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育儿焦虑的提出,以及育儿焦虑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现在的年轻家长为什么都有育儿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什么?
有人说“生孩子前,再粗心,生完孩子后,也会有一大堆“爱+关心+担心”这句话明显反映了父母在育儿方面育儿焦虑的提出的焦虑。当你第一次为人父母的时候,你总是有着无尽的心育儿焦虑的提出:我怕育儿焦虑的提出他离开我的视线,被无处不在的伤害带走;我怕他不会独立,失去男子气概。我怕他感受不到爱,所以孤独,MoMo对太多爱的恐惧,让他任性,自大。简而言之,我怕他不健康,怕他不安全,怕他不快乐,怕他在家里得到了以上的一切后变成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瓷娃娃,更容易被现实击倒……
“育儿焦虑”已经成为中国年轻父母最大的焦虑育儿焦虑的提出!刚开始上幼儿园育儿焦虑的提出:终于到了3岁,可以送幼儿园了。然而,由于幼儿园教师频繁的虐待儿童事件,母亲的焦虑再次达到顶峰。除此之外,幼儿园环境、老师、饮食都会让老母亲焦虑。上幼儿园:上完幼儿园一年,终于到了中产阶级,开始担心宝宝的技能、爱好和同学的攀比。未来:也有青年学生,青年学生,中考,高考,留学,工作,甚至婚姻,仿佛木已成舟……育儿焦虑根植于爱情,是一种无法化解的爱情。因为爱,我害怕,所以有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和我强烈地保护他不受任何伤害的欲望。
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美国育儿临床医生大卫·安德雷格(David Anderegg)认为,“只有一个孩子或第一次为人父母的人,育儿焦虑的发病率很高。”我们现在很多家庭都是4+2+1的结构。“唯一代”养“唯二代”。两代六个成年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孩子成为“珍稀动物”和“重点保护对象”。所以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处处小心翼翼,担心迷失和担心,担心以后犯大错误,或者没有尽力而为,觉得对不起孩子,这也随着我们物质生活的丰富,我们总是想给我们的孩子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丰富的教育资源。
我们尽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我们的安排下领导一切,做好一切。但事实是残酷的。朋友圈里总有很多别人家的宝宝。3个月看一本书,6个月早教,2岁多能看英文绘本,3岁能英语交流……现在妈妈们的焦虑很大一部分来自朋友圈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据统计,我国2岁半以前的孩子有60%-70%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甚至有30%的孩子是和爷爷奶奶一个人住。年轻父母和老年人的育儿理念和方法不同。年轻人不喜欢老人的做法,但是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们离不开父母的帮助。
为什么现在的父母在育儿上,出现了恐惧心理?
育儿焦虑
育儿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情境所产生的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娟子的忧虑、烦恼就属于焦虑。
所谓育儿焦虑指的是父母对孩子越来越重视,他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行为引发的焦虑。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生了二胎后,老大闷闷不乐怎么办?孩子上了幼儿园受欺负怎么办?等等。
这些焦虑症状在年轻父母,尤其是妈妈身上表现比较明显,比如娟子担心公婆照顾不好儿子。
为什么妈妈总比爸爸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呢?一起来看看焦虑产生的原因。
育儿焦虑的来源
女性育儿焦虑的产生与社会、家庭和个人有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社会方面
①男女角色期待不同
朋友丹说她从怀孕后就辞职在家待产,儿子出生后,便成了“全职妈妈”,有一次在小区遛娃碰到一群老太太,有人询问:你自己带娃不用上班吗?她说:嗯,老公赚钱养家。
没想到刚话落,旁边的老太太就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有人说现在这男的真是辛苦,一个人养活全家(认可男性地位);
有人说没如今这女的真是太娇贵了,带个娃还能带抑郁了(女性不能抑郁);
更有人说应该把娃放老家,趁年轻上班攒点钱(赚钱比养育孩子重要);
丹说那一刻感觉尬极了,没想到自己成了老太太眼里的笑柄。
对于像丹一样的全职妈妈来说,个人的选择永远无法满足社会的期待。
就像电影《找到你》片尾李捷感慨道:
这个时代对女性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做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生儿育女是女人应尽的本分,不算是一个职业。
张泉灵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到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坦言道:
