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与育儿(三字经育儿心得)

时间:2023-01-02 阅读:22 评论:0 作者:悠悠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字经与育儿,以及三字经育儿心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的育儿经,以前父母带孩子的方式,让现代女性都为之感叹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逐渐体现。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许多家长在教育上下足了功夫,尤其是在幼儿教育上。 以前是流行早教,在孩子两岁时,就对他进行早期教育。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幼儿的教育也在提前,现在流行的则是胎教,在孩子还未出生时,通过给孕妇营造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孕育环境,来提高其先天素质的方法。

如今 科技 十分发达,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方法。但是在相对落后的古代,他们在孩子教育的某些方面上,却丝毫不比现在的差。例如古代的女子通常以相夫教子为己任,侧面可以说明在那时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格外看重。 特别是唐朝的女性带小孩的方法,让现代的女性都为之感叹。

唐朝时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多种习俗,特别是在禁忌说法上面。 古时候给婴儿穿肚兜是一种普遍现象,颜色也没有特别规定。在唐朝,当时的人们认为孩子出生应该穿红色的肚兜,因为他们生下来时处于一种名为“极阴”的状态,而红色肚兜盖住肚脐能为他们输送阳气,使得他们能够 健康 成长。

现在中,孩子还未出生时,大人已经给他们准备好了充足的衣服。但是在唐朝人们通常是在孩子出生后,只给他配一个红色肚兜。这也是有讲究的,《陈氏小儿病源方论》中有记载,“ 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 ”。

孩子由于刚出生,肌肉还没发育好,不能给他们穿太多,只要给后背和肚脐部位保暖就行了。在唐朝父母看来,无论是在夏季还是冬季,都应该注重孩子肚脐部位的保暖,避免他们着凉后引起腹泻和腹痛。

孩子的饮食方面,唐朝父母也是格外看重。在以前新生儿都是以母乳为食,但是现在各种富含营养物质的奶粉出现,导致如今的新生儿很少吃母乳。 唐朝父母却并不这么认为,孩子出生后,他们就以母乳喂养。

然后遵循传统的礼仪坐月子,在这期间照顾自己的孩子。而且在一些富贵人家中,孩子还未出生时,为了让其拥有强壮的体魄, 他们就已经预定好了保姆,也就是俗称的奶娘。

更有甚者,会给孩子寻找三个奶娘。当然这种行为并不是这些贵族女性不愿意喂养孩子,在那个时代, 寻找奶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权力和地位的体现。 古时候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官宦人家,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在孩子还未出生时都会给其寻找奶娘。

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唐朝的贵族女性养尊处优,丝毫没有照顾人的经验,更别说是婴儿了 。所以找个人照顾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还有利于快速恢复身体。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在这两句话中,把孩子的成长全部交托给了父亲和老师,其实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和其相处的时间最长,对他的影响也最大。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还处于懵懂状态,这时就需要父母加以引导。而且父母做的每一件事,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的。父母孝敬长辈,孩子从中明白了“孝”。父母对待事情认真,孩子从中明白“端正”。父母真诚对待朋友,孩子从中明白了“诚信”。

如果父母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孩子从中学习的则是一些“负面品质”。三国时期,诸葛亮写下了传世的《出师表》,一直被后人所歌颂。其中就有一句,“ 亲贤臣,远小人 ”。你朝夕和什么人在一起,那么你也将从他身上学习什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孩子本性善良 ,但是为什么后来会渐渐分化为各种各样的人,这就和孩子生存的环境有关。《三字经》有记载,“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为了给孟子一个 健康 的学习环境,孟母可谓是用心良苦。

著名的诗仙李白其实在小时候十分顽劣,常常趁着读书的空闲出去玩耍,有一天他见到了一位大娘。大娘当时正在用铁杵在石头上来回研磨,想要将它磨成一根绣花针。看到这一幕李白心有感触,开始下定决心认真读书。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于是一些家长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最好的学堂。不仅是因为那里有最好的老师,还有一群热爱学习的孩子。他们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他们在一起学习,会有益于成长。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天性是最容易被家长所忽略的 。父母常常将自己的成长经验,施加在孩子身上,导致其难以发展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他们一个舒适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放飞自我,释放自己的天性。

