折磨他。认识到儿子心灵伤害太深,得彻底治疗,李跃儿当机立断,决定让孩子休学一年,调整好了再上学。
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孩子重返童年,回到3岁那个时候。
他们夫妻专门腾出时间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疯玩,一起打闹,孩子需要的都满足他,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孩子一下幸福得不得了。
不过,这个过程真的需要父母有智慧,如果父母没有足够力量支撑孩子表现出来的那些过于反常的行为,也有可能中断,打回原形。幸好,李跃儿那时已经开始接触教育了。
有位搞蒙氏教育的朋友告诉她,受过伤害的孩子如果重新得到爱和自由后,就会出现一个胡闹期,比如把蛋糕砸到天花板上,把沙发拉倒,总之就是闹到你简直无法忍受,出现这种症状就说明她儿子有救了。
李跃儿说,只要不杀人不放火,任何事情都可以忍受,为此她已做好准备。
但她左等右等,儿子并没有出现这种非常强烈的破坏性行为,而只是撒娇,没完没了的撒娇,腻得让李跃儿有点难以忍受。
比如,孩子个头快跟她一样高了,但两只手耷拉着学小狗,问他话从不用语言回答,用狗的叫声回答,旺旺表示高兴,拐几个弯就是不满意,要是发出”吱吱“的声音表示心里很难受,就像小狗挨了打一样,到最后干脆坐在地上爬,不用腿走路,完全退化到婴儿的状态。
刚开始李跃儿还强忍着,后来就有些担心,孩子继续这样下去,会不会变成娘娘腔。
李跃儿恍然大悟,当年3岁的孩子往她身上贴她就把孩子推开,现在孩子正是用撒娇的方式来赢得她的爱,进行心灵创伤的修复。
她马上采取应对措施,每当孩子撒娇时,她就把他揽在怀里,亲他,抚摸他的脊背,边抚摸边跟他说话,直到他安全为止。
通过努力,一年之后,孩子基本上恢复到10岁左右的状态。因为不想孩子继续停学,只好让孩子入学了。但她和先生努力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他先生有3、4个月什么也不干,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 儿子从学校回来就跟他一起玩、一起聊天,并把这些事情都详细的记录下来,一边记一边反思,常常写到半夜,最长一次是凌晨4:00多。
而且那些天每天早晨爬起来给儿子做早餐。结婚20年,李跃儿都没有享受过这个待遇。
吃完早餐把孩子送到门口,拥抱告别,儿子娇娇地用脚后跟倒着,假装不会走路了,一摇一摆的下到楼道中间还要再喊一声”娇“,他的爸爸在上面等着,也回应一声,有时候干脆就送儿子到楼下或者小区门口再送过马路。
孩子走后,爸爸喊一声,孩子立马就会掉过头来看爸爸,然后再撒腿往学校跑去。
整个过程两人情意绵绵,似乎有点煽情,但在修复和孩子关系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必然过程。父母需要真正能够融入到孩子的心里去,才能和孩子建立心与心的亲密连接。
当然,这个用心陪伴的过程,不光是跟儿子玩,也包括很多内容:
比如每天创意比赛,一起读书讨论,一起讨论儿子喜欢的话题等。
对于孩子,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语言对他们已经没有太多作用,甚至会让他们反感。但如果父母和他们一起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就比较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
除此外,李跃儿的先生也会想办法和孩子做他不喜欢的数学。
儿子数学很差,没一点兴趣,她先生就跟儿子一起做题,做的时候故意做错让儿子做对,然后当马给儿子骑上一场。下一次找一道难题他做对,他就把儿子当马骑一圈。这是在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有平等,有竞争的状态让他儿子逐渐坚强起来。
当然,这个度,要根据父母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切忌生搬硬套。
再后来,她先生也会朝儿子喊,但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是胡乱发火的喊叫,现在的喊叫是坚持原则;以前喊时儿子也会冲着爸爸喊,现在孩子十分顺从,性质完全变了。
儿子小时很恨他爸爸,看电视有人长得像他爸,都要赶紧关掉;现在孩子放学回来,如果爸爸不在家就心慌意乱,在屋里转来转去,直到爸爸回来。
妥妥的铁哥们的关系,父子的心完全融到了一起。
李跃儿夫妇对于孩子“拯救”的系列背后,有个强大的支撑点,那就是强大的有智慧的爱,而不是愚昧的爱。
李跃儿说:“我们说爱是教育的前提,指的是不管父母对孩子付出如何多,要是没有爱,或者说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那么他所有的努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但这只说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只有爱是不够的,他的爱必须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
智慧的爱能使孩子优秀,愚昧的爱只能毁灭孩子,比如前面大案中杨威父亲和母亲一样的爱。
李跃儿老师的育儿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发家长班上的一个学员。
之前她说,这次疫情完全让她崩溃了,孩子根本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每天上午睡觉,下午追剧,完成作业拖到最后胡乱做一下,晚上12点左右睡觉,没有阅读和画画。
如果她说“能不能早一点完成作业再好好玩”,或是“能不能早点睡觉”之类的话,孩子就会很烦躁,说“你不要再说了”,然后就不理人了。
在家的这一个月,她多次心力憔悴痛哭到不行,她甚至怀疑还会再好起来吗?感觉一切都晚了。
看了李跃儿老师的案例后她感同身受,才发现原来也有人是这样。她女儿现在也是每天都要爱,11岁了还老撒娇。
还记得之前一个讲家族序列的老师讲过一句话, 大意是家族当中所有人表现出来的各种所谓“问题行为”,他们心心念念的其实都是在呼唤爱呀!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李跃儿老师说:“为什么我要把教育家长看得比教育孩子还重,就因为这个体会我是从那个误区里走出来的,我知道孩子的状态就是父母的状态,孩子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原因。”
这个经历和我的何其相似!因为深感只有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的道理,所以决定从事家庭教育工作,致力于父母们的成长。
通过李跃儿夫妇陪伴孩子的方式,也让我意识到目前自己做的还有太多不足。
在和孩子修复关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揉到孩子的世界里去,没有完全从她的兴趣点出发,很多时候还是以自己想法为主。
比如希望她做这件事情,希望她读这本书,希望她做这种运动……孩子感兴趣自己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就比较敷衍……
看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谢谢李跃儿老师把她的育儿经历分享出来,让我们看到育儿专家曾经也走过那么多弯路, 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即使孩子13岁了,即使曾经受过那么多的伤害,但只要父母愿意改,孩子就一定可以改变!
这篇文章有点长,因为不想把李跃儿育儿的过程精简,希望你能更清楚了解细节,因为很多改变都在细节里……
此外,我非常推荐这本书。
里面非常多让人心惊胆战的案例,会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清楚,父母愚昧的教育方式是怎样一点点毒害孩子,而孩子又是怎样在这样的毒害中,去反控制父母的。而且,李跃儿老师的很多观点,也值得一读。
这是一种学习,也算是敲警钟吧。
关于优秀育儿故事案例和育儿成功案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