我要明确告诉你的是,我很讨厌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背后本身就是偏见。
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与文化基因有关,古时有“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当下社会有“女生一漂亮,就被认为没有脑子,只是花瓶一个”,“75%的男性不能接受自己女朋友胖,但女性就没这么在乎男朋友的胖瘦”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焦虑的现代人》中提到:男人在成长中会慢慢培养出一种信念,即他们如果想获得什么,就必须在生活中有所成就。而女人却明白通过爱,只有经过爱,她们才能获得幸福、安全与声望。
由此可见,社会对男女的不同期待影响了各自不同的认知。
与男人不同,女性承担抚育责任很大程度是受生理条件制约,然而,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识的当今社会,丈夫失去了对妻子的统治权,女性要求自身的价值需要充分体现。因此,女性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差距是女性角色焦虑主要原因。
②教育机构贩卖焦虑
朋友聚会聊天,探讨育儿经验,说到“给孩子报培训班”的话题,大家一致表示:一孩子报课外班越早越好,二孩子的课外班越多越好。
想想6岁之前的我田间地头抓蝴蝶、捉蛐蛐,不得不感叹如今的小孩真的是太辛苦了。
曾看到新闻报道中说山东烟台一名8岁小学生暑假要在国学、中国舞、钢琴、书法、作文、少儿口才、英语等等共11门课程中奔波。
更夸张的是有不少学生奔波在财商课、统感协调班等五花八门的“时髦”课程中“,令人费解的是就连有些辅导班的老师都说不清这些班是干啥的……
一位心急如焚的母亲带孩子去报外语培训班,她问工作人员:
“孩子四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
工作人员说:“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区肯定不够。”
孩子养育过程中的焦虑来源于教育机构的“绑架式消费”,父母们没有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轻信培训机构的说辞,亲手导演了养育的“悲喜剧”。
心理学上有个“剧场效应”:在座无虚席的电影院里,原本大家看电影看得好好的,突然前排的人觉得看不清站了起来,于是后面一排接着一排的观众为了看见荧幕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只能站着看电影了。
“剧场效应”是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的集体恐慌,表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身为父母应当反思一下目前的教育模式,尤其是母亲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焦虑是否助长了这一趋势。
2、家庭方面
网上有个段子讲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间谈话的区别:
和妈妈聊天:“妈,我衣服呢?妈,我书呢?妈,我、、”,
和爸爸只有一句:“爸,我妈呢?”
不得不承认,养育过程中,父母双方虽不同程度承担抚育任务,但是母亲却是“重度参与者”+“问题终结者”。
美国性别研究专家沃伦·法雷尔说:“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拥有和政府一样强大的力量,而当家做主的都是女人。虽然男人嘴上一再强调自己是“一家之主”,但大多数时候他们更像一个来到妻子城堡的游客。”
身边的很多宝妈都表示,有了孩子后,婚姻关系矛盾的根源在于:爸爸下班后想在家里充分休息的时候,妈妈们也想休息。
有朋友跟我分享了老公哄孩子睡觉的经历:她在书房码字,听到卧室没动静了,站在门口悄悄问:宝宝睡着没?问第一遍没反应,稍大声问了第二遍:没想到传来孩子的一句应答:爸爸睡着了……
爸爸“游客”的身份让年轻妈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丧偶式育儿,更有网友深刻总结道:妈生妈养,爸虽生犹死。
兹认为丧偶育儿只是从某种程度说明父亲在抚养过程中参与程度较少或者不参与,并不能完全否认父亲在家庭的地位,宝爸“不称职”一方面出于自身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源于母亲过度保护(长期的母子连接产生的排他性,总认为爸爸做的不好)。
3、个人
①过度的认知思维模式
真正妨碍人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
专家通过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思维方式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倾向于把模棱两可、无法确定的时间看成是危机的先兆。
过度认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对潜在危险十分敏感(防患于未然)
想象最坏的结果(草木皆兵)
这两点在母亲的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淑的宝出生两个月的时候有过一次咳嗽的经历,听到孩子微弱的咳嗽声,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没想到抱去医院后,医生只是简单地开了些止咳药,叮嘱按时服用。
几天之后,孩子有所好转,而我还是不放心,问老公要不要去医院复查一下,老公说:“孩子都好了,还去复查啥?再说只是咳嗽,又不是什么大病”。