甘罗这个名字,一些人可能没有听说过, 他是中国 历史 上年龄最小的丞相 。十二岁时,甘罗已经初现极为优秀的才华,并且受到了当时秦王的喜爱,特封他为丞相。

“曹冲称象”的故事被人们所熟知,故事的主人公曹冲是曹操最小的儿子。曹操对他格外的喜爱, 自小就没给他施加太大的压力 。后来曹冲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才有了这么一个著名故事。孩子小时候正是异想天开之时,父母不应该给他们施加太多外面的东西,最应该的是引导他们,让他们去创新,去发散自己的思维。

放飞孩子的天性,不等于放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做父母的还是需要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不然就会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局面。

“望子成龙”是父母最真切的心态,但是为了孩子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父母不应该在其身上强加一些东西。经常性的强迫孩子干一些事情,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需要的不是一条父母给他们规划好的成功路线,而是通往人生不同方向的多条路线。

孩子3岁,现在教她背古诗、《三字经》好吗?

我家小宝三岁半,会背唐诗30多首,对《三字经》也有尝试,下面两张图片上的内容背诵得很熟练。虽然算不上很厉害,但我相信只要引导得当,教三岁孩子背古诗、学《三字经》是件好事。

1.训练孩子记忆力,抢占记忆时间

回忆我带大小宝的经历,我非常惊叹孩子的记忆力,相信很多父母都有同样的感受。比如昨天,爸爸给孩子念一首她从未念过的儿歌,小宝说:“这个,我会。”她马上跑去翻箱倒柜找出一个很久都不玩的玩具,上面有“音乐”“儿歌”等按钮。

脑科学研究表明,三岁孩子的大脑重量约占成年人的四分之三,六岁时和成年人几乎一样,儿童时期是训练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与其让幼儿的脑袋被一些广告词、动画片占据,不如让孩子学经典,你说呢?

2.进行美学熏陶,提升孩子气质

我们教孩子学古诗,首推唐诗。

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网上流传着一些段子,我已经忘了,大意讲:如果我们都去游长江看落叶,不读诗的人会说“哇,好多树叶,好悲凉。”读诗的人会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立见高下的感觉,有没有?

“腹有诗书气自华”,唐诗宋词讲究诗情画意。我觉得学唐诗可以对孩子进行美学熏陶,有利于提升孩子气质。

3.进行国学启蒙,有利于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 历史 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我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会给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如《三字经》虽短小精悍,里面却有天文、地理、 历史 、农作物、牲畜等知识介绍,更有许多有关“劝学”、“诚信”、“礼”、“孝”等道德方面的内容。

作为妈妈,每当看到“啃老族”新闻的时候,看到个别留学生疫情下发表不当言辞的时候,我就很忧心。 比起让孩子学富五车,我更愿意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一个感恩守信的人。

孩子无论长多大,无论走到哪儿,都不能忘根忘本。我觉得国学启蒙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只要坚持,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孩子道德修养形成正确三观,有利于发展心智健全人格。

1. 磨耳朵法

这是我使用的主要方法。现在小宝学会三十多首唐诗、部分《三字经》内容,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你一句我一句地教过她。都是早晚以及孩子画画玩积木的时候,播放音频给她“磨耳朵”让她学会的。如果我勤快点,坚持更换音频,她应该会背得更多。

2. 讲故事法

总的来说我是在孩子背会的基础上再引导,培养兴趣。如有时对着书读《三字经》,读到“昔孟母,择邻处”就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就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千万别小看孩子的理解能力。有一天娃爸教育姐姐要好好学习时,小宝就在旁边插嘴“幼不学,老何为”“养不教,父之过”,逗得我们全家哈哈大笑,连挨训的姐姐也没忍住。

3. 角色扮演法

现阶段学唐诗,我最爱用“角色扮演法”。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读这首诗,我准备扮演问路的行人,对小宝说“假设你就是蓬头稚子……”她不高兴地打断我:“哼,我才不是什么蓬头稚子,我的头发梳得好好的。”结果只好我来扮演“蓬头稚子”。

一天,外婆和小宝在阳台给植物松土,她张口就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客厅玩耍,她还经常心血来潮爬上沙发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表演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她感慨:“哎呀,怎么又是李白,李白这么多好朋友呢!”

读《游子吟》里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说老妈妈很想念她的孩子。后来,每次翻到这一页,小宝就说“你想我的话,我打个滴滴就回来了”。

你看,这样学唐诗是不是也很有趣呢?