卡伦·霍妮在书中提到:一个孩子只是身上出了小丘疹,或患了轻微的感冒,而做母亲的却担心孩子会死,我们称这种担心为焦虑。但是如果她的子女患的是严重的疾病,我们就称她的恐惧心理为反应性恐惧”。
换句话说,妈妈们时常焦虑是因为担心不必要的事情或者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
由此可见:在我们所承受的痛苦中,恫吓我们精神的远多于伤害身体的,来自假想的远多于来自现实的。
②对自己的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本我”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包括人的生理需要。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起着抑制本我冲动,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
“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遵循现实性原则。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二胎宝妈娟子,“超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十全十美的妈妈(既能上班赚钱、又能照顾好两个孩子),然而从现实情况来考虑,只能退而求其次(暂时将儿子放回老家)。
娟子另一个焦虑的原因来自“分离焦虑”带来的未知体验。
在弗洛伊德的研究中,他认为:
人类焦虑的初次体验来自与母亲的分离。如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感到焦虑,或者害怕黑暗、孤独、从根本上来说,这都是孩子在与妈妈分离后所产生的恐惧。
除了孩子,妈妈们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
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女性焦虑的概率是男性的1.7倍,失眠的比例是男性的1.6倍。而美国《每日健康》也提到:2017年《女性健康状况》调查发现,3000名美国女性中,有43%的人认为压力和焦虑是对于健康最大的威胁。
除此之外,环境的变化,比如孩子上学、二胎、离婚、失业、财务危机等都有可能诱发焦虑,妈妈们只有了解了焦虑的成因,才能更好地应对焦虑,甚至远离焦虑。
育儿时经常会变焦虑,家长如何寻找其根源并解决?
育儿时经常会变焦虑,家长如何寻找其根源并解决?焦虑来自你的心理补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和对孩子的理解,他们会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不冷静。
有人说:“不管你在生孩子前有多粗心,生完孩子后你都会有颗‘爱心+细心+担心’的玻璃心。”这句话明显地折射出为人父母者育儿上的焦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焦虑,比如孩子的教育、健康等等。那么为什么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焦虑来自你的心理补偿。我上的是自己的普通大学,所以一定要保证孩子考上985和211大学;我自己不是学美术的,所以决定从小培养年轻画家。这些都是想通过孩子来实现未实现愿望的人的心理补偿。这些“不会自己飞,只在窝里下蛋,让下一代飞”的父母对孩子公平吗?有一位家长,那一年没有上音乐学校,所以从小就给孩子报了钢琴班,但是孩子好动,在练琴的时候家长经常打骂孩子。有一天,孩子拿着水果刀,恨恨地对妈妈说:“你再让我练琴,我就把手指割破!”我很害怕,我妈妈不会再问她的孩子了。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父母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他们会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制定各种计划,但最终事情可能不是他们计划的那样,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会不知所措,这也是很多父母的普遍情况。
焦虑源于对孩子的无知。许多父母急于向专家寻求建议。这不是问题。只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就会懂得很多常识,打消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很多父母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大部分都是照着书本养孩子。结果,他们读得越多,就越困惑,越不知道怎么做。如果孩子们犯了一个小错误,他们会不知所措,焦躁不安,到处寻求帮助。“恐惧来自无知。”因为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和对孩子的理解,他们会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不冷静。
如何解决育儿焦虑?定期梳理孩子的目标和优先事项,然后根据他的表现不时调整优化他未来的目标和优先事项。这听起来像不像我们前面讨论的学霸的好学习方法?如果我们这些妈妈不独立思考,只是听从别人的建议,又怎么能指望自己培养出一个善于学习,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呢?而我们母亲的独立思考已经在缓解我们焦虑的道路上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关于育儿焦虑的提出和育儿焦虑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