4. 涂鸦法

唐诗中有很多写景的诗是不太适合表演的,我们就用涂鸦的方法。因为我和3岁小宝都没有接受过绘画训练,画得很不成样子,但是我觉得也没有关系,能帮助理解,孩子喜欢就好。

1.国学启蒙不局限于让孩子背唐诗,学《三字经》

对于学龄前儿童,《声律启蒙》、《千字文》等也是不错的选择。感受清明祭祖,过春节贴对联等传统习俗,学习剪纸、观看皮影戏等传统艺术等也属于国学启蒙范畴。

2.不要低估孩子,不要觉得孩子不理解

当然,觉得孩子实在难以理解或者有些过时的内容,我也会舍弃。

3.要引导孩子,不要强迫孩子

如果孩子不愿意学,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当孩子不肯读唐诗的时候,我并不会强迫,一般都是自己读,装作很陶醉样子,这叫“引诱法”。

总的来说,我觉得让三岁孩子背古诗、学《三字经》是件好事,但要注意方法。你说呢?

您好,教三岁的宝宝背诵古诗、《三字经》是对孩子很好的启蒙教育。

1.对宝宝的感知能力进行培养

这是智力启蒙的第一步,让宝宝感受世间万物。让宝宝广泛接触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物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宝宝。让孩子通过观察,以及用手去摸来达到锻炼宝宝的感知能力的目的。

2.对宝宝的记忆力的培养

三岁的宝宝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的宝宝已经有了很好的组织语言能力,可以教宝宝背诵简单的儿歌、古诗等。根据宝宝的兴趣培养,讲故事,背儿歌只要宝宝感兴趣的都可以讲给宝宝听,有目的地培养宝宝的记忆力。

3.对宝宝开发想象力的培养,培养宝宝分析、归类的能力。

培养宝宝从自己的小玩具开始整理,然后锻炼宝宝归纳同颜色,同形状的玩具,来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多带孩子外出 旅游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为培养创造力做好准备。

古诗、《三字经》琅琅上口,我建议三字经更适合小朋友。三字经是百科全书式的启萌读物,既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记忆力、又能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内涵,在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逐步领悟。

最耳熟能详的一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对小宝贝的早期教育还是要遵循宝宝的自身发育情况,不要过急、过激、要慢慢引导,不要给宝宝压力,逐步培养宝宝学习的兴趣。

我是静心 育儿 妈妈,在 育儿 路上让我们 育儿 育己共同成长

儿童智力开发,可以用古诗和三字经吗?有没有更好的呢?

我觉得还是让她多接触这些中华古典文学,一方面现在这个年龄段正是对环境好奇心非常强的时候,她会经常问你这个问你那个,所以这个时候让她学习,能让她对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爱好;再一方面,这个时候的孩子还是比较贪玩的,成天闲不下来,满哪跑,所以让她学习故事,可以把时间用到有用的事情上,减少玩耍,也让她培养爱学习的习惯;最后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记忆力很强大,吸收能力也很强,所以要多给她知识输入,也方便长大以后,不用因为在古典文化方面发愁,因为上学这些都是需要学的,现在学会了,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的东西。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孩子三岁教他背古诗挺好的,不要硬逼着他背,得引导着他背,可以结合书面的图先给他讲解诗的意思。就像讲故事那样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了诗的意思了再慢慢的教他背古诗,这时候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是感兴趣的,记的快,而且记忆力也深。背诗的同时还要多给孩子讲一些孔融让梨的那些故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

孩子3岁前真的适合背古诗吗?孩子3岁前背古诗好吗?让3岁以下的孩子背古诗,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影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位麻麻非常苦恼地跟我说:“我们小区里有个孩子,真的跟电视节目上的神童一样,才不到3岁就已经能背一两百首古诗词了,而且还是那种长、难度高的。

因为孩子妈妈经常会有意无意炫耀下,加上我们也亲眼见过这孩子,小区里很多麻麻都不淡定了,慢慢形成一种让小宝宝们背诗词的风气。偶尔出去溜娃,好几个丁点大的宝宝居然都能当众背诗了。再看看我女儿,已经2岁半了,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就是睡觉;想想现在的 社会 竞争,真的是恨铁不成钢啊。”

不得不承认,虽然现在的 社会 竞争确实很激烈,都希望自己孩子赢在“起跑线”。但问题是——让不到3岁的孩子背古诗词真的靠谱吗?那些从小能认很多字、古诗词倒背如流的孩子,真的就智商超群、赢在起跑线吗?

实际上,让3岁以内的孩子背太多古诗词,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得不偿失,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赢在起跑线上不一定就赢了。

曾有专家大力倡导“让幼儿背古诗”,理由是“这个时候背诵的东西,会刻进脑子里,内化成孩子的智慧财富”。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让3岁以下的孩子背古诗,是对孩子想象力的扼杀,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张,了解过孩子的「记忆机能」发展规律的都知道:3岁以内孩子的大脑发育程度,还不具备长期记忆的能力,也没有对古诗词有足够的理解。

三岁前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这种记忆的特征是:不带有目的性、也无需刻意努力,记忆内容大多是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像妈妈的声音、桌上的玩具。这种情况下背诵古诗词,孩子也只能是花费了很多时间背诵,但只会留下短期记忆。而强制给孩子灌输式的训练,就算能倒背如流,这种既缺乏理解、又没有美感的空洞背诵,只会让孩子「思维僵化」,严重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不利于孩子和母亲正常依恋关系的建立。

大家都知道3岁前,是孩子依恋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他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将会根深蒂固的影响孩子的人格心理,母亲紧张了,孩子就会焦虑;母亲抑郁了,孩子可能会无助;母亲愉悦了,孩子才会快乐……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孩子出生的前几年,依然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还不具备区分‘自我’和‘非自我’的能力;他的自我就是抱着妈妈的那个自我。”

总结出来就是:妈妈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的小镜子,他通过妈妈的反应来理解自己,换句话说,孩子自我意识是在和妈妈的经常性的互动中构筑起来的。

所以,虽然有些孩子说话很早、记忆力看起来很超群的样子,很早就开始有模有样的背诵古诗词了,还真不如多给孩子一些笑容。前者给孩子的「心理投射」是冷漠,是淡漠的,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和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还是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吧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3岁的宝宝现在真的适合背古诗么?

其实每个宝宝所接触新事物的能力都不一样,所以这时候就要看孩子的喜好了,要是宝宝对于这些东西感兴趣,就可以适当的教他的,要是不喜欢,就罢了,可以交他一些浅显易懂的,宝宝太小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的。当然宝宝3岁的时候是可以开始教宝宝念唐诗,你可以挑选一些简单的唐诗,让宝宝多跟着念,来锻炼他的早期记忆能力,假如宝宝能背诵了,家长可以表扬孩子,假如孩子背不出来,家长也不必过于勉强或纠结,这个阶段主要多鼓励孩子开口说话、说不同的字词。

我的观点是:一看孩子有没有兴趣,二要讲究背书的技巧。

其实没有固定的界限好或是不好。最重要的还是看父母的心理和行动。

三岁左右的孩子是大脑思维能力较强的时期,如果父母想要孩子语言表达,思维逻辑,记忆力更好,学一些东西,背一些东西好处多多。这也需要父母的坚持和耐心。

我家宝宝现在30个月,唐诗会一百多首,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成语都能脱口而出。简单英语单词偶尔自己还会运用。

其实并不是想让宝宝学会多少量的东西,而是想让宝宝脑袋里,心里,嘴里不空。

孩子三岁,该不该让他背古诗呢?

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要让孩子背古诗。古诗词朗朗上口,便于孩子诵读记忆,即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增加对古诗词的音律感受。三岁孩子根本谈不上理解感悟。那么很对孩子喜欢的儿歌,民谣,歌曲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三岁背诵古诗词,并不比学唱其他儿歌作用大。刻意让孩子去背诵,只能引起不必要的问题。

其次,三岁是孩子身体,大脑,心理飞速发育和发展的年龄。孩子需要多种形式的学习,各种活动的感官刺激,比如运动,手工, 游戏 ,口语表达交流,同伴交往等。三岁至六岁是孩子各种能力开始形成的阶段,观察能力开始形成,初期的罗辑推理,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培养只靠背诵古诗词是不能达到的,如果家长和孩子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背诵古诗词,以偏概全,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这不能一概而论,还要看儿童的兴趣,兴趣和爱好是与生即来的,当然也不排除后天的引导。实践证明对古诗词有感知天赋的其实并不多,只是少数,就像数学家,物理学家不是普遍的一样。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一定要看这个儿童有没有读古诗词的兴趣,如果他喜欢画画,你非要让他背诵诗歌,岂不是南辕北辙。所以,凡事随缘,凡事依情,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世界是多样的,物种也是多样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只要认清来龙去脉,因人施教,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你觉得《三字经》和《弟子规》哪本做育儿书更好?

这两本书都不够格,只能当课外书,育儿首选“经典”。

按照《四库全书》,国学分“经、史、子、集”;最低层是集,包括诗文词总集、文学专集。最高层是“经”,即经典,经典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开创性指导性的,是“史、子、集”的总纲、方向、坐标和根本,是史、子、集无法超越的。

《弟子规》不过是清朝秀才所做的社会行为规范,偏重于“行”,和《三字经》一样最多能归类到“集”部,离揭示极致人性、人性达于天性、极致理想社会的“经”相差十万八千里。

“经”培育的是人内在的“德性”,而不是规范外在的“德行”,鸡蛋从内打破才是生命,从外打破就是一道死菜。

经典对低层的文化具有笼罩性和涵盖性,精通“经”的人很容易或不需要精通“集”,集就是小菜;但仅通“集”的一定不通“经”。《三字经》里说:“经子通,方读史”,就是读书要先从高度的经和子读起,读通了“经、子”,才能读史、集。

文化的学习要先难后易,就像坐滑滑梯,越学越容易,越开心,越想读书;科技知识的学习却要先易后难,就像是爬楼梯。

文化的学习要孩子还不知道难易的时候就学。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胎教开始,能听的时候听,能读的时候读,能认的时候认。

试问现在你成年了,你还读得了《易经》《论语》《道德经》吗?古人读书不就是从小就背下了这些经典,从小奠定了一辈子做人和做各科学问的深厚文化基础了吗?西方人背下的《圣经》不也是从小不懂就背下来了吗?

所以只有先背下来,才增加了未来接受评论和指点的可能,增进了阅读和学习能力,逐渐满腹经纶,涵养志气和心量,厚德载物,且性情习性更优良。小的时候读了就有,不读一辈子没有,一辈子浅薄,孩子若没有“厚德”的基础去抵抗现在网络垃圾、金钱社会的侵蚀,性情一定败坏。

小时候背了,才有可能用一辈子时间慢慢去懂。

而且不要用你浅薄的大脑去想象刚从天地而来的孩子的天才心灵,胎儿至纯的心灵通过听力神经就能感受经典的端正纯良和大气,改良孩子的性情、志气和心量。文化的学习靠的是正闻熏习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就像是“维也纳的孩子没有不懂音乐的”,一开始就要熏陶最高度的经典;就象是3岁孩子已经能把自己的母语学得七七八八,而你学10年的外语也不见得比他精通,才0-3岁他怎么就能懂呢?

所以,学经典是五岁有五岁的懂,十岁有十岁的懂,二十岁有二十岁的懂,乃至八十岁有八十岁的懂。(即便是现代80岁的国学大师在经典面前也是小孩。)

有人说孩子字都不认识怎么读?反问一下,古人没有拼音怎么也能读书?何况现在的经典教材都有带拼音的大字版,我们有如此现代化的拼音工具,还说读不了。我看不是因为没有拼音我们读不了,是我们心里早下了定论,经典太难了读不了,所以先主为奴了。

我们经典学院通过大量实践证明: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都可以读得了经典,也认得了字。整本背下来就更不是问题了,大家应该相信孩子的记忆能力,等孩子知道难易、会用各种工具时就读不了了,一辈子读不来了。现在语文教育改革,小学拼音都是一带而过,是有道理的。

成才成人之道,在经典智慧里,学了经典,随意看看“小道”,才不会迷失方向和本质!

三字经和学前教育的关系

三字经和学前教育的关系: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将经史子集等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极多,全篇充满乐观精神。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蒙学读物都是四个字一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书。《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的国际影响:

在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1797年~1873年),在1827年担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

1989年,新加坡出版潘世兹翻译的英文本《三字经》,被推荐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并成为新加坡的教科书。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字经

《三字经》和《弟子规》适合孩子的启蒙教育吗?

《三字经》比较适合育儿上,因为它是三字经与育儿我国传统文化的启蒙典范教材,内容涉及的比较全面,主要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教授时,只是让宝宝反复记忆即可,不需要大人的解释。《弟子规》主要讲的是行为规范,教人怎样去做,比较适合大一点的孩子。三字经与育儿我们幼儿园的国学课程,安排的就是小、中班背《三字经》,大班再开始学《弟子规》,效果不错。

关于三字经与育儿和三字经育儿心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链接: http://www.dnjbh.cn/shengwa/15978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